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纳米线
纳米金修饰硅纳米线电极阳极溶出法测定痕量铅、铜

S lc n Na o r sElc r deby Ano i rpp ng Vo t m m e r iio n wie e t o d c Sti i la ty
HOU i n HEN o r n Hu - a ,S Gu - o g ,XU — u ZHANG in Hu h a , Ja
ee to edsly ee c l n n a e a iri h x mi e o c n ain (r mtl e b h vo ntee a n dc n e t t r h e i r r o f o 2 o2 0 I ・ 一) P n u x
b c n igee t nmi o c p ( E ) n - a u rse c n ls ( F . h sl dc ts a te df d y sa nn lc o c so e S M a d X ryf o ec n ea a i XR ) T er ut i i e t i e r r l y s e s n a t mo i h h
纳米金修饰硅 纳米 线 电极 阳极溶 出法 测定痕量铅 、 铜
碱液修饰对硅纳米线阵列电池光谱响应的影响

A s a t T evr cl l n dsi nnn wr SN )ary aeb e bi t yui n bt c : h et a yai e ic ao i r i l g lo e( iW r s v enf r ae b s ga a h a c d n
关 键
词 :碱液修饰 ; 量子效率 ; 光谱响应 ; 面复合 ; 移 表 红
文 献标 识 码 : A DOI 0 3 8/gb0 23 9 09 :1 .7 8 f 2 13 0 .9 6  ̄
中 图分 类 号 : B 4 T 3
Efe t o ka iS l to M o f i f c f Al l o u i n diy ng
ee to e s ec n t o l cr ls thig meh d, a d t e t a o r ra s we e mo fe y i e h i n h n he n n wie a r y r di d b dpp d t e S NW s n i i ak l s l to l ai ou in.Th fe to l ais l t n o h r oo y a d ph t ee t c p o e t fS NW s e ef c fa k l o u i n t e moph l g n oo lc r r p ry o i o i we e su id. T e r s ls s o d t tt e pe ta e p n e o he mo i e i r tde h e u t h we ha h s cr lr s o s f t df d S NW ra s c l wa i a y el s o v o sy i r v d o a e t h n h d S NW s el n e t r d e1 T he o n n f b iu l mp o e c mp r d o t e bu c e i c l a d t xu e c l. he p n me o o
硅纳米线传感器灵敏度研究进展

第58卷第3期 2021年3月微鈉电子技术Micronanoelectronic TechnologyVol. 58 No.3March 2021| MEMS与#感器^DOI:10. 13250/ki.wndz.2021. 03. 007硅纳米线传感器灵敏度研究进展方敏S闫江S魏千惠2’3,张青竹4’5,魏淑华、王艳蓉\张兆浩4,熊恩毅S张双1,张静1(1.北方工业大学信息学院,北京100144; 2.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智能传感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8; 3.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1402;4.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先导工艺研发中心,北京100029;5•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摘要:对基于一维纳米材料的硅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SiNW-F E T)传感器在疾病早期诊断中检 测超低浓度生物标志物的优势进行了简单阐述,提出提高S iN W-F E T传感器检测灵敏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介绍了SiN W-F E T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检测灵敏度和检测限(LOD)。
重点讨论了 通过对SiN W表面修饰方法的优化、使用不同结构形状S iN W和降低传感器德拜屏蔽效应等方法 提高SiN W-F E T传感器的灵敏度,对各种提高灵敏度的方法和对应方法下S iN W-F E T传感器的 检测限或灵敏度进行了对比总结。
