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传统扎染艺术在现代日用品中的设计探讨

白族传统扎染艺术在现代日用品中的设计探讨
白族传统扎染艺术在现代日用品中的设计探讨

白族传统扎染艺术在现代日用品中的设计探讨

最初我想了解扎染这门古老的技艺是因为完全被它的自然缤纷的艺术特色和其具有多样的民族性所吸引,随着逐渐对它加深了解,扎染那具有饱含情感的艺术特征,技术和艺术表现性自由度的高超,以及那无穷的艺术魅力诱发了我去探索它的兴趣,初次尝试就有不小的收获,于是便深爱上了这一奇特的民族民间工艺。在我看来,它的艺术特征不仅表现在独特的制作技法、肌理表现和古朴的色彩中,同时,扎染艺术就是一种生活智慧和艺术审美的结合物。

在世界不同国家、地区,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扎染技法,使用的材料各不相同,图案也因自然环境、社会情形、经济状况以及宗教信仰、文化类型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使扎染艺术异彩纷呈、丰富多样。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门古老的防染技艺正在逐渐流逝,在不断探索扎染技艺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本民族传统,自觉以民族文化艺术为基础,继承中国工艺美术的优秀传统,将民族工艺文化融入现代工艺设计,让它以多种形式、多种姿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使用,为人们欣赏。

一、白族扎染艺术的历史溯源

白族是聚居在我国云南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扎染是白族古老的手工印染工艺,古称“绞缬”,又名“撮缬”,“撮晕缬”。缬,是指色彩斑斓的意思,后来在民间也指染色显花的织物和染色显花的方法。扎染是用线、绳对布料进行紧固的结、系捆、绑、缝扎,然后放在染液中煮染,由于扎结的外力作用,使得面料染色不均匀,拆除扎线洗去浮色后,面料上就会出现奇特的色彩纹路。由于线、绳扎结面料,从而起到对染料的防染作用。并且,由于扎结中绳线捆绑的松或紧,会在面料上产生局部染色深浅、明暗渐变的色晕效果,这正是扎染工艺的奇特之处。

扎染工艺有着悠久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便掌握了“染采纹秀”的工艺。宋代《大理国画卷》所绘跟随国王礼佛的文臣武将中有两位武士头上戴的布冠套,同传统蓝地小团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于服饰的直观记录。在经过不断发展后,扎染已经成为白族的特色工艺了,尤其是到了唐朝最鼎盛的时期,扎染在白族地区已成为民间时尚,扎染制品也成了向皇宫进献的贡品。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穿着的舞衣裙

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就是扎染而成的。宋元时期,由于扎染工艺制作复杂,耗费大量人力,宋仁宗下令将扎染制品只作为宫廷所用。明清时期,白族的染织技艺有了相当高的水平,甚至出现了染布行会。到了民国时候,扎染已经成为每家每户都会的技艺,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近年来,大理染织业还在不断发展,周城已然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工织染村。

在大理,扎染工艺的学习和继承,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式生产方式。扎染艺术是白族姑娘喜爱学习的一门手艺,当地的人们也以扎花技术的好坏来评价一个女孩是否聪慧,所以,大多数女孩们从小就跟随妈妈、姐姐学习扎花(技艺,扎染技艺在这里代代相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云南大理白族独具特色的扎染艺术。现在,扎染作品除了满足百姓日常生活的需要,比如作为服饰和婚嫁仪式中的装饰用品之外,还逐步形成了产业结构链,可以为旅游纪念品卖,给当地百姓带来财富。

二、白族扎染艺术的工艺与技法

白族扎染工艺主要有扎花、浸染、漂晾三道工序。首先是扎花,将布料根据事先设想好的图案进行扎结,捆绑,捆绑的松或紧要掌控好,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后来扎出的图案效果。然后是浸染,染色时,需要将扎好的布料放入染料中重复冷染,隔一段时间取出放在空气中氧化数十分钟,之后又放入,反复之前的步骤直至将布料染出较深的蓝色。最后,漂晾、拆线,被扎紧的布料起到防染作用,呈现出各式各样的花型。扎染工艺技法多种多样,制得的花纹的色晕肌理美而自然,采用不同的技法,其所成的纹饰效果也各不相同。防染就是按照预先设计的图案效果,运用缝、捆等方法对纺织面料进行挤、压处理,这是扎染工艺至关重要的一步。从扎染艺术的发展概况和图案变化看,扎花主要归类为捆扎和缝扎:第一,捆扎。捆扎是用线、绳子等将面料根据自己设想的图案,从而起到防染作用的扎结方法。经典纹样—圈纹就是由捆扎而成的。捆扎的时候,随意捏起面料的一角为圆心,将伞状的布褶用线缠紧,扎出来的圈纹也随之出现各种圈纹。又或者,可以将两手将整块面料随意、均匀抓起,使之成为团状,然后用线或绳子将其规整或随意捆成球形,染色后,可以得到纹理自然、色彩斑斓的效果。

