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校园招聘考试【综合知识讲义】- 第三章 【财会管理】笔试复习资料+真题

银行校园招聘考试【综合知识讲义】- 第三章 【财会管理】笔试复习资料+真题
银行校园招聘考试【综合知识讲义】- 第三章 【财会管理】笔试复习资料+真题

第三部分财会管理

考点1会计总论

3.1.1.会计的职能与对象

一、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特定对象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会计的分类:会计按报告对象不同,分为财务会计(侧重于外部、过去信息)与管理会计(侧重于内部、未来信息)

(1)财务会计

①侧重向企业外部关系人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②侧重过去信息,提供的信息是对过去生产经营活动的客观反映。

(2)管理会计

①侧重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规划、经营管理、预测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②侧重提供未来信息,为内部管理部门提供数据。

[例题]财务会计的目的是为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财务会计又称为()

[A]盈利会计[B]外部会计[C]内部会计[D]决策会计

解析:财务会计又称为外部会计;管理会计又称为内部会计,因此答案选[B]。

[例题]财务会计侧重向企业外部关系人提供有关企业的信息

[A]财务状况[B]经营成果[C]现金流量[D]预测决策

解析:财务会计侧重向企业外部关系人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因此答案为[A][B][C]。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会计核算职能和会计监督职能,除了上述基本职能外,会计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功能。

(一)会计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它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指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

记录和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会计核算职能的特点:(1)从数量方面综合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是现代会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映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2)会计核算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完整性:是指对属于会计对象的全部经济活动内容应予记录。连续性:是指各种经济业务应按照其发生的时间顺序依次进行登记。系统性:是指会计提供的数据资料应当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进行系统的加工、整理和汇总,以便为经济管理提供其所需的各类会计信息。

(二)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职能定义: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1)真实性审查:强调“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事项为依据”

(2)合法性审查:强调“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

(3)合理性审查:强调“符合特定对象的财政收支计划”。

2.会计监督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

(1)事前监督,是在过程之初,对原始凭证、计划、合同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所作的审查。

(2)事中监督,是在过程之中对计划、预算执行等所做的控制。

(3)时候监督,是在过程之后,对会计资料所做的分析检查。

(三)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职能的关系。

二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质量保障。

[例题]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

[A]会计核算[B]会计监督[C]参与经济决策[D]进行财务预测

解析: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会计核算职能和会计监督职能,除了上述基本职能外,会计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功能。因此答案选[A][B]。

[例题]会计核算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的计量单位,通过()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和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

[A]报告[B]计量[C]记录[D]确认

解析: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它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指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功能[A][B][C][D].

三、会计的对象

1、会计对象概念: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凡是特定对象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但要注意:不是企业生产过程中全部内容都是会计核算的对象)。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2、工业企业资金运动过程。

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投入、资金的运用和资金的退出三部分

(1)资金的投入:

(2)资金的运用(资金的循环和周转):分为供应、生产、销售三个阶段。

①在供应过程中,企业要购买原材料等劳动对象,发生材料买价、运输费、装卸费等材料采购成本,与供应单位发生货款的结算关系。

②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借助于劳动手段将劳动对象加工成特定的产品,发生原材料消耗的材料费、固定资产磨损的折旧费、生产工人劳动耗费的人工费等,构成产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同时,还将发生企业与工人之间的工资结算关系、与有关单位之间的劳务结算关系等。

③在销售过程中,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发生有关销售费用、收回货款、交纳税金等业务活动,并同购货单位发生货款结算关系、同税务机关发生税务结算关系等。企业获得的销售收入,扣除各项费用成本后的利润,还要提取盈余公积并向所有者分配利润。

(3)资金的退出:

资金退出包括偿还各项债务、上交各项税金、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使得这部分资金离开本企业,退出本企业的资金循环与周转。

[例题]下列业务中,属于资金退出的有()

[A]购买材料[B]缴纳税金[C]分配利润[D]银行借款

解析:[B][C]是资金退出。[A]供应过程,属于资金周转和循环过程,[D]是资金的筹集,属于资金的投入,因此答案选[B][C]。

[例题]投资人若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投入企业后,形成企业的()。

[A]成本[B]费用[C]资产[D]负债

解析:不管是投资人投入的资金还是债权人投入的资金,只要投入企业后就会形成企业的资产。因此单选[C]。

3.1.2.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的基本假设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节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的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空间范围,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持续经营(核算基础)、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必要手段)

一、会计主体

1、含义:

