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知识点+课后探究.doc

合集下载

部编八下语文第2课《回延安》(解析版)

部编八下语文第2课《回延安》(解析版)

部编八下语文第2课《回延安》(解析版)回延安1942年,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胜利结束了长征,抵达了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

延安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中心,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驻地,这段历史被后人总结为“延安时期”。

延安这座小城市因其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而闻名于世。

延安地处陕西省中部的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偏僻,但却孕育了伟大的革命精神和意识形态。

在延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总结,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理论和政策,如毛泽东思想和整风运动等,为中国共产党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家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统一的时期,期间党内的派系问题得到了解决,党的纪律也得到了加强。

胜利结束长征后,红军对外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威慑力量,对内做到了全面的整训和整编。

延安时期,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纷纷来到延安,接受党的培训和教育,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也建立了完善的党组织和决策机构,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和指导。

延安时期为全党树立了扎根人民、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强调了党与人民的联系,使党员干部时刻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

延安时期,为了保障人民的利益,党组织开展了土地改革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促进了群众的觉醒和团结。

延安时期对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在于,它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成功范例。

通过整风运动等方式,延安整顿了党的纪律和作风,进一步巩固了党的团结统一。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和方向。

回望延安这段历史,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弘扬延安时期的精神。

延安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指南。

延安精神鼓舞着我们时刻保持着为人民、为国家的初心和使命,不断追求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尽管延安时期已经过去了许多年,但延安的精神在今天仍然历久弥新。

12.部语八下第2课《回延安》知识点

12.部语八下第2课《回延安》知识点

12.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课《回延安》知识点大全【文学常识】1.作者: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获斯大林文学奖。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2.创作背景:诗歌写于1956年。

诗人从1940年至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和工作。

1956年,诗人在阔别多年之后重返延安,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也看到了延安的巨大变化,激起昂扬的诗情,写出了这首诗。

诗人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3.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字词积累】1.字音:搂lǒu 定糜méi子满窑yáo 脑畔pàn 眼眶kuàng杜甫 fǔ川羊羔羔 gāo 宝塔tǎ山油馍 mó炕kàng上2.多音字:铺:pū铺开;pù店铺。

肚:dǔ羊肚;dù肚子。

糜:méi糜子;mí糜烂。

3.形近字:揣chuāi着;喘chuǎn气;踹chuài开;湍tuān急;颛zhuān顼xū。

厉害;历史;。

糜méi子;靡mí费。

油馍mó;模mó范。

窑yáo洞;地窖jiào。

眼眶kuàng;框架kuāng 。

树梢shāo;捎shāo带;俊俏;峻峭qiào;讥诮qiào;口哨shāo;艄shāo公。

12.部语八下第2课《回延安》知识点

12.部语八下第2课《回延安》知识点

12.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课《回延安》知识点大全【文学常识】1.作者: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获斯大林文学奖。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2.创作背景:诗歌写于1956年。

诗人从1940年至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和工作。

1956年,诗人在阔别多年之后重返延安,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也看到了延安的巨大变化,激起昂扬的诗情,写出了这首诗。

诗人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3.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字词积累】1.字音:搂lǒu 定糜méi子满窑yáo 脑畔pàn 眼眶kuàng杜甫 fǔ川羊羔羔 gāo 宝塔tǎ山油馍 mó炕kàng上2.多音字:铺:pū铺开;pù店铺。

肚:dǔ羊肚;dù肚子。

糜:méi糜子;mí糜烂。

3.形近字:揣chuāi着;喘chuǎn气;踹chuài开;湍tuān急;颛zhuān顼xū。

厉害;历史;。

糜méi子;靡mí费。

油馍mó;模mó范。

窑yáo洞;地窖jiào。

眼眶kuàng;框架kuāng 。

树梢shāo;捎shāo带;俊俏;峻峭qiào;讥诮qiào;口哨shāo;艄shāo公。

部编八下语文第2课《回延安》微课精讲+知识点习题

部编八下语文第2课《回延安》微课精讲+知识点习题

知识点汇总1.《回延安》的五个部分分别写了些什么?用简短的话进行概括,并说一说这几个部分是按什么线索组织起来的。

分析:从以下两个方面回答:(1)诗歌分五个部分,各有侧重;①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一头扑在亲人怀”)②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革命生活。