第二,缝扎。缝扎是用针、线在面料上按照事先绘制好的图案缝制,然后扎

紧,从而起到防染作用。缝扎最适合表现变化丰富的图形,分为平缝、卷缝和钉缝等几种缝制方法。平缝是最主要的缝扎方法,上下针交错拱针,适宜表现各种线条。卷缝是将面料对折,将针按同一个方向刺入、拔出,抽紧线。卷缝的线形有着丰富的变化,适合表现具有韵律感的形象。钉缝是在面料的一点上用针线钉住缝紧的缝制方法,主要塑造点状散花形,一般局部折叠面料,再钉缝。由于缝扎技法运用自由,适于表现各种自然形态,所以白族的扎染制品图案丰富,花鸟鱼虫、几何图形等与当地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在白族扎染品中比较常见的纹样有蝴蝶纹、花卉纹、抽象几何纹等其他一些动物的纹样。

色彩运用鲜明和谐是白族扎染图案最为显著的特征,白族扎染图案的色彩运用对比十分鲜明,同时,白族人非常重视色彩的协调搭配,使扎染图案并不因对比鲜明而浮躁。云南白族扎染的色彩运用显现出鲜明的特征,图案大部分用蓝色,白色两种颜色进行装饰,这与白族人特有的习惯有关。白族人的扎染原料来自于自己种植的板蓝根,从这种植物中提取的就是蓝色,因而,这种颜色的使用频率最高。扎染使用蓝白二色还因为白族人尚白,以白为美为尊,他们认为白色是吉祥的象征,将“白”作为自己的族称,以白色为服饰的主要颜色。蓝色,也是大理白族颇爱的颜色,他们认为蓝色是希望、纯朴、实在、感情真挚的象征,蓝还表示为洱海的水。

三、白族扎染艺术在现代日用品设计中的应用

日用品是指日常生活中的需要用的物品,是应生活中衣、食、住、行的需求而产生的,生活的内容、形式、直接影响到日常用品的存在和发展,换句话说,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会产生什么样的日用品。把日用品按人们的生活方式作相对的划分可以分为:个人日常用品、家庭日常用品及其他日常用品。按照用品的使用频率或范围划分为:日常生活用品、奢侈品。按照用途划分有:洗漱用品、家居用品、炊事用品、装饰用品、化妆用品、床上用品。

现代日用品的设计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在设计中不管是造型、材料选择还是工艺制作,都是既要美观又要实用。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使得日用品设计在设计方法、设计理念、设计思维等方面呈现很多的现代特征。我们都有过在使用日常简单用品的时候不方便的情况,很大原因是设计师对于产品人性化的把握不到位,看看我们身边的日用品,水杯、鼠标垫、纸巾筒、钥匙圈、文具、家居用品、

厨房用品等等,每件物品都很简单,但却有不同的操作方法、设计风格和用途,我们不可能都需要学习才能正确的使用。好的日用品是让人一眼就会用,而且是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而不是制造麻烦的,方便及好用的人性化设计是日用品设计最重要的原则。

如今,国家提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理作为我国旅游市场中当仁不让的前线城市,在国家的号召下要更加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扎染工艺品作为白族最具特色的工艺品,得到了大力推崇。扎染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同时,扎染工艺也是相当具有发展前景的一项工艺,它可以满足人们对穿着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而且还生态环保。

我国民间扎染艺术丰富多样,扎花精巧细致,色彩朴素淳厚,运用范围广泛,目前市场上的扎染制品不仅包括服装、围腰、头巾、背心、布鞋、挂包等,还包括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如台布、床单、门帘、窗帘、布伞等,另外还有运用于大量旅游纪念品。可是现如今市场上的扎染制品,大多纹样传统,款式传统,花色单一,毫无创新,质量参差不齐,没有品牌形象且缺乏包装,并不被大众所欢迎。当下的重点是尽可能的保留扎染传统技艺,同时结合时代的潮流开发出更多独具特色的扎染图案、花样,让扎染保持与时代同步,扎染制作要找准目标市场,进行相应的产品开发设计,如与手机壳、背包、服饰等物品结合时尚趋势,才能使扎染商品成为大众所喜爱,进而促进其传承发展创新。

结语

人类的任何艺术创造都是一个寻求美、理解美和表现美的过程,扎染的工艺制作也恰是如此。要想使传统与现代结合,就要我们在不断探索扎染技艺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本民族传统,以民族文化艺术为基础,继承中国工艺美术的优秀传统,将民族工艺文化融入现代工艺设计,让它以多种形式、多种姿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使用,为人们欣赏。

五、参考文献

[1]杨镇圭.白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169

[2]杨建军.扎染艺术设计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86

[3]张枫楠.浅析周城白族扎染纹样[J].大众文艺,2014,(14):52

[4]南希.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化再生设计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17

