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鉴赏及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8首古诗词 阅读鉴赏题 中考题汇总(背诵 含答案)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8首古诗词 阅读鉴赏题 中考题汇总(背诵 含答案)

《峨眉山月歌》李白
1、全诗感情: 抒发了诗人离乡江行对友人的思念
之情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思念之情。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的作用:
诗中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 渝州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 蜀江行旅图,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 境,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友人的 思念之情。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 两词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 情截然不同。 刘禹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豪放、热情;而马致远却抒发了凄愁。 在 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 《天净沙•秋思》却是借景抒情。
• 7.本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 诗人开阔的视野和豪迈乐观的情怀。
•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 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 扫而空。
• (说明:语言要生动、优美。能说出大体意思即 可)
《秋词》 刘禹锡
3.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 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表达 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心的哀愁。 2.前两句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氛围。 3. 诗歌的前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 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漠 的荒寒和月色的清冷,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 为下文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作铺垫。
4.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 思想感情?
漂泊、人生落魄之悲;隐喻国运衰微,盛时不 再、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的现实。 4.“落花” 的含义: “落花”寓意甚多,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 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5.后两句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峨眉山月歌【作者】李白【朝代】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朗读节奏划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山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

⑵半轮秋:谓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个车轮。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今四川中部峨眉山东北。

源出宝兴县北,东南流经雅安、洪雅、夹江等地,到乐山汇大渡河,入岷江。

⑷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省犍为县,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乐山县志》谓当指四川省乐山县之嘉州小三峡: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清溪在黎头峡之上游。

一说指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⑸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唐代州名,属剑南道,治所在巴县,即今重庆市。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通过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作者】杜甫【朝代】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朗读节奏划分】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⑴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

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⑵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⑶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

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8首古诗诵读鉴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8首古诗诵读鉴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8首古诗诵读鉴赏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唐XXX,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XXX不见下渝州。

鉴赏】1、构思精巧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既造成了空间转换之感,又点明了行船速度之快。

将记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月抒发了诗人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2、理解全诗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XXX吐出的半圆XXX,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

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诗人借月抒发了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XXX不见下渝州”。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练】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2)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二)江南逢李龟年·XXXXXX宅里寻常见,XXX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观赏】诗歌背景:XXX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XXXXXX 和秘书监XXX的门庭,得以欣赏XXX的歌颂艺术。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思往日与XXX的接触,寄寓墨客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期间的时期沧桑,人生巨变。

1.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前后两句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情形?前两句讲述青年时恰逢盛世,经常出入豪门权贵之家,听XXX唱歌的生活情景;后两句讲述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与XXX再次相遇的情形。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1《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竟时,终结,这里指死亡。

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螣蛇:传说中龙的一种,能够乘云雾升天。

螣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会变成灰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骥,良马。

枥,马槽。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盈缩:原指木星的长短变化,这里指人的寿命长短)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怡,调养身心。

永年,长寿。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选自《乐府诗集》,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

这是曹操晚年写作的一首富于哲理的诗,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

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过故人庄》孟浩然(过:拜访,探访,看望)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具:准备,置办。

黍(shǔ):黄米饭。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合:环绕。

郭,这里指村庄的四周。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轩,窗户。

场圃,打谷场和菜园。

桑麻,泛指庄稼。

)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

(就:靠近、赴。

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承上文而来,诗人为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所吸引,酒足饭饱之后意犹未尽,简单的两句诗就将故人的热情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 3《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四首一、第一首《秋词》秋词刘禹锡〔唐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这首诗开篇就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直截了当地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说出了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

“秋日胜春朝”,使用对比的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充满生机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的方式抛出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秋胜过春呢?先说了自己的看法,再作解释。

第三句体现了五言绝句中的第三句破局转折的结构性特点。

用一个场景感很强的画面来把诗歌的情感丰富度拉开。

诗人用特别典型有动感的具体事物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蓝天白云秋高气爽一只飞速上升的白鹤冲破云霄,这句就一个感觉,动感十足。

这幅画面可以是看做对“秋日胜春朝”的解释。

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里的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

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这样的描写里面根本找不到什么悲凉的气息。

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白鹤一飞冲霄是“实”,自己的诗情得旷远是“虚”。

这样的两句把“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自然而然就得出一种充满激情的感受。

这首诗,读起来根本读不到悲凉的感受,体会到的是博大的胸怀和高昂激越的气概。

二、第二首《夜雨寄北》夜雨寄北李商隐〔唐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课外古诗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课外古诗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课外古诗
1.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词人:李商隐
江南好,尽芳草,惟有莺啼送客歌。

悠然多情,目断水萍聚,凭栏愁看远江没。

更隔横垣,唯有归燕双飞时。

也应怜山归,欲得金阙宿处迟。

2. 怨情思,妾心惜古人。

词人:柳永
曾与汉宫人,当窗理红妆,对歌夜不休。

唯有衣冠翩,但当客时唱,后庭杨柳绿。

谁言中原春?驰骋岁月,君行南北冠。

更愁今日无,思前不知何,凭栏空望西湖。

3. 忆江南,春花秋月照人余。

词人:秦观
春风轻拂面,细雨和风微。

笛声时时起,归鸿几时归?江南旧时宴,潮落桃园里。

车尘马蹄去,烟雨满湓江。

行人归已晚,应有餐樽酒。

春花秋月照,人余思不忘。

4. 独立宜春暖,淡云绿水凝。

词人:苏轼
兰舟已添锦,桃源来何年?牧童空牧笛,江枫山明眠。

独立宜春暖,淡云绿水凝。

野老偏爱此,寻寺寻禅房。

竹媒何处寻,桃花唤不回。

画图随时赏,宝马映晴空。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word版 有答案)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word版  有答案)

