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案
《回延安》教案(优质)

2回延安1.感知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2.朗读这首诗,把握其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46年,诗人离开延安,1956年,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诗的音乐性,且具有联想丰富,奔放热烈的特点。
目标导学一:品读诗歌,概括内容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明确:第一层:抒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第二层: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第三层:描绘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第四层:喜看延安新风貌;第五层: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目标导学二:探究写法,深入体会情感探究:这首诗生动形象,热情奔放,意蕴深刻。
《回延安》教案

《回延安》【教学目标】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比、兴的方法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使用。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重点难点】1、信天游的艺术特征(比、兴)。
2、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3、朗读与背诵。
【教学方法】朗读、启发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指名)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三、自由读,体会诗歌的感情,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第一部分:激动、跳跃;第二部分:深厚;第三部分:真挚、亲切第四部分:热情、明快;第五部分:激越昂扬。
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四、介绍信天游的知识。
大家都读了两遍,我们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押一韵,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一般一节表达一个意思,也有几节组成一个部分,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这种形式叫做“信天游”,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
五、讨论。
1、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里,显得无比的亲切,“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去”、“到”没有这种效果。
《回延安》教案设计

《回延安》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回延安》的主题思想和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作品;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学会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作者简介:鲁迅,现代著名作家、思想家、革命家;课文背景:作者在延安生活和工作时期的经历和感受。
2.2 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主题: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课文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描写延安的景色、回忆延安的生活、表达思乡之情;课文特色:真实的情感、细腻的描写、独特的文学风格。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和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内涵;欣赏文学作品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方法4.1 教学准备:准备课文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准备教学课件和多媒体素材;准备讨论问题和写作任务。
4.2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组讨论,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特点;欣赏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布置写作任务,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进行反思和总结。
5.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互学习和借鉴;5.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进行指导和反馈。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延安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延安的关注和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延安有什么了解和印象?6.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和经历。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回延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延安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延安精神,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东方红》,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延安精神。
(2)简介诗人贺敬之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回延安》的学习兴趣。
2.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3. 精讲诗歌,品味语言(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宝塔山”、“延河”、“土炕”等,感受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如“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体会诗人对延安的眷恋之情。
4. 小组讨论,深入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中表达了哪些延安精神?如何将这些精神传承下去?(2)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分享。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与拓展活动1.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回延安》,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内容。
2. 拓展活动(1)组织一次关于延安精神的主题班会,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回延安》的心得体会。
(2)开展“寻找身边的延安精神”活动,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典型事迹,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五、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通过课堂互动,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在感悟诗歌魅力的同时,深入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回延安》公开课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回延安》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学会鉴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法,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抒发。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理解延安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增强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回延安》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访问延安时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诗歌以豪迈激昂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
诗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是学习现代诗歌的佳作。
2.2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学会鉴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播放《回延安》朗诵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简介诗人毛泽东同志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回延安》,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诗歌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