(“亲山亲水有亲人”,“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③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

(“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一口口的水酒干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④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

(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⑤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2)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

第一部分,集中写出了内心的激动。

为什么如此激动?第二部分交代了原因,使诗歌的思想朝深处发展;第三部分,又回到眼前,写出了延安亲人的精神面貌;接着,由人及物,写出了延安城的发展变化,而这发展变化,正是党领导下的延安人民英勇奋斗的结果;最后集中歌颂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功勋,歌颂了党,并与开头呼应,说明延安永远留在他心中,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

2.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分析:(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写一些“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

(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诗歌能打动读者,唤起读者共鸣,以上三点,正是《回延安》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重要原因。

《回延安》(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回延安》(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2课《回延安》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信天游刘成章①信天游这个名字,如明月流水,如仙界的风,即使把它放到全世界数千年来所有的艺术品类之中,也数得上奇美浪漫。

②透过渺远和苍凉,是一眼望不尽的峁①梁连绵,沟壑纵横。

这边山头犁铧②翻着土浪,羊肚子手巾扎在头上,扶犁者汗湿衣褂;那边沟里扁担一闪一闪,小脚片踩出花似的踪迹,挑水者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女。

扶犁汉子也许觉得今天特别口渴,便朝沟里喊去:“哎——风儿!晌午送饭,别忘了给我多舀半罐子米汤!哎——洋芋丝丝也拿上一点!”小女女便转脸应声:“哎——舅舅!我听下啦!”他们必须扯长声儿,不然,对方就难以听清。

而他们觉得需要排遣寂寞无聊的时候,便以更高亢、更悠扬的嗓音唱了——这就是与中原文化迥异的信天游了。

祖祖辈辈,年年岁岁,信天游唱在放羊的山坡上,唱在赶脚的大路上,唱在锄地的五谷间——处处都是宏阔的舞台,声声都如云霞之辞。

③小时候的我被母亲牵着稚嫩的手,走在延河畔上。

突然,好像从那云缝中,猛乍乍淌出一股飘逸的光,瑰丽迷人。

那是我平生所听见的第一支信天游:你妈妈打你你给哥哥说,为什么你要把洋烟喝?我妈妈打我我不成材,露水地里穿红鞋。

这样土气,这样简单,却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两句信天游,一经入耳,便入骨,便入髓,我此生便再怎么也忘不了了。

④上初中后,因为爱上了文学,我被信天游迷得死去活来。

我买了一本何其芳、张松如二人主编的《陕北民歌选》,又念歌词又唱曲谱。

书上那“上畔畔的葫芦”,那“清水水玻璃”,那“双扇扇门来单扇扇开”,虽然都是我熟悉的事物,但还是给我开启了一个诗意的世界,令我神往。

⑤有一天我登上了一个山顶,突有一支嗓音浑厚的信天游响在我的耳畔。

我看见,唱歌的是个放羊老汉。

他唱得实在太美了,但我写作文时竟不知该如何描述。

我那时候望着那苍茫辽阅、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听着这支信天游,实在分不清信天游是脱胎于它,还是它有几分信天游的影子?后来我曾经暗暗地想,假使信天游可以像天下万物似的有形有色,而且其形色永不糟朽,那么,整个陕北高原的天空,一代代的累积,它每寸蓝天每寸云彩都会缀满音符和文字的晶亮钻石。

