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实验
镇痛药实验

(扭体法)
方法
1. 取小鼠 只,分成甲、乙、丙三组,每组 取小鼠6只 分成甲、 丙三组, 2只。称重,标记。 只 称重,标记。 2. 各鼠分别腹腔注射下列药物 各鼠分别腹腔注射下列药物0.l ml/10g, , 记录给药时间。 记录给药时间。
甲组: 盐酸哌替啶溶液; 甲组:2 g/L盐酸哌替啶溶液; 盐酸哌替啶溶液 乙组: 罗痛定溶液; 乙组:2 g/L罗痛定溶液; 罗痛定溶液 丙组:生理盐水。 丙组:生理盐水。
பைடு நூலகம்
3. 药后 min,各组小鼠均腹腔注 药后30 , 醋酸溶液0.2 射0.6 %醋酸溶液 ml/只,观察 醋酸溶液 只 观察10 min内各组出现扭体反应的动物数。 内各组出现扭体反应的动物数。 内各组出现扭体反应的动物数
药物的镇痛作用实验结果:综 药物的镇痛作用实验结果: 合全室结果填入表中
组 别 甲 乙 丙 鼠 数 药物 扭体反 应数 (A) ) 无扭体反 镇痛百 分率(%) 应数 分率 (B) ) P甲 P乙 P丙
哌替啶 罗通定 NS
2. 计算镇痛百分率 计算镇痛百分率(P) P=
给药组B-NS组B 给药组 - 组 NS组A 组
×100%
A: 扭体反应数
B: 无扭体反应数
Please go to laboratory
药理学实验八镇痛作用

实验八镇痛作用一、热板法【目的和原理】掌握用热板法测试镇痛药物的方法;观察吗啡的镇痛作用。
将小鼠置于一定温度的热板上,热刺激小鼠足部产生痛反应,即舔后足反应。
以小鼠出现舔后足的时间作为痛反应指标(痛阈值),判断药物是否具有镇痛作用。
【实验对象】小白鼠,雌性,体重18~22g【实验药品】0.1%盐酸吗啡、生理盐水【实验器材】鼠笼、天平、注射器、热板【实验方法】1.取小鼠10只,编号、称量体重2、将恒温水浴调节至55°C左右。
将小鼠放于热板上,记录自放入热板至出现舔后足所需时间(s)作为该鼠的痛阈值。
凡痛阈值在10~30s之间为合格。
取筛选合格的小鼠6只,随机分成两组,测定各小鼠的正常痛反应(舔后足)时间,各测2次,每次间隔时间5min,求平均值作为该鼠给药前痛阈值。
3、给药组小鼠腹腔注射盐酸吗啡0.15mg/10g(0.1%溶液0.15mL/10g)。
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5mL/10g。
给药后15、30、45、69、90min分布测定痛反应时间。
如小鼠在热板上60s仍无痛反应,应立即取出,按60s计。
【实验结果】填表计算出用药后不同时间的痛阈提高百分率。
以痛阈提高百分率作纵坐标,给药后时间作横坐标,绘出各药镇痛作用的药-时曲线,加以分析讨论。
痛阈提高百分率=(用药后痛反应时间-用药前平均痛反应时间)/用药前平均痛反应时间X100%【注意事项】1、热板法个体差异大,应筛选实验动物,对热刺激反应过敏、迟钝或跳跃者则剔除不用。
2、小白鼠以雌性为好,雌性小白鼠遇热时阴囊松弛,与热板接触而反应过敏(易致跳跃),常影响实验结果。
3、室温在13-18°C,实验动物对痛反应时间波动较小,实验时宜将温度控制在此范围内。
药物镇痛作用实验报告.doc

