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优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回延安》教学设计回延安第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诗人在延安生活过,病成长为革命诗人,延安是他的第二故乡。

诗人对延安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

诗人以满怀的热情回忆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沿岸的巨变,展望沿岸的未来,表现了诗人思念母亲延安的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学情分析学生对革命年代了解不多,教学时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诗人饱满的情感。

同时学生也对陕西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也比较陌生,所以要引导学生感知作品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和地方方言。

目标确定①感知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深情厚谊。

②朗读味语言,把握“信游”的形式特点和语了解与作品相关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难点朗读味语言,把握“信游”的形式特点和语了解与作品相关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扣住题目,设置悬念导入教师活动延安是中国的革命圣地。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生活、工作、战斗过十余年,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诗人兼剧作家贺敬之,为延安写下了一首诗-《回延安)。

通过标题,我们可以推测他若干年前在延安待过。

当他再次回到延安,又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歌。

学生活动(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与教的环节对应)设计意图从革命圣地延安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比读诗歌,初探情感基调教师活动1.学生自由朗读。

2.抽生选读诗节。

3.听读《回延安》视频朗诵,读准字音,作相应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注意把握朗诵的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1)字音:糜子(méi) 登时(deng) 油馍(m ó) 脑畔(pàn) 眼眶(kuàng)(2)节:轻重缓急及传递情感的不同尤其关注省略号的朗读技巧例如:(激动地)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深情地)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说课回延安教学设计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说课回延安教学设计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2、“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好,好在 一“抓”一“贴”这两个动作,夸张地体现诗人重见延安时 旳激动、喜悦心情。
四、说教学
过程设计
学习活动四:拓读
为了使革命老式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我让学生课前访问祖父辈,或查找相 关资料,了解“延安精神”旳内涵。并要求学生自行搜集并阅读关于延安旳诗文, 在课上探究、感悟延安精神。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旳乐趣,感受成
功旳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合适旳点拨。
3.竞赛鼓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鼓励学生采
用多种形式朗诵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旳参加热情
和学习爱好。
4.延伸拓展法。课外搜集有关写延安旳诗文,读一
读,看看这些诗文体现了怎样旳延安精神。
三、说教学 措施与手段
教学手段
新课程原则旳精神,即在学生 旳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措施,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三个方面旳共同发展。教学 措施详细如下:
三、说教学 措施与手段
教学措施
1.朗诵法。学习诗歌旳基础和要点都在于朗诵。基
于这一点,我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旳朗诵,在朗诵
中感悟情感。
2.自主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旳智慧,
要求: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 并把握好诗歌节奏和情感。 讨论:1、给每部分取个三字小标题;
2、全诗流露出了作者怎样旳感情呢? 明确: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 祝延安。
抒发了诗人重游革命圣地旳无限喜悦和对延安、 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旳无比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 过程设计 学习活动三:品读
一、说教材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利用比兴、夸张、拟人等 修辞手法来体现感情;
2、让学生了解延安对革命旳伟大 贡献,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

第2课《回延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课《回延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课《回延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 回延安》教案【教学目标】1.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2.训练现代诗歌的朗读方法。

3.朗读这首诗,把握其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4.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5.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导入一(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同学们会想起什么呢?老师会想起那黄土高原,想起那黄土地上的农民,想起那革命圣地——延安。

老一辈革命家对延安有着深厚的情谊。

今天,我们学习《回延安》,一起感受作者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导入二我看同学们大都爱听歌、唱歌,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种不一样的歌曲形式,它就是主要流行于陕北一带的“信天游”。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是一种民歌,它奔放热烈、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之感。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在1956年写下的这首《回延安》,看看作者是怎样借用“信天游”的表现形式以诗的语言来抒写自己的情感的。

二朗读诗歌,概括内容1.朗读诗歌,概括主要内容。

这首诗歌以抒情为主,叙事为辅。

共五章,结构清晰。

请大家朗读诗歌,概括每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章:回延安,抒写回到延安,以及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激动之情。

