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灯花(曹希蕴)赏析-全诗-原文翻译
夜行黄沙道中的辛弃疾《西江月》赏析

夜行黃沙道中的辛棄疾----《西江月》賞析卜富美 老師一、前言二、生平三、賞析四、結語一、前言中國詩歌發展到唐,已是強弩之末,「詞」便因緣際會,應運而生了!又因為當時胡樂大量傳入中國,名之曰「新樂」,漢於是採優美的新樂來製作新詞,以便歌唱,因其被以管絃可歌,故亦稱「樂府」。
時至盛唐後,風氣逐漸普遍化,稱為「曲子詞」,簡稱為「詞」。
詩人李白首開風氣之先。
又因詞產生在詩之後,詞是由詩發展而來的,故稱「詩餘」;就其形式而言,由於句子大多長短不一,故又稱「長短句」。
詞的用字平仄極為嚴格,有譜、有定法,所以寫詞就叫「填詞」。
清人毛先舒將「詞」按字數之長短,分為三種:小令(五十八字以內)、中調(五十九字到九十字以內)、長調(九十一字以上),從音樂的分段而言,詞一首〈段〉稱「一闋」,「闋」亦稱「片」。
每首詞皆有調名,稱詞牌或詞調,字數固定,字的平仄和用韻也有一定的格式。
而早期發展的詞大都是小令,它的句法仍與詩相近似。
詞是承襲漢魏府詩的遺風,接受外來音樂的影響,改變唐詩形貌,逐漸發展而成的一種文學體裁,是宋代文學的代表,與漢、唐詩、元並稱為我國四大韻文。
在進行詞的賞析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填詞者的背景,才能知道詞中所寄寓的含意。
二、生平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南宋歷城(今山東省濟南)人。
生於南宋高宗興十年(西元一一四○年),卒於寧宗禧三年(西元一二○七年),享年六十八歲,恭帝祐元年加贈少師,追諡為「忠敏」。
辛棄疾才兼文武,智略過人,身具一世雄才,胸懷復國大志,忠義奮發,然生逢亂世,遭時不遇,屢起屢仆,終身憂國而悲憤以終,實可謂為南宋最可憐的愛國詞人。
他出生於南宋安的不幸時代中,雖在金統治下長大,卻有著深厚的愛國心與民族意識,曾屢次上書陳言「和戰形勢」,卻不被重用。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金兵南侵,辛棄疾棄家以赴國難,自率二千義民軍,投效耿京下,給予金迎頭痛擊。
宋孝宗淳熙八年,辛棄疾知興隆府,因遭當地名士攻擊,他一面既對當時的執政者之昏庸無能深感失望,一面又恐皇帝聽信謠言,怕大禍臨頭,因而辭官退隱。
【现代文阅读】西江月 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西江月阅读附答案【现代文阅读】西江月阅读附答案西江月阅读附件答复①【宋】苏轼当太阳照在浅浅的波浪上时,天空隐藏在天空中。
我想喝醉,睡在香草里。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 这句话是苏轼降黄州时写的。
在一个春夜,他走在齐水河边,经过一家餐馆,喝得酩酊大醉,把月亮带到小溪桥上,解开马鞍,醉醺醺地睡在枕头和胳膊上,休息得更少。
黎明时分,你可以看到混乱的群山和潺潺的流水,就像一个仙境。
这个词写在桥柱上。
② 泥障:马的小马,挂在马的两侧以阻挡泥土。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a、这个词所描绘的诗意之美处处带有“我”的色彩,而风景则成为塑造“我”典型性格的证据。
无论是醉醺醺的还是醒着的,无论是月夜还是春日的早晨,诗人们都可以“自满”,随心所欲地变得有趣,逐渐展现出词的意境。
b.“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
既正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c、在他的诗歌中,作者描绘了一种忘却事物、超脱事物的境界,将自然风光与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表达了他在诗意中的冷漠、敏捷和舒适,表达了他乐观、豁达和顺服地应对逆境。
d.“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宛如晶莹剔透的珠玉。
