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教案

教案:《回延安》教材分析:《回延安》是《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在长征途中,杨昌济和新娘柳如是重逢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人们逆流而上,顽强地生存和思想的力量,弘扬了长征精神,引导学生心怀感恩之情,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目标:1.了解长征的背景和重要意义,感受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2.理解并记忆课文内容,熟练运用相关词汇和表达法。
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长征的背景和重要意义,感受长征精神。
2.培养学生记叙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0分钟)1.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长征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2.通过引入课文《回延安》的标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预测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二、阅读理解(30分钟)1.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细节。
2.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以检测对课文细节的理解和记忆。
a.长征途中,杨昌济和新娘在多大地方重逢?b.为什么杨昌济能够认出新娘来?c.杨昌济和新娘的心情有什么变化?d.通过杨昌济和新娘的故事,我们了解到了什么?三、词汇学习(20分钟)1.教师出示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要词汇,让学生解释其词义,并进行讲解。
2.组织学生进行词语练习,以巩固所学词汇的记忆。
a.同学们,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杨昌济用来形容新娘的词语吗?b.那么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表达杨昌济内心情感的词语吗?四、写作练习(30分钟)1.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假设你是杨昌济,请你根据课文中的内容,写一篇感人的状物描写,描述你是如何认出新娘来的。
注意使用恰当的描写词语和句式,让读者感受到你内心的喜悦和感激之情。
2.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后,互相交流和评价彼此的作品,从中学习和借鉴。
五、情感教育(10分钟)1.结合课文和学生的写作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到长征中,人们顽强的生存和思想的力量。
《回延安》教案设计

《回延安》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回延安》的主题思想和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作品;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学会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作者简介:鲁迅,现代著名作家、思想家、革命家;课文背景:作者在延安生活和工作时期的经历和感受。
2.2 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主题: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课文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描写延安的景色、回忆延安的生活、表达思乡之情;课文特色:真实的情感、细腻的描写、独特的文学风格。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和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内涵;欣赏文学作品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方法4.1 教学准备:准备课文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准备教学课件和多媒体素材;准备讨论问题和写作任务。
4.2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组讨论,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特点;欣赏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布置写作任务,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进行反思和总结。
5.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互学习和借鉴;5.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进行指导和反馈。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延安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延安的关注和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延安有什么了解和印象?6.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和经历。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回延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延安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延安精神,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东方红》,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延安精神。
(2)简介诗人贺敬之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回延安》的学习兴趣。
2.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3. 精讲诗歌,品味语言(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宝塔山”、“延河”、“土炕”等,感受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如“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体会诗人对延安的眷恋之情。
4. 小组讨论,深入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中表达了哪些延安精神?如何将这些精神传承下去?(2)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分享。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与拓展活动1.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回延安》,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内容。
2. 拓展活动(1)组织一次关于延安精神的主题班会,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回延安》的心得体会。
(2)开展“寻找身边的延安精神”活动,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典型事迹,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五、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通过课堂互动,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在感悟诗歌魅力的同时,深入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回延安》公开课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回延安》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学会鉴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法,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抒发。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理解延安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增强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回延安》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访问延安时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诗歌以豪迈激昂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
诗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是学习现代诗歌的佳作。
2.2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学会鉴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播放《回延安》朗诵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简介诗人毛泽东同志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回延安》,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诗歌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
通过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抒发。
3.5 实践拓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以延安为题材,运用所学的手法和技巧。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情况。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应用和拓展能力。
4.3 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回延安》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学会通过诗歌分析,提炼关键词语和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诗歌,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文学想象力。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延安的美丽风景图片和简短介绍,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诗歌《回延安》。
让学生分享对延安的了解和感受,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诗歌,标注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鼓励学生利用字典、网络资源等工具自主解决词汇问题。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每组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给予点拨和引导,确保讨论方向正确。
展示交流: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对比其他描写延安的文学作品,感受不同风格的表达效果。
鼓励学生创作与延安相关的诗歌或短文,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和合作学习。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回延安》公开课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回延安》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让学生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和理解。
诗歌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2.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
诗歌中一些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2 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解释和讲解。
3.3 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一些与延安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4.2 新课导入:介绍《回延安》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4.3 诗歌朗读: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4.4 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解释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5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让学生回家后,朗读《回延安》诗歌,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5.2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和解释。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评价在课堂中,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在分组讨论中,评价学生的合作和分享情况。
6.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回家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朗读和写作的部分。
评价学生的选择诗歌朗读和解释的质量。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内容反思反思是否全面讲解了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反思是否充分解释了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7.2 教学方法反思反思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反思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进行朗读和讨论。
第八章:拓展活动8.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回延安》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毛泽东。
本课是一篇叙事诗,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回到故乡延安,与故乡人民共同生活、战斗的经历。
通过回顾这段历史,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人民的深情。
课文语言朴实、真挚,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革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诗歌也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鉴赏能力;学会通过分析课文情感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人民的深情,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把握,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的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难点:课文情感表达方式的体会,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情感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相关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的资料,图片、音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播放音频,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出课文。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随后,教师简要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
(完整版)《回延安》教案

