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

合集下载

贺敬之《回延安》赏析

贺敬之《回延安》赏析

贺敬之《回延安》赏析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一、原文:一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二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三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头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四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二.作者贺敬之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

1924年生,山东峄县人。

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7岁入党。

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29张PPT)

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29张PPT)

解读探究
6.作者在第五节中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 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这一节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此 节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在社会主义革 命和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继 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探究方法
夸张、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使诗的情
例如:①“双手搂定宝塔山”是夸张的写法,传神地写 出了诗人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②“母亲延安换新衣” 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③用“长江 大河起浪花”比喻亲人相逢时热烈畅谈的情景。
把握文章主旨
诗人通过对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和对 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中国共产领导下的延 安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巨 大贡献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抒发了诗人重游革 命圣地的无限喜悦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 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词语集注
心窝:人体上心脏所在的地方。
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词方
几回回:方言,一回又一回。 式往往用叠词,表示数量多。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 不同地方。
米酒油馍:黍米酿的酒和油炸的黍米面饼。
整体感知
1.
第一小节:阔别十年重回延安; 第二小节:追忆当年战斗生活; 第三小节:亲人相见话延安; 第四小节:喜看延安今繁华; 第五小节:颂延安光辉历史。
解读探究
4.第四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
排比、比喻。主要使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 荣的新姿跃然纸上。此外,还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如“蓝 天大明镜”,表达了作者浏览新城的兴奋和喜悦。
解读探究

第2课《回延安》

第2课《回延安》
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 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委婉含蓄,寓意深远,文已尽而 意有余。
学习活动二(品特色语言 悟炽热情感)
(一)小组讨论:这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 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诗在语言上有哪些独特之处。
1.句式上:两句一节,结构短小简洁; 2.音韵上:小结尾字押韵。有时候几节一韵。 3.用词上:多用叠词、陕西方言词,非常口语化和生活化; 4.手法上:运用比兴写作手法,以及大量修辞方法。
回延安
贺敬之
八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 和夸张的修辞手法。(重点)
2.反复朗读,深入理解诗歌内容。(难点) 3.赏析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体会真挚炽热的情感。(重点) 4.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作者简介
贺敬之 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
字词学习
ɡāo
羊羔

柳林铺
méi
糜子
zhǎn


白羊肚毛巾
yáo

chuǎn

pàn

shǔ
黍类
lǒu

kuànɡ

◆词语集注
糜子: 一种果实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
的紧急信件。 留脚印:课文中的意思是,毛主席在那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迹。
抒情特点
直白 热烈 豪迈
——诗人用信天游的形式歌颂延安,抒发诗人心中对延安 母亲的眷恋之情,使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学习活动二(品特色语言 悟炽热情感)

回延安

回延安

贺敬之.回延安一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

二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三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四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浪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1956年3月9日, 延安诗歌赏析诗歌《回延安》,贺敬之作,选自《贺敬之诗选》。

1956年发表。

抒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时的喜悦之情,赞颂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贡献和建国后的巨大变化。

采用陕北信天游形式,语言质朴,感情热烈。

《回延安》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可简称:回延安,是写回延安的激动喜悦;第二部分:忆延安,回忆当年延安生活;第三部分:说延安,是写亲人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第四部分:看延安,是写延安城的新面貌;第五部分:祝延安,歌颂延安光辉历史和展望未来。

2、回延安(贺敬之)

2、回延安(贺敬之)

学习目标
1、归纳每章的内容(重点)
2、根据信天游的知识分析诗歌。 (重点、难点) 3、结合诗句体会作家的思想感情。 (重点)
结合诗句分析体会信天游的特点。 1、找出具有信天游特点的诗句?(比兴手 法等) 2、体会其作用。 结合诗句,体会作家的情感。 (课后练习四)
回延安 (体裁:信天游)
——贺敬之
学习目标
1、了解信天游的知识。(重点) 2、识记生字生词。(重点) 3、有感情的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难点)
“信天游”知识
陕北民歌形式。
常用比兴手法:比——比喻 兴—— 起兴(由别的事物引起。“山不在高,有 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格式:两句一节,押一韵,一节表达一 个意思;有的几个小节表达一个意思。
调子自由,单纯易唱。
检查1、2课生字词 欺侮
行辈
吁气
踊跃
絮叨
撺掇
潺潺
忌惮
竹篙
怠慢 眼眶
蒿草
糜子
家眷
油馍
荣誉
脑畔
朗读课文 指导: 第一章 回延安——激动、跳跃 第二章 忆延安——深厚 第三章 话延安——真挚、亲切 第四章 看延安——热情、明快 第五章 颂延安——激越、昂扬
写作背景
20世纪30、40年代,大批进步青年奔赴延 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 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后来这些人又奔赴全国 各地成为革命先锋。他们离开后对延安魂牵梦 萦。若干年后,他们回到延安,看到熟悉的延 安,又会是怎样一种情怀呢?今天我们走进贺 敬之的《回延安》,去感受诗人重回延安的这 份深情厚谊。

浅析《回延安》

浅析《回延安》

浅析《回延安》
《回延安》是一首十九行格律杂诗,以祖国的延安曲为诗的主题,感叹故土的美好和
辛酸,对祖国深情厚谊表达异常明显。

孔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礼乐正是人之常情”,
这首诗可以说极具文化底蕴,也是老一辈中国人的思想的集中表现。