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e、“解开鞍枕,绿杨桥,杜宇的春晓”一句用“解开鞍枕”的特写镜头展现了诗人的自由和开放,而“杜鹃春晓”则描绘了空山春晓的喧嚣和活力。
15.“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6分)参考答案:14.a.c(答对一项得2分,两项得5分)B档案描述。
D是转喻,不是转喻。
E“喧闹与活力”是错误的,应该是“在春天的早晨展示空山的寂静”。
15.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西江月》赏析

《西江月》赏析万里阴晴画角,三声人倚危楼。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轻霭,淡烟,似雾,如尘。
分不清,道不明,又何妨?远处的重重楼阁,隐现在烟霭之中。
似乎有谁将一支画角吹响,哀婉、凄清的笛声在这空荡荡的楼阁间萦绕不去,长久不散。
听到笛声的,莫不是些多情的少女,她们凭栏眺望,泪眼婆娑。
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也似乎不忍打扰她们的梦,飘洒而至,落在楼上,窗上,人的脸上,更在我的心中!我是清醒的人,却无奈地沉醉在这份伤感之中。
春天就要过去了,这个季节,寒风凛冽,让人生出许多悲凉来。
我甚至看到了腊梅,在风中瑟瑟发抖,独自守着光秃秃的枝干。
我想,此时的梅,是否也在经历一场严寒呢?一个词语蹦入我的脑海:自作自受。
难道是自己折磨了自己?曾几何时,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我也爱穿一身素衣,坐在台阶上,任由枯枝败叶簌簌而下,遮住我的视线,可是我没有料到,冬会来得这么快,我是多么的不情愿,多么的抗拒!今夜,闲坐灯下,反复读这首词,品味其中的意境。
夜阑人静,满园荒凉寂寞,我只能借助寥寥数笔来营造氛围。
树色昏暗,有虫呜咽,仿佛在述说着什么。
但所有的景致在我眼中都是黯淡的。
在这种境况下,你还敢饮酒作乐吗?你还有心思品酒吟诗吗?你还有心思赏花饮茶吗?一个“犹”字,包含了太多的情感,欲说还休,尽显女子的多情与幽怨。
可是纵使你多情又怎样?一切终归是徒劳,徒留伤感罢了!好酒在一口中,它也是短暂的,匆匆而逝。
蓦然回首,惊觉酒已微凉,一切,早已消逝。
明朝我依旧是天涯孤旅的旅人,昨夜星辰下的倾城之舞,和今夜的灯火阑珊又有何区别?心若空无一物,自然就有天地了!就如这世间的美景,当你把它完全收入眼底的时候,总是转瞬即逝的。
万千变化的风景,总是会有最初的感动,最后的惋惜,只是,没有结局的美丽,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呢?天涯孤旅的漂泊者,总是渴望温暖,却又害怕灼热的阳光。
人生有时很矛盾,渴望被理解,又害怕被束缚。
正如此词的意境:是清醒的人,却又沉醉在迷惘中。
喻世明言

喻世名言叙史统散而小说兴。
始乎周季,盛于唐,而浸淫于宋。
韩非、列御寇诸人,小说之祖也。
《吴越春秋》等书,虽出炎汉,然秦火之后,著述犹希。
迨开元以降,而文人之笔横矣。
若通俗演义,不知何昉?按南宋供奉局,有说话人,如今说书之流。
其文必通俗,其作者莫可考。
泥马倦勤,以太上享天下之养,仁寿清暇,喜阅话本,命内珰日进一帙,当意,则以金钱厚酬。
于是内珰辈广求先代奇迹及闾里新闻,倩人敷演进御,以怡天颜。
然一览辄置,卒多浮沉内庭,其传布民间者,什不一二耳。
然如《玩江楼》、《双鱼坠记》等类,又皆鄙俚浅薄,齿牙弗馨焉。
暨施、罗两公,鼓吹胡元,而《三国志》、《水浒》、《平妖》诸传,遂成巨观。
要以韫玉违时,销镕岁月,非龙见之日所暇也。
皇明文治既郁,靡流不波,即演义一斑,往往有远过宋人者。
而或以为恨乏唐人风致,谬矣。
食桃者不费杏,絺縠毳锦,惟时所适,以唐说律宋,将有以汉说律唐,以春秋战国说律汉,不至于尽扫羲圣之一画不止!可若何?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
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
