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doc

合集下载

中医院发展战略推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

中医院发展战略推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

中医院发展战略推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的宝贵财富,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中医院作为承担中医药科研和临床工作的重要机构,应积极推进中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实现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更好地造福人民群众。

本文将探讨中医院发展战略推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实施。

一、中医院发展战略中医院发展战略是指中医院在推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所制定的长期规划和策略。

中医院作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的重要阵地,应以促进现代中医药发展为核心,突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性,从而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中医院发展战略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1. 加强科研能力:中医院应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

同时,注重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研骨干,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推动中医药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

2.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中医院应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和机制,包括加强与企业、医疗机构等合作,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此外,中医院还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高中医药科技成果的市场竞争力。

3. 推动中医药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中医院应积极推动中医药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加大对优秀中医药科技成果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此外,中医院还可以与其他相关机构合作,共同推进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二、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中医药科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以实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产业化。

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可以将优秀的中医药理论和疗法转化为实际应用,并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将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或服务,可以不断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和治疗效果,拓宽中医药的应用领域,为中医药事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医学科技成果的评价和转化

医学科技成果的评价和转化
反映 了一定时期 内的整体科研水平 , 也是衡量科技 综合实力
的 重 要 指标 之 一 。

般说 来科技成果分为 3类 : 一是 阐明 自然现 象、 特征 、
规律及 其内在联 系, 学术上具有新见解, 在 对科学技术具有指 导意义的基础理论成果( 部分应用研 究成果 ) 二是解决生 含 ; 产建设 中科 学技术 问题, 具有新颖性、 先进性和使用价值 的应 用和开发型技术成果 ; 三是推动决策科 学化和管理现代化 , 对 促进科技 、 济与社会 的协调发展有重大作用 的软科学研究 经
1 构建原则 : 科 学性与客观性原则 , 究 以往 国内外科 . 2 ① 研
技 成 果 评价 指 标体 系的优 缺 点 , 根据 医学科 技 成果 的 内涵 和特
点, 设置更为合理 的成果评价指标体 系。② 相关性 与系统性 原 则, 要求评价 系统从指标 结构 上反映不 同层次指标 间的互 相依存 、 渗透和制 约的关系, 同时用系统的观 点把评价对象看
医技杂志 2 1 0 2年 5月第 1 9卷第 5期
Jun fPat a or ̄o rci !丛 e

h 丛盟 2 : ! ! . g 盟, Q 2 ! !

453 ・
医学科技成果的评价和转化
山 西 省 卫 生 厅 (3 0 3 001 ) 山 西省 中医 药研 究院 赵 雅 丽 肖红 霞
成 果 作 出定 性 、 量 和 综合 判 断 的 过 程 。 科 学 、 观 、 确 地 定 客 准
2 %左右的成果 转化并批量 生产 ,而形成产业化规模 的大约 0
只 有 5 引 %【 。
评价科技成果是对科学工作者 的创造 性的仲裁 , 调动科技 对 人员的积极性 , 促进科 技发展具有重要 的作用 。医学科技成 果种类繁多, 综合性 强, 多学科相 互交叉, 涉及 的指标 因素又 极为广泛。随着 医学科学技术 的发展 , 如何做好 医学科技成

中医药行业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中医药行业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中医药行业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近年来,中医药行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加大了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对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高医疗水平、促进国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医药行业的科技创新进展、成果转化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药行业的科技创新进展科技创新是中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近年来,中医药行业加大了对科研投入,建立了一批科研机构和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科研人才,促进了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在中医药研究领域,注重将传统中医药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开展了大量的科研项目,积累了许多具有创新价值的成果。

例如,中医药领域的研究重点包括中草药的活性成分研究、功效评价研究、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研究等。

通过科学的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中医药行业不断推出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

这些创新成果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为中医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医药成果转化的现状科技创新的成果只有通过转化为实际应用,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中医药行业对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有着较高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

通过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中医药行业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了中医药科技创新的转化速度。

目前,中医药成果转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1.新药研发:中医药行业通过严格的研发流程和规范的临床试验,成功研发出一批具有独特功效和较高安全性的新药。

这些药物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得到了广泛应用。

2.健康产品开发:中医药行业还通过对中草药的提取、加工和包装等工艺创新,开发了一系列保健品和保健食品。

这些产品在促进人体健康、增强抵抗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3.医学教育培训:为了推广中医药知识和技术,中医药行业还加大了对医学教育培训的投入,开设了一批相关的专业课程和培训班。