①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②一般来说,凡拥有独立的资金、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收支、盈亏并编制会计报表的企业或单位就构成了一个会计主体。

2.主要意义:

(1)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者事项的范围。只有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通常所说的资产、负债的确认、收入的实现、费用的发生都是针对特定主体而言的。

(2)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及职工个人的交易或事项区分开:才能将该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分开。

3、对会计主体概念应明确以下两点

(1)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并非对等概念,一般而言,凡是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就是法人。(补: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的独立责任是指法人在违反义务而对外承担责任时,其责任范围应当以其所拥有或经营管理的财产为限,法人的成员和其他人不对此承担责任。)

会计主体可以是独立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某一个单位或企业中的一个特定部分;可以是一个单一的企业,也可以是几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

(2)会计主体不仅要与其他会计主体分开,而且还要独立于本企业主体的所有者。

二、持续经营

1、含义: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消减业务。也就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不会破产清算,所持有的资产将正常营运,所负有的债务将正常偿还。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会计核算必须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2、作用:明确了持续经营假设,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查债务,会计人员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

如:历史成本就是假定企业在正常、持续的情况下运用于会计核算之中的。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下去,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只能采用可变现净值来予以计量。

三、会计分期

1、含义: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2、目的: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3、会计期间种类:

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

(1)会计年度,一般采用日历年度,即从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

(2)中期,一般指半年度、季度、月度

4、意义:

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形成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不同的记账基础,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等会计处理

四、货币计量

1、含义: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2、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的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会计核算的四个资本假设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维持经营和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例题]根据规定,会计期间可分为()。

[A]月度[B]年度[C]半年度[D]季度

解析:会计期间通过分为年度和中期。(1)会计年度,一般采用日历年度,即从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2)中期,一般指半年度、季度、月度。因此答案选[A][B][C][D]。

3.1.3.会计基础

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2.权责发生制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均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3.权责发生制从时间上规定会计确认的基础,其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企业的收入和费用。

4.收付实现制也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方法。

我国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

[例题]企业1月份发生下列支出:预付全年仓库租金36000元;支付上年第4季度银行借款利息16200元;以现金520元购买行政管理部门使用的办公用品;预提本月应负担的银行借款利息4500元。按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本月费用为()元。

[A]57220[B]8020[C]24220[D]19720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权责发生制的概念,在本月发生的费用有36000÷12+520+4500=8020元,因此答案选[B]。

3.1.

4.会计要素的内容

1、会计要素含义: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用于反映企业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2、我国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部分。其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资金运动相对静止状态的表现,属于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构成资产负债表的内容。收入、费用和利润是资金运动的显著变动状态,属于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构成利润表的内容。

(一)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1、资产

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特征:①资产预期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②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拥有是指拥有资产的所有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使用或者处置。控制是指不拥有所有权,却实际控制,如:融资租赁固定产。③资产是由于过去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也就是现实的资产,不能是预期的资产。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者其他交易或事项。

分类:资产按流动性可以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内或一个会计年度内变现、出售或耗用的资产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和存货。

非流动资产: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

分类:资产按能否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的货币来收取,划分为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所谓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资金及将来对应一笔固定的或可确定的货币资金量的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应收帐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以及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为企业带来的货币金额是不固定或不可确定的。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预付账款注意: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应收账款是货币性资产。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判定

在涉及少量补价的情况下,以补价占整个资产交换金额的比例低于25%(注意不含25%)作为参考。如果高于25%(含25%),则视为以货币性资产取得非货币性资产,适用收入准则等其他一些准则

1.收到补价的企业

收到的货币性资产÷换出资产公允价值<25%

2.支付补价的企业

支付的货币性资产÷(支付的货币性资产+换出资产公允价值)<25%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1.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这种情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金额相同,时间不同

(2)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金额相同,风险不同

(3)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相同,金额不同

2.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3.其他情况:

(1)同类资产的交换,一般视为不具有商业实质。

(2)关联方关系可能导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

(3)除了存货资产涉及增值税外,企业以设备换入其他资产,也涉及增值税。

(4)补价是指交换中所收付的银行存款剔除增值税进销项差额后剩余的金额。

2、负债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特征:①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负债的基本特征)②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负债的本质特征)③负债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如:企业将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负债。

分类:负债按照流动性不同,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项目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和一年内到期或者不超过一个营业周期内偿

还的非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项目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和其他非流动负债

3.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特征:①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或分派现金股利,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②企业清算时,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可还给所有者。③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利润分配。

