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从苏秦、李斯、梁启超、陈独秀看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

合集下载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今天,我们召开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参加的大多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其中有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有成果丰硕的学术带头人,也有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咨询委员或首席专家、国家高端智库代表,还有在校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以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

首先,我向大家,向全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党中央先后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等会议,我在这些会议上作了讲话。

召开这些会议,目的是听听各方面意见,大家一起分析形势、沟通思想、凝聚共识、谋划未来。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

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刚才,几位同志讲得很好,很多是真知灼见、肺腑之言,听了很受启发。

下面,我就几个问题讲点意见,同大家交流讨论。

第一个问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

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说过,必须“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

毛泽东同志就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社会科学家,他撰写的《矛盾论》、《实践论》等哲学名篇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他的许多调查研究名篇对我国社会作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是社会科学的经典之作。

“学习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文精神”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学习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文精神”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一个人文精神的悠久传统,在古代,这个人文传统虽然受到等级制度和专制主义的束缚,却也发生过一定的进步作用。

中国知识分子古代称为“士”。

春秋时期,出现了具有一定知识而失去贵族身分的“士”,著名的知识分子有老子、孔子、邓析、孙武等,从战国时期开始,士、农、工、商称为“四民”,其中士是知识分子,在历史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强调以人为本。

所谓以人为本即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为终极关怀。

儒家承认人类是天地所生的,肯定人本身具有优异的价值。

《孝经》记述孔子之言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论语》记载:“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务民之义”即重视道德教化。

荀子说:“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贤也。

”所谓有义,即有道德观念。

这与孔子所谓“务民之义”是一脉相承的。

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中国知识分子具有人文精神重要体现。

高扬人格尊严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之一。

儒家宣扬人的价值,其理论基础是承认人具有独立意志,因而具有独立人格。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人都有较三军之帅更为坚强的意志,是不能轻易改变的。

因为具有独立的意志,也就具有独立的人格。

孟子提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谓“所欲有甚于生者”即指人格尊严;所谓“所恶有甚于死者”即指人格的屈辱。

孟子称“所欲有甚于生者”为“义”,其所谓义即指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同时亦尊重别人的独立人格。

孟子更提出“以德抗位”的主张,强调道德人格的崇高价值,认为人应提高道德的自觉而不屈服于权势。

这是对于人格尊严的高度肯定。

《礼记》提出了士“可杀不可辱”的论断,可杀而不可辱,宁死不屈,这是对于独立人格的强烈坚持。

真诚的社会责任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的重要内容。

历代具有社会责任心的知识分子很多,他们不但宣扬人格尊严,而且强调社会责任心。

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固然表现了傲慢自大的态度,也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申论作文万能名人名言

申论作文万能名人名言

申论作文万能名人名言1、“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这句名言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宏大志向和使命感,在申论中可以用来强调责任担当!2、“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这不正能激励人们为了实现社会的理想而努力吗?!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如此胸怀天下的情怀,在论述公共服务和社会责任时太好用啦!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提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注重积累,申论里谈发展、进步都能引用!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强调勤奋和思考的重要性,不管是个人成长还是社会建设都离不开呀!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突显了学习他人长处和自我改进的必要性,写关于学习和进步的申论时能用上!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这种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气节,用于论述道德和原则再好不过!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展现了关爱他人、推己及人的美德,在社会和谐相关话题中可以引用!9、“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倡导自我反思,这在探讨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时都有意义!1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强调每个人对国家的责任,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申论里能大大增强感染力!1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提醒我们实践的重要性,对于强调落实政策、付诸行动的申论很有帮助!1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表达了包容和无欲则刚的品质,在论述社会包容和廉洁等方面很恰当!1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展现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可以引用!1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这种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在申论中能震撼人心!1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材料作文“担当与诗意”写作指导

材料作文“担当与诗意”写作指导

材料作文“担当与诗意”写作指导作者:赵善立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8年第10期【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北宋思想家张载在《横渠语录》中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林语堂在《人生不过如此》中则说:“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明。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特殊类型的材料作文:所给两则材料的观点具有对立性。

