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2010版

合集下载

痤疮发病机制新认识201702(建议医生讲)(1)

痤疮发病机制新认识201702(建议医生讲)(1)

JEADV 2015, 29 (Suppl. 4), 3–11
IL-1是痤疮炎症发展的推动者
IL-1触发微粉刺中的炎症反应,招募炎症细胞,诱 导毛囊过度角化。
JEADV 2015, 29 (Suppl. 4), 3–11
痤疮发病机制的新认识
寻常型痤疮不是感染性疾病,而是原发炎 症性疾病。 天然免疫是痤疮炎症的基础:
夫西地酸抑制TNF-α释放,抑制 作用随夫西地酸浓度升高而增强 夫西地酸缓解大鼠足底水肿
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夫西地酸,1h后,在大鼠 腹腔注射内毒素诱导TNF-α释放;注射内毒素 90min后,测定血液中TNF-α浓度,观察夫西 地酸对TNF-α释放的抑制作用。
在腹腔注射25mg/kg夫西地酸1h后,给予大鼠 左后脚掌注射100μl1%的角叉菜胶,诱导足底 水肿,观察不同时间点夫西地酸对足底水肿的 抑制作用。
夫西地酸抑制炎症因子释放,调节机体免疫
离体研究:夫西地酸抑制IL-1、IL-2和IFN-γ的释放
夫西地酸抑制IL-1释放 夫西地酸抑制IL-2、IFN-γ的释 放
本研究为一项离体研究,采用LPS/PHA(内毒素/植物凝集素)诱导单核细胞(左图)或淋巴细胞(右 图)释放细胞因子,并给予不同浓度夫西地酸,观察夫西地酸对活化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
痤疮发病机制
痤疮丙酸杆菌参与痤疮发病的多个环节
皮脂腺功能亢进
毛囊漏斗部角化过度
产生酯酶并分解皮脂,致使皮脂 成分改变,间接导致毛囊口角化 过度
产生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和一些趋 化因子,诱导产生抗体和补体,促 成粉刺形成,继而引发炎性丘疹
皮脂为痤疮丙酸杆菌提供良好 的营养,使P. acne不断繁殖
刺激KC细胞产生IL-8, TNF-α, IL-1 等促炎症因 子

碘对比剂在CT增强扫描中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

碘对比剂在CT增强扫描中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
J].新 中医 ,2002,34(4):70—71. (收稿 日期 :2010—10—12)
碘 对 比剂 在 CT增 强 扫 描 中不 良反 应 的 预 防 和 护 理
· f临 床 监 护 ·
江 水
【关键词 】 碘 对比剂 ;CT增强扫描 ;不 良反应 ;预防 ;护理 【中图分类号 】 R 472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J 1674—3296(2010)24—0057—01
3 不 良 反 应 的 预 防 和 护 理 (1)做 好 心 理 护 理 ,与 患 者 沟通 ,使 其 了解 整 个 CT检 查 程
序 ,包 括 注 射 对 比剂 增 强 的 目的 ,增 强 扫 描 中可 能 出 现 的 不 良 反应及注意事项 ,耐 心细致地 给予解释 、安慰 ,以消 除其紧张 、 焦虑 和恐惧心理 ,争取患者 配合 ,使其保 持在平静 的状态 下进 行增强扫描 …。(2)检查前 护理 人员应明确扫描部 位 ,仔 细询 问有 无 致 不 良反 应 的 高 危 因素 ,如 过 敏 史 、甲状 腺 功 能 亢 进 、严 重 的心 肝 肺 部 疾 病 等 ,掌 握 禁 忌 证 和 适 应 证 。 (3)用 药 前 向患 者 及 家 属 交 代 清 楚 ,获 得 同意 ,并 在 同意 书上 签 字 后 ,方 可 进 行 增强扫描 ,以取得配合和避免不必 要的麻烦。 (4)预防不 良反 应药物的应用 ,对过敏体质者在注射碘对比剂前 预防性应用抗 组 胺 药 物 及 皮 质 激 素 ,如 口服 氯 苯 吡 胺 (扑 尔 敏 )或 静 脉 注 射 地 塞 米 松 5~10mg。 (5)患 者 检 查 当 日需 空 腹 ,但 应 给予 充 足 水 分 ,有 水 电解 质 紊 乱 者 ,必 须 先 予 以 纠 正 。 (6)高 压 注 射 时 应 使 用 加 热 泵 使 对 比剂 加 热 至 体 温 ,以增 强 其 耐 受 性 。 (7)CT 室应备 齐急救药 物和器械 ,做好急救准 备工作。(8)严格 控制 对 比剂用量 ,按每千克体质量给药 1~2ml计算 ,掌握 合适 的注 射 速度 ,以达到强化水平 。(9)用药过程 中严 密观察患者 反应 及 主诉 ,发 现 异 常 ,立 即停 止 注 射 并 给 予 对 症 处 理 。 (10)保 持 静 脉 通 路 ,注 射 完毕 后 ,应 将 静 脉 针 保 留 15~30min,待 无 不 良 反 应 后 方 可 拔 出 。 (1t)扫 描 结 束 后 ,嘱 患 者 在 候 诊 室 观 察 30rnin后 方 可 离 开 ,并 交 代 患 者 多 饮 水 ,以 利 于 药 物 经 肾 脏 排 泄 ,如 有 不 适 ,应 随 时 向病 房 医 师 汇 报 ,以防 迟 发 性 过 敏反 应 发