[5]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广西大学出版社,2010:55-56

传统扎染与现代扎染的比较

传统扎染与现代扎染的比较 摘要:本文在对传统扎染技法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适应现代快节奏的需要,提出了现代扎染理念,介绍了现代扎染新工艺、新技法。新工艺、新技法较传统工艺更省时省力,染出的效果却很神奇、富于变幻。 关键词:扎染;扎染技法 伴随着知识经济和“e”时代的带来,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空前发展便利的同时,也经受着强大的竞争压力带来的精神压抑和人性异化,大家迫切需要心理放松和个性释放,渴望得到休闲慰藉和人文关怀。人们已厌倦日复一日的机器克隆和工业“一元化”商品,逆反近乎千篇一律的经典服饰。随着欧陆休闲风潮的全球盛行,休闲服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将不断得到丰富和扩展。这既给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但大批量的印染织物远不能满足当今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这也为现代扎染带来了新的商机。 扎染是通过针或线对纺织品进行缝缀捆绑后再经染色而形成花纹图案。它是我国古老民间传统手工艺园中的一枝艳丽奇葩,早在秦汉时期即已问世,并随着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发展、新面料的开发,其花型图案、花色品种、染色工艺技术一代高出一代。在其他国家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如在日本、印度等国。扎染所得的花样图案是一般印花工艺无法得到的,其色彩和谐、富有层次,花型变幻无穷、令人遐思。它不仅体现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整体美,更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光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人们通常把它称为“没有针线的刺绣”、“不经编织的彩锦”。 一、传统扎染技法 传统扎染在云南大理至今还保持得比较纯粹。扎染制品的图案是通过防染而得来的,它是先在白色棉布上摹绘画稿,用针线缝制:如手工平缝、折缝、柳缝等技法。扎的含意即是用线绳之类将不需染色的部分扎住不让其上色而达到防染目的,如果在织物上扎成花卉,就要先将事先绘好的花卉轮廓用线缝起来,再抽紧捆绑,染色时被扎住的花卉部分不上色,就形成花卉图案纹样,如扎成树叶形状,则最后形成树叶状。扎染制品在染色过程中,随着扎线的缝缀力度不同,织物承受压力的松紧不同,色浆浸渗于织物纹理中的程度不同,因此可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同时多种扎法的巧妙运用及与多种染色技术的相结合,染成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彩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幽雅而高尚,雅致而又富有趣味,这种独特的纹路肌理及晕色为扎染所独有,是任何机器印染都难以达到的效果,因而自古迄今,扎染丝毫没有过时的感觉,反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返朴归真、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要求、追求个性的心理,使得扎染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销量成倍增长,其应用从服用布到各种装饰用布,特别是近年来被设计师们应用于时装领域而倍受人们的关注。 扎染的图案是由扎结而来,其的步骤为:选择面料→设计图案→将图案复制

我国民间传统技艺-扎染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 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 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 通通了。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业最为著名,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 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即为扎染而成。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到达很高水平,出现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近代以来,大理染织业继续发展,周城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工织染村。 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物蓝靛(云南民间俗称板兰根)。扎染的主要步骤有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碾布等,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白族扎染品种多样,图案多为自然形的小纹样,分布均匀,题材寓意吉祥,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实用功能,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好评。 大理白族扎染显示出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一千多种纹样是千百年来白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折射出白族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富有魅力的大理白族织染文化。 但是,当前产业化的趋势使部分传统扎染技艺走向消亡,原有的民间特色开始退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市场经营滋生了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植物染料板兰根供不应求。在此情势下,白族扎染技艺的传承受到困扰。只有认真解决上述问题,才能促进大理传统白族织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一、简介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因主产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尔人们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业最为著名,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该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其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浸染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 二、溯源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我国现代扎染成衣业的发展方向范文

现代扎染成衣,是指将现代扎染工艺运用于成衣批量生产,并且根据市场个性化需求和设计对成衣进行扎染工艺深加工,使其在保持成衣生产加工形式与工业特征的基础上,产生现代扎染独特的视觉外观、传达手工文化意趣的一种个性化的服装成衣类别,是我国新兴艺术染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现代扎染成衣业在我国已经初具规模。与传统服装加工和扎染服装相比,它既具区别于工业染整产品审美风格和工艺个性化特征,又有兼容东西并蓄古今的独特图形创意,其视觉审美差别化优势,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我国现代扎染成衣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在工艺研究开发、市场快速反应、柔性化生产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还存在着设计理念滞后导致创新能力不足、生态意识不强影响后处理环境友好等问题。因此,分析我国现代扎染成衣业的现状,总结发展过程中的得失,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具体办法,探讨该产业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是本文主旨。 1.融入时尚服装产业链,形成现代扎染产业群进入后配额时代和纺织服装产业微利时代的中国现代

扎染成衣业,在历经二十多年市场实践的工艺积淀和生产流程逐步规范的今天,已渐近符合工业成衣要求批量生产的经济原则。特别是近年来,积极运用“成衣染色图形创造一体化艺术染整工艺”对中高端休闲、工艺服装品牌和出口成衣进行视觉创新后整理和深加工,初步形成了我国扎染纺织服装产品的国际比较竞争优势。毫无疑问,现代扎染成衣业是提高传统纺织服装产业出口创汇产能,提升扎染成衣时尚品味,使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在市场同质化低价竞争的背景下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的又一重要途径,值得倡导和发展。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现代扎染成衣业的健康发展,不能过度依赖传统作坊式生产的手工业态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必须导入科技创新、品牌规划、服装设计、绿色生态和标准化管理等科学方法和现代工具,通过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实现时尚网络互联等现代经营方式的转变,综合创造出新的价值。因此,作为艺术染整核心工艺的现代扎染,要主动融入全球时尚服装产业链,走工艺差别化创意的服装设计、制衣加工和商贸研一体化的区域整合道路,并且通过强化文化创意和服装品牌运作,主动承接国际纺织产业转移的优势项目,使现代扎染工艺成为时尚服装产业链和全球纺织服装产业分工不可或缺的重要环

