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怎样读懂一篇课文-范文模板 (3页)
如何读懂一篇文章

如何读懂一篇文章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然而,并非如此。
我们的学生面对一篇文章,往往无从下手,甚至读了若干遍,也不知文章主要内容。
在考试中有关阅读这一部分,是失分最多的一部分,教师、学生谈到阅读都感到头疼。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阅读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中揣摩文章的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下面就针对如何指导学生读懂一篇文章,谈一点浅见。
阅读文章首先要树立整体意识,也就是要从整体上去把握一篇文章。
重视文章整体的阅读,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理解文章的局部内容,比较好的方法是运用“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过程来把握一篇文章。
具体来讲,阅读的基本步骤是:(一)、初读文章,了解文章中写了哪些内容比如一篇记叙文,是以写人为主,还是写事为主。
如果是以写人为主,我们就要注意作者从哪几方面对人物进行了刻画。
如果以写事为主,就要注意作者写了哪些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这样我们对文章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细读文章,弄懂每个段落的意思一篇文章,是由若干个自然段组成的,因此,对自然段的理解是理解整篇文章的基础。
要理解自然段,需要了解常见的几种构段方式,学会归纳自然段的段意。
自然段的基本结构有以下几种:(1)先总后分段落中的总分关系,就是利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写出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围绕总起句写出分句,从几个方面加以叙述,其中每个方面可算作一层。
它一般有“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
(2)并列关系在一个段落中,几句话或几层意思是并列关系,分别描述了几件事或从几个方面来说明一种事物。
(3)时间关系特点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层次,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语。
(4)因果关系这种结构形式往往在一段话中有两层意思,一层写原因,另一层写结果,其呈现方式有两种,或先因后果或先果后因。
(5)转折关系这种结构形式的段落,前后意思是相反或想对的,中间往往是“可是”“但是”“然而”等表示转折的词语来连接。
理解文章内容的实用方法

理解文章内容的实用方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阅读各种各样的文章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仅仅是快速地浏览文字并不意味着我们真正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理解文章内容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方法。
首先,阅读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在开始阅读一篇文章之前,我们可以先对文章的题目、副标题、引言或者摘要进行浏览。
通过这些部分,我们能够大致了解文章的主题和主要内容,从而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初步的框架。
比如,如果文章的题目是“关于环保的新举措”,那么我们可以预先设想文章可能会涉及到哪些具体的环保措施、实施的背景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等。
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抓住关键信息是理解文章的关键。
这包括文章中的核心观点、重要的数据、人名地名、时间节点等等。
对于论述性的文章,论点通常是最为重要的;而对于记叙文,关键的情节和人物特点则需要我们特别留意。
为了更好地抓住这些关键信息,我们可以在阅读时进行标记,比如划线、圈出或者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再者,要善于运用上下文来推断生词或不熟悉概念的含义。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单词或者专业术语,这时候不要立刻去查字典,而是尝试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其大致意思。
比如,如果文中提到“这种新的‘量子通信’技术将彻底改变信息传输的方式”,虽然我们可能不明白“量子通信”具体是什么,但通过后面提到的“改变信息传输方式”,可以大致推测出这是一种与信息传输相关的新技术。
同时,注意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内容。
很多文章都有明确的结构,比如总分总、分总、总分等。
了解这些结构有助于我们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作者的思路。
比如,总分总的结构,开头会提出总的观点,中间会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论证,结尾则会再次总结和强调重点。
而在逻辑关系方面,常见的有因果关系、对比关系、递进关系等。
例如,“因为下雨,所以街道变得湿滑”是因果关系;“与传统方法相比,新方法更加高效”是对比关系;“不仅要提高效率,还要保证质量”则是递进关系。
七年级阅读指导 怎样读“懂”一篇文章