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

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

《2019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痤疮是一种好发于芳华期并重要累及面部的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国人群截面统计痤疮发病率为8.1%.但研讨发明超出95%的人会有不合程度痤疮产生,3~7%痤疮患者会遗留瘢痕,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较大影响.临床医师对痤疮治疗的选择消失很大差别,有些治疗办法疗效不确定,缺少循证医学证据支撑,个别办法甚至对患者造成伤害.制订一套行之有用的痤疮治疗指南给各级临床医师供给诊疗指点.规范其治疗是平常须要的.当然,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跟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医药技巧的成长,痤疮治疗指南还需与时俱进,按期更新.本指南是在2014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基本上,根据运用者反馈.国表里痤疮研讨进展及专家经验进行了修订.01痤疮的发病机制痤疮发病机制仍未完整解释.遗传布景下激素引诱的皮脂腺过度排泄脂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平常.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增殖及炎症和免疫反响等与之相干.遗传身分在痤疮尤其是重度痤疮产生中起到了重要感化;雄激素是导致皮脂腺增生和脂质大量排泄的重要诱发身分,其它如胰岛素样发展因子-1(IGF-1).胰岛素.发展激素等激素也可能与痤疮产生有关;皮脂腺大量排泄脂质被以为是痤疮产生的前提前提,但脂质成分的转变如过氧化鲨烯.蜡酯.游离脂肪酸含量增长,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增长及亚油酸含量下降等也是导致痤疮产生的重要身分;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经由过程自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介入了痤疮的产生成长.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平常.炎症与免疫反响是痤疮的重要病理特点,且炎症反响贯串了疾病的全进程.毛囊微生物和/或平常脂质通度日化Toll样受体(TLRs)进而产生白介素(IL)-1α及其它有关炎症介质,IL-1α今朝以为是皮脂腺导管角化及微粉刺和粉刺形成的重要身分;跟着疾病成长,脂质大量集合导致嗜脂及厌氧的痤疮丙酸杆菌进一步增殖,获得性免疫被激活.不竭加重的炎症反响诱发毛囊壁断裂,脂质.微生物及毛发等进入真皮,产生异物样反响.痤疮皮损消退后常遗留红斑.色素惊慌及瘢痕形成,这与痤疮轻微度.个别差别或处理不当亲密相干.02痤疮的分级痤疮分级是痤疮治疗计划选择及疗效评价的重要根据.今朝国际上有多种分级办法,本指南重要根据皮损性质将痤疮分为3度.4级,即:轻度(1级):仅有粉刺;中度(2级):有炎性丘疹; 中度(3级):消失脓疱;重度(4级):有结节.囊肿.03痤疮的外用药物治疗外用药物治疗是痤疮的基本治疗,轻度及轻中度痤疮可以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中重度及重度痤疮在体系治疗的同时辅以外用药物治疗.3.1维A酸类药物感化机制:外用维A酸类药物具有改良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消融微粉刺和粉刺.抗炎.预防和改良痤疮炎症后色素惊慌和痤疮瘢痕等感化.此外,还能增长皮肤渗入渗出性,在结合治疗中可以增长外用抗菌及抗炎药物的疗效.顺应证及药物选择:外用维A酸类药物可作为轻度痤疮的单独一线用药,中度痤疮的结合用药以及痤疮保持治疗的首选.经常运用药物包含第一代的全反式维A酸和异维A酸及第三代维A酸药物阿达帕林和他扎罗汀.阿达帕林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平日作为一线选择.运用办法及留意事项:建议睡前在痤疮皮损处及好发部位同时运用;药物运用部位常会消失轻度皮肤刺激反响如局部红斑.脱屑,消失紧绷和烧灼感,但跟着运用时光延伸往往可逐渐耐受,刺激反响轻微者建议停药;此外,维A酸药物消失光分化现象(主如果一代维A酸)并可能增长皮肤迟钝性,部分患者在开端运用2~4周内会消失短期皮损加重现象,采纳较低肇端浓度(假如有可选择浓度).小规模试用.削减运用次数以及尽量在皮肤湿润情形下运用等措施,有助于增长患者依从性及防止轻微刺激反响的产生;同时合营运用皮肤樊篱修复剂并适度防晒.3.2 抗菌药物3.2.1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苯甲酰可迟缓释放出新生态氧和苯甲酸,具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抗炎及轻度消融粉刺感化,该药今朝尚无针对痤疮丙酸杆菌的耐药性消失,可作为炎性痤疮首选外用抗菌药物,可以单独运用,也可结合外用维A酸类药物或外用抗生素运用.药物有2.5%至10%不合浓度及洗剂.乳剂或凝胶等不合剂型可供选择.运用中可能会消失轻度刺激反响,建议从低浓度开端及小规模试用.药物对衣物或者毛发具有氧化漂白感化,应尽量防止接触.别的,过氧化苯甲酰释放的氧自由基可以导致全反式维A酸掉活,二者结合运用时建议分时段外用.3.2.2抗生素具有抗痤疮丙酸杆菌和抗炎感化的抗生素可用于痤疮的治疗.经常运用外用抗生素包含红霉素.林可霉素及其衍生物克林霉素.氯霉素.氯洁霉素及夫西地酸等.外用抗生素因为较少消失刺激反响,理论上实用于丘疹.脓疱等浅表性炎性痤疮皮损,但因为外用抗生素易引诱痤疮丙酸杆菌耐药,故不推举作为抗菌药物的首选,不推举单独或者长期运用,建议和过氧化苯甲酰.外用维A酸类或者其它药物结合运用.3.3其它:不合浓度与剂型的壬二酸.氨苯砜.二硫化硒.硫磺和水杨酸等药物具有克制痤疮丙酸杆菌.抗炎或者稍微剥脱感化,临床上也可作为痤疮外用药物治疗的备选.04痤疮的体系药物治疗4.1抗菌药物针对痤疮丙酸杆菌及炎症反响选择具有抗菌和抗炎感化的抗菌药物是治疗中重度及重度痤疮经常运用的体系治疗办法.规范抗菌药物治疗痤疮十分重要,不但要包管疗效,更要存眷耐药性的产生,防止滥用.顺应证:①中重度痤疮患者首选及中度痤疮外用治疗后果不佳的备选治疗办法;②炎症反响轻微的重度痤疮患者早期可先运用抗菌药物,再序贯运用口服维A酸类药,或维A药酸类药疗效不明显时可改用抗菌药物治疗;③痤疮变异型如迸发性痤疮或聚合性痤疮的早期治疗.药物选择:选择口服的抗生素治疗痤疮基于以下4个前提:①对痤疮丙酸杆菌迟钝;②兼有非特异性抗炎感化;③药物散布在毛囊皮脂腺单位中浓度较高;④不良反响小.首选四环素类药物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四环素类药不克不及耐受或有禁忌证时,可斟酌用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代替.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复方新诺明)也可酌情运用.防止选择β-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四环素口服接收差,耐药率高,应优先选择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米诺环素在组织中药物浓度高,耐药产生率低.