(完整版)《回延安》教案《回延安》教案1教学⽬标【知识与能⼒】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通过了解有关作者的⽂学常识及⽂章创作背景,深⼊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了解有关“信天游”的⽂体知识,学习⽐兴、夸张等⼿法在诗歌中的运⽤。
【过程与⽅法】1.运⽤多媒体创设情境,在情境中阅读。
2.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式,品味语⾔,领悟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对⾰命圣地延安真挚炽热的感情,培养学⽣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清⽂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2.难点:学习⽐兴⼿法在诗歌中的运⽤。
教学过程第⼀课时⼀、导⼊新课〔播放民歌《⼭丹丹开花红艳艳》〕“⼀道道的那个⼭来哟⼀道道⽔,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主席领导咱打江⼭。
”听着这⾸热烈欢快、脍炙⼈⼝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预设:黄⼟⾼原、劳动⼈民、延安)对,我们会想起黄⼟⾼原,会想起黄⼟地上朴素的劳动⼈民,会想起⾰命圣地——延安。
⽼⼀辈的⾰命者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近其中的⼀位——贺敬之,⾛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预习课⽂1.检测⽣字词(1)读准字⾳,记准字形。
糜.⼦(méi)脑畔.(pàn)油馍.(mó)眼眶.(kuàng)窑.洞(yáo)(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回回:⽅⾔,⼀回⼜⼀回。
登时:⽴即,⽴刻。
⽩⽣⽣:形容⾮常⽩。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
亦形容(谈话)漫⽆边际。
2.了解作者贺敬之,现代诗⼈、剧作家,⼭东峄县(今⼭东枣庄市台⼉庄)⼈。
1924年出⽣,1945年与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新歌剧《⽩⽑⼥》,该剧剧本荣获1951年斯⼤林⽂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程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授课教学案七年级语文新授时间:年月日,授课:
课堂检测
2010年月日星期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得分_____
《现代诗二首》之《回延安》
一、字词练习:
1、写出加黑的字的字音:
白羊肚()糜子( )
2、辨字组词:
羔()糜()窑()畔()箫()
恙()靡()窖()衅()萧()
二、下列各句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登时:立刻
B.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脑畔上:头上
C.我梦见鸡毛信来鸡毛信: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D.天南海北想着你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地方又各不相同
三、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心口呀莫要这么历害地跳
B.红旗飘飘把手招
C.满窖里围得不透风
D.保卫延安你们废了心
四、对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借代)
D.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拟人)
五.下面各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①千声万声呼喊你________
②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________
③双手搂定宝塔山________
④母亲延安就在这里________
六、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1.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________定宝塔山。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________在亲人怀。
[]
A.抱扑B.搂靠
C.绕扎D.搂扑
初一年级语文学科课外作业训练
(《现代诗二首》之《回延安》共1教时第1教时)
2010年月日星期班级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家长______得分_____
一、积累与运用
1解释下面的词语。
(1)荡漾:
(2)斑斓:
2默写填空。
(1)手黄土我不放,紧紧儿在心窝上。
(2)几回回回延安,双手宝塔山。
(3)满窑里得不透风,脑畔上还着脚步声。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 )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 )
(3)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 )
(4)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 )
(5)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 )
二、阅读下节诗歌,回答文问题: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1、填空。
贺敬之,当代()、()。
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等,剧本《》(与丁毅等合作)。
《回延安》选自《》,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2.下面各句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宝塔山下留脚印
B.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C.延河滚滚向“前进”
D.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3.诗中运用了叠词,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
叠词可分别用来:A.表示事物B.表示数量C.表示情态D.表示颜色。
请摘抄这节诗的叠词,并标上相应的序号。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4.“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____ ____ 5.这一节写的主要内容是___ _____
一、
1、dǔméi yàng xìng róu lán sǜshēng
2、羔羊安然无恙;糜子风靡;窑洞地窖;湖畔挑衅;箫管萧条
二、B(“脑畔上”本诗中是指“窑洞的顶上”。
)
三、B(A项中,应改为“厉害”;C项中应改为“满窑”;D项中应改为“费了心”。
)
四、A(这句的修辞方法是拟人。
)
五、
①夸张,表达了诗人对延安朝思暮想的浓厚感情;
②拟人,作者把河水村庄看做亲人,表达了它们无比亲切、真挚、热爱的感情
③夸张,表现了对母亲的眷恋和怀念的深情
④比喻,抒发了诗人离别延安十年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
喜悦心情。
六、1.D
2.(1)形容水波起伏的样子。
(2)灿烂多彩。
5.(1)夸张、比喻(2)拟人(3)比喻、对仗(4)夸张(5)拟人
七、
1诗人剧作家《放歌集》《白毛女》《放歌集》
2.A
3.①高高C ②滚滚C ③辈辈B
4.毛主席在枣园手书巨著,他的光辉思想似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
5.歌颂延安辉煌的革命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