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测平均速度实验题
2019学年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探究题(答案版)

2019学年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探究题(答案版)一、实验,探究题1、如图24所示,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斜面和滑块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形。
当滑块自顶端A出发开始计时,分别滑至B和斜面底端C时依次停止计时,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
(1)除了数字钟,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
(2)滑块由A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是 m/s。
(3)滑块在AB段的平均速度v AB和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的大小关系是。
2、某校初二(1)班的同学进行“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的实验,该实验:(1)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2)需要的测量工具是:(3)请你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3、某班同学进行“测量纸锥从某一高度下落到地面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的实验:(1)你认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和。
(2)你选用的主要实验器材是:手表、。
(3)小明所在的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拍下的照片如图19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
若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cm,则在此过程中,纸锥的的速度为 m/s。
图194、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8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分度值为1 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8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刻:(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
所用的测量工具是和。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填“陡”或“缓”)些。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BC= cm,t BC= s,v AC= m/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填“大”或“小”)。
5、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⑴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⑵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⑶斜面的作用:⑷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 V AC偏(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做(匀速/变速)直线运动⑸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AB = m/s.⑹在测量过程中,发现下落时间较难测出,可采用的措施是.6、根据活动:测定纸锥下落的速度实验,请你回答:(1)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的原理是(2)你选用的器材是:纸锥、和(3)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小华准备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设计了如上的表格,进行实验测量并计算出纸锥下落的速度.你认为小华这样做能减小实验误差吗?答:7、有一个同学,用下面的方法测量小钢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实验:测量平均速度》(解析版)

《测量平均速度》一、实验探究题1.如图所示,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斜面和滑块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形.当滑块自顶端A出发开始计时,分别滑至B和斜面底端C时依次停止计时,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1)除了数字钟,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______ .(2)滑块由A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是______ m/s.(3)滑块在AB段的平均速度v AB和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 .2.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活动中,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1) 实验原理是。
(2) 小红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下左图所示,可以看出纸锥从甲位置运动到乙的过程中在做 (选填“匀速”、“变速”)直线运动,其理由是。
若测得纸锥在甲、乙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9.60cm,则在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m/s。
(3) 在下右图中,能正确反映出该纸锥从甲位置下落到丙位置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尺(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 AB=____________cm;t BC=____________s;v AB=____________m/s;v BC=__________m/s。
