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5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内容结构图: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塔里木盆地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利用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绿洲,城镇与交通线路的关系。
3. 理解西气东输工程意义、遇到的困难及其解决措施。
教学难点:运用相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分析西气东输工程意义、遇到的困难及其解决措施。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知识基础:学习了中国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人口等特征,对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
分析能力:具备一定的地图、数据、地理要素的综合分析能力,但是不够熟练。
特别是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利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生活经验:生活经验缺乏,对地理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地理事物的特征理解不到位,对地理问题的解决缺乏经验。
四、教学策略、方法的设计教学策略、方法教学策略1.替代式教学策略本节课主要采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替代式教学策略,老师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替学生梳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小组学习策略在分析沙漠公路两旁的绿化带及栅栏的作用,从而延伸拓展至“以桥带路”的典型例子,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8个小组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不同区域“以桥带路”的原因及其作用。
3.竞争与合作学习策略将学生分组,小组内部合作讨论得出答案,抢答,质疑得分,奖励最终得分高的小组,以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竞争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演示法3.讨论法4.发现法5.问题解决法教学思路整个课堂以黄西和蓓蓓两位主持人走进塔里木盆地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通过判断其真伪,分析其原因,进行相关知识延伸迁移,从而掌握本节课基本知识,掌握地理理分析方法。
2. 呼吁积极为解决国家“区域发展不平衡”出谋划策;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保护环境,以求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及范围;2.了解塔里木盆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其气候、地形地貌、水文环境;3.了解塔里木盆地的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4.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境内五省区包括新疆、甘肃、青海、四川、西藏,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四大盆地。
2. 塔里木盆地的自然地理环境2.1 气候塔里木盆地属于干旱地区,年降水量约为50毫米左右,全年气温差异大,平均气温为13℃左右。
盆地内荒漠、草原和半沙漠地形交替分布。
2.2 地形地貌塔里木盆地由山地和盆地构成,南部是昆仑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东部是祁连山和达昆山,北部是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脉。
盆地南缘为昆仑山余脚,形成平行弯曲山脉;北缘为沙漠、戈壁和半戈壁地带;中部地域发育干草原,盆地西南部则为沙漠。
2.3 水文环境塔里木盆地主要河流有塔里木河、库车河、黑河等,属于内流河,河流大部分时期都是断流状态。
干旱的气候和缺乏河流水源,导致塔里木盆地地下水资源严重缺乏。
3. 塔里木盆地的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3.1 资源塔里木盆地是重要的能源基地和有色金属资源区,地下原油储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天然气资源也相对丰富。
此外,盆地内还有许多矿产资源如铁、铜、锌、铝等。
3.2 经济发展塔里木盆地是新疆的经济中心,盆地西南部的库车县是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之一,盆地东部的阿克苏地区是新疆葡萄、瓜果、香料产业的重要基地。
此外,盆地内还建有多个综合性、高科技园区,如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推荐采用讲授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例如通过引领学生阅读地图、统计和分析数据等方式,辅助学生在接受教师讲授知识的同时,积极探究地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塔里木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包括气候、地形地貌、水文环境等;3.塔里木盆地重要的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
八年级地理下册《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教学设计

4.实践活动,提高动手能力:组织实地考察、撰写考察报告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情感教育,培养环保意识:通过学习塔里木盆地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这里就是位于我国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它是一个干旱的宝地。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究这片土地的地理奥秘。”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这一区域的地理背景。
-地理位置: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5.结合课堂所学,与家长分享塔里木盆地的地理知识,了解家长对干旱地区的认知和看法,并记录下来,作为课堂分享的内容。
6.完成课后练习册的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保证作业质量。
2.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内容完整、准确。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地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地图、气候资料等分析简单的地理现象。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塔里木盆地这一独特地理单元充满好奇。然而,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干旱气候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不足,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此外,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面尚需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干旱地区的地理特征,培养他们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态度。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

第八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2)学习目标1.了解塔里木盆地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以及在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了解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意义。
