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国古代制度文化
中国古代制度(历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制度(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制度体系独具特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点。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制度进行探讨。
一、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多种多样,但最为著名的是封建君主制。
封建君主制是中国古代最长久、最为典型的政治制度,由君主、贵族和百姓构成。
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贵族享有特权,而百姓则从属于君主和贵族。
1. 朝廷制度:中国古代政权的核心机构是朝廷。
朝廷由君主领导,设立诸如丞相、大臣、御史等职位。
这些职位分工明确,负责管理国家的政务、司法和军事。
朝廷制度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基本框架相似。
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用于选拔官员。
科举考试分为殿试和乡试,殿试是在皇帝面前的考试,乡试则是在地方上进行的考试。
科举制度有效地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为官员选拔提供了公正的渠道。
二、社会制度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基于封建家族和等级制度,社会结构呈现出严格的等级划分和封建等级制度。
1. 家族制度:家族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
家族是由同一血统的人组成的基本单位,具有强大的家族观念和约束力。
在家族制度下,血脉关系和亲属关系非常重要。
2. 等级制度: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等级制度,社会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如贵族、士人、农民和奴隶等。
等级制度限制了不同阶层的交流和流动,增加了社会的稳定性。
三、经济制度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经济体系。
农业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财富主要来源于土地和农业生产。
1. 土地制度:古代中国的土地归属主要有皇权、官府、贵族和农民土地四种形式。
土地往往是由贵族和官府所有,而农民则以租佃的形式使用土地。
土地制度限制了农民阶层的发展,并为贵族和官府垄断了大量资源。
2. 募役制度:募役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征兵制度,在国家需要时,向农民征召士兵。
这一制度为农民提供了劳动力,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电子课本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电子课本人教版历史八年级电子课本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学习资料。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文明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本章内容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包括早期人类的生存方式、出现石器文化、原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黄河流域的文化。
第二章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就是有奴隶制度的存在。
本章内容主要描述商朝和西周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情况,以及奴隶制度的特点和演变。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渊源流长、绵延不断。
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科技发展以及书法等方面的内容,为读者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基础。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中国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统一时期,这一时期的统一给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
本章内容主要讲述秦汉帝国的建立、秦始皇的功绩和缺点、西汉时期的各种变化、东汉时期的兴起和王莽的行政改革等。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其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新十分活跃。
本章内容主要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斗争、社会矛盾、思想文化变革等方面的内容,为读者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做出全面的解读。
第六章唐宋时期的中国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盛令人称叹。
本章内容主要描述唐宋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科技成就等方面的内容,让读者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有深入的认识。
第七章元明清时期的中国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经历了蒙古族、明朝和清朝的不同政权更迭。
本章内容主要介绍元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情况的变化,为读者展现中国历史的多姿多彩。
第八章近代中国的崛起19世纪中后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这一时期被称为近代中国的崛起时期。