试今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脰,再欲捐金。
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
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
噫!不通俗而能之乎?茂苑野史氏,家藏古今通俗小说甚富,因贾人之请,抽其可以嘉惠里耳者,凡四十种,畀为一刻。
余顾而乐之,因索笔而弁其首。
──绿天馆主人题第一卷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仕至千锺非贵,年过七十常稀,浮名身后有谁知?万事空花游戏。
休逞少年狂荡,莫贪花酒便宜。
脱离烦恼是和非,随分安闲得意。
”这首词名为《西江月》,是劝人安分守己,随缘作乐,莫为酒、色、财、气四字,损却精神,亏了行止。
求快活时非快活,得便宜处失便宜。
说起那四字中,总到不得那“色”字利害。
眼是情媒,心为欲种。
起手时,牵肠挂肚;过后去,丧魄销魂。
假如墙花路柳,偶然适兴,无损于事;若是生心设计,败俗伤风,只图自己一时欢乐,却不顾他人的百年恩义,──假如你有娇妻爱妾,别人调戏上了,你心下如何?古人有四句道得好——人心或可昧,天道不差移。
古诗五首之【西江月】全文与翻译

古诗五首之【西江月】全文与翻译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诗歌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着意描写黄沙岭
的夜景。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情景交融,优美如画。
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诗歌注释】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
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别枝:斜枝。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花灯诗句古诗大全

以下是一些含有花灯的古诗:1. 《咏灯花同侯十一》唐韩愈今夕知何夕,花然锦帐中。
2. 《金灯花》唐薛涛阑边不见蘘蘘叶,砌下惟翻艳艳丛。
3. 《减字木兰花(正月十七日,孙守约观残灯·是夕灯火甚盛,而雪消雨作)》宋毛滂暖风吹雪。
4. 《减字木兰花(灯下见梅)》宋袁去华灯前初见。
5. 《好事近(灯花)》宋曹冠良月戒微寒,清夜祥烟馥郁。
来报天庭喜事,现灯花金粟。
6. 《丑奴儿(次韵何文成灯下镜中桃花)》宋石孝友菱花镜里桃花笑,清影团团。
月淡风寒。
深夜移灯许细观。
武陵溪上当时事,何处飞鸾。
7. 《烛影摇红(灯夕玉照堂梅花正开)》宋张鎡宿雨初干,舞梢烟瘦金丝袅。
嫩云扶日破新晴,旧碧寻芳草。
幽径兰芽尚小。
怪今年、春归太早。
8. 《西江月(灯花)》宋曹希蕴零落不因春雨,吹嘘何假东风。
9. 《生查子·元夕》宋代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10. 《折桂令元宵》(元)失名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11. 《元宵》(明)唐寅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12. 《元夜踏灯》(清)董舜民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13. 《正月十五夜》唐苏道味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14.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15. 《正月十五夜灯》唐张祜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西江月》赏析

