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回延安》课后练习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回延安》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2课《回延安》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眼眶.(kuàng)屹.立(yì)糜.子(mǐ)B.嘱.咐(zhǔ )登.时(dèng )潺.潺(chán )C.灯盏.(zhǎn )照例.(liè)油馍.( mó)D.脑畔.(pàn)家眷.(juàn)钳.子(qián )【答案】D【解析】A糜子(méi ) B登时(dēng ) C照例(lì)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偏僻怠慢踊跃B.行辈礼教绞洁C.期侮撺掇好歹D.宽尉凫水撮合【答案】A【解析】B皎洁 C欺侮 D宽慰3.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热爱读书的人,即使不能拥有舒适的书房,也会一直始终保持一份纯洁的读书情感。
去掉“一直”。
B.市卫生监督部门加大了对市场上牛肉的抽样检测,防止不合格肉制品重现百姓餐桌。
去掉“不”。
C.中国新一代隐形战斗机试飞成功的消息一经披露,广泛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广泛”移至“关注”前。
D.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商品,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偿还。
“偿还”改为“赔偿”。
【答案】B【解析】去掉“不”原句变成了“防止合格肉制品……”,意思就是让不合格品上餐桌,因此错误。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戏》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
作者以少年时期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下本文,对农民进行热情的歌颂,也寄寓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B.《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C.贺敬之,著名诗人、剧作家。
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D.“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答案】A【解析】《社戏》选自《呐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一单元第2课 《回延安》课课练--带答案

第二课回延安课课练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荫.庇(yīn) 良莠.不齐(yǒu) 粗犷消声匿迹B.蓓蕾.(léi) 悄.然无声(qiǎo) 松驰各行其是C.油馍.(mó) 不屈不挠.(náo) 候鸟贻笑大方D.眼眶.(kuāng) 惟妙惟肖.(xiāo) 漫骂安分守己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在废墟里埋了一天一夜的他竟安然无恙....,简直是个奇迹。
B.晚上,我悠闲地在花园里散步,明亮的路灯戛然而止....,四周一片漆黑,原来是停电了。
C.司空见惯....的现象,未必都符合道德规范。
D.留学生易文婷对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收看央视国际频道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课。
3.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上下几千年,知名的书法家很多,但谁也不能否认,王羲之不是继往开来的宗师。
B.琴棋书画,博大精深,玄妙无穷。
它在纵横线条中凝聚哲思,于黑白方圆中演绎热情。
C.虽然好天气让百姓的菜篮子轻松了,却让不少蔬菜批发商、商户和菜农发了愁。
D.当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过没试过的生活,每天只是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干着80岁都能做的事情,那么你要青春有什么用!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过去,近视程度通常在21岁左右趋于稳定,也就是说,20岁出头人群的近视不会继续恶化。
②长时间近距离盯着屏幕会导致控制近视的基因在20岁之后仍处于活跃状态。
③自1997年智能手机问世以来,近视人数增加了35%,未来有可能增加50%。
④过度使用手机导致年轻人近视人数呈上升趋势,眼科专家称之为“屏幕近视”。
⑤现在,无论是20多岁、30多岁还是40多岁的人,都会出现近视继续恶化的情况。
A.④③②①⑤B.②④③①⑤C.③①⑤④②D.①②⑤③④5.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印象中,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的,所以有诗人赞叹,愈是成熟,愈是谦虚。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积累运用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的正误。
(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东山的糜.(mí)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 )(2)白羊肚.(dù)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 )(3)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pàn)上还响着脚步声。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zǎo yuán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chì bǎng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1)根据要求检索上面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
①用音序检字法查“岭”:先查音序,再查音节。
②用部首检字法查“塔”:先查部首,再查画。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zǎo yuán②chì bǎng3.给下列句子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1)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在心窝上。
(2)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定宝塔山。
(3)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在亲人怀。
A.靠抱扑B.贴搂靠C.靠绕扎D.贴搂扑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以诗人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分为五个部分: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赞延安、祝延安。
B. “一头扑在亲人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无比激动的心情,可以从“亲人”一词看出来。
C.诗人描绘团聚场面时,突出了带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事物,如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窑洞、白窗纸、红窗花,等等,烘托了热闹的气氛。