最后,总结了提高S iN W-F E T传感器灵敏度的方法和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硅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SiNW-F E T); —维纳米材料;传感器;灵敏度;检测限(LOD);表面修饰中图分类号:T P212. 3; TB3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776 (2021) 03_0225-08 Research Progress in Sensitivity of Silicon Nanowire Sensors Fang Min' ,Yan Jiang1 ,Wei Qianhui2,3,Zhang Qingzhu4'5,Wei Shuhua' ,Wang Yanrong1 ,Zhang Zhaohao4,Xiong Enyi',Zhang Shuang1 ,Zhang Jing'(1. School o f In fo rm a tio n Science a n d T e c h n o lo g y,N o rth C hina U n iv ersity o f T e c h n o lo g y,B e ijin g100144,C hina \ 2. S ta te K ey L a boratory o f A d v a n c e d M a teria ls fo r S m a r t S e n s in g,G R I N M G roup Co. L td.»B e ijin g100088, C h in a;3. G R I M A T E n g in e erin g In stitu te Co. L td.♦B e ijin g101402, China-, 4. A d va n c ed In teg ra tedC ircuits R&-D C e n te r, In stitu te o f M icroelectronics yC hinese A c a d e m y o f Sciences% B e ijin g100029 ♦C h in a;5. U n iv ersity o f ChineseA c a d e m y o f Sciences ^B e ijin g100049,C h in a)Abstract:The advantages of silicon nanowir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SiNW-F E T)sensors based on one-dimensional nanomaterials for the detection of ultra-low concentration biomarkers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diseases are briefly described.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improving the收稿日期:2020-08-25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17Z X02301007-001);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基金资助项目(Y9YQ01R004);中国科学院微 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E0YS01X001)通信作者:同江,E-mail:*****************.c n;魏千惠,E-mail:********************225撤纳电子技术detection sensitivity of SiNW-FET sensors are proposed.The working principle,detection sensitivity and limit of detection (LOD)of SiNW-FET sensors are introduced.The focus is on improving the sensitivity of SiNW-FET sensors by optimizing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methods of SiN-W s,using SiNWs with different structures and shapes and reducing the Debye shielding effect of sensors.Various methods of improving the sensitivity and the LOD or detection sensitivity of SiNW-FET sensors with corresponding methods are compared and summarized.Finally,the methods of improving the sensitivity of SiNW-FET sensors and the most urgently resolved current problems are summarized,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s are prospected.Key words:silicon nanowir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SiNW-F E T);one-dimensional nanomaterial;sensor;sensitivity;limit of detection (LOD);surface modificationEEA C C:7230Mo引百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不断升髙,人类生命安全受 到了极大的威胁,且晚期肿瘤的治愈率非常低,因此对肿瘤的早期筛选在肿瘤治愈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超低浓度肿瘤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也显得尤为 重要。
硅纳米线的现代制备方法

硅纳米线的现代制备方法作者:王策来源:《硅谷》2014年第15期摘要硅纳米线是一种新型的一维纳米材料,其独特的物理特性,使其在光电器件,纳米器件以及微电子电路上有很好的应用。