第一节 扎染的简介和发展历史

扎染的简介和发展历史 教学目的: 通过扎染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对民间扎染的历史、发展、演变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扎染作品,使学生体验扎染艺术的魅力,引发他们对扎染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扎染的发展历史 (2)扎染的现状 (3)扎染的特色与成品欣赏 (4)扎染传承意义 教学准备: 收集资料,对扎染工艺的历史和相关文物进行分析。 学习方法: 以理论讲授为主。并贯穿扎染艺术的成品欣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稳定学生情绪。 二、导入: 教师:出示漂亮的扎染服饰 教师:同学们看老师带来的服装漂亮吗?它是由什么布料制作的?有什么特点? 学生:漂亮,是蓝印花布,由扎染工艺制作的,这种工艺看起来古朴清新雅致,韵味无穷。 教师:是的,这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扎染工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扎染的历史吧。 三、新授: 1、学生分组讨论,你对扎染了解多少?你见过身边什么样的扎染? 2、学生回答:学生各抒己见。 3、教师补充: (1)扎染的简介: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它依据一定的花纹图案,先将织物进行捆扎然后进行染色。染色时折叠处不易上染,而未扎结处则容易着色,另外由于在染色过程中被捆扎的织物受到轻重、松紧不同的压力,被色浆浸渗的程度也不同,因此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的艺术效果。染成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且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花”和“底”之间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 扎染所得的图案纹样是一般印花工艺无法得到的 ,它不仅体现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整体美 ,更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光辉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人们通常把它称为“没有针线的刺绣”、“不经编织的彩锦”。

扎染优秀教案

《扎染》教案 师大附中马丽娜一、教案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欣赏、观察与比较,了解 扎染工艺的制作过程及方法。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和理解扎染工艺的美感、功用及人文价值;2、能力目标:汲取扎染这一民间艺术的营养,巧用身边易于寻找的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民间扎染工艺方法,仿民间艺术制作一块方巾。3、情感目标:着力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对民间传统工艺的热爱。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 二、教案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材料的特性,紧紧围绕“扎”字有序地进行设计制作活动,体验扎染过程中色彩的肌理和色晕所带来的自然朦胧的美。即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运用布料、和绳线等媒材进行实践操作, 并按自己的审美要求,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色彩的变化。 难点:染出美丽纹样的关键——扎 三、教具:多媒体,实物展示 四、教案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件,大家看这两块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教师出示几块扎染布,请学生通过观察说出扎染布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你知道是用什么方法将图案染上去的吗? (二)新课讲授:

1、这种技法有着悠久历史,现在以我们周城白族最为著名,虽然我们没有条件亲身去那里感受这种传统工艺的技法,但老师给同学们找到了相关的视频,我们先来通过视频,初步去感受这种传统工艺所带来的艺术魅力。(通过视频内容提高学生习兴趣,感受我国民间艺术给生活带来的美好感受) 2.通过这段视频,大家因该已经知道,今天我们所要了解的这种民间传统工艺技法叫---扎染并引出课题“扎染” 思考什么是扎染?课件出示扎染的定义。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由定义中了解扎染的工具材料、方法步骤。并使学生明确,扎是为了“防染”,扎法不同染后的效果也不同。) 2、历史发展: 扎染有着悠久历史。起源于黄河流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 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是出于新疆地区公元408年东晋时期。目前,在我国以白族扎染最为著名扎染是最原始、最朴素的手工艺术,它的扎结方法很多,效果也很多样,不到最后工序不知道它的真面目,致使扎染手工艺被倍受关注。

白族传统扎染艺术在现代日用品中的设计探讨

白族传统扎染艺术在现代日用品中的设计探讨 最初我想了解扎染这门古老的技艺是因为完全被它的自然缤纷的艺术特色和其具有多样的民族性所吸引,随着逐渐对它加深了解,扎染那具有饱含情感的艺术特征,技术和艺术表现性自由度的高超,以及那无穷的艺术魅力诱发了我去探索它的兴趣,初次尝试就有不小的收获,于是便深爱上了这一奇特的民族民间工艺。在我看来,它的艺术特征不仅表现在独特的制作技法、肌理表现和古朴的色彩中,同时,扎染艺术就是一种生活智慧和艺术审美的结合物。 在世界不同国家、地区,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扎染技法,使用的材料各不相同,图案也因自然环境、社会情形、经济状况以及宗教信仰、文化类型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使扎染艺术异彩纷呈、丰富多样。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门古老的防染技艺正在逐渐流逝,在不断探索扎染技艺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本民族传统,自觉以民族文化艺术为基础,继承中国工艺美术的优秀传统,将民族工艺文化融入现代工艺设计,让它以多种形式、多种姿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使用,为人们欣赏。 一、白族扎染艺术的历史溯源 白族是聚居在我国云南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扎染是白族古老的手工印染工艺,古称“绞缬”,又名“撮缬”,“撮晕缬”。缬,是指色彩斑斓的意思,后来在民间也指染色显花的织物和染色显花的方法。扎染是用线、绳对布料进行紧固的结、系捆、绑、缝扎,然后放在染液中煮染,由于扎结的外力作用,使得面料染色不均匀,拆除扎线洗去浮色后,面料上就会出现奇特的色彩纹路。由于线、绳扎结面料,从而起到对染料的防染作用。并且,由于扎结中绳线捆绑的松或紧,会在面料上产生局部染色深浅、明暗渐变的色晕效果,这正是扎染工艺的奇特之处。 扎染工艺有着悠久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便掌握了“染采纹秀”的工艺。宋代《大理国画卷》所绘跟随国王礼佛的文臣武将中有两位武士头上戴的布冠套,同传统蓝地小团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于服饰的直观记录。在经过不断发展后,扎染已经成为白族的特色工艺了,尤其是到了唐朝最鼎盛的时期,扎染在白族地区已成为民间时尚,扎染制品也成了向皇宫进献的贡品。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穿着的舞衣裙