痤疮复发时,应选择既往治疗有用的抗菌药物,防止随便改换.剂量和疗程:运用抗生素治疗痤疮应规范用药的剂量和疗程.剂量:多西环素100~200mg/d(平日100mg/d),米诺环素50~100mg/d,红霉素1.0g/d.疗程建议不超出8周.留意事项:①防止单独运用.②治疗2~3周后无效时要实时停用或换用其它治疗;③要包管足够的疗程,并防止间断运用,不成无原则地加大剂量或延伸疗程,更不成以作为保持治疗甚至预防复发的措施;④结合外用维A酸类药物或过氧化苯甲酰可有用进步疗效并削减痤疮丙酸杆菌耐药性产生;⑤有前提结合光疗或其它疗法,可削减抗菌药物的运用;⑥治疗中要留意药物不良反响,包含较罕有的有胃肠道反响.药疹.肝伤害.光敏反响.色素惊慌和菌群掉调等,特别是四环素类药物.少数患者在口服米诺环素时可消失前庭受累(如头昏.眩晕),罕有狼疮样分解征和良性颅内压增高症(如头痛等),产生后应实时停药.四环素类药物不宜与口服维A酸类药物联用,以免诱发或加重良性颅内压增高.四环素类药物不宜用于妊妇.哺乳期妇女和16岁以下的儿童,此时可斟酌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代替.4.2 维A酸类口服维A 酸类药物具有明显克制皮脂腺脂质排泄.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平常角化.改良毛囊厌氧情形从而削减痤疮丙酸杆菌滋生.以及抗炎和预防瘢痕形成等感化,是今朝针对痤疮发病4个症结病理心理环节独一的口服药物.顺应证:①结节囊肿型重度痤疮的一线治疗药物;②其它治疗办法后果不好的中.重度痤疮替代治疗;③有瘢痕或瘢痕形成偏向的痤疮患者需尽早运用;④频仍复发的痤疮其它治疗无效;⑤痤疮伴轻微皮脂溢出;⑥轻中度痤疮但患者有快速疗效需求;⑦痤疮变异型如迸发性痤疮和聚合性痤疮,可在运用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掌握炎症反响后运用.药物选择:今朝体系用维A酸类药物包含口服异维A酸和维胺酯.异维A酸是国表里通例运用的口服维A酸类药物,可作为首选,平日0.25~0.5mg/kg/d作为肇端剂量,之后可根据患者耐受性和疗效逐渐调剂剂量,重度结节囊肿性痤疮可逐渐增长至0.5~1mg/kg/d.维胺酯是我国自行研制临盆的第一代维A酸类药物,每次50mg,每日3次.两种药物均需与脂餐同服,以增长其口服接收的生物运费用.疗程视皮损消退的情形及服用剂量而定,平日应许多于16周.一般3~4周起效,在皮损掌握后可以恰当削减剂量持续巩固治疗2~3个月或更长时光.留意事项:异维A酸不良反响罕有,但停药后绝大多半可恢复,轻微不良反响少见或罕有.最罕有的副反响是皮肤黏膜湿润,建议合营皮肤樊篱修复剂运用.口唇湿润在皮肤粘膜反响中最为罕有,但这也是剖断药物剂量的有用指标.较少见反响包含肌肉骨骼痛苦悲伤.血脂升高.肝酶平常及眼睛湿润等,平日产生在治疗最初2个月,肥胖.血脂平常和肝病患者应慎用,须要时按期检测肝功效和血脂.芳华期前长期运用有可能引起骨骺过早闭合.骨质增生.骨质松散等,故12岁以下儿童尽量不必.异维A酸有明白的致畸感化,育龄期女性患者应在治疗前1个月.治疗时代及治疗停止后3个月内严厉避孕.异维A酸与抑郁或自杀偏向之间的联系关系性尚不明白,已经消失明显抑郁症状或有抑郁症的患者谨用.部分患者在运用2~4周时会消失皮疹短期加重现象,平日为一过性,反响轻微者须要减量甚至停药.维胺酯不良反响相似于异维A酸,但相对较轻.4.3.激素治疗4.3.1抗雄激素治疗感化机制:雄激素是痤疮产生中最重要的内源性身分,抗雄激素药物可以经由过程克制雄激素前体生成或感化于皮肤内雄激素代谢酶和雄激素受体,进而削减或拮抗活性雄激素感化而削减皮脂腺排泄脂质和改良痤疮.经常运用抗雄激素药物重要包含雌激素.孕激素.螺内酯及胰岛素增敏剂等.顺应证:女性痤疮患者:①伴随高雄激素表示的痤疮,如皮损散布于面中手下1/3,可伴月经不纪律.肥胖.多毛.明显皮脂溢出.雄激生性脱发等;②女性芳华期后痤疮;③经前期明显加重的痤疮;④通例治疗如体系抗生素甚至体系用维A酸治疗反响较差,或停药后敏捷复发者.药物选择:①雌激素与孕激素:雌激素和部分孕激素具有拮抗雄激素的感化,但平日运用二者混杂的复方制剂(短效避孕药),经常运用的包含2mg醋酸环丙孕酮和0.035mg炔雌醇.屈螺酮3mg和炔雌醇0.03mg以及屈螺酮3mg和炔雌醇0.02mg等.口服避孕药的起效时光须要2~3个月,疗程建议在6个月以上.不良反响:少量子宫不纪律出血﹑乳房胀痛﹑恶心.体重增长﹑静脉和动脉血栓.消失黄褐斑等.在经期的第1天开端服药有利于削减子宫出血.含屈螺酮成分的药物可削减体重增长风险.服药时代要留意防晒,以削减黄褐斑的产生.禁忌症:家族血栓史,肝脏疾病,抽烟者.相对禁忌症:哺乳期,高血压,偏头痛,恶性肿瘤.有糖尿病,凝血障碍和有乳腺癌风险的患者也尽量防止运用.②螺内酯:推举剂量每日60-200mg.疗程为3~6月.不良反响包含高钾血症.月经不调(产生几率与剂量呈正相干)﹑胃肠道反响包含恶心.吐逆.厌食和腹泻,嗜睡﹑疲惫﹑头昏或头痛.有致畸胎感化,妊妇禁用.③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增敏剂如二甲双胍具有改良胰岛素抵抗.削减IGF-1及其引诱的雄激素生成,对于伴多囊卵巢性肥胖.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的痤疮患者,可以用于帮助治疗.4.3.2糖皮质激素心理剂量糖皮质激素可反馈性克制肾上腺源性雄激素前体排泄;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感化,实用于重度炎性痤疮的早期治疗.推举运用办法:针对迸发性痤疮.聚合性痤疮及较重炎症反响的重度痤疮,选择泼尼松20~30mg/d或等量地塞米松治疗,疗程不超出4周,并结合口服异维A酸治疗;轻微的经前期加重痤疮,泼尼松5~10 mg/d或等效地塞米松经前7~10天开端每晚服用一次至月经来潮为止,不超出6个月.应防止长期大剂量运用糖皮质激素,以免产生相干不良反响.05物理与化学治疗物理与化学治疗重要包含光动力.红蓝光.激光与光子治疗.化学剥脱治疗等,作为痤疮帮助或替代治疗以及痤疮后遗症处理的选择.5.1光动力和红蓝光:外用5-氨基酮戊酸可富集于毛囊皮脂腺单位,并代谢生成光敏物资原卟啉Ⅸ,经红光(630 nm)或蓝光(415nm)照耀后产生光化学反响,具有克制皮脂排泄.杀灭痤疮丙酸杆菌.免疫调节.改良皮脂腺导管角化及预防或削减痤疮疤痕感化,光动力疗法可作为中重度或重度痤疮在体系药物治疗掉败或患者不耐受情形下的替代选择办法,;此外,单独蓝光照耀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及抗炎感化,单独红光照耀具有组织修复感化, 可作为中度痤疮的备选治疗.5.2 激光与强脉冲光治疗:多种近红外波长激光如1320nm激光.1450 nm激光和1550nm激光有助于克制皮脂腺排泄及抗炎感化;强脉冲光和脉冲染料激光可以帮忙炎症性痤疮后期红色印痕消退.非剥脱性点阵激光(1440nm激光.1540nm激光和1550nm激光)和剥脱性点阵激光(2940nm激光.10600nm激光)对痤疮瘢痕有必定改良.临床运用时建议选择小光斑.较低能量以及低点阵密度的多次治疗.5.3射频:点阵射频和微针点阵射频对于痤疮瘢痕的改良有必定后果,对亚洲人种还可以削减治疗中色素惊慌的风险.5.4化学剥脱治疗:浅表化学剥脱术重要包含果酸.水杨酸及复合酸等,具有下降角质形成细胞的粘着性.加快表皮细胞脱落与更新.刺激真皮胶原合成和组织修复和轻度抗炎感化,削减痤疮皮损同时改良皮肤质地,临床上可用于轻中度痤疮及痤疮后色素惊慌的帮助治疗.06特别人群的痤疮治疗6.1儿童痤疮:产生在芳华期前痤疮根据年纪分为新生儿痤疮(出生数周内).婴儿痤疮(3~6月).儿童痤疮(1~7岁)及芳华早期痤疮(8~12岁).新生儿痤疮受母体激素影响产生,跟着激素消退可自行消退;婴儿痤疮和儿童痤疮须要细心查找内排泄疾病.针对12 岁以下儿童痤疮,美国 FDA 同意2.5% 过氧化苯甲酰 /1% 阿达帕林凝胶组合可用于≥9 岁的患儿,0.05% 维 A 酸凝胶可用于≥10 岁的患儿.所有其它外用维 A 酸类药物均可用于≥12 岁的患者.