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教案

教案:《回延安》教材分析:《回延安》是《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在长征途中,杨昌济和新娘柳如是重逢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人们逆流而上,顽强地生存和思想的力量,弘扬了长征精神,引导学生心怀感恩之情,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目标:1.了解长征的背景和重要意义,感受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2.理解并记忆课文内容,熟练运用相关词汇和表达法。

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长征的背景和重要意义,感受长征精神。

2.培养学生记叙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0分钟)1.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长征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2.通过引入课文《回延安》的标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预测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二、阅读理解(30分钟)1.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细节。

2.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以检测对课文细节的理解和记忆。

a.长征途中,杨昌济和新娘在多大地方重逢?b.为什么杨昌济能够认出新娘来?c.杨昌济和新娘的心情有什么变化?d.通过杨昌济和新娘的故事,我们了解到了什么?三、词汇学习(20分钟)1.教师出示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要词汇,让学生解释其词义,并进行讲解。

2.组织学生进行词语练习,以巩固所学词汇的记忆。

a.同学们,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杨昌济用来形容新娘的词语吗?b.那么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表达杨昌济内心情感的词语吗?四、写作练习(30分钟)1.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假设你是杨昌济,请你根据课文中的内容,写一篇感人的状物描写,描述你是如何认出新娘来的。

注意使用恰当的描写词语和句式,让读者感受到你内心的喜悦和感激之情。

2.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后,互相交流和评价彼此的作品,从中学习和借鉴。

五、情感教育(10分钟)1.结合课文和学生的写作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到长征中,人们顽强的生存和思想的力量。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回延安教案新人教版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回延安教案新人教版

2 回延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

2.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

2.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群众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

2.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教学难点1.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群众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你们会想起什么呢?对,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贺敬之,1924年生,山东峄县(今枣庄)人。

当代诗人、剧作家。

他于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他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

主要诗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贺敬之诗选》等。

2.背景资料1956年,诗人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然而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下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3.知识链接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

其形式通常为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节奏自由。

《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3篇

《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3篇

《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3篇《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1【基础知识点】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2、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3、学习比兴和夸张的手法,语文教案-回延安。

【教学重点】体味渗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真挚的感情【教学难点】擅用比兴和夸张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比兴”的学习是本诗的难点。

【拓展环节】新诗创作【教学内容与步骤】〖导入环节〗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

〖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对诗作进行整体感知。

2、感知问题: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下。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学习环节〗1、关于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回延安》。

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每段压一韵。

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

句中多用叠音字,修辞上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

2、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读出的亲切、热烈、真挚情感)3、讨论学习朗读这首诗,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明确:本诗的感情线索,是作者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4、难点全解“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判断:树梢树枝树根根,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2教学设想诗歌重在诵读。

通过朗读,可以逐步由认知生字词,深化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等。

可以将朗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或范读,或齐读,或分组读,或对口读,变化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由浅人深进行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朗读全诗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逐步由表及里地体会到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有关方面的知识要点。

1、教师范读全诗。

(1)教师范读。

(2)疏通字词障碍。

参照“教学设计(A)”。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优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优质教案

2 回延安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情境中阅读。

课前准备心窝:人体上心脏所在的地方。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词方式往往用叠词,表示数量多。

白羊肚手巾:白毛巾。

羊肚就是养胃,毛巾很像翻过来的羊肚,所以有的地方把白毛巾叫做“白羊肚毛巾”。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各物。

脑畔上:文中指窑洞的顶上。

白生生:陕北方言,表示很白。

教学过程(师播放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同学们,刚才播放的这首民歌就是具有陕西风情的信天游《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这是一首颂扬红色政权的歌曲,全曲用西北人民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革命历史史实。

现在,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贺敬之以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诗歌——《回延安》。

(板书:回延安)看看中国的革命圣地延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温暖记忆?【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诗歌共分为五小节,这五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一小节:阔别十年重回延安;第二小节:追忆当年战斗生活;第三小节:亲人相见话延安;第四小节:喜看延安今繁华;第五小节:颂延安光辉历史。

2.试想想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情感的线索是什么?讨论、明确: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为线索。

【细读课文,仔细品味】1.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抓”“贴”等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

“双手搂定宝塔山”的“搂”字,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

“唱”“笑”“招”具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最后一个“扑”字,强烈、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想念。

2.第二节中,“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连举两个地名,表现出延安人民当年相送、今日远迎的深深情意。

诗人深感延安人民的至情,觉得回到了久别的家中,由此自然过渡到忆写当年的延安生活。

《回延安》教案

《回延安》教案

《回延安》教案《回延安》教案1教学⽬标【知识与能⼒】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通过了解有关作者的⽂学常识及⽂章创作背景,深⼊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了解有关“信天游”的⽂体知识,学习⽐兴、夸张等⼿法在诗歌中的运⽤。