来源:①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包括构成企业注册资本或股本部分的金额(称为“实收资本”或“股本”),也包括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股本的金额,即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计入“资本公积”)。

②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计入“资本公积”,利得导致资本公积增加;损失到导致资本公积减少)利得: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流入。损失: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③留存收益: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在我国留存收益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所有者权益的构成内容通常划分为: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实收资本: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金,也就是企业收到的投资者在企业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出资

资本公积:是指企业收到投资者出资额超出其企业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也就是"资本(或股本)溢价"部分,还包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大的利得和损失

盈余公积: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税后利润(净利润)中提取的公积金,包括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金

未分配利润:是指企业待分配或留于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

(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1.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特点:①收入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偶发活动其流入经济利益是利得而不是收入,例如出售固定资产所得到的收益②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入。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增加不应当确认收入,应当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③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收入可能表现为增加资产、减少负债,从而最终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企业收入按照性质可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根据重要性要求,企业的收入可

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其中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主营业务所实现的收入

2.费用

费用是企业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特征①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能确认为费用,而应当计入损失。)②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③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费用按照其功能可分为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两大部分。营业成本:是企业本期已实现销售的产品成本和已对外提供劳务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制造费用。期间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以及销售商品等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

3.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构成:

①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日常活动的业绩

②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非日常活动的业绩

利润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

1、营业利润:是指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加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减损失)和投资收益(减损失)后的金额

2、利润总额:是指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

营业外收入是企业发生的应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政府补助利得、盘盈得得、捐赠利得等

营业外支出是企业发生的应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非常损失、公益捐赠支出、盘亏损失等。

3、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金额。

[真题还原]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一个营业周期内或一个会计年度内变现、出售或耗用的资产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以下不属于流动资产组成内容的有()。

[A]存货[B]房屋[C]应收账款[D]短期借款[E]短期投资

解析:房屋属于固定资产,短期借款是流动负债,因此答案选[B][D]。

[真题还原]以下不属于流动资产的特点的是()。

[A]占用时间短[B]投资收益高[C]周转快[D]易变现

解析:本题考核流动资产的特点。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运用的资产,流动资产具有占有时间短、周转快、易变现等特点,投资流动资产获得的收益并不高。因此答案选[B]。

[真题还原]下列各项中,能够据以判断非货币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的有()。

[A]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金融相同,时间不同

[B]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金融相同,风险不同

[C]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相同,金融不同。

[D]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相比具有重要性。

解析:此题考核的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的判断。[A][B][C][D]是满足判断的四种情况。

[真题还原]企业的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两个部分,能引起留存收益总额发生增减变化的是()

[A]盈余公积转增资本[B]盈余公积补亏

[C]资本公积转增资本[D]用税后利润补亏

解析:盈余公积转增资本-留存收益减少,盈余公积补亏-留存收益不变,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留存收益不变,用税后利润补亏导致留存收益不变,因此答案选[A]。

[真题还原]下列各项中,属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是()

[A]收入[B]所有者权益[C]费用[D]利润

解析:属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是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属于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是收入、费用、利润。因此答案选[B]。

[真题还原]以下符合资产会计要素定义的是()。

[A]计划购买的原材料[B]待处理财产损失

[C]委托加工物资[D]预收账款

解析:按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资产有几个特点:1.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2.由企业拥有或控制;3.预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所以,结论如下:[A]作为将来可能发生的,不形成资产;[B]已经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如盘亏的存货,不能成为资产;[C]虽然没有放在企业的仓库,但是所有权,属于资产;[D]是一个负债类的科目,不是资产。因此答案选[C]。

[真题还原]按照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下列各项中,股份有限公司应作为无形资产入账的是()。

[A]开办费[B]广告费[C]为获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的土地出让金[D]开发新技术过程中发生的研究费

解析:土地使用权就是无形资产,其他都是费用,不是无形资产。因此答案选[C]。

[例题]下列哪些不构成企业的收入()。

[A]销售商品一批,价款80万元[B]出租包装物,租金收入1000元

[C]接受所有者投资100000元[D]销售低值易耗品收入500元解析: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A][B][D]均符合收入的定义。因此答案选[C]。

[A]企业拥有或控制的[B]企业将来要清偿的义务

[C]由于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引起的[D]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

解析:[A][D]是资产的特征。因此答案选[B][C]。

[例题]在我国,留存收益主要包括()

[A]资本公积[B]实收资本[C]盈余公积[D]未分配利润

解析:留存收益是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在我国留存收益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因此答案选[C][D]。