D. “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运用了比兴手法。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2课 回延安 重点练习课后习题课件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以诗人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分为五个部分:到延安、 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B.诗中写了延安十年来的巨变,赞扬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 C.这首诗借鉴了四川民歌的格式,诗行错落有致,节奏感强。 D.诗中“一头扑在亲人怀”一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回到延 安时无比激动的心情。
①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一处停顿。
/ 梳 妆 台 上 何 人 在
②朗诵这节诗应采用的语调是( D )
A.舒缓、轻快
B.欢乐、愉悦
C.激昂、奋进
D.深沉、悲哀
(2)根据下面所给的上联和诗歌《回延安》的内容对出下 联,要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 上联:独立寒秋,毛泽东追忆峥嵘岁月 下联:_示__例__:__重__回__延__安__,__贺__敬__之__表__达__思__念__深__情_______
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我们不但拥护他,而且从前反对他的人也拥护他。(“我们” 与“不但”位置调换) B.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三百多个剧种,其中京剧是具有全 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剧种,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将“近 代”和“中国”对调) C.为了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我市文化局策划开展 了“书法进社区”。(在句末加上“的活动”) D.我最喜欢院子里又高又大的柿子树了,每天早上,羽毛艳 丽的两只画眉鸟都会如约而至,一展悦耳的歌喉。(把“两 只”和“羽毛艳丽的”调换)
①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________在心窝上。
②……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________定宝塔山。
③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抱 扎
C.贴 抱 扎
D.放 搂 扑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立刻) B.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头上) C.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一种粘附有鸡毛 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D.天南海北想着你……(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
第2课《回延安》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回延安基础通关一、课内建构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窖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kuànɡ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眼kuànɡ( ) 油馍.( ) 脑畔.( )(2)选段与原文相比,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
(3)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和______的修辞手法。
2.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立刻)B.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头上)C.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D.天南海北....想着你……(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3.《回延安》一诗,以“回延安”为线索安排结构,请按原诗顺序调整下列各句的顺序。
A.忆延安B.欢聚延安C.颂延安的贡献D.回延安E.赞延安的新貌按原诗顺序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诗句运用了比兴手法的一项是( )A.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B.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C.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D.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诗歌,以诗人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分为五个部分: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赞延安、祝延安。
B.“一头扑在亲人怀”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回到延安时无比激动的心情,可以从一个“扑”字看出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同步练习

回延安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字注音
①灰尘呀莫把我的眼睛挡住了( )
②娃娃争抢来把手拉( )
③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 )
④米酒油馍木炭头( )
⑤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
⑥羊羔羔吃奶望着妈( )
2.解释下列词语。
登时:________ 几回回:________
脑畔上:________ 鸡毛信:________
窑:________ 坑:________
3.给下面形近字组词。
厉( ) 搂( ) 梢( ) 捎( )励( ) 楼( ) 稍( ) 哨( )炕( ) 喘( ) 抢( ) 朴( )坑( ) 湍( ) 抡( ) 仆( )
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谈谈作者的情感。
①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 )
②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 )
③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 )
④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⑤双手搂定宝塔山()
⑥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二、探究质疑
1、“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回延安》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全诗有五个部分,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3、结合上下文想一想“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什么?
