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城市内涝成因分析

合集下载

城市内涝原因分析及对策

城市内涝原因分析及对策
Page10
2.4 城市建设及管理的缺陷
其次,城市老城区管道改造 由于牵涉到众多部门,电信、给 水、燃气等管线都位于排水管道 内,改造城市给排水管网需要众 多部门协调合作,多部门协调也 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并且管道 开挖会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生活, 所以在老城区进行管网改造是一 项极为困难的事情,也是一件吃 力不讨好的事情,因此,多种原 因导致政府主管部门对城市给排 水管网建设的态度不积极。 第三,给排水管道不像其他 建筑,其质量检验难度较大,由 于管线埋在地下,其设计施工监 督比较困难,只有在出现多年一 遇的暴雨时候才能证明工程质量 的好坏,而等到出现多年一遇暴 雨的时,或许已经过去多年,工 程早就验收结束,这时候追究责 任就变得困难重重。
Page 7
2.城市排水管网问题
2.1 城市规划赶不上城市化步伐 城市管网的不完善也是导致 内涝的重要原因,城市开发总是 从中心区慢慢向周边辐射,城市 规划部门也不能够完全预料到城 市发展的最终程度,在管道建设 的初期,周边区域没有完全规划 好,导致排水系统不能一步到位 。后来随着城市发展,老的管道 网络不能满足未来实际排水需求 ,导致排能需求出现巨大缺口。
城市盲目扩张, 水面率下降
天然水面 锐减
城市排水 管网问题
Diagram Diagram 33 Diagram Diagram 2 地面硬化率高 2 ,径流系数升 高 都市化和空气 污染,局部降 雨增加
Page 6
1. 城市盲目扩张,水面率下降
大规模不科学的城市开 发建设是内涝灾害频发的 重要诱因,城市建设的扩 张,使原本具有自然蓄水 调洪错峰功能的洼地,山 塘,湖泊,水库等被人为 地填筑破坏或填为他用, 降低了雨水的调蓄分洪功 能,即“吸”的能力下降 。

对深圳“4·11”暴雨的反思

对深圳“4·11”暴雨的反思

对深圳“4·11”暴雨的反思1. 引言1.1 事件背景深圳市在2022年4月11日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暴雨袭击,导致城市多个地区出现严重内涝现象,交通瘫痪、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问题频发。

据初步统计,此次暴雨造成了数十人丧生,数百人受伤,数千人被紧急疏散。

各类市政设施和民用设施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给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这场暴雨不仅给深圳市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引发了社会公众对城市应急能力、气象灾害预警和市政服务等方面的质疑和反思。

政府部门的应对措施和监管角色也备受关注。

这次“4·11”暴雨事件成为了一次深刻的教训,也提醒着我们城市规划和基建建设中的薄弱环节,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改进。

在此背景下,对暴雨事件进行反思和总结至关重要,以便更好地提升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减少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内容到此结束】1.2 问题引发深圳“4·11”暴雨事件是一次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城市和居民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作为中国南方城市的代表,深圳在这场暴雨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的不足是导致此次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规划和建设没有跟上步伐,导致城市的排水系统不够完善,无法有效应对暴雨的冲击。

气象灾害应对不足也是导致此次暴雨事件的重要原因。

天气预警系统和应急响应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了暴雨来临时的混乱和无序。

市民对于灾害预警的重视程度不够,也加剧了此次事件的严重程度。

深圳“4·11”暴雨事件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由于多方面原因的综合作用所致。

这次事件的发生应该引起各方的重视和思考,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 正文2.1 城市规划与基建不足城市规划的不完善也是造成暴雨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深圳的城市规划存在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环境保护的现象,导致许多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缺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城市发展过程中,大量破坏了湿地和水源地,导致城市内部缺乏自然调节能力,一旦遭遇极端气象事件就容易造成严重的灾害。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城市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城市内涝不仅影响城市交通、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如洪涝灾害、水污染等。

因此,分析城市内涝的成因并探讨相应的对策,对于保障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内涝的成因1. 自然因素(1)气候异常: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暴雨、大暴雨等天气现象增多,导致城市内涝频发。