《西江月》赏析这首词写的是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作者行走在江西上饶黄沙岭途中所见到的乡村景物及其感受。
上阕写夏夜景物,通过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等景物,组成一幅农村仲夏月夜图,十分优美动人。
读这几句,我们会深深感到作者观察是那么细致入微:月光其所以能惊动乌鹊,不仅因乌鹊对光线敏感,侧面说明枝头的明暗发生了变化,原先是暗的地方变得亮了起来,而且暗示出月亮在移动,静中现动。
而蝉的叫声除受鹊惊的影响外,又是与清风徐来相关联,轻风摇动了树枝,使一直静静地爬在上面的蝉也受惊了,它拽着长声飞到远处去了(也可能没有飞)。
宁静的夜晚,突然间惊鹊离枝飞啼,蝉儿应声而鸣,真是一支奇妙的小夜曲。
可是作者似乎还不满足,他又把另一个声部引入这个二重唱,那是稻花香里的连成一片的蛙声。
以上鹊惊、蝉鸣、蛙声,都是对声响的描绘,是由人的听觉感知的;稻花香则是嗅来的,是清风吹送到鼻孔的。
这样写,完全符合夜间观察事物的特点,尽管是朗月当空的仲夏夜,但还是听觉、嗅觉更管用。
这样就让读者仿佛感受了四野朦胧的奇妙景象。
清凉的南风送来了一阵阵的“稻花香”和一片热闹的蛙声,像是在诉说丰收的年景一样,作者把蛙拟人化了,写蛙懂得“说丰年”,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收年景,也映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
苏轼《南国》诗写道:“春畴雨过罗纨腻,夏陇风来饼饵香。
”也是写丰年的喜悦的,很有特色。
相比之下,似乎这首《西江月》的表现手法更觉委婉、自然,因而给读者的印象更加鲜明深刻。
下阕侧重于夜行人感情的抒发。
用天边稀星和山前疏雨,预示夏夜阵雨将至的情景。
南方每到夏天,常有所谓“过雨云”,并不需要整个天空布满乌云,只要头顶上有几片云就可以下起雨来。
“七八个星”和“两三点雨”,构成了一种淡远奇特的境界。
但阵雨将临,对行路人来说总有威胁,所以尽管只有“两三点”,诗中人也会有焦急之感,从而加快脚步。
词面上没有写到“加快脚步”,这里我们依常情推测,但结尾两句又告诉我们,这推测是正确的,“路转溪桥”,那座旧时的茅店“忽现”眼前,使主人公变得坦然了。
西江月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西江月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西江月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西江月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1月,小舟坐水眠空。
雾窗春色翠如葱。
睡起云涛正拥。
¤往事回头笑处,此生弹指声中。
玉笺佳句敏惊鸿。
闻道衡阳价重。
”次韵酬之。
时余方谪宜阳,而洪归分宁龙安月侧金盆堕水,雁回醉墨书空。
君诗秀色雨园葱。
想见衲衣寒拥。
蚁穴梦魂人世,杨花踪迹风中。
莫将社燕等秋鸿。
处处春山翠重。
创作背景黄庭坚于崇宁甲申年(公元1104年)在荆州作《承天院塔记》,被执政者指摘其中很多语句“幸灾谤国”,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由鄂州出发,二月过洞庭湖,经过湖南长沙、衡阳、零陵等地赶赴宜州贬所。
黄庭坚在长沙遇到惠洪,至衡阳而有唱和之词。
赏析这首《西江月》词八句,两句一组,分为四组意思。
上下片前两句写自己,后两句及惠洪。
写自己处前虚后实,写惠洪处前实后虚。
每片两意过接处,纯以神行,不著痕迹。
山谷为江西诗派始祖,此篇亦是以诗法为词。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七引录其语云:“诗文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
每作一篇,先立大意;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乃可成章。
