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园冶》中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植物配置艺术及其在瞻园中的体现

合集下载

《园冶》植物造景理念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以北京大屯文化广场改造项目为例

《园冶》植物造景理念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以北京大屯文化广场改造项目为例
王晋 芳 , 吕志 宏
( 山西农业大学林学 院, 山西太谷 0 3 0 8 0 1 ;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 院, 山西 太谷 0 3 0 8 0 0 )
摘 要: 计成在 明代著成《 园冶》 , 在 中国园林史上具有重要 的意义。作品 中虽没有独立的章节研 究植物 的种植 , 却在每篇都 涉及到 了植物景观 的应用。中国传统园林 中, 植物 自身特征使其具有观 赏价值 , 同 时也 为人 们 营造 了 良好 的 生 活环境 。笔 者就 《 园冶》 一 书 中关 于植 物的相 关论述 进行 整 理 , 从 计 成在 园
C o l l e g e fI o n f o r m a t i o n , S h a n x i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T a i g u 0 3 0 8 0 0 , S h a n x i , C h i n a )
i n d e p e n d e n t c h a p t e r s t o s t u d y p l a n t c u l t i v a t i o n i n t h e f u l l t e x t , b u t i n e a c h i n v o l v e s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p l a n t
b u t a l s o f o r p e o p l e t o c r e a t e a g o o d l i v i n g e n v i r o n me n t .I n t h i s p a p e r ,t h e a u t h o r o r g a n i z e d t h e r e l a t e d d i s c u s s i o n a b o u t t h e p l a n t a r r a n g e me n t .F i r s t l y ,a u t h o r t a l k e d a b o u t t h e r e lm a o f t h e p l a n t p l a n t e d i n t h e g a r d e n , c o mb i n e d w i t h t h e w a y o f p l a n t a n d b u i l d i n g s . T h e a r t i s t i c g a v e p r o mi n e n c e t o p l a n t i n t h e f u n c t i o n o f c o mb i n a t o ia r l s p a c e s t r u c t u r a 1 . F i n a l l y i t p o i n t e d o u t 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r f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mo d e m g a r d e n

《园冶》的造园思想在当代园林设计中的思考

《园冶》的造园思想在当代园林设计中的思考

《园冶》的造园思想在当代园林设计中的思考作者:刘蔓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09期摘要:《园冶》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造园理论著作,其造园思想可以总结为“道法自然”的生态平衡观、“因借体宜”的生态保护观和“当要节用”的生态节用观。

在当代园林设计中,仅仅考虑人类自身利益和需求,孤立地把“以人为本”作为设计的唯一准则所产生的误导,是园林设计中一种违背自然规律的潜在危险,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道法自然;因借体宜;当要节用;以人为本《园冶》描述的园林是融入文人高雅情趣的理想园林,具有深远的意境,是宜居乐居的人居环境。

中国当今正处于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快速扩张,许多地方生态环境恶化,当人们评价生态环境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思念逝去的生态环境和家园风光。

古代先贤哲人的园林设计思想,依然有着借鉴的价值。

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园冶》的生态智慧是当代园林设计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园冶》的造园思想(一)“道法自然”的生态平衡观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①“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最基本范畴,是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的生成和演变都是“道”的体现,而“道法自然”就是老子哲学的方法论。

道家认为,天地万事万物的运行都应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和谐的境界。

计成遵循道家“道法自然”的观点,《园冶》追求生态平衡的自然观,一是造园总体的规划布局要遵守自然的客观规律,二是园林各要素之间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的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所造园林气韵生动、妙趣横生,以求得宇宙万物和谐发展的境界。

“好鸟要朋,群麋偕侣。

槛逗几番花信,门湾一带溪流,竹里通幽,松寮隐蔽,送涛声而郁郁,起鹤舞而翩翩。

阶前自扫云,岭上谁锄月。

千峦环翠,万壑流青。

”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平共生,是《园冶》所体现的“道法自然”的生态平衡观。

(二)“因借体宜”的生态保护观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一直都重视利用自然规律来实现人的目的。

