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学设计详案

合集下载

《回延安》教案(优质)

《回延安》教案(优质)

2回延安1.感知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2.朗读这首诗,把握其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46年,诗人离开延安,1956年,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诗的音乐性,且具有联想丰富,奔放热烈的特点。

目标导学一:品读诗歌,概括内容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明确:第一层:抒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第二层: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第三层:描绘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第四层:喜看延安新风貌;第五层: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目标导学二:探究写法,深入体会情感探究:这首诗生动形象,热情奔放,意蕴深刻。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回延安》教学设计回延安第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诗人在延安生活过,病成长为革命诗人,延安是他的第二故乡。

诗人对延安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

诗人以满怀的热情回忆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沿岸的巨变,展望沿岸的未来,表现了诗人思念母亲延安的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学情分析学生对革命年代了解不多,教学时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诗人饱满的情感。

同时学生也对陕西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也比较陌生,所以要引导学生感知作品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和地方方言。

目标确定①感知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深情厚谊。

②朗读味语言,把握“信游”的形式特点和语了解与作品相关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难点朗读味语言,把握“信游”的形式特点和语了解与作品相关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扣住题目,设置悬念导入教师活动延安是中国的革命圣地。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生活、工作、战斗过十余年,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诗人兼剧作家贺敬之,为延安写下了一首诗-《回延安)。

通过标题,我们可以推测他若干年前在延安待过。

当他再次回到延安,又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歌。

学生活动(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与教的环节对应)设计意图从革命圣地延安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比读诗歌,初探情感基调教师活动1.学生自由朗读。

2.抽生选读诗节。

3.听读《回延安》视频朗诵,读准字音,作相应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注意把握朗诵的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1)字音:糜子(méi) 登时(deng) 油馍(m ó) 脑畔(pàn) 眼眶(kuàng)(2)节:轻重缓急及传递情感的不同尤其关注省略号的朗读技巧例如:(激动地)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深情地)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回延安》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回延安》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回延安》教学设计一、教材和学情分析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以民俗文明。

这一单元文本设计的目的是从情感上培养先生对于民歌文明的爱好,建立文明自信。

从言语方式上,引领先生关注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会品析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言语。

本班先生在学习《回延安》之前,曾经完成了本单元的《安塞腰鼓》的学习,对于文章中的修辞和精彩动词描述词初步有了独立品析的能力。

加之先生曾经学过《木兰诗》、《诗经》中的众多篇目等传统民歌作品,对于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有了初步领会。

《回延安》是以民歌信天游的方式写成的诗歌,继承了诗歌从民歌中来的传统,与诗经、南北朝民歌一脉相承。

我在引领先生关注独特的表现方式的学习过程中,联系学过的古诗。

目的让先生能独立分析民歌常见言语方式。

同时,可以在古今中外的各种民歌的群文浏览中,拓展视野,熟习方式特点,掌握用民歌方式写作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能在反复的朗读中领会、分析、表现民歌中丰富细腻的情感。

2.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对民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言语进行赏析。

3.在古今中外的民歌对比浏览中培养对民歌的热爱,加强先生的文明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能独立品析各种民歌中比兴、排比反复、拟人夸张等表现手法。

四、教学策略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朗读表演、群文对比、情景创设。

五、教学预备录播教室、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先生朗读视频讲解稿。

2.引入本课教学重点。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有数的诗人、文学家都描绘过延安。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回延安》,诗人贺敬之采用了民歌信天游的方式,抒发了对延安的情感,方式很独特?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需有心人得知,而方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

”作者在这首民歌中表现了对于延安的甚么情感?又是如何表现的?我们就来研讨破解这个秘密。

(二)朗读诗歌,看望方式的奥秘。

1.课件出示朗读任务。

2.按照朗读任务,分小组开展朗读。

以本人喜欢的方式朗读民歌,领会感知。

回延安教学设计

回延安教学设计

回延安教学设计回延安教学设计回延安教学设计1一、明确目的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局部和第二局部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分开延安。

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分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局部。

三、教学过程1.检查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有关字的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然后学生分读,老师简评朗读效果。

3.学生自拟、讨论各局部的小标题,清理全文脉络,理解作者的思路。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p 第一局部。

〔1〕指名朗读第一局部,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p 作者运用夸大、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

学生齐读第一局部。

5.师生共同活动,分析^p 第二局部。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局部。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p 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

学生齐读第二局部。

6.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局部,力争能当堂背诵。

四、总结、扩展诗歌第一局部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冲动。

第二局部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回延安教学设计2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

著作有《放歌集》、《雷锋之歌》等。

贺敬之、丁毅创作了歌剧《白毛女》。

信天游,陕北民歌。

多用比兴、夸大等手法。

一、导入〔2〕题目透露了作者对延安的思念和感谢之情。

二、初读感知〔4分〕Zhǎndēngshíméizǐyóumó nǎopàn yǎnkuàng盏登时糜子油馍脑畔眼眶三、精读感悟〔14分〕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第一层:冲动、跳跃〔到延安〕无法控制内心的冲动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回延安》教案_2

《回延安》教案_2

《回延安》教案《回延安》教案1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过程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习】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回延安》公开课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回延安》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学会鉴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法,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抒发。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理解延安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增强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回延安》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访问延安时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诗歌以豪迈激昂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

诗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是学习现代诗歌的佳作。

2.2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学会鉴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播放《回延安》朗诵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简介诗人毛泽东同志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回延安》,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诗歌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

通过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抒发。

3.5 实践拓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以延安为题材,运用所学的手法和技巧。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情况。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应用和拓展能力。

4.3 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第02课 回延安(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02课 回延安(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

2.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3.把握诗歌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分析诗中的比兴、夸张、拟人等手法。

