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卷1

合集下载

2024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解析与答案

2024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解析与答案

2024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解析与答案近年来,考研政治的复习备战工作已经成为了许多学子备考的重要环节。

而政治学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其深入理解和掌握在考研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2024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进行解析,并提供相应答案,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战考研政治。

I. 真题解析首先,我们来分析2024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

本次真题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具体从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等方面展开。

下面将对真题中的各个部分进行解析:1. 认识论认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类认识过程、认识规律以及认识方法的理论体系。

在本次考题中,出现了对认识的本质和认识方式的提问。

考生需要从科学实践、社会实践和认识的反射性几个方面进行回答。

这一部分要求考生结合思辨和实践经验进行回答,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 辩证法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研究事物发展和矛盾运动规律的理论体系。

在本次考题中,涉及到了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思维方法以及辩证法的实践意义等方面。

考生需要对辩证法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分析。

3.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

在本次考题中,考生需要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历史进程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关系等。

考生可以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应用例子来加深自己的回答。

4. 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面,是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主张历史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

在本次考题中,涉及到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关系等。

考生需要明确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并能够分析历史唯心主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II. 答案解析在面对以上的问题时,考生需要在回答中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系统性理解和深入思考。

考研政治考试真题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附答案

考研政治考试真题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附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研究生考试考研思想政治理论(101)试题及答案指导(2025年)

研究生考试考研思想政治理论(101)试题及答案指导(2025年)

2025年研究生考试考研思想政治理论(101)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D.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入,出现了“夸克不可再分”的认识。

1994年,美国科学家曼尼·雷焚和戴维·格罗斯却证实了在适当条件下夸克可以转化为涟场物质。

这突出体现了A.真理的客观性B.真理的具体性C.真理的绝对性D.真理的相对性3.下列关于真理与谬误的判断,正确的是 _____ 。

”A. 真理与谬误是绝对对立的B. 真理与谬误是相对立的C. 真理与谬误是相互转化的D. 真理与谬误是并行不悖的4.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的标志性成果是_____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的形成B.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转变C.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的确立D. 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应范畴的概括和总结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是: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C.以人民为中心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民族复兴的本质要求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指的“伟大复兴”是指:A.实现经济富裕B.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C.实现强军梦D.实现国家富强、民族伟大复兴7.下列对立的观点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认识是()。

A. 难易B. 难易之移人也C. 难易之分也D. 难易相成也8.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作为已投资入股的证书与索取股息的凭票,以下关于股票的认识错误的是()。

A. 所有股票都能上市流通B. 购买股票是一项无回报的投资C. 股票能作为抵押的一种财产证明D. 股票有价格、能买卖,可以作金融投资的一种形式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总分:7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36.00)1.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2013年第1题)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分数:2.00)A.运动的衡量尺度√B.运动的内在原因C.运动的普遍状态D.运动的存在方式解析: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其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其二,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是相对的,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重要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和环节,不承认静止,运动无法衡量,也无法理解运动。

由此可见B、C表述错误;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故D错误。

根据题中“舟行洲不行”和“鸽飞阁不飞”可以知道,“舟的行”是参照了“不行的洲”,“鸽的飞”是参照了“不飞的阁”,既然是“参照”,就是一种衡量手段,也就是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

对于观察者(静态)而言,“舟行”正是因为“洲不行”,“鸽飞”正是因为“阁不飞”。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3.(2013年第2题)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要他去割羊草。

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脑子一转办法就来了。

他把羊赶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

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

考研政治(认识论)-试卷1

考研政治(认识论)-试卷1

考研政治(认识论)-试卷1(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

晴冬一鹤排出去,直领诗情到碧霄”。

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 )(分数:2.00)A.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D.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在反映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影响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但依然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

3.“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是宋代大学者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第二首。

此诗中没有体现的哲理有( )(分数:2.00)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C.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是劳而无获的D.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条件出发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原理”。

此题不难选出正确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要选择的是“不包含的哲理”,看清题目要求再作选择。

4.摩尔根曾长期生活于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部落中,掌握了大量的实际材料,对这种社会组织做了深入的了解,才写出《古代社会》这部不朽之作,提出了一系列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见解。

这件事说明( )(分数:2.00)A.学习有科学价值的书本知识十分重要B.只要掌握实际材料,就能获得理论知识C.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D.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一、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4.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考研政治哲学历年真题

考研政治哲学历年真题

1、(2016.34)(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5分)答: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正如材料1所说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所以,“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来自实践,这是材料的合理性。

但要发挥好它对实践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还须回到实践中去经受检验,以进一步发展完善,来自于实践的“四个全面”对新的实践又具有指导引领作用。

我们要反对实践观点僵化看不到指导作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

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四个全面”的每一个“全面”都是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循环往复的演进过程,正如材料3所说的,“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不仅是因为它的提出和形成是一个过程,而且它的协调推进也将是一个过程。

这是材料的合理性。

我们要反对把“四个全面”僵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此外,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还体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

综上所述,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2)“四个全面”重要战略思想体现了怎样的辩证思维?(5分)答:辩证思维要求我们要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正如材料2所说的,“四个全面”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既有战略目标和又有战略举措。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政治试卷及答案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政治试卷及答案

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变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答案 C【分析】这道单项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变化的理解和确认。

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着的事物。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因此,在辩证法看来,一切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恒地存在。

整个物质世界就是永恒发展变化着的世界。

换句话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即“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C项)。

据此分析题中给出的四个选项:A项(变是世界的本原)明显是错误的,因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变化是世界存在的状态,而不是世界的本质;B项和D项谈的是对变化的理解,但是都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这样将A、B、D三项排除,只有C项才是正确选项。

