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中肌综合征(臀中肌筋膜炎)
臀中肌综合征病理、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论文

臀中肌综合征病理、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摘要】从病理机制、诊断以及推拿、针灸、注射、小针刀等方面了解臀中肌综合征病理、诊断及治疗进展。
病程短、病情轻首选推拿、针灸治疗,病程长、病情重、局部出现硬结首选注射及小针刀治疗。
【关键词】臀中肌综合征;病理;诊断;推拿;针灸;注射;小针刀;综述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2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10-02臀中肌综合征为发生于臀中肌的肌筋膜痛[1-3],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约80%以上为慢性发病,多无明显的病史,以劳损或感受风寒湿为多见,单纯发病者较少,很多继发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腰肌劳损等疾病[5]。
临床表现为腰臀部疼痛,深夜、晨起、活动时皆感疼痛,劳累、阴凉时加重,有一半有到大腿的扩散痛,少数可感小腿不适,有的感同侧肢体麻、冷、蚁行感,症状为慢性发作,但有1/5可出现急性发作。
臀中肌有激痛点,可有痛性筋束,激痛点可有一个或多个,可出现在臀中肌前、中、后部,压激痛点可出现局部及扩散区痛[3],临床较为常见。
由于缺乏特异性体征,诊断不清,造成漏诊、误诊[4],以延误治疗。
笔者对臀中肌综合征的病理及推拿、针灸、小针刀等非手术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1 病理臀中肌起于髂骨翼外侧,其前2/3肌束呈三角形,后1/3为羽翼状,向外下走行,至大转子的外面及其后上角,为主要的髋关节外展肌,并参与外旋及后伸髋关节。
由于臀部的深筋膜不甚发达,但其上外侧部即遮盖臀中肌的部分较致密,具有腱膜性质,与肌肉结合非常牢固,其止点与梨状肌紧密相邻。
臀中肌所处的位置和形态结构特点,往往在某些动作,尤其是当人们在以髋关节为顶点的躯干侧方摆动或以髋部为轴心的腰臀部扭动下肢外展时,臀中肌不协调地急剧收缩,或受外力过度牵伸[6],都有可能使该肌和筋膜破裂而产生局限性肌束隆起,臀部可有紧缩样疼痛。
臀中肌的急性和慢性积累性损伤,使其在髂嵴附着区及臀大肌、梨状肌的结合部发生粘连,引起该处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反应,产生相应疼痛症状,久之组织结疤、黏连、挛缩,臀中肌、梨状肌等肌肉的运失调,反过来成为新的致伤因素,形成恶性循环[2,7]。
臀中小肌解剖与痛点分析

扳机点处理方法
评估后,开始在臀部寻找臀中肌激痛点。连接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连线中点处通常 可以发现激痛点,在中点附近,可以发现其他激痛点。一般可以找到三个。找到激痛点后 ,向下压。同时让患者调整呼吸,吸气时按压,呼气时放松。
臀中小肌功能
髋屈(前部)
髋内旋(前部)
前部单侧收缩时近 固定使大腿屈和内 旋。
髋伸(后部)
髋外旋(后部)
远固定时双侧收缩使 骨盆前倾
臀中小肌功能
一、维持骨盆侧向(冠状面)的稳定
远固定时,臀中、小肌单侧收缩能够下拉髂骨 ,使骨盆向同侧倾斜。这个功能正好和同侧的 腰方肌相反(单侧腰方肌收缩,有上提髂骨, 使骨盆向对侧倾斜的功能)。当双侧的臀、中 小肌和腰方肌的肌张力和肌力量平衡时,可以 维持骨盆冠状面的稳定。当我们遇到骨盆侧倾 的客人时,这两组肌肉也是首先要考虑的。
4、鉴别诊断 转子滑囊炎 管肌功能障碍引起的疼痛 坐骨神经痛
6、扳机点位置 近髂嵴处 起点及靠近起点附近
臀中肌损伤激痛点
激痛点】 源于英文的myofascial trigger point 的中文译名,它是指骨骼肌肉能够激发疼