该题目可以从三个角度立意:角度一:以赞同张载的观点为主,兼论林语堂的观点。

角度二:以赞同林语堂的观点为主,兼论张载的观点。

角度三:把这两种观点辩证地统一起来进行写作。

应该说第三种角度更具有辩证性。

本文主要探讨把对立的材料辩证地统一起来进行写作的方法技巧。

这种对立性材料(A和-A)的写作,在开头要鲜明简洁地提出辩证的观点,既要A 又要-A。

主体部分,第一层先论证要A,第二层再论证要-A,第三层论证既要A,又要-A,之后再联系现实论证,总结全文。

只有这样条分缕析地逐层推进,才能使文章层次清晰,逻辑性强,思维辩证。

【素材及化用】强力素材1:伏尔泰写诗赞美孔子:“他谦虚地探索,让人不要迷失于世界,让精神被理性之光照亮。

他只用智者的身份说话,而不是站在先知的角度。

然而我们相信他,在他自己的国家也是这样的。

”化用例段:周礼大梦,让你周游列国,风餐露宿,栉风沐雨,又有何惧?怎奈月迷津渡,川逝如斯,路在何方?十四载华年从政梦破,沂水风起,杏坛草绿,归去来兮!周礼书香氤氲,六经竹简泛黄,你用最明亮的晚年立言传世,如日月光照百代。

所以古人有语云: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强力素材2: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

——朱光潜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菜根谭》化用例段:世事纷纭,烦事扰攘,忙时不忘悠闲,以出世的态度、超然的心态对待。

张载横渠四句赏析

张载横渠四句赏析

张载横渠四句赏析
张载的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文人的人生追求和崇高理想。

以下是对这四句话的赏析:
1. 为天地立心:这句话意味着要确立天地万物的内在精神和意义。

这需要人们以博爱济众的心态,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尊重和保护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为生民立命:这句话表达了为民众确立生命的意义,尽力帮助人民安身立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愿望。

这需要人们关注民生问题,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为人民的福祉和未来发展而努力。

3. 为往圣继绝学:这句话继承了儒家“继绝学”的思想,强调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的传承和发扬。

这需要人们学习和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智慧,继承和发扬先贤们的思想和精神。

4. 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表达了为千秋万代开拓太平之基的愿望。

这需要人们关注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为实现世界和平和人类共同进步而努力。

同时,也需要人们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这四句话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文人的人生追求和崇高理想。

它们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也代表了中国人的精神坐标和文化自信的源泉。

“横渠四句”承载的哲理

“横渠四句”承载的哲理

“横渠四句”承载的哲理作者:李长庚来源:《学习月刊》 2020年第4期李长庚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场合,多次提及“横渠四句”。

“横渠四句”所蕴含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它阐明了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为读书人指明了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是北宋张载一生为学的归宿,也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冯友兰先生称其为“横渠四句”。

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关学的创始人,世称“横渠先生”。

为天地立心“天地之心”最早见于周易《复》卦彖辞,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此处的“天地之心”是指天地间万事万物阴阳消长的规律性。

张载的思想深受易学的影响,曾在长安坐虎皮椅讲《周易》,并且著有《横渠易说》,因此他所谓的“天地之心”是与易学密切相关的。

张载用“太虚即气”,解释宇宙的起源和世界的本体,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他同时提出了“一物两体”说,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对立统一的两面构成的。

张载所立的“天地之心”即揭示的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就是建立在易学哲学基础上的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

《礼记》云:“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天、地、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在天地之间,是能知能觉者,所以被称为“天地之心”。

这是对人在宇宙之间地位的肯定,是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自觉。

天地本无“心”,但人有“心”。

因为”人”乃天地之心,所以“人心”体现了“天地之心”。

张载云:“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

”人把自身的价值观念投射到天地之间,与天地合而为一。

《西铭》云:“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民胞物与”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仁民爱物”的观念,将仁爱的对象推及万物,提升了儒家“仁”价值观念的内涵和境界。

《觉醒年代》观后感

《觉醒年代》观后感

《觉醒年代》观后感2021郑州市第三次质量检测作文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振华中学高三(6)班的班会课上,同学们观看了班主任精心剪辑的央视一套热播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精彩片段,对以下三个场景感触尤其深刻:场景一:1915年,22岁的毛泽东出场:瓢波大雨中,杂乱无章的长沙老街上,他怀抱一沓《青年杂志》(陈独秀创办,次年改名《新青年》),踏着泥水迎着风雨奔跑……毛泽东被《青年杂志》打开了眼界,思想觉醒了,开始循着初期新文化运动的思路探索……场景二:1917年,张勋复辟。

28岁的李大钊被迫离京,流亡江南。

他深入社会底层,苦苦追寻新的救国之路。

一个声音在他心中越来越清晰:仅靠移植西方政治制度难以救中国,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除了文化启蒙和思想觉醒,更要找到符合中国实际的革新之路。