通过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医护人员的中医药水平,促进了中医药成果的传播和应用。

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合同8篇

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合同8篇

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合同8篇篇1甲方(研究机构/大学):__________________乙方(企业/公司):______________________鉴于甲方拥有某些中医药领域的科研成果,并愿意将其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乙方具备实现成果转化的资源和能力,双方经友好协商,达成以下合同协议:一、合同背景甲方经过长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的中医药科研成果。

为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甲方与乙方在平等、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达成此合同协议。

二、合同目的本合同旨在明确双方在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确保转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应用。

三、合作内容及范围1. 甲方将其拥有的中医药科研成果(以下简称“成果”)授权乙方进行转化。

成果的具体内容、知识产权归属等详见附件。

2. 乙方负责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产品研发、生产、市场推广等。

3. 双方共同协作,确保成果转化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四、双方责任与义务1. 甲方责任与义务:(1)保证所授权的成果真实、有效,并具备转化条件。

(2)为乙方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咨询。

(3)协助乙方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2. 乙方责任与义务:(1)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甲方转化费用。

(2)负责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资金筹措和管理。

(3)保护甲方的知识产权,未经甲方许可,不得擅自使用、披露或允许第三方使用成果。

(4)定期向甲方报告转化进展,共同商讨解决转化过程中的问题。

五、转化费用及支付方式1. 转化费用:乙方需支付甲方一定的转化费用,具体金额及支付方式双方另行协商。

2. 支付方式:双方签订合同时,约定支付时间和方式。

乙方应按照约定时间支付转化费用,甲方应开具合法发票。

六、保密条款1. 双方应对合同履行过程中涉及的技术秘密和商业信息予以保密。

2. 未经对方许可,任何一方不得向第三方泄露合同内容及相关信息。

七、违约责任1. 若一方违反合同约定,导致合同履行受阻或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承担违约责任。

进行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

进行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

进行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因此医学科技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医药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医学,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治疗许多疾病方面已经得到很好的应用。

然而,相比于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就,中医药领域在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挑战。

因此,进行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技术和产业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中医药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一种途径。

这个过程通常涉及到多个环节,包括研发、试验、转化、推广、应用等。

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意义(一)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重要方向,主要是指把中药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提高中医药的科学性和规范化水平。

进行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提高中医药的科学性和临床有效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二)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中药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贸易外汇收入的增长有着重要的贡献,而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增长。

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可以打破传统的销售模式,建立产业链,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高中医药产品的质量和广泛应用,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中医药的需求,并促进中医药产业的长足发展。

(三)提高中医药在国际间的影响力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中医药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也是提升中医药在国际间的声誉和影响力的关键之一。

通过将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展示出中医药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疗效,可以提高中医药在国际间的认可和赞誉,促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推广。

怎样进行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一)建立科研转化机构在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中药成分研究、药效评价、质量控制、制剂技术等方面都是需要进行研究的。

为了加强中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建立科研转化机构是非常必要的。

促进中医药行业科研成果转化实施方案

促进中医药行业科研成果转化实施方案

促进中医药行业科研成果转化实施方案遵循中医药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遵循辨证论治原创思维,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将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深入发掘中医药精华,推进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基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中医药发展为了人民,中医药发展成果惠及人民,以维护人民健康和人人享有中医药健康服务为目标,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高质量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坚持遵循发展规律。

遵循中医药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遵循辨证论治原创思维,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将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深入发掘中医药精华,推进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

找准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环节,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进一步改革完善中医药发展体制机制,细化完善中医药发展措施,统筹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协调发展,不断提升中医药发展水平。

坚持统筹协调推进。

以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统筹中西医协调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提升中西医结合能力,促进优势互补。

统筹兼顾中医药发展各领域各环节,不断增强中医药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二、全面深化中医药改革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中医医疗机构、特色人才、临床疗效、科研成果等评价体系。

常态化开展三级和二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工作,加大对考核结果的应用。

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完善中医药人才职称评审标准,建立中医药优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省、州市、县级名中医评选制度。