本章内容主要讲述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政治改革、经济发展和文化变革等重要方面,为读者深入了解近现代中国历史提供了有益的知识支持。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第五章 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5)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5)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7)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7)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8)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8)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2)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5)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5)绪论一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九年级上册历史培优体系讲义

九年级上册历史培优体系讲义本讲义旨在为九年级学生的历史研究提供一个完整且系统性的培优体系,助力学生提高历史知识掌握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打下坚实的历史知识基础。
第一章战国时期本章主要介绍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掌握各国之间的关系、各国政治体制的演变、农业经济的发展、兵器装备的变化以及哪些文化现象得到了发扬光大等内容。
第二章秦汉时期本章主要介绍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掌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政治制度、封建土地制度、农业生产技术、汉武帝时期的战争、汉唐宋元明清时期各朝代的文化成就等知识。
第三章中国古代科技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如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天文学、航海技术等,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交通和贸易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交通和贸易的发展,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著名商业城市、唐宋时期的“丝绸之路”、明清时期的海上贸易等内容,使他们了解交通和贸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第五章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比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和相互关系,让学生了解历史上不同朝代的经济发展情况,有助于他们了解中国现今的经济发展道路。
第六章中国传统文化本章主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如诗词、歌曲、戏曲、书法、绘画等,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结语历史学科需要大量的阅读和实践,我们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历史书籍和拜访历史博物馆,这将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历史、感受历史、体验历史。
希望这份历史培优体系讲义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史 6第六章 西汉

婴,烧秦宫后东归。
编辑ppt
• 项羽虚尊楚怀王心为义帝,前206年正月分封诸侯。封刘邦 为汉王,占巴、蜀、汉中。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 翳为翟王,分占关中。又将部分将领和原六国贵族封王,共 封18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占原楚魏东部九郡,都彭城。四 月分封完毕,各回封国。项羽将义帝迁都郴县,追杀于江中, 由此失去政治优势。
• (2)刘邦反间范增,劝降英布,削弱项羽实力,令彭越在 楚军后方骚扰作战。前203年10月,成皋之战,形势逆转。 韩信平魏、破赵,占齐,完成战略包围,南下攻楚,迫使项 羽同意讲和,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编辑ppt
• (3)刘邦乘项羽撤兵东归之机,约韩信、彭越等进攻项羽。前202 年12月,汉军将项羽包围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一说在今河南 鹿邑县)。项羽闻四面楚歌,败走乌江(安徽和县东北),以无颜 见江东父老,“天之亡我”为由,自刎而死。
• 汉初以功臣为丞相,相权重。元朔五年(前124)汉武帝 打破惯例,任布衣公孙弘为相,结束了功臣列侯子嗣独占 相位的局面。丞相受制于皇帝,动辄得罪甚至族灭。
• 汉武帝又从贤良文学、上书言事者及现任官员中选拔了文 采出众的庄助、朱买臣、主父偃和卫青、霍去病等亲贵, 在其本职外另给侍中、常侍、给事中等加官,使其出入宫 廷,参与大政。还任宦官为中书,掌管尚书职务,将部分 相权转移到尚书。又罢太尉,改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加 官,由亲贵大臣担任。中央机构由此形成“中朝”(内朝) 贺“外朝”之分。
• (3)进一步控制王国的人事关系,加强防范。镇压淮南王、衡山 王谋反后,颁布《左官律》、《附益法》,前者规定王国官员为 左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后者限制人们与诸王交游。从此以后, 诸侯王“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王国由朝廷派官治理,与 汉郡无异。郡国并行的局面基本结束。
湘教版历史高中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历史高中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古代文明第一节旧石器时代的生活与文化1. 旧石器时代的时代背景旧石器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早期阶段,人类在这个阶段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生活方式原始简单。
2. 旧石器时代的生产活动主要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活动,狩猎工具主要是石器,如石斧、石锤等。
3. 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以部落为单位,社会组织简单,社会分工也不够明确。
