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民族性

合集下载

试以民间谚语为例分析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民族性。

试以民间谚语为例分析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民族性。

试以民间谚语为例分析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民族性。

谚语总结了人类生活、斗争中的种种经验和智慧,具有传播知识经验训诫人们言行的功能,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宝贵财富。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谚语。

由于谚语来源于人类生活斗争的实践,而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和意识、思想活动等精神生活本质上有很大的一致性,所以世界各民族的谚语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有相同的一面,有可对译性。

但是谚语毕竟植根于各自民族的生活土壤之中,是吸收着本民族生活的营养产生发展起来的。

无疑,民族的种种要素(如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心理、习俗﹑信仰等)直接影响着谚语,使谚语染上浓重的民族色彩,体现了民族的个性,打上了鲜明的民族烙印。

认识和揭示谚语的民族性不仅对研究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学、心理、民俗、语言有积极意义;而且从语用方面说,对准确地了解掌握母语及外民族的语言都有较大的帮助。

民族共同语既是民族大家庭共同的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又是民族个性的一种体现。

谚语是语言词汇体系中特殊成员,它是以本民族的共同语为载体而存在。

不同民族的语言构造系统的各种规律、特征,在各族谚语的语言形态中得到一定的反映。

众所周知,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言,每条谚语的语言形态的主体是由数个单音节语素所构成。

构成每条谚语的语素在听觉上是一个自然语音单位,即一个语素由一个音节构成。

每个音节都有声母和韵母,无复辅音。

它不同于印欧语系包括日尔曼语族、斯拉夫语族的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俄语。

它们的语素不都是由一个音节充当,复辅音、音素之间结合得较紧。

所以从外部语言形态上观察,汉语的谚语与印欧语系的谚语在声音语感上有明显的不同。

印欧语系中的不同语支里的不同语种的外部语言形态彼此也有区别,因为它们各自的语言系统不同,听起来的语感也不一样,从而使各民族谚语的外在语言形态的个性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汉语谚语的外在语言形态的个性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为使谚语易于流传、说起来上口,汉语谚语特别强调上下句句尾的叶韵。

浅析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

浅析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

浅析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摘要:十九世纪中国古典文学接近尾声,二十世纪中国开启了现代文学之路。

中国现代文学有独特的特点,有独特的传统,具有本土性、民族性,以民族化的方式实现世界化。

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进行了浅析,表达了观点与看法。

关键词:现代;文学;民族性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与西方文学的关系,进而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一个长久的话题。

与此相关,中国现代文学的品格定性也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传统性”、“中国性”、“现代性”、“世界性”、“民族性”、“本土性”、“西方性”,这些性质概念长期困扰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

一、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民族含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史的审视,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方案的设计,关涉到一个不能不解决的核心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中国文学理论的身份问题,即如何处理古今中外的理论资源的关系,以确立中国文学理论存在的合法性,这就是民族性问题。

民族性是一个比较概念。

相对于其他民族,民族性划出了该民族和其它民族的界限,一个民族具有什么样的基本属性才能够与其他民族相区别,标示出一个民族文化的“疆界”。

民族性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身份的合法性、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所展示出的形象及其应有的地位,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世界文化格局的形成。

文学理论的民族性问题,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所必须思考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根据——即以什么样的精神内涵来统摄中国文学理论的形态及价值追求,如何面对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传统、现代文学理论传统,又如何面对西方文学理论传统,才能既不自闭于世界文学理论发展格局之外,与世界文学理论同步发展,又能在处于弱势地位的境况中,不泯灭自己的合理价值,不丧失自己的文化身份。

因此,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文学理论的民族性与传统、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诸种复杂关系就是必要的和先在的。

在古今中西的文化较量与优胜劣汰的历史过程中,对域外文化的憧憬与向往、对民族传统的怀念与舍弃,反思、批判与接受和选择,构成了由现代化价值观和民族性诉求的共存而形成的张力状态,形成了民族文化心理的焦虑。

鲁迅文学思想的爱国性与民族性

鲁迅文学思想的爱国性与民族性

鲁迅文学思想的爱国性与民族性法捷耶夫在《论鲁迅》中说:“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