从《园冶》谈到瞻园的园林设计

从《园冶》谈到瞻园的园林设计

从《园冶》谈到瞻园的园林设计1.瞻园简介瞻园平面上可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是在原有山水骨架基础上整建的,占地5 333m2;西部则是为了满足现代游人活动的需要而扩建的,占地仅有2 667m2。

东部由主体建筑静妙堂(面阔三间之鸳鸯厅)将景区分为南、北两区,由曲廊、溪涧相衔接,堂北过一草坪,隔水池以北假山为对景,堂南接水榭为大小二水池,此种将园中山池置于厅堂前后形成主要对景而园东之亭廊与园西之假山、峡谷遥相对峙构成不对称平衡的做法,是我国传统的园林布局方式。

西部分南、中、北三景区,南部为一组建筑群,由大厅、楼厅、小厅及庭院组成独立的僻静景,建筑分量较重;中部为一草坪,扩大了游人公共活动的场所,草坪东有曲廊,正北端为几重叠落廊并接一方亭,由亭向北可达北部水院。

三景区特色各异,由曲廊有机衔接,功能、艺术得以充分发挥。

瞻园之精华部分在其东部景区,以下部分由入口、山石、水体三方面结合《园冶》一书来体会瞻园之园林魅力。

《园冶》相地章:“市井不可园也;如园之,必向幽偏可筑,邻虽近俗,门掩无哗。

”中国古典园林崇尚“入门奥如”,追求“居尘而出尘”,既不愿让外面的尘嚣流进园内,也不愿让内部的清幽泄出园外,然而门是非开不可,所以入门处便设或蔽或曲的奥如空间。

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空间毗邻的安排在一起,可以借两者的对比作用而突出各自的特点。

一进中华路上的简约门厅,迎面便是一漏窗,其后置山石,挡住视线和去路,园内风情若隐若现,引人入胜,再由曲廊诱导,依次经过玉兰院、海棠院、桂花院,至花篮厅西半亭,顿觉豁然开朗,富有诗情画意般的南景区展现在人们眼前,使人望不胜望,应不暇接。

这组由门厅、小轩、花篮厅、半亭及曲廊组成的庭院,不但有步移景异的效果,且内外空间穿插,对全园来说起到很好的前奏引导作用,先抑后扬之造园手法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2 .瞻园的园林设计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园治》对中国园林设计的影响

《园治》对中国园林设计的影响

《园治》对中国园林设计的影响:摘要:明代的园林营造大家计成,把中国古代的造园法则和自己丰富的经验进行升华总结,撰写了《园冶》一书。

这部著作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经典之作,被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造园专著,是中国传统宜居思想的精华,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美学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生哲理的思索和追问所达到的层次,在园林中创造出的某种精神境域。

计成的《园冶》达到了两者的有机统一,既通过山石、水木、建筑等艺术形式营造了园林意境,表达了自己的意蕴体悟,又在园林意境中体现出自己的人生境界。

他对园林幽静的“意境美”的营造无不是以“境界”作为最高要求的。

《园冶》以前的私家园林,绝大多数都已不复存在了。

留存至今的大多为明、清的宅园和庭园。

其中,苏州、扬州和川西园林和庭园,最为人所称道,而苏州园林和庭院更其著称于世。

计成的《园冶》是在镇江写成的第一部古典园林设计建造理论的专著,计成不仅是一位造园家,更是一位工诗善画的知识份子,因此作出了《园冶》这么一本著作。

进入明、清以后从文人中分化出一部分从事园林艺术创作的专业人士。

他们同工匠出身的造园家会合成一股新的推动力量,激发了造园事业向更高层次(或境地)的发展。

不少文人出来著书立说,特别是在人文荟萃的江南一带。

他们当中名声最为显赫的有明代《长物志》的作者文震亨、《园冶》的作者计成和清代《一家言》的作者李笠翁。

《长物志》和《一家言》并非造园学的专著,但它们的作者还是用了极大热情和较大篇幅阐述了园林中室庐、花木、水石等诸多方面的经验之说。

中国的传统庭园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然而中国传统庭园在一些方面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今天的城市人口需求及建设。