(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_____,是在做__________运动。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_(选填“大”或“小”)。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习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测量平均速度知识梳理本节的内容为探究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实验探究,并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通过探究过程,学会通过实验收集信息、客观评价结果是本节考查的主要方向,通常以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的形式考查,考查知识点有长度、时间的测量及读数,速度的计算,误差的分析等,难度一般不大。
一、怎样测量速度实验原理:s vt =。
实验测量器材:刻度尺、机械停表。
我们只需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用停表测出运动的时间即可算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如果要探究一段路程中速度的变化,只需将经历的路程分为若干段,再分别测出每段的平均速度,即可大致测量出整个过程中速度的变化。
二、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的变化1.实验原理:s vt =。
2.实验器材:停表、刻度尺、斜面、小车、金属片。
3.实验过程:a.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和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b.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和所用的时间t2,根据数据算出小车从中点滑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s3,以及用的时间t3;c.根据记录数据算出两段的平均速度,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三、实验分析1.注意事项测s:以看到小车的前缘撞击金属片为准。
测时间t:(1)记时开始与小车释放应该是同时的;(2)斜面的倾斜度应该小些,使小车运动的速度更小,这样小车运动时间更长,误差更小。
2.误差分析误差可能产生的原因:s分得不等、计时不准、测量估读。
重难点突破重难点01 平均速度的理解典例在线一辆雪橇沿山坡滑下,第1 s内通过3 m,第2 s内通过6 m,第3 s内通过9 m…,则有A.雪橇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3 m/sB.雪橇做变速直线运动,但每秒内的平均速度都是3 m/sC.雪橇前2 m/sm/s【参考答案】C【详细解析】由题意可知,雪橇每秒内通过的距离不相等,故物体做变速运动,故A错误;第一秒内【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应注意跟据物体的速度公式判断物体的运动,每秒内雪橇通过的路程都不同,找出每段对应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即可求出平均速度。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例题)(解析版)含答案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1章 《机械运动》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架解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间接法):1.实验原理:tS v;2.实验器材: 刻度尺、停表、小车、斜面、挡板; 3.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 1;(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 1;(3)根据测得的S 1和t 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4)将挡板移至S 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 2所用的时间t 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4.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具体测量过程和记录表格:得出的结论: 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例题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装置如图所示,将小车从斜面上端A 点由静止释放到达B 点,用电子表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 ;(2)小车在下落的过程中,受 (选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作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km/h ;(3)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 (选填“大”或“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 。
(5)如果在实验中,先释放了小车,才开始计时,那么测得的平均速度会 (选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v=st;(2)非平衡力;0.72;(3)小于;(4)小;时间;(5)偏大。
【解析】解:(1)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该实验的原理是v=st;(2)由题意可知,小车是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而且运动过程中没有维持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小车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故小车不是受平衡力的作用;由图示知,小车通过的全部路程为0.5m+0.5m=1.0m,所用的时间为5秒,所以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st =1m5s=0.2m/s=0.72km/h;(3)由图示知,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路程都是0.5m,但通过上半程所用的时间为3s,下半程所用时间为2s,所以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并减小测量时间造成的误差,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测出的时间误差较小。