将中医药学才能、医德医风作为中医药人才的主要评价标准,将“会看病、看好病”作为中医医师和各级名中医评选的主要评价内容。

在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评选中,探索中医药人才计划单列、单独评价。

研究优化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探索制定符合中医药规律的评价指标。

突出中医药特点和发展需求,探索建立科技部门与卫生健康部门协同联动的中医药科研管理机制。

中医药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评审单列并采取同行评议方式。

中医药科研成果向标准转化方法研究

中医药科研成果向标准转化方法研究

中医药科研成果向标准转化方法研究宇文亚;韩学杰;吕爱平;王丽颖;史楠楠【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2013(000)008【摘要】如何促进中医药科研成果的转化是中医药科研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科研成果向标准转化既有利于提高标准的技术含量,又有利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中医科研成果向标准转化的方法学研究是《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的重点任务。

据此,本文根据《中医药标准制定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中医药科研成果向标准转化的七大步骤---开展相关科学研究、进行必要的专家论证、提出新工作项目建议、审议新工作项目建议、起草中医药标准、审查中医药标准、发布中医药标准,为中医药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借鉴。

【总页数】3页(P1847-1849)【作者】宇文亚;韩学杰;吕爱平;王丽颖;史楠楠【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03【相关文献】1.实施标准化科技创新战略将创新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 [J], 付长虹2.浅谈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的转化机理 [J], 王婷3.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融合探索 [J], 王莹; 宋囡; 杜莹; 谷丽艳; 吕美君; 曹媛; 冷雪4.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模式探索——以江西中医药大学为例 [J], 万娜; 聂亦然; 潘玲玲; 吴亚芬5.以茶叶科研成果转化为例谈科研成果应用转化在高职院校的推广研究 [J], 段辉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药行业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中医药行业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中医药行业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医学智慧和临床经验。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医药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在中医药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提升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和治疗效果,还能够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本文将就中医药行业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进行探讨。

一、中医药行业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中医药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推动着中医药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中医药行业也在不断探索和应用。

例如,基因组学、生物芯片技术、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正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中医药的疗效和治疗效果,还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二、中医药行业的成果转化中医药行业的科技创新成果需要得到有效的转化和应用,从而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和作用。

成果转化是中医药行业创新链条的重要环节,它将科技研发成果转变为实际的临床应用和产品。

通过成果转化,中医药的创新成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

传统中医药疗法的现代化推广、中药提取工艺的改进、制药技术的创新等都是成果转化的具体体现。

三、中医药行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案例1. 中医诊断辅助系统: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中医诊断辅助系统可以提供准确的中医诊断结果,帮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

2. 中药活性成分研究:通过现代分析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分离和鉴定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并进一步探索其药理作用和机制。

这有助于提高中药的疗效和治疗效果。

3. 中医药临床数据库建设:通过建立大规模的中医药临床数据库,可以对中医药的临床应用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为中医药的发展和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4. 中药现代制药技术:中药现代制药技术的创新可以提高中药的药效和稳定性,同时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为中医药的推广和应用创造条件。

四、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中医药行业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存在一些挑战与机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进行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是中国中医药科技交流开发中心的核心任务。

将优秀的中医药诊疗技术,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引进到各地医疗机构,能够使优秀的中医药诊疗方法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并为技术发明单位和技术引进单位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起到增强各地医疗机构技术实力、专业实力,建设中医药特色专科,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作用。

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以下简称腹针技术),为薄智云教授创建,经其反复验证、实践,总结创新的一种全新的针灸方法。

腹针技术拥有独特的理论指导,认为人体腹部存在一个全身高级调控系统,即神阙经络系统。

这个系统对全身具有宏观调控作用,且腹部为五脏六腑之主要居所,通过针刺腹部穴位,可起到调五脏、和六腑之功。

腹针技术在传统穴位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补充,使治疗疾病的范围大大拓宽;腹针技术创立了自己独有的经穴体系;腹针技术要求定位准确,取穴严格;腹针技术的针刺操作亦与传统针灸不同,行针时不强调“针感”产生,因此施术时患者基本无不适感觉。

腹针技术疗法形成了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的标准体系。

2005年,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作为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监督指导下,由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组织实施。

遵循技术市场规律,以专业技术推广的经济机制为保障,以有偿技术引进方式,面向全国医疗机构有序开展。

技术篇一.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的理论基础针灸是祖国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针灸疗法应用于临床,有文字记载已历两、三千年。