怎样读“懂”一篇文章惠安嘉惠中学李煌昭语言文字是以字词句段篇的形式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又相辅相成。
了解内容离不开理解语言文字,也只有理解了语言文字才能了解内容,脱离语言文字架空地去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不可能把课文读懂读清楚的。
例如魏巍名作《我的老师》,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狡猾”这个词,它的词典意义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文中却有这样一个句子:“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在这个句子中,由于“狡猾”进入了独特的作者的语境,不再表达“普遍的东西”,表达的是魏巍“所想的”那“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
这样,“狡猾”就属于贬词褒用,就不再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的意思,就变形为一个新的含义,变成了“机灵”和“善于判断”的意思。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对课文中不懂的词,查完词典以后,一定要把“词典意义”放入课文中,结合上下文来理解,细读的功夫也就体现在这里。
阅读课文时,不能跳过文中的生字词,不认识的字和词语必须查字典、查词典。
“小而细”的目的是为了“大而全”,一字一句、一段一层地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文章,从而把握全文的中心思想。
除了要读懂每个词语的含义以外,还要把每一个段落中的每一句话认真读懂,要读懂各式各样的句子。
这个句子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这个句子删去之后对这个段落对上下段落会不会造成影响?进而分析篇章中的每一个自然段,把握每一个自然段的段意。
自然段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代表了作者思路的一个步骤。
由于它的视野比较小,容易看出层次的分界线,有利于锻炼分析能力。
给某一段落分成更细的层次或者把几个段落整合提升为某一部分,同样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以冰心《忆读书》为例,我们来看看如何读懂一篇文章的篇章结构——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解读:首段开门见山,亮出本文话题:读书,于是我们可以带着这样的阅读期待往下读,边猜想边验证,作者会有怎样的读书经历、感悟和建议?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
如何理解和分析课文内容

如何理解和分析课文内容课文是学习的重要资源,理解和分析课文内容对我们提高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享一些有助于理解和分析课文内容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一、前期准备在开始阅读和分析课文之前,有些前期准备是必要的。
首先,了解课文的背景信息,如作者、时代背景、作品类型等,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整体理解。
其次,预览课文,注意标题、段落结构、重点词汇等,为后续的阅读和分析打下基础。
二、整体理解在读完整个课文后,务必对其进行整体理解。
这包括弄清楚课文的主题、中心思想以及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通过理解课文的整体内容,我们可以把握文章的核心意义,为后续的细节分析做好铺垫。
三、详细分析1. 细读课文细读是指仔细阅读课文的每个细节,包括每个词语、短语和句子。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词汇理解:查找生词的含义,并思考作者为何使用这样的词汇。
- 句子分析: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法,掌握作者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 段落分析:理解每个段落的主题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2. 理解作者观点理解作者的观点是课文分析的重要一环。
通过仔细阅读课文,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作者的观点:- 语言和修辞手法:注意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夸张等,进一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色彩。
- 上下文推断:通过课文中的暗示和线索,推断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 反思作者意图: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意图,进一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
3. 运用外部知识在分析课文时,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外部知识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
外部知识可以来自于其他学科、历史、文化等领域。
通过将课文中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分析课文。
四、总结归纳在分析完课文后,我们可以进行总结归纳,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总结归纳:- 摘录重要段落和句子:整理出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句子,用以概括作者的观点和主题。
理解文章内容的常见方法

理解文章内容的常见方法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阅读各种各样的文章是家常便饭。
然而,要真正理解一篇文章的内容,却并非易事。
这需要我们掌握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理解文章内容的常见方法。
首先,阅读文章之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在开始阅读之前,我们可以先对文章的题目、作者、写作背景等进行简单的了解。
题目往往能够给我们提供文章的核心主题和大致方向,让我们在阅读时有一个初步的预期。
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写作风格,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意图和表达方式。
阅读时,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是基础。
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抓住关键语句和段落。
这些关键部分通常包括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段落的首句和尾句,以及那些用特殊字体、加粗、下划线等方式标注的内容。
它们往往包含了文章的主旨、重要观点或结论。
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也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
我们可以把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自己的疑问、思考和感悟记录下来。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集中注意力,还能方便我们在阅读完之后进行回顾和总结。
对于一些复杂的文章,理清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是理解的关键。
我们可以试着找出文章的段落层次,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组织内容的,是总分总、分总还是总分结构?是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来叙述的?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其内容。
理解文章中的词汇和概念也是必不可少的。
遇到不熟悉的词汇和概念,我们不能一带而过,而是要通过查字典、上网搜索或者请教他人等方式,搞清楚它们的含义。
否则,这些不理解的词汇和概念可能会成为我们理解文章的障碍。
另外,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也是一个重要的技巧。
有时候,一个词或一句话的意思可能在其所处的上下文中才能得到准确的理解。
通过前后文的内容,我们可以推测出一些模糊不清的表述的真正含义。
在阅读一些论述性的文章时,我们要学会分析作者的论证过程。
看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论点的,论证是否充分合理。
一、怎样才能读懂一段话或一篇文章

