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高考语文语用+文化常识+散文类文本阅读试题(8页)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课标卷,含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课标卷,含答案)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11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通泌出,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童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
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葬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如今,计葬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
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
其次.处在相付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
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锐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双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1,含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1,含答案)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天气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子女之间公平享有天气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本人的行为来保护地球天气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天气系统交给子女;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本人及子女设界说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天然资本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完成代际同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天然资本包括天气资本,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配合享有和掌管的。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含答案)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含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认领陈蔚文①不久前,姐夫的车钥匙不慎在小区遗失,寻找未果。
若去4S店重配钥匙要3000多元,无奈贴出公告,拾到者以500元酬谢。
拾到者收取酬金似乎无可厚非,然而我的第一个念头——如果是我家任何一位成员拾到,断不会收取这笔钱,这源于家风。
②父亲是军人,在我和姐姐的成长道路上,他的要求有时严苛得近于粗暴。
小至教导我们吃有吃相、站有站相,大至仁善礼俗、道德理想,还有“与人为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当年被父亲以这些“家规”训诫时不胜其烦,然而不知不觉中,它们已于日常生活中潜入我们的血脉,化育成人生的一部分。
③说来,这些不过是些农耕文化即有的“常识”伦理,与古老祠堂张挂的家训类同,只是父亲惯以口语表达,而先人们讲究遣词造句,使得家训更有恢宏的文化气度。
如我的老家浙江兰溪诸葛村,迄今留有诸葛亮先生的《诫子书》:“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我曾到过鄱阳湖畔的汪山土库,这是一座气派的清代建筑,曾经的主人是“程氏家族”,有“一门三督抚”的佳话。
据说程家三兄弟在早饭前必诵家规:“尊长敬贤,唯礼是尊;孝顺父兄,共敦友爱”“待人持物,仁义为本;自省其心,非礼莫为”……这些听上去非常古老的家规其实也很现代,因为直到今天,它仍然是许多家庭教育子女的理念,也是一个人立足于世且心怀坦荡的基石。
④“自省其心,非礼莫为”一句,用诗人的语言转译便是“一个人应该活得像自己并且干净”。
⑤我父亲奉行的人生信条也大抵如此。
他不仅如此训导我们,本人亦是忠实的践行者。
⑥还记得儿时,从部队回来探亲的父亲带我乘公交,有个乡下孩子晕车,吐了我一身,孩子父亲惶恐,父亲的第一反应是掏出大手绢给那孩子揩拭,并连声安慰那对父子,还请旁边的乘客给那孩子让座。
十几年前,他拾到一部九成新手机,那时手机还算贵重物品,他首先检查手机有没有电,还好,有电,于是开机等机主打来电话。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III)及答案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III)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
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
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
《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
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
这种主张是进步的。
《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
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
