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扎染
中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绽放的不止是56种色彩

中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绽放的不止是56种色彩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56朵花。
各个民族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繁衍、劳作,但他们的文化习俗却散发着不一样的色彩,形成了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起来看看各民族的国家级非遗有哪些。
1、白族扎染白族扎染技艺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经过长长的历史变迁,扎染已成为颇具白族风情的手工印染艺术。
大理白族地区的扎染原料为纯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为苍山上生长的廖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
扎染出来的多是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或苍山彩云、或洱海浪花,优美大气、妙趣天成。
2、藏历年藏历年是藏族人民特殊的节日,存在至今已近千年。
藏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历法确定出新一年的到来,由藏历神变月初一开始,节日庆祝持续3到5天。
人们会在新年准备各种美食,青稞饼、酸奶、糌粑、卡塞、酥油茶、松茸、石锅鸡等等,充满了异域风情。
民俗活动也多姿多彩,驱鬼、拜年、歌唱、舞蹈、祭祀…神秘又满含欢趣。
3、苗银苗银锻造技艺是一项非遗,更是属于苗族人的艺术瑰宝。
苗族最早的银饰萌芽于巫术图腾活动之中。
苗家笃信银器能驱邪逐崇、防阴气戕害。
他们创造了各式各样图案、款式的银饰造型,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民间气息,既表现出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同时也显示了一个大民族的辉煌与气势。
制作时先将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刻、镂等工艺制成精美纹样,然后通过焊接或编织成各类银饰。
苗族下过火海的银饰,经千锤百炼凿出精美的样子,是苗族姑娘们人手一件的宝贝。
4、维吾尔族刺绣维吾尔族刺绣工艺伴随着维吾尔族人民的千年文化延续至今,以其浓厚的民族特色与精湛的工艺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在新疆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中独树一帜。
其中,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尤其出色,多以花草为主题的象征图案构成,图纹布局疏密合理、密而不乱,红花绿叶,色彩艳丽。
5、彝族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作为一项民俗文化,也位于非遗之列,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
大理白族扎染

云南民间工艺品收集1.大理白族扎染的历史回顾在“风花雪月”的大理白族地区盛行着一种将文化、艺术与市场融为一体的民族手工艺品——扎染。
大理扎染已经由民间传统工艺发展成当地的民族文化产业。
扎染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与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无论从白族的民族服饰,还是从他们的传统民俗、宗教礼仪等,个中都能发现扎染的影子。
白族扎染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艺术装饰品,是白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可以说扎染是白族人的土布艺术;扎染制品又是旅行者非常实用的旅游纪念品。
在云南,扎染主要盛行于大理白族地区。
白族姑娘染制的扎染制品、图案古朴典雅,线条飘逸洒脱,颜色朴实,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
扎染是白族古老的手工印染工艺,古称“绞缬染”、“扎缬”;俗称"扎花布"或“印花布”,是由古代中原地区传入大理的,最早始于公元前二世纪。
据《实仪录》记载,“汉年间有染缬色法,不知何人所造。
”从《南诏国传》和《张胜温画卷》中人物的衣着服饰来看,早在1000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染采纹秀”的工艺。
尤其在盛唐时期,扎染已成为白族地区的民间时尚,扎染制品还曾是向皇帝进献的贡品。
2.扎染的特点其一物美价廉。
从扎染的整个过程了来看,工序繁多,而且每一道工序都是费工耗时的操作,特别是扎花,全凭手工一针一线缝扎而成,生产成本高。
但是买价很低,真所谓是物美价廉。
其二实用。
扎染制品既是精美的民主工艺品,又是实用的生活用品。
姑且不论各种扎染制品可应用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很普通的一方形扎染布,便可用于许多场合,既可做头巾,又可做披肩,还可以盖电冰箱,电视机,还可做小方桌的桌布,或者的挂在墙上的小壁画,集多种用途为一身。