痛的某一特定位置,这个位置通常可以摸到一个疼痛结节和绷紧的肌纤维痉挛带, 触压时有疼痛加重和肌肉局部颤搐,可能引起远端的牵涉痛。 激痛点是很小的,属于局部的肌肉痉挛或者挛缩,引发的原因主要是:过度负重、 直接的受伤、反复持久的肌肉收缩。 【臀中肌评估】
臀肌中扳机点(痛点、触发点)
臀中肌综合征(臀中肌筋膜炎)

臀中肌综合征(臀中肌筋膜炎)【概述】臀中肌综合征为发生于臀中肌的肌筋膜痛。
臀中肌位于髂骨翼的外面,其前2/3肌束呈三角形,后1/3为羽翼状,向外下走行,至大转子上形成短腱止于大转子的外面及其后上角,为主要的髋关节外展肌,并参与外旋及后伸髋关节。
该肌在人体站立时可稳定骨盆,从而稳定躯干,特别在步行中的单足着地期尤为重要。
日常生活中的躯干活动,如弯腰、直立、行走、下蹲等,臀中肌都起很重要的作用,因而易产生劳损,尤其当突然改变体位时,更易损伤。
【临床表现】臀中肌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臀部酸痛,深夜、晨起、活动之初皆感疼痛。
劳累、冷、湿时重。
疼痛半数可扩散至大腿外侧,少数可感小腿外侧不适,但无明确节段分布。
有时可有同侧下肢惧冷、发凉、麻木或蚁走感。
多数为慢性发病,约1/5可为急性发病。
体检时直腿抬高可有臀部疼痛,多无典型放射痛,加强试验阴性。
扪诊可发现臀中肌中的激痛点,或有痛性筋束。
激痛点可一个或多个,可出现在臀中肌前、中、后部。
按压激痛点或痛性筋束可复制与平时相似的局部疼痛及下肢的扩散痛。
臀中肌综合征可同时合并其他部位的肌筋膜痛,贵阳报道的399例臀中肌综合征中,合并其他部位肌筋膜痛或慢性劳损者178例,常见为骶棘肌、腰方肌等,使症状、体征趋向复杂化。
【诊断】本症的诊断依靠局限于臀中肌内的压痛点或激痛点,无神经根性刺激症状,无真正的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局限于臀部痛,小腿的神经系检查阴性。
本症应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区别。
前者已在诊断中提及;梨状肌综合征的压痛点较低,梨状肌牵拉试验阳性。
至于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两者不易区别,有人认为是一个病征。
但严格说来应是两种俱存。
臀上皮神经的末梢常自臀中肌表面的臀筋膜穿出至皮下脂肪中,穿出点易受卡压,虽产生相似的疼痛,但后者较浅在。
【治疗】本症属肌筋膜痛的一种,其治疗方法亦相同。
除止痛抗炎药物及理疗、针灸,按摩等措施外,局部封闭有极好的疗效。
用0.5%的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5-10ml,加泼尼松龙25mg,局部浸润,每周1次,可连用3次。
综合疗法治疗臀中肌筋膜炎疗效观察

疗组 8 0例采用 “ 以痛 为腧 ” 针 刺 疗法 为主 , 辅以T D P局 部 照 射 及 中频 电进 行 治 疗 , 对照组 8 O例 采 用 药
物 疗法进 行 治疗 。结果 : 治疗 组有 效 率 1 0 0 %, 对照组有效率 8 1 . 2 5 %, 治 疗组 优 于对 照 组 ( P< 0 . 0 5 ) 。 治 疗组在 改善 压痛 、 疼 痛 方 面与对 照组 比较 , 其评 分 明显 降低 ( P< 0 . 0 1 ) 。结论 : “ 以痛为腧 ” 为主 , 辅 以
Co mp r e h e ns i v e Th e r a p y i n t he Tr e a t me n t o f Gl u t e a l My o f a s c i t i s
HUANG Yi —q u a n . F ANG Mi n g—x i a
g r o u p wa s s up e r i o r t o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 P<0 . 0 5 ) . T h e t r e a t me n t ro g u p i n i mp r o v e m e n t o f p r e s s u r e p a i n a n d
“
外伤性臀肌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处理

