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乡年鉴 名著导读

合集下载

解读世界十大生态名著之六《沙乡年鉴》

解读世界十大生态名著之六《沙乡年鉴》

解读世界十大生态名著之六《沙乡年鉴》《沙乡年鉴》亦称《沙乡的沉思》,是美国林学家、生态理论家和生态文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代表作,1949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已被译成9种文字,在全球销售200多万册。

不断增加的读者群和被广泛引用,使得《沙乡年鉴》成为现代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和生态保护政策的基石。

《沙乡年鉴》记录了利奥波德在美国一家农场进行生态修复的经历,笔调抒情、生动、富有感染力。

作者从哲学、伦理学、美学及文化传统的角度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应当具备的关系,其中最有影响的篇章《大地伦理》代表了利奥波德生态思想的精髓:“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

”这种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体现出作者罕见的思想前瞻性,他也因此被称为生态主义的“先知”。

他预示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

用《大地伦理》的观点审视世界事物,有些乍一看去很了不起的东西,但却破坏了生物共同体的和谐和稳定,那它必然就是错误的。

大地伦理理论导致了生态哲学的诞生。

大地伦理第一次提出一种新的伦理观,即人和土地(自然)之间也存在着伦理关系,所以自然就有它存在的权利。

这样,就将伦理学边界拓宽至包括土壤、水、动物和植物在内的整个自然界,导致生态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变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不仅如此,大地伦理观念的出现,还影响到法学的变革。

过去,法学的伦理主体只有人,而大地伦理第一次将伦理观念扩展到整个自然,补充和完善了传统法学中价值观的缺陷,从而影响了现代西方国家生态保护的立法活动。

在经济学领域,有人借鉴大地伦理观指出: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存在一个“度”的问题,过度索取会产生回报递减。

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回顾自然界的沧海桑田,诸如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中国新疆的罗布泊,都是人类没有把握与自然之间必须维护的那个“度”而造成的,那里的“绿”被人类“消费”殆尽了,那里的水被越来越贪婪的人类汲干了,没有树木,没有水,就必然导致沙漠的出现。

《沙乡年鉴》

《沙乡年鉴》

土地伦理
从作者所处的年代到现在,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化,一 方面涌现出许多新技术用来向自然界索取资源,特别是在 矿藏方面;另一方面新技术的使用又需要消耗能源,并且 加速扩大对环境的影响。人们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 物质的获取,存在于自然界的资源一定要为我所用,不然 就是浪费。但如果换个角度,从土地伦理的方面出发,人 们与脚下的土地同属一个社区,损害任何一方都对集体不 利。
“我们现在的又大又好的社会活像一个忧郁症患者, 整日惴惴于自身的经济健康,却失去了保持其自身健康 的能力。整个世界是那样贪婪地想拥有更多的浴盆,结 果却失去了建造浴盆乃至关掉龙头所必需的控制力。”
–Aldo Leopold
“从长远来看,太多的安全似乎仅能带来危险......野 蛮是这个世界的救赎。”
关于生态问题的处理,就我个人粗浅的看法,需要合作意 识的提高、土地道德观的深入和集约生产的观念。生态问 题需要人类将自己看做一个物种去思考,需要整体观和系 统观,那么人类需要首先解决自己内部因博弈而产生的囚 徒困境。私人生产者的道德感是很重要的,靠一只强有力 的政府的手,这远不如靠每个人的良心和觉醒;最后,用 集约化的方式去获得人类想要的工业文明,“在这种情况 下,可能没有什么比稍稍轻视一下过多的物质享受更有益 的了”。
第三部分,“结论”,也是最有代表 性的部分,分别从美学、逻辑学、文 化传统及伦理的角度,阐述了人与自 然、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和一些不同 意见者的观点,同时寻求其中提及的 哲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告诉同行们如 何回到过去以实现认识上的统一,是 作者生态观念的思想结晶。
土地伦理
“土地伦理”代表了利奥波德生态思想的精髓:“一个事物, 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 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利奥波德的这种整体观 念不同于以往的佛教、自然主义者和保护主义者的伦理观,是 从地球环境总体的角度上提出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伦理 观念。利奥波德在书中向人们呼吁:“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 经知道(我希望我们已经知道)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 这种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体现出利奥波德罕见的思想前瞻性,他 也因此被称为生态主义的“先知”。

土地伦理的生动宣言——读(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沙乡年鉴》

土地伦理的生动宣言——读(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沙乡年鉴》

生志七弄們土地伦理的生动宣言一读(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沙乡年鉴》最初看到《沙乡年鉴》这本书时,还以为这只是一本供有关人员随时查阅的工具书。