学习重点塔里木盆地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以及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意义。
学习难点塔里木盆地在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1.塔里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尤其是储量占全国陆上天然气总储量的左右。
2.塔里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盆地内部有两条南北贯穿的沙漠公路,其修建原因是。
3.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开发,不仅为新疆带来了机遇,发挥了西部地区的,而且也缓解了我国东部地区的局面,优化了东部地区的。
4.西气东输一线工程西起塔里木盆地的油气田,东至。
二线工程将从中亚进口的天然气向南运至。
合作探究1.讨论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意义。
2.讨论在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是怎样体现的。
课堂检测1.塔里木盆地储量最丰富的非可再生能源是()A.核能 B.太阳能 C.石油、天然气 D.水能2.“西气东输”工程可以改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下列哪种环境状况()A.酸雨的减少 B.沙尘的减少C.水土流失的减少 D.泥石流的减少3.“西气东输”工程的起止点为()A.西安—北京B.三峡—上海C.新疆—上海D.拉萨—昆明4.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但是能源紧缺,同时大气污染严重。
为此,我国耗费巨资建设的在缓解能源紧张的同时,改变过去以煤为主要燃料的工程是()A.南水北调B.青藏铁路建设C. 北煤南运D. 西气东输5.实施西部大开发,主要是开发西部地区的()A.资源优势B.地形优势C.文化优势D.交通优势6.西气东输工程最有利于解决我国哪个问题()A.水资源紧张B.资源浪费严重C.木材短缺D.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不协调7.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东西部双赢”战略工程在建设时需要注意()A.资金的运用B.技术的革新C.人才的培养D.生态的保护8.在塔里木盆地,交通线通常沿着盆地边缘伸展其主要原因是()A.人口主要分布在水源条件好的盆地边缘地区B.塔里木盆地地形平坦,修路条件好C.塔里木盆地边缘气候条件好,是新疆主要的农耕区D.交通线修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可以节省运输距离9.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塔里木盆地的独特之处,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盆地、干旱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塔里木盆地的具体情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增加对该地区的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新疆地区的其他特点有所了解,但对塔里木盆地的特点还需进一步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塔里木盆地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塔里木盆地干旱的原因、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分析其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地图:准备塔里木盆地的地图,以便于学生观察和学习。
2.图片:收集与塔里木盆地相关的图片,如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人类活动等,以丰富教学内容。
3.资料:整理与塔里木盆地相关的资料,以便于学生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如盆地、干旱等概念。
然后提问:“你们听说过塔里木盆地吗?它有什么特点?”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塔里木盆地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示范教案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方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利用地图掌握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分析造成其干旱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看图说明本区城镇和交通的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与水源、绿洲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读图文资料,了解西气东输工程及其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的原因;2.西气东输工程以及对东西部的影响。
【教学难点】1.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分布对人口、城镇、交通分布的影响;2.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开发对东西部地区的意义。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多媒体展示塔里木盆地的风景图片和播放视频【课程引入】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课程引入】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提问: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是哪个盆地吗?学生:塔里木盆地。
教师:对,塔里木盆地是一块宝地,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块干旱的宝地。
【新知讲解】一、沙漠和戈壁广布1.塔里木盆地的位置与范围多媒体展示塔里木盆地范围图,让学生读图描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并描述塔里木盆地的位置。
回答: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新疆南部,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2.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征——干旱多媒体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塔里木盆地土地类型图”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面两幅图,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回答以下问题。
(1)塔里木盆地内分布的是哪一个沙漠?(2)塔里木盆地与周围的大洋距离分别有多远?(3)塔里木盆地周围高大的山脉对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有关系吗?学生:(1)塔克拉玛干沙漠(2)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海陆因素)(3)周围高山环抱,使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不易到达,造成气候干旱,成为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
(地形因素)教师总结:塔里木盆地远离海洋,周围又有高大山脉环抱,来自海洋的气流不易到达,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成为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因而在盆地内部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8.2《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地图上确认塔里木盆地的准确位置,并能描述其地形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分析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上能大致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形特征和气候形成的原因,并能以此举一反三。