药物镇痛作用实验报告.doc
一、实验目的
实验的目的是评估某种药物的镇痛作用。
二、实验方案
1. 选择受试者:本研究选取的受试者为20名35岁以上的成年人,比例为男性10人,女性10人。
2.实验设计:本研究使用双盲方式,实验设计为前后对照设计,即把该药物分为处理
组和对照组:处理组受试者服用药物,而对照组接受安慰剂。
3.数据收集:本研究以镇痛作用为实验结果,采用体外试验中的定量评价方法,以测
定处理组和对照组受试者对外界刺激后的反应差异,以及处理组摄入药物后的反应和其他
症状的发生变化。
三、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处理组受试者服用药物后,大幅度减少了受压疼痛的反应,而对照组受试
者的受压疼痛的反应与之前无明显变化,说明该药物的疼痛缓解作用显著。
此外,处理组
受试者无明显不良反应,予以安全性研究也显示该药物良好的耐受性。
四、结论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本次实验评估的药物具有显著的疼痛缓解作用,并且良好的安全性,可作为治疗疼痛的有效药物。
药理学实验10 药物的镇痛实验(扭体法)

扭体反应诱发与观察
01
在给药后的一定时间(如30分钟),用醋酸溶液刺激动物腹 部,诱发扭体反应。
02
观察并记录每只动物在一定时间内(如30分钟内)出现的扭 体次数。
03
扭体反应表现为动物腹部收缩、躯干扭曲和后肢伸展等,是 疼痛反应的一种表现。
数据记录与分析
记录每组动物在给药前后的扭 体次数,计算各组动物在给药 后的扭体抑制率。
药物
待测试药物
准备不同浓度和剂量的待测试药物,以便观察不同剂量下的 镇痛效果。
对照药物
选用已知镇痛效果的药物作为阳性对照,以评估实验药物的 镇痛效果。
实验仪器和试剂
扭体仪
注射器
生理盐水
用于记录实验鼠在药物 作用下的扭体反应次数,
以评估疼痛程度。
用于给实验鼠注射药物。
用于稀释药物,制备不 同浓度的药物溶液。
通过扭体法实验,可以对不同药物的 镇痛强度进行比较,为临床用药提供 依据。
实验原理
• 扭体法实验是一种常用的镇痛实验方 法,其原理基于疼痛刺激引发动物躯 体扭动反应,通过记录扭体反应次数 来评估药物的镇痛效果。在扭体法实 验中,疼痛刺激通常采用化学刺激剂, 如醋酸或其他炎症介质,引起动物的 疼痛反应。药物通过口服或注射给药 后,观察其在一定时间内对扭体反应 的抑制作用,从而评价其镇痛效果。
以确保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有效性。
评价过程中应采用多指标、多维度的方法,对药物进行全面、
03
客观、科学的评价。ຫໍສະໝຸດ 对实验的反思与展望01
在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2
对于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应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并提出改进措施 。
药理学实验四药物的镇痛作用

3.给药后5、15、30、60分钟分别测定痛反应1
次,共测4次,记录每次反应时间,如超过60 秒钟无反应者应立即取出以免烫伤,作为60秒 钟记录。
【结果】
按下式计算痛阈提高百分率:
用药后平均反应时间 用药前平均反应时间
×100%
痛阈提高百分率=
用药前平均反应时间
根据给药后不同时间的痛阈提高百分率作图,横坐标表 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痛阈提高百分率,观察吗啡、阿司 匹林的镇痛作用,作用起始时间及维持时间。
注意事项 1.本实验不能使用雄性小鼠,因雄性小鼠受热后阴囊下 坠,阴囊皮肤对痛敏感。 2.室温对此实验有一定影响,以15-20℃为宜。过低时小 鼠反应迟钝,过高则过于敏感,易引起跳跃,均会影响 结果的准确性。 3.正常小鼠一般在放到热板上10-15秒内出现不安、举前 肢、舔前足、踢后肢,跳跃等现象,但这些动作均不作 为痛指标,只有舔后足才作为疼痛的指标。
【结果与处理】
收集全实验室结果,按下列公式计算药物镇痛 百分率:
实验组无扭体反应动物数—对照组无扭体反应动物数
药物镇痛百分率(%)=
对照组无扭体反应动物数
×100%
【注意事项】 1、醋酸溶液(也可用1%酒石酸锑钾溶液)宜新 鲜配制。 2、室温宜恒定于20℃,过高或过低均不易发生 扭体反应。 3、给药组扭体动物数比对照组减少50%以上才 能认为有镇痛作用。
二、化学刺激法
【目的】 观察药物的镇痛作用,掌握小鼠扭体法实验方法。 【原理】 小鼠腹腔注射一定容积和浓度的化学物质,由于 刺激腹膜而致小鼠出现腹部收缩内凹、躯干与后 肢伸张、臂部高举等行为反应,称为扭体反应。 镇痛药可抑制这种反应。
【方法与步骤】
取体重18-22g的健康小白鼠2只,称重,编号。 1号鼠腹腔注射0.1% 盐酸吗啡溶液0.1mL/10g 2号鼠腹腔注射2.5%安乃近注射液0.1m1/10g 给药后30min,各鼠腹腔注射0.6%醋酸溶液0.2mL/只, 观察10min内产生扭体反应的次数(腹部收缩内凹、躯 干与后肢伸张、臂部高举)和热板法
实验 药物的镇痛实验

