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李保国》电影观后感
电影《李保国》观后感优秀范文2篇

电影《李保国》观后感优秀范文2篇前不久去看了一部电影《李保国》,看完后小编感触颇多,下面小编就来分享两篇关于《李保国》的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李保国》观后感篇一:前不久,我们观看了电影《李保国》,他的事迹深深感染了我。
李保国先后出版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示范推广总面积1080万亩,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被村民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就是这位“太行愚公”他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
“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始终对党忠诚、忠于使命,心系群众、勇于担当,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千方百计办好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
向李保国学习,就要学习他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李保国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立志做“太行新愚公”,迎难而上、拼搏进取,单是山区土质治理,他就和他的团队整整研究了十几年,使前南峪从荒山秃岭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向李保国学习,就要学习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
“把我变成了老百姓,把老百姓变成了我”。
人活着要有价值,有人重于泰山,有人轻于鸿毛。
人的价值须以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大小来体现。
李保国始终坚持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不斤斤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始终把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企业作为公益事业来做,把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化为自己的信念动力,变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我们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任劳任怨、甘于奉献,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夙兴夜寐、激情工作,积极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是广大党员时常挂在嘴边的口号,我们更需要的是像时代楷模李保国一样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铭记于心,外化于行,做一名不折不扣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实干者,坚决做人民利益的忠实维护者、捍卫者!今天,我们响应党中央号召,通过学习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学习和发扬他的不畏前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李保国先进事迹学习心得3篇

李保国先进事迹学习心得3篇学习李保国精神心得体会1为学习李保国精神,我们单位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了此影片。
我们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看完了电影,内心汹涌澎湃,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一名普通教授。
他说,“这辈子最过瘾的一件事是把自己变成了农民,还有一件事,就是把农民变成了我”。
这话说得铿锵有力,充满自信、快乐和满足。
作为一名党员,他不忘初心、不移其志、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忘我工作,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的精神品格,他是拓展深化“太行山道路”的优秀带头人,做出了许多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实绩,用生命践行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了自己的入党誓言。
他35年如一日情系太行,把课堂搬进山沟,把实验室放在果园,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他见不得百姓受穷,一头扎进穷山沟,10多万农民因他而脱贫,被誉为“太行新愚公”。
年仅58岁的他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留给人们无尽的悲痛。
他“把自己变成了农民”。
他是文化人,却始终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他脸色黝黑,穿着朴素,和农民一起开山、栽树,走家串户体察农民的困苦,给农民讲授种植技术,自掏科研经费给太行乡亲们力所能及的技术帮助,下乡指导不给农民添负担,从来都不要一分钱,一双沾满泥巴的运动鞋穿在脚上,他被人们亲切地呼为“农民教授”。
他“把农民变成了我”。
那么多太行山村先后富裕了,靠什么,一句话,靠他培养的数不清的种植土专家。
这么说一点不过分。
他作为一个病患者,不遵医嘱,心系扶贫,以“活着干,死了算”的气魄拼命工作,带动了家属,带动了学生。
观看完电影,大家热泪盈眶。
哀思之后,我们更应该化悲痛为力量,争做李保国式党员干部,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习他甘于奉献、不为名利的精神追求,传承他待百姓似亲人的为民情怀,弘扬他让荒山披绿、穷岭生金的责任担当。
李保国同志既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2022年观看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本三篇