通过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抒发。
3.5 实践拓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以延安为题材,运用所学的手法和技巧。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情况。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应用和拓展能力。
4.3 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回延安》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学会通过诗歌分析,提炼关键词语和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诗歌,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文学想象力。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延安的美丽风景图片和简短介绍,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诗歌《回延安》。
让学生分享对延安的了解和感受,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诗歌,标注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鼓励学生利用字典、网络资源等工具自主解决词汇问题。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每组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给予点拨和引导,确保讨论方向正确。
展示交流: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对比其他描写延安的文学作品,感受不同风格的表达效果。
鼓励学生创作与延安相关的诗歌或短文,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和合作学习。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回延安》公开课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回延安》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让学生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和理解。
诗歌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2.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
诗歌中一些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2 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解释和讲解。
3.3 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一些与延安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4.2 新课导入:介绍《回延安》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4.3 诗歌朗读: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4.4 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解释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5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让学生回家后,朗读《回延安》诗歌,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5.2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和解释。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评价在课堂中,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在分组讨论中,评价学生的合作和分享情况。
6.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回家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朗读和写作的部分。
评价学生的选择诗歌朗读和解释的质量。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内容反思反思是否全面讲解了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反思是否充分解释了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7.2 教学方法反思反思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反思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进行朗读和讨论。
第八章:拓展活动8.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完整版)《回延安》教案

(完整版)《回延安》教案《回延安》教案1教学⽬标【知识与能⼒】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通过了解有关作者的⽂学常识及⽂章创作背景,深⼊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了解有关“信天游”的⽂体知识,学习⽐兴、夸张等⼿法在诗歌中的运⽤。
【过程与⽅法】1.运⽤多媒体创设情境,在情境中阅读。
2.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式,品味语⾔,领悟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对⾰命圣地延安真挚炽热的感情,培养学⽣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清⽂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2.难点:学习⽐兴⼿法在诗歌中的运⽤。
教学过程第⼀课时⼀、导⼊新课〔播放民歌《⼭丹丹开花红艳艳》〕“⼀道道的那个⼭来哟⼀道道⽔,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主席领导咱打江⼭。
”听着这⾸热烈欢快、脍炙⼈⼝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预设:黄⼟⾼原、劳动⼈民、延安)对,我们会想起黄⼟⾼原,会想起黄⼟地上朴素的劳动⼈民,会想起⾰命圣地——延安。
⽼⼀辈的⾰命者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近其中的⼀位——贺敬之,⾛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预习课⽂1.检测⽣字词(1)读准字⾳,记准字形。
糜.⼦(méi)脑畔.(pàn)油馍.(mó)眼眶.(kuàng)窑.洞(yáo)(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回回:⽅⾔,⼀回⼜⼀回。
登时:⽴即,⽴刻。
⽩⽣⽣:形容⾮常⽩。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
亦形容(谈话)漫⽆边际。
2.了解作者贺敬之,现代诗⼈、剧作家,⼭东峄县(今⼭东枣庄市台⼉庄)⼈。
1924年出⽣,1945年与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新歌剧《⽩⽑⼥》,该剧剧本荣获1951年斯⼤林⽂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程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延安》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通过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文章创作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了解有关“信天游”的文体知识,学习比兴、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情境中阅读。
2.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领悟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真挚炽热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2.难点:学习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预设:黄土高原、劳动人民、延安)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老一辈的革命者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预习课文1.检测生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糜.子(méi)脑畔.(pàn)油馍.(mó)眼眶.(kuàng)窑.洞(yáo)(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几回回:方言,一回又一回。
登时:立即,立刻。
白生生:形容非常白。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
亦形容(谈话)漫无边际。
2.了解作者贺敬之,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山东枣庄市台儿庄)人。
1924年出生,1945年与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新歌剧《白毛女》,该剧剧本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
他的作品以政治抒情诗为主,擅长从比较开阔的角度反映时代的重大问题,并以在生活中提炼的某种思想作为构思的线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代表作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