借鉴西方现代庭园的发展经验,吸收西方优秀的理论研究成果,以推动我国现代庭园的发展。

为了更容易理解西方现代庭园的方方面面,本论文首先对庭园及庭园的相关概念作了简要的介绍,然后介绍了西方传统庭园艺术几千年来的发展概况。

园冶读后感800字

园冶读后感800字

园冶读后感800字《园冶》是明代著名园林艺术家计成创作的一部关于园林艺术的专著,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瑰宝。

这部书不仅详细介绍了园林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方法,还阐述了园林艺术的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园林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园冶》让我认识到了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书中,计成通过对园林景观的描绘,展示了园林艺术的美轮美奂。

他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和谐共生的美感。

同时,他还强调了园林艺术的空间处理,通过错落有致的建筑、曲折迂回的小路和丰富多样的植被,营造出一种既具有层次感又富有变化的景观空间。

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让我深感震撼,也让我对园林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园冶》让我明白了园林艺术的哲学内涵。

在书中,计成将园林艺术与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相结合,认为园林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所。

他主张在园林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自然景观的特点,顺应自然的规律,使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同时,他还强调了园林艺术的精神性,认为园林不仅是观赏的对象,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这种哲学思想让我对园林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园林艺术产生了敬畏之心。

《园冶》让我学到了很多园林设计和施工的方法。

在书中,计成详细地介绍了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等。

他还介绍了许多具体的设计技巧,如借景、障景、点景等。

这些方法和技巧对于我今后学习和欣赏园林艺术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园林施工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如选材、布局、施工等。

这些内容让我对园林工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对园林艺术产生了实践的欲望。

《园冶》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园林艺术专著。

它不仅让我领略了园林艺术的美,还让我明白了园林艺术的哲学内涵和实践方法。

我相信,通过学习《园冶》,我会在园林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一定的艺术特征。

然而,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特点,使我们通过分析其植物景观构成来研究其多样的表现形式与丰富的精神内涵。

本文从园林植物之造景美、园林植物之动感美和园林植物之意境美入手, 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窗腑之美。

从而实现园林植物在造园中创造“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传神”之作。

关键词:园林植物;古典园林1.园林植物之造景美1.1分隔、联系空间利用园林植物能够对园林空间进行组织。

植物的枝条、叶冠有疏有密,视线有通透有阻隔,使得景物似隔非隔有藏有露,相邻景象既可互相阻隔、又可互相渗透。

在造园中有障景、隔景、漏景等手法。

12隐蔽、遮挡背景以乔灌木和攀缘植物的自然形态装饰或替代建筑、构筑物呆滞的背景,不但可取得自然活泼的观赏效果,而且高低掩映的植物还可以造成含蓄莫测的景深幻觉, 从而拓展了园林的空间感。

1.3 装点、衬托景物植物往往作为构图的关键,起到补足和加强山水气韵的作用。

植物的枝条、冠叶与假山、建筑在形状、色彩、肌理上形成对比, 参差错落, 浓淡相间, 虚实相生, 丰富了景观的轮廓和质感。

植物或点缀于建筑周围, 或作为背景衬托于建筑之后。

建筑也依靠植物的衬托来显示其与自然的联系。

1.4 幽辟、开敞景观园林内植物分布甚广,站在不同的视角看,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从而构成了景观画面中的远景、中景、近景;利用花木植株形状大小和疏密程度,有意识地安排其在园林中的位置, 得到或开敞暴露,或幽辟深邃的景观, 更加丰富了园林空间层次感。

1.5独立、组合配置园林植物具有其自身的观赏性,本身即构成独立观赏的对象,可作为具有自然情趣的景象主题。

无论独立栽植还是成片栽植,或结合自然山水的植物配置, 同样都可以起到景象点题的作用。

2 园林植物之动感美2.1色彩在园林中,植物不但是“绿化”的颜料,而且是万紫千红的渲染手段。

园林植物那润泽的苍翠青碧诸般绿色以及其中由盛开花卉咤紫嫣红的点染,反衬着亭台楼阁,使用植物来满足对色彩的渴求,使得景象色彩鲜明且更为幽雅自然。

园冶

园冶

论园冶的造园手法和设计艺术思想作者:张慧摘要:计成所著《园冶》是中国造园史上唯一的技术专著。

相比于其他古代造园文献,《园冶》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不仅系统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诸多技术手法,而且将许多文人造园的思想和理念蕴涵其中。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园冶》设计艺术思想的精髓。