扎染艺术的创新与应用

扎染艺术的创新与应用 摘要主要探讨扎染艺术在工艺方面、图案设计方面的创新,以及扎染艺术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扎染艺术;创新;应用 传统扎染艺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扎染作为一种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风情的民间艺术,浸润着我国传统的审美风格,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独具特色富有魅力的织染文化。当代扎染设计致力于将古老的艺术样式与现代的审美需求相对接,借助于现代化的手段,保留其传统文化的内核,实现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1扎染艺术的创新 扎染是一种民间传统的物理“防染”艺术, 它源于生活,体现着各民族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与美的创造,是人类世界精神文明的财富。由此可见,扎染艺术在注重对民间传统继承的同时,必需注重时代精神,发扬创新,特别是与服装市场的结合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扎染制作工艺的属性,决定了产业的性质:首先,传统服饰产品的审美趣味远离现代生活,单调原始的工艺表现和技术手段无法满足瞬息万变的时尚流行的需求;其次,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现市场竞争的激烈节奏;再次,由于扎染染料的单一性和染色工艺的局限性,染色质量得不到保证,制成品的使用性较差。过去国内曾有过扎染时装化的尝试,颇具实力的厂家还在国内大型展会举办过时装秀场,但终因原始的审美风格过于夸张,工艺趣味浓重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远离现代市场流行,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 诞生于现代扎染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艺术染整”是区别与传统扎染和工业印染的一门新兴学科,具有艺术和科学的双重属性。现代扎染丰富多彩的工艺技法和先进科学的生产流程,凸显出感性和理性相融的特点而具有边缘交叉学科的开放性,理应有着很好的应用发展前景。 1.1扎染工艺方面创新 扎染工艺由传统向现代转轨,是一个漫长的求索之路,建立现代扎染观念,更需凭藉对未来服装产业发展走势的敏锐洞察和敢于对传统经典说不的特立独行的创新精神。现代扎染要发展,须要直面“国粹”工艺萎缩的现实,跳出民间传统工艺的老路,坚决实施市场国际化、工艺表现多元化和切入现代时尚服饰的战略调整。需融入丰富多彩的工艺技法和先进科学的生产流程后的改造,凸现出感性和理性相融的特点而具有边缘交叉学科的开放性,顺应着时代发展的工艺特征和服装流行趋势,如绞缬浸染、聚集浸染、吊染工艺、段然工艺、注染工艺、综合工艺等新手法有着很好的应用发展前景。现代扎染艺术并不满足和单纯追求传统工艺的手工味、精致感,而会更加侧重考虑快速响应市场、提高生产效率,尊重并满足现代人的个性、易变甚至快餐式、流行化的审美情感,这也是现代扎染工艺创

大理扎染文化简述

扎染古称扎缬,俗称扎花布,是一种古老的手工印染工艺。扎染在制作过程中倾注了制作者的艺术匠心,因此好的扎染制品便是一件极好的美术作品。 云南大理扎染是由中原传入的,目前主要在大理周城、巍山大仓和庙街等地制作。其原料为纯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为植物蓝靛。 工艺过程分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折线、漂洗、整检等工序。内地扎染的图案多以圆点、不规则圆型以及其他简单几何图形组成,而大理扎染则取材常见的动植物形象,如蜜蜂、蝴蝶。 云南大理白族姑娘染制的扎染制品,图案古朴典雅、线条飘逸洒脱,颜色朴实素雅,质薄如烟雾、轻若蝉翅,似梦似幻、若隐若现、韵味别致。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拙趣。 扎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扎染如此受欢迎,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它朴素自然,蓝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人民勤劳、质朴、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扎染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 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产品有匹色布、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 近年来,大理喜洲白族妇女在图案艺术、古代结扎技法和现代印染工艺相结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了彩色扎染这种新的手工印染技术。彩色扎染突破了传统单色扎染色调的局限,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利用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造成染色的深浅不一,形成不同纹样的艺术效果。

