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耳和听觉

合集下载

《第二章第3节耳和听觉》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第3节耳和听觉》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耳和听觉》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耳部结构的基本知识,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深化对耳部结构和听觉功能的认识。

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耳部结构的名称及功能。

2. 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声音在耳部的传导机制,以及不同结构对听觉形成的影响。

学生需要结合实验观察,通过教师引导,理解复杂的生理过程。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人体耳部结构图、耳部结构模型、实验器材(如音叉、橡皮管等)。

2. 多媒体资源:耳部结构和听觉形成的视频或动画,用于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

3. 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内容,了解耳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首先可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都在用耳朵听声音,那么你们知道耳朵是怎么工作的吗?”然后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清晰的自然声音,如鸟鸣、流水等,引导学生去体验声音的美妙,进而引导他们去探索声音的奥秘。

二、新知探索(一)介绍耳朵的基本构造教师可以利用模型、图示和实物等方式,向学生们展示耳朵的基本构造。

让学生了解外耳、中耳和内耳的各自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动画或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声音在耳朵中的传播过程。

(二)探究听觉的生理机制教师可以详细讲解声波如何通过外耳道传递到鼓膜,再由鼓膜振动引发听骨链的运动,最终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送到大脑皮层,形成听觉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声音的特性和影响因素教师可以介绍声音的特性和影响因素,如音调、音量、音色等。

通过实验或图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声音的这些特性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听觉的。

七年级下第三节耳和听觉教案.doc

七年级下第三节耳和听觉教案.doc

七年级下第三节耳和听觉教案
R节蹄3帀第与H时2RF
学标教

lxoi
学点点lx2S
策对控调
人却。

士什化S?亂一刑i^Ms咻鈿影车你豳我。

蘇顾±s列读:着生.士 = aK■Iocu hl 、—of• q■ PI的[is不离lx厶举兵么


篇1|禮尽多自
i&,行
一、耳的结构
声音在空气屮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最后进入人的耳,那么耳在形成听觉的过稈屮起了什么作用呢?先来看看耳的结构:课件演示:耳的结构
厂耳廓
(外耳L外耳道
耳------ J鼓室
屮耳j听小骨I
咽鼓管
I r听小骨
内耳丿半规管
前庭(内有位觉神经)
1耳蜗(内有听觉神经)
讨论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耳每一个结构有何作用?教师总结:厂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收集声波并将声波传到鼓膜
7卜耳道——传导声基
厂鼓膜:随着声波有振动而引起振动,将将振动传到听小骨。

屮耳鼓室:
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传到内耳
X.
r咽鼓管:保持鼓膜内外压力平衡,保护耳膜
内耳前庭:位置,速度感觉
[半规管:旋转感觉
、耳蜗: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
教学过程调控对策
讨论2:根据耳的各部份结构,讨论听浇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冋答:让小纟H.
同同学代表发言
老师总结:
声 A J耳膜振动---------- ►听小骨放大振动 ------ ►内耳耳蜗。

解剖学第七课-耳

解剖学第七课-耳
膜螺旋板又称基底膜,与螺旋韧 带相连。
半规管 前庭 耳蜗
基底膜*: 结构 1) 长30mm 蜗底窄 0.16mm 蜗顶宽 0.52mm 内有24000条纤维(长 0.04~0.5 mm)(听弦,分析音 频的基础)
2)螺旋器(spiral organ or Corti) *
由蜗管的上皮细胞特化形成 支持细胞 毛细胞:顶端机械门控K离子通道内外电位 差(内淋巴液80mv与-70mv差,150-160mv) 静息电位:-60—70mv 纤毛弯曲(1°,或变形0.3nm),机械门控 K离子通道开放,激活电压依赖性Ca通道打 开, Ca内流, 囊泡释放递质,同时激活Ca 依赖的K离子通道打开。K外流,达到平衡电
毛细胞: 1列内毛细胞,3000~4000个 传递听觉冲动 3列外毛细胞,12000~15000个 接受传出纤维支配,提高 对不同频率声反应的敏感性 听毛,100根/个细胞 盖膜
二 听觉生理 一)声波传导 增压效应 面积比(鼓膜:前庭窗膜=17: 1 ) 压强增加 听骨链(锤骨柄:砧骨长脚=1: 1.3) 压力增大
减震
圆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移 基底膜形变
二) 耳对声信号的初步分析 耳对声信号感知特点
听觉频率范围:20~20000Hz 能感知 0.1%频率变化
鼓膜位移变化可感知 1~2dB变 化
行波学说(traveling wave theory)* 基底膜最大振动部位是声频率的 函数,高频率振动最大振幅靠近 蜗底,而低频率振动最大振幅靠 近蜗顶。行波振幅最大处毛细胞 受到的刺激最强
3 内耳*: 骨迷路:耳蜗 前庭 半规管 内装外淋巴液
膜迷路: 膜性半规管 耳蜗 前庭(球囊、椭圆囊) 内装内淋巴液
耳蜗: 环绕锥形骨轴(蜗轴)2.5~2.75 圈 内有螺旋神经节