(2)地形地貌:部分城市地处低洼地带,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容易形成积水。

2. 人为因素(1)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规划中缺乏对排水系统的统筹规划,导致排水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满足暴雨等极端天气的排水需求。

(2)城市建设用地过度开发:城市建设用地过度开发,破坏了原有的水系,影响了自然地表的渗水能力,加剧了内涝风险。

(3)管理不善:部分地区缺乏有效的排水管理机制,导致排水设施维护不到位,堵塞、老化等问题严重。

三、对策与建议针对城市内涝的成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1. 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1)科学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排水系统的建设,合理布局道路、广场、绿地等设施,提高城市的排水能力。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建设完善的排水设施,提高城市的排水能力。

同时,加强城市防洪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3)保护自然地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尽量保护原有的水系和地貌,避免破坏自然地表的渗水能力。

2. 提升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1)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暴雨等极端天气预警信息,提醒市民做好防范措施。

(2)加强应急管理: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

3. 强化排水设施维护与管理(1)定期检查与维护:定期对排水设施进行检查与维护,及时发现并解决堵塞、老化等问题。

(2)加强监管:建立健全排水设施的监管机制,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城市内涝是指在大雨、暴雨或台风等极端天气条件下,城市排水系统无法及时有效地排除积水,导致道路、地下室、低洼地区等处出现大量积水的现象。

这一问题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城市化进程快速、排水设施老化、管理不善、地质条件差等。

首先,城市化进程快速是城市内涝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原本的自然地表不再能充分吸纳和排除雨水。

大量的水泥、沥青路面、建筑物等人工构筑物对雨水的渗透能力较差,积水问题愈发严重。

其次,排水设施老化和管理不善也导致城市内涝问题的加剧。

由于建设和管理的长期忽视,许多城市的排水设施陈旧、堵塞、损坏。

垃圾、泥沙等杂物堵塞了下水道,雨水无法流入排水管网,造成积水。

此外,由于排水设施分散管理、缺乏科学规划,缺少统一指挥系统,导致救援和抢险工作的效率低下。

最后,地质条件也是城市内涝问题的因素之一。

有些城市地势低洼、土质不良,雨水难以迅速排出,造成大量积水。

此外,部分城市由于地下水位过高,导致排水困难,也加剧了城市内涝问题。

对于城市内涝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解决。

首先,应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合理规划城市排水设施,并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及时清理下水道。

其次,加强城市防洪能力,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湖等生态雨水管理设施,增加雨水的自然蓄滞能力。

此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规划城市排水系统,提高排水效率和应急响应能力。

最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城市内涝问题的认识,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城市水土流失。

城市内涝问题是一个涉及多个层面的综合性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来解决。

以下是一些进一步的对策建议: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加大对城市排水系统的投资,更新老化设施和补充不足。

特别是在高风险地区,应增加抗洪排水设施的建设,如提高雨水收集管理能力、新建海绵城市示范区等,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抗洪能力和容量。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城市内涝指的是在城市中出现的短时间内降雨量过大、排水系统不完善或不堪重负而导致的水浸现象。

这一问题在许多城市中都存在,给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本文将从成因和对策两个方面来分析城市内涝问题。

城市内涝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土地覆盖面积的扩大,使大量的原本透水的土地变为不透水的硬化地面。

这样的变化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渗入地下,增加了雨水积聚的风险。

其次,城市建设中的排水系统不完善,包括排水设施陈旧、设计不合理以及维护不及时等问题。

这些都会导致排水能力下降,使得降雨过后的雨水难以排除,从而造成内涝。

此外,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的不合理布局及土地利用方式也是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之一。

一些城市存在大量的水泥森林和人工湖泊,这些地方无法有效吸收雨水,反而成为雨水聚集的场所,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内涝的风险。

针对城市内涝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建议:首先,应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

