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行业深度发展报告

合集下载

通信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信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信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通信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运行方式。

从早期的有线电话到如今的 5G 网络,通信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通信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移动通信基站的数量持续增加,尤其是在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信号覆盖越来越广泛和稳定。

这为人们随时随地进行通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光纤网络的铺设也在不断推进,大幅提高了网络传输速度和稳定性,使得高清视频通话、在线游戏等高带宽需求的应用得以顺畅运行。

在技术层面,5G 技术无疑是当前通信行业的最大亮点。

与 4G 相比,5G 具有更高的传输速度、更低的延迟和更多的连接数量。

这使得诸如自动驾驶、远程医疗、工业互联网等新兴应用成为可能。

自动驾驶需要车辆与周围环境进行实时、高速的数据交互,5G 的低延迟特性能够满足这一需求;远程医疗可以让专家通过高清视频为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5G 的高速率保证了图像和数据的稳定传输;工业互联网则借助5G 实现设备之间的高效通信和智能化管理。

然而,通信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频谱资源的有限性。

随着通信需求的不断增长,频谱资源变得日益紧张,如何更有效地利用频谱资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其次,网络安全问题愈发突出。

随着通信网络的普及和数字化程度的提高,网络攻击的风险也在增加,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事件时有发生,给用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此外,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数字鸿沟问题。

在一些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经济条件限制,人们无法享受到与发达地区同等水平的通信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通信行业的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

传统的通信运营商面临着来自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压力。

互联网企业凭借其在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方面的优势,推出了各种基于互联网的通信服务,如即时通讯软件、网络电话等,对传统运营商的语音和短信业务造成了冲击。

为了应对竞争,通信运营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服务质量,推出更加多样化的套餐和增值服务。

通信行业分析报告(必备5篇)

通信行业分析报告(必备5篇)

通信行业分析报告篇1
2022-2027年通信工程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综合研究报告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及投资者能否做出适时有效的市场决策是制胜的关键。

通信工程行业研究报告就是为了解行情、分析环境提供依据,是企业了解市场和把握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是辅助企业决策...
查看详情
产业规划特色小镇产业园区规划产业地产可研报告商业计划书细分市场研究
IPO上市咨询
通信工程行业发展前景分析通信工程行业现状分析
通信行业分析报告篇2
1二级建造师证挂出去多少钱一年建造师考试培训市场调研2022
2义乌年货热卖义乌春节用品订单暴增春联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3职校“双师型”教师占比不低于50% 职业学校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预测
42022室内滑雪场行业报告室内滑雪场市场深度分析
5八宝粥产业竞争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报告2022
通信行业分析报告篇3
通信工程行业分析通信行业发展前景及现状分析报告
太阳能电池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2022
沙发行业研究报告 2022年沙发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
消费电子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2022
通信行业分析报告篇4
市场研究可研报告商业计划专项调研IPO咨询产业规划
通信行业分析报告篇5
太阳能电池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2022
沙发行业研究报告 2022年沙发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
消费电子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2022
水务行业现状与前景如何水务行业现状与前景分析
高通胀下美国婴幼儿用品价格飙升中国婴幼儿用品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绿色低碳产品可降解口罩亮相广交会口罩未来展望分析。

通信:“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落地,全面看多整体通信板块

通信:“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落地,全面看多整体通信板块

一、事件概述2021年11月16日,工信部印发《“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从总体规模、基础设施、绿色节能、应用普及、创新发展、普惠共享6个方面设置了20个量化发展指标,并围绕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等5个方面,提出了26项发展重点,21个工程。

、二、分析与判断基础设施投资仍是重点,全面推进5G和F5G建设全面推进5G网络建设:“十四五”时期力争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独立组网网络,2025年力争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到26个(净增21个),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约14.12亿人,预计2025年5G基站数净增约300万站,平均每年净增60万站;2025年力争5G用户普及率达到56%(+41pcts)。