传统扎染工艺中数码图案的研究

传统扎染凭着特有的艺术魅力,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并具有深远的影响,但终因手工生产的诸多制约因素导致市场价格偏高、织物容易褪色、图案设计存在较大的不可预知性等问题制约了传统工艺的发展。扎染工艺的创新是对传统工艺最好的传承和延续,传统艺术的发展更需要加入新的元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因此为了能够继续保障染织品的质量和艺术魅力,同时提高染织效率,需要将现代数码技术与之相结合。各种推曾出新的电脑软件应用工具将传统工艺、设计艺术等不同类型进行生动而全新的科技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创新。数码艺术代表的就是这种电脑技术在创作中的新发展。有别于传统扎染工艺的原始制作技法,数码艺术实现了创作者将设计素材由传统纸面绘制转换为电脑软件应用,加以视觉审美、绘画能力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运用数码软件的强项创作出各式各样的工艺设计作品, 给予人们前所未有的全新视觉盛宴。具有现代元素的传统扎染工艺就是借用了计算机软件数码设计。突破扎于染的制约,也丰富了传统扎染的艺术魅力。任何实用工艺艺术都是以市场趋势为前提,在对应的设计对象上设计创作出新鲜的视觉艺术图案。简单分析图案设计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根据审美基准对设计载体的造型、结构、色彩、肌理及装饰纹样从而进行构思或设计方案,带有不同有别于其他艺术状态的审美装饰性和从属性,需要有特别的工艺手段来完善设计表现。因此,扎染艺术突破传统工艺手法,借鉴数码艺术进行现代扎染图案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强大的应用实践性。 1数码扎染图案的应用 数码印花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离不开硬件和软件的同步发展。 它们不但直接影响了生产过程,而且间接影响了人们的创造性思 传统扎染工艺中数码图案的研究 文/胡艳丽, 徐佩瑛 大工业化生产为主要背景条件下,传统扎染工艺明显已经无法适应大规模批量化的生产, 在合理保留传统扎染图案特有细致韵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数码技术的各种优势表现手段。当下代表性的电脑软件模拟传统扎染图案变化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来操作,第一种是根据分解原有图形进行重新组合图案设计;第二种是利用Photoshop 电脑软件绘画方法进行模仿扎染手工图案。前者利用形成类似扎染肌理的效果,后者便于图案的丰富造型变化和色彩搭配的变化,还能在生产上改变传统手工制作的制约,通过印花工艺所获得量贩式的目标。不过电子技术模拟设计的扎染图案显得比较生硬。如何将传统扎染工艺与数码技术更巧妙的优势结合,是数码图案研究的关键 。 数码设计;扎染图案设计;创新图案 研究 西省教改项目(JXJG15-26-5 ) 艳丽,硕士,江西服装学院服装管理与设计学院讲师、工艺美术师;徐佩瑛,江西服装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教授

扎染的艺术特征和现代发展

扎染的艺术特征和现代发展 摘要:扎染,是指通过对染前织物进行缝、绑扎、绞结等防染处理,使染色后的织物因部分未上色而出现花纹的染色工艺。本文从扎染的起源和历史说起,对扎染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概括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扎染在现代发展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起源;艺术特征;发展;前景 1.扎染的起源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扎染曾被称作“绞缬”或“撮缬”,它与蜡染――“蜡缬”、蓝印花布――“夹缬”统称为“三缬”,工艺传承几千年,是中国最典型的防染印花工艺之一。 根据出土文物来看,我国最早的扎染实物是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纳305号墓出土的大红绞缬娟,呈长方形防白花纹,为西凉建元二十年(公元384)年的扎染作品,这也是世界上出土的最早的扎染织物。从实物的工艺来看,当时的绞缬工艺已经非常纯熟。至南北朝时,扎染工艺进一步发展,而且花型也非常丰富,梅花形和鱼子形花样在妇女的服饰中装饰非常多见。隋唐时期是我国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社会的富足与繁荣使得染织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扎染工艺水平已经非常高,著名的有蜀缬,其地位和工艺水

平都非常高。五代至宋初,由于人们的喜爱,扎染更是得到进一步发展,扎染作品花样更加精美,与此同时,相应的也使扎染的工艺更加复杂,生产过程耗时耗力,整个社会再扎染布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劳动成本,而这与宋朝宫廷所倡导的节俭风尚是相违背的,由此便引发了政府出面干涉扎染发展的事态。明清时期的扎染技艺水平很高,那时的染缬工艺中较突出的有檀缬、蜀缬、撮缬、鹿胎缬、蚕儿缬等。染料也从单纯的植物性染料扩展到西方输入的化学染料,从而使得扎染作品色彩和式样得到很大的扩充。今天,扎染因其独特的工艺和朴素的气质成为深受艺术家喜爱的艺术形式,扎染的工艺方法、材料、纹样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扩充。 2.扎染的艺术特征扎染作为一门传承久远的染织工艺,特色的扎缝和染色工艺造就了其特殊的美感,自然素雅的纹样拥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其特征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概括:色彩、肌理、造型。 2.1 晕色色晕效果是扎染最典型的艺术特征。扎染纹样染与防之间是一种丝丝连连,延绵不断的斑驳效果,而形成层层叠叠的渐染色彩。晕色分为两种:一是单色晕层色效果。典型的如传统蓝白风格的扎染,极具宁静平和的美感和古朴素雅的意蕴。另一是多色调和晕色。通过不同色相、不同明度的染液进行多次染色,产生的色彩图案有如写意中国画,朦胧含蓄的美感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由于晕染而

