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新中国的诞生》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课程教学设计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主要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收集新中国成立的史料,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的能力,通过让学生去采访从旧中国走新中国的老人,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归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我们伟大祖国的历史有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到新中国建立的不易,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的理想。

加深对国旗、国歌的认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开国大典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同学们,新学期好!我们上学期结束了中国近代史的学习。

在你们的记忆中,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怎样的历史?(学生可能回答:屈辱史,血泪史,挨打史,抗争史,探索史,老师加以肯定)是的,坚强的中国人民正是在屈辱中抗争,在血泪中摸索,在奋斗中前行,我们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情况。

2.讲授新课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中国共产党在七届二中全会后,就积极筹备建立新中国,各民主党派和著名爱国人士空前团结,为新中国的建立出谋划策。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正式成立做了多方面的准备,做了哪些准备呢?2.思考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

②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通过的纲领、作出的决定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部編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帮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新中国成立的详细过程和意义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过程,感受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认识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产生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2.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相关视频、音频,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2.课件: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

3.板书设计: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场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为学生提供详细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阐述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产生的深远影响。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2019最新编辑)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2019最新编辑)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学习目标】1.知道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3.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4.知道西藏和平解放的史实【学习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学习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年月在召开。

2.大会的内容: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的作用;②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决定改北平为_________作为首都,以为代国歌,以___________为国旗,采用_______纪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

推翻了、封建主义和的统治。

中国真正成为的国家,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的力量。

4. 年,西藏和平解放。

至此,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二、合作探究1.阅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想一想“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是什么。

2.如何理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三、练习巩固1.下列选项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是()①通过了《共同纲领》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④采用公元纪年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2.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3.下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表述不正确的是()A.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B.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C.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D.新中国的成立表明全国所有地区全部解放4.中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标志性事件是()A.西藏地区和平解放B.香港、澳门回归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5.请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新中国的诞生》教学设计

《新中国的诞生》教学设计

《新中国的诞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新中国的诞生》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领导作用。

3.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二、教学内容:1.新中国的成立背景和意义。

2.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

3.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作用和领导地位。

4.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和困难。

三、教学方法:2.视频播放法:播放相关历史纪录片,让学生观看和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理解。

3.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和参与讨论。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向学生介绍新中国的成立背景和意义。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他们对新中国历史的探索.2.主体教学:(1)向学生介绍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国共合作、南京国民政府等。

(2)通过播放相关历史纪录片,让学生观看和分析历史事件,如重庆谈判、抗日战争等。

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

3.深入学习:(1)向学生介绍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作用和领导地位。

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土地革命、长征等。

(2)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和领导地位。

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例如: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革命中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4.总结和评价:向学生介绍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和困难。

通过播放相关历史纪录片,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面临的困难。

五、教学评价:1.通过让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评价他们对新中国历史的理解与认识。

2.通过课堂参与度,学生的问题回答情况等,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拓展延伸:1.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亲身感受新中国的诞生历史。

2.可以邀请一线知名历史学家、学者等作为嘉宾,开展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深入的历史知识。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新中国的诞生》(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新中国的诞生》(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新中国的诞生》(第2课时)教案走向现代世界第六课新的诞生第二课时人民站起来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战初期、三大战役前和战略决战后国共两党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情况,学会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了解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战况,概括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了解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主要决定,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理解新的诞生标志着历史掀开了新一页。

(2)过程与方法:解读教材资料《内战爆发时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表,结合上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一目的学习,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毛泽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研读图7-76《毛泽东转战陕北》、图7-77《三大战役形势图》和阅读卡《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学会分析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解读图7-79《红旗插上“总统府”》和图7-80《开国大典》,明确永恒的治国哲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国共两党内战初期悬殊的军事实力对比及“出人意料”的结局,体会人民群众的作用,确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到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这一历史进程,感受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卓越领导才能;品味人民建立新后的喜悦心情,理解新成立的里程碑意义。

教学重点:三大战役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共产党迅速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新课导入)[提问] 蒋介石是什么时候发动全面内战的?本课时的教学任务较重。

本设问的意图是温故知新,直切本课主题。

(新课教学)[研读1]教师指导学生研读课本资料《内战爆发时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并提出如下讨论题引导学生研读:[讨论] 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外国记者,你将如何预测内战的结果?为什么?这一设计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确认蒋介石政府在发动内战之初在军事上所占的绝对优势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对前途的忧虑。

初中新中国诞生教案

初中新中国诞生教案

初中新中国诞生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学生信息获取与整合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教学重点】新中国的成立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学难点】学生对新中国的成立意义的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新中国成立时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的成立场景。