其三携带方便。
扎染采用纯棉布料制成,柔软而轻便,与大理石等相比,不存在想购买而不便携带的后顾之忧。
其四鲜明的民主地方特色。
白族扎染从制作工艺到扎染纹样都是颇为独特的,集工艺品和实用品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民主地方特色。
白族扎染

白族扎染一、大理民族扎染,其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泠染制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
2 白族扎染介绍编辑本段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该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
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
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或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
大理白族扎染以纯绵布、丝绵绸、麻纱、金丝绒、灯芯绒等为面料,目前除保留传统的土靛染蓝底白花品咱外,又开发出彩色扎染的新品种。
产品有匹色布、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
巍山彝族扎染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发挥传统民间扎花工艺特色,做工精致、当然精美、图案新颖多变,具有古朴、典雅、自然、大方的特点,既有较高明的艺术欣赏价值,又有较强的实用性。
彝族扎染有蓝染、彩染、贴花等系列产品。
制成品有台布、壁挂、门帘、衣服、裙、帽、包、地毯及各种面料。
用户可根据各种图案花布,用来制作衣裙、围腰、被面、床单、门窗、窗帘、桌椅帽等。
用扎染制作的衣裙、床单、门窗、窗帘穿在身上,挂在室内,别一番古朴、典雅的风味。
10月26日,大理白族自治州喜州镇周城村的白族妇女段银开在给扎染布料拆线。
白族扎染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人民的传统手工印染工艺,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族扎染根据设计图案的效果,用线或绳子以各种方式绑扎布料或衣片,绑扎处因染料无法渗入而形成图案,整个工序分为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拆线、漂洗等。
传统白族扎染常以大理当地的山川风物作为创作素材,以蓝白二色为主色调,给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
近年来白族扎染推陈出新,发展出彩色扎染这种新的手工印染技术,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伴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扎染的图案也逐渐多样化,并融入众多时尚元素。
云南白族扎染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方向

60撰文/许耘洲云南白族扎染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方向白族扎染技艺历史悠久扎染,又称绞缬、夹缬,指代一种将织物的部分区域通过缠绕、夹束起来,并使其不触碰染料,由此形成有目的性形状的一种染色技艺。
这种技艺是中国民间最为传统且极具特色的手工染色工艺之一,起源悠久。
在具体方式上具有近百种操作方式,大体操作步骤是根据不同的印制需要,通过线绳对布帛进行不同方式的“绞结”,由于“绞结”方式的不同,加上印染的工艺特色,制品往往在形状以及色度上存在一定差异。
张翰敏作品“洱海蓝”丝巾扎染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其精妙的制作技艺令人惊叹,留存至今仍未断代,反而衍生出了众多分支,其中尤其以大理白族扎染技术最具代表性。
但如今在日趋现代化、商业化的社会环境下,扎染已经身处困境,本文试整理其困境的原因,指出扎染传承与发展方向。
61深追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商代或西周,至东晋时期便已经有大量生产,既可以制作大幅的整幅式的图案花样,上印例如白色小圆点层层密布的“鱼子缬”或是以紫色打底、上印“白色花斑”形似鹿纹的“鹿胎缬”,也可以制作样式较小的例如蝴蝶、腊梅式的纹样。
自南北朝时期,这种技艺已经进入了女性服装设计者的视野之中,“鹿胎缬”被大量运用在上衣的制作中,唐朝时期,由于当时强盛的国力以及开放的政治文化,扎染技术自然被大力发展,“青碧缬衣裙”成为此时流行的服装样式,正所谓“青碧缬衣裙,素手染繁花”正是对当时女子身着夹缬的美好姿态的描写。
白族主要聚居于云南,且云南境内的人口大多数聚居于大理。
起源说法较多,一般来说可以看作是大理境内西洱海地区周边的大姓原住民族群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逐渐融合了周边的各个小的族群,在这过程中促成了一系列民族的兼并,在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之后,与中原文化、经济交流频繁,且在随后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稳定的民族,即白族。