外伤性臀肌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处理臀肌筋膜室综合征(gluleal compartmenlsyndrome,GCS)临床少见,导致严重后遗症。
现将本院收治的3例GCS患者的诊治过程报道如下。
例1男,66岁。
公交车上不慎跌倒,右臀部着地,当时局部疼痛,6h后右臀部明显肿胀,疼痛加重,伴右下肢麻木。
T37.5℃,体检:右臀部局部青紫,皮下淤血,皮肤张力高且发亮,无波动感,未见张力性水疱。
右下肢屈曲位,髋关节活动受限。
X线片示右臀部软组织明显肿胀,CT示右臀部血肿。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lal subtractionangTaphy,DSA)右骼内血管未见明显造影剂外溢。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10.3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GRAN)88.5%,血红蛋白(HGB)123g/L,红细胞压积(HCT)0.36,血小板(PLT)66×109/L。
急诊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右臀部筋膜切开减压+血肿清除术,清除臀大肌下新鲜血液及血凝块500ml,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电刀止血,无活动性出血。
术后2d 拔除引流管,14d拆线,切口愈合良好,右髋关节活动自如。
例2男,19岁。
右臀部跌伤后疼痛、肿胀23d入院。
患者从卡车上跌落,右臀部着地,当时除局部疼痛外,行走无妨碍。
3d后右臀逐渐肿痛加剧,当地医院给予臀部中药外敷,症状无缓解,表面起水疱并破溃,疼痛难以忍受,右大腿后外侧麻木,23d后来本院急诊。
T38.6℃,体检:右下肢屈曲、外展外旋位,右臀明显肿胀,如排球大小,质硬,多处溃烂,有散在撕皮,髋关节活动受限。
x线片示:右臀部软组织明显肿胀。
实验室检查:WBC 22×109/L,GRAN 98%。
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右臀肌切开减压术,术中见臀大肌、臀中肌、梨状肌呈灰褐色,无弹性,剪切时无出血。
清除粉色脓液1200ml,放置2根负压引流管。
术后皮肤有6cm-4cm破溃而与臀大肌相通,局部换药后55d治愈,20个月后右髋关节运动良好,但右股后侧仍麻木。
肌筋膜炎的症状

肌筋膜炎的症状肌筋膜炎是一种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肌筋膜组织的疼痛、肿胀和运动功能障碍。
肌筋膜是肌肉和骨骼之间的结缔组织,它起着保护和支撑肌肉的作用。
肌筋膜炎可以影响身体的任何部位,尤其是近肌肉和关节的区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肌筋膜炎的常见症状。
1. 疼痛:肌筋膜炎的主要症状之一是疼痛。
患者常常会感觉到局部疼痛,疼痛可以是持续的、钝痛的或剧烈的。
这种疼痛通常会加重或恶化,当患者进行运动或活动时疼痛会更加明显。
疼痛的强度和程度会因患者的个体差异而异。
2. 肿胀:肌筋膜炎还表现为肌筋膜组织的肿胀。
患者可能会发现受累部位周围的肌肉和组织出现肿胀,触摸会感觉到软硬适中的肿胀,有时还伴有局部红斑和温热感。
3. 运动障碍:肌筋膜炎会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使其难以进行正常的身体活动。
患者可能会出现关节僵硬、肌肉无力、运动受限等症状,特别是在受累关节或肌肉周围。
4. 敏感度增加:受累部位的肌筋膜通常会变得非常敏感,患者可能会感觉到剧烈的触痛或压痛。
即使是轻微的触摸或压力也可以引起明显的疼痛感。
5. 疲劳:肌筋膜炎可以导致患者感到疲劳和虚弱。
这可能是由于疼痛、肿胀和运动障碍引起的。
患者可能会觉得全身乏力,并容易失去体力和精力。
6. 运动后的恶化:肌筋膜炎症状通常在活动后恶化。
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后可能会感觉疼痛减轻,但当重新进行活动时疼痛往往会再次加重。