《园冶》的园林设计艺术思想及其体现的生态智慧,给后工业社会的人们许多启迪。

它的价值,将被从新的高度重新认识和发现。

关键词:园冶造园技术手法理念设计艺术思想1.1 《园冶》简介《园冶》,明末计成所著,是我国造园史上最重要的园林专著。

因其诞生年代较晚,又是唯一的一部专业技术专著,历来被视为中国晚期园林的技术总结。

作者计成既是画家,又旁涉造园,故常常能以画意入园,突破匠人造园的窠臼而别出心裁。

正如阚铎在《园冶识语》所说,“其掇山由绘事而来,盖画家以笔墨为丘壑,掇山以土石为皴擦,虚实虽殊,理致则一。

”计成精通画理园论,且游历广泛,于大江南北所造园林颇多,为当世名流所推重。

《园冶》提出的理论正是在总结其造园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故所论真切而不落俗套。

相比于明清园论大多“转相标榜”,“文笔肤阔而语焉不详”的流弊,《园冶》显得独出心裁而极为珍贵。

1.2 《园冶》中反映的造园的手法和理念《园冶》重点讨论了叠山、建筑、装饰、借景等造园技法。

同时,计成把造园的目的、途径、手法、意境等方面的思想观点也蕴涵于其中。

因此,分析《园冶》的造园思想成为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人园论的重要途径之一。

《园冶》重点阐述了借景、理石、建筑装饰等三方面的技术手法,其主要造园思想也贯穿其中。

大体可分为,因借与造景、土筑与叠山、自然与人工、造园成法与因地制宜等方面关系。

1.2.1 因借与造景计成认为造园不仅要通过叠山理水等技术创造优美的园林环境,更要善于利用既有的环境,善于发现场地的有利之处。

这种观点与后来英国人布朗的造园观点很接近。

二者都强调了对现有场地条件(场地的“潜质”)的充分利用,反对无视场地情况,一味人为造作的时弊。

园冶读后感

园冶读后感

园冶读后感第1篇:《园冶》读后感《园冶》读后感读完这本书后,被作者的精神所感动,处在战乱时代怀才不遇,但是他的人生我感觉还是蛮精彩的,有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且写下这本著作。

对后世的影响很深远,作为一名初涉入到景观专业的我帮助还是特别的大的,我个人认为计成是一个优雅的造园家,他的文学修养以及艺术修养都很高,他有他独特的审美观点和清新脱俗的人物个性。

这本书是文言文读起来是有些困难但结合着翻译文来读就很上口了,文章中的句子很优美,书写的不枯燥,读着读着就能自己也开始顺着作者的思想开始想象这个场景会是什么样的。

《园冶》中不仅仅有很多值得我们后人观摩,学习思考的造园手法,还有他的思想和灵魂在这本书中,他把他对自然的挚爱融入书中,对后人的生活态度也有一定的启示,现代人生活速度很快而忽视了园居生活的乐趣。

这本书全面的论述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各种局部细部的综合性的著作,分别从造园的指导思想,园址选择,园林布局(包括建筑、门窗、栏杆、墙垣等的构造和形式),掇山、理水、置石、择木、铺地、借景等,都配有图片加以系统阐述还有作者工作经验以及一些铺装栏杆门窗的设计样式。

无论对我国造园史、建筑史的理论研究,还是对造园设计和景观艺术的实践,都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书中的兴造论是全书的总纲,提出了营园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是“三分匠,七分主人”也就是说造园的成败并不取决于一般的工匠和园主人,而是取决于能够主持其事的,内行的造园家,主持造园的人与工人的区别在于他是有心窍之人,对基地有所规划,会把建筑体形与庭院组合的恰到好处,对我的启示就是既不能拘泥于型制只顾得体,也非不顾法式只追求合宜。

