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

合集下载

贺敬之《回延安》赏析

贺敬之《回延安》赏析

贺敬之《回延安》赏析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一、原文:一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二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三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头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四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二.作者贺敬之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

1924年生,山东峄县人。

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7岁入党。

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贺敬之《回延安》课件

贺敬之《回延安》课件
主题思想
《回延安》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来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
对个人文学修养的提升
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回延安》可以提高个人的语言表 达能力,增强对语言的敏感性和运用能 力。
VS
审美意识
该作品具有很高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美价值,阅读它可以 提升个人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能力。
06
人物形象
诗歌通过对人物的描绘和刻画, 表现了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深厚感
情和崇高敬意。
景物形象
诗歌通过对延安自然景色的描绘和 刻画,展现了延安的美丽风光和丰 富的文化内涵。
社会形象
诗歌通过对延安社会的描绘和刻画 ,表现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 重要地位和作用。
04
《回延安》的社会影响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政治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回延安》的艺术特色
诗歌形式的分析
01
02
03
结构
这首诗采用自由诗体,句 式多样,适合朗诵,表达 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
节奏
诗歌的节奏感强烈,通过 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 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 唱三叹的效果。
押韵
诗歌的押韵方式独特,既 有传统的押韵方式,也有 现代的自由押韵,使诗歌 更富有音乐性和感染力。
革命精神
该作品所体现的革命精神,如团结、奋斗、奉献等,对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些精神在当今社会依 然具有指导作用,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历史认知
通过《回延安》这部作品,现代人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延安时期的历史背景。这有助于增强人们对 国家历史的认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回延安》

《回延安》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现力和感染力。
03
运用节奏感强烈的语言和韵律,使诗歌更易于诵读和
记忆,进一步强化主题的传播。
主题的深层含义
1
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的深刻 反思,更是对人类普遍价值观的探索和追求。
2
通过深入挖掘主题的深层含义,可以引导读者思 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个人与社会、人 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文化部副部长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在工作中,他始终保持着对革命老区 的深厚感情,时刻关注着老区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在个人背景方面,《回延安》这首诗也反映了贺敬之对家乡的思 念和热爱,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信仰。
社会背景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 建设和改革,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 建设。
现代研究与评价
学术研究
《回延安》作为中国现代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经典之作,吸引了众多学 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从多个角度挖掘其思想内涵和艺术
价值。
评价分歧
对于《回延安》的评价,现代学术界存在一定的分歧。一 些学者认为这首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另一些学者则认
为其价值被高估。
新视角与新评价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视角的拓展,现代学者对《回延安》的 评价更加全面和客观,既肯定其贡献,也指出其不足之处
当时,中国工农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全国人民 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信心。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贺敬之以极大的热情创作了《回延安》这首诗,表达了 他对革命老区人民的思念和祝福,以及对祖国未来的美好祝愿。
个人背景
贺敬之是土生土长的延安人,从小就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在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积极参加革命工作,为新中国的成 立做出了贡献。

2、回延安

2、回延安
回 延 安
贺 敬 之
贺敬之
现当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yì )县(今枣庄 市)人。1940年到延安, 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 歌剧《白毛女》,文学剧 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 开》、《乡村的夜》、 《放歌集》、《雷锋之 歌》、《贺敬之诗选》等。
写作背景
延安飞跨千山万水,谈到全国的形势如长江、黄河汹 涌澎湃。
第四部分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看。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母亲延安换新衣。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延安旧貌换新颜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新貌,赞美 10 年来 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是夸张,表明 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一条条”“一 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 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披 彩虹”“迎春风”“换新衣”是拟人手法, 给人以鲜明印象,形象生动的刻画出延安新 貌富有生机,活力无限的特点。
诗歌中的修辞
比兴(比喻、起兴): 这是“信天游”诗节中大量使用的一种修 辞。 所谓“比”,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 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 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 词也。“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 ”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 内容来。
如:1、“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 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 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 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 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2、“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 “比”开头,以“树梢”、“树枝”、“树根 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 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复习课 《回延安》

复习课 《回延安》
回延安
复习
举例分析《回延安》的写作特色 1、采用了“信天游”形式。 2、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3、借用陕北民歌的形式,具有地方特色。 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二、诗人如何抒情的? 直接抒情,间接抒发情感。 如何间接抒发情感?结合文章分析。 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抒情 例如: 1、通过动作描写抒发情感: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中一“抓”
第六诗节和第七诗节中“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 们迎过延河来”“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 亲人怀”,“带”“来”“怀”字字押韵,诗行错 落有致,读起来高亢悠远,充满了韵律美。
2.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中“几回回”是陕西方言,
表示一回又一回,数量多。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中的“白生生”是陕西方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承上两句,从镜中 看延安,一览无遗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排比,十分 有气势,描 绘出延安10 年来的变化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拟人,形象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鲜明可爱
状元成才路
母亲延安换新衣。
状元成才路
4、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5、排比,十分有气势,描绘出延安十年来的变化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一“贴”这两个动作,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 时的激动心情以及热爱延安的强烈感情。 “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 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 气氛。

