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实验专题01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考点精讲+练习学生版+解析版)
【实验题】2测量平均速度实验(考点梳理+强化练习)—2021中考物理二轮专题复习讲义

中考物理二轮考点过关:测量平均速度实验考点梳理1.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1)变速运动的快慢就是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不断变化的运动,包括大小和方向),速度的变化用加速度来描述!匀变速运动呢就是速度在单位时间的增加(减少)是固定的!加速度有正负,正代表速度是增加的,负代表速度是降低的!非匀变速运动呢就是速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不固定!(2)平均速度是指在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反映的是某段路程中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用表示平均速度,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则平均速度的公式是=.强化练习1.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1)本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填“较大”或“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2)实验中如果得AB长度为30cm,AC长度为60cm,小车通过AB段所用时间为3s,通过AC段所用时间为5s,则小车通过上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cm/s,小车通过下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m/s,所以小车在斜面上做运动(填“匀速”或“加速”)。
2.生命在于运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自己的锻炼,走路和跑步一般是选择最多的锻炼方式。
小明想在不借助手机软件的情况下,利用生活中的物品测量自己从家走路到小红家的平均速度。
请你帮助他设计实验方案。
(1)实验物品:。
(2)实验步骤:。
(3)实验结论:。
3.如图所示,是小璟同学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实验报告(摘要)如下。
请你将其报告中的问题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小车、、停表、斜面、金属挡板、长方体木块【实验数据】如表所示测量的物理量AB段BC段AC段路程s/cm45561013.0 2.8 5.8平均速度v/(cm•s﹣1)17.4【实验分析】(1)小车全程是做(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应(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坡度。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实验:测量平均速度》(解析版)

《测量平均速度》一、实验探究题1.如图所示,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斜面和滑块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形.当滑块自顶端A出发开始计时,分别滑至B和斜面底端C时依次停止计时,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1)除了数字钟,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______ .(2)滑块由A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是______ m/s.(3)滑块在AB段的平均速度v AB和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 .2.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活动中,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1) 实验原理是。
(2) 小红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下左图所示,可以看出纸锥从甲位置运动到乙的过程中在做 (选填“匀速”、“变速”)直线运动,其理由是。
若测得纸锥在甲、乙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9.60cm,则在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m/s。
(3) 在下右图中,能正确反映出该纸锥从甲位置下落到丙位置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尺(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 AB=____________cm;t BC=____________s;v AB=____________m/s;v BC=__________m/s。
(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_____,是在做__________运动。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_(选填“大”或“小”)。
初二上物理: 测量平均速度 讲解、练习、解析

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掌握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2.会算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要点梳理】要点一、平均速度1、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的计算:s vt =要点诠释:1、生活中变速运动比较常见,我们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路程内)的快慢程度。
要点二、平均速度的测量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2、实验原理:s vt =3、实验过程:(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4)根据公式:svt=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
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4、1、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
2、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典型例题】类型一、平均速度1.(2015春•涪陵区校级月考)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兔子很快把乌龟落在后面.它看到乌龟跑的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在小明讲的这个故事中,关于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B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C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D .在兔子睡醒之后追赶乌龟的那一段时间里,兔子的平均速度等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答案】A【解析】AB 选项、已知乌龟和兔子同时出发,同时到达终点,说明它们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相同,由速度公式 可知,它们全程的平均速度相同。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例题)(解析版)含答案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1章 《机械运动》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架解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间接法):1.实验原理:tS v;2.实验器材: 刻度尺、停表、小车、斜面、挡板; 3.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 1;(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 1;(3)根据测得的S 1和t 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4)将挡板移至S 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 2所用的时间t 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4.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具体测量过程和记录表格:得出的结论: 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例题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装置如图所示,将小车从斜面上端A 点由静止释放到达B 点,用电子表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 ;(2)小车在下落的过程中,受 (选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作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km/h ;(3)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 (选填“大”或“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 。
(5)如果在实验中,先释放了小车,才开始计时,那么测得的平均速度会 (选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v=st;(2)非平衡力;0.72;(3)小于;(4)小;时间;(5)偏大。