全面部署千兆光纤网络:2025年力争10G-PON及以上端口数达到1200万个,净增880万;千兆宽带用户数年均增长56%,达到6000万户。

持续推进骨干网演进和服务能力升级:部署骨干网200G/400G超大容量光传输系统,引导100G及更高速率光传输系统向城域网下沉。

提升IPv6端到端贯通能力,2025年力争数据中心算力年均增长27%,达到300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提升52.8pcts,达到70%。

推动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加快5G应用普及推动存量2G/3G物联网业务向NB-IoT/4G(含LTE-Cat1)/5G网络迁移,构建低中高速移动物联网协同发展综合生态体系。

2025年力争通信网络终端连接数年均增长7%,达到45亿个。

加快工业互联网、5G虚拟专网等5G应用普及。

2025年力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公共服务节点数达到150个(净增54个),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年均增长40%,达到500亿个;5G虚拟专网数年均增长44%,达到5000个。

、三、投资建议、“十四五”信息通信发展规划对通信产业提出高质量、定量发展目标,全面看好各子行业发展机遇。

重点推荐新基建:华工科技/中兴通讯/紫光股份/星网锐捷;物联网:移远通信/广和通。

年中 国通信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年中 国通信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年中国通信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在当今数字化时代,通信行业作为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关键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和变革。

截至年中,我国通信行业在技术创新、市场格局、应用拓展等方面呈现出一系列显著的特点和趋势。

从技术层面来看,5G 技术的大规模商用无疑是今年通信行业的核心亮点。

5G 网络的高速率、低时延和大容量特性,为众多领域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

在医疗领域,远程手术、医疗影像的实时传输成为可能,极大地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医疗服务的质量。

在工业制造中,5G 助力实现智能化工厂,使得生产设备之间能够实时通信和协同工作,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5G 也为智能交通、智慧教育、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然而,5G 技术的全面普及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5G 网络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基站的覆盖范围和密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另一方面,5G 应用的生态系统还不够完善,许多潜在的应用场景仍处于探索和试点阶段,需要产业链各方共同努力来推动创新和应用落地。

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国持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网络覆盖。

截至年中,光纤宽带网络已经覆盖了绝大部分城乡地区,为用户提供了高速稳定的宽带接入服务。

同时,移动通信基站的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网络覆盖得到了显著改善,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格局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通信运营商在面临激烈竞争的同时,也在积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

例如,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推出融合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等创新服务,以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此外,新兴的通信技术企业也在不断崛起,凭借其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细分领域的优势,对传统运营商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在应用层面,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催生了众多新型应用和服务。

短视频、在线直播、移动支付等应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物联网的发展也呈现出蓬勃之势。

越来越多的设备实现了互联互通,从智能家电到工业设备,物联网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20年光通信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2020年光通信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2020年光通信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筱宇轩2020.5.4本文系统性地从架构的变化衍生出对设备、光芯片、光模块、连接器件以及PCB 材料演进路径的分析。

1. 5G 时代光通信的再思考——流量爆发下的数据密度革命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5G 流量再爆发中,光模块的产业演进路径如何?结合此前日韩5G 研究、光博会草根调研,我们本文系统性地从架构的变化衍生出对设备、光芯片、光模块、连接器件以及PCB 材料演进路径的分析。

站在当前时点,市场担心光通信同质化竞争严重,会影响产品毛利率进而拖累业绩增长,但我们看到,5G 对数通设备、400G、MPO 连接器、高频高速材料等提出新的要求,流量爆发下的数据密度革命即将到来,新产品、新市场的出现将极大提振盈利能力,优秀企业在产品能力、渠道能力、成本管控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体现,从而拉开业绩差距。

因此,不必过分担心同质化竞争而忽略了5G 的大机遇,在全球5G 放量的前夕,光通信仍是最确定的方向。

1.1 流量驱动下的东西向"叶脊架构"需求增长5G 与400G 数据中心是双生式同步发展。

当前,全球主要国家正在积极参与5G 的商用化。

运营商正在全速部署下一代网络设备,为2020 年及以后的5G 服务做好准备。

4K/8K 高清视频、直播、视频会议、VR/AR 等大带宽的持续发酵酝酿,NB-IoT 等技术引发物联网产业新一轮增长,海量移动设备的接入,应用端的发展正指向着流量的大爆发。