没想到打开后认真阅读下去,才发现这竟然是一本被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评为“20世纪自然写作领域十大好书”之一的自然文学典范,是一本能与梭罗的《瓦尔登湖》相提并论的生态经典。

书中所倡导的“土地伦理”观念,当年不仅改变了美国,至今仍在泽及世界。

《沙乡年鉴》的作者是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年)。

他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柏灵顿市一个德裔移民家庭,获得过林业硕士学位,曾当过林业官员。

早年他曾是资源保护运动的热情追随者。

这个运动的根本宗旨是,从长远的经济利益考虑,对资源要进行“聪明的利用和科学的管理”,以限制个人对国家资源的滥用与掠夺,使其在良好的管理下为全民所用。

它的根本冃的在于发展经济。

因此,根据人的需要,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分成有用和无用、有利和无利的两大类别。

这一运动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并得到了学术界和整个社会的广泛支持。

但是随着运动的不断推进和自己的现实观察,利奥波德的思想与认识渐渐发生了变化。

尤其是长期在与土地打交道的过程中,他终于认识到生命与死亡、发展与停滞上的种种深不可测的因素,并形成了一种高尚的对待土地的态度,由此深切感受到了改变人们对于土地概念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为了把自己的理念变成现实,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利奥波德在美国的威斯康星州买下了一个被人废弃的农场。

上个世纪美国的土地很多,而且非常肥沃。

于是人们疯狂地种植玉米和棉花,结果把土地给破坏了。

土地被破坏后,人们并没有及时予以修复,而是再去买一块新地接着种植,而原来的土地就被废弃了。

看到这种现象,利奥波德觉得实在难以接受,于是他把人家废弃的土地买了下来,开始了自己的耕种。

由于他在城里工作,所以都是利用平时的休息曰或节假曰带着家人来到农场。

几年时间里,他们一家种了几千棵树,还种了许多的草,慢慢地把这片◎汪震国被遗弃的荒凉的土地,又修复成了一个接近它原来自然面貌的生机勃勃的农庄。

沙乡年鉴各章读书笔记

沙乡年鉴各章读书笔记

沙乡年鉴各章念书笔录【篇一:《沙乡年鉴》念书报告】《沙乡年鉴》念书报告《沙乡年鉴》被誉为美国环保界的《圣经》。

但是当初作者利奥波德一世花了大批心血谋求这本书的第一版,却未能实现。

这足以证明利奥波德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早于同时代的人。

《沙乡年鉴》文字优美,没有大批古板的数据,乏味的说教以及空洞的呼吁。

全书绝大部分都在描绘自然界的美景以及作者的随想。

在书的最后作者论述了土地伦理的看法,这也是最为人们所称道的。

《沙乡年鉴》第一以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了沙郡在一年的十二个月里的风景,构成了一个沙郡的年鉴。

我更愿意将这部分作为散文来读,作者开篇就让全书充满着自然、灵巧的气味。

一月的雪将融未融之际,沙郡里的动物们作何反响,利奥波德不单仔细描述了沙郡里的场景,还像模像样地去推测动物们的心思,充满了童趣,让人忍俊不由。

作者找寻向来肥肚皮的臭鼬的踪迹,写了在这摩拳擦掌的一月里动物们的生活,还奇妙地将田鼠、臭鼬、野兔的习惯一并说了。

利奥波德是站在极其客观的角度来描述发生在沙郡里的事情的,他充足尊敬自然界的法例。

不会为猫头鹰捕获了一只兔子就大发感触这只野兔好可怜,而是讥讽的说野兔怎么光临着感觉春季的气味就忘掉了警惕危险。

作者客观的态度贯串全书,他没居心急如焚的大声疾呼,呼吁人们要怎样,不过优雅的描述过去、此刻、将来的图景,淡淡地表达自己抑或抑或感慨的心情。

利奥波德写了一种长在公墓里的不起眼的野花,事实上这类花以前开到铺天盖地,并且目睹了长远的历史。

文中表达了对这些历史目睹者的喜欢,他会在开车经过墓地时找寻这些花朵。

但是认真读一读就会从作者的文字中发现人们对这栽花的渐渐消逝漠不关心甚至根本未曾注意,政府修筑的公路占有了植物生长的土地。

当我在作者描述的一片美景中发现了这些问题时,如鲠在喉,不由得要责怪什么。

但是作者仿佛丝毫没有责怪谁的意思,这就是高妙之处吧。

作者很恭敬历史的目睹者。

自然这有一个前提:作者将自然万物都和人类相同相同对待,人的寿命可是百年,经历很有限,植物则以自己的方式记录着历史,固然他们什么都不说,但他们什么都知道,包含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名著导读《沙乡年鉴》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名著导读《沙乡年鉴》