体系抗生素可选择大环内酯类类如红霉素或阿奇霉素,防止体系运用四环素类抗生素;12岁以下儿童也尽量不必口服维A 酸类药物.6.2怀胎或哺乳期痤疮怀胎或哺乳期痤疮治疗应以外用药物为主.6.2.1备孕女性痤疮:距离怀胎前3个月以上一般可安然用药,口服维A酸药物治疗前1个月到治疗停药后3个月内应严厉避孕.6.2.2怀胎期痤疮:①轻度痤疮:外用维A酸类药物应防止(怀胎分级C-X),过氧化苯甲酰可以小面积谨严运用(怀胎分级C),外用壬二酸和克林霉素是安然的(怀胎分级B);②中度及中重痤疮:外用为主,须要时可合营短期口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尽可能避开怀胎期前3个月),四环素类(怀胎分级D)禁用;③重度痤疮:除按照上述轻.中度和中重度痤疮外用或体系治疗外,轻微的患者可以斟酌短期体系运用泼尼松治疗.6.2.3哺乳期痤疮:外用过氧化苯甲酰和壬二酸可以运用;体系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短期运用;克林霉素哺乳期可用,但口服可引起婴儿消化道副反响;美国儿科学会(AAP)及世界卫生组织(WHO)以为四环素类抗生素哺乳期可用,但建议不超出3周.07痤疮的中医中药治疗7.1内治法:应根据发病时光长短,皮损形态等不合表示分型论治,随证加减.肺经风热证:皮损以红色或皮色丘疹.粉刺为主,或有痒痛,小便黄,大便秘结,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相当于痤疮分级中的1.2级.治法应疏风宣肺,清热散结,方药为枇杷清肺饮或泻白散加减,中成药可选栀子金花丸等.脾胃湿热证:皮损以红色丘疹.脓疱为主,有痛苦悲伤,颜面.胸背皮肤油腻;可伴口臭.口苦,纳呆, 便溏或粘滞不爽或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或弦.相当于痤疮分级中的2.3级.治法应清热利湿,通腑解毒,方药为茵陈蒿汤或芩连平胃散加减.便秘者可选用中成药连翘败毒丸.防风通圣丸.润燥止痒胶囊等;便溏者可选用中成药喷鼻连丸.参苓白术散等.痰瘀凝聚证:皮损以结节及囊肿为主,色彩暗红,也可见脓疱,日久不愈;可有纳呆.便溏,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脉沉涩.相当于痤疮分级中的4级.治法应活血化瘀,化痰散结,方药为海藻玉壶汤或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中成药可选丹参酮胶囊.大黄蛰虫丸.化瘀散结丸.当归苦参丸等.冲任不调证:皮损好发于额.眉间或两颊,在月经前增多加重,月经后削减减轻,伴随月经不调,经前心烦易怒,乳房胀痛,平昔性格浮躁;舌质淡红苔薄,脉沉弦或脉涩.相当于有高雄激素程度表示的女性痤疮.治法应折衷冲任.理气活血,方药为逍遥散或二仙汤合知柏地黄丸加减,中成药可选用逍遥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六味地黄丸等.7.2外治及其它疗法中药湿敷:马齿苋.紫花地丁.黄柏等水煎湿敷,每日2次,每次20分钟,用于炎性丘疹.脓疱皮损,起到清热解毒,减轻炎症的感化.中药面膜:颠倒散(大黄.硫磺等量研细末),用水或蜂蜜调成稀糊状,涂于皮损处,30分钟后清水洗净,每晚1次.用于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皮损,起到破瘀活血,清热散结的感化.耳穴贴压:取内排泄.皮质下,肺.心.胃等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在穴位上,并嘱患者天天轻压1分钟阁下,每5日改换1次.耳尖点刺放血:在耳廓上选定耳尖穴或耳部的内排泄穴.皮质下穴,通例消毒后,用三棱针在耳尖穴上点刺,然后在点刺部位挤出瘀血6~8滴,每周治疗1~2次.针灸:主穴为百会.尺泽.曲池.大椎.合谷.肺俞等穴,配穴为四白.攒竹.下关.颊车及皮损周围穴.办法:施平补平泻手段,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火针:常选背俞穴,如肺俞.膈俞.脾俞.胃俞,热重加大椎,便秘加大肠俞,月经不调加次髎,皮肤通例消毒后,取火针在酒精灯大将针尖烧红后,敏捷直刺各穴,每穴点刺3下,隔日一次.或火针烧红后直刺囊肿.结节.每处皮损可连刺数针,每周7-10天1次,刺后24小时不沾水.刺络拔罐:取穴多为肺俞.大椎穴.脾俞.胃俞.大肠俞.膈俞.肾俞等.每次取背俞穴4 -6个,三棱针刺破皮肤,然后在点刺部位拔罐,留罐10~15分钟,3日1次,10次为1疗程.08痤疮保持治疗保持治疗可减轻并预防痤疮复发,是痤疮整体治疗的重要构成.外用维A酸是痤疮保持治疗的一线药物,须要时可斟酌结合外用过氧化苯甲酰或直接采取0.1%阿达帕林和2.5%过氧化苯甲酰的复方制剂.此外,外用0.1%阿达帕林每周3次结合低浓度果酸的也可作为保持治疗选择;一些经由临床验证的抗痤疮类功效性护肤品也可用于帮助保持治疗.保持治疗疗程平日为3~12月.09痤疮的结合与分级治疗任何一种痤疮治疗办法都难以周全有用笼罩痤疮发病机制的所有环节,多种治疗办法的结合至关重要.轻中度痤疮可以采取外用药物结合,单独外用药物平日平日只感化于痤疮4个重要发病环节的1~2个,而结合运用可以将其感化环节增长到2~3个,今朝有外用维A酸类.抗生素和过氧化苯甲酰等多种外用复方制剂的可供选择;中重度痤疮斟酌体系药物与外用药物的结合及药物与物理化学治疗办法的结合运用等.结合治疗可以明显增长药物疗效和下降不良反响.增长患者依从性.痤疮的分级表现了痤疮的轻微程度和皮损性质,痤疮的治疗应根据其分级选择响应的治疗手腕,并充分表现个别化治疗原则.本指南痤疮分级推举治疗计划见表1.10痤疮后遗症处理10.1痤疮后红斑:可以选择强脉冲光.脉冲染料激光.非剥脱点阵激光(1440nm.1550nm.1565nm)及长脉冲1064 nm Nd:YAG激光治疗.10.2痤疮后色素惊慌:外用改良色素类药物如维A酸类药物.熊果苷.左旋维生素C等可以运用.果酸.强脉冲光及Q开关1064 nm Nd:YAG激光也是后遗色素惊慌的有用治疗办法.10.3痤疮后瘢痕:①萎缩性瘢痕:首选剥脱性点阵激光如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其次选择离子束或铒激光治疗.其它有用的治疗办法包含非剥脱点阵激光.微针.射频治疗,一些较大的凹陷性瘢痕还可以选择钝针分别.填充或者手术切除;②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治疗均较艰苦,今朝多采取分解治疗,如激素局封打针.激光治疗(染料激光.二氧化碳点阵激光),痤疮导致的瘢痕疙瘩亦可以切除后局部放射治疗.11痤疮患者的教导与治理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部的损容性皮肤疾病,在按照本指南进行规范治疗的同时,需将健康教导.科学护肤及按期随访贯串于痤疮治疗始终,以达到治疗.美不雅.预防于一体的防治目标.①健康教导:限制高糖和油腻饮食及奶成品尤其是脱脂牛奶的摄入,恰当掌握体重.纪律作息.防止熬夜及过度日晒等均有助于预防和改良痤疮产生.此外,痤疮尤其是重度痤疮患者易消失焦炙和抑郁,需合营心理劝导.②科学护肤:痤疮患者皮肤常伴随皮脂溢出,皮肤干净可选用控油保湿干净剂洁面,去除皮肤概况过剩油脂.皮屑和微生物的混杂物,但不克不及过度清洗,忌挤压和搔抓.干净后,要根据患者皮肤类型选择响应护肤品合营运用.油性皮肤宜选择控油保湿类护肤品;混杂性皮肤T区选择控油保湿类,两颊选择舒敏保湿类护肤品;在运用维A酸类.过氧化苯甲酰等药物或物理.化学剥脱治疗时易消失皮肤樊篱受损,宜选择舒敏保湿类护肤品.此外,应谨严运用或选择粉底.隔离.防晒剂及彩妆等化装品,尽量防止化装品性痤疮产生.③按期随访:痤疮呈慢性进程,患者在治疗中须要按期复诊,根据治疗反响情形实时调剂治疗及护肤计划,削减后遗症产生.(专家构成员:郑志忠,范卫新,顾军,郝飞,何黎,鞠强,李恒进,李铁男,林彤,赖维,王宝玺,温海,吴艳,项蕾红,许爱娥,张建中,章伟,郑敏;执笔:鞠强)。