[例题]所有者权益包括()等。

[A]长期投资[B]实收资本[C]盈余公积[D]未分配利润

解析: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所有者权益的构成内容通常划分为: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因此答案选[B][C][D]。

[例题]某企业资产总额为100万元,负债为20万元,在以银行存款30万元购进材料,并以银行存款10万元偿还借款后,资产总额为()。

[A]60万元[B]90万元[C]50万元[D]40万元。

解析:以银行存款30万元购进材料,不影响资产总额,以银行存款10万元偿还借款,导致资产减少10万元,负债增加10万元,所以资产总额为90万元,因此答案选[B]。

[例题]企业向银行借款10万元,存入银行,这项业务引起()的增减变化。

[A]资产[B]负债[C]所有者权益[D]收入

解析:向银行借款10万元,存入银行,导致银行存款增加10万元,银行借款增加10万元,即资产增加10万

元,负债增加10万元。因此答案选[A][B]

3.1.5.会计要素的计量

1.会计计量的含义: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

2.会计计量的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1)历史成本:历史成本又称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

(2)重置成本:重置成本又称为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

(3)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是指正常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需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

(4)现值:现值是指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等的一种计量属性。

(5)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注意:

(1)在各种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负债过去的价值,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通常反映资产或负债的现时成本或者现时价值。

(2)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例题]在()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的金额计量。

[A]重置成本[B]历史成本[C]可变现净值[D]现值

解析: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的金额计量,因此答案选[B]。

[例题]在各种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中,()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负债过去的价值。

[A]重置成本[B]历史成本[C]可变现净值[D]现值

解析:在各种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负债过去的价值,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通常反映资产或负债的现时成本或者现时价值。因此答案选[B]。

[例题]会计计量属性包括()。

[A]权责发生制[B]历史成本[C]现值[D]公允价值

解析: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因此答案选[B][C][D]。

3.1.6.企业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是反映会计要素之间平衡关系的计算公式,是制定各项会计核算方法的理论基础。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最基本的会计等式

该等式表明某一会计主体在某一特定时点所拥有的各种资产,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企业资产要求权的基本状况,表明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基本关系。

资产表明的是资源在企业存在、分布的形态。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表明了资源取得和形成的渠道。

这是企业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形式。注意:企业经济活动的发生,只是表现在数量上影响企业资产总额与权益总额的同时增减变化,并不会破坏这一基本的恒等关系。

2.收入-费用=利润

注意:实际工作中,收入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固定资产盘盈、出售无形资产收益,费用不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自然灾害损失等,所以,收入减去费用,并经过调整后即考虑利得和损失,才等于利润。这是企业资

金的动态表现。

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该等式表明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企业资金静态和动态表现的综合等式。

等式(1)是会计的基本等式,通常称之为基本会计等式或会计恒等式。

等式(2)和等式(3)虽不是基本会计等式,但等式(2)是对基本会计等式的补充;

等式(3)是基本会计等式的发展,它将财务状况要素、即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和经营成果要素,即收入、费用和利润,进行有机结合,完整地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内在联系。

[真题还原]根据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能够引起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的经济业务有()。

[A]投资者追加投入机器设备一台

[B]用银行存款支付应付账款

[C]向银行借入一笔款项存入银行

[D]预收客户定金存入银行。

解析:投资者追加投入机器设备一台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所有者权益增加。符合题目要求。用银行存款支付应付账款导致资产减少,负债减少,不符合题目要求。向银行借款导致资产增加,负债增加,符合题目要求。预收客户定金存入银行,导致的资产增加,负载增加,符合题目要求。因此答案选[A][C][D]。

[例题]能够同时引起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业务是()。

[A]销售商品一批,贷款80万元,成本30万元,款未收

[B]投资者收回对企业的投资3万元,办妥手续后以银行存款返还给投资者

[C]企业接受其他组织捐赠的现金2万元

[D]经批准用资本公积4万元转增资本

解析:销售商品引起了资产增加,商品销售货款80万元,成本30万元,利润增加了50万元,即该业务引起了所有者权益增加,A选项正确。B选项的经济业务引起了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C选项的经济业务引起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C选项正确。选项的经济业务引起的是所有者权益内部项目的变化,所有者权益总额不发

生变化。因此答案选[A][C]

[例题]所有者权益在金额上等于()