名著导读课【学习内容】《沙乡年鉴》【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激发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

2.学习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阅读科普作品。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追逐融雪中动物的足迹、阅读橡木年轮的历史、倾听大雁迁徙的长鸣……《沙乡年鉴》是“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倾其一生观察和思考的结晶。

这是一本对土地和人类关系进行重新思考的著作,被称为土地伦理学的开山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语言也很优美,书中不仅展示出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万物的喜爱。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奇妙的“自然天地”。

二、查阅资料,走进《沙乡年鉴》1.作者简介奥尔多·利奥波德是美国著名的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先驱。

1906 年,他成为耶鲁大学林业专业的研究生。

毕业后,他作为联邦林业局的职员,被派往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州当了一名林务官。

后从事野生动物考察工作,并与自然科学家罗伯特·马歇尔一起创建了“荒野学会”,发表了大量有关“土地道德”的论文,将毕生奉献给了生态保护工作。

2.作品简介《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

在这部作品中,奥尔多·利奥波德描述了自己在远离现代生活的简陋乡舍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在美国大陆各地的经历。

在此过程中,他也持续思索着人类与大地之间的关系,试图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应有的爱与尊重。

利奥波德以抒情的文学手法描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栩栩如生地记叙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搏斗,抒发了崇尚自然的情趣。

在他的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大自然的扭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于人类为自身利益破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三、阅读方法指导1.选择性阅读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点密不可分。

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1)兴趣选择;(2)问题选择;(3)目的选择;(4)方法选择。

详情参考教材第72页。

2.做好阅读批注(1)圈点勾画出优美语句或自己喜爱的语句。

名著《沙乡年鉴》精导精练附答案

名著《沙乡年鉴》精导精练附答案

名著《沙乡年鉴》精导精练附答案《沙乡年鉴》:自然文学典范作者简介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年~1948年)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先驱,他是一个热心的观察家、敏锐的思想家、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美国的先知”,代表作有《沙乡年鉴》《土地伦理》等。

他一生持续思索人类与大地之间的关系,试图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应持有的爱与尊重。

他的旧居至今仍然保留在威斯康星河边的沙地里,它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

作品概述《沙乡年鉴》是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

在西方,《沙乡年鉴》影响力堪与梭罗的《瓦尔登湖》比肩,并誉为自然文学典范。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大雁归来》一文就是选自这本著作。

1935年4月,美国人利奥波德在沙乡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荒弃了的农场,开始了在沙乡13年的探索。

他一方面在这里尝试重新恢复生态平衡,一方面把在沙乡的观察和思考结晶写成了《沙乡年鉴》一书。

1949年,在他去世后一年,《沙乡年鉴》出版了。

在美国,《沙乡年鉴》因销量惊人被称为“绿色圣经”;同时,该书是第一本描述土地和人类关系的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所以又被誉为“土地伦理学开山之作”。

《沙乡年鉴》的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沙乡威斯康星一年12个月不同景象的系列追述;第二部分是作者在美国其它地方的某些经历,进一步就资源保护方面的问题作出陈述;第三部分是作者就人与环境关系、美学和伦理学关系的思考等文章结束全书。

《沙乡年鉴》这本著作涵盖众多学科知识,语言清新优美,内容严肃深邃,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洋溢着作者对那些飞禽走兽、奇花异草的挚爱情愫。

书中关于“食物链”“生物群落”,乃至某个特殊物种的知识,以及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土地伦理’的哲学思考,对推广环境保护思想,推动生态保护运动发挥了实质性的作用。

解读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中生态伦理观

解读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中生态伦理观

解读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中的生态伦理观摘要奥尔多·利奥波德,一位提倡“人是大自然共同体的一员”的科学家,被奉为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先知和精神领袖。

他的遗著《沙乡年鉴》融哲理和文学为一体。

本文旨在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的形成与实施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来解读利奥波德的生态伦理观。

关键词:生态伦理自然共同体和谐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沙乡年鉴》(sand county almanac)的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被称为美国“生态伦理之父”。

有人说他是“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和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

《沙乡年鉴》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堪称是自然写作的经典,更被奉为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新“圣经”。

这本书以其诗歌般的语言和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成为20世纪环保主题的文学里程碑。