【教师资格证考试】人美版高中工艺8课-手工扎染-教案

《手工扎染》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手工扎染的含义和艺术特色,掌握手工扎染的步骤。 【过程与方法】通过示范讲解与学生实践相结合,进一步体验手工扎染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动手与创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手工扎染,进一步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培养学生对民间传统工艺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手工扎染的扎法和染色技法。 【教学难点】在体会扎、染基本技法的同时,运用所学方法独立创作一幅作品。 三、教学方法 示范法、讲述法、实践练习法等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棉布、线、染料、剪刀、手套等 1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老师身上佩戴的一件具有民族特色的饰品,同学们观察,找出这一饰品。 把围巾展示给大家看,观察并提出问题,同学们思考老师身上的围巾和同学们经常戴的围巾有什么不同之处? 同学回答教师总结:你们都了解这种印花技艺吗?想不想学呢? 引出课题:让我们感受一下民间的工艺-手工扎染 (二)直观感知 扎染作品在哪些地方可以寻觅到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 (课件展示)观看文化大百科-白族扎染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发现了什么?什么是扎染艺术?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PPT展示扎染: “扎染”是湘西具有特色的纺织染色艺术,早在东晋南北朝时人们就把“扎染工艺”运用到衣裙服装上,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了,手工扎染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古时被称为绞染,主要以线、绳的捆与绑来起仿染作用。 2

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也存在许多扎染艺术,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下。 (三)具体分析 老师手中准备了一些制作好的扎染作品,稍后分发到每个小组手里,同学们可以打开手中制作好的扎染小成品,认真观察让猜一猜哪些是用针缝制的,哪些是捆起来的?讨论是先扎在染还是先染后扎?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大家刚刚通过分析手中的小扎染对于他的制作有了一些见解,那么是不是这样制作出来的呢,下面同学们就跟随老师一起来完成一个小扎染吧。 (四)示范讲解 制作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制作扎染的工具。分为基本工具(各种型号的针、顶针、小剪刀、镊子、夹子、电炉或煤气炉、搪瓷盆或不锈钢盆、电熨斗)和必备材料(白棉布或丝绸各种材质的线和绳、直接染料或酸性染料、食盐等) 材料准备好,我们就可以动手制作了。第一步拿出布料将想要表现的图案用画粉轻轻的画再布料上,然后进行扎结,刚刚同学们已经小组研究过扎结这一步骤那接下来教大家具体怎样操作(缝扎:即是用各种针线缝制布料随之抽紧固定的扎结方法。)示范平缝法留时间同学进行练习。捆扎:即是用各种线、绳或布条、橡胶条等对布料进行捆绑、缠绕随之打结固定的扎结方法(示范螺旋捆扎法同时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夹扎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木板将叠好的布料夹在中间(夹板的形状、大小不同,夹的位置以及松紧不同等会出现千遍万化的图案)。 3

浅析现代扎染在服装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浅析现代扎染在服装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在工业化印染高度发达的社会,现代扎染作为区别传统扎染和工业印染的新兴技术,带有其自身独特的艺术性,为今天国内外流行服饰所接受,进而发展成为主流工艺。本文通过探讨现代扎染在服装产业化上的重要地位,提出了现代扎染在工业化中的可持续发展前瞻性观点和有效途径。 扎染作为一种民间传统染色工艺,与历史久远的蜡染和传统深厚的蓝印花布工艺一起并称“国粹”三染。它们以统一的靛蓝色调、独特的防染工艺在素布粗服上释情抒怀,运用折、皱、捆、包等多种工艺手段进行制作的,在染色过程中,染料因不同的松紧捆绑,及面料渗透力的差异,最终形成了色泽斑斓,皱纹综错,别具意趣的自然肌理,充分体现了扎染渗化效果的自然微妙之处,有别于其它工艺品。而这种美,既是人们精心设计和创造的,又是人工所不能重复再现的。 现代扎染相对传统扎染各方面都有所创新,如化学染料的发明、使用;物理防染的处理、扎染技术与机械设备的研发,都为扎染工艺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数字印花工艺的发展与成熟,实现了手工不能代替的复制品。 “现代扎染”的全新解释可以从“艺术染整”中解读,艺术染整是相对传统扎染、蜡染和蓝印花布这三种传统染色工艺和机械工业染整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扎染、拓印、转移压绉、即兴手工喷绘、涂鸦式绘制和拔色等新兴手工工艺集群的总称。即在各种纺织面料和成衣上运用现代印染科技和扎、缝、包、染、喷、绘、拓、刷、雕、压等各种特殊工艺手法相结合,其内涵和外延呈现出一种“当随时代变化”的无限性,展示出兼容东西方文化、并蓄传统技法的艺术魅力,体现出跟踪当代前沿科技、追求个性化成衣染整加工的创新精神。由于“艺术染整”的一系列技法都是在扎染工艺基础上拓展的,习惯上人们就称之为“现代扎染”。 1.现代扎染在服装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新型工业化,就是将传统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也是步入信息时代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代扎染进入服装产业链的大染整环节,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服装产业还仅仅是刚迈入到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还较大。如我国的服装产业现状与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相比,还有距离。而纺织服装业作为我国外贸出口创汇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服装产业在吸纳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实现农业经济向工业化迁移的过程中,对GDP的贡献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目前,技术成熟的现代扎染工艺时装,不仅在欧美市场非常流行,也因工艺本身独具个性的艺术品味,成为对现代休闲服装进行深度加工提高纺织产品附加值的“亮点”,被欧美时装设计师和纺染界专家学者认同。现代扎染作为艺术染整

