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则原文
论语三则

第一则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中国古代对于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曰:说,说道。
(3)学:学习。
(4)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常常;习,复习,温习。
(5)之:代词,指学过的旧知识。
(6)说:通“悦”,高兴,愉快的意思。
(7)乎:语助词,相当于“吗”。
“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8)朋:朋友,志同道合的人。
(9)自:从。
(10)乐:快乐。
(11)而:转折连词,相当于“却”。
(12)愠:生气,发怒的样子。
(13)不:表示判断。
(14)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造成误解的最大原因有两个:其一,随着时代的演变,人们逐渐将古人用来表达不同意象的“学”与“习”重合等同起来;其二,朱熹的解释,强调了“习”字含有的“反复不断”的含义,误导后人以为是“重复学”就是“习”在这里的本意。
查看“习”字解释,我们可以发现,同一个“小鸟反复试飞”的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会有所偏向。
可以表达“演练、练习”的意思,如果强调需要反复多次才能达成的意思,就衍生出“熟习、熟练”的含义。
所以要想准确把握孔子的本意,需要依据当时古代的用语习惯和语境来领会他的真实用意。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原文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 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论语》三则

《论语》三则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三段经典的话语,它们被称为“论语三则”。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这三则经典的话语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被传颂,它们被认为是孔子的思想最精辟的表达。
第一则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彰显了君子之间应当重视和谐,而普通人之间则应当加强合作,君子要共同奋进,在和谐的基础上去寻求良好的共同发展。
君子之间要尊重彼此,尊重彼此的差异,放下骄傲,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偏颇偏激,做到平等互利。
第二则是“强调善行而不言论”。
孔子曾说,教育要以行动为主,不要以言语为主。
人们应当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在行为中要坚持正道,不要把言语扯出对立和激烈的对抗,而是要以和谐有序来展开语言以及行动,使大家能够站稳脚跟,同舟共济,共创未来。
最后一则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孔子提倡学习时要深刻理解,一定要有扎实的功夫,贯彻到心里,而不应只是当作是表面的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孔子还建议切问、研究、思考,以及深入探究,以便把握学问的本质,从而收获有用的经验。
论语三则对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以及文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启迪。
它们提出来的思想深远影响了西汉以后的许多思想家,他们把这些思想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理论当中,吸收了孔子智慧中的精髓。
当今社会,“论语三则”仍然是最有话语权的话语,它们告诉我们:和谐与友爱是人际关系基础,切记言行一致,教育的核心是行动,学习的核心是探究,用勤奋的努力去书写人生,这是孔子最为精炼的道理。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孔子的思想就像一把叼着明珠的双手,把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多经典文化放在一起,让后人永远受益,让我们以孔子的思想为指引,创造完美的人生。
今天,我们依旧健言善行,真诚恳切,让孔子的思想成为我们行文的光芒,让孔子的道德成为我们行为的指标,并以孔子的心意来感恩和平,促进世界的文明发展,让世界的人们团结合作,共同进步,为世界和平奠基。
论语三则

初中论语三则(北京版)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论语为政》
释义
1.习到的东西,常常去练习、实践,不是很快乐吗?
2.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凭此做学习的榜样
3.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因为迷惑而更加危险。
上海版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论语三则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论语•子罕》
[解读]
天寒地冻,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看出一个的节操和品格。 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真正考验人。 雕:同“凋”,凋零,零落。
《 论 语 》 三 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解读] 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 具。由此可知,一个人要出人头地,必须首先学 好本领。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鸿图。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解读] 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 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 毛病。)对不如自己的人喜欢讥笑、轻视,因而 沾沾自喜;对比自己强的人喜欢贬低,甚至嫉妒、 畏惧退缩,害怕与他们交往:这都是不正确的态 度。
论语三则翻译

论语三则翻译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对话的集合,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
下面是三则论语的翻译。
1. 子曰:“倦于学,故乎,不如止;止于至善,而却行者,是薪也。
诚待而不愠,仁也。
亲亲,尊者为诲,臣事,可也。
”(《论语·为政》)孔子说:“对于学习感到疲倦的话,不如停止;停在追求最善的境界,而不去行动的人,就像是一堆木柴。
真诚地等待而不生气,这就是仁。
亲亲,亲爱的人对尊贵者的教诲,臣子对待主上的职责,都是可行的。
”这则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对学习的态度和行动的重要性。
他说如果对学习感到疲倦,不如停下来。
停下来并不意味着放弃学习,而是停在对至善的追求。
这样的人只是虚有其表,像一堆木柴。
孔子还强调了在待人处事中的仁德,要真诚地等待而不生气,并且要尊敬亲人和上级,做好自己的职责。
2. 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孔子说:“君子不是容器。
”这句话的含义是指君子不是只顾拥有知识,而是要有能够运用知识的能力。
好像一个容器只有充满了材料才能发挥作用一样,只有充实了自己的学问和知识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而孔子认为,一个君子不应该只停留在知识的积累上,还应该通过实践和运用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3.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学而》)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必然有我可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选择他们行善的地方而去追随,选择他们不善的地方而去改正。
”这段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学习的看法。
孔子认为人们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优秀的人和有缺点的人,我们应该从优秀的人身上学习他们的长处,从不足之处改正自己的不足。
这种持续不断的学习和改正的态度,是孔子强调的一种重要的修养和境界。
通过不断地观察和学习他人的行为,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道德的力量,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论语三则孔子文言文翻译

一、《论语·为政》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此句强调学习与思考的相辅相成。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思考则是消化、吸收知识的过程。
如果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无法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反之,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空想,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论语·里仁》原文: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翻译: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周礼,这就是仁。
一旦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周礼,天下就会归于仁。
实现仁德,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此句阐述了仁的内涵和实现仁德的方法。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仁是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循礼的规范。
实现仁德的关键在于个人自身的努力,而非依赖他人。
三、《论语·述而》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此句表达了孔子的谦虚态度和向他人学习的理念。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完善自己。
总结:《论语》中的这三则文言文,分别从学习、仁德和向他人学习等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这些思想至今仍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
论语三则

论语三则
一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一知半解。
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
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
而如果一味空想却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还说过:“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学过的只是能有新的体会,就可以被他人效仿了。
【师】效法。
<此处若为老师,则翻译不通顺。
人非善则为不善,二者必居其一。
如是老师,那么所有的人都可以做老师了。
拜好人为师,大多数人可以做到。
但是要拜恶人为师,恐怕只有恶人了。
更何况古代有话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个师怕是更拜不得了。
效法就是模仿去做的意思,在此处就很通了。
善的就正面去模仿,叫做从;不善的就反面去模仿,叫改之。
希望能更正过来,不要再好为人师的误人子弟了。
>
三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到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做到和他一样,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反思自己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儒家修身准则。
启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要多看别人的优点,努力学习这些有利于自己成长的优点.而发现别人的短处和缺点首先要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
论语三则原文

论语三则原文
论语三则
【作者】佚名【朝代】先秦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
孔子说: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学《诗经》可以抒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使人结交朋友,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怨刺不平之事。
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三则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论语·为政》释义:
1.学习到的东西,常常去练习、实践,不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学习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凭此做学习的榜样
3.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因为迷惑而更加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