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公开课教案.(精选)
《回延安》教案(优质)

2回延安1.感知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2.朗读这首诗,把握其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46年,诗人离开延安,1956年,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诗的音乐性,且具有联想丰富,奔放热烈的特点。
目标导学一:品读诗歌,概括内容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明确:第一层:抒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第二层: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第三层:描绘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第四层:喜看延安新风貌;第五层: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目标导学二:探究写法,深入体会情感探究:这首诗生动形象,热情奔放,意蕴深刻。
《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3篇

《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3篇《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1【基础知识点】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2、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3、学习比兴和夸张的手法,语文教案-回延安。
【教学重点】体味渗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真挚的感情【教学难点】擅用比兴和夸张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比兴”的学习是本诗的难点。
【拓展环节】新诗创作【教学内容与步骤】〖导入环节〗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
〖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对诗作进行整体感知。
2、感知问题: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下。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学习环节〗1、关于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回延安》。
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每段压一韵。
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
句中多用叠音字,修辞上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
2、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读出的亲切、热烈、真挚情感)3、讨论学习朗读这首诗,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明确:本诗的感情线索,是作者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4、难点全解“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判断:树梢树枝树根根,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2教学设想诗歌重在诵读。
通过朗读,可以逐步由认知生字词,深化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等。
可以将朗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或范读,或齐读,或分组读,或对口读,变化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由浅人深进行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朗读全诗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逐步由表及里地体会到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有关方面的知识要点。
1、教师范读全诗。
(1)教师范读。
(2)疏通字词障碍。
参照“教学设计(A)”。
回延安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课题回延安
贺敬之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诗中的比兴方法和夸
张等修辞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自觉地继承和发
扬革命传统。
4、情感目标:领会诗人对延安及延安人
民的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诗人对延安及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兴”的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教学方法:朗读、启发式
教学手段:录音机、小黑板、纸片
教学教程: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贺
敬之的一首以民歌形式写成的新诗《回延
安》,板题,介绍陕北民歌“信天游”
二、新课
1、交代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a 领会诗人对延安及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的
思想感情。
b 体会诗中的比兴、夸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2、听朗读录音,体会诗的意境,注意朗读
节奏及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思考问题。
(1)这首诗的五部分诗人各抓住了什么场面,分别表达作者什么样的
思想感情?
(2)这首诗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3)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五部分。
(4)思考课后练习2
4、讨论明确,教师顺势板书
5、学习“比兴”“夸张”等修辞
夸张:为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夸张。
比兴:比、比喻;兴,先说其他事物来引起所要说的事物。
6、找出诗中运用“比兴”和“夸张”的句子。
三、本节课小结
四、巩固练习:
1、结合课文出示有关练习(小黑板)
2、分组进行抽签训练(纸片)
五作业: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回延安》教案设计

《回延安》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回延安》的主题思想和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作品;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学会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作者简介:鲁迅,现代著名作家、思想家、革命家;课文背景:作者在延安生活和工作时期的经历和感受。
2.2 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主题: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课文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描写延安的景色、回忆延安的生活、表达思乡之情;课文特色:真实的情感、细腻的描写、独特的文学风格。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和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内涵;欣赏文学作品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方法4.1 教学准备:准备课文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准备教学课件和多媒体素材;准备讨论问题和写作任务。
4.2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组讨论,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特点;欣赏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布置写作任务,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进行反思和总结。
5.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互学习和借鉴;5.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进行指导和反馈。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延安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延安的关注和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延安有什么了解和印象?6.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和经历。
《回延安》教案设计