2019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

2019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

《2019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青春期并主要累及面部的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国人群截面统计痤疮发病率为8.1%。

但研究发现超过95%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痤疮发生,3~7%痤疮患者会遗留瘢痕,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较大影响。

临床医师对痤疮治疗的选择存在很大差异,有些治疗方法疗效不肯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个别方法甚至对患者造成损害。

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痤疮治疗指南给各级临床医师提供诊疗指导、规范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医药技术的发展,痤疮治疗指南还需与时俱进,定期更新。

本指南是在2014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基础上,根据使用者反馈、国内外痤疮研究进展及专家经验进行了修订。

01痤疮的发病机制痤疮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

遗传背景下激素诱导的皮脂腺过度分泌脂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增殖及炎症和免疫反应等与之相关。

遗传因素在痤疮尤其是重度痤疮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雄激素是导致皮脂腺增生和脂质大量分泌的主要诱发因素,其它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生长激素等激素也可能与痤疮发生有关;皮脂腺大量分泌脂质被认为是痤疮发生的前提条件,但脂质成分的改变如过氧化鲨烯、蜡酯、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增加及亚油酸含量降低等也是导致痤疮发生的重要因素;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通过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参与了痤疮的发生发展。

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炎症与免疫反应是痤疮的主要病理特征,且炎症反应贯穿了疾病的全过程。

毛囊微生物和/或异常脂质通过活化Toll样受体(TLRs)进而产生白介素(IL)-1α及其它有关炎症介质,IL-1α目前认为是皮脂腺导管角化及微粉刺和粉刺形成的主要因素;随着疾病发展,脂质大量聚集导致嗜脂及厌氧的痤疮丙酸杆菌进一步增殖,获得性免疫被激活。