该题是考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原理,难度不大,是必得之分。

如果有的考生丢分,会是误选B项。

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答案 A【分析】这是一道事实辨析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认识的本质、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的理解和把握。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任何认识都是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客体的反映。

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既有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更有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主体人是具有复杂结构和进行活动的社会性的人,它在反映客体的过程中,必然会动用其内部结构的所有功能,对所反映对象的内容进行选择、整理、改造、解释、猜想等等,因此,不仅能对客观对象进行直观的摹写,而且能对客观对象作出抽象和概括的反映;不仅能反映事物当下的样子,而且能反映它由于人的改造活动而可能成为的样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卷1(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28.00)1.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有( )(分数:2.00)A.动力作用B.激发作用C.解释作用√D.诱导作用解析:解析: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第一,指导作用。

人的认识活动是有目的地探求真理的活动,无论是认识课题的选择、认识工具的使用,还是认识结果的总结和概括,都离不开理性因素的指导;第二,解释作用。

借助科学理论,可以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现象作出系统的说明;第三,预见作用。

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的科学预见比起以日常经验为基础的经验推测,具有更大的可靠性。

A、B、D都是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不符合题意,不选。

3.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这句话重在强调( )(分数:2.00)A.直接经验的作用B.间接经验的作用C.理性因素的作用D.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解析:解析:“人的感情”与理性相对,属于非理性范畴,排除C,A、B与题干无关,是干扰项,故选D。

4.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 )(分数:2.00)A.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无限循环√B.团结一批评一团结C.感觉一知觉一表象D.概念一判断一推理解析:解析: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B选项是政治斗争中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与题意无关,不选。

C、D分别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表现形式,也不符合题意,不选。

5.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 )(分数:2.00)A.谬误B.理论C.真理√D.相对真理解析:解析: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6.“有用即真理”是( )(分数:2.00)A.主观真理论B.实用主义真理观√C.形而上学真理观D.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解析:解析: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起来。

A、C、D都与题意不符合,都不选。

7.真理的一元性是由( )(分数:2.00)A.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的√B.真理的主观性决定的C.真理的相对性决定的D.真理的多样性决定的解析:解析: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虽然由于主体认识角度和立场、观点、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关于同一客体的认识结果往往会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

但是,这并不表明观点不同的每个人的认识都是真理。

在任何情况下,对于特定实践活动中特定的认识对象来说,只能有一种认识是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相一致的,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B说法有误,C、D与题意无关,故选A。

8.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 )(分数:2.00)A.唯物论B.辩证法√C.形而上学D.可知论解析:解析: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统一。

故选B。

9.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认识是有限的,有待于从广度、深度和进程上拓展,这是属于( )(分数:2.00)A.真理B.谬误C.绝对真理D.相对真理√解析:解析: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它有三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题干中说的是相对真理的含义,故选D。

10.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 ) (分数:2.00)A.相对性B.客观性C.至上性√D.非至上性解析:解析: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相一致的。

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的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故选C。

11.不同时代的人,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实践水平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种限制,他们的思维是( ) (分数:2.00)A.至上性B.非至上性√C.相对性D.绝对性解析:解析:每一个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暴露程度、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

故选B。

12.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认为人们可以穷尽对真理的认识,从真理观的角度看属于( ) (分数:2.00)A.相对主义B.绝对主义√C.形式主义D.怀疑主义解析:解析: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就是绝对主义的表现,故选B。

13.“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

”这种观点属于( )(分数:2.00)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怀疑主义的观点解析: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故选A。

14.关于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分数:2.00)A.真理与谬误是根本对立的B.真理与谬误是绝对同一的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D.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的区分,不能相互转化解析:解析:真理发展的过程,不仅是相对不断趋近绝对的过程,而且还是不断同谬误作斗争并战胜谬误的过程。

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但是,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看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A、B、D表述有误,故选C。

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5.多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6.理性认识的特点主要包括( )(分数:2.00)A.间接性√B.抽象性√C.直观性D.客观性解析:解析: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理性认识在形式上超越了客观事物,而在内容上则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这是它的特点和优点,但也造成认识脱离现实的可能性。

CD 不是理性认识的特点,故排除。

17.“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能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两句话意在强调( )(分数:2.00)A.感性认识的重要作用B.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C.经验的重要性D.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解析:解析: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

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

现代科学哲学中所谓“观察渗透理论”的命题,也指明人总是以自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观察的。

A、C不符合题意,故不选。

18.“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引用黑格尔的这句话,意在表明( )(分数:2.00)A.感性认识的重要作用√B.理性认识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C.认识过程中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解析:解析: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

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

D不符合题意,故不选。

19.下列选项中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有( )(分数:2.00)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内部联系√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交织√解析:解析: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感性认识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20.下列关于经验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分数:2.00)A.肯定了感性认识的作用B.夸大了感性认识的作用√C.认为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解析:解析:经验论是指过分夸大感性认识,进而忽略理性认识的认识论。

所有的经验论都否认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故正确选项为BD。

21.下列关于唯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分数:2.00)A.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B.在实践中坚持教条主义√C.认为感性认识不可靠√D.在实际生活中容易导致思想僵化√解析:解析:唯理论是指过分夸大理性认识,从而忽略感性认识的认识论。

在实践中容易陷入教条主义,导致思想僵化。

唯理论还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否定认识来源于感性经验。

故四个选项都正确,且与题意相关,都入选。

22.认识要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需要具备的因素有( )(分数:2.00)A.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B.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C.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D.要把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求和利益结合解析:解析: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