白族文化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具有很强的兼容性,且在流传过程中,更是在这种兼容性上发展出了一套自身的文化。
探析大理白族扎染技艺

谢谢观看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大理白族扎染技艺的传承和 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尽管扎染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其 传承仍然面临着后继无人、制作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此外,由于现代 印染技术的冲击,传统扎染技艺的生存空间也日益受到挤压。
为了保护和传承大理白族扎染技艺,各界人士正在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和 途径。一方面,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对扎 染技艺进行真实、全面的记录和保存,以便后人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加强扎染技艺的教育培训,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对扎染技艺产生兴趣,从 而为传承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探析大理白族扎染技艺
基本内容
扎染,作为一种古老的纺织技艺,在大理白族地区传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白族扎染技艺以其独特的纹样、制作工艺和染色技术而闻名,被誉为“大理文化 的瑰宝”。本次演示将围绕大理白族扎染技艺的背景、特点、制作方法、纹样分 类、应用范围、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扎染技艺作为大理白族的传统手工技艺,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据史料记载, 扎染技艺在大理地区已有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白族人民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 将扎染技艺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使其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纺织艺术。
扎染技艺的制作过程繁琐且细致,每一步都需精心操作。首先,需要选取质 地优良的丝绸、棉布等作为面料,并进行反复捶打,使布料柔软且易于扎紧。然 后,根据设计好的图案,将布料进行折叠、捆扎,并浸泡在天然植物染料中。最 后,经过充分的氧化、还原反应后,拆除捆扎物,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即可。
扎染纹样多种多样,寓意深刻。大理白族扎染的纹样可分为自然纹样和几何 纹样两大类。自然纹样主要包括花、鸟、鱼、虫等动植物图案,表达了白族人民 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几何纹样则多以点、线、面等元素构成,简洁而抽象, 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智慧。这些纹样不仅美观,还寓意着吉祥、祝福等理念相结合,推陈出新,将其融入现代 生活用品和时尚服饰中,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生活需求。这样不仅有助于 扩大扎染技艺的应用范围,同时也能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为扎染技艺的传承和发 展注入新的活力。
白族扎染

白族扎染
扎染是大理白族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品,主产地在大理。
扎染,古称扎花布,又叫绞缬染,是白族民间古老的手工印染工艺,盛唐时期由中原传入大理。
其中以大理喜洲镇的周城村最为出名。
村里几乎“家家有染缸,户户有扎染”。
1996年,周城扎染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周城扎染艺术之乡”。
扎染的方法是:将纯棉白布按不同的花形图案用手工卷缝好,不使颜色浸透,放入染缸浸泡,待染好、晾干好,再折去缝好,花纹图案便显现出来。
扎染用的大木缸可容30余挑水,一次可染土布上百件。
其染料选用本地种植的“土靛”制成。
浸染的技术、火候是扎染质量的关键,一般是三天才能染成。
同时,染缸还需置于向阳的地方,染出的布才经久不变色。
2006年6月2日,白族扎染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蓝色简约风非遗系列之白族扎染技艺

03 非
白族扎染技艺 传承保护
遗 系 列
白族扎染技艺,云南省大理市
地方传统纺织品染色技艺国-DYE TECHNIQUE OF BAI NATIONALITY
HISTORICAL ORIGIN
PART THREE
THE
BAI
NATIONALITYBANDHNU
白族扎染技艺传承保护
THE
BAI
NATIONALITYBANDHNU
白族扎染技艺传承保护