在当下5G 应用尚未大规模兴起的情况下,依靠高清视频、AR/VR 等既有业务,韩国在5G 推出半年的时间点,实现了流量近3 倍增长(DOU 从约8G 到25G),结合近期不断涌现的新型应用(如一夜爆红的AI 视频换脸ZAO),我们预计在5G 时代随着高宽带应用的逐步落地,流量的爆发将会是数十倍的量级。

云成为大趋势,大型数据中心规模继续增长。

根据Synergy Research 数据显示,2018 年年底全球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数量已经达到430 个,美国占据其中40%。

中国通讯业环境分析

中国通讯业环境分析

物联网与智能化
物联网和智能化技术的发 展将推动通讯业向更广泛 的应用领域拓展,如智能 家居、智能交通等。
跨界融合与创新
通讯业将与各行业进行深 度融合,催生出更多创新 业务和服务模式,如智慧 城市、工业互联网等。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1 2
云计算与大数据
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将进一步推动通讯业的变革, 实现更高效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提升服务质量和 用户体验。
03
国际化发展
随着中国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企业将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参与
国际竞争与合作。这将有助于提升中国通讯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03
中国通讯业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对通讯业的影响
促进技术创新
政策环境对通讯业的发展具有引 导和推动作用,有利于促进技术 创新和产业升级。
规范市场秩序
政策环境能够规范通讯市场秩序, 保障公平竞争,防止市场垄断和 无序竞争。
术的发展和应用。
跨境服务拓展
0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通讯业将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提
供跨境通讯服务,提升国际竞争力。
应对国际竞争与挑战
03
面对国际竞争和挑战,中国通讯业需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技术
创新能力,以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物联网技术在通讯业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应用现状
物联网技术在中国通讯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了智能家居、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 领域的发展。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和远程控制,提高生产和生
活效率。
物联网技术应用趋势
未来,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深化,从消费领域向工业领域拓展,实现更广泛的设 备连接和智能化管理。同时,物联网安全问题也将受到更多关注,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

ict深度行业报告分析

ict深度行业报告分析

ict深度行业报告分析ICT深度行业报告分析。

ICT(信息通信技术)行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ICT行业在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对ICT行业进行深度分析,探讨其发展现状、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ICT行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ICT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

据统计,全球ICT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数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各个国家和地区,ICT行业都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同时,ICT行业也在不断拓展其应用领域,涵盖了通信、电子商务、金融、医疗、教育、制造等各个行业,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支撑。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ICT行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ICT行业正经历着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

在人工智能领域,智能语音助手、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等应用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在大数据领域,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正在成为企业决策和创新的重要工具。

在物联网领域,智能家居、智能城市、智能制造等应用正在重新定义人与物的关系。

可以预见,ICT行业将在未来继续向着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

最后,我们来展望一下ICT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未来,ICT行业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随着5G、6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商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得到进一步升级,为各种新型应用提供更快速、更稳定的网络支持。

在人工智能领域,随着算法、芯片、数据等基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将成为各行业的重要生产力工具,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进步。

在物联网领域,随着各种智能设备的普及和应用,物与物之间的连接将变得更加紧密,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率提升。

通信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通信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通信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一、通信设备和IDC机房是通信行业碳排放主要来源1.1 2020年通信行业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4%左右根据国际能源署与法国Great IT 联合发布的《The environmental footpoint of the digital world》,2019 年全球碳排放总量约330 亿吨,2020 年全球碳排放总量约为310 亿吨,同比减少5.8%。

各行业的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比重基本稳定,我们选取2019 年通信行业碳排放数据作为分析对象。

2019 年信息通信行业(ICT)碳排放量约为14 亿吨,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4.2%。