4、结合贺敬之的经历,谈谈你如何理解作者把延安比为母亲。
5、在回延安部分中作者写道“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楼定宝塔山”,又写
“干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请你谈谈这一部分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测试题-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测试题-部编版(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给下列句子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1)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________在心窝上。
(2)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________定宝塔山。
(3)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________在亲人怀。
A.靠抱扑B.贴搂靠C.靠绕扎D.贴搂扑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分为五个部分: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赞延安、祝延安。
B.诗人描绘团聚的场面时,突出了带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事物,如米酒、油馍、窑洞、红窗花等,烘托了热闹的气氛。
C.“一头扑在亲人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无比激动的心情,可以从一个“扑”字看出来。
D.“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排比,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出来。
“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
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①人们已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
①古人撰写在门框上的“忠厚传家久”“持家尊古训”,就是一种传统的家风。
①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是对古今家风的一种诠释。
①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
①而今父母懂规矩,知书达理,有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后人自会获得很好的熏陶。
A.①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①4.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①我母亲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①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出光明了吗?①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色彩。
2020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回延安》同步练习与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回延安》同步练习与答案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诗题“回延安”直接交代了事件,简明概括。
一个“回”字,饱含了诗人的喜悦和对延安的眷恋之情。
二、作者简介贺敬之,当代诗人、剧作家。
1945年和丁毅等合作,集体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登dēng时:立即,立刻。
糜méi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炕kàng:北方用砖、坯等砌成的睡觉的台,下面有洞,连通烟囱,可以烧火取暖。
脑畔pàn:方言,这里指窑洞的顶上。
二、主题概述诗人通过对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和对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抒发了诗人重游革命圣地的无限喜悦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回延安。
抒写诗人重新踏上久别的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时的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忆延安。
回忆自己在延安时期的生活,描写诗人与延安血肉相连、母子情深,表现出诗人对延安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三部分:话延安。
写亲人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第四部分:看延安。
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表达诗人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第五部分:颂延安。
回顾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延安的锦绣前程,表达了诗人的惜别之情。
四、问题讨论1.诗歌第一部分,诗人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①用表示动作幅度大、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
如“抓”“贴”“搂”“扑”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如果诗人运用的是“激动”“兴奋”等抽象的词语,势必无此效果;②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文字表达出来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一陈说,让读者自己去体味、联想;③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诗人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诗人的心在歌唱,在欢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延安》课后练习题
一、基础训练
1.《回延安》体裁是___,采用陕北_____的形式创作的。
2.《回延安》中出现了一些口语化的语言,例如:_______,____。
3.《回延安》中,“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品味下面诗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
(3)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4)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三、阅读下节诗歌,回答1—4题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浪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1.下面各句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宝塔山下留脚印
B.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C.延河滚滚向“前进”
D.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思维点拨:要注意区分比喻、比拟和夸张等修辞手法。
2. 诗中运用了叠词,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
叠词可分别用来:A.表示事物B.表示数量C.表示情态D.表示颜色。
请摘抄这节诗的叠词,并标上相应的序号。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思维点拨:按要求摘抄叠词“对号入座”。
3.“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
思维点拨:要联想毛主席在枣园住过来思考。
.这一节写的主要内容是
四、背诵课文《回延安》。
五、关于“延安精神”:
延安,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也是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访问你的祖辈、父辈或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延伸阅读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吴伯箫《记一辆纺车》等,看看这些诗文体现了怎样的“延安精神”。
1.说说“延安精神”的内涵。
2.在今天,这种“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
资料链接
1.延安精神光耀千秋
革命的延安: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而延安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
从1935年到1948年的13年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
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领导并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青年抗日救亡运动:从抗日战争起,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纷纷奔赴延安,进行抗日救亡运动。
大生产运动:由于国民党的封锁,毛主席号召延安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2.诗人与延安
战时的延安抚育了成千上万的革命战士,诗人贺敬之就是其中一位。
1940年,16岁的他来到延安,在这里生活成长、学习工作了6年,之后奔赴新的战场。
1956年春,他从北京来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
阔别十载,一朝返归,他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抒写这次重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
参考答案:
一.
1.现代诗信天游
2.有表事物的,如“树根根”“羊羔羔”等;有表数量的,如“几回回”“几根根”“一口
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有表情态的,如“紧紧”“飘飘”“团团”“高高”
“滚滚”等;还有表颜色的,如“白生生”等。
(任选2个词语)
3.比兴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
二.
(1)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千声万声”是夸张,把“延安”比作“母亲”,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无限欢喜、激动的感情。
(2)“唱”“笑”“把手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分别描写了“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表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之情。
(3)运用了夸张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诗人急欲看延安和看不够延安的感情,表现出延安变化之大。
(4)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延安”比作“母亲”,无限亲切,抒发出诗人由衷歌颂延安旧貌换新颜的喜悦之情。
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感情。
三、
1.A
2.①高高C ②滚滚C ③辈辈B
3.毛主席在枣园手书巨著,他的光辉思想似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
4.歌颂延安辉煌的革命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
五、
1. 延安精神既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又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英雄气概。
延安精神的内涵有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③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④默默无闻,勇挑重担的“骆驼精神”。
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