造园不能死板,只要合宜就自然相称而雅致,园林讲究“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在园说中又提出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是:“景到随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我们在规划设计中也要做到造景要适应园址的地貌和地形特点,并尽量发挥它的长处,避开他的短处,我们在创造山水环境时要给人一种天造地设的感觉,建筑要从属于山水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分:_______南 京 林 业 大 学研究生课程论文2016 ~ 2017 学年 第 二 学期二○一 七 年 二 月课 程 号: 课程名称: 论文题目: 关于《园冶》中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植物配置艺术及其在瞻园中的体现 学科专业: 风景园林 学 号:姓 名:任课教师:摘要明代计成所著《园冶》是我国造园史上的一部伟大的著作,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造园理念,是中国古典文化思想在造园方面的写照。

本人通过对《园冶》中植物配置方面的研究,分析出中国古代文人及士大夫的植物造景理念,并同时参照《园冶》中的植物配置理念,阐述瞻园植物造景中的亮点,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字:《园冶》;植物配置;瞻园;古典园林目录前言 (4)1 (4)2 (4)下略 (4)参考文献 (110) (113)前言我国历史悠久,造园艺术亦是源远流长,古代也涌现出不少的造园家、美学家。

但古代关于造园艺术的书籍却寥寥无几,《园冶》作为一本相对比较全面的讲述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著作,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本文着重研究《园冶》一书中讲述的关于古代文人士大夫在植物配置方面的理念,并通过南京瞻园中园林植物配置的实地考察,讨论瞻园植物配置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措施。

1.《园冶》概述《园冶》是我国明末清初时期的造园巨作,书中的许多造园手法及美学思想对人们的造园实践有极高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全书共分为三卷:第一卷分为兴造论、园说及相地、立基、屋宇、装折四篇;第二卷专述栏杆;第三卷讲述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等六篇。

该书首先阐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次而详细地记述了如何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并绘制了两百余幅造墙、铺地、造门窗等的图案。

书中既有实践的总结,也有他对园林艺术独创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并有园林建筑的插图二百三十五张。

2.《园冶》中关于植物景观的叙事内容《园冶》全书中没有设置单独的植物及植物景观章节,但有关植物及植物景观方面的内容却涵盖造园的多个层面,全书共3卷13节中有9节55处阐述了植物景观。

卷一“兴造论”中1处,“园说”中8处,“相地”中21处,“立基”中7处,“屋宇”中1处;卷三“墙垣”中1处,“掇山”中6处,“选石”中3处,“借景”中7处,其中叙述植物的主要语句摘要见表1 《园冶》中植物景观的叙述语言力求文笔气韵,不乏华丽的词语,诉诸于人们种种感官知觉和审美随想。

全文多用木、树、花、林、藤、萝、嫁、卉等泛指植物,对有些植物种类的具体名称缺乏清晰的界定,如竹、杨、柳等。

全文的涉及的竹、柳是否是指同一种植物,无从考证。

全文涉及有具体名称的植物26种,其中常绿乔木3种:松、柏、桂花;落叶乔木9种:梅、梧桐、槐、柳、梨、杨、桑树、桃、李;灌木1种:蔷薇;草本11种:兰花、白芷、白苹、红廖、芭蕉、芍药、麻、芦苇、荷花、菊花、溪荪;藤本1种:薜荔;竹类1种:竹。

表1《园冶》中的植物景观语言和园林植物种类表.3.《园冶》中景观种植的思想表达分析《园冶》中关于植物种植没有专门的篇章,而是分散于各章节中。

但是通过文中涉及植物种植处的概括分析可总结出计成对于植物配置有可以归纳出的共性。

3.1强调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在卷一的“园说”中就在强调园林植物的重要作用,园林建筑需要隐藏于植物中,只有这样才能体现隐者的逸致闲情;“景到随机,在涧共修兰芷。