在ICT 行业碳排放总量中,通信网络环节(CT 网络环节)/数据中心/用户终端碳排放量分别占比22%/15%/63%。

通信网络环节(CT 网络环节)的二氧化碳主要在通信设备运行/制造/运输/安装过程中产生。

其中通信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最高,占整个通信网络环节碳排放总量的75%。

随着5G 基站加快部署,通信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将迅速增加,根据中国移动设计院数据,通信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预计将由2019 年的2.3 亿吨,增长至2025 年的4.1 亿吨,增幅达到78%。

在数据中心方面,伴随着数据流量的爆发式增长以及算力成本的普遍下降,全球算力资源有望实现大幅增长,全球数据中心耗电量也将随之急剧增加。

根据中国电信数据,2020 年中国电信数据中心能耗占公司总能耗的20%,通信基站能耗占比为39%,通信机楼及其他的占比为41%。

增量方面,2021 年1-7 月,中国电信5G 基站带来的能耗增量占总能耗增量的比重最大,超过50%;IDC 带来的能耗增量占比为32%,网络及其他带来的能耗增量占比为17%。

数据中心和通信设备运行产生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二者的电力能耗。

1.2 5G基站数量的增长以及单站耗电量的增加造成5G基站碳排放大幅增长根据中国移动研究院数据,2019 年全国通信网络运行环节中,机房/通信站点/站点维护各环节碳排放量分别为7391 万吨/15201 万吨/734 万吨,分别占通信网络运行环节碳排放总量的31%/65%/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信行业深度发展报告基础设施建设重心转向,应用寻找确定性1. 军工通信景气持续向上,5G专网建设有望成为新增长极1.1. 军工通信景气持续向上军工通信领域景气度持续提升。

落脚为我们关注的军工通信领域,短波、超短波等通信设备从通信终端向综合系统、数据链演进;宽带通信等民用领域较为成熟的体制在军用中渗透率提升。

从 2020 年军工通信上市公司表现上看。

我们仅选取相对纯正的军工通信企业(七一二、海格通信、烽火电子、上海瀚讯)为样本,观察细分领域的行业景气情况。

四家公司中,七一二、海格通信是典型的超短波体制军工通信企业,烽火电子是典型的短波体制军工通信企业,上海瀚讯是典型的宽带体制军工通信企业。

2017 年,受到军改影响,四家公司营收总和和利润总和有所下降。

2018 年以来,四家公司营收总和利润总和开始全面转好,持续至今。

1.2. 铁路和轨交专网面临升级我国专网通信设备的市场规模呈现上升趋势。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专网通信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专网通信市场规模达到 200亿元。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专网的持续投入,专业无线通信设备市场未来几年将持续高速增长。

专网通信产品是各国公共安全部门实现有效指挥调度的必备装备,一般要求大型组网和高性能产品,因此政府与公共安全市场是专业无线通信行业最大的细分市场,从中国来看,占比达到 48%。

其次,交通运输、政府、军队等部门为了提高运营效率和保障安全,也普遍有配套专网设备的需求。

“宽窄带融合”带来行业新机遇。

随着“宽窄带融合”(专网窄带、专网宽带和公网宽带) 新生态的良性发展,全球专网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融合方案通过多种信息数据与智能应用的融合,以快速处臵、可视调度、数据采集、智慧警务等多样化的技术手段,构筑了一张充满着“智慧”的专用网络,使全球专网通信实现了从基础语音走向科学智能的重大创新,在宽带系统、多模终端、智慧指挥等方面实现了全方位的突破,真正实现宽窄带融合,使各行各业的应用场景更加高效智能,从而帮助用户掌控全局、智慧决策。

这也意味着,全球专网通信开始进入一个智慧专网的时代。

行业专家预测,融合发展对终端及基站建设规模有较大提高,预计宽窄带融合带来的将是窄带市场 10 倍量级的利润空间。

具体到铁路领域,认为从 GSM-R 向 5G-R 将成为必然。

我国铁路无线通信技术是从上世纪 50 年代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铁路无线通信经历了从传统的单信道模拟通信系统、450MHz 模拟无线列调系统到 GSM-R、LTE-R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路径。