【语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回延安文本解读课件

【语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回延安文本解读课件

•D.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排斥又息息相关,表现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引述古代先贤关于文化多样性的见解,目的在于引出自己的主张。
•B.选文以人类文化发展中交流的广泛性,来论证文化交流互鉴对人类进步的意义。
•C.选文以尊重文化多样性为前提,逐层深入地论证了有关文化交流互鉴的观点。
•D.鲁迅和拜伦的事例,旨在证明文化的交流互鉴只会使本民族的精神更加彰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世界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互鉴缺失,人类文化的繁荣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B.文明的交流互鉴,不仅能丰富各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将推动大同社会的到来。
•C.只有讲究方法,民族文化才不会在交流互鉴中失去特色,背离自身发展的需要。
•pMrUkz16l7zcvbm,mrtdpMrUkz16l7zcvbm,mrt长期发展进程中,中国国画还受到其他民族和国家绘画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受西方油画的影响要比受印度绘画的影响更大。但是,中国国画的民族特色并未因此荡然无存,而是在交流互鉴中更好保持了自身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再看 文学,鲁迅的《狂人日记》,名字来自俄罗斯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小说,但内容是中国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文学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如英国诗人拜伦的《曼弗雷德》,显然受到德国文学家歌德《浮士德》影响,但作品中并没有一点德国精神,而是洋溢着英国精神。
•(摘编自吴元迈《文化在多样性基础上交流互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文化,自上古时期发展至今,始终保持着多样与交融相结合的态势。
•B.中华文明与东、西方不听文明的每一次碰撞,都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课《回延安》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课《回延安》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课《回延安》知识梳理回延安【字音】白羊肚(dǔ)糜(méi)子【注释】宝塔山:在延安城东南,因山上建有宝塔而得名。

杜甫川:延安城南的一条小河。

柳林铺:延安城南的一个村子。

1956年,诗人和其他代表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在那里受到群众的欢迎。

白羊肚手巾:白毛巾。

因毛巾很像翻过来的羊肚,所以有的地方把白毛巾叫作“白羊肚手巾”。

二十里铺:延安城东的一个村子。

1945年诗人和其他干部离开延安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的时候,延安群众曾经欢送到那里。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粘性的黍类谷物。

米酒油馍:黍米酿的酒和油炸的黍米面饼。

脑畔上:这里指窑洞的顶上。

鸡毛信: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社主任: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主任。

杨家岭:延安城北的一个村子,1938年11月到1947年3月中共中央的所在地。

枣园:在延安城西北,毛泽东同志住过的地方。

赤卫军:即“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内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

【作家、作品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

1924年生,山东峄县(今山东枣庄台儿庄人)人。

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7岁入党。

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理事、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等职务。

建国后,写了《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十月颂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有名的诗篇。

诗集有《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创作背景】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如今再一次见到它,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2回延安含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2回延安含教学反思

第二课回延安【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奔放热烈。

目标导学一:品读诗歌,概括内容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知识点+课后探究知识点1.《梅岭三章》从三个侧面有层次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回延安》的五个部分分别写了些什么?用简短的话进行概括,并说一说这几个部分是按什么线索组织起来的。

分析:从以下两个方面回答:(1)诗歌分五个部分,各有侧重;①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一头扑在亲人怀”)②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革命生活。

(“亲山亲水有亲人”,“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③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

(“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一口口的水酒干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④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

(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⑤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2)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

第一部分,集中写出了内心的激动。

为什么如此激动?第二部分交代了原因,使诗歌的思想朝深处发展;第三部分,又回到眼前,写出了延安亲人的精神面貌;接着,由人及物,写出了延安城的发展变化,而这发展变化,正是党领导下的延安人民英勇奋斗的结果;最后集中歌颂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功勋,歌颂了党,并与开头呼应,说明延安永远留在他心中,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

2.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分析:(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写一些“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

(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诗歌能打动读者,唤起读者共鸣,以上三点,正是《回延安》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重要原因。

3.“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分析:“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这两句,具体地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

延安的“小米饭”,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着作者长大成人,因此,作者像吃奶的羊羔“眼望着妈”一样,对于延安,感激不尽;就像树梢树根根,紧连一起一样,延安城与作者,同样是血肉相连,那里是“亲山亲水有亲人”!诗不宜直说。

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正因为如此,这首诗运用了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4.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见。