专题01 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题(解析版)

【解析】
(1)设全程路程为L,则小车运动的距离sAC=L,sAB=L/2
由题知,所用的时间tAC=2.6s,tAB=t2=1.8s,
则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vAB=sAB/tAB=L/2/1.8=L/3.6
小车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vAC=L/2.6
(2)将金属片放于B处固定,重复步骤上述过程,进行第二次测量,同时将AB之间的s2、t2和计算出的v2记于表格。
(3)利用s1-s2=s3,t1-t2=t3,算出BC之间的s3、t3,再用v3=s3/t3算出v3记于表格。
(4)比较v1、v2、v3的大小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5)收拾整理器材。
6.记录数据表格和结论;
(3)经测量,S1=0.9m,S2=0.4m,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秒表记录如图所示,
则小车在S3上的平均速度是m/s。
【答案】(1)刻度尺;(2)较小;(3)0.5。
【解析】
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距离,题目中已经给出了秒表,因此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刻度尺;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4)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C点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运动时间偏________.
【答案】(1)v=s/t(2)不是 (3)4.00 0.5 0.3 (4)大
【解析】(1)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是v=s/t。
(2)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在相等的时间内,运动的路程不等,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由静止开始下滑.
(4)vBCvAC(填“>”、“<”或“=”)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同步训练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在实验中经常遇到现象或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我们需要对实验进行优化改进,下列采取的措施不合理的是()A.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时,为了方便时间的测量,选用锥角较大的纸锥B.在探究平面镜成像时,为了使棋子的像清晰一些,用手电筒对着棋子照C.在估测大气压值时,为了便于弹簧测力计的测量,选用较大容积的注射器D.在探究红外线的热效应时,为了使温度计示数变化明显,将玻璃泡涂黑2.小红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远足活动,她行走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6km/h,行走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4km/h,则她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A.2.4km/h B.4.8km/hC.5km/h D.因总路程未知,故无法确定3.在100米赛跑中,小明5s末的速度是9.0m/s,10s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是10.2m/s.则本次比赛中,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是A.10.2m/s B.9.6m/s C.10m/s D.无法确定4.某物体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A.在0~60s内物体一直在运动B.在20~40s内物体的运动速度为5m/sC.物体在0~20s比在40~60s内运动得快D.在0~60s内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0m/s5.如图所示是相向而行的甲、乙两个物体的s﹣t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的运动速度为10m/sB.0~30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C.相遇时两个物体通过的路程均为100mD.甲、乙是同时出发的6.小华每天骑自行车去上学,某一次从家到学校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则小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A.135m/s B.168.75m/s C.2.25m/s D.2.81m/s7.甲、乙二人进行100m比赛.甲以5m/s的速度匀速跑完前半程,再以6m/s的速度匀速跑完后半程;乙在比赛的前一半时间以5m/s的速度匀速跑,后一半时间以6m/s的速度匀速跑,则A.甲赢得比赛B.乙赢得比赛C.甲、乙同时达到终点D.无法判断8.下列速度指瞬时速度的是()①子弹出膛的速度②足球被踢出时的速度③火车通过甲、乙两地间的速度④子弹头过某点的速度.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二、填空题9.达州到成都的铁路线长约400km,小陈坐在达州到成都的动车上,透过车窗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后移动,他是以为参照物的;该车到达成都用了约2h30min,其平均速度为km/h.10.如图1所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2s经过的路程。
1.4测平均速度实验题