3、情感目标通过介绍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的分布状况,使学生知道自然条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同时也让同学们意思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塔里木盆地的位置、地形及其气候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通过地图分析出该地区的地形特点及气候形成的原因,并了解其油气资源分布的状况以及这些自然条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引导法2、讨论交流法3、图片展示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第八章的第一节我们已经初步的了解了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发展的概况,而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将更加深入地了解西北地区,请同学跟着我一起走进塔里木盆地吧,看看那儿都有什么。
(一)沙漠和戈壁广布;1,位置;让学生了解新疆地区的地形特征---三山夹两盆。
进一步引导出塔里木盆地的位置。
2.气候特征;让学生观察气温和降水量图,总结其特征引导讨论1.气候干旱的原因,从海陆位置和地形两方面引导讨论2.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交通线的分布于自然环境的关系让学生寻找沙漠里的两条公路,过渡到油气资源的开发(过渡)(二)油气资源的开发;宝地----石油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天然气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引导学生讨论1.西气东输的干管道自西向东经过了哪些省级行政单位。
学生回答后。
教师给予总结。
引导学生讨论2.西气东输对东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讨论3.在开发利用中怎样做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三)自主梳理知识要点位置,气候,沙漠戈壁广布,人口资源交通,油气资源丰富。
(四)做本节课的评测练习。
地理《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范文

地理《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生态环境。
2. 培养学生对我国干旱地区的认识,提高地理素养。
3.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2. 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点3. 塔里木盆地的生态环境4. 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5. 保护塔里木盆地的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特点、生态环境及保护措施。
2. 难点: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塔里木盆地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探讨保护塔里木盆地的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点、生态环境,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案例分析:以实际案例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保护塔里木盆地的措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保护塔里木盆地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关于塔里木盆地的资料,加深对干旱地区的认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保护塔里木盆地的措施的可行性和完整性。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复习和拓展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了塔里木盆地的相关知识。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有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3. 考虑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干旱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参与。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条件允许,可前往塔里木盆地进行生态考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地图掌握塔里木盆地的地理,分析造成干旱的原因。
2、能看图说明本区城镇和交通的分布特点,并能分析与水源、绿洲的关系。
3、读图文资料,了解西气东输工程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确定位置、分析干旱的原因、城镇交通的分布等,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学习西气东输工程带来的好处以及注重学生态保护等内容,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绿洲城镇的分布、开发资源中的环境保护等知识,使学生初步树立人地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通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3、通过学习西气东输工程,了解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情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交通的分布与水源绿洲的关系。
2.西气东输工程以及对东西部的影响。
教学难点:
西部资源的开发是如何注重“经济效益与学生态效益双赢”的。
【学法指导】
1.重要知识点在图上做好标记,认真完成课堂练习。
2.认真阅读图文资料,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同学间互助合作。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农产品和图片,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等课外资料。
学生:1.复习西北地区灌溉农业的分布
2.查找西气东输的资料。
【课时划分】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西北地区,本区西部有我国面积最大的省,是哪个省?
学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教师:谁能描述一下它的地形特点?
学生:“三山夹两盆”从北往南依次是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和昆仑山。
教师: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有“干旱的宝地”之称,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1:干旱是因为地处内陆,远离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宝地是因为……
学生2:塔里木盆地下面埋藏着丰富的石油。
教师:不错!塔里木盆地由于干旱,地表黄沙漫漫,寸草不学生,可历史上这里却是是“丝绸之路”的走廊,如今是西部大开发的热土。
这片看似荒凉的土地正焕发出勃勃学生机。
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片干旱的宝地去探“宝”。
【设计意图】
从复习上节的旧知识入手,随之提出问题“塔里木盆地为什么被称为是“干旱的宝地”,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带着这样的疑惑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新知识的状态中。
思路清晰简洁,开门见山。