场景三:1920年,漫天飞雪的海河岸边,41岁的陈独秀与李大钊目睹难民沿路乞讨之惨状,耳畔回响着难民悲愤的控诉:“政府?哪见过这么浑蛋的政府?他们什么时候关心过老百姓的死活呀?......”陈独秀:守常,我想了,我们得建党!……李大钊:你为什么要建这个党?陈独秀:不为什么,我为了他们......我为了他们,能够像人一样地活着,为了他们能够拥有人的权利、人的快乐、人的尊严.....假如你是高三(6)班的一名学生,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场景,以“觉醒”为话题,联系历史与现实写一篇观后感,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教师下水文1你的声音,在我的心间——《觉醒年代》场景三观后感朱会娟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我们中有些人仰望星空。

——王尔德没有钱的穷人可能生活在阴沟里,没有追求的富人也有可能生活在阴沟里。

然而,不论穷人富人,只要灵魂觉醒了,看到了头顶上的星空,就会想方设法逃出阴沟,朝着心中精神的目标奋进。

畅游历史长河,我听见你说: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你,李大钊,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觉醒者、传播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令你和你的小伙伴儿备受鼓舞,你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热情讴歌十月革命,你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你发表的《青春》一文,号召青年“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写在《中国哲学小史》读后作为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无从回避的重要人物,冯友兰先生一生于哲学上的研究不可不谓之一波三折。

且不论其晚年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而所留下的种种饱受争议乃至批判的篇章,单就先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任何一位有志于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的青年,都应当去拜读冯友兰先生的著作一二。

李慎之先生亦曾言:“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在《中国哲学小史》中,冯友兰回答说:“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冯先生亦曾言“今欲求中国哲学史, 其主要工作之一, 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 将其可以西洋哲学名之者, 选出而叙述之”。

由此可以看出,冯友兰走的是以西释中的道路,即以西方哲学为框架——知识论,认识论和宇宙论——叙述中国哲学史。

出于以中国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为基础的哲学史观,冯友兰先生明确的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隐者”阶段的杨朱,以“避”为其核心;以老子为代表的第二阶段,尝试揭示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再到以庄子为代表的第三阶段,“宇宙为我,我亦宇宙”。

对于什么是中国哲学和核心观念,冯友兰先生在第一章提出了以下的看法: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我们若了解它,我们不能说它是入世的,固然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

它既入世而又出世。

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

"这正是小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

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

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

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

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

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

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以冯友兰的观点来看,中国哲学中一直是两种传统所并行的,即儒家的“入世”精神和道家的“出世”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介寒士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雄传奇
——赏读《苏秦以连横说秦》
推荐阅读: ❖ 1.汉代司马
迁的《史 记·苏秦列 传》; ❖ 2.当代寒川 子的长篇小说 《战国纵横》。
身披六国相印, 显赫至极的苏