【过程与⽅法】1.运⽤多媒体创设情境,在情境中阅读。

2.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式,品味语⾔,领悟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对⾰命圣地延安真挚炽热的感情,培养学⽣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清⽂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2.难点:学习⽐兴⼿法在诗歌中的运⽤。

教学过程第⼀课时⼀、导⼊新课〔播放民歌《⼭丹丹开花红艳艳》〕“⼀道道的那个⼭来哟⼀道道⽔,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主席领导咱打江⼭。

”听着这⾸热烈欢快、脍炙⼈⼝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预设:黄⼟⾼原、劳动⼈民、延安)对,我们会想起黄⼟⾼原,会想起黄⼟地上朴素的劳动⼈民,会想起⾰命圣地——延安。

⽼⼀辈的⾰命者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近其中的⼀位——贺敬之,⾛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预习课⽂1.检测⽣字词(1)读准字⾳,记准字形。

糜.⼦(méi)脑畔.(pàn)油馍.(mó)眼眶.(kuàng)窑.洞(yáo)(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回回:⽅⾔,⼀回⼜⼀回。

登时:⽴即,⽴刻。

⽩⽣⽣:形容⾮常⽩。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

亦形容(谈话)漫⽆边际。

2.了解作者贺敬之,现代诗⼈、剧作家,⼭东峄县(今⼭东枣庄市台⼉庄)⼈。

1924年出⽣,1945年与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新歌剧《⽩⽑⼥》,该剧剧本荣获1951年斯⼤林⽂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程碑。

初中课文《回延安》教案

初中课文《回延安》教案

初中课文《回延安》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2. 学习并运用诗歌中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对延安的了解,如历史背景、地理特点等。

2. 提问:为什么诗人贺敬之会对延安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对诗歌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分析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如“延安,延安,母亲城”等。

3. 讲解诗歌的结构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延安的眷恋和热爱。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 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并欣赏其中的修辞手法。

2.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延安或其他地方的深厚感情。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提问:通过学习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收获和启示?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3. 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回延安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回延安教案新人教版

2 回延安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节奏、重音的确定,能有感情的朗诵。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当是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感情的层次与变化。

二、教学过程(一)激趣引题,设疑自探(5—10分钟)1、【导入】(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是一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歌曲。

那么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呢?提到陕北,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革命圣地——延安。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收集,说说你说了解到的延安。

看来大家对延安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感受诗人贺敬之对延安有着什么样的深刻情谊?(多媒体展示)《回延安》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预习,说说作者、背景2、学生质疑,教师整合学生所提问题。

通过预习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从体裁角度)学生质疑预设:(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怎样读这首诗?(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感情?(二)自学展示,解疑合探(15—20分钟)1、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走进文本,读中悟情学生自读,汇报学习成果:①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②抽学生读,并以第一小节为例,让学生谈谈为什们这样读?提示方法:理解诗意,读出语气、语速、重音、节奏。

学生通过欣赏歌曲初步体会信天游的曲词特点,简单谈听后感受。

介绍课前收集的背景资料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要求提出质疑、学生读课文自学,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

学生动手标注诗的节奏、重音展示学习成果。

由于这是一首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因此应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导入,对信游游的形式加以介绍,使学生在对信天游的感受之中走入课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回延安教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回延安教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回延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并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历史知识。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教材《延安》。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张延安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延安是什么样的地方,有什么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个小学生,你去延安会有什么感受?Step 2 学习课文1.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Step 3 分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延安的重要景点或事件,例如:延安窑洞、延安整风等。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和展示方式。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景点或事件的特点和意义。

Step 4 思考与表达1. 教师提问:你觉得延安对中国革命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可以用自己的话或者引用课文中的句子。

Step 5 拓展延伸1. 学生自由发挥,写一篇关于延安的短文。

2. 学生互相交换短文,进行修改和润色。

3. 学生选择一篇优秀的短文进行朗读。

Step 6 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回延安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比兴的方法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1、信天游的艺术特征(比、兴)。

2、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3、朗读与背诵。

一、新课导入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

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们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板书课题)。

二、资料助读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三、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第一部分:激动、跳跃;第二部分:深厚;第三部分:真挚、亲切;第四部分:热情、明快;第五部分:激越昂扬。

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四、介绍信天游的知识。

大家都读了两遍,我们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押一韵,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一般一节表达一个意思,也有几节组成一个部分,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这种形式叫做“信天游”,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

五、讨论。

1.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里,显得无比的亲切,“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去”、“到”没有这种效果。

2.说一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
⑴写诗人离别延安十年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之情。

⑵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生活,抒发诗人和延安的血肉关系、母子深情。

⑶描写亲人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⑷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表现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⑸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锦绣前程,表达作者的惜别之意。

六、朗读全诗
七、作业:背诵这首诗
八、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