径缘三益,业拟千秋,围墙隐约于萝间,架屋蜿蜒于木末。

山楼凭远,纵目皆然;竹坞寻幽,醉心既是。

”“梧阴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因借自然环境营造景观,在涧流边都应培植兰花芷草。

园林内的路径要沿着松、竹、梅这样的花木开辟,才有隐者的逸志闲情;造景如同壶中日月,才可建立千秋基业。

围墙要掩藏在藤萝中使之隐约可见,屋架要高置于树梢间形成蜿蜒之感。

依山楼凭栏远眺,放眼都成美景;信步竹林而寻幽静,醉心便在其中。

梧桐树影布满大地,槐树绿荫洒满闲庭;河堤沿岸栽种柳树,房屋四周培植梅花;在竹林里修建茅舍,开凿一条涓涓细流从旁绕过;山峦叠嶂犹如锦绣屏风,门前高耸一列千寻翠景,虽然皆出自人工造景,但宛如天然生成一般。

作者在这段文字中处处强调园林建筑与植物的关系,建筑需要以树木为外衣,人为创作的园林建筑需要有园林树木的装点才能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3.2追求植物体现出的画境美作者计成自幼学画,在“自序”中写道:“不佞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仝、荆浩笔意,每宗之。

”因此,计成在造园时追求山水画的意境是理所当然的,在植物应用上也是极力的推崇“幽”“雅”的植物的画意。

“借景”中的“半窗碧隐蕉桐,环堵翠延萝薜。

”“园说”中的“围墙隐约于萝间,架屋蜿蜒于木末”“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村庄地”中的“桃李成蹊,楼台入画”;“郊野地”中的“月隐清微,屋绕梅余种竹;似多幽趣,更入深情”;“掇山—厅山”中“或有嘉树,稍点玲珑石块;不然,墙中嵌理壁岩,或顶植卉木垂萝,似有深境也”;“掇山—峭壁山”中“借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

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等,都是画意思想的体现。

3.3追求植物体现出的寓意美作者同时也强调植物自身的吉祥寓意,作者多次在文中提到竹、梅、松、莲等植物,《园冶·相地》中“開徑逶迤,竹林遙飛叠雉”,“屋饒梅余種竹,似多幽趣,更入深情”;另在《园冶·借景》中提到竹的应用,例如“看竹溪灣,觀魚濠上”等等,可见计成对竹子的喜爱。

《园冶·园说》写道“栽梅绕屋”、《园冶·相地》山林地篇中“階前自掃白雲,都体现出计成对梅花的喜爱。

《园冶·相地》山林地篇中“松寮隱僻,送濤聲而陣陣”,城市地篇中“窗虛蕉影玲瓏,崖曲松根盤礡”是作者对于松树的应用举例。

《园冶·立基》中写道“遙遙十里荷風”、《园冶·借景》中“池河香馆”是作者对于莲花的描述。

在中国古文化中,竹具有“宁折不弯”和“中通外直”的品质象征;梅花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的品质被人称颂;松树更是具有不畏强权、临危不惧的高贵品质;莲花有着出淤泥而不染、正直不拒的美好品格。

从以上这些植物的运用可见作者在园林植物应用方面非常强调植物自身的吉祥寓意从而体现出园主人自身的高贵品质。

3.4强调植物配置的生态美虽然明末清初没有生态学的概念,但是作者在叙述植物应用时,却表现出了生态的意识。

在植物应用方面,作者推崇对已有的大树保留,如“相地”中“新筑易乎开基,只可栽杨移竹;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

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

”所有这些都体现出作者对大树、古树的保护意识。

卷三“墙垣”中“凡园之围墙,多于版筑,或于石砌,或编篱棘。

夫编篱斯胜花屏,似多野致,深得山林趣味”,该段体现出作者对于自然景观的追求,不喜欢人工修饰太重的痕迹。

3.5强调植物配置的色彩美《园冶》中提点到的 26种植物中,大多色彩观赏性较强。

在园林中盛开,繁花似锦。

因此,利用植物的合理配置,可以打造四季不同的景象。

《园冶·借景》中提到“园中景物、四时不同”,即春天,桃、柳,落花片片飞舞,弱柳丝丝低垂。

夏天,蕉、桐、绿荫隐现于半窗之中,漫步于水边,赏玩月影。

秋天,枫叶、桂花,数棵红艳如醉、天香冉冉而来。

冬天,梅花、树枝,寒天白雪压枝、踏雪寻梅。

4.瞻园概况及种植特点4.1瞻园概况瞻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园林,始建于嘉靖初年。