苏秦简介
❖ 苏秦(约前334-前284),出身农家,素有大 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与 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
❖ 《战国策》具有子学、史学、文学的三重性质,标志着先秦 散文的最高成就。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它打破编年体例,以人物的 游说活动为记叙的中心,开始出现将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于单篇的体例, 建立了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篇章,已具备“纪传体”的形式,为后来 的传记文学提供了先例。
❖ 等到章程和法律都完备了,人们又常常 做出虚伪的行为;文书、籍策杂乱繁琐, 百姓生活贫困不足。君臣上下愁眉不展, 百姓无所依靠。法令规章越多,战争发 生的也就越多。能言善辩穿着儒服的越 多,战争就越发无法停止。凡是不顾根 本而讲究文辞末节,天下就越发无法太 平。因此说客的舌头说焦了,听的人耳 朵都听聋了,却不见成效;做事即使讲 义气守信用,也没办法使天下和平安乐。
❖ 史籍记载,苏秦曾与赵奉阳君共谋,发动韩、 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 帝,至乐毅破齐前夕。《汉书·艺文志》著 录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佚。帛书《战国 策》残卷中,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 与《史记》所载有出入。
《苏秦以连横说秦》简析
❖ 一、“说秦”败北: ❖ 1.从苏秦“说辞”体会战国文风。 ❖ (铺张扬厉-情感气势) ❖ 2.苏秦“说秦”为什么会失败? ❖ (时机、立场) ❖ 3.失败后世态炎凉的生动描述。
❖ 因此就废除文治而使用武力,多养敢死之士 制作各种甲胄,磨光各种刀枪,然后到战场 上争胜负。大王要知道,什么也不做却想使 国家强盛,安居不动却要使国土扩大,即使 是古代五帝、三王、五霸和明主贤君,若是 想不用刀兵而获得这些,也是无法达到目的 的,所以只好用战争来解决。距离远的就用 强兵互相攻伐,距离近的就短兵相杀,只有 如此才能建立伟大功业。所以军队得胜于外, 正义治强于内,威权建立于上,人民自然服 从于下。
❖秦惠王说:“寡人常听人说,羽毛 不够丰满的鸟儿不可以高飞;法令 不完备的国家不可以出兵征战;道 德不崇高的君主不可以统治万民; 政教不清明的君主不可以号令大臣。 如今先生不远千里来到我秦国登庭 指教,寡人内心非常感激,不过关 于军国大计,最好还是等将来再说 吧!”
❖ 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不肯听取我的 意见,现在证明果然如此。以前神农氏攻打 补遂,黄帝讨伐涿鹿擒获蚩尤,唐尧放逐驩 兜,虞舜攻打三苗,夏禹攻打共工,商汤灭 夏桀,周文王攻打崇侯,周武王灭商纣,齐 桓公也是用战争而雄霸天下。由此看来,一 个国家要想称霸天下,哪有不经过战争就能 达到目的的?古代使者都坐着兵车奔驰,各 国互相缔结盟约,谋求天下统一,虽然讲究 合纵连横,却是战争不息。说客进行巧辩和 权诈之术,致使诸侯慌乱疑惑,结果一切纠 纷都从此发生,简直复杂到无法处理的地步。
❖ 《战国策》属于国别体杂史著作。包括12个诸侯国,即春秋 末年分化成的东、西周和秦、齐、楚、赵、魏、韩、燕、宋、 卫、中山。记事上继《春秋》之后,下至秦末楚汉之争。这 部书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 书》、《修书》等名目,西汉刘向见到的本子已经颠倒错乱, 他重新加以编校,去其重复,共得33篇,认为其内容都是 “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立策谋”(《战国策叙 录》),所以定名为《战国策》,“策”即策士与策谋。原 编者不可考,大约也是战国末年秦汉间人。
《苏秦以连横说秦》简析
❖ 二、“说赵”一举成六国之相 ❖ 1.显赫位重的夸张描写; ❖ 2.家人前后言行的强烈对比。
《苏秦以连横说秦》译文
❖ 苏秦一开始准备倡导连横,他游说秦惠王说:“大 王的国家,西方有巴、蜀、汉中的富饶物产,北方 有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贵重兽皮与代地的良马,南 边有巫山、黔中屏障,东方又有崤山、函谷关这样 坚固的要塞。土地肥沃,百姓富裕;拥有战车万辆, 壮士百万;沃野千里,积蓄富足;地势险要,能攻 便守。这正是人们常说的‘天府之国’呀!所以秦 国是天下少有的强国。凭借大王您的贤能,士卒与 百姓的众多,发挥车骑部队的作用,并进行有素的 军事训练,一定能够吞并其他诸侯,统一天下,称 号皇帝而治理国家的。希望大王能考虑一下这一前 景,允许我陈述自己的策略。”
❖ 1.叙事生动,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如《荆轲刺秦王》《苏秦以连横说 秦》(策士、壮士、志士)
❖ 2.人物风姿各异,能言善辩,有勇有谋,颇富传奇色彩。如苏秦、邹忌、 触龙、荆轲等。
❖ 3.言辞铺张,文笔恣肆,颇多雄辩之辞(说辞艺术)。如苏秦之雄辩、 触龙之巧辩等。
❖ 4.善用历史故事、寓言说服事理,也善用比喻、排比、对偶、夸张等修 辞手法。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狡兔三窟、亡羊补牢等。
专题四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从苏秦、李斯、梁启超、陈独秀 看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
重点选讲《苏秦以连横说 秦》和《谏逐客书》,要求理 解苏秦、李斯的性格特点和士 阶层及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态 度,掌握两篇文章在写人、叙 事方面的写作特色。
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现象
❖ 策士是在战国这一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应运而生的一个特殊 阶层。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很激烈,秦国与六国的“合纵”、 “连横”斗争延续了近百年。其时,谋臣策士大显身手,为 提高自身政治、社会、经济地位而主动出击。他们熟谙纵横 捭阖之术,凭借机谋智慧,口才辞令,四处奔走游说,周旋 于统治集团之间。他们的谋划常常关系一时的成败,有举足 轻重之势,所谓“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孟子·滕文公 下》载:“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 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这些人,“皆高才秀士,度时 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战国士文化与战国士风
❖ 战国士文化是战国时期以士阶层为创造主体、 以重建一统天下为目标、以思想解放自由创 造为特征的文化思潮。战国士文化的上限, 是以魏文侯开门养士为标志,它的下限是秦 王朝统一,历时两百多年。战国士风,就是 在战国士文化大背景之下出现的士风气,与 战国文学创作密切相关。
《战国策》:策士言行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