实验药物的镇痛实验(扭体法)[实验目的]①①了解常用的镇痛实验方法,学习扭体法镇痛实验方法;②②用扭体法观察镇痛药如吗啡、杜冷丁、强痛定等的镇痛作用。
[实验原理]在基础医学研究中筛选镇痛药的常用致痛方法概括有物理法(热、电、机械)和化学法。
动物的疼痛反应常表现出嘶叫、舔足、翘尾、蹦跳及皮肤、肌肉抽搐。
化学法,即将某些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钾离子、缓激肽等,涂布于动物的的某些敏感部位或腹腔注射。
腹腔注射损伤物质引起受试动物腹痛,动物表现出“扭体反应”(即腹部内凹、躯干与后肢伸张、臀部高起)。
本实验将0.7%醋酸直接腹腔注射,刺激腹膜引起持久的疼痛反应,致使小鼠出现“扭体反应”。
镇痛药物可以抑制动物的“扭体反应”,本法敏感、简便、重复性好。
[实验动物] 昆明种小白鼠,28~32g[药品与器材]盐酸杜冷丁(dolantin hydrochloride,50mg/ml)注射液或其他镇痛药如(0.1%)强痛定注射液、阿司匹林等、0.7%醋酸、生理盐水、注射器(1.0ml)、天平。
[实验步骤]1、1、随机分组:取6只小鼠,称重,编号,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只。
2、2、给药:实验组sc给予盐酸杜冷丁(或强痛定0.1mg/10g、阿司匹林等)0.1ml/10g;对照组sc生理盐水0.1ml/10g。
20分钟后,各组小鼠腹腔注射0.7%醋酸0.2ml/只。
3、3、观察:记录15分钟内各小鼠出现“扭体反应”的次数。
[注意事项]1、1、0.7%醋酸溶液在临用时新配为宜,存放过久可使作用减弱。
2、2、小鼠体重轻,“扭体反应”次数较低。
3、3、室温以20°C为宜,低温时,小白鼠扭体次数减少。
4、4、动物的疼痛反应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实验用动物数越多结果越可靠。
[实验结果]将尽可能多的实验结果(全班或更多班级的实验结果)汇总起来列表,每组结果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对实验结果用分组t检验法进行统计学处理,判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扭体反应”次数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药物的镇痛作用实验

药物的镇痛作用实验
一、实验设计
1.实验研究对象:选取18-60岁的健康成年人,其中男性9人,女性
9人。
2.实验设计:实验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设计,正常对照组使用盐水
口服,药物组使用新药物口服。
实验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观察2周新
药物的疗效;第二步,观察4周新药物的镇痛作用。
3.实验材料:受试者,新药物,盐水。
4.评估指标:首次服用药物后,在短时间内,每隔3个小时记录一次
疼痛观察结果,以及服用药物前后的痛点位置变化,以及症状耐受性指标等。
二、实验过程
1.实验前准备:仔细核实受试者的基本情况,确保能够正常参加实验;将受试者分配到各自的实验组;规定实验参与者的特定和不可变的实验指标。
2.实验过程:在实验的开始,受试者各自服用对应的药物;在实验期间,定期记录受试者的疼痛观察结果,并对其进行评价;实验期满后,对
受试者的药物耐受性进行评估;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三、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药物组的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药物组患者疼痛强度
明显减轻;药物组患者的耐受性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达
93.3%;在实验期间。
实验报告-药物的镇痛实验(扭体实验)(共7篇)

