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拓展训练(四)
初中语文中考 课外文言文阅读 拓展训练

①闺中:指作者的妻子。闺,闺
房,旧时称女子居住的内室。
②云鬟(huán):女子乌黑浓密 的头发。 ③清辉:月光。 ④虚幌(huǎng):薄到透明的 帘帷。 ⑤双照:共照两人。
类型4
课内外诗歌对比
【答案】 ①思想感情方面。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 异:《春望》还表达了对国家衰败、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 渐衰老的感伤,感情沉郁;而《月夜》表达的感情更加真挚、动人。②写 作手法方面。同:两首诗都体现了杜诗“写实”的风格,《春望》“事实 ”,《月夜》“情实”,都带着时代的烙印。异:《春望》想象之辞较少, 主要是融情于景,将对国家衰败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甚至连笔下的 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月夜》全诗借助想象抒发妻子对自己的思 念之情,实际也是在写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春望》所写意象甚多; 《月夜》主要写月光下的妻儿。
第一部分 古诗文默写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专项二 课外文言文阅读
全国视野新考 法拓展训练
类型1
创新考查文言词语意思
1.[2020温州]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1)承雨有声
字源推测法:甲骨文
(2)声假雨也
参考成语法:狐假虎威
(3)则蕉亦默默静植 课内迁移法:亭亭净植(《爱莲说》)
【答案】 示例:人对事物的嗜好与其贵贱无关。
类型3
创设情境考查文言文阅读
【参考译文】 闽有带鱼
闽地有一种带鱼,鱼身有一丈多长,没有鳞片而且腥味很浓,是各种鱼类 中地位最低的,送给客人都上不了台面。但是普通人家,用油炸着吃,也是芳 香扑鼻的。曾经有一位监司,因为公事过了中午才回家,非常饥饿,在路上闻 到了很浓的香味,问这是什么东西,旁边的侍从说这是带鱼,(监司)立即命 令(侍从)前往百姓家中取走已经煎好的带鱼,到自己的家里吃,(吃完)大 赞好吃,并且因以前没有买过而生气。从此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离开闽地 许多年,仍然想着煎带鱼(心中)放不下。人的嗜好像这样无常。吴江的顾道 行先生也非常喜爱闽地所做的“带鱼鲊”,遇到闽地人就向他们索要,但是闽 地人却很讨厌这种鱼的味道,常常不能回应他。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共8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 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
将军适与客对弈,见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对,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3、曹植聪慧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
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
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
③太祖:指曹操。
④论:议论。
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部编语文七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与传统文化拓展训练课堂课件部分世说新语 4

(跟,和) (和)
(趁、乘) (数词一)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与同事戏作对子 (2)与同事戏作对子 (3)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 (4)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 (5)因请其对 (6)一坐称为好对
(和) (游戏) (恰逢) (报告) (于是) (全,整个)
3.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与同事戏作对子。
和其他大臣以做对子为游戏。
(2)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
于是别人请他对对子,杨亿接着刚停的话音说:“眼中人是面前人(眼睛里 面的人是面前的人)。”
6.说说杨大年对的对子好在哪里。
①对得工整;②通俗形象。
【译文】寇准在中书省。和其他大臣以做对子为游戏,他说:“水底日为 天上日(水底的太阳是天上的太阳)。”没有人能对出,恰巧杨亿来报告 事情,于是别人请他对对子,杨亿接着刚停的话音说:“眼中人是面前人 (眼睛里面的人是面前的人)。”在座所有的人都称赞对得好。
•
4.鲁迅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可以从 鲁迅与 萧红的 忘年交 来引出 对萧红 及其作 品的介 绍。
•
5.对比论证。把古代的格物致知和当 今世界 要求的 格物致 知放在 一起加 以比较 ,从而 突出强 调了本 文的论 点。
•
6.本文虽然属于学术性演讲,但通俗 易懂, 听众易 于接受 。首先 ,作者 在演讲 过程中 注意结 合自己 的切身 体验, 如作者 讲到了 自己初 到美国 大学念 物理时 的彷徨 恐慌, 这样就 拉近了 与听众 的距离 ,并使 他们真 切地感 受到格 物致知 精神的 重要性 。
例句:水底日为天上日 A.为人谋而不忠乎 B.可以为师矣 C.尚思为国戍轮台 D.一坐称为好对
部编语文七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与传统文化拓展训练优秀PPT第四部分聊斋志异 4