导入二、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下列信息):新疆塔里木盆地正在变成投资热土。
2013年,全球知名化工公司世界500强巴斯夫公司、中国化工500强河北诚信公司先后入驻库尔勒市。
截至7月底,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驻中外企业达637家。
塔里木盆地吸引这些世界著名公司落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塔里木盆地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塔里木盆地有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就走进塔里木盆地,感受其大漠风光和丰富的油气资源。
【设计意图】
运用时事材料导入新课,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现实学生活和地理知识密切相关,提高其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二、推进新课
教师(出示塔里木盆地地形图和位置示意图):请大家读图和P79第1、2段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1、指地形图描述塔里木盆地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把重要地理事物名称标在图上)
2、读位置图,找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简述干旱的的原因。
(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
通过读图描述位置、分析干旱原因,并要求他们独立完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1、(指图介绍)纬度位置:位于36°N—42°N之间的北温带。
海陆位置:位于我国新疆南部,天山和昆仑山之间。
2、塔里木盆地距北冰洋3200多千米,距地中海3600多千米,距太平洋2800多千米,距印度洋1800多千米,不管从哪个方向上说距离海洋都很远,周围又有高大山脉环抱,海洋湿润气流都难以到达。
成为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
【转承】
沙漠连绵、戈壁广布的干旱地区,曾被视为“最不适合人类学生存的”的地方。
然而,居住在这里的新疆各族人民没有被干旱的自然环境所征服,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来改造学生活,发展学生产,并创造和延续了灿烂的文化。
教师(出示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城镇和交通线的分布图)认真看图,完成P80的活动题。
(老教师提示:结合上节学过的畜牧业和灌溉农业的分布)
【设计意图】
区域的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这道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试着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加深对于区域综合性特点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学生展示学习结果:
1、主要城镇有:喀什、叶城、和田、于田、且末、阿克苏、阿拉尔、库车、轮台、库尔勒、若羌等。
它们都分布在盆地的边缘。
2、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较多,形成许多绿洲,城镇和交通线路正是分布在水源比较丰富的绿洲上。
(提示灌溉设施:坎儿井)
3、为开发塔里木盆地丰富的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转承】
这里的瓜果量大质优:库尔勒香梨、库车白杏、阿图什无花果、叶城石榴、和田红葡萄等都驰名世界。
这里还是我国优质长绒棉的高产稳产区。
(展示部分水果和长绒棉图片)现在新疆人民又赶上了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新疆的这些“宝”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尤其是新疆丰富的油气资源。
教师(展示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分布图)读图和P80—81的课文及小资料,找出下面问题的答案:
1、本区油气资源储量丰富吗?占全国的比例是多少?
2、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开发,为什么?
3、为开发塔里木河盆地的油气资源,我国采取了什么措施?
4、西气东输工程为我国的东部和西部地区带来哪些好处?
5、西气东输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注意什么?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
这几题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塔里木盆地的油气的开发和利用情况。
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爱国情感。
学生展示学习结果:
1、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很丰富,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占陆上石油和天然气总储量的1/5和1/4。
2、气候严酷,交通不便。
3、陆续修建了两条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铺设了沙漠输油和输气管道、通过西气东输工程把这里的天然气送到我国东部地区。
(展示沙漠公路图片、输气管道图片) (安排学生看P80图8.18和P81“塔里木的沙漠公路”资料,了解公路的起止点。
)
4、东部:缓解了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优化了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使东部地区的环境得到改善;
西部:把塔里木盆地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带动了新疆乃至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P81 活动题第一题答案)
5、首先要注意避免破坏环境,加强对绿洲的环境保护。
原因:本区十分干旱,植被覆盖率低,学生态环境脆弱。
绿洲是本区人民学生活和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为避免学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一定要避免破坏环境,加强对绿洲的环境保护。
【转承】
西气东输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
整个过程包括天然气田开发,输气管道干线建设以及各种配套设施建设。
该工程分别把塔里木盆地和中亚的天然气,源源不断地送到经济发达和急需清洁能源的东部和南部地区。
教师(出示西气东输线路图)看图和P82的课外资料,简单介绍西气东输的一线和二线工程,然后分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活动题第2题。
【设计意图】
要求学生介绍西气东输工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西部资源的开发要注重“经济效益和学生态效益双赢”。
西气东输如此,其他工程的建设也是如此。
让学生合作探究西气东输施工过程中保护学生态环境的做法,培养了学生人地和谐发展的观念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学生展示探究结果:
介绍西气东输工程:西气东输分两条线路。
一线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至上海,年输气120亿立方米;二线于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将从中亚进口的天然气向南运至广州。
年输气量300 亿立方米。
1、施工中严格划定工作范围,尽量避免破坏地表植被;
2、施工中的学生产、学生活垃圾全部回收处理;
3、土石方全部回填,并在施工结束后恢复自然面貌;(植被复植)
4、尽量避免污染物的排放或达标后才能排放;
5、经过某些林木茂盛的山区时,为避免破坏植被,应开挖隧道;
6、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带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并加大了西部地区治理环境的投入;
7、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治理了大气污染,使东部地区的环境得到改善……
(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