不断加重的炎症反应诱发毛囊壁断裂,脂质、微生物及毛发等进入真皮,产生异物样反应。

专业指南解读-中国痤疮治疗诊疗指南(皮肤科疾病)

专业指南解读-中国痤疮治疗诊疗指南(皮肤科疾病)

中国痤疮治疗诊疗指南(2014版)目录中国痤疮治疗诊疗指南(2014版) (1)1.痤疮的病理生理学 (1)2.痤疮的分级 (2)3.患者教育 (2)4.痤疮的局部治疗 (3)5.痤疮的系统治疗 (5)6.痤疮的中医药治疗 (9)7.痤疮的分级和联合治疗 (10)8.痤疮的维持治疗 (11)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率为70% -87%,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超过了哮喘和癫痫。

临床医师对痤疮的治疗选择存在很大差异,有些治疗方法疗效不肯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个别方法甚至会对患者造成损害。

因此,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痤疮的指南来规范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新药的研发,痤疮的治疗指南还需与时俱进,定期更新。

本指南是在2008年出版的痤疮指南基础上,根据使用者反馈及国内外痤疮研究进展进行了修订。

1.痤疮的病理生理学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

遗传、雄激素诱导的皮脂大量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炎症和免疫反应等因素都可能与之相关。

雄激素作用下的皮脂腺快速发育和脂质大量分泌是痤疮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

进入青春期后肾上腺和性腺的发育导致雄激素前体如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分泌增力,并在一系列雄激素代谢酶如5α-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有活性的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功能增强。

遗传背景下的皮肤内雄激素受体或相关雄激素代谢酶的表达或活性增强也是导致皮脂腺对雄激素过度敏感及脂质过量分泌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痤疮患者皮脂中存在过氧化鲨烯、蜡醋、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增加及亚油酸含量降低等脂质成分改变,这些变化可以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及炎症反应。

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是痤疮发生另一重要因素和主要病理现象。

上皮细胞角化使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最终形成显微镜下可见的微粉刺及临床肉眼可见的粉刺,促炎症因子白介素(IL)- lα、雄激素、游离脂肪酸及过氧化脂质可能与导管角化异常有关。

自拟痤疮方治疗反复发作性痤疮66例临床观察

自拟痤疮方治疗反复发作性痤疮66例临床观察

自拟痤疮方治疗反复发作性痤疮66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自拟痤疮方治疗反复发作性痤疮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6例患者用自拟的痤疮方治疗,疗程均为一个月。

结果痊愈17例,占26%;显效39例,占59%;有效10例,占15%;无效0例,占0%;总有效率为85%。

结论自拟痤疮方治疗反复发作性痤疮临床疗效良好。

【关键词】反复发作性痤疮;自拟痤疮方;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82-02痤疮是皮肤科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好发于青春期的男性和女性。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80%~90%的青少年患过痤疮[1]。

容易反复,易留痕迹,给患者带诸多心理上的烦恼。

2005年6月~2012年6月,笔者应用自拟痤疮方治疗6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66例患者,男31例,女35例,年龄18~32岁,平均26.8岁,病程12~36个月,平均18.5个月。

筛选标准:①符合痤疮的诊断标准[2];②皮损在面部;③反复发作者;④在一个月内未使用治疗痤疮的内、外药物以及其他方法治疗;⑤自愿接受此治疗者。

排除标准:①面部过敏者;②妊娠、哺乳期妇女;③有严重的内科器质性疾病或肿瘤患者;④瘢痕体质;⑤不能接受本治疗方案者。

2 治疗方法采用自拟中药痤疮方加减治疗。

方药组成:黄芪2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生地黄10克,川芎6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连翘10克,川贝12克,枇杷叶12克,桑白皮12克。

炎性丘疹多者加黄芩12克、白花蛇舌草15克;结节多者加制乳没各10克;色素沉着者加白芷10克。

疗效判定标准[3]:痊愈:经过一个月治疗后,皮损减少≧95%,无新皮损出现,症状消失;显效:皮损减少70%~94%症状明显减轻,偶有新皮损出现;有效:皮损减少30%~69%,症状改善,有新皮损出现;无效:皮损减少<30%,或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化痰散结法治疗聚合性痤疮临床经验

化痰散结法治疗聚合性痤疮临床经验

化痰散结法治疗聚合性痤疮临床经验摘要:介绍杨文军教授治疗聚合性痤疮的经验。

本病病机或为湿热熏蒸,痰瘀互结,或为脾肾阳虚,寒痰瘀滞。

治以化痰散结为主,佐以清热解毒、温补脾肾,兼予生活干预。

关键词:化痰散结法;聚合性痤疮;生活干预;经验聚合性痤疮,是痤疮分级中最为严重的一种[1],多见于青春期男女,亦可见于中年男女。

临床表现主要以结节、囊肿及瘢痕为主,甚者破溃形成窦道,或呈橘皮样改变。

此病多反复发作、经久难愈。

西医主要从抗感染(四环素等)、抗雄性激素(雌激素等)等方面治疗。

笔者有幸跟导师杨文军教授学习,杨教授从事临床多年,对聚合性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将导师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机分析导师杨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为湿热熏蒸,痰瘀互结,或脾肾阳虚,寒痰瘀滞。

多由于患者或素体阳盛,肺胃湿热内蕴,加上患者过食辛辣油腻,助湿生热,热灼津液,煎炼成痰,痰热瘀滞肌肤,或脾肾阳虚,阳虚则寒,寒凝筋脉,气血运行不畅,寒痰瘀滞肌肤,发为本病。

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载曰:“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

2 辨证用药本病可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2]。

急性发作期当以清热除湿解毒、宣发郁热为主,辅以化痰散结;慢性期当以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为主,辅以宣发肺胃郁热。

ⅰ急性发作期:本期患者主要临床变现为:热象明显,颜面、胸背丘疹红肿疼痛,或有脓包、结节,皮肤油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则:清热解毒,宣发肺胃郁热,佐以化痰散结。

方选五味消毒饮加减,药物如下:金银花30g地丁15g 公英15g 连翘30g 蛇舌草20g白芥子9g浙贝15g牡蛎30g牛膝9g丹参30g茯苓12g。

大便秘结者加用酒大黄9g柏子仁30g 皮肤油腻者加用胆草9g栀子12g。

ⅱ慢性缓解期:本期的患者热象不明显或已无热象,多由急性发作期演变而来。

主要临床变现为:皮疹颜色暗红,痒痛感不明显,面部主要以结节、囊肿、疤痕为主,舌质暗红,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或迟缓。