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课内小游戏:请一位同学上讲台面向黑板听下 面同学发声,猜一猜他(她)是谁。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特点,我们把这种声音 的特征叫做音色(或音品)。音色决定于发声体本身 的特性。
三、音色 1、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2、影响音色的因素: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发声的方法
音叉
钢琴
长笛
将响度、音调和音色叫做声音的三要素。
A
3、从一群大声说话的男人中,小明听 出了父亲的声音,这时因为父亲的声 音和其他男人的声音( C )
A音调相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振幅不同
4、某同学先后对同一鼓面轻敲和重击 各一次,两次发出的声音的( C ) A音调不同 C响度不同 B频率不同 D音色不同
寒假里,大伟和同学仪器去看望军属李大娘。他看到火炉 上烧的水开了,就提着水壶往暖水瓶里灌水,正灌着,李 大娘提醒他:“大伟,水快满了。小心别烫着。”他疑惑 地问:“大娘,你没有看怎么知道水快满了。”大娘说: “我听出来的。”大伟还是不懂,你能回答他的疑惑吗? 往暖水瓶里灌水,瓶中发出的声音是由瓶内空气的振 动产生。因为随着瓶里水的增多,瓶里的空气柱越来 越短,空气柱的振动频率越来越高,所发出的声音的 音调也越来越高。所以李大娘能根据瓶中发出的声音 音调的高低判断水水是否快灌满了
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1.在噪音声源处控制 2.在噪音传播过程中控制 3.在噪音接受处控制
课时小结
声音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由发声材料的形状、 大小、方式决定 在声源处控制
在传播过程中控制
在声音接受处控制
思考题:
1、男中音放声高歌,女高音小声伴 唱,哪个响度大?哪个音调高?
男中音响度大而女高音响度小;女高音音调 高,男中音音调低 2、会场里的扩音设备是用来: A、增大声音的响度 B、提高声音的音调 C、改变声音的音色 D、加快声音的速度

《耳与听觉》教学设计

《耳与听觉》教学设计

《耳与听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听觉的原理和过程。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听觉现象。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听觉保护的意识,增强对听力保护的重视。

三、教学内容
1. 耳的结构与功能
2. 听觉的原理和过程
3. 听觉保护知识
四、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通过PPT、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耳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听觉的原理和过程。

2. 实验演示:利用实验展示声音在不同环境中的传播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声音传播和听觉的原理。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相关听觉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4. 角色扮演:通过模拟生活中的一些听觉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加深理解。

七、教学评价
1. 课堂小测验:设置一定数量的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题型,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堂表现: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积极性、表达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听觉现象的分析题目,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

八、教学后记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耳的结构与功能,了解听觉的原理和过程,掌握一定的听觉保护知识。

通过实验演示、讨论交流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激发
他们对听觉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实验技能。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加深对听觉学科的理解,增强听力保护的意识,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听力健康。

《耳与听觉》教学设计

《耳与听觉》教学设计

《耳与听觉》教学设计《耳与听觉》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话题,也是初中生物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耳与听觉》,学生可以了解人类的听觉系统如何工作,以及保护自己的听力健康。

本文将针对初中生物课程中的《耳与听觉》这一内容,设计一份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教学目标1.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理解听觉的工作原理。

2.掌握保护听力的方法,培养正确的听觉保护意识。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如为什么在嘈杂的环境中很难听清楚对方说的话等。

二、教学准备1.准备教案和教学PPT,包括耳的结构、听觉的原理以及听力保护知识等内容。

2.准备一些生动形象的教学素材,如耳模型、动画视频等,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设计一些小组讨论和思考题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

4.准备一些听觉保护的宣传资料,便于教育学生正确保护听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声音的方式,引出对听觉的兴趣。

然后以一个问题开始教学,比如:为什么我们可以听到声音?这样引起学生对课题的思考。

2.知识讲解通过PPT和教学素材,讲解耳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的构造,以及它们分别的功能。