这种特点经常使患者感到极度不适和困扰。
7. 症状的扩散:肌筋膜炎的症状有时可以扩散到相邻的肌肉和组织。
这可能导致疼痛和不适的扩散,以及更广泛的功能障碍。
扩散的范围和程度会因个体差异而异。
此外,肌筋膜炎的症状还可能会受到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和炎症的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不同患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和严重程度。
如果出现类似肌筋膜炎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
磁共振检查对臀中肌综合征及其治疗效果的评价价值

磁共振检查对臀中肌综合征及其治疗效果的评价价值目的:觀察臀中肌综合征及其治疗效果评价中磁共振检查的应用价值。
方法: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本院共收治15例臀中肌综合征患者,经磁共振检查后均给予综合治疗,观察治疗效果,以疗效为依据分组,并再次行磁共振检查,以信号演变为依据分组,评价两种不同依据分组后的一致性。
结果:治疗前,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异常信号明显的出现在15例患者患侧臀中肌中;经综合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86.7%(13/15);经Kappa一致性检验,依据治疗效果分组与依据磁共振信号演变分组具备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0.91>0.75。
结论:臀中肌综合征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中,磁共振检查均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标签:磁共振检查;臀中肌综合征;治疗效果;评价价值臀中肌综合征,也称之为臀中肌劳损,临床表现为腰臀部酸痛、不适,劳累后症状会加重。
在日常生活中,臀中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应力牵拉与摩擦反复的、长时间的作用于臀中肌,导致无菌性炎症反应发生在臀中肌各组织中,引发该疾病,发病后相应疼痛症状会出现。
临床治疗臀中肌综合征时,主要采用综合方法治疗,具体措施包含理疗、中药治疗等,治疗过程中,需对治疗效果做出有效的评价,以能科学的调整治疗方案,促进治疗效果升高,使患者尽早痊愈。
研究指出,臀中肌综合征治疗期间,磁共振检查能够较为准确的评价其治疗效果。
因此,本院治疗臀中肌综合征患者时,即应用磁共振检查评价治疗效果,获得较满意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本院共收治15例臀中肌综合征患者,男5例,女10例;年龄25~58岁,平均(32.8±2.6)岁;左侧发病8例,右侧发病7例;病程13d~4个月,平均(32.6±8.4)d。
纳入标准:1)与臀中肌综合征诊断标准相符合;2)经体检、影像学等检查确诊;3)以腰臀部酸痛、劳累阴凉时加重为主要临床表现;4)至少1个压痛点存在于臀中肌处,且存在痛性筋束;5)直抬腿加强试验结果显示为阳性;6)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臀肌筋膜炎课件

切割,与骨面粘连增厚处做刃剥。 • (6)辅助治疗 针刀施毕,治疗点因运针刺激出现局部抽搐反应,
可以应用龙层花揉面法放松局部抽搐反应,然后施下肢的抖 法。有较好治疗效果。 • (7)注意事项 向内,向下在臀大肌深面有臀部动脉,静脉和神 经走行,此处施术应注意上述结构;以免损伤。或施术后以 沙袋压住,防止出血。