2. 学生观察图片,教师提问:“请大家想象一下,新中国成立时的场景是怎样的?”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新中国的成立,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二、新课讲授1. 教师展示史料,讲述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如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政府的覆灭等。

2. 学生听讲,教师提问:“新中国的成立是如何到来的?请大家结合史料进行分析。

”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斗争的结果,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

”三、教学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新中国成立的过程,如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等。

2. 学生观察,教师提问:“请大家结合史料,分析新中国的成立过程。

”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百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的意义,如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它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明天努力奋斗。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新中国的成立背景、过程和意义。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强调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新中国的诞生教案

新中国的诞生教案

第16课新中国的诞生教案教学要求通过了解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明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信任的原因,认识到人民的支持是胜利的保证。

了解解放战争的史实,通过分析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学习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诞生等内容,认识和理解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通过学习,了解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带来的历史性巨变,以及它对世界带来的重大影响,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结构分析本课讲述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最终推翻国民党政府,建立了新中国的历史。

教材精心构思的两个子目标题不但新颖,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领悟。

“两种命运的决战”──从两种不同的建国主张写起,提出国民党与共产党分别代表着中国的黑暗与光明两种命运。

接着课本以生动的描述和对比的手法回顾了抗战期间国统区和根据地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国统区的统治黑暗、腐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通过大生产运.动,克服了经济困难,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通过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共产党通过重庆谈判,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对命运的选择,从而深切体会到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

故而第二子目的标题定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可理解为人民选择了光明的命运。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介绍在“两种命运的决战”中,光明是怎样战胜黑暗的。

教材先是描述了内战开始时,国民党军事上的绝对优势。

接着通过图片,表明共产党制订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因此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迅速改变了敌我军事力量的对比,在1948年9月开始的与国民党主力的大决战──三大战役中取得胜利。

渡江战役的胜利,结束了国民党的统治,光明终于战胜了黑暗。

最后通过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新中国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八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教材内容包括: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取得了伟大成就。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事件和政策也需要加强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自豪感和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3.史料教学法:运用历史史料,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材料,提前熟悉教学内容。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新中国成立的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新中国的诞生》
教案走向现代世界
第六课新的诞生第一课时两种命运的决战
课程标准
4-4 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和世界面貌的。

5-4 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6-5 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历史选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了解解放战争的史实,理解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信任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了解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的诞生、了解新的成立给带来的历史性巨变,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历史问题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

以及培养收集、整理资料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对比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了解解放战争时期重庆谈判、主要战役等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支持的史实,学习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的诞生等内容,分析革命胜利的因素,让学生体会到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感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通过延安精神的大讨论,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通过新诞生的有关材料学习,理解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对比,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的情感,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艰苦奋斗精神。

教材线索
[新课导入]
想象导入
放一段抗日战争中人民遭受战争苦难的录像,提问如果你是录像里的一个普通老百姓,抗战胜利后,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和平。

但他们有没有得到和平呢?让学生在当时人们渴望和平的情感体验中导入新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1.腐败的国民党统治区
(1)让学生看阅读卡提问:“为什么说国民党提出的主张代表着的黑暗命运?”(因为国民党的首要任务是消灭共产党,即准备发动内战,因此是黑暗的命运。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本提问:“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表现在哪些方面?”(国民党在政治上实施独裁专政,压制民主,实行特务统治;在经济上少数官僚掌握了大量财富。

国统区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而且完全没有民主和自由。


2.根据地的发展
(1)指导学生观察图7-73请学生描绘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思考:“为什么人民积极参加选举?”(人民得到了民主选举的权利,翻身做主人了。


(2)让学生观看图7-74、7-75,提问:“大生产运动解决了根据地的什么问题?”(财政经济困难的问题。


(3)归纳:“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其欣欣向荣表现在哪些方面?”(政治上,人民政权实行民主选举制度;经济上,通过大生产运动,财政经济困难的问题得到解决,人民生活有了保障。


(4)让学生学生回归现实社会,组织延安精神大讨论。

议题1“延安精神是否过时?”
议题2“怎样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5)指导学生看阅读卡“胜利的灾难”,综合上述结论,通过对比,进一步得出人民拥护和信任共产党的结论。

3.重庆谈判和全面内战的发动
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1)说一说蒋介石暂时做出和平姿态的原因。

(2)模拟历史,如果你是毛泽东,面对蒋介石的邀请,是否会应邀赴重庆参加谈判?让学生分析几种可能性。

引出:共产党人诚心诚意谈判,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

(3)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充分暴露了国民党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

人民为了自己,为了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权利和幸福,为了一个光明的前途,只好拿起武器作战。

小结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