论体育课堂教学改革

合集下载

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方案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然而,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

一、教学目标改革1.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学生的体能训练,而忽视了学生的技能培养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因此,我们需要将教学目标从单纯的体能训练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技能和心理素质。

2.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习惯。

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参与运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

二、教学内容改革1.多样化运动项目的引入。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一些传统的运动项目,如跑步、跳绳、篮球等,而忽视了一些现代流行的运动项目,如瑜伽、街舞、攀岩等。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引入多样化的运动项目,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2.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身体素质和运动需求,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例如,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柔韧性和平衡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如瑜伽和普拉提;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引入一些体能训练和技能培养较强的运动项目,如篮球和足球。

三、教学方法改革1.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参与的方式进行。

因此,我们需要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合作、互相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2.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建立。

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评价体系往往只注重学生的体能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技能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生的体能、技能和心理素质的提高程度,以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教师培训和教学资源改革1.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引进。

体育课堂教学改革

体育课堂教学改革

浅谈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体育课作为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发展体育的综合素责与能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一种基本形式,其教学的形式与方法也同样地不再具有唯一性,因此改革体育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是体育教学面临的一项首要任务 .本文就“开放式”体育课模式谈如下一点观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什么、学什么都得围绕教师的教学目标进行,这就势必造成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

在崇尚健康第一、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今天,这肯定不能适应学生为了健康与参与各种不同的体育项目的要求。

开放式体育课基本部分模式是指,在体育课的基本部分由学生自由选择项目、自由编组、自主学习与锻炼,教师要回答的问题则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能解决或解决的不够圆满的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选取的项目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运动能力制定出各堂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围绕这个目标可以采用多形式的学练方法,尝试解决课堂的主要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自然地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回答事先预定设计的问题,同时还要与学生共同探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未曾预料到的问题。

这样教师既是对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加以加工、巩固、提高,又是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学习、探索,丰富了自身的教学经验、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为适应教学不断更新的知识与不同要求的未来体育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放式的体育课基本部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开放式的体育课模式就是承认学生存在的差异、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好的发展,使人人都有“成就感”,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及时把学练过程中的问题加以总结,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及时修正教学目标,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学生学练→学生自我评价学练效果→信息反馈→教师修订新的目标。

体育课堂教学四化的实践(3篇)

体育课堂教学四化的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课堂教学四化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体育课堂教学四化的内涵、实施策略和实践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体育课堂教学四化的内涵体育课堂教学四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体育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和个性化的改革。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目标四化:明确体育课程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目标,确保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2. 教学内容四化:根据学生年龄、性别、兴趣和个体差异,科学编排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层次性和趣味性。

3. 教学方法四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评价四化: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体育课堂教学四化的实施策略1. 加强课程建设,明确课程目标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课程目标。

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培养,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体验。

2. 创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性别、兴趣和个体差异,科学编排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注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融合,提高教学效果。

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实施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体育课堂教学四化的实践效果1.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四化,学生能够系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改革体育教学,实现高效课堂

改革体育教学,实现高效课堂

改革体育教学,实现高效课堂学校体育主要由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构成的。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进行健体知识和运动技能知识的传授,课外体育活动的目标是巩固课堂体育教学的内容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练习及活跃学生的生活。

所以学校体育的目标宏观上来讲应该是促进学生体格体能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情趣,锻造学生坚强的意志,塑造学生优秀的社会情感,以至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现在的体育教学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

理论部分比较的抽象,叫学生难以理解而且系统性不强。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科学技术应用的程度,而基础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阶段。

体育课教学必须改革来适应中国教育的发展。

过去有的教师“放羊式”体育教学。

那是因为目标定得太高无法实现,教师心中无奈,学生也是这样。

场地器材设施差,加之天气等原因,使得体育课是一盘散沙。

过去考什么就练什么,甚至能做假连假也做了。

对于教材规定的十二项必修则抛在一边,更无选修课与素质课之分。

仅仅是为应付教学竞赛和教学检查才上几次考试项目之外的内容,学生学得少,练习得也不够。

所以我们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把握初中生生理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第二高时期,即青春发育期。

这个时期学生身体迅速成长,骨胳肌肉发育很快,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都有很大发展,神经兴奋教程占优势,反应快但易激动,心脏发育稍滞后于运动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发育,运动持续能力差,易疲劳。