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

他的讽刺和幽墨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

”冯雪峰同志也曾说过,鲁迅的文学思想并非中国传统文学所培植的,但他的思想和作品又无不浸润着中国民族的长久传统,他用民主革命的理性光辉去照亮中国的传统文化。

毛主席对鲁迅做了极为崇高的评价。

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妗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

鲁迅是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将,他的爱国热忱、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对待中国文化遗产的态度,显示了中华民族与传统文化最可敬的一面,这二者在鲁迅身上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一、爱国主义思想是贯穿他著作的红线鲁迅从少年时代就充满了祖的热爱,正是这些热爱驱使他追求新的知识,探索传统文化。

鲁迅起先抱着科学救国的思想东渡日本去学医,后来受到刺激,决心弃医从文,他要用文艺唤醒人民。

回国后就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阶级大搏斗中。

他运用马克思主义,深入透彻观察中国之现实,认识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不搬掉这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不可能解放。

为此他写了一系列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伤逝》、《药》、《风波》、《铸剑》、《非攻》、《理水》等。

这些作品中爱国主义思想到处可见。

“狂人”是寻求正理、要求改革而被迫害成狂人的战士,他彻底揭露了中国几千年来反动统治阶级的野蛮性和残酷性,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文明史就是“吃人”史。

《阿Q正传》以其深刻的思想、巨大的历史内容,性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作品,它已被译成几十种外文,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无价之宝。

汉代文学的政治性与民族性

汉代文学的政治性与民族性

汉代文学的政治性与民族性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

汉代文学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又体现了浓厚的民族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汉代文学的政治性与民族性。

一、政治性的体现1.宣扬皇权汉代文学中的政治性主要体现在对皇权的宣扬上。

汉代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文学作品往往以歌颂皇帝为主题,宣扬皇权的威严和伟大。

例如《大风歌》中写道:“皇帝圣德,日月所照;四海之内,莫不承风。

”这种宣扬皇权的文学作品,旨在巩固皇帝的统治地位,增强人民对皇权的认同感。

2.批判腐败汉代文学也有一些作品揭露社会腐败现象,对当时的政治现状进行批判。

例如《七发》中写道:“贪污受贿者,官员之耻;贪污受贿者,人民之祸。

”这些作品通过揭露腐败现象,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促使当政者改正错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正义。

3.歌颂功绩汉代文学也常常歌颂皇帝的功绩和治理成就,以提升皇帝的威望和声望。

例如《长歌行》中写道:“汉家天下,百姓安康。

”这种歌颂皇帝功绩的文学作品,旨在树立皇帝的威信,加强人民对皇权的支持和信任。

二、民族性的体现1.崇尚中华文化汉代文学强调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卓越性,体现了浓厚的民族性。

汉代文学作品中常常描绘中华文化的辉煌历史和伟大成就,以激发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例如《古文观止》中的《上枢密书》提到:“中华之文,融融乎天人之际。

”这种崇尚中华文化的文学作品,旨在强调中华民族的独特性和文化自信。

2.讴歌民族英雄汉代文学也常常歌颂民族英雄,以彰显中华民族的英勇和智慧。

例如《木兰诗》中写道:“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这种歌颂民族英雄的文学作品,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激励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3.弘扬传统美德汉代文学强调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例如《论语》中的《子路》篇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种弘扬传统美德的文学作品,旨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培养人们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2009959036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2009959036

民族文学好世界文学的关系在讨论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关系前,我们有必要先搞明白什么事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是一个很早就出现的概念,但在实际运用中,这个概念的含义一直存在着相当的歧异和含混。

歌德之后,有许多学者想赋予‘世界文学’以明确的意义,但似乎都不十分成功。

这些看似令人惊异的说法其实来自对“世界文学”的特定理解至今没有一个确定性。

“民族文学”的概念在中国的境遇似乎更尴尬,人们完全赋予它另外的含义。

这使有关讨论难以取得真正成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关于这两个概念的通常理解中实际上常常隐藏着西方中心论和汉民族中心论(大汉族主义) 的无意识。

“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这两个概念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世界文学不是任何一个民族文学之外、也不是所有民族文学之外独立存在的文学,世界文学就是具有一定世界性的民族文学或由民族文学构成的互相关联的多边文学。