首联“山高谷深水旋涌,钟情归乡奔延安”,作者用“山高谷深水旋涌”,可以想象
到祖国大好河山,以自然配景营造出深情乡恋萌发,这一首诗便可见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次联“夕阳填海照九垓,楚歌哭尽玉关关”,在这里,作者用“夕阳填海”来形容晚
上日落时分,这种斑斓夕阳深深划伤着他内心深处惆怅的痕迹,再用“楚歌哭尽玉关关”,历史,歌传的楚歌里有许多让人心伤的故事,让人如痛如痒。

三联“流沙穿心伤方寸,泪水环日坠双荒”,作者把自己的“流沙”伤心而不可断的
眷恋一直表现的淋漓尽致,他的“泪水环日”似乎看似永远不能断。

最后回延安,他的思
念便变成强烈的想念。

末联“想飞头入人间雪,望看心里千里山”,泣血苦旅中仍抱有对祖国的向往,用
“想飞头入人间雪”描写想要离开自己而又不能离开的人间天堂,“望看心里千里山”,
祖国自然风光看似弥漫在他的心间,由内而外诉说着强烈的乡愁。

《回延安》这首诗以回家的情怀表达,感叹故乡的辛酸美景,让人充满怀念之情,更
能使人的爱国心被深深感动,真正唱出伟大祖国的英雄气概。

《回延安》(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回延安》(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2课《回延安》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信天游刘成章①信天游这个名字,如明月流水,如仙界的风,即使把它放到全世界数千年来所有的艺术品类之中,也数得上奇美浪漫。

②透过渺远和苍凉,是一眼望不尽的峁①梁连绵,沟壑纵横。

这边山头犁铧②翻着土浪,羊肚子手巾扎在头上,扶犁者汗湿衣褂;那边沟里扁担一闪一闪,小脚片踩出花似的踪迹,挑水者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女。

扶犁汉子也许觉得今天特别口渴,便朝沟里喊去:“哎——风儿!晌午送饭,别忘了给我多舀半罐子米汤!哎——洋芋丝丝也拿上一点!”小女女便转脸应声:“哎——舅舅!我听下啦!”他们必须扯长声儿,不然,对方就难以听清。

而他们觉得需要排遣寂寞无聊的时候,便以更高亢、更悠扬的嗓音唱了——这就是与中原文化迥异的信天游了。

祖祖辈辈,年年岁岁,信天游唱在放羊的山坡上,唱在赶脚的大路上,唱在锄地的五谷间——处处都是宏阔的舞台,声声都如云霞之辞。

③小时候的我被母亲牵着稚嫩的手,走在延河畔上。

突然,好像从那云缝中,猛乍乍淌出一股飘逸的光,瑰丽迷人。

那是我平生所听见的第一支信天游:你妈妈打你你给哥哥说,为什么你要把洋烟喝?我妈妈打我我不成材,露水地里穿红鞋。

这样土气,这样简单,却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两句信天游,一经入耳,便入骨,便入髓,我此生便再怎么也忘不了了。

④上初中后,因为爱上了文学,我被信天游迷得死去活来。

我买了一本何其芳、张松如二人主编的《陕北民歌选》,又念歌词又唱曲谱。

书上那“上畔畔的葫芦”,那“清水水玻璃”,那“双扇扇门来单扇扇开”,虽然都是我熟悉的事物,但还是给我开启了一个诗意的世界,令我神往。

⑤有一天我登上了一个山顶,突有一支嗓音浑厚的信天游响在我的耳畔。

我看见,唱歌的是个放羊老汉。

他唱得实在太美了,但我写作文时竟不知该如何描述。

我那时候望着那苍茫辽阅、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听着这支信天游,实在分不清信天游是脱胎于它,还是它有几分信天游的影子?后来我曾经暗暗地想,假使信天游可以像天下万物似的有形有色,而且其形色永不糟朽,那么,整个陕北高原的天空,一代代的累积,它每寸蓝天每寸云彩都会缀满音符和文字的晶亮钻石。

回延安

回延安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4.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参考答案:
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揭示了“我”
和“延安”的关系。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重
回故地的无限欣喜之情,好像延安一切都有了生命,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比兴手法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比兴手法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
兴——先从别的事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
委婉含蓄,寓意深远,文已尽而意有余。
1.着眼于抒情。 诗人始终抓住自己对延安的亲情来写,反复咏 叹。如“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打发我们过黄 河”“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一 声声反复呼唤,构成了诗歌的主旋律,作品按照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 延安”的顺序层层递进,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用陕北民歌的形式,具有地方特色。 全诗运用了陕北信天游爬山调的格式,两行一 节,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起来悠扬高亢。 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揭示了事理。如“树梢 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前后两句道出的 都是浑然一体的有着密切联系的事物,深层次地揭 示了事理。
美的信天游歌词。
回延安
字词学习
ɡāo 羊羔 pù 柳林铺
◆生难字
méi 糜子 zhǎn 盏 yáo 窑 chuǎn 喘 pàn 畔 shǔ 黍类 lǒu 搂 kuànɡ 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七现代诗二首
《回延安》
贺敬之
学习目标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法的表现力量,学习运用比兴方法和修辞方法。

2、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PPT)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PPT)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
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6、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讨论探究本课的重要内容。

(PPT)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

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诗不宜直说。

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所以,作者运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

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
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诗歌结尾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

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紧扣开头和题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飞速发展,大步前进;言简意深,情深)
7、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激动、喜悦——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8、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
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夸张手法的运用
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四、再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

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五、归纳总结
这首信天游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

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六、巩固拓展
1、“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刚回延安怎样的心情?
2、诗歌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放”“抱”“拥”好不好?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你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熟读《再别康桥》
板书设计
回延安
贺敬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写作特点:
1、“信天游”
2、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3、夸张手法的运用
4、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