【重点难点】1.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2.把握诗歌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分析诗中的比兴、夸张、拟人等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他们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

这些人离开延安后,对延安魂牵梦绕。

若干年后,他们回到延安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们时,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体会一下这种心情。

(板书:回延安贺敬之)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作者,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

2.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3.把握诗歌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分析诗中的比兴、夸张、拟人等手法。

——学生齐读三、预学展示,字词积累课件展示:1.了解作者贺敬之,生于1924年,诗人,剧作家,山东枣庄人。

1945年与丁毅联合执笔写成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

诗作有《放声歌唱》《十年颂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

2.了解背景本诗选自《贺敬之诗选》。

1940年至1946年,贺敬之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与当地军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56年,诗人贺敬之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

大会期间,诗人受到革命老区人民的热烈欢迎,目睹延安城的新貌,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回延安》。

3.文体知识(1)课件播放:歌曲:阿宝——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2)信天游简介信天游本是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性质,流行于陕北一带。

(完整版)《回延安》教案

(完整版)《回延安》教案

(完整版)《回延安》教案《回延安》教案1教学⽬标【知识与能⼒】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通过了解有关作者的⽂学常识及⽂章创作背景,深⼊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了解有关“信天游”的⽂体知识,学习⽐兴、夸张等⼿法在诗歌中的运⽤。

【过程与⽅法】1.运⽤多媒体创设情境,在情境中阅读。

2.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式,品味语⾔,领悟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对⾰命圣地延安真挚炽热的感情,培养学⽣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清⽂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2.难点:学习⽐兴⼿法在诗歌中的运⽤。

教学过程第⼀课时⼀、导⼊新课〔播放民歌《⼭丹丹开花红艳艳》〕“⼀道道的那个⼭来哟⼀道道⽔,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主席领导咱打江⼭。

”听着这⾸热烈欢快、脍炙⼈⼝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预设:黄⼟⾼原、劳动⼈民、延安)对,我们会想起黄⼟⾼原,会想起黄⼟地上朴素的劳动⼈民,会想起⾰命圣地——延安。

⽼⼀辈的⾰命者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近其中的⼀位——贺敬之,⾛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预习课⽂1.检测⽣字词(1)读准字⾳,记准字形。

糜.⼦(méi)脑畔.(pàn)油馍.(mó)眼眶.(kuàng)窑.洞(yáo)(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回回:⽅⾔,⼀回⼜⼀回。

登时:⽴即,⽴刻。

⽩⽣⽣:形容⾮常⽩。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

亦形容(谈话)漫⽆边际。

2.了解作者贺敬之,现代诗⼈、剧作家,⼭东峄县(今⼭东枣庄市台⼉庄)⼈。

1924年出⽣,1945年与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新歌剧《⽩⽑⼥》,该剧剧本荣获1951年斯⼤林⽂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程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延安》教学设计详案
教材和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以民俗为主题。

从情感上要培养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建立文化自信。

从语言形式上,要引领学生关注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会品析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上课班级学生在学习《回延安》之前,已经完成了本单元的《安塞腰鼓》的学习,对于文章中的修辞和精彩动词形容词初步有了独立品析的能力。

加之学生已经学过《关雎》《蒹葭》《木兰诗》等传统民歌作品,对于比兴、回环反复的艺术手法有了初步体会。

《回延安》作为民歌信天游,首先继承了中华民族诗歌从民歌中来的传统,与诗经南北朝民歌一脉相承。

我们在引领学生关注独特的表现形式的学习过程中,勾连古今,联系学过的古诗。

目的让学生能独立分析民歌中比兴、排比反复、拟人夸张等常见语言形式。

同时可以在古今中外的各种民歌的群文阅读中,拓展视野,熟悉形式特点,更建立对于民歌民俗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能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表现、分析民歌中丰富细腻的情感。

2.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对民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赏析。

3.在古今中外的民歌对比阅读中培养对民歌的热爱,建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能独立品析各种民歌中比兴、排比反复、拟人夸张等表现手法。

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诵读表演、群文对比、情景创设。

教学准备:
录播教室、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

”作者在这首民歌中表现了对于延安的什么情感?又是如何表现的?我们就来研究破解这个秘密。

二、我读我精彩
1.放声朗读课文。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民歌,体会感知。

2.圈点批注。

在打动自己的诗句边上进行圈点批注,要求读出丰富的情感,读出表达形式的独特。

从情感和形式两个角度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赏析。

3.小组讨论交流,分享各自对于精彩语言的品析。

4.小组通过讨论确定本小组要诵读的两到三小节民歌,确定朗诵重音停顿等变化,并安排一位同学负责分享赏析。

5.小组展示诵读和赏析,师生互动,共同发现课文中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表现技巧。

6.总结民歌形式特点:感情热烈、奔放自由;独特的民俗风情;
比兴手法、各种修辞(拟人、比喻、夸张、排比等);极富表现力的词语。

三、群文阅读对比深化
1.课内民歌古今对比阅读。

阅读《木兰诗》《蒹葭》《关雎》,发现与《回延安》之间的共同点。

民歌是中华诗歌的源头活水。

2.民歌中外对比阅读。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美国民谣歌手鲍比迪伦,我们阅读一下他的经典歌曲《答案在风中飘荡》的歌词,发现与民歌之间的共同表现技巧。

3.欣赏2016年春晚的民歌表演《华阴老腔》,独立赏析歌词,建立文化自信。

4.师生总结:从民间出发,可以歌可以文,就是民歌,更是诗歌。

民歌带着独特的民俗特色,文学技巧。

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越是世界的!
四、我写我精彩
设想二十年后再回到母校,你的心情如何?尝试着用今天学习到的民歌技巧来创作几句民歌,表现你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模仿课文,创作一首民歌,赞美我们的学校。

注意模仿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