猎人明白了象的意思,就脚踩象背,爬到树上。
(2)至一处,以蹄穴地,得脱牙无算。
到了一个地方,大象用蹄子挖地,挖出无数脱落的象牙。
秋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册课外文言文 阅读与 传统文 化拓展 训练课 件第四 部分聊 斋志异 4
秋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册课外文言文 阅读与 传统文 化拓展 训练课 件第四 部分聊 斋志异 4
秋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册课外文言文 阅读与 传统文 化拓展 训练课 件第四 部分聊 斋志异 4
秋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册课外文言文 阅读与 传统文 化拓展 训练课 件第四 部分聊 斋志异 4
【译文】狻猊在群象中挑了一只肥的,想要与之搏斗吃了它,群象害怕得 颤抖着,没有一只敢逃跑的,只是都抬起头来仰望着树上,好似哀求猎人 可怜搭救。猎人明白了象的意思,就朝着狻猊射了一箭,狻猊中箭立刻断 了气。群象仰头看着天空,好像要跪拜和舞蹈。猎人爬下树,象又趴在地 上,用鼻子牵动猎人的衣服,好像是让他骑在自己背上。猎人跨到大象背 上,大象驮着他走了。到了一个地方,大象用蹄子挖地,挖出无数脱落的 象牙。猎人从大象背上下来,把象牙捆绑起来,放在象背上。大象驮着把 他送出大山,才返回。
秋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册课外文言文 阅读与 传统文 化拓展 训练课 件第四 部分聊 斋志异 4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偶卧憩息/不觉沉睡/被象鼻摄而去
秋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册课外文言文 阅读与上册课外文言文 阅读与 传统文 化拓展 训练课 件第四 部分聊 斋志异 4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挟矢如山 (2)自分必遭残害 (3)释置树下 (4)狻猊立殪 (5)意若拜舞 (6)象乃负送出山
初二年级课外文言文拓展阅读与训练 传统美德 共四篇 含答案

七宽厚刘宽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
宽尝①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
宽无所言,下驾步归。
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日:“惭负长者,随所刑罪。
”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校②。
恒帝时,大将军辞,五迁司徒长史。
延熹八年,征拜尚书令,迁南阳太守。
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常以为“齐③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
事有功善,推之自下。
灾异或见,引躬④克责。
毎行县,止息亭传⑤,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⑥画之训。
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
(选自《后汉书》)注释①尝:曾经。
②校(jiào):同“较”,计较。
③齐:治理。
④躬:自身。
③亭传:乡间客含。
亭:秦汉时乡以下的行政机构。
传,古代设于驿站的房含。
⑥:悌:敬爱、顺从兄长。
⑦化:风俗人心的改变。
参考译文刘宽字文烧,弘农郡华阴县人。
刘宽曾经乘牛车出行,有一个丢失了牛的人,就指认刘宽的驾车牛为他丢失的牛。
刘宽没有说什么,卸下牛交给了他然后自己步行回家。
过了一会,指认的人找到了丢失的牛后将刘宽的牛送还,叩头谢罪说:“我对不起您这样的长者,任您怎么样处罚。
”刘宽说:“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来把牛归还我,为什么还要道歉呢?”州里的人都很钦佩他的不计较。
汉桓帝时,被大将军梁冀召用,先后五次调任司徒长史。
延熹八年,朝廷征召他,授官尚书令,后升任南阳太守。
先后主管过三个郡,他和气仁慈多行宽恕,即使在匆忙之时,也从未有语言急躁、神色张皇。
刘宽一向认为:“若以刑罚来整治百姓,百姓就会只求逃避刑罚而没有了羞耻之心”。
属吏犯了过错,只用蒲草做的鞭子施刑处罚,只是为显示羞辱,终归不对之施加严刑。
政务有了功绩,推让给下属。
有时出现了灾异,则引咎自责。
每次巡视属县,都只是住在乡间客舍中,看见老年人就与他们谈农事和乡土之事,以示关切;对年轻人则用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教海加以鼓励。
拓展训练 2020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专项综合全练(四)附答案