第二章:忆延安,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第三章:话延安,描绘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第四章:看延安,描绘延安新风貌,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第五章:颂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景,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

2.朗读诗歌,归纳诗歌主题。

(朗读要求:一要大声,二要情绪饱满,三要注意不同诗章情感的差别,四要根据课前标记进行朗读训练。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优质讲堂(统编版)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优质讲堂(统编版)

第2课《回延安》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倾吐的浓浓亲情。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浓郁的乡土亲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揣摩重点字词,想象画面和品读情感,力求走进诗人内心世界,体会延安革命精神对作者一代人的深刻影响。

教学难点:学习体会诗人浓烈的情感,并建构、传承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学习基于民间艺术为特色的创作创新。

三、教学设想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注重语文综合素养的养成,重视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在咀嚼文本、涵泳经典的基础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在本课的教读过程中,我打算对学生进行圈划批注法、以读促解,读中悟情法等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通过用读读、批批、品品的方法,以批注悟人物,以品读促情感,体会作者感情。

四、教学方法:1.以批注与文本对话:指导学生揣摩重点字词,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有指向性地阅读,品读情感。

在交流展示中自然归纳走进热情淳朴的延安人,喜看日新月异的延安城,为后面的品读打好基础。

2.以品读启发思考: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引导品读,努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

使学生结合文本,由粗到精,由此及彼,最终使学生既能体会“红色之都”——延安,生生不息的革命精神;又建构、传承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学习基于民间艺术为特色的创作创新。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在枣园,在杨家岭,在宝塔山,雄伟的古城延安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战精神,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向奔向太阳一样,奔向他们心中的革命圣地延安,贺敬之就是其中的一员。

《回延安》教案设计

《回延安》教案设计

《回延安》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回延安》的主题思想和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作品;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学会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作者简介:鲁迅,现代著名作家、思想家、革命家;课文背景:作者在延安生活和工作时期的经历和感受。

2.2 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主题: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课文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描写延安的景色、回忆延安的生活、表达思乡之情;课文特色:真实的情感、细腻的描写、独特的文学风格。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和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内涵;欣赏文学作品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方法4.1 教学准备:准备课文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准备教学课件和多媒体素材;准备讨论问题和写作任务。

4.2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组讨论,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特点;欣赏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布置写作任务,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进行反思和总结。

5.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互学习和借鉴;5.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进行指导和反馈。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延安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延安的关注和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延安有什么了解和印象?6.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和经历。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第2课《回延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第2课《回延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第2课《回延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知诗歌内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情感。

2.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并把握“信天游”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感,超越个人对故土的感情,是一种“大我"的革命情怀。

2.深度感知“信天游”的语言特色,理解并运用“比兴"手法。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可从介绍革命圣地延安导入,也可从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贺敬之离开延安十年后所作)导入,还可以从陕北民歌“信天游”导入。

2.学习字词。

本课生字难字不多,词语的意思不难,教师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纠正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不断强化正确读音,为背诵全诗做准备。

以下红色字的读音可以向学生强调:羊肚(dǔ)登(dēnɡ)时羊羔(ɡāo)糜(méi)子脑畔(pàn)眼眶(kuànɡ)灯盏(zhǎn)油馍(m ó)3.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 )诗歌学习以朗读为主,在反复朗读中把握主要内容。

这首诗较长,初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不漏字。

本诗分为五章,大声朗读课文,分别概括这五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章: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章: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章: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章: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章: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 )初步理解。

学生梳理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对诗人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朗读呈现。

教师可以提供背景资料,帮助学生领会作者对延安的深情厚谊。

贺敬之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16岁到延安,从1940 年至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

延安,是他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诗人是怎样的心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初步体会情感。

(3 )这首诗要求全诗背诵,可以让学生多读几遍,看看能背诵多少;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先试着背一背,为全诗背诵做准备。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回延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延安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延安精神,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东方红》,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延安精神。