痤疮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中医分型研究

痤疮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中医分型研究

痤疮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中医分型研究一、概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痤疮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痤疮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因此对痤疮的流行病学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探讨其发病机制及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痤疮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中医分型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依据,以期更好地指导痤疮的治疗和预防工作。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胸背部等部位的粉刺、丘疹、脓疱和结节等不同程度的皮损。

根据中医理论,痤疮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瘀滞、湿热内蕴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对痤疮的治疗注重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清热解毒等方面。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分析痤疮的发病特点,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同时结合中医分型理论,对痤疮进行分类治疗,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痤疮(Acne)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全球范围内约有80的青少年在青春期内受到痤疮的困扰。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污染的加剧,痤疮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对痤疮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中医分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深入了解痤疮的流行病学特征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通过对不同地区、年龄、性别、职业等人群的痤疮患病率进行分析,可以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政策提供依据,从而降低痤疮的发病率。

其次中医分型研究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痤疮的中医分型是根据患者的体质、脏腑功能、外邪侵袭等因素综合判断得出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通过对不同中医分型患者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精确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本研究还有助于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痤疮作为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单纯依靠西医治疗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而中医治疗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特点,与西医治疗相互补充,有利于提高痤疮治疗的整体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2010版痤疮是一种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率为70%~87%,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超过了哮喘和癫痫。

皮肤科医师对痤疮的治疗选择存在很大差异,有些治疗方法疗效不肯定,缺乏临床试验的文献依据;有些甚至对患者有伤害,产生了不好的社会影响,使患者的经济受损。

因此对目前正在从事临床皮肤科工作而又未经正规皮肤科专科训练的临床医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痤疮指南来规范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新药的研发,痤疮的治疗也需与时俱进,定期更新。

重庆西南医院皮肤科尹锐1、痤疮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因素痤疮的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阻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引起痤疮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皮脂腺快速发育和皮脂过量分泌,而皮脂腺的发育是直接受雄激素支配的。

进入青春期后雄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快速升高,睾酮在皮肤中经5-α还原酶的作用转化为二氢睾酮,后者与皮脂腺细胞雄激素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雄激素水平的升高可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

部分痤疮患者血中睾酮水平较无痤疮者高。

此外孕酮和肾上腺皮质中的脱氢表雄酮也有一定的促皮脂分泌作用。

皮脂主要由角鲨烯、蜡酯、三酰甘油和少量固醇及胆固醇酯组成,痤疮患者的皮脂中蜡酯含量较高,亚油酸含量较低,而亚油酸含量的降低可使毛囊周围的必需脂肪酸减少,并促进毛囊上皮的角化。

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粉刺的形成始于皮脂腺毛囊的扩大,这种扩张继发于异常角化的角质细胞。

在毛囊漏斗下部,角质形成细胞中板层颗粒减少,代之以大量张力细丝、桥粒和脂质包含体,这种角质细胞不易脱落,导致角质层增厚和角质物堆积,使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腺排出障碍,最终形成角质栓即微粉刺。

大量皮脂的分泌和排出障碍易继发细菌感染。

毛囊中存在多种微生物如痤疮丙酸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和马拉色菌,其中以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最为重要。

痤疮丙酸杆菌为厌氧菌,皮脂的排出受阻正好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局部厌氧环境,使得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酯酶可分解皮脂中的三酰甘油,产生游离脂肪酸,后者是导致痤疮炎症性损害的主要因素。

此外,痤疮丙酸杆菌还可产生多肽类物质,趋化中性粒细胞,活化补体和使白细胞释放各种酶类,诱发或加重炎症。

除上述因素外,部分患者痤疮的发生还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等有关,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痤疮如聚合性痤疮和暴发性痤疮,免疫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2、痤疮的分级痤疮分级是痤疮治疗及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根据痤疮皮损性质及严重程度可将痤疮分为三度4级:1级(轻度):仅有粉刺;2级(中度):除粉刺外还有炎性丘疹;3级(中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外还有脓疱;4级(重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及脓疱外还有结节、囊肿或瘢痕。

3、痤疮的局部治疗3.1 局部清洗用清水洗脸,去除皮肤表面的油脂、皮屑和细菌的混合物。

但不能过分清洗。

忌用挤压、搔抓粉刺。

此外,忌用油脂类、粉类护肤美容化妆品及含有糖皮质激素成分的软膏及霜剂。

3.2 外用药物治疗3.2.1 维A酸类药物①0.025%~0.1%维A酸(全反式维A酸)霜或凝胶:此药可以调节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使粉刺溶解和排出。

开始用药5~12d时皮肤有轻微刺激反应,如局部潮红、脱屑,有紧绷或烧灼感,但可逐渐消失。

故应从低浓度开始使用,每晚应用1次,避免光照后增加药物刺激性,症状改善后每周外用1次。

②13-顺维A酸凝胶:调节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减少皮脂分泌,每日1次或2次。

③第2代维A酸类药:0.1%阿达帕林凝胶,每晚1次,治疗轻、中度痤疮有较好疗效。

0.1%他扎罗汀乳膏或凝胶,隔日晚上使用1次,以减少局部刺激。

3.2.2 过氧苯甲酰此药为过氧化物,外用后可缓慢释放出新生态氧和苯甲酸,具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溶解粉刺及收敛作用。

可配制成2.5%、5%和10%不同浓度的洗剂、乳剂或凝胶,应从低浓度开始使用。

含有5%过氧苯甲酰及3%红霉素的凝胶可提高疗效。

3.2.3 抗生素红霉素、氯霉素或克林霉素(氯洁霉素)用乙醇或丙二醇配制,浓度1%~2%,疗效较好。

1%克林霉素磷酸酯溶液不含油脂和乙醇的水溶性乳液,适用于皮肤干燥和敏感的痤疮患者。

1%克林霉素溶液也同样有效。

3.2.4 壬二酸此药能减少皮肤表面、毛囊及皮脂腺内的菌群,尤其对痤疮丙酸杆菌有抑制作用及粉刺溶解作用,对不同类型痤疮均有效。

可配成15%20%的霜剂外用,其不良反应为局部红斑及刺痛。

3.2.5 二硫化硒2.5%二硫化硒洗剂具有抑制真菌、寄生虫及细菌的作用,可降低皮肤游离脂肪酸含量。

用法为洁净皮肤后,用药液略加稀释均匀地涂布于脂溢明显的部位,约20min后再用清水清洗。

3.2.6 硫磺洗剂5%~10%硫磺洗剂具有调节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降低皮肤游离脂肪酸等作用,对痤疮丙酸杆菌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 痤疮的抗生素治疗口服抗生素是治疗痤疮特别是中、重度痤疮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众多定植的微生物(包括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马拉色菌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等)中,只有活的痤疮丙酸杆菌与痤疮炎症反应加重有明确的关联,故选择针对痤疮丙酸杆菌敏感的抗生素是非常重要的。