【解析】解:(1)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该实验的原理是v=st;(2)由题意可知,小车是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而且运动过程中没有维持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小车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故小车不是受平衡力的作用;由图示知,小车通过的全部路程为0.5m+0.5m=1.0m,所用的时间为5秒,所以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st =1m5s=0.2m/s=0.72km/h;(3)由图示知,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路程都是0.5m,但通过上半程所用的时间为3s,下半程所用时间为2s,所以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并减小测量时间造成的误差,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测出的时间误差较小。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生版+教师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一章《机械运动》(学生版)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一、要点梳理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目的: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 t测量器材:________、________2.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____________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__________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v=st,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挡板移至斜面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3.常见机械运动的图象: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速直线运动二、重点解读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例题1】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1)小球在做______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3)小球在____________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二、匀速直线运动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有两种,路程—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
【例题2】如图是某汽车通过一平直公路时记录的v–t图象,甲、乙、丙、丁四个过程中,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甲B.乙C.丙D.丁【例题3】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 sB.4 s~8 s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C.0 s~8 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D.8 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三、同步练习一、基础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1.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A.甲与乙B.甲与丙C.丙与丁D.乙与丙2.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路程s与运动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汽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的是()A.ab段B.bc段C.cd段D.de段3.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分析可知()A.v甲=0.6 m/s,v乙=0.4 m/sB.经过6 s两小车一定相距6.0 mC.经过6 s两小车一定相距4.8 mD.经过6 s两小车可能相距2.4 m二、实验题(每空1分,共10分)4.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________。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网课作业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解析版)

第4日练习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一.实验探究题(共8小题)1.(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时,准备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还需测量工具有停表,A点到C点小车通过的路程s=80.0cm。
(2)如图2所示,该表是测量温度的仪表,它的量程为﹣30~60℃。
(3)如图3所示,在实验甲、乙中,是通过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这是应用了科学方法中的转换法。
通过甲乙所示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分析】(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用停表测量时间。
读出A点到C点之间的距离,读出准确数和估计数。
(2)从仪表的单位看是什么仪表。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物体的形变量越大,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解答。
【解答】解:(1)实验要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要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利用停表测量时间。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故A点到C点小车通过的路程s=80.0cm。
(2)如图,仪表上单位是℃,所以仪表是测量温度的仪表。
由表盘中的刻度可以看出,测量范围是﹣30~60℃。
(3)实验中,是通过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这是应用了科学方法中的转换法。
甲、乙两图中,受力面积相同,压力大小不同,压力越大,海绵凹陷的程度大,压力作用效果明显,故可以得出结论: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故答案为:(1)停表;80.0cm;(2)温度;﹣30~60℃;(3)形变程度;转换法;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小芳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
(1)实验中所用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停表。
(2)如果有手表和停表两种计时器供你选择,你将选择停表测量时间。
(3)斜面应保持很小(选填“很小”或“很大”)的坡度。
(4)室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停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大。
专题01 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题(解析版)

【解析】
(1)设全程路程为L,则小车运动的距离sAC=L,sAB=L/2
由题知,所用的时间tAC=2.6s,tAB=t2=1.8s,
则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vAB=sAB/tAB=L/2/1.8=L/3.6
小车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vAC=L/2.6
(2)将金属片放于B处固定,重复步骤上述过程,进行第二次测量,同时将AB之间的s2、t2和计算出的v2记于表格。
(3)利用s1-s2=s3,t1-t2=t3,算出BC之间的s3、t3,再用v3=s3/t3算出v3记于表格。
(4)比较v1、v2、v3的大小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5)收拾整理器材。
6.记录数据表格和结论;
(3)经测量,S1=0.9m,S2=0.4m,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秒表记录如图所示,
则小车在S3上的平均速度是m/s。
【答案】(1)刻度尺;(2)较小;(3)0.5。
【解析】
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距离,题目中已经给出了秒表,因此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刻度尺;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4)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C点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运动时间偏________.
【答案】(1)v=s/t(2)不是 (3)4.00 0.5 0.3 (4)大
【解析】(1)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是v=s/t。
(2)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在相等的时间内,运动的路程不等,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由静止开始下滑.