xxxXXXXX 黉舍XXXX 年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XXX 年级xx 班级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一.试验,探讨题(每空? 分,共? 分)1.在“测平均速度的试验”中,测出物体活动的旅程和活动物体经由过程这段旅程的时光,即可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利测量_____________,如图所示,该次试验中,小车经由过程全程的平均速度v=___________m/s,试验中小车经由过程上半旅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__小车经由过程下半旅程的平均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试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试验装配: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 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 三处时电子表的时光显示(数字分离暗示“小时:分:秒”).(1)该试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2)试验中为了便利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选填“大”或“小”).(3)试验前必须学会闇练应用电子表,假如让小车过了A 点才开端计时,则会使所测AC 段的平均速度vAC 偏(选填“大”或“小”).3.在用如图所示的办法“测平均速度”的试验中,请据图答复问题:(1)试验道理是.(2)在试验中,除了用到如图所示的器材外,还缺乏的器材是.(3)所测旅程为m.(4)假设所用时光为7s,那么小车的平均速度m/s.(保存两位小数)4.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活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端下滑,分离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光,即可测出不合阶段的平均速度. (l)图中AB段的旅程S AB=____cm,假如测得时问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____cm/s.(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光时,假如小车过了B点才停滞计时,测似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___________.(3)为了测量小车活动进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窗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光,从而盘算出小车活动进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准确吗?_______,来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小明和同窗们一升引硬纸板搭建了图12所示的轨道,测量小球活动的平均速度.(1)根据试验的道理,须要测量的物体量是小球活动的旅程s 和所用的时光t.(2)他们先用钢卷尺对轨道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标识表记标帜,因的测量误差较大,需多次测量.为包管小球每次经由过程A点的速度雷同,必须用统一小球从左边斜面的高度由静止释放.要使小球可以或许经由过程E点,释放小球的高度应程度段BD的高度.(3)从A点开端计时,用电子秒表分离测量小球经由B.C.D.E各点的时光.整顿试验数据并记载鄙人表中.路段距离s/cm 活动时光t/s 平均速度v/(m·s-1)ABBCCDDE剖析表中数据可知,v BC v CD,这是因为小车在活动进程中受感化;小球从A 点活动到E点的进程中,在点的速度最小.(4)小球在BD段活动的平均速度为m/s(3分,盘算成果保存两位小数).图126.在“测定平均速度”的试验中,如图所示:(1)物体活动的旅程用________测量.活动时光用________测量,这个试验根据的道理是v=.(2)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________(填“大”或“小”)的坡度,如许小车在斜面上活动时光会长些,便于测量.(3)试验中测量得的数据:斜面全长1m,经由过程全旅程的时光为18s,经由过程前半程的时光为10s,那么小车活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cm/s,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cm/s,全部旅程平均速度是________cm/s(此处保存一位小数).7.浏览懂得题(5分)我们知道物体单位时光内经由过程的旅程叫速度,速度盘算公式为:速度=旅程/时光,即v=s/t.别的物理学中把物体在单位时光内速度的变更量叫加快度(注:速度的变更量用△v暗示,它等于前后速度之差;加快度用字母a暗示,国际单位是m/s2).由加快度的界说可知:(1)若一个活动物体开端活动的速度v0=2m/s,经由5s后它的速度变成v1=6m/s,则这个物体在5s内的速度变更量△v=m/s;(2)若问题(1)中的物体做匀加快直线活动(单位时光内速度的增长量相等),求出物体的加快度大小a= m/s2;它暗示的物理意义是(3)根据你浏览后得到的信息,请你写出加快度的界说公式a= ;(4)假如作匀速直线活动物体的v—t图像如图所示,则图中暗影部分面积暗示的物理量是8.有一段用固定镜头拍摄的一列武广高铁动车组视频,小田经由过程播放该视频来测算机车运行速度.已知机车长度是s,测算的步调如下,请将步调C填补完全,并分列测算步调的合理次序(填字母).A. 记下机车头到达不雅测点的时刻.B. 盘算整列车经由过程不雅测点所用时光t.C. 在画面上选择一个.D. 应用v=s/t 盘算出机车运行的速度.E. 记下机车尾到达不雅测点的时刻.9.在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试验中,采取如图11所示试验装配,斜面长0.8m,用来计时的秒表每格暗示1s.试验中为了便利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选填“大”或“小”).小车沿斜面从顶端滑到底端,秒表指针如图(指针迁移转变未超出一周).则:小车从顶端到达底端所用时光是s,小车的平均速度为cm/s.10.图甲是教材中测量平均速度的试验,图乙是某教师的改良试验:将一小块含铁小重物(涂黑部分)密封在灌满水的长直玻璃管内.当长直玻璃管竖直后,敏捷移去玻璃管顶端的小磁铁,小重物开端下落,分离测得小重物到达15厘米.30厘米.45厘米处所用的时光,试验数据如下表:15 30 45时光/s 距离/cm试验次数123(1)剖析表中数据(不斟酌试验误差),从最高处下落到玻璃管底部的进程中小重物_____(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活动;(2)为求小重物在第一次试验时全部下落进程的平均速度,某同窗采取了下列两种盘算办法:办法1:办法2:以上两次盘算办法准确的是.(3)在甲试验中,要使铅笔在桌面上滚动的平均速度变大,可采纳的办法有(写出一点即可);(4)与甲试验比拟,乙试验具有能包管物体做直线活动.便于不雅察试验进程等长处,但还有持续改良之处,你的改良建议是(写出一点即可).11.有一个同窗,用下面的办法测量小钢球活动的平均速度.