专题12《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在这六个人里,作为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的谭嗣同最为人所知。

今天学习《潼关》,来了解一下这位爱国人士在14岁时的情怀和抱负吧!二、目标1、了解谭嗣同的历史事迹和本文写作背景;2、诵读古诗,理解诗意;3、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4、背诵诗歌。

三、原文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四、注释【1】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2】终古:久远。

【3】簇:簇拥。

【4】束:拘束。

【5】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五、诗意自古以来,高云簇拥着这座古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

黄河流过广阔的平野犹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突兀而起,争奇斗险。

六、赏析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下一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现出孤城的寂寥和辽远。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

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整体赏析:此诗在写山水,去世诗人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吧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谭嗣同(1865—189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2、作者生平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原诗照录】峨眉山月歌唐代:XXXXXX,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XXX不见下渝州。

【聚焦作者】XXX(701-762),字太白,号XXX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1],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一说出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唐代属安西都护府),少时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XXX(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青莲乡。

一说出生于绵州昌隆(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

XXX一生喜好云游四方,由于一生中在XXX此地居住时间最久,在XXX的生活也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有很深的影响,所以后人称之为XXX居士。

XXX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境内,享年61岁。

XXX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越州(会稽郡),寓居在安陆、应山。

直到天宝元年(742),XXX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由XXX如贵道士授录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的道观紫极宫。

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士,过着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

后世将XXX和XXX并称“XXX”。

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XXX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XXX是蜀人,因此XXX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XXX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译文与注释】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①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夜间搭船出发,分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依依不舍去处渝州。

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XXX,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絮朵朵,白雪一般,洁白轻盈,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课外古诗鉴赏二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8、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体现的画面,并说说这幅画具有怎样的特点。
轻薄的烟雾笼罩着秦淮河冰冷的河水,朦胧的月色映照在江边的沙滩。
这幅画面具有迷蒙(朦胧)、冷寂的特点。
2、赏析“飞”“满”字的妙处。
“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将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满”有遍布之意,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夸张,体现出诗人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双袖龙钟泪不干”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夸张,借泪如雨下湿袖难干表达诗人强烈的思乡怀亲之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鉴赏及答案
课外古诗鉴赏一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2、全诗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3、“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前人评论此诗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说说理由。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及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9、后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从中可以感受诗人怎样的情怀
10、
诗人与回京的使者在路上匆匆相遇,这本是捎信给家人的好机会,怎奈相逢马上没有纸笔,诗人急中生智,请使者带一个平安的口信给家人。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乐观豁达,渴望建功立业的旷达胸襟。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1、末句“放出”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富有情趣。
13、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哲理?
诗人借翻山越岭的描写,揭示了一个人生哲理:人生往往是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所以我们不要被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克服困难,履险如夷。
6、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哲理?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描绘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自选角度,对“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进行赏析。
课外古诗鉴赏一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6、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斗”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草树木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花木竞相开放、争芳斗艳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惜春之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11、描绘“惟解漫天作雪飞”的景象。
示例二:动作描写,诗人候客久不至,灯芯变长,诗人在百无聊赖之际,将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把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对友人有约不来,只能独自打发时光时内心的落寞、怅惘、失望和焦躁。
9、赏析“笼”字的妙处。
“笼”字将烟、水、月、沙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绘成一副“秦淮月色图”;为后文商女的出现营造了浓郁的氛围。
10、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简析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1、
用典,借陈后主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以及对世道的愤慨。
贾生
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7、全诗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宁静淡泊、闲适恬淡
3、“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幽静雅致、超凡脱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前人评论此诗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8、
折柳寓意是惜别怀远,本诗抒发的是思乡之情,而此情是从听折柳曲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
2、赏析“飞”“满”字的妙处。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双袖龙钟泪不干”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后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从中可以感受诗人怎样的情怀
4、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2、“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可怜”有可惜之意,全诗是的关键,诗人借古讽今表达对封建统治者不顾国计民生的嘲讽,又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2、这首诗在行文结构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结构上采用先扬后抑的写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斗”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描绘“惟解漫天作雪飞”的景象。
课外古诗鉴赏二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体现的画面,并说说这幅画具有怎样的特点。
3、赏析“笼”字的妙处。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描绘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梅子成熟的季节,在乡村的夏夜,点点雨滴打着屋檐,长满青草的池塘传来阵阵蛙鸣。
2、自选角度,对“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进行赏析。
示例一:“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候客久不至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敲”则把主人候客久不至的失望、怅惘、焦躁和落寞刻画得极为生动,使本句成为揭示内心世界的佳句。
4、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简析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5、“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这首诗在行文结构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1、末句“放出”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