2012年,国家级白族璞真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段银开多方筹集资金近400万元,修建白族民居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基本建筑形式的扎染博物馆,收集、整理几经失传的扎染传统 图样1800多张、模板3600多块、传统扎染品700余件。
NATIONALITYBANDHNU
白族扎染技艺历史渊源
白族扎染技艺历史渊源
白族扎染技艺,云南省大理市地方传统纺织品染色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扎染古称“绞缬”,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 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 物蓝靛(云南民间俗称板兰根)。 2006年5月20日,白族扎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用植物染料反复浸染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 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 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
THE
BAI
NATIONALITYBANDHNU
白族扎染技艺工艺特征
在一些白族地区,一种称为“反朴法仿
扎染”的工艺制品正应运而生。
反朴法仿扎染是在古代扎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像扎染 而非扎染,像泼画而非泼画,图案花纹兼有扎染与泼 画之风格的新工艺。其特点是在扎染工艺上省去了扎 结这一工序,图案花纹色晕层次更为丰富,呈现出错 杂融浑、斑斓厚重的色彩效果。彩色扎染和反朴法仿 扎染具有同曲异工之妙,能产生朦胧流动的风格和回 归自然的美,更好地表现物像,增添艺术魅力。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
白族的文化历史悠久,白族人民善于民间工艺,其特色之一就是扎染。
扎染是将纱、绸、棉布等不同材质的织品,按照设计图案的要求,用不同颜色的染料和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制成具有美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艺术品。
白族的扎染技艺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据白族的传说,扎染技艺起源于一个名叫阿瓦克的女子。
据说,阿瓦克在采摘野果的时候,不小心将采摘的果汁溅到了衣服上,形成了美丽的花纹。
于是,阿瓦克便琢磨着如何将这个绝妙的效果应用到织物上,于是就有了扎染。
白族的扎染以其繁复的工序和艺术价值著称,在染色、洗涤、绸缎和干染等不同工序中,为了保证图案线条的清晰度和颜色的稳定性,每一次的染色过程都需要经过仔细的计划和实验、细致的处理和防止染料渗透、浸染等多项措施。
随着时代的变迁,扎染技艺在细节和图案的设计等方面也不断创新和发展。
白族扎染的图案多为动物、植物和民族文化艺术图案。
其中,动物纹是白族扎染中的一大特色品种,如鲤鱼纹、鹦鹉纹、孔雀纹等,不仅形态优美、线条流畅,而且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民族特色。
植物图案也非常常见,如菊花、牡丹、竹子等等,自然、清新、雅致、淡雅,凝聚了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精神境界。
此外,白族扎染还有点、线、面等丰富的图形元素,从小的点线到大的图案完整,显示出白族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热爱。
白族的扎染不仅是民间工艺品,也是纺织工业的重要产品。
在现代化的工艺和技术的支持下,白族的扎染越来越多的展示在人们的生活中。
扎染成为了一种较有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白族人民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实际收入和经济独立性,使这种民间文化工艺更加丰富和活泼。
白族扎染是富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文化,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质量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同时,通过传承和创新,白族扎染也不断朝着更加完美的方向发展。
白族人民在文化传承和生产实践中,用双手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扎染艺术,为这个美好的世界增添了一份独特的色彩,传承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发区香江路第二小学民族教育研究性学习课题名称:白族的扎染班级:六年级四班组长:李萌萌成员:王淼张志坦李凯指导教师:杨君时间:2012.3民族教育课题式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2012年3月开发区香江路第二小学香江路第二小学我想说:通过这次学习,我了解到了白族的扎染是由蓝白色构成,出产于大理周城的扎染艺术,凝固的实际上是当地的颜色,有时蓝,有时呈墨色的苍山,洱海上空的月色。
周成位于大理市区约20公里,为著名扎染之乡,当地有许多家扎染工厂和家庭作坊。