在程度桌面上的一条直线上标出A.B.C三个点,拿一根分度值为1mm的米尺紧靠直线,A.B.C三点在米尺上对应的读数如图5所示.当小钢球沿直线活动经由A.B.C三点时,该同窗用手表记下了小钢球经由A.B.C三点时对应的时刻,如图5所示.则小钢球在经由过程AB.BC和AC各段旅程中,平均速度分离为:v AB=_______cm/s;v BC=________cm/s;v AC=________cm/s.12.小聪想探讨足球滚动的快慢和什么身分有关.(1)小聪想到自行车轮胎充气缺乏时很难骑快,于是猜测:足球充的气越足,滚动就越.(2)如图12所示,小聪在一处斜坡长进行试验,他测出足球在A处从静止释放,滚动10m到B处所用的时光为8s;将足球用小针放失落一些气后,在B处从静止释放,测出足球滚动10m到C处所用的时光为14s.小聪在试验时须要用到的测量对象有秒表和.(3)足球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m/s.(4)小聪试验中消失缺乏之处,请你指出一点:.13.沿长廊AB偏向铺有30块完全的雷同的正方形地砖,如图10甲.(1)小明用最小分度值是lmm的尺测量个中一块地砖长度如图乙所示,则每块地砖的长度是____________cm.(2)小明用停表测量本身从长廊的A端走到B端所用的时光,停表的读数如图丙所示,他所用的时光是____________ s.(3)根据速度.旅程和时光的关系v=____________ ,算出小明的步行速度为____________m/s.14.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拍照机每隔0.1s拍摄一次,记载活动情形的照片如图所示.则:(1) 试验中测小球滚动速度的试验道理是______________;(2) 小球从A点活动到D点用时_______s;(3) 平均速度为_______m/s.(4) 小球在全部活动进程中作________(选填“匀速直线活动”或“变速直线活动”).(5)该试验所用的斜面坡度应_________些较好(选“大”或“小”)15.如图5所示,是测平均速度时的某次试验进程.(1).试验根据的道理是(2).测量对象. 图中秒表每格为1s,该次试验中,小车经由过程全进程的平均速度v1=_____m/s,s2的旅程正好是全体旅程的一半,小车经由过程上半段旅程的平均速度v2=_____m/s.16.小刚应用如图所示的装配,进行“测量小车活动的平均速度”试验,在试验进程中记载了如下数据,请根据所给数据完成下列问题:小车的地位 A B C D E F距A点距离/cm小车活动时光/s 0 5 9 12 14 15(1)该试验根据的道理是(2)小车从B点活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是参考答案一.试验,探讨题1.时光小于2.(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光内的旅程与这段时光的比值,盘算公式为v=.(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快活动越快,过某点的时光会越短,计时会越艰苦,所认为使计时便利,斜面坡度应小些.(3)开端计时晚,所计时光偏小,用公式v=算出的速度偏大.答案:(1)v=(2)小(3)大3.剖析:(1)探讨小车速度变更的试验道理是:速度公式v=;(2)根据试验的目标肯定所需器材;(3)读取长度时,先肯定刻度尺的分度值,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根据小车经由过程的旅程和活动时光,应用速度公式盘算平均速度.解答:解:(1)试验道理是:速度公式:v=;(2)本试验是测一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需测量旅程和时光,还缺乏秒表;﹣0.10cm=91.00cm=0.910m;(4)小车的活动旅程s=0.910m,活动时光t=7s,小车的平均速度v===0.13m/s.答:(1)v=s/t;(2)秒表;(3)0.910;(4)0.13.4.(1) 40 25 (2)小(3)不准确;所测时光不是活动进程中下半程的时光(小车从A到C的进程中经由过程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经由过程AC段的时光与AB段的时光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光)5.7. (1)4(3) △v/t 这个活动物体1秒钟速度变更了0.8 m/s(4)旅程8.CAEBD,不雅测点9.略10.(1)不是(2)办法1(3)增大纸板角度(或增大铅笔放置高度或在更滑腻的桌面上试验)(4)增长玻璃管的长度(或转变小重物的密度或转变液体的密度)12.(1)快(2)卷尺(或刻度尺)(4)两次试验没有使皮球从统一地位释放(或两次下滚斜面的倾角不合)13. 20 s/t14.15.略刻度尺秒表16.(1)V=(2)4cm\s。
测量平均速度习题含答案

测量平均速度习题(含答案)一、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120.0分)1.???小明做“研究气泡运动规律”的实验(1)在研究气泡运动的快慢时,依据的物理原理是????????????????? ?,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实验中,小明设计的操作方案是: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到达O点后开始计时,并在玻璃管上以O点为起点每隔10cm处做一刻度标记,用秒表测出气泡从O点运动到每一个刻线标记处所用的时间(如图),算出各区间内相应的速度。
小华设计的操作方案是在玻璃管上每隔5cm处做一刻度标记,其余操作与小明的相同。
你赞同????????????????同学的方案,理由是?? ???????????????????????????????????????????????????????。
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用公式表示):__________.(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__________,(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让小车下滑的时间__________(长、短)一些,这样能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____(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__________(匀速/变速)直线运动(4)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AB=__________m/s.(5)小车下滑过程中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AC=__________ m/s.? ? ?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是“小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进行测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XXXX学校XXXX年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XXX年级xx班级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题号一、实验,探究题总分得分一、实验,探究题(每空?