简要概括了目前大规模制备硅纳米线的主流技术:激光烧蚀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热蒸发法以及金属辅助化学腐蚀法。
关键词硅纳米线;制备;生长机理中图分类号:TB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5-0110-02硅基半导体材料是目前整个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的基础,随着集成电路的高密度化,体硅逐渐难以满足微电子制造技术的发展需求。
硅纳米线作为一维硅纳米材料,在具有半导体性质的同时,由于其直径与其德布罗意波长相当,还具有不同于体硅材料的量子限制效应[1]、库仑阻塞效应以及光致发光等物理特性。
更重要的是硅纳米线和目前的硅基材料有极好的兼容性,因而在未来的纳米半导体材料以及纳米电子器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2]。
对于硅纳米线制备方法的研究发展迅速,最初1998年利用照相平板蚀刻技术及扫描隧道显微方法[3~5]得到硅纳米线产量较小,不能满足实际研究需求,同年即采用激光烧蚀法[6~9]制备出大量硅纳米线。
目前已有多种方法可制备出大量硅纳米线,目前的主流方法有激光烧蚀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热气相沉积法以及近年来的金属辅助化学腐蚀法等。
而生长机理则包括气-液-固(VLS)生长机理,氧化物辅助生长机理及超临界溶液-液-固合成等多种机理。
1 激光烧蚀法激光烧蚀法是一种将固体靶材放入真空或填充某种特定气体的腔体内,靶材在激光烧蚀下快速蒸发及超高速冷却、凝聚,从而形成纳米材料的技术。
在以VLS为原理的制备中,金属纳米的颗粒大小决定了纳米线的直径,并通过不断吸附反应物使之在催化剂-纳米线界面上过饱和溢出,使得纳米线不断生长。
采用含少量Fe,Au,Ni的硅粉作为靶材,放入填充Ar气的石英管中,在一定温度下激光烧蚀可获得硅纳米线。
含有Fe的硅粉在激光烧蚀作用下生成Fe和Si的高温浓缩蒸汽,Fe和Si碰撞形成纳米团簇,并在Ar气作用下冷却为液态。
文件名:L杨娟玉do

文件名:L杨娟玉.doc论文题目:纳米二氧化硅直接熔盐电解制备硅纳米线的的研究作者简介:杨娟玉,女,1975年3月出生,2004年从师于卢世刚教授,于2009年6月毕业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有色金属冶金专业,并获工学博士学位。
论文摘要: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在集成电路和太阳能电池中已广泛使用。
硅纳米材料除具有半导体材料的特性外,由于纳米材料的量子限域效应、库仑阻塞效应、表面效应等,还表现出特殊的光学、电学等物理特性及特殊化学特性,硅纳米材料已经成为纳米材料与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
制备硅纳米线比较常见方法包括金属气-液-固(VLS)催化生长法和氧化物辅助生长法,例如激光烧蚀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热气相沉积法、水热法等,这些方法涉及的工艺过程、装备比较复杂,产物中硅纳米线一般含有金属或其他杂质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纯硅纳米线本征性能的研究,也不利于实现硅纳米线的规模化生产。
因此,发展新型低成本高纯硅纳米线的制备技术对于推动硅纳米线的研究、规模化生产以及在相关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熔盐电解法具有设备、工艺、操作简单和产物纯度高的特点,以高纯二氧化硅为原料在熔盐中直接制备单质硅的技术,被认为在太阳能级的高纯硅生产中极具应用前景。
采用熔盐电解制备硅纳米线的研究还没有相关的文献报道。
本文采用纳米二氧化硅为原料烧结制备多孔电极,在CaCl2熔盐中直接电解制备硅纳米线。
研究了纳米二氧化硅电极制备工艺,分析了制备硅纳米线的工艺条件;采用XRD、FESEM、HRTEM、SEAD、Raman光谱等分析了硅纳米线的结构特点,并对光致发光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在分析纳米二氧化硅与熔盐相互作用和电解过程中间产物的基础上,提出了硅纳米线的电化学生长机理;论文还研究了直接熔盐电解制备硅纳米管、硅纳米颗粒等其他结构的硅纳米材料。
以纳米二氧化硅为原料,在900℃下烧结后与钼丝制备成钼-二氧化硅接触电极,在900℃的CaCl2熔盐中以石墨为对电极、铂丝为准参比电极进行循环伏安扫描,结果表明,纳米二氧化硅与体相二氧化硅表现出相似的电化学特征;对恒电位电解产物进行XRD、FESEM和TEM分析,纳米二氧化硅在-1.00~-1.50V(vs Pt,以下同)电位范围内生成具有单晶结构的硅纳米线,当电位为-1.60V时产物为硅颗粒,在电位小于-1.60V时形成硅钙合金;分析了电解温度对形成硅纳米线的影响,在900℃下硅纳米线具有较好的特性形貌;在-1.20V下900℃的CaCl2熔盐中直接电解纳米二氧化硅制备硅纳米线,电解过程的电流效率可达80%以上。
日本研制成功硅纳米线定向耦合器

矩形芯波导,矩形边长为 03/n , .t i 耦合距离约 8 m ,曲 率半径 R=1 z ,耦合长度仅 为 1 z 。科学家还制 0/m 0/ m 作了几个较长的 S 纳米线定向耦合器,并研究了其耦合效 i 率与波长 的关系。 获得 2 B 的消光 比。 S 纳米线定 向 0d 该 i 耦合器的损耗相当小,在 1 5 I 波长的插入损耗 为 1 5 0ni 1 5 d ,并且其中大部分是与 S 纳米线波导连接的锥形光纤 B i 有关的耦 合损耗。 目前,世界上从 事硅激光器研究的科学家正在研究各 种各样的 s 基光 器件 ,定向耦合器是包括 复用器和光开关 i 在 内的许多光器件的基础构件 。该 s 纳米线定向耦 合器将 i 是构建复用器或数字复用器的优秀候选者。
Pe g m o r a n.1 6 .2 1 95 9.