尤其是性特征的迅速发展,体态上出现了新的变化,男女生差别更为明显。

男生声音变粗、喉结突出、出现胡须、体型纵向发展;女生月经出现,声音变高,乳腺发育,皮下脂肪增多,身体开始横向发展。

生理方面的这些突变,引起心理、行为也发生相应变化:第一,由于体内新陈代谢旺盛、精力充沛,充满朝气,活泼好动,喜爱体育运动及爱在竞赛中表现自己。

论新世纪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与课堂教学改革

论新世纪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与课堂教学改革

仅 向学生传授体 育 知识 . 术技 能. 技 还 应当帮助学生解 决意志 、 情感 、 道德 、 思 想等心 理 健康 教 育 。常 言 说 : 高 为 学 师, 身正为范 , 只有 自身素质过硬 , 才能
培 养 出 新 世 纪 的 人 才 。在 新 世 纪 的 教 育浪潮 中, 教育方 式在 变 , 育教 师 的 体 思维也应该在变 , 育教 师首先要通过 体 各种途径武装好 自己, 才能在学生面前 展示 、 发挥 自 己 的 才 能 , 学 生 起 一 个 给 带头示范作用 。 在新形势 下 , 知识 更新 速度 极 快 , 这就使得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 的形 势 , 不 可 避 免 地 发 生 了变 化 , 了 跟 上 这 种 为 变化 , 体育教师应具备体育课课堂设计 和开发 的能力. 精心制定最佳 的体 育教 学策略和组 织形 式 , 以重组课程传 递的 方式 , 使之适应 时 代 的变化 . 抽 出时 要 间 投 入研 究 . 出 时 间 进 行 学 习 , 出 抽 多 新成果 。因此 , 现在我们 的体育教 育工 作者必须要有强烈的进取意识 。 () 2 崇高 的敬 业 精 神 和超 强 的责 任 感 。 有 了精 湛 的 业 务 能 力 。 还 要 有 崇 高 的 敬 业 精 神 和 超 强 的 责 任 感 。 江 泽 民 同志 题 词 中, 句 “ 任 重 于 泰 有 责 山 ” 显 然 在 任 何 事 物 中. 任 是 相 当 。 责 重 要 的 , 育 教 师 要 有 良好 的职 业 道 德 体 素质. 业爱业 . 敬 忠于职 守 , 以身作 则 , 既 教 书又 育 人 , 要 遵 循 教 育 规 律 , 既 认 真钻研教育学 、 心理学 、 生理学 、 动学 运 等 基 础 教 育 理 论 。 又 要 掌 握 学 生 的 教 育 特 点 . 活 运 用 到 现 代 教 育 教 学 当 灵 中. 实行 课 堂指 导 、 外 辅 导 , 教 学 中 课 在

浅谈农村中学体育课教学改革

浅谈农村中学体育课教学改革

们不如让学生有一 、 两项喜爱 的项 目在学校好好学过 , 培养学生 良
( 2 ) 运用现代 的教育 技术 和选用 时尚的运动项 目。
教师利用最新 的教育信息 , 丰 富教育 、 教学手段 。 应用计算机多
教师在教学指导上应让学生终身热爱体育运动 ,不仅要锻炼身体 , 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尤其要掌握多媒 体教学软件制作和相关知识 , 塑造人格及全面发展上下功夫 ,而且要 让学生体会 到运动 的乐趣 。 积极设计 、 制作 , 以其 生动形象 的图形 , 多媒体动 画 , 深深 的吸引学 然而 目前在许多 中小学 当中 , 体育课还拘泥于过去注重 运动 技能的 生。例如 : 篮球 的跳投 , 我们可 以做成慢动作 的多媒体动画 。 让学生
调 动 学 生 的积 极 性 . 促 进 学 生各 项素 质 健 康 发 展 。
关键 词 : 农村 中学 体育课教 学 教 学改革 前言: 在新课 程标准下 , 体育课程 强调形成积极主 动的学习态 身体 的习惯和终身体育 的思想 。
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 的过程 。同时成为会学 习和形成 正 确价值观 的过程 。 坚持“ 健康第一 ” 的指导思想 . 促进学 生健康成长 。
关键 。 1 、 充 分 认 识 在 新 课 程 标 准下 。 课 堂 结 构 和 内容 的 差 异
4 、 在 新课 程 标 准 理 念 下 , 体 育 教 师 要 大 胆 尝试 课 堂教 学 改 革 , 勇 于 创 新
( 1 ) 教 师观念的改变 。一直 以来 , 教师活 动的本质就是传授知
传授 , 造成学生热爱体 育运 动却讨厌上体育课这一现象 。课 堂教学 体会运用力的顺序 。 背越或跳高的竿上动作 , 做成动 画进行变格 , 让

体育课堂教学改革

体育课堂教学改革

浅论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在历史条件下不断健全完善,在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取得重大的成就。

但是,时代发展总是在呼唤更深刻的变革,许多传统的内容模式已经与高素质健康型的人才需求不相适应,我们需要认真反思和彻底改变。

一、体育教学现状在新课程标准的实行过程中,体育教学要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更新和发展。

但是我国的体育教学仍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片面强调强制式、传授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与理想的体育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差距。

现从学生、教师两个角度分析体育教学的现状。

1.学生方面。

现今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被进一步提高,可以自由地选择喜欢的体育项目和体育老师,有比较充分的自主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必修和选修的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另外,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负荷有了提高,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由于学生的脑神经兴奋和抑制不均衡,且体质未达到成年人标准,因此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和身心疲劳的现象。