读了这一节,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分析:(1)环境的烘托、渲染,说明延安人的热情、好客;(2)选取有代表性的老爷爷、中青年和小娃娃三代人的典型,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3)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方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情投意合,谈话内容的丰富异常。

5.“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分析:(l)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拟人手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感情。

(2)在具体描写延安变化时,作者选择典型的材料,用排比、铺陈、复叠的手法,一个“新”字,便跃然眼前。

6.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

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分析:这是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的功绩,歌颂党和党的领袖。

这样,越发突出了延安的“特殊性”即“个性”,又能进一步表达作者热爱延安的原因。

读者读到这里,对于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地位,怎能不油然而生敬意!但是,这样写,并不是标语、口号式的,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我们读起来,毫无枯燥、说教之感,相反,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7.诗歌的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首诗是1956年3月9日于延安写的,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

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分析(l)“再回”,是紧扣开头和题目中的“回”字。

从“回”开头,又回到“回”字,首尾呼应。

(2)虽然作者还未离开延安,但离开延安是势所必然。

作者怎能舍得呢?因此,用了这样的富有浪漫色彩的结尾,来表示诗人与延安的无法分割的感情。

(3)这样的结尾,还包含了作者对延安必定会与祖国各地一样,飞速发展,大步前进的预见。

因此,人虽未离,思想已飞到了将来,诗人顺着历史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预见了未来延安的更为动人的情景,因此,到了那时,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

一这样的结尾,正是言简意深,意深而情更深!8.诗歌采用“信天游”形式,两句。

小节,但这两句组成的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会并不是一样的,能不能举一些实例,说一说每一节两个句子之间的不同关系?分析:(1)并列关系,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2)顺接关系,如“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 3)后句是前句的补充,如‘呵声万声呼唤你,一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4)后句是前句的结果,如“杨家岭的红旗呵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5)前句是部分,后句是整体,如“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6)前句是比兴,后句是本体,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7)前句是本体,后句是比兴,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一由于每一节的两个句子之间组合的方式、表示的关系不同,因此,虽然是两句。

节,也并不显得呆板、库调。

只要根据内容需要精心组织,这种形式的诗歌,同样可以写出变化,不拘一格。

9.体会诗中作者真挚炽热的感情,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但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分析:这是全文的难点之一。

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

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

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10.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分析:这首诗运用了“信天游”的形式。

“信天游”(又名“顺天游幻”,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

这种民歌形式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一节(或一段)只有两句,长的可接连数十段,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正所谓“信天游,不断头”。

短的只有一节。

无论长、短都是本节押韵,因而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常采用比兴手法;多用叠字、衬字、铺排等表现方法。

诵读歌唱时,自有一唱三叹回环飘荡的兴味与艺术惯力。

(1)每小节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诗节中大量使用的。

所谓“比对,即比喻。

古人说:。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所谓“兴”,即起兴。

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

如。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又如第一句用“兴”开头。

如“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等。

这两节的第。

句均以“兴”开头,诗人感物起兴,形象地写出了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写出了延安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及做出的贡献。

以上“比兴”手法的例子为前句是比兴,后句是本体,也有前句是本体,后句是比兴的。

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②并列关系: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此处极言延安发展变化后的崭新面貌。

又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诗人重返延安时之所以按捺不住心脏的跳动,正是因为他永远忘不了党和毛主席对自己的培养,诗人自己曾说过:“我是吃延安小米饭长大的,我喝过枣园和杨家岭的奶汁!”诗句正是传神地写出了作者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

③顺承关系:如“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这一节前两句写老爷爷进门喘气的动作神态,后句写出老爷爷讲的话,上下句构成了顺承关系。

(2)夸张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

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作夸张。

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楼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风也透不进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此外,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见教材分析),增强了表达效果。

(3)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全诗开头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

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抓”,原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

这里有紧握不放之意;“贴”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诗人对延安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

“抱”和“ 搂”都有以手臂围住的意思,但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

至于“一头扑在亲人怀”中的“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表达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课后思考探究一、第一部分:抒写久别之后,重回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时的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其美好未来。

这五部分内容是按照“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二、1.动作描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