2022年观看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本三篇本页是最新发布的《观看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三篇》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李保国同志走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他的生命价值依然在发光发亮。
他是党的儿子,是人民的儿子,是太行山的儿子。
他是一颗种子,在巍巍太行扎根生长;他是一把火炬,点亮了山区扶贫的希望之光;“活着干,死了算!”“我最骄傲的是,我变成了农民,千千万万个农民变成了我!”“不要总想着爬多高,要多想着根扎多深”。
一句句话语朴实动人,一个个片段扣人心弦,一段段故事感人至深。
影片结尾,身着红色冲锋衣的李保国大踏步走在前面,身后,不计其数的青年学子步履铿锵前赴后继,浑厚激昂的画外音恰到好处地响起:“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以前,听过李保国同志的事迹报告,那么多感人的故事,被他身边的人用朴实的语言传递出来,已经感受深刻,如今立体的画面呈现眼前,这位“太行山上新愚公”的伟岸形象和伟大情怀更加令观者动容,其情其景感人至深,直达肺腑。
作为当代的英模人物,李保国最突出的事迹是科技扶贫,精准扶贫。
电影是形象的艺术,如果只是从工作角度塑造李保国形象,就显得有些单薄。
为此,影片还通过一些生动的细节彰显了知识分子的个性和情感:在参加会议时,心得体会他因为领导讲的空话拂袖而去,当农民面临危机时,他又能放下所谓的面子,亦屈亦伸而不失风骨;贤惠的妻子为缓解丈夫的压力,邀请他跳舞,他却因走神而掉下戏台;他想为妻子过个惊喜的生日,不料却记错了日子。
这些小细节小浪漫为影片增添了不少亮点,使得电影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立体式多角度地诠释了真实的李保国形象。
一件事,一辈子,心系太行山,魂归太行山,只求默默无闻地坚持做好本职工作,这一坚持就是三十五年。
这对平凡岗位上工作的我和我们,是一种鞭策,更是一种号召,扪心自问,不正是差的这份担当、坚__和大爱吗?观影后深思,如此,才能找到学习李保国精神的方向,才会脱离思想的困惑,迈出坚实的步伐。
电影《李保国》观后感(精选10篇)

电影《李保国》观后感(精选10篇)“七.一”刚过,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了电影《李保国》首映式,电影是视觉的艺术,《李保国》震撼力和冲击力显然要比书籍要更强更烈。
电影坚持以真实反映真实、以英雄精神演英雄,。
电影《李保国》根据时代楷模、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先进事迹改编拍摄。
“活着干,死了算”“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影片中李保国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话让许多观众潸然泪下。
学习李保国精神,到底应该学些什么呢?观影归来,各位党员都深有感悟。
现WTT为大家精选了十篇《李保国》观后感,以便大家学习,与大家分享。
第一篇:学习李保国“愚公精神” 争做优秀共产党员近日,电影《李保国》正在热映,为学习李保国精神,我们单位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了此影片。
我们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看完了电影,内心汹涌澎湃,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一名普通教授。
他35年如一日情系太行,把课堂搬进山沟,把实验室放在果园,把论写在太行山上;他见不得百姓受穷,一头扎进穷山沟,10多万农民因他而脱贫,被誉为“太行新愚公”。
年仅58岁的他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留给人们无尽的悲痛。
观看完电影,大家热泪盈眶。
哀思之后,我们更应该化悲痛为力量,争做李保国式党员干部,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习他甘于奉献、不为名利的精神追求,传承他待百姓似亲人的为民情怀,弘扬他让荒山披绿、穷岭生金的责任担当。
李保国同志既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李保国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不会走,他的事业不会走,燕赵大地一定会涌现出千千万万个李保国,汇聚起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磅礴力量。
我们要把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活动与“两学一做”紧密结合起来,用李保国同志的感人事迹与崇高精神引领党员干部做合格党员,坚持苦干实干,立足岗位奉献,勇当时代先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学习活动与推动河北广播电视台改革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奋斗激情,强化广大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弘扬担当精神,为促进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事业、产业更、更大、更高、更快、更强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李保国》观后感

《李保国》观后感《李保国》观后感一、导言电影《李保国》是一部以真实事件为背景的剧情片,深刻反映了中国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困境和坚持正义的勇气。
本片通过讲述主人公李保国在面对权贵与公正之间的挣扎和抉择,引发观众对社会正义和个人担当的思考。
二、剧情概述《李保国》以李保国为主线,围绕其与权贵的斗争展开。
李保国是一个普通农民,为了生存和生活,他没有选择投机取巧,而是选择正直和担当。
然而,他的正义行为却引发了无尽的困难和迫害,让他的家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面对一系列的打压和困境,李保国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最终获得了公正与正义的胜利。
三、主要人物1·李保国:本片的主人公,一个普通农民,他勇敢地站出来维护正义,受到了来自权贵的压迫和迫害。
2·王素云:李保国的妻子,为了支持丈夫的正义行为,她坚强地面对困境,并在关键时刻给予丈夫坚定的支持。
3·李纪恩:李保国的儿子,他是一个善良、懂事的孩子,通过电影展现了新一代对正义的追求和勇敢的行动。
4·刘让巡:权贵势力背后的代表人物,利用权势打压正义,对李保国家产进行霸占和迫害。
四、影片的主题1·正义与压迫:影片通过李保国与权贵的斗争,揭示了正义与压迫之间的矛盾。
权贵利用手中的权力和金钱对普通人进行压迫和剥削,而李保国代表着普通人的正义和担当。
2·信念与坚持:李保国在遭受打压和困境时,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地捍卫正义。
他的坚持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公正与尊严,也鼓舞了其他人勇敢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五、影片的启示《李保国》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的真实故事,启示了观众对社会现象和个人担当的思考。
观众应该积极关注并且勇于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不公和不正义,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和反抗,同时要保持对正义的信念和勇气。
六、附件本文档附带了与《李保国》相关的照片和相关新闻报道的复印件。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权贵:指具有权力和财富的人群,他们常利用权势对普通人进行剥削和打压。
2019李保国电影观后感,学习时代楷模李保国的心得体会精选