清时与上海豫园、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留园并称“江南五大园林”。

其历史可追溯至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前的吴王府,后赐予中山王徐达的府邸花园,素以假山著称,以欧阳修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

瞻园是南京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古典园林建筑群,也是唯一开放的明代王府,曾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府邸的一部分,清朝各任江南布政使办公的地点,太平天国时期为东王杨秀清王府。

瞻园叠经明、清、太平天国、民国与当代,和江南多数园林一样,沿革复杂,园貌历经变迁。

瞻园园虽不大,却颇具特色,是江南名园之一。

瞻园坐北朝南,纵深127米,东西宽123米,全园面积251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园林绿化面积15500平方米。

园内有乔灌木810株,竹类面积400平方米。

4.2瞻园内植物种植特点山、水、石是瞻园的主景,东瞻园有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展区、水院、草坪区、古建区,西瞻园有西假山、南假山、北假山、静妙堂等景点。

瞻园植物造景深受明代诗画、生活习俗、哲学思想的影响,园内古树名木众多,多依山傍水,空间对比强烈;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常绿植物多有运用,植物配置重点突出。

图1瞻园平面图5.瞻园中植物种植手法与《园冶》一书中种植手法的相通处5.1瞻园植物配置的画境美“半窗碧隐蕉桐,环堵翠延萝薜”;“围墙隐约于萝间,架屋蜿蜒于木末”;“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桃李成蹊,楼台入画”;;“月隐清微,屋绕梅余种竹;似多幽趣,更入深情”;“或有嘉树,稍点玲珑石块;不然,墙中嵌理壁岩,或顶植卉木垂萝,似有深境也”;“借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

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园冶》中描述的画境在瞻园中也多有体现。

5.2瞻园植物配置的寓意美如同《园冶》的作者计成重视植物所象征的品德一样,瞻园的景观设计者在植物的选择上亦十分重视“品格”,瞻园中各处植物的应用都具有吉祥的含义,力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整个瞻园植物品种达到80多种,其中乔木有30多种,灌木达30多种,草本与藤本达20多种。

应用较多的树种有银杏、香樟、桂花、垂柳、女贞、枣树、梅、红枫等。

《园冶》作者计成偏爱竹、松、梅、莲,曾多次在书中提及这四种植物。

在中国古文化中,竹具有“宁折不弯”和“中通外直”的品质象征;梅花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的品质被人称颂;松树更是具有不畏强权、临危不惧的高贵品质;莲花有着出淤泥而不染、正直不拒的美好品格。

这几种植物在瞻园中亦是多处有采用,如西假山景点中有扇面亭与岁寒亭,两亭隔水相望,在亭子周围大量种植被誉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南假山是三个假山中最有层次感的,从静妙堂看去,假山最南侧种植香樟,香樟的北面种植黑松,再配置以五针松、红枫等;园内爬山廊沿水一侧、九转回廊周边点缀多棵五针松,园内的水景中多处种有莲花。

当然瞻园内亦有用到很多寓意吉祥的其他植物如紫藤、桂花、玉兰、海棠、枣树、侧柏、凌霄、牡丹等。

5.3瞻园植物配置的色彩美瞻园植物设计时注重季相变化带来的四季不同的景色,植物设计重视四季有花,色彩变幻的特点,从早春的梅花、玉兰、迎春、山茶到春天的金钟、连翘、深山含笑、海棠、紫藤、日本晚樱;从夏季的石榴、栀子花、夹竹桃再到秋季的木槿、桂花,最后有冬季的腊梅,园中做到了四季有花,花开不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