与所用的激光光源的波长精度相关;如果采用波长 精度更高的激光器, 则测量精度可以进一步提高。 同时还发现,影响器件光纤干涉仪性能的主要因素
【 洪海涛, 2 ] 俞 朴, 金增伟. 干涉测距仪中光纤的特性
分析 . 光学技术, 2 0 , 6 3:2 1 1 . 0 0 2 () 1  ̄2 3 『1 吴 芳,黄肇明,姚寿铨.光纤干涉型波分 复用器件 3 的研 究 . 光学学报, 1 9 , 6 5 : 8  ̄ 8 . 9 6 1 () 6 3 6 7
是光程差的测鼍精度和器件的温度稳定性,后者是
影 响器件性 能 的关键 。有 关光 程差精 确控制 和温 度
Hale Waihona Puke 稳定性方面问题 ,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讨论。
作者简介 : 林 林 (9 7 ),男,硕士,主要从事电子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17一
★ 信 息 ★
基于MEMS工艺制作的硅纳米线及其电学性质

1 引言
近年 来 , 纳 米线 由于 其 特殊 的物 理 性质 和潜 硅 在 的应用前 景 , 越来越 受 到人们 的重视 . 纳米 电路 在 的研 究 中 , 硅纳 米线 有 望 成 为 下 一 代集 成 电路 的连 接 引线甚 至是基 本 的器件 单元 l . _ 除此之 外 , 着 比 1 ] 随 表面 积 的进一 步增 大 , 面效 应 变得更 加 明显 . 表 一根 直径 为 2 n 的硅 纳 米 线 , 近 2 % 的 原 子为 表 面 0m 有 0 原子 , 因此 表面 吸 附 和表 面 氧 化 都 会 对 硅 纳米 线 的 电学 性 质 造成 很 大 的影 响l , 使得 硅 纳 米线 有望 _ 这 1 ] 成为 某些 传感 器 的敏感 单元 l . _ 2 ] 但是 , 目前 的硅 纳米 线 制 造 技术 在 一 定 程 度上 阻碍 了人 们在 硅纳 米 线 上 的研 究 进程 . 目前 制 作硅 纳米线 的方 法 主要 可分 为两 类 : 一类 是 “ 自下 而 上 ”
*国 家 重 点 基础 研 究 发 展 规 划 资 助项 目( 准号 :0 6 3 0 0 ) 批 2 0 CB 0 4 3 十通 信 作 者 . Emalwe pn l mals .c c i n igl . @ i.i a .n m
刘文平 李 杨 匣 焦继伟 李昕欣 王跃林 铁
205) 0 0 0
( 中 国科 学 院研 究 生 院 ,北 京 2 103) 0 0 9
( 中 国科 学 院上 海 微 系 统 与 信 息 技 术 研 究 所 ,上 海 1
摘 要 :通 过 运 用 S。 和 S0 iN i 2作 掩 膜 , 用 各 向 同 性 和 各 向异 性 腐 蚀 液 , 用 硅 的腐 蚀 自停 止 特 性 , 现 了硅 梁 的 采 利 实 纳 米 宽 度 控 制 , 时 利 用 多 次 氧 化 在 S 1 料 上 实 现 r纳 米 厚 度 控 制 , 终成 功 批 量 制 作 了 硅 纳 米 线 . 描 电镜 观 同 O 材 最 扫 测 表 明 , 备 的 纳 米 线 厚 度 和 宽 度 都 可 严 格 控 制 在 l O m 以 下 , 细 的 纳 米 线 宽 度 可 以达 到 2 n 同 批 样 品 的 宽 制 On 最 0 m. 度变 化 范 围在 2 % 以 内 . 0 大气 中对 其 电 学 特 性 测 量 表 明 , 离 了表 面 氧 化 层 的 纳 米 线 的 电 阻 会 随 放 置 时 间 的 增 长 剥 而逐 渐增 大 . 一 步 实 验 分 析 发 现 水 分 吸 附 在 其 电 阻 变 化 中起 了重 要 的作 用 . 进
硅纳米线热传导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Vo . 6 NO 3 13 .
