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重庆市第三产业转型问题探讨
新兴主城核心区第三产业升级发展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龙溪街道为例

中未得到最优 配置 , 呈现散 、 乱、 差 的特征 , 导 致外部竞争力
相对较 弱。尤其是地区产值贡献最大的服务业 , 其布局不够 合理 , 核心优势不 明显 , 突出表现在产业 业态较单 一 、 零散, 远未形成有影 响力 、 辐射力的品牌商 圈。 辖区内 , 除加州中华
北部新城 的中心地带 , 东邻 龙塔 街道 、 南濒 江北 区 、 西壤龙 山
关键 词 : 主城核心 区; 第三产业 ; 升级
中图分类号 : F 2 6 0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9 1 X( 2 0 1 3 ) 2 1 — 0 0 5 5 — 0 3
重庆市渝 北 区龙 溪街道办 事处 , 地处渝北 区南部 、 重 庆
、
龙溪街 道第 三产 业升级发展存 在的 问题 分析
( 一) 早期规划滞后 , 成为第三产业升级发展的先l 天 陛缺 陷
由于龙溪 街道早期 缺乏对商业 网点 、 市场建设 、 产业功 能分区等的统一规划布局 , 使得市场资源在第三产业 的发展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3 — 1 9
2 0 1 3年第 2 1 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 0NOMI C RES EARC H GUI DE
No. 21, 2 01 3
总第 2 0 3期
S e r i a l No . 2 0 3
新兴主城核心区第三产业升级发展研究
以重 庆 市渝 北 区龙 溪街 道 为例
廖 重庆 4 0 1 1 2 0 )
摘
要: 重庆 市渝北 区龙溪街 道作为新兴 主城核心 区, 传统服务 业曾处于全市领 先水平。但 随着经济发展 形势的
重庆产业发展申论作文范文

重庆产业发展申论作文范文近年来,重庆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取得了显著成效。
特别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重庆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创新驱动力度,开发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首先,重庆积极培育信息技术产业,助推数字经济发展。
重庆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了众多互联网企业进驻。
如今,重庆已成为国内数字经济发展的先导之地,涌现了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和知名互联网平台,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重庆注重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国家级汽车生产基地。
重庆着力推进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吸引了一大批知名企业落户。
与此同时,重庆在培育本土品牌上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如长安汽车、重庆力帆等企业已在国内外市场上崭露头角。
此外,重庆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宽经济增长的新空间。
特别是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为重庆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动力。
重庆保持了金融创新的步伐,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打造了一批高品质的金融服务平台,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便利,也提高了金融业的发展水平。
最后,重庆注重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和人员培训,重庆农业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加工业发展迅速,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也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综上所述,重庆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全面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通过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拓宽现代服务业、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等多方面的努力,重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相信未来,重庆的产业发展将继续繁荣,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重庆产业发展申论作文

重庆产业发展申论作文
近年来,重庆作为中国内陆重要城市,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重庆的产业结构日趋优化,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首先,重庆大力发展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
通过实施“双百工程”,支持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推动了重庆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重庆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之一,为提升中国制造业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重庆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通过建设国际物流枢纽、高端商务中心和金融中心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项目落户。
在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为重庆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注入了新动力。
此外,重庆还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通过建设大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产业园区,打造了数字经济的新高地。
这不仅加快了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还培育了一批高科技企业,为重庆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
最后,重庆注重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
通过推进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利用等举措,积极打造生态经济示范区。
重庆已成为中国内陆地区最大的生态产业基地,拥有一批环保技术企业和示范项目。
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保护了重庆的生态环境,还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综上所述,重庆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未来,重庆还需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加大人才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万州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探讨