建设绿色空间和适度增加自然湿地,增加城市的透水面积,促进雨水的自然渗透。

其次,应改善城市的排水设施,加大投入力度。

对于老旧的排水系统,应进行维修和更新,提升其排水能力。

在新建城市或改造工程中,要充分考虑排水因素,合理设计和建设排水设施。

此外,应加强城市的防洪措施。

在一些容易发生内涝的区域,可采取加装抽水设备、建设雨水花园等方式,提高城市的洪涝抗灾能力。

最后,应加强社会教育和宣传,提高居民的防灾意识和能力。

居民应该了解内涝的成因及其危害,了解如何避免内涝和如何应对内涝发生时的紧急措施。

综上所述,城市内涝问题是由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多个层面入手,注重提升城市的排水系统和防洪能力,并加强居民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只有通过综合措施的采取,我们才能够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问题,提升城市的抗洪能力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问题愈发凸显,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和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城市内涝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提供参考。

二、城市内涝的成因1. 自然因素(1)气候因素: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暴雨、持续降雨等,导致短时间内大量降水,超出城市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

(2)地形地貌:部分城市位于低洼地带,地势平坦,缺乏自然排水条件,容易形成积水。

2. 人文社会因素(1)城市规划不合理:部分城市在规划过程中未充分考虑排水系统的重要性,导致排水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2)建筑密度过高:城市建筑密度过高,阻碍了自然地表的渗水作用,增加了地表径流,加重了排水系统的负担。

(3)环境破坏:过度开发导致植被破坏,降低了地表的渗水能力,加剧了内涝风险。

三、对策与建议针对城市内涝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1. 完善城市规划与排水系统建设(1)科学规划:在制定城市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因素,合理布局排水系统,确保排水设施的承载能力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2)加强排水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排水设施建设,提高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和排涝能力。

(3)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措施,提高地表的渗水能力,减少地表径流。

2. 强化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1)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通过气象监测、水文监测等手段,实时掌握降雨情况,提前发布预警信息。

(2)加强应急响应: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发生内涝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急处理。

3. 倡导绿色出行与低碳生活(1)推广绿色出行:鼓励市民选择步行、骑行、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出行,降低碳排放和空气污染。

(2)低碳生活:倡导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低碳生活方式,降低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对城市内涝的影响。

四、结论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措施。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城市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城市内涝不仅会造成交通堵塞、财产损失,还会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因此,深入分析城市内涝的成因,并探讨有效的对策,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内涝的成因1. 气候因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暴雨、大暴雨等极端气候现象增多,导致短时间内降水量增大,容易引发城市内涝。

2. 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规划不合理,缺乏科学的排水系统规划,导致排水设施建设滞后。

同时,城市建设中硬化地面过多,影响了雨水的自然渗透,降低了地表的排水能力。

3. 管道设施老旧:一些城市的排水管道设施老化、管径过小、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排水能力不足,无法及时将雨水排出。

4. 人为因素: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等行为,堵塞了排水管道,降低了排水系统的运行效率。

三、城市内涝的对策1. 完善城市规划与建设: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排水系统的建设,合理规划排水设施的布局和规模。

同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尽量保留地表的自然渗透能力,采用透水性好的建材,降低地表径流的形成。

2. 加强排水设施建设与维护:加大投入,对老旧的排水设施进行改造和升级,提高排水能力。

同时,定期对排水设施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

3. 引入先进技术:采用先进的雨水收集和处理技术,将雨水进行资源化利用,减少雨水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同时,利用智能化的排水系统监控技术,实时监测排水系统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4.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制定关于城市排水管理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和处罚措施。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等行为,保障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5.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城市内涝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乱倒垃圾、不乱排污水,共同维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城市内涝灾害成因及应急管理措施

城市内涝灾害成因及应急管理措施

城市内涝灾害成因及应急管理措施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今天,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城市内涝灾害成因及应急管理措施,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城市内涝灾害发生的原因⒈极端天气不断增加。

我国的气候特征是一年中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雨季一般集中在6-8月份,暴雨天气多且分布集中。