扎染是中原传入的,扎染工艺源远流长,古称“绞结”,早在南诏时期产生,发展至今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工序,“扎花”是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工艺,“浸染”采用反复浸染,原料是板蓝根。
当地大量使用植物为布匹着色,扎染上雅致的蓝色就是由板蓝根植物的提取液浸染成的,核桃皮、树皮、紫茎泽兰都可着色。
扎染的花样有100多种,其中最常用且受游客喜欢的是“蝴蝶采花”,“铜钱花”,“算盘花”,“孔雀花”等。
周城扎染厂的扎染布匹已走出大理,大量销往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地。
我想说: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白族的扎染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染布工艺,古称绞缬、撮缬。
扎染工艺有好几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是选择布料与品种,他们一般选择纯棉白布。
第二道工序是花色图案,他们一般选择以蓝色和白色为主。
第三道工序是染料,他们一般以浸染植物和辅料配制而成。
白族的扎染历史悠久,我们要让它传承下去我想说:通过学习我了解了,白族的扎染就是布艺,而去非常的有名气。
扎染代表着一种传统,还是一种时尚,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
白族的帽子、围巾、枕巾、门帘……等等,很多东西都是扎染做成的。
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做出来的。
白族的衣服很漂亮,我看了图片都爱不释手,很想自己也拥有一件。
在大理城乡随处可见到它的踪影。
扎染的花样很多,据粗略估计就有100多种呢!扎染溯源扎染,古称绞缬、撮缬,是历史悠久的一种染布工艺。
据文献记载,我国至迟在公元4世纪已有这种工艺。
白族民间传说扎染是苍山的溪水所化,或说是仙女织出带到人间,都表现了白族人民对这种工艺的珍爱。
民间又把扎染称为“疙瘩染”,把扎染布叫做疙瘩花布、结花布、蓝花布。
扎染工艺主要有扎花、浸染、漂晾三道工序。
先选好布料,然后在布匹上印上设计好的花纹图样,按照图样要求,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将图案部分缝紧,成疙瘩状。
经反复浸染,晾干拆线,被线扎缠缝合的疙瘩部分色泽未渍,呈现各种花形。
如此,一块块蓝底或青底白花的扎染布便制成了。
由于不同部分扎的手法及松紧程度不一,在花纹与底色之间往往呈现出渐变的效果,花的边沿有渍印造成的渐淡或渐浓的色晕,显得自然而又变幻迷离。
蓝白相间的色彩显现出无比的韵味,清新淡雅中透出一股动人的神韵。
周城扎染的历史十分悠久,当地制作靛兰的方法与《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所载的制靛法基本相同。
调查中,问到“你家的扎染工艺是从哪学来的”时,不少人回答是“祖传的”,“老一辈传下来的”,“我们村很早的时候就做扎染了,是从村子里学到的”等等。
这样的问与答似乎还不能给我们提供白族扎染兴起的确切时间,而考古材料则可为我们提供一些佐证。
周城扎染工艺的兴盛与历史上白族先民生活地区染织工艺的发达不无关系。
白族先民居住的洱海地区,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
据考古发现,洱海地区各新石器遗址中发掘出许多形制各异的陶制纺轮等手工纺织器具,其中大理苍山马龙遗址中仅是陶制纺轮、纺坠就有车轮形、圆锥形、梯形、珍珠形等40件。
宾川白羊村遗址中出土的纺织器具,有纺轮,分石制和陶制两种,陶制的纺轮就有5种样式。
剑川海门口遗址中出土的陶制纺轮则多达8种样式。
这些考古材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白族先民已在进行纺织活动。
《西洱河风土记》载:“有丝、麻、蚕织之事,出绢、丝、布、麻,幅广七寸以下,染色有非帛。
”说明唐初白族地区的纺织业已较为发达。
南诏还从中原汉族地区掳掠了一批工匠艺人,从一定层面上说,促进了南诏包括染织在内各种手工艺的发展。
樊绰《蛮书》卷七记载了当时南诏地区的丝织技术已接近中土,“锦文颇有密致奇采”,“亦有刺绣”。
当时的喜洲即大厘城是闻名遐迩的织锦城,郑回撰写的《南诏德化碑》中还有“大利流波濯锦”之语。
唐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南诏派往长安参加《南诏奉圣乐》演出的演员所穿的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精致动人。
宋代大理国《张胜温画卷》所绘跟随国王礼佛的文臣武将中,有两位武士头上戴着布冠套,与传统蓝底小团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于服饰的直观记录。
大理地区明清时期的寺庙中,曾发现有的菩萨塑像身衣有扎染残片,还有扎染经书包帕等物。
到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周城、喜洲等乡镇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手工扎染作坊密集于此,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周城扎染的发展也与当地及周围村寨织布业的发达相辅相成。
过去,村民染布所需的布料有一部分来自本村,系自织的土布。
村里也有不少经营织布的农户。
据统计,解放初,村里共有58户织布,有450多架织机。