万州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
作为农村经济的三个支柱产业,农业、农村旅游和农村经济合作社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农民收入来源,还可以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万州区作为重庆市的一个重要农业基地,也在积极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与此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如何进一步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升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万州区农村实际情况,对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并探讨对策的实施路径,以期为促进万州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做出贡献。
1.2 问题提出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农村三产融合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路径。
在万州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和探索。
当前万州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效不明显,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不够平衡。
农业生产方式依然传统,农村经济结构不够多元化,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业发展与现代经济体系融合程度不高。
农村三产融合中存在技术水平不高、资源利用不充分、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许多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不畅通,农业生产过程中缺乏标准化管理,农产品加工环节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政策法规不配套、财政支持不足、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政府对农村发展支持力度不够,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企业投资农村产业链不足。
为了进一步推动万州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需要深入分析问题根源,找出解决对策,探讨实施路径,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接下来,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正文2.1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现状分析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指农村农业、农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实现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
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研究作者:胡欣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16期[摘要]近年来重庆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本文从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对经济的贡献度、吸纳就业人员、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等六个方面分析了重庆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以期促进重庆市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关键词]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1 重庆第三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增加量和增长速度居各产业之首,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重庆市第三产业呈逐年递增趋势,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2007年重庆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1748.02亿元,10年后,2017年重庆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达到9564.04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增加了7816.02亿元,增长了5倍多。
2017年重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00.27亿元,比上年增长9.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9.62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8596.61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9564.04亿元,增长9.9%。
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增长速度居各产业之首。
自2007年以来,重庆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降低,由10.3%降到了6.9%;第二产业稳定在44%-47%之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由2007年的43%提高到2017年的49%,并且从2008年开始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第一和第二产业,居三次产业之首,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2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升,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2017年第三产业对地区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1.92%,比2016年增加了2.8个百分点。
自2016年开始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成为重庆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并且从第三产业的贡献度长期来看有明显的增长趋势。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自2013年起第一产业对经济的拉动稳定保持在0.3%;第二产业对经济的拉动自2010年以后呈现不断递减趋势,由2010年的11.7%降低到2016年的5.1%;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在波动中递增,近年来保持在5.3%左右。
重庆市经济结构现状、问题及思考

重庆市经济结构现状、问题及思考引言重庆市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内陆城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分析重庆市的经济结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1. 经济结构现状重庆市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领域。
制造业是重庆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化工等行业发展较为迅速。
服务业方面,金融、旅游、物流等领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建筑业在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存在的问题尽管重庆市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2.1 产业结构不够优化重庆市的产业结构仍然依赖于传统的制造业。
虽然制造业是重庆市经济的支柱产业,但随着经济转型和升级的需要,重庆市需要积极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水平。
2.2 人力资源短缺重庆市在高技能人才方面存在短缺问题。
虽然重庆市在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与发达城市相比,人才储备仍然不足,制约了重庆市经济的发展潜力。
2.3 发展不平衡重庆市的经济发展不够平衡。
重庆市主城区与渝东、渝西、渝南等区域之间的差距较大,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不一,导致城市整体发展不够协调。
2.4 环境问题重庆市的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工业污染、车辆尾气排放等问题成为了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
重庆市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
3. 思考和建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重庆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3.1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重庆市需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2 加强人才培养和吸引重庆市应加大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来重庆发展。
同时,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3.3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重庆市需要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推动区域间资源的合理配置。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整个城市的均衡发展。
重庆经济转型发展中资源配置问题研究

重庆经济转型发展中资源配置问题研究近年来,随着国家引导经济的转型升级,各地方面也纷纷投入力量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效益。
重庆市,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也在积极地开展转型发展工作。
但随着转型发展的深入,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资源配置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重庆经济转型发展中的资源配置问题。
一、转型发展背景重庆市地处长江经济带,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
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已经经历了50年的风雨历程。
在政府策划的下,重庆的经济结构正在经历一次重大转型。
它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提高旧产业的技术含量,以此来提升整个城市的经济竞争力。
这些新兴产业包括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也就是所谓的“科技与经济并重”。
二、资源配置问题资源配置问题,指的是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各种资源的协调利用和优化分配,这其中包括经济、社会、自然等多个方面。
在重庆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资源配置问题是必然存在的。
这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包括:1.财政资金配置不当重庆市政府在经济转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财政资金来支持各种产业的发展。
但是,由于各种产业之间的需求差异,政府在资源配置时往往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在人工智能这个新兴产业上,政府可能会过多地投入资金,导致其他产业资金不足而无法发展。
因此,政府需要根据不同产业的需求,合理分配财政资金,避免出现资金流失和不均衡的问题。
2.资源的自然限制重庆市是一个山区城市,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产业发展。
例如,在新材料领域上,当地缺乏一些重要的资源,如特定矿物质和有机物质等,这会限制其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
因此,政府需要注重资源环境保护,同时加强新技术创新和新型产业的培育,以使自身的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3.企业资源配置精度不足在重庆市的转型发展中,企业也是重要的参与者。
但是,由于一些企业在资源配置方面精度不足,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和不合理分配。
例如,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上,一些企业可能会缺乏科学的生产管理模式,从而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浪费和重复投入。
万州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探讨