[A]企业流动负债减去长期负债后的差额[B]企业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差额

[C]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差额[D]企业长期负债减去流动负债后的差额

解析:根据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因此答案选[C]。

考点2会计的对象和核算

3.2.1.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会计核算的内容是指特定主体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投入、资金循环与周转、资金的退出,资金在运动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经济业务事项。

经济业务:经济交易,是企业与其他单位和个人之间发生的各种经济利益的交换。

经济事项:是指在企业内部发生的具有经济影响的各类事件。

(一)、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1.款项: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备用金等。

2.有价证券: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或支配权的证券。如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

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二)、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财物是财产物资的简称,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且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

(三)、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债权是企业收取款项的权利,一般包括各种应收和预付款项等。债务一般包括各项借款、应付和预收款项以及应交款项。

(四)、资本的增减

资本专指所有者权益中的投入资本。

(五)、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收入是指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支出是指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和损失,费用是指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收入、支出、费用、成本是判断经营成果及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

(六)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和交纳、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

(七)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例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下列经济业务事项中,应当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有()[A]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B]财务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C]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D]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解析:会计核算的内容包含以下具体的经济行为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4资本的增减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因此答案选[A][B][C][D]

[例题]不属于会计核算内容的是()。

[A]用盈余公积转增实收资本[B]制定下年度财务预算

[C]将现金存入银行[D]赊销货物

解析:会计核算的内容包含以下具体的经济行为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4资本的增减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因此答案选[B]

3.2.2.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

1、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进行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报告。我们会在下面的考点再展开详细说明。

2、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告。

计划的或将要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交易不得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虚假的经济业务更不能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3、各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账簿上统一登记、核算。不得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私设会计账簿登记、核算。

4、各单位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建立档案,妥善保管

5、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软件及其生产的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

6、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方,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3.2.3.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是对会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确保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准确而制定的科学规范。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信息质量有8项要求:4个首要质量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4个次级质量要求: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符合实际。

客观性是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会计工作提供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经营决策的需要,如果会计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那么这种虚假和歪曲的会计信息,不仅不能发挥会计应有的作用,而且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导致决策的失误。因此,客观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的各环节,如在确认经济业务时,

必须取得真实合法的原始凭证,作为编制记账凭证的依据。会计的计量、记录、报告不得伪造,不得掩饰真实情况,以保证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为达到这一要求,必须严格执行会计制度,加强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对会计核算资料的稽核制度。

二、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相关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信息应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不同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不断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相关性并不是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完全满足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信息使用者从各自的目的、利益出发,对信息要求的侧重点不同,即使再全面的会计报表也难以满足所有使用者的要求,再加上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企业会计报表只能提供通用的会计信息,报表使用者通过对通用会计信息进行加工整理,能够得到其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这样的会计资料就符合相关性原则。

三、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要使信息使用者能够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就要求会计的数据记录和文字说明必须清晰、简明、易懂,表述规范;填制的会计凭证、登记的会计账簿必须做到依据合法,账户对应关系清楚,文字摘要完整;编制的会计报表项目勾稽关系清楚,项目完整,数字准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越来越广泛,客观上对会计信息的明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可比性原则要求同一企业采用的会计核算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要求企业不得随意变更会计核算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国家财经法规对于某项经济业务所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可能有多种,供企业选择,企业在选定其中一种方法后,应连贯地在前后各会计期间采用,这样,计算出的会计指标的口径在前后期能做到一致,使企业各期的会计指标能进行纵向比较,有利于分析和考核,便于进行预测和决策。如果因为内外环境发生了变化,原来选用的方法不再适用,则至少在本会计年度内不予变更,从下一会计年度起,再将变更的原因、情况和影响在财务报告中说明。这一原则的贯彻,还可杜绝个别企业通过随意变更核算方法来弄虚作假。

同时,可比性原则要求不同的企业尽管可能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经营业务发生在不同的时间,但只要是相同的交易或事项,就应当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从而使所有企业提供的会计核算资料和数据会计信息口径一致、

相互可比,便于分析、汇总,以满足国民经济宏观管理和调控的需要。

五、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作为依据。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注重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必完全拘泥于其外在表现形式。例如,在实际工作中,你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上来讲承租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从经济实质上讲,与该项固定资产相关的收益和风险已经转移给承租人,承租人实际上已经能行使对该项资产的控制,因此承租人应该将其视同自有固定资产,一并计提折旧和大修理费用。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体现了对经济实质的尊重,能够保证会计核算信息与客观经济事实相符。