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
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
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
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
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真题 语文试题(解析版+范文)

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祝考试顺利★语文I 试题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8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6题,第12题,第15题~第16题,第18题~第19题,共11题)、非选择题(第7题~第11题,第13题~第14题,第17题,第20题~第21题,共10题)两部分。
本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好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第1题~第6题,第12题,第15题~第16题,第18题~第19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大禹疏理百川,班超投笔从戎,李时珍悬壶济世,林则徐虎门销烟……每当中华民族处于艰难之际,总有一大批志士仁人挺身而出,,解民众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
野火沃土,,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的奋斗史。
A. 以身许国多难兴邦不屈不挠B. 以身试险多难兴邦不卑不亢C. 以身许国一言兴邦不卑不亢D. 以身试险一言兴邦不屈不挠【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以身许国:把自己的身体献给国家,指尽忠报国,临难不顾。
以身试险:试着亲身去做触犯法律的事。
指明知故犯。
此处主语是“志士仁人”,指他们挺身而出为国效力,故选“以身许国”;多难兴邦: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
2020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卷

2020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卷1.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B. 《离骚》是战国时期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它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对理想和真理的执着追求。
C. 《孔雀东南飞》是汉代乐府诗中的长篇叙事诗,主要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和反抗精神。
它反映了古代婚姻制度的残酷和劳动人民的反抗情绪。
D. 《唐诗三百首》是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选本,它广泛流传,家喻户晓。
其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既有唐代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风采,又有各具特色的作家个人风格。
2.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或罗贯中)编著的长篇小说,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揭示了当时社会矛盾的激化和人民反抗统治阶级的原因。
B. 《红楼梦》是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通过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衰败和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C.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创作的浪漫主义长篇小说,以15世纪的巴黎为背景,通过讲述吉普赛女郎艾丝美拉达和畸形儿卡西莫多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
D.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自叙的方式,生动地描绘了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和彷徨。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体诗是唐代以前形成的一种传统诗歌形式,它不讲究平仄和韵律,也不要求字数、句数固定。
其中《诗经》、《离骚》等楚辞作品都是古体诗的代表作。
B. 近体诗是唐代以后形成的诗歌形式,它在字数、韵脚、声调、平仄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近体诗可以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
C.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歌唱艺术形式,它在宋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语文考试及参考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2020学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语文-含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语文注意事项:1.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