从逻辑上讲二者之间是一般与特殊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所以以我的理解就是,不管是世界还是民族,都是拥有其文学的,所以民族文学即文学的民族性,世界文学即文学的世界性。

而世界文学包含了以民族文学为中心及其多边文学。

说的通俗一点:民族文学就是狭隘的文学。

比如鲁迅,我们认为很伟大,其他人一看不知所云。

所以即使他文字字数很多,却不会得到诺贝尔奖。

世界文学比如泰戈尔,体现人类大爱的一些东西在里面。

民族文学是文学民族性的反映,是文学在该民族内部各地各集团的文化交流中碰撞整合而呈现出来的文学的民族共性。

就其发生而言,是人类文学活动不自由的结果,即源于物质条件—交通、传递、保存、信息等的限制。

由于民族的文化环境不同,构成文学的民族特性,表现在独特的民族性格、独特的社会生活、独特的自然环境、独特的语言、独特的体裁、独特的表现手法。

所以民族文学具有其独特性,各民族文学之间是不会完全相同,多多少少都有其个性化的因素。

例如汉民族文学和美利坚民族文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学。

民族文学在世界大融合的环境中依然保留其独特性。

文学的特点

文学的特点

文学的特点文学的三个基本特征分别是:文化性、历史性、现实性1、文化性文学的发展是受文学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

2、历史性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3、现实性文学的社会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认识作用,二是教育作用,三是美感作用。

三种作用同时发生,构成了文学的社会功能。

除了三个基本特征之外,文学还有全人类性、社会性、民族性、人民性、阶级性等特征。

纵观西方文论发展史,有关文学本质的论述经历了:模仿论——表现论其他关于文学本质的论点:弗洛伊德:文学是性本能的转移与升华。

海德格尔:艺术是人类生活的家园。

卡西尔:艺术是一种符号。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1﹒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2﹒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3﹒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

从文化途径看文学,文学是文化。

从审美角度考察文学,文学是审美。

从惯例立场看文学,文学即惯例。

中国当代学者对文学本质的认识:文学是关于生命的书写。

文学是通往心灵的时空隧道。

文学是精神的栖息之地。

文学是灵魂的叙事,是人心的呢喃。

文学是虚构的、审美的、让人愉悦的。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借助各种修辞以及表现手法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

文学以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反映生活。

(曹廷华)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童庆炳)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第一,从存在形态看,是假定性和逼真性的统一。

(假定性和虚幻性是文学形象最基本的特点)第二,从审美认识看,是具体性与概括性的统一。

通过选择、提炼、加工,创造典型形象去反映生活的本质。

高度的概括性是文学作品形象的内在特质。

第三,从艺术功能看,是表现性和感染性的统一。

表现性:表现社会心理内容;表现作家的思想和情感。

形象是情与理的统一。

感染性:形象在欣赏中要产生一定的审美效果,以此来感染读者。

文学创作充满生机的灵魂——论文学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文学创作充满生机的灵魂——论文学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灵世界的新大陆,使人类 艺术化 的表现 自我
获得 了重要 进 展 ; 对 泛滥 的拜 物 主 义 的挣 脱 ,
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科技革命 的蓬勃兴起 , 资本主义矛盾的新发展 , 社会主
在文化世界性领域 , 把 对 内心世界的重视 , 对精神发展 的关注 , 体现 义运动面临的新 问题 , 把人 的生存价值 、 生存 了人 自身的又一次解放; 注重表现本真 、 无意 人 的问题凸现 了出来 , 人性等 问题凸现 了出来 。 而人的生存价 识, 对 艺术真 实, 对人类认识 自我 , 向前迈进 态势 、
辽 宁 /范 垂功
把 握 文 学 民族 性 与 世 界性 辩 证 关系 的精 种共 同的本 质 以后 ,就 以这 种 共 同 的认 识 为
髓, 是文学创作充满生机、 避免僵化的灵魂。
指导 ,继续向着 尚未研 究过 的或者尚未深入
地 研 究 过 的各 种 具 体 的 事物 进 行研 究 ,找 出 其 特 殊 的本 质 , 这 样才 可 以补 充 、 丰 富和 发 展
象, 但各有其 民族化特 点。从川端康成 的《 水