针灸具有工具简单、治疗适应症广、疗效显著的特点。

目前,针灸学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一门独立的学科。

对经络的研究也朝系统化、多样化方面发展。

一方面,人们从宏观的角度对经络的实质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人们从微观的角度对经络高度精密分化派生出的子系统进行探讨。

此外,人们还把经络系统广泛应用于身体锻炼、疾病预防和治疗,充分利用经络通调气血,调整阴阳、脏腑的整合功能,使人体的自动控制系统维持相对的稳态。

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的发明者薄智云教授认为,上述种种,都依赖于一个重要的系统——神阙调控系统。

腹针技术理论认为,人之先天,神阙系统是形成于胚胎期的人体调控系统,是经络系统的母系统,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与对机体进行宏观调控的作用。

因腹部解剖结构的特点,在神阙系统的形成过程中逐渐分解为两个截然不同的调节系统,即“外周系统”和“内脏系统”。

这两个系统互为影响并对全身起着调控作用。

神阙调控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的广泛适应性。

尽管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以传统的腹部穴位为框架,部分新穴为补充,但在临床治疗上却具有很广的涵盖面,从每一个穴位的不同深度去发掘它的穴性与主治功能,大大拓宽了每一个腹穴的临床适应症,从而使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在神阙理论的指导下发展成为一个即丰富又有较深内涵的针灸治疗体系。

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在总结前人针灸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用针之道,立法为先,操术次之,尔后机变”的针灸大法,临证时要求“先从诊断入手,再看辨证妥否,尔后操术勿燥,依情再做加减”,突出“辨证施治”与“治病必求于本”的学术思想,用中医的理、法、方、穴,通过针刺腹部最大限度地激发神阙系统及人体经络系统自我调控的潜能,使内脏逐渐趋于稳态来治疗全身疾病。

因此,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即具有传统针灸特点,又具有自身诊治特色,为针灸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直接在腹部施术治疗内脏疾病或久病及里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具有脏腑最集中,经脉最多,途径最短等优点。

不失为一种最直接、最理想的刺激方法。

二.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的机理中医认为,腹部不仅包括了内脏中许多重要的器官,而且腹部还分布着大量的经脉,为气血向全身输布、内联外达提供了较广的途径。

脏腑的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的地方,也是审查症候、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部位。

因其大多集中在腹部,故又称腹募。

因此,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治疗内脏疾病或慢性全身性疾病具有脏腑最集中,经脉最多,途径最短等优点。

神阙向四周及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先天即已形成。

以神阙为轴心的大腹部不仅有一个已知的与全身气血运行相关的循环系统,而且还拥有一个全身高级调控系统。

这个系统是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的物质基础。

神阙布气与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的关系为:1.神阙向四周及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在先天即已形成。

2.神阙向四周及全身输布气血的关系在后天依然存在,而被人们所忽略。

3.以神阙为轴心的大腹部不仅有一个已知的与全身气血运行相关的循环系统,而且还拥有一个被人们所忽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

4.神阙系血脉之蒂,生命之蒂,使腹部形成了一个以神阙为核心的诊治体系。

中医认为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外病及里,里病外显。

此外,还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社会心理对人体的影响。

人体作为一个外界的承受体与内脏的反映物,通过经络调节使机体达到相对的稳定状态。

而内脏系统的失衡和在体表的反应相关,即中医的“有诸内必形诸外”基本概念。

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虽然也是针刺体表,但由于其在解剖学上的优势,使之对脏腑的调节更为有利,可提高内脏应激状态下的相对的稳定能力。

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对机体稳态的影响为:1.维持机体稳态,是医学的共性。

2.疾病对机体的稳态影响,较大程度地表现在对腹部内脏内外环境的影响,用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调整非常必要。

3.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是把外在的表象加以归纳整理后,进行分析判断,使之在以神阙系统为中心的脏腑学说指导下,宏观地进行调节。

4.腹腔内的器官与前腹壁丰富的深、浅动、静脉、淋巴管、肋间神经、腰神经等为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对全身的调节提供了多层次的空间结构。

5.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通过针刺调节神经体液内环境的稳定,提高内脏在应激状态下相对稳定的能力。