深面。该肌起于髂骨翼外面,止于股骨大转子,主要作用为 髋关节外展和外旋。受臀上神经支配。 • (二)功能单元functional unit • 支持臀中肌外展功能的肌有臀小肌,阔筋膜张肌;扩展一些, 也包括梨状肌和臀大肌的一部分。 • (三)臀中肌筋膜炎的病因 • 引起臀中肌筋膜炎发生的病因主要也是肌肉本身的老化退变, 中医理论认为是经络气血的运行不畅,容易感受风寒湿邪, 导致经脉阻塞,久生筋节,引起疼痛。 • 另外的病因就是跑步、打球等过度运动的损伤或劳损。也可 以由腰椎疾病或骶髂关节病变继发引起。
学习交流PPT
9
激痛点TrP1
• 激痛点TrP1在骶骨旁,引传痛区域呈新月形,压痛 也在此区,位于臀沟一侧。此型疼痛的上端包括骶 髂关节,疼痛的路径沿着臀沟的上方,可有疼痛满 溢到股后上部,臀沟略下方。
• Kelly 和Lange都描述了臀大肌筋膜病与腰痛相关。 Kelly 注意点在骶髂区的臀大肌疼痛性肌性损伤,可 以引起下背疼痛 lowbackache。 Lange描述沿髂骨内 侧缘臀大肌起点处的硬结可以引起腰痛Lumbago。
学习交流PPT
6
(三) 临床表现
1、激痛点Trigger points和引传痛Referred pain的临 床特点 2、臀大肌肌筋膜病的症状 3、臀大肌筋膜病的体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臀中肌综合征(臀中肌筋膜炎)
【概述】
臀中肌综合征为发生于臀中肌的肌筋膜痛。
臀中肌位于髂骨翼的外面,其前2/3肌束呈三角形,后1/3为羽翼状,向外下走行,至大转子上形成短腱止于大转子的外面及其后上角,为主要的髋关节外展肌,并参与外旋及后伸髋关节。
该肌在人体站立时可稳定骨盆,从而稳定躯干,特别在步行中的单足着地期尤为重要。
日常生活中的躯干活动,如弯腰、直立、行走、下蹲等,臀中肌都起很重要的作用,因而易产生劳损,尤其当突然改变体位时,更易损伤。
【临床表现】
臀中肌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臀部酸痛,深夜、晨起、活动之初皆感疼痛。
劳累、冷、湿时重。
疼痛半数可扩散至大腿外侧,少数可感小腿外侧不适,但无明确节段分布。
有时可有同侧下肢惧冷、发凉、麻木或
蚁走感。
多数为慢性发病,约1/5可为急性发病。
体检时直腿抬高可有臀部疼痛,多无典型放射痛,加强试验阴性。
扪诊可发现臀中肌中的激痛点,或有痛性筋束。
激痛点可一个或多个,可出现在臀中肌前、中、后
部。
按压激痛点或痛性筋束可复制与平时相似的局部疼痛及下肢的扩散痛。
臀中肌综合征可同时合并其他部位的肌筋膜痛,贵阳报道的399例臀中肌综合征中,合并其他部位肌筋膜痛或慢性劳损者178例,常见为骶棘肌、腰方肌等,使症状、体征趋向复杂化。
【诊断】
本症的诊断依靠局限于臀中肌内的压痛点或激痛点,无神经根性刺激症状,无真正的放射痛,直腿抬
高试验局限于臀部痛,小腿的神经系检查阴性。
本症应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区别。
前者已在诊断中提及;梨状肌综合征的压痛点较低,梨状肌牵拉试验阳性。
至于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两者不易区别,有人认为是一个病征。
但严格说来应是两种俱存。
臀上皮神经的末梢常自臀中肌表面的臀筋膜穿出至皮下脂肪中,穿出点易受卡压,虽产生相似的疼痛,但后者较浅在。
【治疗】
本症属肌筋膜痛的一种,其治疗方法亦相同。
除止痛抗炎药物及理疗、针灸,按摩等措施外,局部封
闭有极好的疗效。
用0.5%的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5-10ml,加泼尼松龙25mg,局部浸润,每周1次,可连用3次。
长效的曲安奈德类只用1次,如属必须,应在1个月后重复1次。
【参考文献】周秉文主编《腰背痛》,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P153 臀中肌综合征
-----------------------------------------------------------------------------------------------------------
臀中肌综合征
臀中肌的肌筋膜炎又称臀中肌综合征,日常生活中的躯干活动如弯腰,直立,行走,下蹲等,臀中肌都起很重要的作用,因而易产生劳损,尤其是突然改变体位时,更易损伤.