短时间内,市区就会形成很深的积水。

我国南方地区还经常受到台风的影响,台风引起降雨的特点是降水量大且时间短促。

降水量越大,需要排放的雨水就越多,对城市的雨水排放系统形成的压力也就越大,就越容易形成城市内涝。

加之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的不合理的、过度的开发,导致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不断增加,给我国城市的排水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⒉城市规划存在问题。

城市规划实质上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控制目标偏离的一种作用机制,其技术核心是控制城市土地使用及其变化,并以此来调整或建立城市空间系统秩序,使之符合社会的利益选择和价值导向。

应当看到,城市规划只是整个社会计划中的一部分,它有自己的作用、性质和活动范围,所以,城市发展的结果无论理想与否,都不应当是城市规划所能包揽的;也就是说,城市规划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以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问题来判断城市规划的失败是不妥当的。

当前,发生城市内涝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城市的防洪排涝系统不完善,既有设计标准过低的问题,又存在管理方式落后和政府监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

从城市规划来看,城市建设大致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商业用地,还有市政用地、绿地用地、水域用地等,城市规划相关部门应该统筹规划、科学布局。

但全国多数地区还不能科学、准确地预测城市的发展变化,城市规划设计缺乏前瞻性。

一些地方官员为了突出“政绩”大搞形象工程,严重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系统。

最终结果是城市原有的湖泊和池塘等天然蓄水场所严重萎缩,其对城市暴雨的调蓄能力明显下降。

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城市的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相较于城市的高速发展严重滞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文高潮时遭遇较大的降雨,产生内涝的几率较大。 2005 年“8. 20”大暴雨和 2006 年“7. 16”暴雨过程都与珠 江口高潮水位遭遇,潮流与洪流叠加,大量雨水受潮水顶 托排泄不畅,导致宝安区西乡、福永等近海区内涝尤其严 重,最大水深近 2 m。
3 小结
1) 深圳内涝成因是多方面、复杂化和综合性的,短时 强降水或过程雨量偏大的天气过程是引发深圳市内涝的 直接气象因素,排水能力的强弱是发生内涝的关键因素。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深圳 1999 ~ 2008 年特大暴雨发生次
参考文献:
[1]SCOFIELD R A. The ESDIS operational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 technique[J]. Mon Wea Rev,1987,115 ( 8) : 1773 - 1792.
[2]谭术魁,伍维周. 武汉市渍涝灾害及治理策略研究[J]. 湖北 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5,17( 2) : 220 - 226.
影响排水能力的因素[11 : - 12] ( 1) 老城区,特别是城中 村排水管网标准低; ( 2) 地势低洼; ( 3) 流域防洪标准低、 河道过流能力不足; ( 4) 城市建设与排水体系不配套; ( 5) 当地居民违章建设; ( 6) 部分防洪排涝设施的建设缺 乏科学论证和有效管理。 2. 4 暴雨过程与天文高潮重叠
第5 期
吴亚玲等: 深圳城市内涝成因分析
41
历时与发生灾害程度呈正相关[7]。 2. 2 城市效应