实验报告-药物的镇痛实验(扭体实验)(共7篇)实验目的:
了解不同药物的镇痛效果。
实验原理:
扭体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疼痛模型,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小鼠尾巴的扭曲来引起疼痛反应。
扭体实验通常用于评估药物的镇痛效果,不同的药物会对扭体的角度和时间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镇痛药物会延长小鼠的扭体角度和时间,从而减轻疼痛反应。
实验步骤:
1.将小鼠随机分为不同的组;
2.用橡胶筋将小鼠尾巴固定在扭曲的位置上;
3.将小鼠放在扭体仪中,记录扭体角度和时间;
4.给小鼠注射镇痛药物,并记录扭体角度和时间;
5.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注射,记录扭体角度和时间;
6.比较各组数据,观察药物的镇痛效果。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吗啡、芬太尼、可待因等药物对小鼠的扭体角度和时间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镇痛效果。
而对照组的小鼠扭体角度和时间较短,疼痛反应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题目:镇痛药对疼痛反应的镇痛作用
实验目的:
1、掌握扭体法及热板法的镇痛实验方法;
2、观察哌替啶的镇痛效应。
实验原理:
各种伤害如热刺激引起的疼痛性刺激通过感觉纤维传入脊髓,最后到达大脑皮层感觉区引起疼痛。
镇痛药通过痛感觉中枢整合作用以及抑制或者减少痛觉的传入而达到镇痛作用。
将小鼠置于一定温度的热板上,热刺激小鼠足部产生痛反应,即舔足反应。
以小鼠出现舔足的时间作用为痛反应指标,判断药物是否具有镇痛作用。
皮下注射醋酸后刺激腹膜引起深部的、大面积而持久的疼痛刺激,致使小鼠产生扭体反应,表现为腹部内凹,躯干与后肢伸展,臀部高起。
实验动物:热板法:雌性小鼠10只;扭体法:小鼠10只,雌雄均可;18~22g。
实验器材及药品:
热板仪,电子秤,秒表,1ml注射器(3只以上);哌替啶溶液,醋酸溶液,生理盐水,苦味酸。
实验步骤和观察项目:
(一)热板法镇痛实验(物理刺激法)
(1)动物筛选将热板仪调至55±0.5℃,将小鼠置于热板上,密切观察小鼠反应,以舔后足为痛觉敏感指标。
秒表记录从将小鼠置于热板上到出现舔后足的时间,共两次,每次间隔5分钟,取其均值为该小鼠的痛阈值。
痛反应过敏(跳跃、逃窜或痛阈值小于10秒)或痛反应迟钝(痛阈值大于30秒)的小鼠弃去不用。
筛选合格小鼠10只,称重编号。
(2)分组和给药将10只小鼠随机分成甲、乙两组,每组5只。
甲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乙组皮下注射哌替啶溶液0.1ml/10g。
(3)观察和记录给药后15min、30min、45min依次测定各鼠痛阈1次,如小鼠在60秒内仍无产生疼痛反应,应立即取出不再刺激,痛阈值按60秒计算。
(二)扭体法镇痛实验(化学刺激法)
取健康小白鼠10只,称重,随机分成甲、乙两组,每组5只,观察各鼠活动情况后,甲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乙组皮下注射哌替啶溶液0.1ml/10g。
给药30min后,各鼠分别腹腔注射醋酸溶液0.1ml/10g,观察15min内产生“扭体”反应的动物数及扭体次数。
预期实验结果及分析:
(一)热板法:
(1)甲组小鼠给药后平均痛阈值跟给药前平均痛阈值无明显变化;
(2)乙组小鼠给药后平均痛阈值跟给药前平均痛阈值相比明显提高。
(二)扭体法:
(1)甲组小鼠给药后出现扭体反应的动物数及扭体次数跟给药前出现扭体反应动物数及扭体次数无明显变化;
(2)乙组小鼠给药后出现扭体反应的动物数及扭体次数比给药前出现扭体反应动物数及扭体次数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