臀中肌造成的腰臀部疼痛以酸痛为主, 活动及静止时都觉疼痛, 疲劳或受凉可加重疼痛, 有些患者疼痛可向大腿后侧扩散(有资料说是大腿外侧痛), 少数有小腿不适, 或伴有肢体发麻, 发凉或蚁走感.在臀中肌的前,中,后部都可有压痛点并向局部及扩散区放射, 直腿抬高时出现臀部及大腿痛.可以推拿按摩针灸或理疗.臀中肌筋膜炎局部封闭可立即消除症状(梨状肌综合征也是这样),可以有助于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
应当注意的是,臀中肌综合征常同时合并其他部位的肌筋膜炎,临床症状变得较复杂,诊断时应加以判别。
治疗以局部封闭为主,也可采用镇痛药及针刺、按摩、理疗等方法,效果较明显。
经久不愈者可行手术切除痛性筋膜束或作剥离松解术。
---------------------------------------------------
臀中肌综合征
臀中肌综合征为发生于臀中肌的肌筋膜炎,臀中肌位于髂骨翼外侧,其前2/3肌束呈三角形,后1/3肌束为羽翼状,在下端集中成短健止于大转子外面及其后上角,为主要的髋关节外展肌,并参与外旋及伸髋关节。
站立时可稳定骨盆,从而稳定躯干,特别在步行中单是着地期尤为重要。
日常生活中的躯干活动如弯腰、直立、行走、下蹲等,臀中肌都起很重要的作用,因而易产生劳损,尤其是突然改变体位时,更易损伤。
临床表现为腰臀部酸痛,深夜、晨起、活动时皆痛,劳累、阴凉时加重,有一半的患者感到大腿扩散痛,少数可感小腿不适,有的患者感到肢体麻、冷和蚁走感,症状为慢性发作。
体检时,可发现臀中肌有压痛点,可有痛性筋束,压痛点可为一个或多个,可出现在臀中肌前、中、后部。
按压激痛点时可出现局部及扩散区痛,直腿抬高时患侧可出现臀部及大腿痛,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
本症诊断依据:
1、病人主诉腰腿痛的部位在臀部。
2、在臀中肌可找到激痛点。
3、无神经根受刺激征。
治疗方法:
首选在压痛点注射0.5%的利多卡因5一10m1,加强的松龙10-1.5mg作局部病灶注射,5-7天一次,3-5次为一疗程,多数可愈。
对5次以上仍不愈者,特别是有痛性筋膜束者,亦可切除或作局限性臀中肌剥离松解。
按摩、理疗也有一定效果。
——————————————————————————————————
臂上皮神经炎
臀上皮神经炎是因为损伤而造成严重的腰臀部疼痛,亦可以称为臀上皮神经损伤,臀部可触摸到条索状物,认为系臀上皮神经离位所致,故此也称为“筋出槽”。
临床表现:患侧腰臀部疼痛,呈刺痛,如撕裂样,大腿后侧膝以上部位可有放射痛,急性期疼痛较剧烈,弯腰受限,起坐困难,由坐位改站位时需攀扶他人或物体,病人常诉疼痛部位较深,区域模糊,没有明显的分布界限,检查时可在髂嵴中点直下3-4cm处触及"条索样"硬物,压痛明显,有麻胀感,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但不出现神经根性症状。
病理:臀上皮神经为第1-3腰神经后支之外侧支,在股骨大转子与第3腰椎连线交于髂嵴处平行穿出深筋膜,分布于臀部皮肤,一般不易摸到,当背部肌肉长期紧张,走行于髂嵴上方的部分神经或纤维束,容易受到磨损,产生水肿充血,神经变粗大,周围软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充血肿胀,因而造成疼痛。
治疗方法:一般采取保守疗法,急性期可采用痛点注射或局部手法治疗,以0.5%利多卡因4-5ml、强的松龙5-10mg局部注射,每周1一2次,3一4次为一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勿做腰部剧烈旋转活动。
——————————————————————————————————————
臀中肌和臀小肌的解剖
(2009-04-26 20:31:19)
臀中肌和臀小肌
部位:髂骨翼外面,臀中肌后部位于臀大肌深层,臀小肌位于臀中肌深层。
起点:髂骨翼外面。
止点:股骨大转子。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外展;前部使髋关节屈和内旋。
后部使髋关节伸和外旋。
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骨盆向同侧倾;两侧前部肌纤维收缩,使骨盆前倾,后部肌纤维收缩使骨盆后倾。
=================================================================
病情描述:
3年前小孩打篮球时受到肢体碰撞或激励运动后坐在比较冰冷的地板上,后来臀部至腿部逐渐开始疼痛,后经解放军43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CT、、X光、核磁共振等检查腰椎、盆骨、股骨头没有病变,医生先认为是“梨状肌综合症”决议针灸治疗,经治疗取得一定效果、后来经昆明医科大学附一院检查认为是“臀中肌综合症”再次决议采用针灸、推拿治疗以有一定疗效,9月份开学后现在又疼痛,并且臀部的硬块一直没有消散。
建议过来采用冲击波治疗,对这种疾病是很好的解决办法,
姚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疼痛科周一、三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