时至今日,周城村中自己织布的人家已很少见,据我们调查,村中只有两、三家的老妇人还在用古老的织机自织土布,但这些土布已非用于浸染,而只是作为妇女服饰中某些部位的装饰了。
村民染布所需的布料还有一些来自周围村寨和集镇。
当时大理、喜洲一带织布业十分兴盛,周城村周围的喜洲街、狗街、头铺街等乡村集市成为了当地土布销售的集散地。
喜洲的四方街,三天一集,曾有“上午卖布,下午买纱”、“日中为市”的古老遗风。
周城一部分经营染布的人家每遇街期便去销售染好的布,散集时又购回一批批白布,如此反复,以谋生计。
解放后,周城村以社队经营的方式保持着传统的扎染工艺。
但稍后,由于左倾路线的影响,扎染被视为资本主义的尾巴,作坊被封闭了,染料被捣毁了,植物染料也遭禁种。
所幸村中几名老人冒着风险,暗中保存了扎染的原料和工具,才使扎染工艺流传下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周城的扎染再次获得了生机。
周城村抓住这一传统工艺优势,把个体经营与集体经营相结合,扩大了扎染的生产规模,成为名副其实的扎染之乡。
扎染工艺1、布料和品种以前,扎染所用的是本村或周围村庄的村民自己织造、生产的土布,现在,虽这种自织的土布已不多用,但无论是扎染厂还是个体私营的家庭,其选用的布都多为纯棉白布,摸上去手感较好,做成服装,穿起来也十分舒服,透气性良好,利于吸汗。
现扎染厂及村中所用的扎染布料多从昆纺、滇纺、青海等地购入。
目前周城扎染的品种主要有服装布料、桌布、床单、窗帘、电器罩、小手帕、工艺布等。
因用途不同,各种布料的尺寸大小、形状、图案也各异。
2、花色图案周城扎染的色彩主要是蓝色和白色。
蓝白二色是白族扎染的主色调或者说是基调,一般的图案均为蓝底白花。
此外,还有少量其它色彩,如青底白花、黄底白花、绿底白花、红底白花等。
图案方面,却丰富得多。
可分为常见图案和新创图案两类。
常见的图案多为花草植物、鸟兽虫鱼、自然景观以及各种图形。
植物纹样如叶子花、菊花、郁金香等;动物类纹样有蝴蝶、蜜蜂、鱼、毛虫、蚯蚓、喜鹊、白鹤、凤凰等;自然景观类有蝴蝶泉、三塔、苍山及日月星辰、山水河流等;其它图形类有三角花、六角花、八角花、菱形、圆形、齿形、凸字形、凹字形,还有八卦图和福、禄、寿、喜等字体。
新创图案多根据客户要求而制作,如周城扎染厂生产的日本京都观景图、日本歌舞伎、日本京都塔、日本神社大门、日本式房屋建筑等,均为日方客户要求的图案。
3、染料周城扎染传统使用的染料,当地称为“土靛”或“湿靛”,是用村民种植的浸染植物加入各种辅料配制而成的。
制作土靛要使用松木板制成的木桶,中间用3~4道篾条或藤条环绕而箍,现在也有的用铁丝、钢筋箍扎。
之所以用木桶,主要是因为其木质对染料不会起副作用。
一只木桶的使用寿命至少在10年以上。
相对于“土靛”而言的“洋靛”指从国外进口的化学染料,又称“干靛”。
民国年间,洋靛大量倾销到大理地区,周城村民也开始用洋靛染布,洋靛采用的是加热煮染的方式。
用洋靛染布可一次成色,上色快,不必象土靛那样反复多次浸染,大大减少了染布的工时工序,缩短了染布的周期,染出的布匹颜色品种更多,更丰富。
因此,洋靛的进入冲击到周城传统的土靛植物染料的种植,“帝国主义洋靛的输入,迫使大理周城、喜州一带的土靛染布业逐年减少,土靛生产逐年下降。
”但也带来了当地的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历史的前进,人们又恢复了对植物染料的青睐,其原因大概有二:一是植物染料本身具有消炎、清热解毒的保健作用,对人体健康有益。
用植物染料浸染的布料制成的衣物,穿起来更加舒适,不会对人的皮肤产生不良刺激。
在炎热的夏季,植物染料缝制的衣物还有避暑的作用,身背小孩外出,在小孩头上顶一块扎染方巾,既透气,又清凉解毒。
大理民间有扎染土布可避邪的说法,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可能与扎染土布所使用的植物染料具有的药用功效有关。
二是植物染料色泽自然,不伤布料,越洗布料就越耐看,其色彩对比也越和谐,给人一种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之感。
4、工具及工艺过程周城白族扎染所用到的工具主要有用于提取植物染料的大木桶,浸染用的木制大染缸,搅拌染料的木染棒,还有用木棍、竹杆或钢材等搭成的晒架。
过去,还有压平布料的石碾。
现在,周城扎染厂还有烘干机、脱水机、烫平机等现代机械工具。
周城白族扎染的工艺流程主要如下:1)、扎花扎花是用手工缝扎布料的工序,即用折、叠、挤、缝、卷、撮等方法在白布上扎出各种花纹图案。
除了一些简单的、已十分熟识的图案之外,扎花之前一般首先要在白布上印好图样,再根据图案进行扎花。
扎好的布料缩成一团团、一簇簇的疙瘩布。
扎花是扎染中第一道关键的工序,漏扎、错扎、多扎均会影响图案成形。
没有扎紧的,浸染后图案就不清晰。
由于用肉眼很难看出纹样的形制,只有浸染、拆线后才能检验工艺效果,而此时,不管扎得好坏与否都已无法补救,故扎花不仅需要耐心还需要高超的手艺。
由于扎花是一项耐心、精细的工作,专门由妇女担任,女性的心灵手巧在这里发挥了关键作用。
2)、浸染用土靛染布,需用冷染的方法。
染布所需的各种原料,其比例很有讲究,要根据所需布料颜色的深浅来配放原料。
第一次配放染料,民间称为“发缸”,掌握配料多少、负责添放原料的人称为“掌缸人”。
染时,先在木制的大染缸中放入水,加入一定量的土靛即染料,用染棒将染料调匀,再加入适量的辅料。
染料配好后,就可将浸泡过的布拧干放入染缸中浸染。
染过一遍后,要滤水、晾晒,然后又再一次浸染,根据布料需要的颜色深浅度,反复浸染数次。
3)、拆线浸染后的布料,晾干后就可以拆线了。
拆线就是将扎花时缝、扎过的地方的线拆掉,使图案花纹显现出来。
这道工序虽不算复杂,却必须要细心,否则拆破了布料,一块布就成废料了。
故这道工序与扎花一样多由女性担任,她们熟悉扎花的针法,知道该从何处下手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