除感染引起的炎症外,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也参与了痤疮炎症性损害的过程,因此既能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繁殖又兼顾非特异性抗炎症作用的抗生素应优先考虑使用。

综合以上因素,结合抗生素药代动力学特别是选择性分布于皮脂溢出部位,应首选四环素类,其次大环内酯类,其他如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复方新诺明)和甲硝唑也可酌情使用,但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宜选择。

四环素类中第1代四环素类药物如四环素口服吸收差,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敏感性低;第2代四环素类药物如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和赖甲四环素应优先选择,两者不宜相互替代。

对系统性感染目前重要或常用的抗生素如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左氧氟沙星等避免使用。

由于抗生素治疗痤疮主要是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繁殖,而不是非特异性抗炎作用,故防止或减缓痤疮丙酸杆菌产生耐药十分重要,这就要求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痤疮应规范用药的剂量和疗程。

通常米诺霉素和多西霉素的剂量为100-200mg/d,可以1次或分2次口服,四环素1.0g/d,分2次空腹口服,红霉素1.0g/d,分2次口服。

疗程6-12周。

抗生素治疗痤疮应注意如何避免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包括:①避免单独使用治疗痤疮,特别是长期局部外用;②治疗开始要足量,一旦有效不宜减量维持; ③治疗后2-3周无疗效时要及时停用或换用其他抗生素,并注意患者的依从性和区别革兰氏阴性菌性毛囊炎;④要保证足够的疗程,并避免间断使用;⑤痤疮丙酸杆菌是正常皮肤的寄生菌,治疗以有效抑制其繁殖为目的,而不是达到完全消灭,因此不可无原则地加大剂量或延长疗程,更不可以作为维持治疗甚至预防复发的措施;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监测痤疮丙酸杆菌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治疗中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较常见的胃肠道反应、药疹、肝损害、光敏反应、前庭受累(如头昏、眩晕)和良性颅内压增高症(如头痛)等。

罕见的不良反应有狼疮样综合症,特别是应用米诺霉素时,对长期饮酒、乙型肝炎、光敏性皮炎等患者宜慎用或禁用。

四环素类药物不宜用于孕妇和16岁以下的儿童。

将米诺霉素每日剂量分次口服,或使用缓释剂型每晚1次服用,可部分减轻不良反应。

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患者不能耐受时要及时停药,并对症治疗。

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药物均易产生药物的相互作用,联合其他系统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5 痤疮的维A酸治疗口服异维A酸是治疗严重痤疮的标准方法,也是目前治疗痤疮最有效的方法。

异维A酸作用于痤疮发病的所有病理生理环节,治疗效果虽显著,但考虑到其不良反应,故尽量不作为轻度痤疮的首选治疗。

口服异维A酸的应用指征:①严重的结节囊肿性痤疮及其变异形式;②伴有瘢痕形成的炎性痤疮;③对以下治疗无效的中、重度痤疮:采用联合疗法治疗3个月,包括全身应用四环素类药物者;④伴有严重心理压力的痤疮患者(毁容恐惧症);⑤革兰阴性杆菌毛囊炎;⑥频繁复发的需要重复和长程全身应用抗生素者;⑦由于某种原因需要迅速痊愈的少数患者。

使用剂量:常用剂量为0.25-0.5mg/(kg.d),为了减少不良反应,剂量不应超过0.5 mg/(kg.d)。

疗程决定于患者的体重和每日所用的剂量。

最小累积剂量是以60mg/kg,为目标,但如果累积剂量达到60mg/kg 尚未取得满意疗效时,可以增加到75mg/kg.然而即使1级痤疮完全清除,在尚未达到60mg/kg 域值时就停止使用异维A酸,则永久性治愈的概率会显著降低。

也有所谓的冲击疗法,就是每月的最初7d使用异维A酸0.5mg/(kg.d),这种方法在曾经完成全疗程后仍然复发者、病程迁延和治疗抵抗的痤疮患者中有较好的疗效。

在某些条件下,如患有严重粉刺的青少年,可以采用连续低剂量的异维A酸进行治疗,在最初阶段这些患者粉刺溶解的效果很差,但是异维A酸10-20mg/d,使用4-6个月疗程能够较快清除皮损,然后外用维A酸以维持疗效。

不提倡大剂量维A酸疗法,因为疗效提高并不明显,反而可能出现潜在的严重毒性反应。

系统使用维A酸前,对患者的辅导和解说是非常重要的。

应向患者说明维A酸能引起很多不良反应,特别是致畸胎作用。

患者在治疗前1个月应严格避孕,直至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内也应避孕。

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怀孕了,必须采取流产处理。

少数患者使用维A酸后会产生抑郁症状。

有抑郁病史或家族中的患者用药要谨慎,一旦发生情绪波动或出现任何抑郁症状,应立即停药。

异维A酸的其他不良反应主要是皮肤黏膜干燥。

开始阶段会有暂时的痤疮加重。

5%的患者会有光敏感,关节和肌肉疼痛,在夜间行驶时发生严重夜盲,重度脱发,血三酰甘油可能升高。

治疗开始前进行肝功能和血脂检查,并在治疗1个月后复查。

如果均正常,就不需要进一步的血液检查。

长期大剂量应用可引起骨骺畸形,如骨质增生、脊髓韧带钙化、骨质疏松。

应注意异维A 酸不能与四环素类药物同时应用,也不能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因为异维A酸与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协同诱发颅内压升高。

维胺酯也可以替代异维A酸,但口服吸收略差,起效慢,不良反应相对较轻。

6 痤疮的激素治疗6.1 雌性激素和抗雄性激素类药物的应用6.1.1 雌性激素雌性激素包括雌激素和孕激素两大类。

目前认为雄激素在痤疮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女性中、重度痤疮患者,如果同时伴有雄激素水平过高,雄激素活动旺盛的表现如皮脂溢出、痤疮、多毛、雄激素源性脱发(SAHA)或存在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应及时采用雌、孕激素治疗。

对于迟发型痤疮及在月经期前痤疮显著加重的女性患者也可考虑联合使用避孕药。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避孕药可用于治疗年龄>15岁的女性痤疮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