(完整版)贺敬之《回延安》赏析

(完整版)贺敬之《回延安》赏析

贺敬之《回延安》赏析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一、原文:一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二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三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头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四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二.作者贺敬之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

1924年生,山东峄县人。

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7岁入党。

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回延安课文

回延安课文

回延安课文引言回延安是一篇描写作者回忆延安时光的散文,通过回忆和感慨,向读者展示了延安时期的艰苦生活和革命精神。

本文主要通过描写延安的自然风光、革命队伍和同志们的生活点滴,表达了作者对延安时期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以下将逐一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延安的自然风光作者首先回忆起延安的自然风光,描绘了当时延安的山河美景。

他写道:“回延安,乃至重游黄河之壮观,白河之碧水与红崖之古路,都被我较之火种,牢记于心。

”通过这一句,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延安的热爱之情。

作者以丰富的形象描写,勾勒出延安美丽的自然景色,给读者带来深深的感动。

第二部分:革命队伍的日常生活接下来,作者详细描写了延安的革命队伍的日常生活。

他写道:“不读书,则工农大军选拔得奇才寥寥;不创作,则文艺战线失去了一支主力军;不研究科学,浑富民之疾苦,巧医救死几率提高的可能性;不思想建党,就要在内部瓦解。

”这段文字生动地展现了革命队伍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为了革命事业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作者还描绘了延安的书店,供应充足的图书,以及大家对于书籍的热爱和追求。

他写道:“真不会唏嘘悔过的民众,纷纷包票,包我站在困难面前。

”这一段文字不仅揭示了当时人民对于书籍的渴望,也反映了延安时期人们对知识的重视和追求。

第三部分:同志们的情感文章的最后,作者回忆起了多年与同志们在延安共同奋斗的场景,表达了对于这段时光的深深思念和回望之情。

他写道:“由此延伸,想到延安的日子,那个摩登的年月,那个知己如蚁的日子,那么又回味无穷,幸福无比。

”通过这段文字,作者表达了对延安时期的深深思念和回望之情,以及对同志们的深厚感情。

延安时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同志们在那里经历了艰苦的斗争,留下了珍贵的回忆。

总结回延安课文通过回忆延安时光,展现了延安时期的艰苦生活和革命精神。

文章描绘了延安美丽的自然风光,革命队伍的日常生活以及同志们的情感,通过这一系列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回延安原文

回延安原文

回延安原文
《回延安》是毛泽东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诗篇,讲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苦难岁月的坚强抵抗。

回忆长征的艰辛历程、英雄壮举,回延安的主题归宿,并表达了他对未来革命事业前景的积极展望。

诗篇首先描绘了长征路上的风雨飘摇,悲苦困顿,形容了革命者不屈不挠的奋斗。

艰苦的长征路 / 风霜铁衣,万水千山走过 / 情愿一身是胆,留下遗踪一套。

然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长征的感慨和豪情壮志。

共和国来之不易 / 谁人能作如此奇迹 / 浩荡当年翻飞现在 / 人世间万象迷蒙不定。

最后,诗人回到延安,表示对革命胜利的信心与期待。

英雄重叠,我亦英雄 / 伟大壮举翻飞反叛 / 辉煌胜利向往伊甸/ 岁月而立,回延安,革命志士不老。

整首诗篇以自由的对仗和饱满的情感组织,展现了作者对共和事业和红色革命前景的热切憧憬,代表了毛泽东获得中国革命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这首诗篇由于其激情澎湃、情感真挚,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和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宣传作品,启示革命者不断追求真理、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不息的勇气和信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贺敬之.回延安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进亲人怀。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四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浪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1956年3月9日, 延安
诗歌赏析
诗歌《回延安》,贺敬之作,选自《贺敬之诗选》。

1956年发表。

抒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时的喜悦之情,赞颂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贡献和建国后的巨大变化。

采用陕北信天游形式,语言质朴,感情热烈。

《回延安》分为5个部分
第一部分可简称:回延安,是写回延安的激动喜悦;
第二部分:忆延安,回忆当年延安生活;
第三部分:说延安,是写亲人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
第四部分:看延安,是写延安城的新面貌;
第五部分:祝延安,歌颂延安光辉历史和展望未来。

《回延安》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畅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如今再一次见到它,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全诗有鲜明的抒情层次:先写回到延安时的兴奋和激动,再回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情景,接着抒写与延安亲人欢聚的感人场面,再写延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最后赞颂延安在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功绩,并展望它的美好前程。

《有的人》
课文插图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于北京臧克家[1]
七律·长征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