6.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疗法的针刺部位特点,决定了其对治疗内脏疾病及全身性慢性疾病的相对优势,拓宽了原有穴位的主治功能,是对已有疗法的补充或替代。

三.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疗法的特点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是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以神阙布气假说为核心形成的一个微针系统。

主要治疗内因引起的疾病或久病及里的慢性病。

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疗法具有如下特点:1.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可深刺直接对体腔的内脏神经及周围组织,在施治时可采用不同的深度去刺激与影响不同的外周系统,从而达到调节局部或整体的作用。

2.虽然在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中经络感传现象常见,但与传统针灸不同的是,大多数的经络感传现象无明显的向病性或循经性,局部憋胀、疼痛或局部短距离的、无规律的感传较为多见,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这种“气至病所”的向病性,表现在感传向患病的脏腑在神阙与脏腑这个内脏封闭系统之间的调整,有较好的稳定性。

3.人体组织结构呈现肢体的对称性与内脏器官有序但不对称的双重性,决定了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腹穴穴性的双重性(任脉经穴除外)。

因此,机体的复杂性决定了神阙系统的多重性。

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疗法考虑到这些基本特点,在定位取穴上具有丰富的内容。

4.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疗法把传统中医理论和经络学说贯穿其中,使之与针灸更紧密地衔接。

在取穴上,采用循经取穴法、定位取穴法和八廓辨证取穴法三种取穴方法,在临床上即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使用。

针刺时,采用天、地、人三部针刺法,可根据病情轻重,病位深浅,调节不同的外周或内脏系统,使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成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治疗体系。

四.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疗法的临床应用1.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的适应证与脏腑正气不足相关的病程较短的疾病。

如: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关节炎、颈椎综合症、腰痛、双腿麻木、酸困等。

其它的针灸适应症。

2.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的禁忌证:一切不明原因的急腹症;急性腹膜炎;肝脾肿大引起的脐静脉曲张;腹腔内部肿瘤并广泛转移;妇女大月份孕期。

3.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的常用处方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处方指的是穴位组合,具有针对性,在应用上虽有一定之规,临床上又可灵活加减。

主要处方包括:天地针组合,为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常用方;引气归元的组成,含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有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的功能;腹四关、调脾气、风湿点的组成等。

4.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的取穴方法人的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物体,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取穴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有利于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使用尽量少的穴位,使患者的多种疾病得到同时的调节。

(1)循经取穴法循经取穴法是根据经脉分布的特点,通过腹部的经穴治疗全身疾病的取穴方法。

(2)定位取穴法以神阙为核心的腹部存在着两个全身的经络调控系统,其中调节外周的系统仅次于前腹壁浅层的是一个全身缩影的全息影象,利用这一特点以腹部的区域调节全身的取穴方法。

前腹壁丰富的深浅动、静脉,淋巴管、肋间神经、腰神经及脂肪、肌肉组织为腹部经络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而在这厚厚的组织中,腹全息系统隐存于腹壁的浅层中以立体结构的组织形式存在着,并且随着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亦有所不同。

因此,在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中针刺手法便显得非常重要。

(3)八廓取穴法在腹部八廓定位时,以神阙为中心把腹部分成大致相等的八个部位。

八廓中每一廓的穴位都对所主脏腑有特有的治疗作用,并对内脏的平衡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5.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操术的基本要求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主张“先从诊断入手,再看辨证妥否,尔后操术勿燥,依情再做加减。

”(1)“疾病有浮沉,针刺有浅深”是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对针刺手法的基本要求。

(2)“病有寒、热、虚、实,治有温、凉、补、泻”是针刺手法中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对补泻的要求。

6.常见病症的腹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技术治疗6.1颈、腰椎病颈椎病是一种老年性退行性骨质病变,又称颈椎骨质增生或颈椎综合症。

临床以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为多见。

神经根型:感受风、寒、湿三气杂至,滞留经络,气滞血瘀而致颈项强直、疼痛活动受限,积久累及上肢麻木、手部肌肉萎缩。

椎动脉型:感受风、寒、湿三气,滞留经络,致颈项疼痛活动不利、清阳不能上举而伴头晕、头痛、耳鸣眼花、眩晕、失眠、记忆力下降等。

颈椎病属于“骨痹”的范畴。

多因脾肾两虚、气血不足、营卫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是一种积久而成的的疾病,故临床辨证当以治病求于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