2019李保国电影观后感,学习时代楷模李保国的心得体会精选《李保国》讲述了李保国师生三代扎根太行,开荒拓土,接力扶贫,科技富农的感人故事,体现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的精神内涵,再现了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的动人事迹。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电影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9李保国影片观后感近日,电影《李保国》正在热映,为学习李保国精神,我们单位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了此影片。
我们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看完了电影,内心汹涌澎湃,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一名普通教授。
他35年如一日情系太行,把课堂搬进山沟,把实验室放在果园,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他见不得百姓受穷,一头扎进穷山沟,10多万农民因他而脱贫,被誉为“太行新愚公”。
年仅58岁的他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留给人们无尽的悲痛。
观看完电影,大家热泪盈眶。
哀思之后,我们更应该化悲痛为力量,争做李保国式党员干部,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习他甘于奉献、不为名利的精神追求,传承他待百姓似亲人的为民情怀,弘扬他让荒山披绿、穷岭生金的责任担当。
李保国同志既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李保国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不会走,他的事业不会走,燕赵大地一定会涌现出千千万万个李保国,汇聚起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磅礴力量。
我们要把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活动与“两学一做”紧密结合起来,用李保国同志的感人事迹与崇高精神引领党员干部做合格党员,坚持苦干实干,立足岗位奉献,勇当时代先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学习活动与推动河北广播电视台改革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奋斗激情,强化广大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弘扬担当精神,为促进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事业、产业更好、更大、更高、更快、更强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看2019李保国电影有感今天晚上单位组织观看了《李保国》,我深深的被李保国的事迹所感动,一个河北农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省管专家、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看上去却像是一个略显沧桑,上了年纪的农民,“把我变成农民,农民才能变成我”是他说的最多的话。
自以为是?观《李保国》感言心得

自以为是?观《李保国》感言心得。
在电影中,李保国认为自己是一个正义的人,善良的人。
但是他不惜一切代价去维护自己的看法,并在这个过程中伤害了许多人,特别是那些他认为是异端的人。
他不惜起诉自己的老师,撕毁学生的作品,殴打在公共场合吸烟的人,并因此受到了责罚。
他没有任何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的思考,也没有考虑到他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多少伤害。
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不仅让他自己走上了歧路,还让他的家人和朋友不得不为他的行为背书,这是一种多么可悲的事情。
在现实生活中,自以为是的人也不在少数。
他们认为自己是绝对正确的,任何异议都是无法被接受的。
他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眼光和能力,而忽略了别人对问题的不同看法。
这种心态往往会让他们变得孤立,难以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赞同。
一旦自以为是的人在他们所谓的“正义”下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他们不仅会伤害自己,还会伤害周围的人。
自以为是的人通常认为自己的判断力远远高于别人,他们的意见只有自己才能正确地表达出来。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态度常常引起矛盾和争吵。
在团队合作中,如果有这样的人存在,会成为合作的障碍。
这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听取别人的想法和建议,相互尊重,合理分工,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
电影中,李保国的妻子在被癌症折磨的情况下,不告诉他自己的病情,是因为她知道自己的丈夫不会接受这个事实。
这种不接受现实的态度,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当我们无法面对现实的时候,我们不妨学会坦然接受。
珍爱当下的每一天,如果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积极面对,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成长。
这样不仅能够对自己有所帮助,也能够影响周围的人。
在电影《李保国》中,自以为是的态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这种心态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成长,也会对周围的人造成伤害。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接受事实,不断学习和进步。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成熟和自信。
2020《李保国》心得体会观后感怎么写 李保国优秀影评