2.教师方面。

在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实现,深刻地影响到学生未来的择业方向,为国家和学校培养各方面的体育人才。

另外,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教学方法愈加灵活,不再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和教育教学计划的新颖性。

但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区别对待,可能会减慢有效教学的进程。

二、针对体育教学内容应采取的策略1.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实在”化。

体育教学要有具体的目标,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选择内容,以目标统领内容,以内容反映目标,这就要求内容是实在的,而不是“虚化”的,不能只是象征性地采用游戏、表演等异化的形式开展教学。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实在”化,就是所选的内容要符合教学要求,真正使学生掌握技能,这才符合体育教学目的。

2.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校体育设施和学生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资源。

浅谈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改革

浅谈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改革
以教定 学 ,让 学 生配 合 和适 应教 师 的教 。长 此 以往 ,
学生 习惯 被 动学 习 ,学 习的主 动性 也 渐渐 丧失 。显 然 ,这 种 以 教师 “ 讲 ”为 中心 的教 学 ,使 学生 处 于被 动状 态 。不利 于 学生 潜能 开发 和 身心 发 展 。新课 程 中传 统 意义 上被 认 为是 知识 传授 者的 教 师 的教与 学 生 的学 ,将 被 师生 互教 互学 所代 替 。教 师不
运 动参 与 程度 。学生 评 价的 单一 、片面 、呆 板 的方法 , 在 新课 程 实 施 中已 严重 影 响了 学生 在 学习过 程 中的 积极 参 与和 体育锻 炼 的 兴趣 热情, 使 新课程 的评 价不 能起 到促进 学生 学 习的作 用, 反 而 抹 煞学 生学 习 的积极 性 。如 : 有一 些 同学 由 于某 些 原因 身体 素质 不 错, 但 是 经过一 段时 间的学 习成 绩不进 反退, 这 样 的同学会在 原 有 的 评分 基 础 上 降一 个等 级 ; 相反 , 有一 些 同学 原 来 身 体 素质 很 差, 但是 经 过 自己 的不 懈努力 使 成绩 有 了比较 明显 的提高, 虽然 此 时 的成绩 仍 然很 差, 但 是可 以在原 有 的基础 上 升一 个等 级 。为 此 教 师应 承 认学 生存 在 的差异 、区别 对待 每 一个 学 生,让 每一 个 学生 都 在最 适合 自己 的学 习环 境 中求得 最好 的 发展 ,使 人人 都 有 “ 成 就感 ” ,这样 ,有利 于学生 进行 自我评 价 ,并 根 据教 师 的要 求 及 时把 学 练过程 中的 问题加 以总结 、改 进 。教 师也根 据

三 、尝试 创新性 学 习法 ,培养 学生 的创新 精神 和实 践能 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体育课堂教学改革
【摘要】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教育;改革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

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

近年来,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体育课也在探索组织教法的创新。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既学生的观察力、获得知识信息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创新实施能力等。

根据创新教育的主要特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与培养作如下阐述。

1创新教育是注重智力的开发
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智力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

较为统一的认识是: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

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

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要让学生了解想跑得快,跳得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

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加深理解,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

在以往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实际上,学生学习知识,除了依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要受到兴趣、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

在创新教育中,教师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

2创新教育是多样化的教学
2.1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
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

追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追求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说明各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

尽管这些教学模式还不尽完善,但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2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如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

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电影,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对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情感很有好处。

3创新教育是自主性教学
创新教育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
情境,形成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

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

因此,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而,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
3.1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只喜欢学生顺从性的一面,似乎学生越顺从、越听话就越好。

实际上,顺从性和不顺从性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个性、独立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相对地说,他在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往往具有一种不顺从性和不随俗性,但在平时的生活中又常常是顺从的和随俗的。

所以我们既不能不加分析地压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也不能无条件地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我们应从二者的辩证统一上去培养学生的个性、独
立性。

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就是看是否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使学生能做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3.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陈腐论调至今仍被某些为师者津津乐道,甚至成为“治学生”的法宝。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学生对教师必要的尊敬(这个“尊敬”也应当建立在教师对学生人格“尊重”的基础上)。

我们反对的是“唯上、唯师、唯书”,反对的是“唯师命是从,唯师训是依”,不加选择,不辨是非的盲从,反对的是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视而不见,动辄指责、喝斥,甚至辱骂、殴打的错误做法。

这些错误的观点和做法,对学生的人格是无情的摧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无情的扼杀。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那么,培养其创造新精神和能力也就有可能得以实现。

总之,创新教育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创新精神为核心,重点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习惯、基本的独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

这是创新教育最为根本的目标和任务。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国教育学刊;1999 02
[2]《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北京教育;1996 08
[3]《培养创新精神――素质教育的核心》山东教育科研;2000 06
[4]《素质教育要突出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江西教育科研;2000 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