些 艺术家、 思想家否定人的生存价值 。
晶幻想》 、堀辰雄 的《 神圣家族》 等作 品来看, 英 国当代评论家柯林 ・ 威 尔逊 说: “ 我倾 向于 日本 作家没有原装 引进“ 乔 伊斯 ” , 而是在本 强 调人 的毫无 价 值 。 ’ 去国哲 学 家 巴斯 克 说 : 国文学艺术传统抒情格调和美文趣味 的基础 “ 人是一种怎样 的怪物 ……宇宙的垃圾 。旧
被称为现代文坛疗伤系的代表作家日本的吉本芭娜娜其作品橡果姐妹失去双亲的少女果子和姐姐橡子创办了一家名叫橡果姐妹的心理咨询网站热心解答网友们遇到的情感难题她们在勤奋构建社会价值的同时努力构建自我价值磨砺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心灵能够感受到爱感受到自由

全球化语境下中外文学民族性问题分析

全球化语境下中外文学民族性问题分析
维普资讯
文 2 纪 8 代西方 g aztn 这 o i i O世 O年 社 会孕 育产 生并 逐渐 推 及全 球 的庞 然 大 物 , 入 了 进 世 界各 国文学 的视 野 。众 所 周 知 , 言 是 最 具 民族 语 性 的标 志 , 文学 则 是 一个 最 牢 固 的 民族 堡垒 。在 而 全球 化 浪潮正席 卷 社 会生 活各 领 域 的 今 天 , 有种 种
这 一方 面是 因为 西方 的汉 学界 长 期 以来 所 处 的边 缘 地位, 他们 对 中国文 学 的 了解 在 很 大 程 度上 出于 工
中外文学民族性问 中两大理论立场的论争 题
文 学 的民族性 , 顾名 思义 , 是指 文学 的 民族特点
所 达到 的鲜 明度 。而文 学 的民族特 点应是 某 一特定 民族 的文学在 内容 与形 式等方 面有 别于其 他 民族 的
当代文坛 2 0 第 5期 06年
的同时, 不仅体现出语言所表达的实际内容, 承载着 特定区域的社会文化 , 而且 , 语言所 内涵的一切还具
l9 3
维普资讯
文化与传姐
间所说 : 强大 的 民族并 不 总 是 正义 的 , “ 而正 义 的民 族 往往 并不 强大 。 ” 作 为 对 文化 进 化 主 义 的反 驳 , 出现 了 文化 相对 主义 。文化相 对 主义 的观 点是 德 国学 者斯 宾格 勒提 出的 。斯宾格 勒认 为 , 一 个 民族 的文 化 是 彼 此 隔 每
个性特征总和。突出民族特征 , 丰富世界文学 , 原本 是互为统一, 互为促进 的。但是 , 全球化使得中外文 学创作如同其他工业产 品的生产一样 , 被纳入一种 大批量生产 的文化工业程序 。它 的价值常常也要像 其他产品一样, 受到市场经济法则的制约 , 一切取决 于市场需要与否。由于全球化的推进往往体现着西 方 语 言 的普 及 和国 际互 联 网的广 泛 使 用 , 而互 联 网 上的文学作品又大量是用英语来传达 的, 因而在很 大程度上, 谁掌握了英语就等于谁拥有 了文学创作 的话语权, 有着英语写作技能 的人就能将 自己的文 学作 品快捷地发表在互联网上 , 使世界各地的英语 读者可以尽快地读到, 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流传 , 造成 种 覆盖 面很 广 的影 响 。 目前 , 球 化 的风行 已将 全 英语 变为无 可 选择 也 无 法 抗 拒 的强 势 语 言 。其 实 , 语言在作为文学交流工具用 以传递信息、 表达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学的民族性
对于讨论文学的民族性,首先这些名词要从内容上把握它们的含义。

民族是一个人类学的种族概念,文学上的“民族”或文学的民族性则主要是某一地域民族的主体性显示,是某一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立品格表现。