一、怎样才能读懂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一、怎样才能读懂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一)明确读懂的标准要读懂一段话或一篇文章,首先要明确读懂的标准是什么。
衡量的标准有三条:其一,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要知道每个字词句,以至标点的意思,要明确这段话或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
其二,理解文章的基本思想,要体会中心思想,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说明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其三,要做出一定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会与看法。
只有做到以上三点,才能算得上读懂了一篇文章或一段话。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必须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要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就会由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地探求。
现在同学们阅读的材料非常丰富。
从内容上讲,有政治、军事、文学、史学、天文、地理以及科技等古今中外各方面的知识,真可谓包罗万象。
从体裁上讲,有小说、故事、童话、寓言、散文、诗歌……真可谓丰富多彩。
从类型上讲,有正规的语文课本,又有各种课外书、报、杂志,真可谓形式多样。
这些阅读的材料,为同学们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同时,党和国家又为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每个同学每一个学期都有一套新课本,新华书店经常出售适合少年儿童看的书籍,到图书馆可以无偿借阅同学们喜闻乐见的书刊杂志。
因此同学们应该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有积极主动的阅读要求。
2.要有认真的态度阅读时,态度要认真,不放过一字一词,以至于一个标点。
不能一目十行,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囫囵吞枣。
朗读时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默读时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有一定的速度。
态度认真还应做到边读边思考。
遇到重点难点,可以重读几遍,多看几次,可以向老师,向有知识的人质疑问难,还可以请教无声的老师——字典。
3.要有良好的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首要的一点就是姿势。
读书时,身体要坐端正,用手扶住书,眼与书的距离要保持一尺左右。
不要躺着看书,不要走路坐车时看书,不要边吃饭边看书,不要在光线太强或太弱的地方看书。
如何读懂一篇文章

说明文
题目(确定说明对象) 通观全文 文本细读(思路、视角、说明方法)
补充:朱子读书法
1,循序渐进 2,熟读精思 3,虚心涵泳 4,切已体察 5,着紧用力 6,居敬持志
“懂”的方法
1,初读课文,整体认识 2,细读课文,局部认识 3,精读课文,回到整体
初读课文,整体认识
勾画生字、生词 结合导语,理解文章大致内容 例如:自学《中国石拱桥》
细读课文,局部认识
1,理解字词 例如:《背影》中“聪明”一词,即为反语 2,理解句子 例如:《春》中“一年之计在于春”,蕴含着丰富哲
组员 周修港,上官平,李秀萍, 剡得霞,齐苗苗,凯麦尔, 李佩芸,巴音珊,丁秀琳。
两种思路
1,从读懂的程度来分(从“懂”字入手) 2,从文章的体裁来分(从“文章”入手)
从“懂”字入手
“懂”的标准 “懂”的方法
“懂”的标准
1,正音识字 2,理解关键词 3,理解句子 4,认识结构 5,了解内容 6,认识中心 7,体味技法
精读课文,回到整体
3,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1)借鉴法 (2)读写例话法
从“文章”入手
记叙文 议论文 说明文
记叙文
题目(确定主题) 通观全文(了解大概) 文本细读(写作顺序、描写手法、优美句段、文章结
构)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
议论文
题目(确定论题) 通观全文(找出中心论点) 文本细读(分析结构、找出论据、分析论证过程)
理 3,弄清结构 例如:分层分段,段落大意
精读课文,回到整体
1,抓住文章主要内容 (1)段意串联法:《春》由“春草图”“春花
如何教学生读懂一篇课文