3.写作背景1940年,诗人到延安,在这里学习、生活、工作,与当地军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56年,诗人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延安,目睹了延安的巨大变化,内心无比兴奋,因此写下了这首抒情色彩浓郁的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4.了解文体知识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本是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性质,流行与陕北一带。
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节,经常是上句比兴,下句道出真意。
每句四个节拍(有时有衬字),与七言诗略同。
短的只有一两节,长的可达数十节。
每节的上下两句都押韵,多节可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
多节时,用同一曲调(有时稍加变化)反复演唱。
《回延安》全诗采用“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同时,大量采用比兴、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语言质朴,感情热烈。
全诗始终洋溢着浓厚的民歌风格,而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三、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读出韵味指导学生朗读。
(可以先提示指导,然后让学生读,也可以先让学生读,然后指出不足,加以指导)提示:①要注意两句一韵的特点,读出韵味,每小节停顿适当;②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速度较快,突出心情的激动;第二部分,适当减慢,突出怀念、感激;第三部分,注意节奏的轻快,突出亲切、热烈;第四部分,注意用明朗的色彩,突出喜悦、赞美;第五部分,注意朗读时加强力度,以歌颂的语调将激情集中、强烈地表达出来。
所谓力度并不等于放开喉咙大叫,而是以深沉的感情,充足的音量,加以处理。
③总之,既要注意每一节的特色,又要注意五个部分的对照、比较,这样,诗歌内容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才可能表达出来;诗人的情感,才能印进听众的心坎。
2.朗读诗歌,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
第二部分,回忆当年在延安的革命生活。
第三部分,写与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
第四部分,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新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城的光辉历史。
3.从下面选择恰当的动词,按《回延安》的内容体现出的写作顺序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颂、话、看、忆、回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颂延安4.试想想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情感的线索是什么?明确:全诗以诗人离别十年后重返延安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为线索。
步骤二:深入研读,把握诗歌情感这首诗生动形象,热情奔放,意蕴深刻。
作者以高超的写作技巧表现出自身对延安浓烈的情感,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说说作者通过哪些写作技法表现了哪些情感。
明确:(1)善用修辞表达情感。
如第一部分中“双手搂定宝塔山”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激动,传神地写出了作者怀念延安的热切感情。
第二部分中,运用了比兴(“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借代(“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代延安的大生产运动)等修辞手法,表达出诗人对延安的怀念、热爱和感激。
第三部分中,综合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
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
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十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第四部分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综合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表达了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
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母亲延安换新衣”把物当作人来写,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诗人热爱延安的强烈感情。
(2)选取延安独有的风俗民情表达情感。
在第三部分中,描写亲人欢聚的场面时,突出描写了烧热的炕,地上生起的木炭火,还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亲人相见的喜悦之情。
(3)运用带有鲜明地方色彩的语言表达情感。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地方色彩;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
诗歌的形式、诗中景物的描写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同时借此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四、课堂小结这首诗以《回延安》为题,突出一个“回”字,描述“我”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追忆过去在延安的难忘岁月,展现延安的风土、人物、革命传统等。
诗作内容丰富,许多事物精选后点染式呈现,同时以大量笔墨抒写激情(回到延安时激动万分)、喜情(见到亲人时的喜不自胜)、豪情(展望延安未来豪情万丈),一个“情”字贯串全诗。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这节课我们来品味诗歌的语言以及表现形式的特点。
二、反复诵读,品味语言1.这首诗的叠字运用得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有表情态和颜色的,请从诗中找出叠语,并加以分类,体会这些词语的特色。
明确:表事物的:树根根、羊羔羔等。
表数量的: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等。
表情态的:紧紧、飘飘、团团、高高、滚滚等。
表颜色的:白生生等。
叠字的大量使用,体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给人一种自然淳朴之感,对形象、生动地抒发诗人热爱延安、赞美延安的强烈感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生动地描写出亲人团聚的热闹场景,品析其特点。
明确:“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是从视觉角度来描写的,通过富有地方色彩的物品和众人围坐的情景,营造出团聚场面其乐融融的气氛。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是从听觉角度来描写的,用“不透风”这个补语形容“围得”,用“脑畔上”这个状语修饰“还响着脚步声”,表现了来相见的人之多。
步骤二:精读课文,学习“比兴”手法“信天游”常使用比兴的修辞手法,试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比兴”手法的运用。
明确:比,比喻;兴,先说其他事物来引起所要说的事物。
“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是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
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
同时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则是以“兴”开头,感物起兴,形象地写出了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写出了延安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及做出的贡献。
三、拓展延伸,品味“陕北文化”下面是陕北民歌的一些歌词,请说说这些歌词的意韵。
(1)五谷里(那个)田苗子,唯有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数上(那个)兰花花好。
明确:这句歌词运用了比兴的手法,用物引出要描写的人物,并用“最高的高粱”比喻“兰花花”,写出她的出类拔萃。
(2)背靠黄河面对着天,陕北的山来山套着山。
东山上糜子西山上谷,黄土里笑来黄土里哭。
明确:这句歌词形象地写出了陕北的地理特点,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喜怒哀乐。
四、课堂小结《回延安》采用信天游的形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赞美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并表达了诗人对于延安母亲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相信同学们从高亢悠扬的“信天游”中感受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魅力。
就让我们从这节课出发,去品读沉淀在岁月中的诗歌文化吧!五、布置作业1.思考课后习题三、四。
2.背诵全诗。
附:【板书设计】回延安叙事线索感情线索回延安{“抓”“贴”“搂”“扑”}激动忆延安{养活教会}感激话延安{你们费了心革命大发展}真挚看延安{“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喜悦颂延安{杨家岭宝塔山枣园}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