(4)vBCvAC(填“>”、“<”或“=”)
中考物理考点经典题练《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解析版)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一、实验探究题1.张璐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分度值为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刻: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所用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和_________.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__填“陡”或“缓”些.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小车通过A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__选填“大”或“小”.画出实验用表格.2.李欣和本组同学一起用硬纸板搭建了如图所示的轨道,测量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为保证小球每次通过A点的速度相同,必须用同一小球从左边斜面的同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
要使小球能够通过E点,在左边斜面上释放小球的高度应________水平段BD的高度。
他们先对轨道各段进行了标记如图所示,用钢卷尺对轨道的AB、BC、CD、DE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用电子秒表分别测量小球经过AB、BC、CD、DE各段的时间,整理实验数据并记录在下表中。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大于,这是因为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________作用。
小球在BD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3.如图a是“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在内径约1cm,长约70cm,一端开口的玻璃管内注水近满,塞住管口并使管中留有一个小气泡,然后在距离玻璃管底部一段距离开始标注O刻度,再每隔10cm做一个标记,将玻璃管翻转后竖直放置,气泡从底端开始向上运动,分别测出气泡到达10cm、20cm、30cm、处的时间,记录在下表中:根据测量数据,在图b中画出图象.在范围内,气泡的运动特征是_____.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cm,所用的时间为7s,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_____.充水玻璃管中气泡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你的猜想是:气泡运动的快慢可能与____、____有关写出两种.标注刻度时没有从玻璃管的一端即小气泡的初始位置开始标注,而是将刻度标注在玻璃管的中部,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____.4.如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秒表,木块.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_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_______________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________________填“大”或“小”.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_____.5.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01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考点精讲【设计与进行实验】1.2. 实验器材及其作用:小车、长木板、木块、金属片、刻度尺、停表(或秒表).(1)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2)停表(或秒表)的作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3)斜面的作用(使小车获得下滑的动力)(4)金属片的作用(使小车终点始终在同一位置,控制小车运动的路程)3.实验装置①安装要求:倾角过大,会导致小车滑行速度太快,面的倾角;4.小车运动距离:从“车头到车头”、或从“车尾到车尾”的距离;5.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每次测量时,止开始下滑;6. 小车运动过程中的运动状态判断:从斜面顶端到底端的过程中小车受非平衡力作用做加速直线运动,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7.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刻度尺要估读;【交流与讨论】8.误差分析:(实验误差主要来自于时间测量产生的误差)③小车没有从静止开始下滑,9.小车运动状态的判断:10.增大小车平均速度的方法:增大斜面的倾斜程度;11.小车从起点、中点分别下滑的评估:①上半程、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不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具体关系为:上全下v v v >>,②下半程平均速度计算方法:212133t t s s t s v --==下,不能从中点开始下滑,原因是从中 点由静止下滑所测时间不等于下半程时间;12.能量转化情况:小车运动过程中,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机械能减小(转化为内能)。
【例1】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 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1“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 拍摄一次,并测得s AB =5 cm ,s BC =15 cm ,则小球在BC 段的平均速度为,小球在AC(3(4)小球在AD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t AD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路程s AD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2(选填“>”“<”或“=”).(5)实验过程中,由于小球的运动时间较短,不便于计时,(选填“陡”或“缓”)的方式,增加小球的运动时间,达到便于测量时间的目的.(6(7)完成上述实验后,某同学在斜面底端放置了一个小木块,想继续探究小球的动能与速“相同”或“不同”)的高度由静止释放,可若再探究小球的动能与质量的关系,他应将质“相同”或“不同”)的高度由静止释放,这样做的目的是(8)实验中,对于如何获取小球下半程s3的平均速度v3,下列方法最好的是(C)A. 小球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B到C所用的时间t3与路程s3,计算得到v3B. 小球从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到达C点后测得时间t3,再测量路程s3,计算得到v3C. 不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得t3=t1-t2,s3=s1-s2,再计算得到v3【例2】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测量过程中小车在A、B、C 三个位置的情形及其对应的时刻.(1(2)“直接”或“间接”)测量.(3(4(5)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v1,AB段的平均速度为v2,BC段的平均速度为v3,它们“加速”“匀速”或“减速”)运动.(6)s AB,t AB,则v AB(7)实验中,由于计时不熟练,小车过了A“偏大”或“偏小”).(8)某同学为了测量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在B点释放小车,测出小车滑到C点的距离和时间来计算下半程的平均速度,这种测量方法正确吗?为什么?若不正确,请写出正确的(9(10)实验结束后,有同学发现不同的同学测量出的平均速度不同,实验01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考点精练一.选择题1.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小车到达A 、B 、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分:秒]。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保持较大的坡度B .