拓展训练2020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专项综合全练(四)文言文阅读一、(2018湖北黄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①有日矣。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②。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③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改)[注]①偃卧瘠馁:卧床挨饿。
②麾而去之:被他退回了。
③三径:指归隐者的居所。
1.下列句子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博学善属文(属:写)B.州召主簿不就(就:赴任)C.以为彭泽令(以为:认为)D.便语客(语:告诉)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B.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C.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D.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塑造了陶渊明自由洒脱的形象,表现了他高洁的人格。
B.陶渊明已卧床挨饿多日,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他粮食和肉,但他退回了檀道济的馈赠。
C.陶渊明不愿束带迎接督邮,当日辞官,体现了他“不汲汲于富贵”的品质。
D.陶渊明嗜酒。
亲朋无论穷富,都会设酒招待他,而陶渊明逢酒必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课外文言文拓展训练

古镜(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注】①鉴:镜子。
②原:推究。
③差:略微。
1.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收人面令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4.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
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用一个词语概括)(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
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给语段中斜体字注音。
七年级文言文课外拓展训练参考答案

七年级文言文课外拓展训练参考答案71、《东坡食汤饼》1、A 吃 B 告诉、对......说 C 听说、听见 2、例句“之”是代词,代“汤饼”,AD(A 代词 D 代他的诗 B 结构助词“的” C 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不译) 3、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
4、豁达(乐观、洒脱)或幽默、乐观、开朗的人。
72、《东坡画扇》1、A 欠 2、BD(B 把 D 终于 A 指代制扇者/他 C 指代制扇者/我的) 3、暂且把你做的扇拿过来,我来帮你卖。
快去外面卖了还钱。
4、为官宽和,为人仁厚。
73、《一字师》1、C 有一天 2、AD(A 副词,于是 D 语气助词,用在句末,用于停顿 B因为/缘故 C ......的样子/是的,对的)3、从此,文人间把郑谷看作齐己的一字之师。
就请小吏面南坐下,自己向他行拜师礼。
4、都表现了他们尊重知识,尊重老师的美德。
5、如“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改为“敲”。
74、《习惯说》与《陈蕃立志》1、A 踩 2、C(C 好像 A 看/回头看 B ......样子/这样 D 结构助词,表示停顿/代词,指洼)3、一间书房都管理不好,还说什么治理家庭、国家、天下呢, 大丈夫处世,当以扫除天下为己任,怎么能局限于整理一间房呢, 4、甲文作者意在通过日常走在室内,久而久之对地面产生习惯这件小事,揭示出“习之中人甚矣哉”这个道理,并进而提出“君子之学,贵乎慎始”的主张。
乙文作者意在表现陈蕃从小就有立志的胸怀。
75、《胸有成竹》与《胸中之竹》1、A 见,同“现”,眼前浮现 2、D(D 完成/就 A 在 B 这样 C 稍微,略微)3、所以画竹的人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
意念产生在落笔之前,这是不变的法则。
4、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5、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76、《陈太丘与友期》与《杨氏之子》1、D 对对方的尊称,如:“您”2、AD(A “您”,古代对对方的尊称 D 离去 B 来,以便/认为 C才/于是,就)3、等了您很久您都没来,他便离开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文言文拓展训练(四)
姓名: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 得分:
张溥嗜学(27分)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①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
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②高一时。
【注释】①皲(jūn):皮肤因受冻而开裂。
②名:名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2分)
①溥幼嗜.学__________ ②抄已._________
③后名.读书之斋___________ ④俄顷
..立就___________
2、对文中词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过:一遍就过去了。
B、右手握管处:右手握笔的地方。
C、四方征索者:四面八方前来索账。
D、对客挥毫:对客挥着毫毛。
3、翻译句子。
(6分)
①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
(注意逐字翻译)
②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
4、张溥“名高一时”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何启示?(6分)
【甲】孙权劝学(28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感伤,故泣耳。
”师恻.(怜悯、同情)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2分)
①孰.若孤_________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__
③吾徒.相教___________ ④于是遂就.学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6分)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②心中感伤,故泣耳。
3、当初孙权劝吕蒙学习时,吕蒙是怎样推辞的?当他开始学习后,又怎样的变化?(6分)
4、中国古代有许多勤奋好学的典故,请写出几个。
(4分)
北人啖菱(17分)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
..(因为)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9分)
①或.曰:“食菱须去壳”_________ ②仕于.南方_________ ③欲以.清热也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3分)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分)
舍命护友(28分)
苟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2分)
①值.胡贼攻郡_________ ②友人语.巨伯曰__________
③子.令吾去________ ④不忍委.之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7分)
①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3分)
②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4分)
3、荀巨伯为什么要冒死留在有人身边?(用自己的话)(4分)
4、“贼”兵退走,一郡尽得保全的原因是什么?(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