Ma 2 0 v 06
硅 纳 米 线 热 传 决宽 陈云 飞
(东南大学机械_ 程学院 , 。 [ 南京 20 9 ) 10 6 ( 东南大学 ME 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京 2 09 ) 南 10 6
p r tr s( 0 eau e 8 0—1 5 0 K ) n t h n r ae o e eaue,te tema o d cii e e 0 。a d wi te ice s ftmp rtr h h r lc n u t t sd — h vi
c e s .I i a s e n t td t a t e t e ma o d ci i n ra e t n r a i g l n t ft e r a e t S l d mo s ae h t h h r l c n u t t i c e s s wi i c e sn e g h o h o r vy h wi n e o sl n t n e e d n e e wi sl n e a 4 u i c l r a d b c me e g i d p n e t e h wh n t r i o g r h n 1 n t e1 h e ma c n u — h e t .T et r l o d c h
摘 要 :采用 非平 衡 态分子 动力 学方 法模 拟 了硅 纳米 线 的热 传 导 性 能 , 对其 主要 影 响 因素作 了 并 分析. 拟 结果表 明: 相 同的温度 区间(0 模 在 80~1 0 内截 面 形状 为正 方形 的纳 米 线 的导 热 系 0K) 5 数 要 比体 态硅 小 2个 量级 , 随着温度 的上 升 , 且 导热 系数 随之 下降 ; 当模拟 温度 固定 时 , 导热 系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ference
Chan C K, Peng H, Liu G, et al. High-performance lithium battery anodes using silicon nanowires[J].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08, 3(1): 31-35. Hochbaum A I, Chen R, Delgado R D, et al. Enhanced thermoelectric performance of rough silicon nanowires[J]. Nature, 2008, 451(7175): 163-167.
Volume Change
在循环过程中, 以硅薄膜和微米 大小的硅颗粒作 为锂电池的硅阳 极,其体积变化 约400%。 NWS直接生长在 集流器上,在循 环后不粉碎或破 碎成更小的颗粒。
Current–Potential Characteristics
如图,显示了硅纳米 线电极循环伏安特性。 与Li–Si合金的形成有 关的充电电流开始于 330 mV的电位。放电 时,电流峰出现在 370mV和620mV。在 150 - 180 mV的小峰 可能是由于锂与金催 化剂的反应。
如图a,未反应的Si NWs平均直径89 nm(s.d.45 nm)。如图b充电后平均直径增加到 141 nm (s.d.64 nm)。尽管有较大的体积变化,硅纳米线 还保持完整并没有打破成较小的颗粒,这表明最 小容量衰减的原因发生在循环过程中。
Dimensionally Helical
Si NWs也可能由于其长度的变 化而改变其体积的大小。为验 证,将25 nm的Ni被蒸发到生 长的硅纳米线附近。Ni覆盖在 纳米线表面部分(图3C)。锂化 后(图3d),Si NWs发生形变, 裹在Ni上形成三维螺旋状结构。 这似乎是由于硅纳米线的长度 膨胀,而Ni不能自由膨胀,从 而弯曲成螺旋状。虽然锂化后 的NW长度增加,NWS仍然没 有断裂。
Conductivity
有效的电子输运是好的电池循环的必要条件。对 于一个初始的Si NW,电流-电压曲线是线性的, 相当于一个25 KΩ电阻(图3F) 。一个周期后,新 纳米线成为无定形的,但仍表现出电流-电压的 线性曲线,阻值相当于8MΩ的电阻 (图3g)。上述 特性确保有效的充电和放点的电子传输。
Nanowires are grown directly on the metallic current collector substrate
First, the small NW diameter allows for better accommodation of the large volume changes without the initiation of fracture; Second, each Si NW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the metallic current collector so that all the nanowires contribute to the capacity; Third, the Si NWs have direct 1D electronic pathways allowing for efficient charge transport.
Cyclability of Si NWs
如图,显示在C/20, C/10, C/5, C/2和1C下 的充放电曲线。即使在 1C,容量仍保持在大 于2100 mAhg−1,这比 石墨大五倍。在速度更 快充电循环下的Si NWs 性能也非常好。使用 C/5速率,容量稳定在 3500mAhg−1
Average Diameter
Summary
在金属衬底上直接生长纳米线的优势; 在循环过程中硅阳极的体积变化情况; 硅纳米线电极循环过程中的伏安特性曲线; 硅纳米线电极在不同循环下的库仑效率; 充放电过程中硅纳米线直径和长度的变化; 硅纳米线的电子传输特性。
Abstract
There is great interest in developing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ies with higher energy capacity and longer cycle life for applications i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electric vehicles and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s. Here, they show that silicon nanowire battery electrodes circumvent these issues as they can accommodate large strain without pulverization, provide good electronic contact and conduction, and display short lithium insertion distay
如图,显示了第一和第二 周期在C/20的电压波形。 第一周期电荷量有4277 mAhg−1,这基本上相当 于理论值。首次放电量为 3124 mAhg−1,库仑效率 为73%。第二周期电荷量 减少17%至3541 mAhg−1, 第二排放量略有增加到 3193 mAhg−1,库仑效率 为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