(2)简介诗人贺敬之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回延安》的学习兴趣。

2.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3. 精讲诗歌,品味语言(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宝塔山”、“延河”、“土炕”等,感受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如“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体会诗人对延安的眷恋之情。

4. 小组讨论,深入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中表达了哪些延安精神?如何将这些精神传承下去?(2)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分享。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与拓展活动1.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回延安》,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内容。

2. 拓展活动(1)组织一次关于延安精神的主题班会,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回延安》的心得体会。

(2)开展“寻找身边的延安精神”活动,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典型事迹,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五、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通过课堂互动,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在感悟诗歌魅力的同时,深入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回延安》公开课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回延安》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学会鉴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法,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抒发。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理解延安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增强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回延安》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访问延安时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诗歌以豪迈激昂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

诗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是学习现代诗歌的佳作。

2.2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学会鉴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播放《回延安》朗诵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简介诗人毛泽东同志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回延安》,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诗歌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

通过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抒发。

3.5 实践拓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以延安为题材,运用所学的手法和技巧。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情况。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应用和拓展能力。

4.3 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延安》教学设计环节一:课前自学准备
步骤1:明确课标要求
步骤2:课前自主学习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词方式往往用叠词,
白羊肚手巾:白毛巾。

羊肚就是养胃,毛巾很像翻过来的羊肚,所
脑畔上:文中指窑洞的顶上。

白生生:陕北方言,表示很白。

环节二:课堂教学展示
步骤3:课堂互动探究
“一道道水/
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同学们,刚才播放的这首民歌就是具有陕西风情的信天游《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这是一首颂扬红色政权的歌曲,全曲用西北人民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革命历史史实。

现在,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贺敬之以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诗歌——《回延安》。

(板书:回延安)看看中国的革命圣地延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温暖记忆?
1.
2.
1.
“抓”“贴”等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

“双手搂定宝塔山”的“搂”字,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

“唱”“笑”“招”具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最后一个“扑”字,强烈、准确地
2.第二节中,“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连举两个地名,表现出延安人民当年相送、今日远迎的深深情意。

诗人深感延安人民的至情,觉得回到了久别的家中,由此自然过
3.第三节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场景的?
首先,诗人通过描写延安的乡亲盛情接待诗人的场景表达炽热的感情。

如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突出了烧热的炕、地上生起的木炭火等。

接着,诗歌描写了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亲人团聚的亲切。

最后,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话题由延安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展现
4.第四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
排比、比喻。

主要使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

此外,还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如“蓝天大明镜”,表达了作者浏览新城
5.第四节把延安比作母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把延安比作母亲,无限亲切,抒发了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情感和对延安
6.作者在第五节中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这一节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此节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
这首诗的叠字运用得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有表情态和颜色的,请从诗找出十几个叠语,并加以分类,体会这些词语的特色。

表数量的: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

表情态的:紧紧、飘飘、团团、高高、滚滚等。

叠字词语的大量使用,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给人一种自然淳朴之感,为形象、生动地抒发诗人热爱延安、赞美延安的强烈感情起了很大的作用。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生动地描写出亲人团聚的热烈场景,品析其特点。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是从视觉来描写的,通过富有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是从听觉角度来描写的,用“不透风”这个补语形容“围得”,表现了来相见的人之多,用“脑畔上”这个状语修饰“还响着脚步声”。

诗人通过对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和对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中国共产领导下的延安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抒发了诗人重游革命圣地的无限喜悦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步骤4:课堂学以致用
环节三:课后反馈总结 步骤5:课后达标检测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步骤6:课后教学反思
1.创造了轻松的平等交流的氛围,活跃了课堂气氛。

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品味
2.情境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成为本节课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在教学中,通过感受主题美,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让他们感受浓浓的亲情,十四五岁的孩子很容易被情绪感染,从而完成情感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