然后讲解听觉的原理,即声音是如何被耳朵接收并转化为神经信号的过程。

讲解一些与听力有关的常见疾病,如感冒引起的耳鼻咽喉感染对听力的影响等。

3.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小组讨论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探讨听觉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平常在生活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听力。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听觉保护知识的普及通过播放一些宣传片或图片,让学生了解一些正确的听觉保护知识,如:不要长时间听音乐,不要在嘈杂的环境中讲话等。

也可以邀请一些专业人员到班级进行听力保护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有机会提问和深入了解听力保护的重要性。

5.案例分析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案例,比如:为什么在嘈杂的环境中很难听清楚对方说的话?等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耳和听觉

耳和听觉

《耳和听觉》教学设计【设计意图】通过应用多媒体和远程中的教学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体现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自身生活实际,突出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2、概述人体通过耳及其它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3、说出耳的卫生及预防措施4 、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二、方法与过程通过观察及参与听觉形成过程,然后和大家一起交流,进一步认识科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的重要性,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知识学习,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应该多去关心别人,同时也要珍惜自己的健康。

了解噪声对人类的危害性,树立起防止噪声污染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1、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听觉的形成。

2、耳的卫生及预防的措施。

3、概述人体通过耳及其它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讨论观察相结合师生共同参与、探索,通过各种实际例子,掌握有关听觉以及耳的各种知识[教学课题]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内容教学过程简表[课后反思]《耳和听觉》课后反思《耳和听觉》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内容。

本节课内容不多。

又在前一节课学习“眼”的基础上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经验与方法。

在这些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耳”这个重要的感觉器官,学生更加感兴趣,学习并不困难。

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施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体现时代特点,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耳和听觉》第二课时

《耳和听觉》第二课时

《耳和听觉》第二课时1.教学目标(1)教材分析“声音的特性”和“噪声污染”是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章第3节《耳和听觉》中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声音的丰富多彩,同时认识到噪声污染的危害及防治途径。

教材突出学生探究活动,通过探究音调由什么因素决定,让学生能一边探究,一边体会,充分给了学生自主学习、体验过程的机会。

教材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科学,从科学到社会,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注重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2)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虽然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但学生大多没有注意观察,并且缺少理论知识,因此对于声音的特性的相关知识相对比较模糊,尤其是音调和响度。

但学生都已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和素材,因此很容易联系到该节的知识中来。

教材按照音调、响度、音色的顺序进行声音的特性的教学。

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往往将“音调”和“响度”两个概念混淆,而且“响度”比“音调”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感受到,也更容易理解些,因此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来探究声音的特性,将顺序调整为响度、音调到音色,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初一学生有两个明显心理特征,一是求知欲强烈,自我探索意识强烈,好奇心很强。

二是他们逐步学会了遵守规则,相互竞争,分工、合作、服从、争执,互助,独立等个性品质。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关注学生的行为水平,要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来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声音的特性。

使每个学生通过自身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中,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是不同的。

②了解噪声的来源,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的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只耳的听力距离(先靠近一只滴嗒响的闹钟, 然后往后走,一直到听不见的地方为止,然后 做个记号)。 ❖ (2)再试一次,此时用两只耳朵来听,记下 正好听不到闹钟声音的距离。 ❖ (3)多做几次实验,并对比一下实验结果, 如果用两只耳朵听距离较远,就说明两只耳朵 听收集到的音量更大,可以听得更清楚。
目的2:验证用两只耳听可能跟辨别声源 的方向有关;

内 半规管:旋转感觉

耳 前庭: 位置、速度感觉

耳蜗: 有听觉感受器
耳的卫生
注意: 1. 不能用锐器掏耳垢. 2. 要防止中耳炎,特别
是小儿更易发生. 3. 遇到巨大声响时,
要迅速张嘴,捂住 双耳,使咽鼓管张 开.
遇到巨大声响时,就迅速张嘴,捂紧双耳,这是 为什么?
答:因为巨大声响产生的声波对鼓膜有较大的压力, 捂紧双耳可减少声波通过外耳道对鼓膜的影响。 而口张开时,咽鼓管口开放,空气可由咽部进入鼓室, 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所以遇到巨大声响时, 就迅速张嘴,捂紧双耳。
? 船
为 什 么
位觉感受器的功能
前庭和半规管内有位觉感受 器,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
小结:

外 耳廓: 收集声波

耳 外耳道:外界声波传入中耳通道
❖耳
鼓膜: 声波作用下,能产生振动
耳(把声音放大) 耳 鼓室
和 ❖功
咽鼓管:调节鼓室内气压,从而维护正
❖能
常听力的作用
目的3:验证左耳听左边的声音,右
耳听右边的声音;
❖ 实验方案:
❖ (1)先将收音机打开,然后将右耳面向收音 机的方向,堵住右耳,让左耳来听,如果左耳 听得见收音机的声音,证明左耳听左边的声音 是错误的。若不能听到声音,则说明该假设成 立。
❖ (2)让实验者左耳面向收音机的方向,堵住 左耳,用右耳来听,进行同样的实验。若右耳 听得见收音机的声音,证明右耳听右边的声音 是错误的。若不能听到声音,则说明该假设成 立。
(对)
(5) 造成人晕车、晕船的主要原因是耳蜗中的感受器
过敏。
( 错)
二 O 一一年二月
❖ 实验方案:
❖ (1)一个人闭上眼站着不动,另一个人在相同距离 内无声地站到闭眼者的前面、后面、左边和右边,手 里拿着钟或表。当到达闭眼者的前后左右面时,让钟 的“滴答” 声传出(转换地点时一定要把钟捂住, 不能发出声音),让闭眼者用双耳判断声源的位置。
❖ (2)捂住左耳,使声源位置无规律变化,重复上述 实验过程,用右耳判断;捂住右耳,使声源位置无规 律变化,重复上述实验过程,用左耳判断。记录在各 个不同位置时单耳和双耳判断的结果,并进行比较。 若实验结果不同,证明用双耳听与判断声源的位置有 关,否则无关 。
7.味觉感受器是__味__蕾___,它可以感受__溶__于_水__的_化__学_物质
的刺激。
8.判断题 (1) 放鞭炮时,要张大口并用手指堵住外耳道 ( 对 )
(2) 小儿的咽鼓管比成年人的相对较长较窄,
不易患中耳炎。
(错)
(3) 鼓膜产生的振动通过半规管传到耳蜗。 ( 错 )
(4) 听觉感受器存在于耳蜗中。
前言:
❖ 人的身体当中有许多感受器,像耳、眼等还 带有附属结构,结构复杂又叫感觉器官
❖ 耳是人的听觉和位觉器官,听觉的形成与耳
的结构有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部 分知识.
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耳包括哪几部分?
耳 包 括 三 部 分 :
外 耳 、 中 耳 、 内 耳
点击播放动画
耳 的 结 构
4.实验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
两只耳朵利用时间差,可以准确
定位声源。
5、做出解释,交流和评价
外耳 1.耳的结构 中耳
内耳
耳廓
外耳道 鼓膜 听小骨
鼓室 半规管 前庭 耳蜗
2.耳的主要功能有___听___觉和__位___觉两个方面。它 的结构分为 外耳 、__中__耳__和_内__耳___三个部分。
外 耳廓 耳 外耳道
半规管
前庭 内 耳蜗 耳
咽鼓管
鼓室
听小骨 中 鼓膜 耳
想一想?
咽鼓管 的功能
是什么

P1
鼓室
P2
外耳道
咽鼓管
咽鼓管的功能
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 平衡,以免巨大声响震 破鼓膜
想 一听 想觉
?感 受 器 在 哪 里 ?
耳蜗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为什么?
我会 们晕 坐车 车晕 坐船
3.听觉在__大__脑_皮__层______中形成。
4.看书打瞌睡,头部下垂立即惊醒。此过程中接受刺
激的感受器位于( D )
A.鼓室和半规管
B.前庭和耳蜗
C.半规管和耳蜗
D.前庭和半规管
5.“瞎子摸象”这个故事里,瞎子是用_触_觉____来感知 象的形状,形成部位是__大__脑_皮__层__
6.听觉的形成过程:声波→_耳__廓__→__外__耳_道_→__鼓_膜__ →_听__小_骨_→__耳_蜗__→_大__脑_皮__层 产生听觉
听得更清楚。 ❖ 2.用两只耳听可能跟辨别声源的方向有关; ❖ 3.左耳听左边的声音,右耳听右边的声音; ❖ 4.可能是如果用一只耳朵听,这只耳朵很快疲
劳,所以用两只耳朵分担疲劳。 ❖ 5.声音有立体感
3、设计实验方案:
目的1:验证用两只耳听比一只耳收集到的音量 要大,因此可以听得更清楚。
❖ 实验方案: ❖ (1)先用棉花塞住一只耳朵,然后测试另一
听觉形成过程:
外界声音
耳廓
外耳道
鼓膜
三块听小骨
耳蜗
位听神经
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失聪:由于听觉器官某一部分受到损伤,即使
使用助听器也很难听到声音,这种状况叫做失聪。
1.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谈谈完全“失聪” 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探究: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
❖ 1.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用两只耳听?” ❖ 2.做出假设: ❖ 1.用两只耳听比一只耳收集到的音量要大,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