“所谓”不凿空强作,待境而生“,就是有情事,有感受要写,才写。
此首虽是和韵词,而有实事,有真情,绝非泛泛应酬之什。
写法上虽短篇亦有层次,有曲折。
上片由衡阳舟中的自己,转到长沙旅次的惠洪,用以连结的枢纽就是不久前的接席论诗,与此时的便道寄词。
下片由南行途中的湘水流域匝月勾留,回溯导致此行的生平政治遭遇,瞻望还要走下去的千里程途。
首句“月仄金盆堕水”语本于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诗:“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盆”;又苏轼《铁沟行赠乔太博》诗:“山头落日侧金盆。
”仄同侧,金盆山谷词中形容圆月,加以“堕水”二字,切合湘江夜宿舟中所见。
次句“雁回醉墨书空”说出了春到衡阳这点意思。
衡山有回雁峰,其峰势如雁之回转。
相传雁南下至衡阳而止,遇春而回飞向北。
又雁飞时排成“一”字或“人”字,称雁字。
首两句成工整对偶,以律诗锻炼之笔,写水天空阔之景,点出眼前时地,而逐客迁流,扁舟迫窄,种种感慨,已暗藏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江月·灯花(曹希蕴)赏析|全诗|原文翻译
西江月灯(曹希蕴)
《西江月灯花》此作已近北宋后期,渐趋于穷形尽象、刻画精工之途,与初期林逋草词略施淡墨、尽得神魂者已有不同。
但通篇不借典故,清新自然,颇得取神用意之道。
灯花,旧时使用油灯或蜡烛,灯芯燃烧时的余烬,形如花球,具体而微;颜色本是黑的,在火焰中则呈现为红色,赤艳如花,因而得名。
本词即以灯花为吟咏对象。
原文
西江月灯花
零落不因春,吹嘘何假东。
纱窗一点自然红,费尽工夫怎种?
有艳难寻脂粉,无香不惹游蜂。
更阑人静画堂中,相伴玉人春梦。
作者曹希蕴是位女性,曾在京都货,受到苏轼叹赏,后出家为女道士,故原题曹仙姑作。
咏物词自北宋初萌,后期渐多,迄于南宋,末期尤盛。
词家认为:咏物须神似。
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
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词哀
灯花,虽然象花,并非真花。
词中巧妙地将二者联系起来,对照描写,同中见异,而其异愈彰。
虽不明言灯花,却处处贴切灯花,特
点鲜明,形象生动,足以引人入胜。
上片着眼于灯花的生命历程。
首先描写灯花开落的特点:开放,乃余烬使然,不靠东风吹嘘;零落,是人手剔除,不凭春雨相催。
如《庾子集对烛赋》:剌取灯花持桂烛,遮却灯檠下烛盘。
总之,与季节物候全无关系。
不因、何假,隐示具体、准确,饶有兴味。
进而极赞灯花生命之美和天然形成之妙。
灯花结成,于跳动的火焰中闪耀着红艳的光色,美丽自然,富有生气,置身于黑夜之中,纱窗之下,不啻万绿丛中一点红,体形虽然微小,但却惹人注目。
由于灯花不假人力,自然形成,与春花生长完全两样,即使有意栽种,费尽工夫,也只能是可怜无补费精神。
自然、怎种,慨叹人工无能为力,更见其天工生成之美。
下片转换角度,着眼于灯花的属性特征。
灯花,美艳悦目,但是并非依靠脂粉涂饰;灯花,没有芬芳,当然不会招惹游蜂烦扰。
难寻、不惹,俨然具有个性:天然恬静、淡泊自甘,与百花争妍、招蜂引蝶的禀赋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灯花,古人以为吉兆,能报喜信。
《杜工部草堂诗笺独酌成诗》: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衬。
曹希蕴还有一首《踏莎行》,也是咏灯花的:解遣愁人,能添喜气。
些儿好事先施力。
画堂深处伴妖娆,绛纱笼里丹砂赤。
有艳难留,无根怎觅,几回不忍轻轻别。
玉人曾向耳边言:花有信,人无信。
描状灯花特点,与此词相近,唯用意重在卜喜报吉,与此词有别。
灯花可以卜喜报吉,故能在更阑人静倍感幽寂之时,相伴玉人春梦。
春梦,即相思之梦。
这里突出表现灯花的高尚情怀:本身天然淡泊,不占春
情;但却同情闺怨,安慰相思。
这和终于出家却仍怀世情的仙姑的个性,着即若离,有如庄周化蝶,形成深邃意境,委实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