《回延安》教案设计《回延安》教案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回延安》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回延安》教案设计篇1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
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三、教学过程1、检查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有关字的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然后学生分读,教师简评朗读效果。
3、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清理全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
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5、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
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6、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部分,力争能当堂背诵。
四、总结、扩展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
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回延安》2》。
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理解课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内容,掌握全诗的中心意思、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二。
二、整体感知全诗抒发了作者回延安时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叙写亲人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赞颂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热爱延安、歌颂延安、歌颂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感情。
回延安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回延安的教案引言:回延安的教案是指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共中央和红军指导部门制定、实施的一套教学计划,旨在提高干部和战士的政治觉悟、革命意识和纪律性,夯实革命军队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这些教案在延安这个红色根据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对于整个中国革命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背景1.1 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特点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国共两党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斗争。
这个时期,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主要战斗力量,延安作为中共中央的政治和军事指挥中心,承载了重要的历史使命。
1.2 回延安的背景红军部队在长征中历经艰苦,最终于1935年到达陕北地区,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的红色根据地。
红军的回到延安,标志着他们在斗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也为延安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二、形成与发展2.1 教案的形成过程回延安之后,红军进行了休整和整编,为下一阶段的革命斗争做准备。
在这个过程中,红军指导部门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教学计划,以加强战士和干部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
2.2 教案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回延安的教案主要包括政治教育、军事训练、纪律教育和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在政治教育方面,教案注重培养战士的政治觉悟、革命意识和信仰纪律,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
在军事训练方面,教案注重提高红军战士的战斗技能和作战素质,加强战术和战略教育。
教案还注重加强纪律教育,强调组织纪律和执行力的重要性。
三、实施与影响3.1 教案的实施方式回延安的教案在全红军范围内进行推广和实施,通过集中和分散的方式进行教学,使每个战士和干部都能够接受到系统的教育和培训。
3.2 教案的影响和意义回延安的教案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加强政治教育和纪律教育,提高了红军的组织纪律和战斗力,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案还夯实了共产党在军队和群众中的领导地位,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论:回延安的教案是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红军部队的一项重要成果,为整个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回延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延安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延安精神,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东方红》,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延安精神。
(2)简介诗人贺敬之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回延安》的学习兴趣。
2.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3. 精讲诗歌,品味语言(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宝塔山”、“延河”、“土炕”等,感受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如“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体会诗人对延安的眷恋之情。
4. 小组讨论,深入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中表达了哪些延安精神?如何将这些精神传承下去?(2)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分享。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与拓展活动1.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回延安》,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内容。
2. 拓展活动(1)组织一次关于延安精神的主题班会,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回延安》的心得体会。
(2)开展“寻找身边的延安精神”活动,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典型事迹,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五、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通过课堂互动,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在感悟诗歌魅力的同时,深入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回延安》公开课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回延安》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学会鉴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法,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抒发。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理解延安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增强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回延安》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访问延安时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诗歌以豪迈激昂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
诗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是学习现代诗歌的佳作。
2.2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学会鉴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播放《回延安》朗诵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简介诗人毛泽东同志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回延安》,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诗歌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
通过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抒发。
3.5 实践拓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以延安为题材,运用所学的手法和技巧。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情况。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应用和拓展能力。
4.3 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教案
课题回延安
贺敬之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诗中的比兴方法和夸张
等修辞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自觉地继承和发扬
革命传统。
4、情感目标:领会诗人对延安及延安人
民的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诗人对延安及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兴”的手法在诗歌中的运
用
教学方法:朗读、启发式
教学手段:录音机、小黑板、纸片
教学教程: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贺
敬之的一首以民歌形式写成的新诗《回延
安》,板题,介绍陕北民歌“信天游”
二、新课
1、交代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a 领会诗人对延安及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的
思想感情。
b 体会诗中的比兴、夸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2、听朗读录音,体会诗的意境,注意朗读
节奏及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思考问题。
(1)这首诗的五部分诗人各抓住了什么场面,分别表达作者什么样的
思想感情?
(2)这首诗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3)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五部分。
(4)思考课后练习2
4、讨论明确,教师顺势板书
5、学习“比兴”“夸张”等修辞
夸张:为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夸张。
比兴:比、比喻;兴,先说其他事物来引起所要说的事物。
6、找出诗中运用“比兴”和“夸张”的句
子。
三、本节课小结
四、巩固练习:
1、结合课文出示有关练习(小黑板)
2、分组进行抽签训练(纸片)
五作业: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