实验中误差的主要来源是小车通过的路程的测量C .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小车从B 点到C 点所用的时间2BC t s =D .如果小车到C 点后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AC v 会偏小2.小明在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时,让小球从斜面A 点由静止滚到C 点,并用照相机每隔0.ls 拍摄一次,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球从A 点运动到C 点用时0.6sB .小球在BC 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 段的平均速度C .小球滚下的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1.1/cm sD .小球在前0.4s 内通过的路程为4cm3.某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1v ,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的为2v ,那么它在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A .122v v +B .12122v v v v +C .12122v v v v +D .21212()v v v v + 4.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 点和C 点的时间,且测得AC 段的时间 2.5AC t s =。
对上述实验数据处理正确的是( )①图中AB 段的路程50.0AB s cm =②AC 段的平均速度32.0/AC v cm s =③如果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 段的平均速度AB v 会偏小④为了测量小车在BC 段的平均速度BC v ,可以将小车从B 点静止释放A .只有①③B .只有②③C .只有①②D .只有①④5.一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一半路程平均速度为1v ,后一半平均速度为2v ,从甲地到乙地所用时间为t ,从乙地返回甲地,前一半路程平均速度为222()v v v '>',后一半路程平均速度为111()v v v '<',从乙地到甲地所用时间也为t ,若11v v '-=△1v ,22v v -'=△2v ,则( )A .若原来12v v <,则一定有△1v <△2vB .若原来12v v <,则一定有△1v >△2vC .若原来12v v >,则一定有△1v >△2vD .若原来12v v >,则一定有△1v <△2v6.某小组同学要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他们用一个长方体的小木块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形成一个斜面,如图所示,他们要测量小车从A 滑到C 的过程中,小车通过AB 、BC 、AC 段的平均速度,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小车到达A 、B 、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保持较大的坡度B .实验中误差的主要来源是小车通过的路程的测量C .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小车从B 点到C 点所用的时间2BC t s =D .如果小车过了C 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AC v 会偏小二.实验探究题7.在物理实验课上,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同组的小涛和小洁在组装实验器材时,对于斜面的坡度大小进行了讨论,最终他们认为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些,以便于实验。
请你简要分析理由: 。
(2)他们将实验器材组装调试好之后进行实验,主要步骤如下,请你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 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1s ,用 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1t ,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②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仿照上述步骤,分别测量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2s 及所用时间2t ,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③根据公式s v t=,分别计算出小车通过全程和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1v 、2v ,再根据平均速度的导出式 (请用测量量的字母表示),计算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3v ,并将1v 、2v 、3v 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8.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装置如图所示,将小车从斜面上端A 点由静止释放到达B点,用电子表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3)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为了减小测量时间时造成的误差,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 。
(选填“大”或“小” )9.如图为一小球从A 点沿直线运动到F 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 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 点到F 点做的是 运动(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 ).小球从B 点到F 点运动的路程是 cm ,平均速度是 /m s 。
10.在“探究纸锥下落的快慢”的活动中,小明制作了一个直径8.0cm 的纸锥,某次实验用频闪照相机拍摄得到如图所示的照片,已知频闪照相机每隔0.25s 曝光一次。
(1)请你根据照片测量纸锥从A 下落到G 的平均速度;(照片中的纸锥直径0.50cm ;实际直径是8.0)cm要求:①把下面的数据记录表格补充完整;②将测量数据记录在表格中;③不需要算出平均速度的值;(2)请你描述纸锥从A到G过程中,下落速度的变化情况;(3)请你运用“力与运动关系”的知识分析判断从A到G过程中,纸锥受到的空气阻力是如何变化的。
11.如图,在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亮同学测量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1)本实验的原理是;(2)使用器材有斜面、小车、金属片、刻度尺,还要用测量小车所用的时间t,其中金属片的作用是,斜面的倾斜角要(选“大”或“小” )点好;v=/m s,在测量小车在斜面下半段所用的时间时,如果小车(3)请你算出表格中的3v跟下半段实际的平均速度比会过了中点B点你才开始计时,计算出来的下半段平均速度3(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影响” );v(选填“大于”、“小于”或“等(4)由上表计算结果可知:小车通过斜面上半程平均速度2于” )下半程的平均速度3v;可见小车从斜面自由滑下是做运动(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 );(5)在与同学交流讨论时你会发现你的数据和其它组的同学的数据往往是不同的,你认为数据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写出一条即可)。
12.“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
摄影在暗室中进行,快门是常开的,但是由于没有光照亮物体,底片并不感光。
光源是一只闪光灯,它每隔一定时间闪亮一次,物体就被照亮,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
光源不断闪亮,底片就记录下物体每相隔同样时间的不同位置。
两个质量相同的甲、乙小球,均从位置a竖直下落到位置b,其各自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试根据照片分析:(1)甲球做直线运动,乙球做直线运动;(均选填“匀速”或“变速” )(2)若光源每隔0.02s闪亮一次,则从位置a竖直下落到位置b甲球所用时间为s,甲球所用时间(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乙球所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