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回延安》同步学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一单元 2 回延安 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一单元 2 回延安 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2 回延安导学(含答案)一、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2.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并学习运用。

3.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二、自主预习(一)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填空。

信天游,也叫__________,流行于__________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_________,常用来__________ ,亦可叙事。

贺敬之,现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

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________。

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语积累盏()登时()糜子()油馍()脑畔()眼眶()3、朗读指导:①要注意两句一韵的特点,读出韵味,每小节停顿适当。

②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速度较快,以突出心中的激动;第二部分,适当减慢,突出怀念和感激之情;第三部分,注意节奏的轻快,突出亲切和热烈;第四部分,注意用明朗的色彩,突出喜悦、赞美之情;第五部分,注意朗读时加强力量,以歌颂的语调将激情集中、强烈地表达出来,音量要适中。

③既要注意每一部分的特色,又要注意整体上的联系和内容上的对照、比较,在朗读时体现出诗歌内容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

(二)赏析文章4、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5、概括诗歌每个部分的大意。

6、第二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况?7、文章最后一句:“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8、诗歌第四节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具体谈一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 回某某一、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拟人、夸X、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X、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习】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回某某》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某某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某某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

某某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某某,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某某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某某,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某某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某某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某某的战斗生活。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回延安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回延安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 回延安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 回延安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 回延安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2 回延安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节奏、重音的确定,能有感情的朗诵。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当是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感情的层次与变化。

二、教学过程(一)激趣引题,设疑自探(5-10分钟)1、【导入】(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是一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歌曲。

那么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呢?提到陕北,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革命圣地-—延安。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收集,说说你说了解到的延安。

看来大家对延安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感受诗人贺敬之对延安有着什么样的深刻情谊?(多媒体展示)《回延安》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预习,说说作者、背景2、学生质疑,教师整合学生所提问题。

通过预习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从体裁角度)学生质疑预设:(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怎样读这首诗?(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感情?(二)自学展示,解疑合探(15—20分钟)1、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走进文本,读中悟情学生自读,汇报学习成果:①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同步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同步学案

第2课《回延安》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2.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3.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难点: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学习准备】1.查字典,给下列字词注音。

盏.()登.时()糜.子()油馍.()脑畔.()眼眶.()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几回回:登时:糜子:天南海北:3.介绍作者及背景:4.关于信天游:5.有感情朗读全诗,概括每节内容,试为每节拟写小标题。

6、结合具体诗句体会第一小节动词的表达效果。

7、分析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8、本诗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以羊羔吃奶起兴,比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

请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话题,运用比兴手法写一段话。

(100字左右)【参考答案】1.盏(zhǎn )登时(dēng)糜子(méi)油馍(mó)脑畔(pàn)眼眶(kuàng)2.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登时:立刻。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

3.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

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

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

出版有诗集《放歌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等。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后写的。

在大会期间,作者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也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写成本诗。

4.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回延安学案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回延安学案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2回某某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语言,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手法和拟人、夸X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感悟诗人重返某某的激动感情。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盘点1.作家作品贺敬之,(年代)著名和。

歌剧《》就是由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的。

《回某某》《》《某某歌》《》《西去列车的窗口》都是广有影响、脍炙人口的名篇。

2.写作背景诗人1940年奔赴,1946年因工作需要离开。

六年中在某某受到了,经历了生命史上最难忘的时期。

1956年,与某某阔别十年之后,诗人从某某,参加在那里召开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受到的热情接待,看到了十年中某某的,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就写下了这首抒情色彩浓郁的诗歌,歌颂了的正确伟大,表达了的无产阶级感情。

这首诗,发表在1956年6月的《》上。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登.时()糜.子() 油馍.()脑畔.()眼眶.()4.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登时:(2)糜子:(3)油馍:(4)眼眶:(5)脑畔:二、初读感知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五部分内容,并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要点。

三、品味感悟1.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某某时的激动心情的?2.“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某某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3.“母亲某某换新衣”,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4.杨家岭、宝塔山、枣园这些内容被作者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为什么这样安排?四、探究赏析1.作者在诗中怎样表现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和某某人的成长与美丽、淳朴的心灵的?2.诗歌采用“信天游”形式,两句一小节,但这两句组成的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样的,举例分析每节两个句子之间的不同关系。

3.基于以上品读赏析,请概括作者所表达的主旨。

五、比较阅读朗读下一首民歌,与课文相比较,体会二者的比兴手法。

跟着党走幸福长我家门前一棵槐,当年红军亲手栽;槐树开花又结籽,天天盼望红军来。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同步学案导学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同步学案导学案

《回延安》活动版同步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并学习其形式。

2.熟读成诵,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

3.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情厚谊。

【课前预习】1.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背景。

(1)作者作品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2)写作背景1935年10月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党中央就设在延安。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延安一直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中心。

它是革命圣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它抚育了成千上万的革命战士,贺敬之就是其中一位,他于1940年来到延安,在这里生活了六年。

1956年春,他从北京来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

阔别十载,一朝返归,他受到了延安人民亲人般的热情款待,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抒写这次重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

(3)了解延安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

从 1935 年到 1948 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这13年间,延安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在战争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