分,共?分)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和运动物体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即可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方便测量_____________,如图所示,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___________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路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__小车通过下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 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时间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选填“大”或“小”)。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选填“大”或“小”)。
评卷人得分3、在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请据图回答问题:(1)实验原理是.(2)在实验中,除了用到如图所示的器材外,还缺少的器材是.(3)所测路程为 m.(4)假设所用时间为7s,那么小车的平均速度m/s.(保留两位小数)4、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l)图中AB段的路程S AB=____cm,如果测得时问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____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似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______。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明和同学们一起用硬纸板搭建了图12所示的轨道,测量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1)根据实验的原理 ,需要测量的物体量是小球运动的路程s和所用的时间t.(2)他们先用钢卷尺对轨道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标记,因的测量误差较大,需多次测量.为保证小球每次通过A点的速度相同,必须用同一小球从左边斜面的高度由静止释放.要使小球能够通过E点,释放小球的高度应水平段BD的高度.(3)从A点开始计时,用电子秒表分别测量小球经过B、C、D、E各点的时间.整理实验数据并记录在下表中.路段距离s/cm运动时间t/s 平均速度v/(m·s-1)AB 50.000.45 1.11BC 50.00 0.60 0.83CD 50.00 0.750.67DE 100.00 0.93 1.08分析表中数据可知,vBC v CD,这是因为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作用;小球从A点运动到E点的过程中,在点的速度最小.(4)小球在BD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m/s(3分,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图126、在“测定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所示:(1)物体运动的路程用________测量。
运动时间用________测量,这个实验依据的原理是v=。
(2)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________(填“大”或“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长些,便于测量。
(3)实验中测量得的数据:斜面全长1m,通过全路程的时间为18s,通过前半程的时间为10s,那么小车运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cm/s,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cm/s,整个路程平均速度是________cm /s(此处保留一位小数)。
7、阅读理解题(5分)我们知道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计算公式为:速度=路程/时间,即v=s/t。
另外物理学中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叫加速度(注:速度的变化量用△v表示,它等于前后速度之差;加速度用字母a表示,国际单位是m/s2)。
由加速度的定义可知:(1)若一个运动物体开始运动的速度v0=2m/s,经过5s后它的速度变为v1=6m/s,则这个物体在5s内的速度变化量△v= m/s;(2)若问题(1)中的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相等),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大小a= m/s2;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3)根据你阅读后得到的信息,请你写出加速度的定义公式a= ;(4)如果作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v—t图像如图所示,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的物理量是8、有一段用固定镜头拍摄的一列武广高铁动车组视频,小田通过播放该视频来测算机车运行速度。
已知机车长度是s,测算的步骤如下,请将步骤C补充完整,并排列测算步骤的合理顺序(填字母)。
A. 记下机车头到达观测点的时刻。
B. 计算整列车通过观测点所用时间t。
C. 在画面上选择一个。
D. 利用v=s/t计算出机车运行的速度。
E.记下机车尾到达观测点的时刻。
9、在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采用如图11所示实验装置,斜面长0.8m,用来计时的秒表每格表示1s。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
小车沿斜面从顶端滑到底端,秒表指针如图(指针转动未超过一周)。
则:小车从顶端到达底端所用时间是s,小车的平均速度为cm/s。
10、图甲是教材中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乙是某教师的改进实验:将一小块含铁小重物(涂黑部分)密封在灌满水的长直玻璃管内。