电影《李保国》带给观众最深的感受是他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一种来自心灵的洗涤,让人久久难忘。
接下来在这里给大家带来2 《李保国》心得体会观后感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2 《李保国》心得体会观后感怎么写前些天看了电影《李保国》。
说实话,电影拍得不怎么样,但他的事迹让人感动,让人切实体会到什么人才是民族的脊梁。
它让我们有一些特别的思量:扶贫工作是我们党、我们国家一个重要工作,但它为什么没有程序、没有作业指导书?如果我们在此工作中,把问题、困难都集思广益一把,让研究心理、行为、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农植栽培等等专家集中起来,首先出台一个扶贫工作指南,比如说怎么判定该地区适合农业扶贫?工业扶贫?外送劳力扶贫?适用方向确定后应该怎么做?多长时间进行阶段总结?扶贫工作的抓手在哪儿?开展工作技巧是什么?注意事项是什么?就比如电影上群众不学的问题,如果我们办一块小实验田,实行保密管制、学习技术必须交费(我想那些心理学、行为学、企业管理学专家可能会有更好的意见)说不定推广更快。
这样虽然减轻了个人的影响力但对整个受众群体可能更有利于他们学习技术溶入社会的能力。
在以上工作指南落实的同时,建立扶贫工作国家支援平台,让扶贫工作执行者能适时交流工作经验,反馈问题并得到系统性建议,得到全方位帮助指导,这样不仅有利于扶贫工作的问题发现和困难掌握,也有利于推进民众对扶贫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扶贫工作是当前我们党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工作,成果的好坏不能只建立在工作人员个人素养上,而应该成为一个系统的工程,一个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创幸福的全民参与的工程。
初心不忘是忠诚———看电影《李保国》有感郎舒云月5日上午1 点,在崇文街影院观看了电影《李保国》。
我不懂制片艺术,当然也不敢妄加评论。
这部电影吸引我的是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这两天,眼前,一直浮现着李保国教授那奋战的身影;耳畔,一直回旋着李保国教授那朴实又铿锵有力的话语;心灵,一直被李保国教授的事迹和人格震撼着;脑海,一直苦苦求索着李保国教授这样倾情奉献的根源……斟来酌去,脑海中出现了一句话:初心不忘是忠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李保国》电影观后感
首先,我们要学习李保国同志的为民情怀。
基层一入数十载,荒山穿上绿衣裳,十万农民奔小康,都因来了李保国。
正因为他来到太行山,心中装着百姓,不愿让我们的百姓穷,才会35年如一日,倾其所识、所能、精力,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
他说:“作为一个林业专家,一定要了解农民,给他们实用、适用的知识。
”数十年来,李保国共举办不同层次培训班800余次,培训9万余人次,其中贫困人口7万人次,农业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080万亩,累计应用面积达到1826万亩,带动群众增收58.5亿元,带动太行山区贫困县1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千千万万农民变成“李保国”,李保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其次,我们要学习李保国同志的科技创新的意识。
李保国来到太行山的35年间,他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带动了全省板栗、苹果、核桃产业发展……李保国把科研成果写在了太行山上,积劳成疾、多病缠身,却无怨无悔。
李保国对友人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走太行山道路不是一代人的事。
靠科技的力量走好这条路,不能迈四方步,不能小步跑,要像接力赛,:一棒一棒跑下去。
咱这一棒跑得好,下一棒就好跑了。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最后,我们要学习李保国同志的责任担当和实干作为。
没有责任担当意识,没有“钉钉子”精神,在面对山区士壤瘠薄、干旱缺水等困难,在面对百姓农技落后的情况下,不会搞培训班,更不会自掏腰包请专家来授课。
没有实干作为精神,不会35年在农村生活,更不会35年如一日,不断攻克太行山山区的各项难题。
他说,“我是党员,就应该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
”“愿做太行山上一棵
树,我的根永远扎在这里。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李保国不仅让荒山秃岭变成了“绿色聚宝盆”,让山沟里的农民有了“摇钱树”,还让成千上万个农民变成了“专家”。
在今天实现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正迫切需要千千万万个像李保国同志一样,有责任担当和实干作为的人才来大显身手,而李保国,就是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