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以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子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新高考语文语用+文化常识+散文类文本阅读试题(限时:30分钟满分:3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赤水,我做梦都(神往/前往)的地方!最近终于走进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圆了我的夙愿。
这里拥有上千平方千米的丹霞奇观。
巨大的海拔高差,使得这一带峡谷(密集/密布),沟壑纵横,形成众多引人入胜的峡谷奇观。
三千多个大小瀑布分布在区域境内,形态各异,一步一景,①。
在这些数不胜数的峡谷中,风溪河尽头的赤水大瀑布峡谷当推第一。
驱车前往,很远就能听到大瀑布先声夺人的雄浑轰鸣声。
瀑声震彻山谷,如惊涛拍岸,似万马捣蹄,像爆竹冲天,类千人擂鼓。
沿石径向瀑布移步,穿行遮天蔽日的林荫道,心神振颤摇荡,胸怀宽广豪放。
峡谷深处,②;一天到晚,不论昼夜,时时(飘扬/飘洒)着漫天的雨雾。
如此神奇的峡谷,在赤水数千大小不一的峡谷中绝无仅有,怎能不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1.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前往密布飘扬B.神往密集飘扬C.神往密布飘洒D.前往密集飘洒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神往”,心里向往;“前往”,前去,去。
第一处,是说梦中都想要去,可以使用“神往”。
“密布”,分布得很稠密;“密集”,数量很多地聚在一处,稠密。
第二处,是说众多峡谷分布在一起,根据语境选用词语“密布”。
“飘洒”,飘舞着落下来。
“飘扬”,在空中随风摆动。
第三处,句中说的是“雨雾”,根据语境和使用对象应选用词语“飘洒”。
故选C项。
2.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①闻名遐迩,美不胜收②一年四季,不分寒暑B.①美不胜收,闻名遐迩②一年四季,不分寒暑C.①闻名遐迩,美不胜收②不分寒暑,一年四季D.①美不胜收,闻名遐迩②不分寒暑,一年四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①处是对前文“三千多个大小瀑布分布在区域境内,形态各异,一步一景”进行总结,并加以评说,所以填写“美不胜收,闻名遐迩”,“美不胜收”是对前面景色的概括,而“闻名遐迩”是对其进行评说,这就排除A、C两项。
②处,此处选用的句子和横线后“一天到晚,不论昼夜”结构相同,“不分寒暑,一年四季”与“一天到晚,不论昼夜”结构不相同,这就排除D项。
故选B项。
3.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A.瀑声震彻山谷,如爆竹冲天,似千人擂鼓,像拍岸惊涛,类万马捣蹄。
B.瀑声震彻山谷,如千人擂鼓,似惊涛拍岸,像冲天爆竹,类万马捣蹄。
C.瀑声震彻山谷,如千人擂鼓,似万马捣蹄,像爆竹冲天,类惊涛拍岸。
D.瀑声震彻山谷,如千人擂鼓,似万马捣蹄,像冲天爆竹,类拍岸惊涛。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如惊涛拍岸,似万马捣蹄,像爆竹冲天,类千人擂鼓”语序不当,这四个短句应两两对仗,词性相对,结构一致,“千人”应与“万马”相对,“擂鼓”与“捣蹄”相对,这就排除A、B 两项;“千人擂鼓”和“万马捣蹄”都是主谓式,后面两句如果依然采取主谓式就显得呆板,这就排除C项,后面两个可以改为偏正式,即“冲天爆竹”“拍岸惊涛”。
故选D。
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答题。
(6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总会有新的事物不断产生。
当第一艘汽船(蒸汽机船)发明出来的时候,它的续航能力非常差,所以当时帆船主都认为,根本就不需要在汽船上花力气;当互联网出现的时候,它传播信息的能力相当强,所以一些人认为,通过网络就可以习得很多知识,没有到校求学的必要了。
当今世界,新生事物更是层出不穷,类似上述现象也并不鲜见。
那么,我们应怎样看待新生事物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表述严谨,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答:答案(示例)当新生事物出现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加重视或过于悲观,也不能反应过度,过于乐观;应保持应有的理智和清醒,通过理性分析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判断。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要力求认识体现一定的高度,如运用对比,发展地、辩证地看问题,就会比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好得多。
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
“迁”在此处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中的“迁客”即为此意。
B.丞相,古代辅佐天子治理国家政务的最高行政官员。
多由一人担任,有时也由二人或多人共同担任。
C.鼎元,指状元。
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三者如一鼎的三足,总称为“鼎甲”。
其中,状元居鼎甲之首,称“鼎元”。
D.太傅,古代“三公”之一,位次于太师、太保。
贾谊曾被封为“太傅”,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太傅。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知识的能力。
“位次于太师、太保”错,太傅位次于太师,但高于太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15分)西府臊子面胡宝林美味乃一方水土于人的恩赐。