当长直玻璃管竖直后,迅速移去玻璃管顶端的小磁铁,小重物开始下落,分别测得小重物到达15厘米、30厘米、45厘米处所用的时间,实验数据如下表:15 30 45时间/s 距离/cm实验次数1 1.00 1.92 2.822 0.91.94 2.8093 0.91.902.788(1)分析表中数据(不考虑实验误差),从最高处下落到玻璃管底部的过程中小重物_____(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2)为求小重物在第一次实验时整个下落过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采用了下列两种计算方法:方法1:方法2:以上两次计算方法正确的是。
(3)在甲实验中,要使铅笔在桌面上滚动的平均速度变大,可采取的方法有 (写出一点即可); (4)与甲实验相比,乙实验具有能保证物体做直线运动、便于观察实验过程等优点,但还有继续改进之处,你的改进建议是(写出一点即可)。
11、有一个同学,用下面的方法测量小钢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条直线上标出A、B、C三个点,拿一根分度值为1mm的米尺紧靠直线,A、B、C三点在米尺上对应的读数如图5所示。
当小钢球沿直线运动经过A、B、C三点时,该同学用手表记下了小钢球经过A、B、C三点时对应的时刻,如图5所示。
则小钢球在通过AB、BC和AC各段路程中,平均速度分别为:vAB=_______cm/s;vBC=________cm/s;vAC=________cm/s。
12、小聪想探究足球滚动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
(1)小聪想到自行车轮胎充气不足时很难骑快,于是猜想:足球充的气越足,滚动就越。
(2)如图12所示,小聪在一处斜坡上进行实验,他测出足球在A处从静止释放,滚动10m到B处所用的时间为8s;将足球用小针放掉一些气后,在B处从静止释放,测出足球滚动10m到C处所用的时间为14s。
小聪在实验时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秒表和。
(3)足球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4)小聪实验中存在不足之处,请你指出一点: 。
13、沿长廊AB方向铺有30块完整的相同的正方形地砖,如图10甲.(1)小明用最小分度值是lmm的尺测量其中一块地砖长度如图乙所示,则每块地砖的长度是____________cm。
(2)小明用停表测量自己从长廊的A端走到B端所用的时间,停表的读数如图丙所示,他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____ s。
(3)根据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v= ____________ ,算出小明的步行速度为____________m/s。
14、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记录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所示。
则:(1)实验中测小球滚动速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2) 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用时_______s;(3) 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4) 小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作________(选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
(5)该实验所用的斜面坡度应_________些较好(选“大”或“小”)15、如图5所示,是测平均速度时的某次实验过程。
(1)、实验依据的原理是(2)、测量工具、图中秒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1=_____m/s,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_____m/s。
16、小刚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记录了如下数据,请根据所给数据完成下列问题:小车的位置 A B C D E F距A点距离/cm 0.0 10.0 20.0 30.0 40.0 50.0小车运动时间/s 059 12 14 15(1)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2)小车从B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是参考答案一、实验,探究题1、时间 0.18小于2、(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v=。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些。
(3)开始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算出的速度偏大。
答案:(1)v= (2)小(3)大3、分析: (1)探究小车速度变化的实验原理是:速度公式v=;(2)根据实验的目的确定所需器材;(3)读取长度时,先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根据小车通过的路程和运动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平均速度.解答:解:(1)实验原理是:速度公式:v=;(2)本实验是测一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需测量路程和时间,还缺少秒表;(3)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小车通过的路程s=92.00cm﹣0.10cm=91.00cm=0.910m;(4)小车的运动路程s=0.910m,运动时间t=7s,小车的平均速度v===0.13m/s.答:(1)v=s/t;(2)秒表;(3)0.910;(4)0.13.4、(1) 40 25 (2)小(3)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5、6、刻度尺、钟表(或停表)、小、5、6.25、5.67、(1)4(2)0.8(3) △v/t这个运动物体1秒钟速度变化了0.8m/s(4)路程8、CAEBD,观测点9、略10、(1)不是(2)方法1(3)增大纸板角度(或增大铅笔放置高度或在更光滑的桌面上实验)(4)增加玻璃管的长度(或改变小重物的密度或改变液体的密度)11、3.00 2.00 2.4012、(1)快(2)卷尺(或刻度尺) (3)1.25(4) 两次实验没有使皮球从同一位置释放(或两次下滚斜面的倾角不同) 13、60.00 20 s/t 0.914、15、略刻度尺秒表0.180.1516、(1)V= (2)4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