万州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探讨万州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长江上游的嘉陵江畔,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村地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万州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效问题逐渐突显,同时也涌现出了一些可行的对策。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一、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效问题1. 产业结构单一,发展不够均衡目前,万州区农村以种植、养殖为主,农村经济主要依靠农业产业,产业结构单一,发展不够均衡,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2. 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营销不足农村的农产品加工不足,大部分农产品直接销售,附加值不高,市场营销不足,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3. 农村劳动力空心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空心化严重,农村的生产力得不到充分利用。
4. 乡村旅游发展不平衡万州区地处嘉陵江畔,自然风光优美,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乡村旅游发展不平衡,一些景区开发和服务水平不高,影响了农村旅游的发展。
5. 资金投入不足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涉农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二、对策探讨1. 多种经营,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当引导和帮助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包括农业、养殖、旅游等产业的有机结合,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
3. 强化劳动力培训,促进合理流动通过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推动农村生产力的提升。
4. 加强乡村旅游规划和管理加强对农村旅游的规划和管理,提升乡村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完善配套设施,提高乡村旅游环境质量,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5. 增加涉农资金投入,支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加大对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支持符合政策的农村产业项目,解决资金问题,保障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万州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效问题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第三产业转型问题探讨'\r\n 摘要:本文在对重庆市第三产业的现状、内部结构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庆市第三产业面临转型问题,并针对这一转型问题提出了思路。
\xa0关键词:重庆;第三产业;结构;转型\xa0一、问题的提出\xa0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配第、克拉克到库兹涅茨,再到霍夫曼、罗斯托等,众多国外学者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出了许多相关的理论,虽然理论考察的角度不同,但使得后来的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实证研究,从中总结出了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和总体的变动趋势:产业结构遵循着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并逐步向第三产业占主导的方向递进,即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
然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不仅表现在第三产业比重的逐年增大中,而且体现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中\xa0。
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学者对我国一些地区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作了相关研究,其中代表人物是中山大学的李江帆教授。
李江帆在《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分析》、《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第三产业现代化》等文中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优化的方向是第一层次比重逐渐下降,第二层次比重逐渐上升,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呈现出现代服务业比重上升,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的趋势。
这一结论目前已经基本得到国内的产业经济学者接受和认同。
本文对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分析便是基于该结论。
\xa0重庆长久以来在经济发展上作为制造业基地而闻名,近年来也积极地融入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大中。
《重庆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把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和升级摆在突出位置”。
同时,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分析,笔者发现重庆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确实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对其第三产业的转型问题进行探讨。
\xa0二、重庆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xa0重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第三产业获得了发展。
通过对表1的分析,笔者总结出了重庆市目前第三产业整体的发展特点:\xa0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波动中增长,发展态势良好,但发展的总体水平仍然落后。
虽然2005年重庆市的这一比重43.9%高于全国2005年的平均水平39.9%,但与国内其他几个直辖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根据中国城市年鉴的资料,上海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早在1994年就达到了44.81%,天津这一比重则在1996年就达到了43.9%,由此可见,重庆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上滞后了上海和天津有10年之久,重庆第三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的空间。
\xa0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总体上稳定增长,已经成为增加就业的主渠道,但与天津、上海相比,第三产业吸呐就业的水平和能力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
重庆2005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为31.76%,与全国2005年平均水平31.4%相比,仅仅高出了0.36个百分点,而这一比重在天津和上海的值分别为40.5%和54.2%,重庆分别落后了8.74个百分点和22.44个百分点。
这表明重庆第三产业吸呐劳动力就业的优势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xa03.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增强,但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变化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变化并不同步。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涨落波动较大,且增长的速度慢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增长的速度。