城市化导致大城市降水量和强降水事件增多。( 1) 城市热岛效应 使 城 市 上 空 大 气 层 结 不 稳 定 ,在 一 定 的 天 气形势下对流 发 展 旺 盛,有 利 于 形 成 对 流 云 和 对 流 性 降 水,强降水和暴雨事件增多。2003 ~ 2005 年深圳市年平 均热岛强度为 0. 74 ℃ ,与周边的城市相比仅低于广州 市[8]。( 2) 城市建筑物导致下垫面粗糙度增大,引起机械 湍流,对移动滞缓的降水系统有阻障效应,因而导致城区 的降水强度增大,降水的时间延长。( 3) 排放到大气中的 污染物如果含 有 特 别 大 的 水 溶 性 颗 粒 物,也 可 能 会 诱 发 降水过程[9]。深圳 1999 ~ 2008 年特大暴雨发生次数略 有增加,极端强降水次数有增加的趋势[5]。1953 ~ 1986 年特大暴雨共发生 5 次,而 1994 ~ 2005 年就发生了 4 次, 这表明 20 世纪 90 年代后较 1987 年前暴雨发生更加频 繁,特别是特大暴雨这样的极端降水显著增加[10]。 2. 3 城市排水能力
第 33 卷第 5 期 2011 年 10 月
广 东气 象 Guangdong Meteorology
doi: 10. 3969 / j. issn. 1007 - 6190. 2011. 05. 012
深圳城市内涝成因分析
Vol. 33 No. 5 October 2011
吴亚玲,李辉
( 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广东深圳 518001)
从降雨的角度对积涝灾害的风险进行模拟和评估,该成 果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本文利用深圳市逐时降水 资料和三防信息资料,运用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的方法, 借助 2 个内涝程度截然相反的“龙舟水”过程实例,分析 深圳市区内涝的成因。
1 深圳内涝灾害个例及成因
2008 年 6 月 13 ~ 14 日深圳市普降大暴雨,部分地区 特大暴雨( 以下简称“6. 13”暴雨) 。造成 500 余处地区 出现不同程度内涝或水浸,100 多条路段积水严重,其中 宝安区西乡、福 永、沙 井、松 岗、光 明、公 明,龙 岗 区 平 湖、 坂田、布吉、坑梓,南山区前后海等地区出现较严重内涝。 全市受暴雨影响人口近百万。2009 年 5 月 23 ~ 24 日连 续性降雨( 以下简称“5. 23”暴雨,见图 1) ,雨强大、历时 长,适逢“龙舟水”高潮位,部分地区雨量 > 300 mm,雨强 > 60 mm / h,但其涝灾非常小,只有局部积水和小面积内 涝。两个降雨过程同样是暴雨级别,但其内涝程度却截 然不同。对比分析各项致灾因子,得出造成差异的原因 如下:
部分地区出现超 100 年一遇特大暴雨降水过程。全市有 9 个区 域气象站 2 d 累计雨量 > 400 mm,最大滑动小时雨量和整点小时 雨量均出现在宝安和平社区站,分别为 110. 3 ( 13 日 09: 14 ) 和 96. 8 mm / h( 08: 00 ~ 09: 00) 。超强暴雨已超过深圳市不少区域 的防洪排涝标准,受强暴雨袭击的地区易发生水浸或水淹。例如 茅洲河流域现防洪标准不足 10 年一遇,在茅洲河综合治理工程 完成之前,该流域所在的宝安松岗、沙井及光明新区等地的防洪 安全难以全面保障。
中图分类号: P4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 - 6190(2011)05 - 0039 - 03
深圳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的临海城市,暴雨发生频 率高、影 响 面 广、危 害 性 大。平 均 每 年 降 雨 量 1 966. 6 mm,降雨日数 144 d,暴雨日数 9. 0 d,大暴雨日数 2. 2 d; 历史上记录到的最大日降雨量为 520 mm( 2008 年 6 月 13 日) 。近年来,每逢下雨,深圳就会出现“小雨小淹、大 雨大淹" ,以及关外逢暴雨必有大内涝的状况,内涝成为 制约深圳城市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防灾减灾等决策部 门除需要及时的天气预报和雨情信息外,还迫切需要因 降水导致的内涝信息,掌握内涝发生的分布特征及灾害 风险大小等信息。根据这些需求,有必要分析构成内涝 的致灾因子与影响因素,为降低和避免风险决策提供科 学依据。
雨强高值时段,其中 07: 00 最大( 图 3b) 。
图 3 1999 ~ 2008 年 4 ~ 9 月深圳市逐小时降水、 暴雨以上降水日数( a) 及全年逐小时平均雨强( b)