4. 旧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旧石器时代文化特征主要是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是壁画、雕刻等。
第二节新石器时代的生活与文化1. 新石器时代的时代背景新石器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特征是人们开始使用铜器、青铜器和铁器。
2. 新石器时代的生产技术新石器时代的生产技术进步很大,人类开始实行农业生产,以及使用铜器、青铜器等工具。
3. 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开始产生了城市,人类的社会组织开始逐渐复杂起来,社会分工也逐渐明确。
4.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主要是以铁器为主要生产工具,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是陶器、青铜器、铁器等。
第三节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1.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中国古代文明主要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个流域是中国最早的文明发源地。
2. 中国古代文明的早期发展中国古代文明在早期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社会生活逐渐进入稳定发展期。
3. 中国古代文明的巅峰时期中国古代文明在巅峰时期主要表现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迅速,社会生活逐渐繁荣。
4. 中国古代文明的变革与衰落中国古代文明在后期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减少,手工业发展缓慢,社会生活逐渐衰落。
第二章秦汉时期第一节秦朝的建立与发展1. 秦统一六国的背景秦朝的建立和发展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六国相互争霸的情况下,秦国逐渐壮大起来。
2. 秦统一六国的过程秦始皇统一六国主要通过征战和政治手段,最终统一了六国。
3. 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实行中央集权制,秦始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巩固中央的权力。
华夏文明的制度

华夏文明的制度华夏文明的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制度。
这些制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明水平,也为现代中国的制度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下面是对华夏文明的制度的相关参考内容的展开讨论。
政治制度:在华夏文明的制度中,政治制度占据了重要地位。
古代中国采用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以天子为中心,实行统一的政治权力。
这一制度的核心是天子万岁的封建思想,通过封建制度确保统治者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其次,古代中国还采用了官僚制度,设置有各级官员,负责管理和执掌政务。
这种制度构建了中国政府的运作模式,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
经济制度: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主要依靠农业为基础。
在农业经济中,中国采用了均田制和庙社租税制等农业税收制度,旨在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和减轻赋税负担。
此外,古代中国还出现了各种生产和交易组织,如商会、手工业行会等,为经济活动提供了组织和规范,并保护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权益。
同时,古代的中国还形成了一套特殊的货币制度,如铜钱、布币等,为经济交易提供了便利。
社会制度: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主要有家族制和封建制度。
家族制是基于家庭的制度,重视家族的传承和维持,家族成员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封建制度是建立在君主专制基础上的封建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通过封建等级的设立和宗法制度的运行,确立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权力的分配。
这些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性和秩序。
文化制度:中国古代的文化制度主要有儒家思想和科举制度。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体系之一,强调道德和伦理价值观,以家庭和社会关系为基础,对个人行为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塑造了中国古代士人的形象,并让人们相信通过学习和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上述是对华夏文明的制度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的讨论。
这些制度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同时,这些制度也为现代中国的制度体系提供了历史和文化的参考和借鉴,对于理解和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06——第六章:《中国的制度文化》

• (3)法律与权力的关系上
中国:人治主义,权大于法 西方:法治主义,以法治权 • (4)在法律的原则上 中国:义务本位,重群体 西方:权利本位,重个人
• (5)在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关系上
中国:礼法结合,法与道德、法与政治 不分 西方:法律的相对分化、自治和独立 • (6)在法律体系的内在结构上 中国:诸法合体,实体法与程序法不分 西方:注重形式合理性,注重公法与私 法的划分,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分立
• 宗:宗庙;祭祀 • “宀”表屋宇,“示”是神主的象征,
“宗”即祖先的神主之所在,是“庙宇” 的意思。 • 法:法规、法则、条例
•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论语· 为政》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 离娄上》