这说明了重庆第三产业在增加就业、吸呐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效益低下的问题。
重庆第三产业的效益亟待进一步提高。
\xa0表1:重庆三次产业历年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劳动力构成\xa0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占GDP的比重(%)\xa0三次产业劳动力构成(%)\xa0年份\xa0第一产业\xa0第二产业\xa0第三产业\xa0第一产业\xa0第二产业\xa0第三产业\xa01997\xa022.6\xa039.7\xa037.7\xa059.24\xa019.96\xa020.80\xa01998\xa020.9\xa038.8\xa040.3\xa058.55\xa018.49\xa022.96\xa01999\xa019.2\xa038.5\xa042.3\xa058.11\xa016.65\xa025.24\xa02000\xa017.8\xa038.9\xa043.3\xa055.81\xa016.74\xa027.45\xa02001\xa016.7\xa039.0\xa044.3\xa054.41\xa017.40\xa028.19\xa02002\xa016.0\xa039.2\xa044.8\xa052.81\xa017.83\xa029.36\xa02003\xa014.9\xa040.5\xa044.6\xa051.28\xa018.32\xa030.40\xa02004\xa015.9\xa041.3\xa042.8\xa050.37\xa018.62\xa031.01\xa02005\xa015.1\xa041.0\xa043.9\xa049.32\xa018.92\xa031.76\xa0数据来源:《重庆统计年鉴2006》。
\xa0三、重庆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分析\xa0首先,从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看。
大量的国内外的实证研究向我们证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应该呈现出一个有序更替的过程,即沿着传统型服务业——多元化服务业——现代型服务业——信息产业——知识产业的方向演进。
从表2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属于传统型服务业的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和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在重庆第三产业增加值中一直占有较大的比重,居于第三位的是服务业,金融业排在第四,但所占的比重却一直呈下降趋势,而具有较强产业关联效应的房地产业近年来所占的比重虽然有所上升,但比重还比较低。
同时,为提高科学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除了文艺和广播电影电视接近于10个百分点以外,其余两个行业包括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科研综合技术服务所占的比重明显较低。
由此可见,传统服务业在重庆第三产业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虽然有所发展,但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而属于知识型产业的科研综合技术服务的发展则严重滞后。
\xa0其次,从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增长的情况看。
表2的同比上年增长率数据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重庆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不规则的增长状况。
除了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和金融保险业一直保持负的增长率即比重持续下降外,其余各行业的增长和下降并没有表现出一个很稳定的趋势。
如房地产业从1997年到2003年虽然都保持了上升的势头,但增长的幅度极其不稳定,最大值17.74%与最小值0.74%之间相差了整整17个百分点,并且到2004年又出现了负增长。
而社会服务业、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等行业的增长率也时正时负,或者时大时小。
这些不规则的状况表明,重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尚未趋于稳定,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格局。
\xa0表2:重庆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xa01997\xa01998\xa01999\xa02000\xa02001\xa02002\xa02003\xa02004\xa0第三产业\xa0100\xa0100\xa0100\xa0100\xa0100\xa0100\xa0100\xa0100\xa0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xa015.12\xa014.44\xa014.79\xa015.20\xa015.11\xa015.00\xa014.66\xa014.57\xa0 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xa026.89\xa025.46\xa024.56\xa023.77\xa023.02\xa022.14\xa021.39\xa021.36\xa0 金融保险业\xa014.29\xa013.65\xa011.78\xa010.54\xa010.07\xa09.52\xa09.13\xa08.79\xa0 房地产业\xa05.60\xa06.56\xa07.02\xa08.09\xa08.15\xa08.57\xa09.38\xa09.30\xa0社会服务业\xa013.73\xa014.70\xa015.54\xa015.69\xa015.59\xa016.19\xa015.38\xa015.37\xa0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xa03.36\xa03.41\xa03.05\xa03.68\xa03.84\xa03.57\xa03.60\xa04.02\xa0教育文艺和广播电影电视\xa0科研综合技术服务\xa0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xa07.56\xa05.04\xa08.40\xa07.87\xa04.99\xa08.92\xa08.27\xa05.26\xa09.27\xa07.84\xa05.39\xa09.80\xa08.63\xa05.52\xa010.07\xa010.24\xa05.24\xa09.52\xa09.86\xa05.77\xa010.82\xa09.30\xa06.28\xa010.80\xa0数据来源:《重庆统计年鉴2005》。
\xa0注:由于《重庆统计年鉴2006》年中第三产业产值构成统计的变化造成某些数据的缺失,因此在此给出的数据仅截至到2004年。
\xa0续表2:重庆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的同比上年增长率(%)\xa0 1997\xa01998\xa01999\xa02000\xa02001\xa02002\xa02003\xa02004\xa0第三产业\xa05.00\xa06.72\xa04.72\xa02.26\xa022.06\xa00.72\xa0-0.96\xa0-4.43\xa0 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xa02.79\xa0-4.50\xa02.42\xa02.77\xa0-0.59\xa0-0.73\xa0-2.27\xa0-0.61\xa0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xa00.49\xa0-5.32\xa0-3.53\xa0-3.22\xa0-3.16\xa0-3.82\xa0-3.39\xa0-0.14\xa0金融保险业\xa0-4.73\xa0-4.48\xa0-13.70\xa0-10.53\xa0-4.46\xa0-5.46\xa0-4.10\xa0-3.72\xa0房地产业\xa05.86\xa017.74\xa07.01\xa015.24\xa00.74\xa05.15\xa09.45\xa0-0.85\xa0 社会服务业\xa0-2.76\xa07.06\xa05.71\xa00.97\xa0-0.64\xa03.85\xa0-5.00\xa0-0.07\xa0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xa03.70\xa01.49\xa02.64\xa05.14\xa04.35\xa0-7.03\xa00.84\xa011.67\xa0教育文艺和广播电影电视\xa0科研综合技术服务\xa0-1.18\xa014.29\xa04.10\xa0-0.99\xa05.08\xa05.41\xa0-5.20\xa02.47\xa010.08\xa02.41\xa018.66\xa0-5.07\xa0-3.71\xa010.11\xa0-5.68\xa08.84\xa0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xa0-4.67\xa06.19\xa03.92\xa05.72\xa02.76\xa0-5.46\xa013.66\xa0-0.18\xa0数据来源:根据表2的数据计算整理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