5G-R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阶段。

5G-R 基于 LTE 5G 基础上专门为铁路通信设计的综合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技术标准,是铁路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具备高安全可靠、高速率传输、多业务融合等特点,满足 500km/h 高速列车移动通信,承载 CTCS3/4 列车控制系统,铁路集群多媒体调度指挥、应急通信、防灾预警、视频监控、铁路物联网等多种业务应用。

具体到城轨领域,认为从数字集群向宽窄融合方向演进。

城轨领域无线通信的演进路径为:专用信道方式——模拟集群方式——数字集群方式(TETRA 欧洲)——窄带、宽带数字集群方式(GoTa、GT800、PDT 自主研发),未来方向是宽窄带融合(PDT+LTE 组网技术)。

2. 卫星通信和卫星导航迎来景气周期2.1. 通导遥一体化是卫星系统发展的主流趋势,通导一体化将率先爆发融合创新、面向大众应用成为卫星行业发展趋势。

现代社会处在大数据时代,通过对海量的多维度信息、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可以提升生产效率和消费者盈余,实现创新。

卫星行业也面临着这样的机遇,通过对功能性卫星数据资源的整合,可以获得价值极高的多维度时空数据。

此外,根据其他行业的发展经验,卫星行业面向大众应用提供一体化服务,提高渗透率、扩大市场规模,实现市场化产业发展,是重要的发展路径。

我国目前的卫星发展中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现有的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系统彼此分立,信息交换困难。

遥感卫星需要过境或者通过中继卫星下传数据,没有使用卫星链路和组网技术,下传瓶颈严重影响了信息的时效性。

北斗导航卫星具有短报文功能,传输容量可达 1000 字/条,但仍未具有宽带数据传输能力。

通信卫星尚无法对遥感卫星、导航卫星提供传输保障,用户主要面向专业用户,对大众服务不足。

这使在应对一些重大需求如应急救援、国家安全时,往往结果不尽如人意。

我国现有卫星体系不能满足未来发展需求。

我国过去的卫星设计、发射、运营体系,基本都是用于满足特殊用户的特定需求,具有非常强的功能性,彼此间信息不互通,面向大众的应用水平较低,不能满足未来发展需求。

一是不能满足未来快速响应需求,各系统独立运行,信息交换迟滞;二是不能满足未来复杂多样需求,未来卫星会面向大量行业、大众客户,往往需要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卫星综合满足;三是不能满足未来高效利用需求,缺乏对卫星资源的一体化调度能力,导致资源浪费。

通导遥一体化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系统进一步的融合发展,天基信息的精度和实时性将有很大提升,应用前景将进一步扩大。

在特殊市场,通导遥一体化可以保障军队不间断通信,持续、快速地获得详细的位臵和区域态势感知信息,提高指挥作战和情报传递能力,实现信息化作战。

在行业市场,通导遥一体化可以实现从提供数据、静态服务和单一要素服务向提供动态服务和全要素融合服务转变,更好地为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物流监控、精准农业、数字施工等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在大众市场,通导遥一体化可以为大众用户提供实时通信、高精度导航定位、实时遥感数据等相关服务,提供广阔的应用空间,实现渗透率的爆发式增长。

通导遥一体化对我国迈向航天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较于美国、俄罗斯,我国航天事业起步较晚,截至 2020 年第 1 季度,我国在轨卫星数量明显低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其中通信卫星数量仅排名全球第五,发展较不均衡,反应速度不能满足国家安全等重大需求。

2015 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三部委联合编制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 年)》,其中提到“通过跨系列、跨星座卫星和数据资源组合应用、多中心协同服务的方式,提供多类型、高质量、稳定可靠、规模化的空间信息综合服务能力,支撑各行业的综合应用。

”通过建立完善的通导遥一体化的天基网络信息体系,可以极大的提高卫星应用水平,发展相关产业,对 2025 年建成航天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遥感卫星系统具有特殊性,通导一体化率先爆发。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本身即为通信、导航一体,导航信息的传输、处理需要借助通信网络,特别是地基增强系统,此外北斗还提供短报文通信,两者技术已出现渗透和融合。