• 《礼记· 曲礼》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 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 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 兽。” • 可见“礼”是人性的基础。
• 汉代察举考试与后代科举考试有重大区别: • 察举以举荐为主,考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由察举而来的士人,没有落选的忧虑,考 试只对任职等级发生作用。士族通过把持 察举,维持其政治特权。
• (2)科举制度与唐宋时代的文化形态 • 隋唐统一中国之后,为加强中央权威,将
选官任人的权利集中到朝廷的吏部。 • 隋炀帝大业年间开始向科举取士的方向发 展,一般以大业三年进士科的设置,作为 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
以贵不以长;大小宗) • 重视父系、父统
• 直系宗族关系: • 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礼记· 丧
服小记》 • 五:祖、父、己、子、孙 • 九:高祖、曾祖、祖、父、己、子、孙、 曾孙、玄孙
• 旁系宗族关系: • 自己的兄弟;从父兄弟(共祖父);从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中国古代制度文化第一节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一、概述中国古代职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国家的产生,开始于夏代,而职官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才出现的,所以讲职官,也只能从夏代开始。
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况十分复杂,内容非常丰富。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体系完整的职官制度。
所谓职官,是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这里面有职官的名称、职权范围和品级地位等方面的内容。
科举是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种选官制度,与职官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是我国古代国家制度中的一项重大发明。
有些官称并无实际职务,只是授予年老有病的旧臣或有一定勋劳的人,只作为领取俸禄和享受某种礼遇的依据,而不负实际责任,这样的官叫做散官。
二、中央职官类别1、国君夏、商、周称“后”、“王”、“天子”、“天王”。
战国开始称“皇”、“帝”。
(帝本是至上神的称号,皇原本是形容帝的。
)秦开始称“皇帝”,直至辛亥革命才结束。
匈奴称“单(chán)于”、单于妻称“阏氏(yān zhī)”,乌孙称“昆莫”,高车称“候娄訇(fú)勒”,鲜卑、柔然、突厥、回纥(hé)、契丹、蒙古等称“可汗(kè hán)”,简称“汗”;土蕃(bō)称“赞普”。
2、宰相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
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
秦统一后,宰相之职称作“丞相”。
东汉末年,权臣董卓、曹操等恢复丞相或相国之职,但是他们自任此职,实权在皇帝之上。
隋唐两代,宰相名称有所改变。
中书令隋代称内史令、内书令,唐代称右相、凤阁令、紫微令等。
尚书令因李世民为秦王时曾任此职,后来不置,所以唐代尚书省的长官只有左右仆射。
北宋另设中书内省于禁中,为宰相的办事机构,称“政事堂”、“中书门下”、“中书”等。
后另设“参知政事”,实为副丞相明代废除中书省及宰相等职,设立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
后来这些入阁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号称“辅臣”,首席大学士称“元辅”、“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
清初仿明制。
实际任宰相职务的,是康熙时的“南书房行走”,雍正以后的“军机大臣”。
在各种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为频繁,无定职、无定称、无定员,这是由君主专制的根本性质决定的。
君主既离不开宰相,又最担心宰相权力过重,大权旁落,这是宰相官职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
明代废除中书省及宰相等职,设立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
后来这些入阁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号称“辅臣”,首席大学士称“元辅”、“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
清初仿明制。
实际任宰相职务的,是康熙时的“南书房行走”,雍正以后的“军机大臣”。
在各种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为频繁,无定职、无定称、无定员,这是由君主专制的根本性质决定的。
君主既离不开宰相,又最担心宰相权力过重,大权旁落,这是宰相官职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
魏晋以后,尚书机构得到迅速发展。
尚书台的总人数由秦时的七人猛增到六十多人,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
以后尚书各曹逐渐变为部,到隋唐时确定为六部,唐代定名为吏、户、礼、兵、刑、工,此后一直沿用到清代。
六部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
①吏部: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等事;②户部: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事;③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④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⑤刑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⑥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六部取代的秦汉九卿的大部分职权,九卿名称虽还存在,但内容有很大变化,有的甚至完全不同了。
如:①太常称太常寺卿;②光禄勋称光禄寺卿;③卫尉称卫尉寺卿;④太仆称太仆寺卿;⑤廷尉称大理寺卿;⑥宗正称宗正寺卿;⑦大鸿胪称鸿胪寺卿;⑧大司农称司农寺卿;⑨太府称太府寺卿。
九寺到清代只剩下五个:即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三、地方长官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
战国时期,郡的长官称守(或太守),县的长官称令。