如何教学生读懂一篇课文九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读懂一篇篇课文,逐步培养阅读能力。
如何教会学生读懂一篇课文,使之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呢?一般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初读全文,疏通字词,整体把握内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初读全文,首先要疏通字词,即要读准字音,理解生字新词基本意义,才能了解课文内容。
因此,每教一篇课文,首先要指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的基本意义,为进一步理解生字新词的深层含义和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矗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大意,读懂课文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把握课文大意的方法,可以从课文中心句去把握,可以从课文后的练习内容去把握,可以从各段的意思去把握,可以从课文的题目去把握等等。
如《草船借箭》,就可以从题目入手去把握课文大意:“谁用草船向谁借箭?”“结果如何?”学生从整体上获得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对课文的一个大致印象,进一步理解课文就有基础了。
二、细读课文,理清结构,读懂词句段,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一)划分段落段落结构是一篇文章的骨架。
(二)理解词句段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是以字词句段篇的形式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又相辅相成。
了解内容离不开理解语言文字,也只有理解了语言文字才能了解内容,脱离语言文字架空地去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不可能把课文读懂读清楚的。
而词句段是语言文字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教会学生如何去理解词句段。
1.词的理解。
袁微子先生曾经强调:“字词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头等重要的训练。
”进行词的训练,首先是理解训练。
理解词语,并非逢词都理解,全面开花。
有的只要求一般理解,有的则要求重点理解。
如何确定重点理解的词语呢?①表现文章主旨的中心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怎样读懂一篇课文
读懂一篇课文,是学习课文的基本要求。
如何去读懂一篇课文呢?这个问题,
应从两个方面去看:一个是“懂”的标准,一个是“懂”的方法。
“懂”,是了解了,明白了的意思。
所谓读懂了一篇课文,从我们认识事物和
学习语文的规律上去看,应达到7个“标准”:①识字理词,即认识字,理解
字词的含义。
②理解句子,特别是反映人物品质、事件意义、事物特点的句子。
③认识结构,即给课文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
④了解内容,即弄清楚课文的主
要内容是什么。
⑤认识中心,即弄明白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⑥体味技法,
即文章的写作特点。
弄清了读懂一篇课文的“标准”,下面就是“读”的方法问题了。
如何去读懂
一篇课文,仍要从我们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规律上去看。
应做到“三读”:一、初读课文,整体认识。
拿到课文,先把全文初读一遍,其任务是勾画生字、生词,不懂的地方,结合
看课题,大致了解一下课文写的是什么。
这是对课文初步的整体认识。
如,我
们自学《卢沟桥的狮子》的时候,勾画了生字、生词、不懂的地方之后,再看
看课题,便会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卢沟桥的狮子和卢沟桥的历史意义。
这是对
课文的整体认识。
二、细读课文,局部认识。
这个“局部”,指对课文字词句段的认识。
如何去做呢?应分三步走:①理解字词。
通过、词典,联系上下文,认识生字,理解字词的含义。
所谓“字词的含义”指包蕴在字词中的意思,它并不拘泥于
字典、词典中的解释。
如,《小站》中“春意”一词,仅仅从字典中去看,认
为它是春天的意思,这便大谬了。
再联系上下文去看,才能理解它的含义,此“春意”,指工作人员的精心布置、热情周到的服务,给旅客带来的温暖的春
天的气息。
②读懂句子。
指弄明白句子说的是什么,它的意思是什么。
如,
《卢沟桥的狮子》中的最后一句话:“正由于这件事,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
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这句话写的是卢沟桥是一座具有历史意
义的建筑。
它的意思是:在这里曾经发生过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重大历史
事件,它是日本侵华的历史见证。
它时刻提醒我们不忘国耻,认识振兴中华的
极端重要性:落后便要挨打,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再不受人欺侮,我们必
须强大起来。
在读懂句子中,我们特别要注意那些反映人物品质、事件意义、
事物特点的中心句、重点句,如上面那句话。
③弄清结构。
通过读懂每个词、
每句话、每个自然段,进一步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几个自然段
联系起来集中讲了一个什么意思,然后给课文分段,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弄
清课文的结构。
为此,这里我们主要要掌握常见的5种分段法:a、事序分段法,即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b、时序分段法,即按照时间推移的
顺序给课文分段。
c、地序分段法,即按照地点变换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d、
事类分段法,即按照事物的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去给课文分段。
e、总分分段法,即按照先总结后分述,或先总后分再总的文章结构去给课文分段。
在概括
课文的段落大意的时候,主要抓住段中说的是“谁”或“什么”,再分析其
“怎么样”、“是什么”或“干什么”,去归纳段落大意。
这样,段意的语句
就会精炼些。
以上三步总的来说,是对课文的局部认识。
三、精读课文,回到整体。
在局部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再精读课文。
所谓“精读”,既指细心地读,又指
有重点地读。
这一遍读课文,要达到三个了解和明白,从而从整体上认识课文: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的方法有二:a、用“段意串联法”认识课文主要内容。
即在分段、概
括段意后,用自己的话把各段段意串联起来,认识课文的主要内容。
如我们读
了小语八册《中国石》一文,课文第一段讲战士们经常拣石头,并举行“赛石会”;第二段讲拣到“中国石”的经过;第三段讲战士们喜爱并精心保管“中
国石”以及这样做的原因。
将这三段的段意用我们自己的话串联起来,我们便
可以说,《中国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讲的是驻守在戈壁滩的解放军战士经
常拣石头、举行“赛石会”。
一天,他们又发现一块形状和祖国版图相似的石头,战士们非常喜爱并精心保管它的事。
b、用“问题归纳法”认识课文重要
内容。
如,读了《挑山工》一课,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三个问题去认识课文的
主要内容:一是“我”在泰山上发现挑山工身担重物,比游人走的路程大约要
多一倍,却常常走到“我们”前面;二是通过交谈,“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三是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并一直挂在书桌前,因为“我”需要挑山工这种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向上登攀的精神。
这些方法,都可以让我
们较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按小语九册新教材的说法,文章的中心思想,指文章
集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们在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的时候,要做到“二看”:
一看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意图。
如《挑山工》一课,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倡
导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
课文的中心思想便可以概括为:讲“我”登泰山遇到
挑山工的事,从而给我们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干什么事件,只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就能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