2.朗读课文,不少于3遍。

(1)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诗情。

(2)读准节奏,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搂.定()脑畔.()糜.子()油馍.()(3)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4)本诗共五个自然节,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节的主要内容。

【课堂探究】(一)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朗读诗歌,自主学习,疑难问题合作探究。

初中语文八下一单元 2课《回延安》第2课时学案

初中语文八下一单元 2课《回延安》第2课时学案
运用拟人的诗句:
(1)“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唱和笑是人才有的行为,而这里的一条小河、一个村也能唱和笑,是诗人赋予他们已认定的情绪和行为。
(2)“红旗飘飘把手招”
这里的“飘飘”是常态,“把手招”是幻想,想象红旗有手,向“我”召唤。
(3)“延河滚滚喊‘前进’”
赋予延河以人的行为,寓意革命形势大发展。
三、答案分析见教材知识卡片。
信天游的内容主要以反映爱情、婚姻、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为主。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
问题一:
诗歌使用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问题二:
在本课诗歌中寻找一下运用了比兴手法的句子,并试着分析其好处。
(2)“千声万声呼唤你”
表示一次次在心里呼唤延安,“千声万声”是夸张。
(3)“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与亲人相见有很多话说,但是说“千万句”就是夸张了。
(4)“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这是说“我”要把延安看个够,想到身上生出千万的腿和眼,是极度的夸张。
(5)“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幻想能在天空自由飞翔,可以来回看望延安母亲,同样是夸张。
(3)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文说“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红旗”和“书”是“我”当年在延安的斗争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写照。
(4)先说杨家岭红旗的事,以引起下文说革命事业在延安发展的旺盛之势。
3.夸张、拟人
运用夸张的诗句:
(1)“双手搂定宝塔山”
似言宝塔山之小,“我”可以搂住。因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太想回到延安了,这显然是在梦中虚幻之事。
三、知识卡片——语序要合理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第2课《回延安》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第2课《回延安》教案

回延安学习目标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感情。

2、结合信天游的特点,体会本诗的语言特点。

3、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模块一:课时目标同学们,你听说过信天游吗?你知道革命圣地延安吗?今天,诗人贺敬之用信天游这种形式写的歌颂革命圣地延安的诗篇——《回延安》模块二:整体感知教学板块2:把握感情基调下面,首先请同学们听《回延安》的配乐朗读,边听边看书边思考,听完后说一说你的感受是什么?应该如何来读?把握感情基调听《回延安》配乐朗诵,听完后说一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应该如何来读?(老师组织学生听读诗歌,自由谈论自己的听读感受,时间约2分钟。

)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听读感受,我想很多同学可能都听出了这首诗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诗人踏上延安土地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之情,听出了诗人对延安的感激与怀念,听出了诗人对延安的依依惜别之情。

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自己再反复地把诗歌读几遍,稍后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展示一下,大家来评一评,应该如何来读出诗人的这种感情教学板块3:了解作者及背景相信刚才同学们一定读得很认真。

诗人为什么会对延安产生如此深情呢?下面,我们一教学板块4:理解诗歌内容通过刚才这些文字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诗人内心对延安浓郁的亲人之情的源头。

那么,诗人在诗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他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请大家以独立思考为主,必要时可小声与同桌讨论。

理解诗歌内容研读诗歌,思考:(1)《回延安》可否改为《去延安》?“回”字对揭示诗的内容,表达诗的感情有什么作用?(2)请结合诗歌内容为诗歌的五个部分拟小标题?(老师组织学生朗读并交流,时间约7分钟。

)相信同学们通过这次朗读与思考,一定对这首诗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下面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讨论交流一下。

之情。

应激烈昂扬。

所以小标题为——祝延安。

模块三:语言品味的事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回延安》【学习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3.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难点: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学习准备】
1.查字典,给下列字词注音。

盏.()登.时()糜.子()
油馍.()脑畔.()眼眶.()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几回回:
登时:
糜子:
天南海北:
3. 介绍作者及背景:
4.关于信天游:
5.有感情朗读全诗,概括每节内容,试为每节拟写小标题。

6、结合具体诗句体会第一小节动词的表达效果。

7、分析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8、本诗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以羊羔吃奶起兴,比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

请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话题,运用比兴手法写一段话。

(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盏(zhǎn )登时(dēng)糜子(méi)
油馍(mó)脑畔(pàn)眼眶(kuàng)
2.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登时:立刻。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

3. 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

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

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

出版有诗集《放歌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等。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后写的。

在大会期间,作者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也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写成本诗。

4.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韵律上:节内押韵。

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

5. 示例:(1)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2)忆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3)话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4)看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5)祝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6.示例:一个“跳”字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想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

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

7. 运用了比兴手法。

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8. 示例:海,给了鱼儿一片深邃的碧波;鱼儿,给了海一片生机。

大地,给了树木成长的润土;树木,也回馈大地一片阴凉。

天空,给了鸟儿自由翱翔的空间,鸟儿,也回赠天空一片快乐。

自然,给了人类天地
万物的恩赐;人类,也要给予自然一片感恩。

(以海与鱼儿,大地与树木,天空与鸟儿相互给予、和谐共存的关系起兴,自然引出人应感恩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话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