这本书融哲理和文学为一体,以自然写作的形式将利奥波德在野外和乡间的生活凝炼、浓缩与升华,展现其生态伦理观的形成与实施。

第一部分是作者从每年的春天到冬天,从每年的一月到十二月的散文式记述,并不仅止于表面的写景、描绘野生动植物的四季活动而已,更有深刻的思考与反省,充满了科学的事实。

这些事实得到诗一样的描述,流溢出简朴悠闲的乡土情趣。

第二部分以广阔的旅行经历为背景,引出对破坏生态系统的现代生活的批判,其笔调充满着悲哀、失落和愤怒。

第三部分,作者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自觉而又极有理性地形成了具有前瞻意识的生态观和土地伦理观,把土地看作一个由人与其他物质相互依赖组成的共同体,认为“人是大自然共同体的一员”,每个成员都有它继续存在的权利。

号召人类应该以具体的行为实践“土地伦理”,最终皈依宇宙的大和谐境界。

本文将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的形成与实施,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来解读《沙乡年鉴》中的生态伦理观。

一“土地伦理”这个伟大的道德观念和洪亮声音来自于作者对土地深深的理解与热爱。

利奥波德出生在美国衣阿华州伯灵顿市一个德裔移民之家,他的父亲就是一个大自然热爱者,利奥波德从小就对自然显示出极大兴趣,喜欢跟着父亲去野外活动。

沙乡年鉴:全译典藏版

沙乡年鉴:全译典藏版

在“人与自然”部分,作者讨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他指出,人类是自然的 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他也批评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过度利 用。他认为,人类应该以一种更加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与 自然和谐共存。这部分内容深刻地反映了作者的自然主义思想和对人类对自然 的责任的认识。
在“土地伦理”部分,作者提出了土地伦理的概念。他认为,人类不应该只是 利用土地,而是应该尊重和保护土地。他提出了一种新的伦理观念,即把土地 视为一个整体,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应该与土地和谐共存。这部分内容表 达了作者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和对土地的热爱和尊重。
内容摘要
通过挖掘沙乡的历史,作者揭示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呼吁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寻求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 《沙乡年鉴》是一本描绘自然、人类和历史的三重奏。这本书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很高的 生态思想和科学价值。它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反思人类的行为,寻求与自然的和谐 共生。这本书是值得我们珍藏和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
《沙乡年鉴:全译典藏版》目录体现了全书的主旨和核心思想,即以自然主义 者的眼光记录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历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可持续利用。 这本书对于那些想要了解自然、生态环境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读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沙乡年鉴:全译典藏版》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自然界中的生物是受到自然的惩罚的,它们需要不断的进化和发展,才能适应 自然的变化。
自然界中的生物是受到自然的保护的,它们需要不断的进化和发展,才能适应 自然的变化。
自然界中的生物是受到自然的奖励的,它们需要不断的进化和发展,才能适应 自然的变化。
自然界中的生物是受到自然的惩罚的,它们需要不断的进化和发展,才能适应 自然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乡年鉴》名著导读
【导读前言】
《沙乡年鉴》是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

它与《瓦尔登湖》相媲美,并誉为自然文学典范。

它是一本描述土地和人类关系的著作,被誉为土地伦理学开山之作。

全书涵盖众多学科知识,语言清新优美,内容严肃深邃,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洋溢着作者对那些飞禽走兽、奇花异草的挚爱情愫,是值得读者反复品味的传世经典,更是让孩子走向野外、培养环保及生态意识的入门读物,曾被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评为“20世纪自然写作领域十大好书之一”。

《沙乡年鉴》这本书从1941年起就开始寻求出版,但直到1949年,作者去世后才问世。

当时正值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人们都在充满信心的征服和利用自然,生态学的意识和概念对人们来说还十分陌生,所以这本书的出版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影响。

书中利奥波德把本来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要求让人们改变观念,遵循生态规律。

到了20世纪60年代,人们终于发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发现了利奥波德学说的指导意义。

利奥波德被尊为新自然保护运动浪潮的领袖,《沙乡年鉴》也被称为“美国资源保护运动的圣书”。

【作者简介】
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7—1948)出生于美国爱荷华州伯灵顿市。

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先驱,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

1909年,他从耶鲁大学的森林专业毕业后,利奥波德进人联邦林业局任职,后从事自由的野生生物考察研究,创立“荒野学会”(The Wilderness Society),发表了大量有关“土地道德”的论文,将毕生奉献给了生态保护工作。

1948年4月21日,邻居的农场发生火灾,他在奔赴火场救火的路上因心脏病突发逝世。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美国自然文学代表作,影响力堪与梭罗的《瓦尔登湖》比肩。

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常年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创立了著名的“荒野协会”,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

而《沙乡年鉴》则是他对在沙郡进行的生态恢复实践,在美国大陆各个荒野地带的游历经历,及其对土地伦理的所思所想的总结。

书中有关于乡野生活的优美描写对美国自然文学的写作传统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