1999 ~ 2008 年深圳共发生内涝灾害 30 次,多发生在 4 ~ 9 月,其中 5 月最多共 8 次,4 月 6 次,6 ~ 9 月分别发 生 7、1、3 及 4 次[6]。内涝发生时较大雨强的时间( 图 4) , 4 月主要出现在 05: 00、08: 00、17: 00 和 19: 00,5 月主要 集中在 03: 00 ~ 10: 00,6 月分别为 03: 00 ~ 06: 00 及 10: 00 ~ 14: 00,7 月出现在 06: 00 ~ 08: 00,8 月 3 个峰值分别出 现在 03: 00、07: 00 ~ 10: 00 及 12: 00,9 月分别为 23: 00 及 09: 00。根据深圳国家基本气象站逐小时雨量记录,30 次 内涝过程中的降水临界值,平均雨强 35. 8 mm / h,最大雨 强 85. 5 mm / h,最小雨强 10. 8 mm / h,最大过程雨量 356. 6 mm,最小过程雨量 30. 8 mm。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美、英等国的水文气象学 家就开始对城市的积涝问题进行了研究,如 Scofield R A 等[1]用四维同化变分技术建立了城市积涝和排水的决策 系统,并建立了城市积涝的数值模式。我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也开始了城市积涝的研究: 谭术魁等[2]对武 汉市的积涝灾害及治理策略进行了研究,认为暴雨多、地 势低洼、暴雨强度超过了排水标准等是积涝出现的最主 要原因; 解以扬等[3]基于 GIS 的暴雨内涝灾害仿真模型,
综上分析得出: 深圳内涝成因既有气象因素,也与城市 本身的排水能力、城市效应、天文高潮遭遇等方面高度相关。
2 导致内涝的主要因素
2. 1 气象因素 深圳市洪灾发生时间为每年 4 ~ 10 月,主要集中在 6
~ 8 月,短时强降水或过程雨量偏大的天气过程是引发深 圳市内涝的直接气象因素[4]。尤其是连续 2 ~ 3 d 的暴 雨、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累计雨量可达 400 ~ 500 mm, 往往造成严重的内涝灾害[5]。深圳市 1999 ~ 2008 年 4 ~ 9 月共出现雨日 908 d( 图 3a) ,其中暴雨日( 日雨量 > 50 mm) 97 d。降水多发生在 05: 00 ~ 14: 00,尤其以 05: 00 和 11: 00 最为集中; 暴雨高发期也是 05: 00 ~ 14: 00,以 11: 00 最为显著。03: 00、04: 00、07: 00、09: 00 ~ 11: 00 为平均
[3]解以扬,韩素芹,由立宏,等. 天津市暴雨内涝灾害风险分析 [J]. 气象科学,2004,24( 3) : 342 - 349.
[4]郭雪梅,任国玉,郭玉喜,等. 我国城市内涝灾害的影响因子 及气象服务对策[J]. 灾害学,2008,23( 2) : 46 - 49.
[5]吴亚玲,李辉. 深 圳 市 2000 年 以 来气象 灾害及 其风险 评估 [J]. 广东气象,2009,31( 3) : 43 - 45.
1) “6. 13”暴雨雨量相对较大、强度较强,深圳市大
图 1 2009 年 5 月 23 ~ 24 日深圳市连续性降雨雨量分布( 单位: mm)
收稿日期: 2010 - 09 - 20 作者简介: 吴亚玲气象防灾减灾研究工作。
40
广东气象
第 33 卷
摘 要:利用深圳市逐时降水和三防信息资料,运用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的方法,借助 2 个内涝程度
截然相反的“龙舟水”过程实例,对深圳市内涝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得出深圳内涝既与气象因素有
关,也与城市本身的排水能力、城市效应、遭遇天文高潮等方面相关。短时强降水或过程雨量偏大的降
水可以直接引发深圳市内涝。
关键词:应用气象学; 城市内涝; 深圳
图 2 大浪和龙华站小时降水量的时间序列
4) 强降水落区的防洪能力不同。“5. 23”暴雨的主要 落区龙华为新 建 城 区,有 较 好 的 排 水 系 统。 加 上 地 势 相 对较高且离 海 岸 较 远,不 受 高 潮 位 的 影 响,抗 涝 能 力 较 强。与此相反,宝 安 的 西 乡、松 岗 则 地 势 低,易 受 潮 位 影 响,暴雨落在宝安的西乡、松岗会更容易造成大面积的积 涝( 如“6. 13”暴雨和 2006 年“7. 16”暴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