秦统一后,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万户以下的县称长。
汉代列侯所食县叫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叫邑。
侯国的行政长官称相。
汉武帝初置十三州,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有时称牧)。
北齐县分九等,长官都称令。
郡长官仍称太守。
州长官称刺史。
唐初置十道,玄宗时增至十五道,为监察区,每道设观察使(按察使、采访使)。
唐代的军区置都督府,都督加使持节称节度使。
节度使初设于边镇,后遍设于内地。
节度使一身兼军事、行政、督察三种职务,成为权力很大的地方军政长官。
宋代的地方行政,又有新的变化。
朝廷派朝官知(主持)某县事,简称知县;州的行政长官称权知某州军州事,简称知州。
辽代州的长官为节度使,或观察使、或团练使、或防御史、或刺史等。
县的长官为令。
明代省的下一级政区为府,府的地位相当于汉代的郡、唐代的州。
府的长官称知府,京府则称府尹。
州有两种:一种是直隶州,与府同级;一种是散州,与县同级。
州的长官称知州,县的长官称知县。
清代的地方行政大体沿袭明制而略有不同。
在省一级,正式以总督或巡抚为最高长官。
总督、巡抚并称封疆大吏,或称疆臣、疆吏、岳伯。
乾隆时,管辖府、州的高级行政长官通称道员,别称道台、观察。
清代在新开发地区又创设厅的建置,其长官为同知或通判。
除此之外,尚有武官、监官与谏官、君主的秘书与文学侍从、学官、宫廷事务官等。
四、职官的等级爵、勋、品、阶表示职官的等级。
(1)爵爵一般称爵位,是表示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一种尊号,多根据血缘亲疏或功劳大小来授给,长期不变,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世袭。
西周的爵位有诸侯、大夫、士三级。
战国时期各国的爵位有君、侯、卿、大夫等。
执圭是楚国特殊的爵称。
战国时的爵称大都与官职分开,有的只有爵称而无官职。
汉代宗室封爵有王、侯二等,功臣封爵有二十等。
魏晋以后,历代宗室和功臣的封爵大多以王、公、侯、伯、子、男为号。
王有亲王、嗣王、郡王之分。
亲王只分给皇子和皇帝的兄弟,嗣王指亲王嫡子继承者,郡王次亲王一等。
汉时,皇帝之女称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
唐代诸王之女称郡主。
清代皇后生女称固伦公主,妃嫔生女称和硕公主,皇族女儿称格格,亲王之女称和硕格格,即郡主。
公主的(2)勋勋通称勋官,是为奖赏有功人员而定的称号。
其制始于北周,本以奖励作战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
到唐时定制,共有十二转,转多为贵,受勋者即称勋官。
明代有文勋十级,武勋十二级。
清代勋官合并于爵位。
丈夫,魏晋以后皆加驸马称号,清代则称额驸。
(3)品品是指官的等级。
西周时官有九命之别,九命最高,一命最低。
汉代以禄秩的多少来表示官的等级,如万石、二千石、千石、八百石等级别。
每一种官职都有固定的俸禄级别,所以有时以俸禄级别指官职,如郡守俸禄为二千石,二千石遂为郡守的通称。
魏晋开始,官分九品,以一品为高。
隋代自九品至一品官,称为流内,不入九品的称为流外。
流外也有品级,用以安排胥吏,明清则总称为不入流。
(4)阶阶即阶官,又称散官,宋朝称寄禄官,是表示官员实际等级的阶位和称号。
有些官称并无实际职务,只是授予年老有病的旧臣或有一定勋劳的人,只作为领取俸禄和享受某种礼遇的依据,而不负实际责任,这样的官叫做散官。
第二节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王位世袭制、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一、王位世袭制从禹的儿子启开始,禅让制的惯例被破坏,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为奴隶社会的“家天下”所取代。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二、秦朝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以及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征辟制)。
三、汉代——察举制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
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东汉时期,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四、魏晋——九品中正制曹丕称帝后创立。
九品是划分人才优劣的等级;中正是品评官,一般由中央有名望的官吏兼任。
中央有关部门根据中正对士人评定的品级,选任官吏时授予相应的官职。
五、隋朝-- 科举制度的创立隋到清——科举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隋文帝于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诏令了“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斡济二科举人”的分科科举制度。
隋炀帝时,又扩大了分科范围,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科举这一名称,就是从分科举人这一概念所产生的,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在中国的选举任官史上打开了新的一页,科举制度从此开创。
唐朝-- 科举制度的完善唐代也实行的是科举取士。
唐代的科考,分为常科和制科。
每年按例举行的分科考称为常科,而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则称制科。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为乡贡。
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
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
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
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
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
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
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
"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唐朝-- 科举制度的完善常科的科目,设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算、明字、一史、三史、道举、童子、开元礼等。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
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