在某种意义上,独立性、主体性是民族价值和意义的一种标志。

相比较于文学的民族性来说,文学的世界性具有多种涵义:一,它是对某种文学具有的世界所属关系的描述,即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世界的“公共财产”。

二,它表明某种文学达到了为全世界各民族所认同和追求的深刻程度。

那么从文学的世界性的内涵上也可以简单的对文学的民族性下一个定义:某一个地域民族特有的跟其他民族不同的对文学的理解和表现。

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

而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

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民族的的缩影,是这个民族的心声,是这个民族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更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

但是自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充满了从西方横向移植过来的话语声音。

各种西方文学思潮几乎被中国近现代文学界扫描了一次或几次,一些现当代的文论家常常用一种单一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即近现代彻底的反传统文化的姿态,必须依赖全盘西化的文论才能概括、提炼出一套“洋话连篇”的中国现代诗学,较少顾及到传统文化在现代文人(如郭沫若、茅盾等)身上留下的不可抹去的深刻印痕。

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思想是渗透于现代文人日常生活和心灵深处的,它不仅影响着现代文人对西方文论的选择与取向,而且决定着现代文人“中国式”解读的思维方式。

但是当代中国文学一直受到来自苏联,西方等一系列外来因素的影响,着意淡化了自我民族的文学认同,所以,现在对于文学的民族性的认识上存在这极大的偏颇。

比较根本的是我们对于文学现代化的理解,一直是以西方文学为参照系的。

因为历史的一些原因,中国现代文学自诞生起就有了“西化即现代化”意义上的“世界文学”特征。

这种把西方文明当作普世理想的思维模式反而导致了对于自身文化的迷失,例如郁达夫的《沉沦》等自叙传小说的深层结构是“原罪”意识影响下的性罪恶感过度膨胀,因而自我放逐出精神家园走向绝望;巴金的《寒夜》把启蒙理想和传统价值化身为主人公汪文宣的妻子和母亲,汪文宣在二者的夹缝间根本无法生存,只能走向死亡和绝望;而张爱玲的《传奇》则写出了传统美学价值在“不中不西”环境中的种种挣扎,却只能通过畸变和扭曲来表达生存的绝望……诸如此类的例证尽管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深层意识上却有共同的模式,即无法产生立足自身的民族文学。

那么有诸如此类的问题下,我们应当怎样去发展我们的文化民族性呢?首先我们要对文化的民族性进行解析,文学的民族性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以及其活力之源是文学的人民性。

文学的人民性就是指由有着形式的民主性的文学文本话语揭示、体现或流露出来的、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客观地具有对人民的关怀、纠正与精神提升效果的、渗透于所深刻描
述的现实生活图景中的一种进步的情感、态度、精神或倾向。

而我们的作家对人民性的有意疏离或拒斥使文学的民族性苍白萎顿、丧失活力与个性,终至于丢失在西方的文学体系中不得自拔。

所以说文学民族性的弘扬和书写需要民族内部的文化整合,同人民大众相联系,必须努力贴近民族真实的、鲜活的历史,反映我们民族为实现自己的历史梦想而进行的百折不挠的奋斗以及在这一奋斗中经受的心路历程。

还有我们要考虑的是文化民族性和文化世界性的关系,很显然,当前全球化是一种趋势,那么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文化上的一些矛盾和冲突,对于处在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学,我们现在应该摈弃“一切乞灵于西方”这种最偷懒的思维方式,把构建汉民族文化体系,呼唤汉民族自身的文艺复兴作为创作和批评的目标,并重新检索在过去那个知识、思想和信仰的连续性的思路中,还有什么资源可以被今天的思想重新阐释。

这样做可以使我们对西方文明有了理解和解释的依据,也有了吸纳和化用的自信。

世界文学的“他者视野”,给中国当代文学引进了一种激励与竞争的机制,从而有利于优化和“个性化”本民族文学,真正以“民族”的姿态“走向世界”。

一个民族的文学,总是在自身与外界的交流互补中得到的进步,但是文学的民族性却是文学永远无法抛弃也不能抛弃的因素,因为它是文学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也是文学的根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只有好好的保护和发展文学的民族性,才能更好的推动中华民族文学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