沃野秦川,关中西府,宝鸡之地,周秦文化自此发祥。
巍巍秦岭,汤汤渭水,深厚黄土,哺育了历史悠久的冬小麦,也在此地衍生出一种中华美食——西府臊子面。
宝鸡民间流传,周文王斩蛟龙而创臊子面,周武王改进猪肉臊子的做法,因此有“武王臊子文王面”的说法。
西府臊子面是天、地、人的杰作,是民俗的活化石。
臊子面的食材主要是小麦面条。
小麦在宝鸡栽植的历史已经有4000多年。
宝鸡周原王家嘴遗址龙山时期文化层中碳化小麦的发现证明了这一点。
六月,父亲挥汗如雨,收割小麦。
在家人的帮助下,将小麦用架子车拉回,碾打,晾晒,装在包里,这是一家人一年的食粮,也是父亲用双手为我们攒下的幸福。
在小麦收获的当儿,奶奶最操心的是另一件大事:淋醋。
醋是西府臊子面的点睛之味。
千百年来,淋醋是西府乡村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从入伏制曲,到农历八月发酵,经历漫长而耐心的等待,醋终于淋成了。
奶奶将醋舀进缸里珍藏,这是调和一年饮食的佳酿,也是关中西府人味蕾蠢蠢欲动的催化剂。
父亲将土地中收获的小麦,装进了包里,奶奶将亲手淋制的醋舀进了缸里,一家人一年的日子从此就有了底气。
雪落在黄土地上,年的脚步近了。
母亲将小麦拉到磨坊,磨出上等的雪白的小麦面粉,为过年做臊子面做好准备。
父亲骑着车子去赶集,准备食材。
自明代后期辣椒传入中国,西府臊子面就分了放辣椒的岐山臊子面和不放辣椒的扶风臊子面两种风格,但不管怎样,都是臊子面。
而岐山臊子面的做法走出了岐山,从秦岭到北山,渭河两岸的广大城乡好多家庭以此为食,成为西府臊子面的代表。
正月初二的早晨,在积雪的乡村小路上,穿着红红绿绿的人们,提着礼当来走亲戚。
父亲接过亲戚手里的礼当,迎进屋里,在热炕上坐。
然后开席,端上烧酒、盘子,主宾开吃。
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做最隆重的待客饭——臊子面。
臊子汤调就。
笊篱捞面。
母亲先在一碗面里浇汤,调好一碗。
这一碗臊子面,包含了经冬历春的小麦的精华,融汇了天南海北佐菜的营养,木耳之黑、豆腐之白、鸡蛋之黄、蒜苗之绿、辣椒之红,水木金火土,皆于一碗呈现。
父亲端着这碗饭到门前滴汤,敬祖先。
接着,母亲一碗碗舀面,一碗碗臊子面上到盘里,妹妹端上席面请亲戚吃。
先长后幼、先上席后下席、先客人后自己人,彬彬有礼。
臊子面就是一碗周礼面,吃臊子面的过程,就是周礼的演示。
薄、劲、光之面,煎、稀、汪之汤,酸、辣、香之味,一碗西府臊子面,来宾主人、大人娃娃、男女老少一个个吃得酣畅淋漓,肺腑熨帖,回味无穷。
这是人间最美的饭食,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在老家时,逢年过节,一顿要吃十碗八碗臊子面,吃毕感觉浑身舒坦,满身是劲。
正月里来喜事多,村里唱大戏,家家户户招呼四里八乡的乡亲,也是臊子面。
村里有小伙娶媳妇,男女老少去吃流水席,大锅大灶做的还是臊子面。
整个春节,豪放悠扬的秦腔在村庄上空飘荡,臊子面的香味醉了乡村。
这是最美好的记忆。
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一提到“西府臊子面”,心底就无法遏制地产生追寻这种味道的冲动。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7月20日16版,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介绍关中西府的地域风貌、历史悠久的冬小麦,引出西府臊子面这个叙述对象,并以“西府臊子面是天、地、人的杰作,是民俗的活化石”统领全文。
B.作者多用短句和白描的手法描写父亲收割小麦的过程,写出父亲劳动的艰辛;又言简意赅地描写奶奶淋醋的过程,暗示了关中西府农家醋在臊子面里必不可少的地位。
C.“一家人一年的日子从此就有了底气”一句蕴含辛苦劳作而有所获的喜悦心情和生活富足的幸福感,更饱含对未来美好日子的憧憬,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D.本文以“西府臊子面”为题,对“面”的制作却以“臊子汤调就”“笊篱捞面”一笔带过,而侧重描述以西府臊子面为载体的关中风土人情,突出文章的主旨。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错,本文的感情很丰富,除了赞美生活外,还包括缅怀传统、抒发乡愁等。
该句包含的情感只是其中的一种。
7.为什么说西府臊子面是“民俗的活化石”?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证据进行概括并简要分析。
(6分)答:答案①历史悠久。
4000多年的小麦栽植、“武王臊子文王面”的历史传说以及明代臊子面的派系之分等揭示出西府臊子面源远流长的历史。
②隆重的待客饭。
村子里逢年过节、喜宴流水席招待客人时必不可少的就是臊子面。
③周礼的演示。
吃面时遵循先敬祖先,然后“先长后幼、先上席后下席、先客人后自己人”的传统礼制。
(每点2分,共6分。
每点概括1分,分析1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结合全文。
①从字面上看,“活化石”意味着延续时间久远,此处应和民俗文化有关。
文中介绍了当地臊子面的主要食材小麦已种植4000多年和臊子面的渊源,可见其历史悠久。
②介绍村里逢年过节、招待客人都用臊子面,可知臊子面按当地习俗是隆重的待客饭。
③介绍吃臊子面要敬先祖,有“先长后幼、先上席后下席、先客人后自己人”的传统习俗,且这一习惯自周礼传承而来,可见其文化传承久远。
8.结合全文,请探究文章结尾“心底就无法遏制地产生追寻这种味道的冲动”中“这种味道”的丰富内涵。
(6分)答:答案①酸香辣的面之味。
臊子面具有“薄、劲、光之面,煎、稀、汪之汤,酸、辣、香之味”的特色,味道香美,令人回味无穷。
②充满地域特色的家乡味。
臊子面是最有代表性的家乡饮食,其中关中西府淳朴而又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作者最幸福最美好的家乡记忆。
③底蕴厚重的文化(历史)味。
臊子面演绎着关中西府千百年来的民风民俗,有着厚重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理解某一词语的丰富含义,需要考虑其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字面上看,“这种味道”就是指臊子面的味道,具体来说,即“薄、劲、光之面,煎、稀、汪之汤,酸、辣、香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