而遥感卫星系统相对特殊,技术门槛较高,因此未来通信导航的一体化将率先爆发。

2.2. 卫星通信迎来空间段建设高峰期,应用市场静待建设初步完成卫星通信相比地面通信具有某些方面的优势。

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通过转发无线电波,实现两点或多点之间的通信。

由于使用卫星作为中继站,卫星通信相比地面通信具有某些方面的优势。

(1)通信覆盖远。

位于地球同步轨道 GEO 的通信卫星,一颗即可覆盖 42.4%的地球表面。

即使位于低地轨道 LEO 的通信卫星覆盖区直径也可以达到 4700km。

(2)灵活性高。

卫星通信系统的建立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可以快速开展服务。

(3)通信成本不随通信距离增加而增加,适合远距离通信和对人口密度小区域的服务。

(4)灾难容忍性强。

在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洪水等发生时,仍能保持稳定通信,是应急通信的关键手段。

卫星通信从地面通信的补充转变为星地融合。

由于卫星通信在某些方面的优势,其与地面通信存在有效的优势互补。

1982 年,最早的 GEO 轨道卫星通信系统 INMARSAT(即海事卫星系统)正式提供全球服务,但受限于较高的成本和有限的数据速度,仅在海洋、航空、地面等的特殊用户中应用,用户数较少。

1998 年,全球第一个 LEO 轨道通信系统铱星系统投入商业服务,同样面临了用户数较少的困境,仅能作为地面通信的补充。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通量卫星、小型卫星等技术出现突破,卫星通信速度提高,卫星成本进一步降低,使得需要大量卫星的低地轨道 LEO 通信卫星系统建设具有可实施性,星地融合、无缝网络覆盖成为发展方向。

全球低轨道通信卫星系统发展迅速,美国星链计划独占鳌头。

受益于技术发展,成本降低,近年来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推出了卫星通信政策和星座计划。

低轨通信卫星行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消费卫星带宽和卫星移动通信业务占卫星服务规模比例不断提高。

截至 2020 年第一季度,全球低轨通信卫星在轨数量为 710 颗,占通信卫星总数的 58.8%,占在轨卫星总数的 26.6%。

根据 ITU 频段申请统计,预计到 2025 年,全球低轨通信卫星在轨数量将突破 22000 颗,低轨道卫星承载量将达到当前水平的30 倍。

中国低轨卫星通信计划蓬勃开启,拓展卫星通信应用市场。

由于过去卫星通信成本较高、传输速度较差,加之我国拥有较为发达的地面通信系统建设,我国的卫星通信市场特别是民用卫星通信市场规模较小,渗透率较低。

根据中国电信统计,截至 2018 年底中国卫星通信市场仅有约 30 多万用户。

但随着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政策引导和卫星成本降低,我国企业也积极推出了多个低轨通信卫星星座计划。

2018 年 12 月,我国分别发射了低轨宽带卫星通信系统“虹云”工程和“鸿雁”星座的首发星,标志着我国低轨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建设实现零的突破。

2020 年 4 月,卫星互联网被正式纳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战略,更是为卫星通信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通信卫星系统空间段的建设将为应用市场的发展扫清障碍,极大拓展民用卫星通信应用市场。

特殊市场、行业市场迎来更新换代,大众市场酝酿爆发。

2016 年 8 月,我国成功发射天通一号 01 星,是我国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首发星。

2017 年 4 月,我国成功发射中星 16 号通信卫星,首次应用 Ka 频段多波束宽带通信系统,信息传送能力大大增强。

而 2018 年以来,国内低轨通信卫星星座计划纷纷发射试验卫星。

卫星通信系统空间段的通信速度、通信容量提升,将首先推动特殊市场、行业市场的更新换代,随后扩展至大众市场,提高卫星通信整体渗透率。

2.3. 卫星导航乘北斗三号建成东风,深度融合引领高精度应用增长北斗三号建成,性能显著提升。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

2020 年 6 月 23 日,北斗三号系统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空间段完成全球组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