六、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会计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会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判断某项会计事项是否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从性质方面,若该会计事项的发生对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决策有重大影响,则可判定该项目属于重要会计事项;从数量方面,若该会计事项的发生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对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决策产生影响,则可判定该项目属于重要会计事项。

七、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持谨慎态度,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企业的会计人员处理经济业务时,在有几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尽可能选择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该项原则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充分估计到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者提高警惕,以应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风险,例如,企业应收账款由于债务人破产、死亡等原因,不能

收回;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为了避免由于损失的发生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影响,必须对面临的风险和可能发生的损失作出合理预计。

谨慎性原则要求体现在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即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方面。在会计确认方面,要求确认标准建立在稳妥合理的基础上;在会计计量方面,要求会计计量不得高估资产、所有者权益和利润的数额;在会计报告方面,要求会计报告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会计信息,特别是应报告有关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如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各种财产减值准备等。

八、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情况瞬息万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内外各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越来越高。任何信息,即使是客观、可比、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将丧失其使用价值或降低其有效性,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可能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坚持及时性原则,一是要求及时搜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二是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编制出财务会计报告;三是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将编制出的财务会计报告传递给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

[真题还原]会计核算上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视为承租企业的资产所遵循的是()。

[A]重要性原则[B]谨慎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D]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解析: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上来讲承租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从经济实质上讲,与该项固定资产相关的收益和风险已经转移给承租人,承租人实际上已经能行使对该项资产的控制,这就是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注意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必完全拘泥于其外在表现形式,体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因此答案选[D]。

[真题还原]企业会计核算质量必须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这是为了满足()要求

[A]一贯性原则[B]可比性原则

[C]相关性原则[D]重要性原则

解析:可比性原则要求同一企业采用的会计核算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要求企业不得随意变更会计核算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还要求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信息质量8项要求里不包含[A]一贯性原则。因此答案选[D]。

考点3会计科目和账户

3.3.1.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的概念

1.定义: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2.意义:

(1)会计科目是复式记账的基础。

(2)会计科目是编制记账凭证的基础

(3)会计科目为成本计算与财产清查提供了前提条件

(4)会计科目为编制财务报表提供方便。

二、会计科目的分类

1.按照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统驭关系不同进行分类

①总分类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

②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进行明细分类,提供更详细更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

总分类科目对明细分类科目具有统驭作用,明细分类科目对总分类科目起补充和说明作用

2.按照所归属的会计要素不同进行分类

①资产类科目:如: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

②负债类科目:如: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等

③共同类科目:可能具有资产性质,也可能具有负债性质的科目,如:衍生工具、套期工具④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如: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利润分配

⑤成本类科目: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劳务成本

⑥损益类科目:收入类: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费用类: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三、会计科目的设置

1.合法性原则。

注意:

(1)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法规中规定的会计科目,设置本企业适用的会计科目。

(2)对于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在不影响会计核算要求和财务报表指标汇总,以及对外提供统一的财务报表的前提下,自行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会计科目。

2.相关性原则

企业必须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本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考虑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设置本企业适用的会计科目。

3.实用性原则

会计科目的设置,应当在符合合法性原则的前提下适应企业自身的特点,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例题]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是()。

[A]合法性原则[B]重要性原则

[C]相关性原则[D]实用性原则

解析:分类是管理的一种形式,会计科目作为分类信息的项目或标志,分类的正确与否决定着会计信息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因此,设置会计科目应遵循合法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因此答案选[A][C][D]。

[例题]下列属于成本类科目的是()

[A]生产成本[B]主营业务成本

[C]制造费用[D]销售费用

解析:成本类科目包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劳务成本,[B][D]属于损益类科目,因此答案选[A][C]。

[例题]下列属于所有者权益类科目的是()。

[A]银行存款[B]短期借款[C]应收账款[D]利润分配

解析: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利润分配,因此答案选[D]

3.3.2.账户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一、账户的分类

1、按照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统驭关系不同进行分类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1)总分类账户:简称总账。是根据总分类会计科目设置的,是提供总括分类核算资料指标的账户,在总分类账户中只使用货币计量单位反映经济业务,可以提供概括核算资料和指标,是对所属明细分类账户资料的综合。

(2)明细分类账户,简称明细账。是根据明细分类科目设置的,提供明细核算资料和指标,是对其总账资料的具体化和补充说明,除了用货币计量外,必要时还需要实物计量或劳动量计量单位从数量和时间上进行反映。

(3)总账和明细账的关系

总账和其所属的明细账核算内容相同,只不过反映内容的详细程度不同,总账反映总括情况,明细账反映具体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