扎染

扎染 扎染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起源 扎染扎染有着悠久历史。起源于黄河流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是出于新疆地区。据记载,早在东晋,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经有大批生产。公元408年东晋时期的作品,扎染这种工艺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成熟了。当时绞缬产品,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如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圆点稍大的“玛瑙缬”,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缬”等。 历史传承 秦汉 扎染“秦汉始有之”(工仪实录),已有数千年历史,这支古代染缬中的奇葩,一直以自己独特而奇妙的美姿根深蒂固生长在人民中间,点缀、美化人民的生活。扎染独特的手工扎结,染色形成的痕迹美。自然过度的色晕美,是扎染的独特所在,也由此使扎染具有跨世纪的旺盛艺术生命力。朴实无华,天然成趣的扎染这支古老的染缬奇葩,必将在中原大地从放光彩,更加绚丽。 盛唐 在南北朝时,扎染产品被广泛用于妇女的衣着,在“搜神后记”中就有“紫缬襦”(即上衣)、“青裙”的记载,而“紫缬襦”就是指有“鹿胎缬”花纹的上衣。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鼎盛时期,绞缬的纺织品甚为流行、更为普遍,在唐诗中我们可看到当时妇女流行的装扮就是穿“青碧缬”,着“平头小花草履”。在宫廷更是广泛流行花纹精美的绞缬绸,“青碧缬衣裙”成为唐代时尚的基本式样。北宋时,绞缬产品在中原和北方地区流行甚广。从唐代《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和宋代《大理国画卷》中人物的衣着服饰来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便掌握了印染技术。盛唐年间,扎染在白族地区已成为民间时尚,扎染制品也成了向皇宫进献的贡品。史载盛唐时,扎染技术传入日本等国,日本将我国的扎染工艺视作国宝,至今在日本的东大寺内,还保存着我国唐代的五彩绞缬。后经日本又流传入我国云南,由于云贵地区的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所以古老

扎染工艺

一、扎染的起源与发展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的传统印染工艺,扎染便是其中的一种。它在我国广为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既是一种简单易学的手工工艺,又是一种具有很高的实用和欣赏价值的印染艺术。 扎染又称扎缬,绞缬或染缬。中国染缬艺术的形成条件早在周代以前便以具备。在秦汉时期开始流行。到了六朝时代,绞缬已经是“贵贱服之”(它的意思是说有钱人和没钱人都喜欢穿),可见当时应用已经很普遍。解放后从新疆地区先后发掘出土的六朝时代的红色白点绞缬绢,绛色白点绞缬绢,均说明我国扎染工艺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其时制作技艺也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如梅花形的“鹿胎染缬”和鱼子形的“鱼子缬”,一直到如今,仍为人们所赞美。 唐宋时期,我国的染缬艺术趋于成熟,染缬的染料使用、染色工艺、以及主题纹样、艺术形式、风格等出现了新的面貌。 宋元染缬继续发展,《碎金》一书所载当时的染缬名目有檀缬,蜀缬,锦缬等九种。 后来,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兴起,历时千年的扎染工艺几乎失传。当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服饰时装化的步步升温,使得扎染艺术倍受国内外消费者和时装界的追求和青睐。 二、扎染的工艺特点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目的是对织物扎结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结部分均匀受染。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织物被扎的愈紧、愈牢、防染效果愈好。它既可以染成带有规则纹样的普通扎染织物;又可以染出表现具象图案的复杂构图及多种绚丽色彩的精美工艺品,稚拙古朴,新颖别致。三云南大理的扎染工艺 现在这种扎染工艺以逐渐被更便捷的印染方法所取代,近代以来,已很少见到。然而在云南大理,这种传统工艺不但被保存了下来,而且目前还在继续生产着。在大理,扎染制品主要用于服饰和各种家庭装饰用品。这种蓝白相映的工艺品,与白族人的审美观是相吻合的,当地的一首白族民间歌谣唱道:艳蓝领褂白衬衫,叫人不得不喜欢。“用扎染制成的手帕,还是婚后当了妈妈的白族妇女的标志。.大理的扎染图案多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和花卉,扎制工艺也多采用绞缝的手法,所使用的染料则均为植物靛蓝,所以染制的成品图案形象生动,晕纹自然,蓝地白花,青里带翠,呈现素雅凝重之感。

传统扎染工艺与潮流品牌的结合

传统扎染工艺与潮流品牌的结合 传统手工扎染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手工遗产,正被越来越多的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认可和接受,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多元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研究传统手工扎染艺术和其经典工艺存在的价值,研究各种手工扎染的传承,创新脉络和工艺文化的发展,不仅对深入挖掘传统扎染工艺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今后的纺织品的设计、开发也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借鉴作用。 一、传统扎染的含义及其发展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工艺,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其加工过程是将织物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进行染色,染色是用板蓝根及其它天然植物,故对人体皮肤无任何伤害。扎染中各种捆扎技法的使用与多种染色技术结合,染成的图案纹样多变,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扎染在中国约有1500 年的历史。扎染这种工艺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成熟了。当时绞缬产品,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如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圆点稍大的“玛瑙缬”,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缬”等。唐代扎染发展到鼎盛时期,贵族穿绞缬的服饰成为时尚。北宋时期因扎染制作复杂,耗费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从而导致扎染工艺衰落,以至消失。但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除中国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也有扎染手工艺。20 世纪70 年代,扎染成为流行的手工

艺,广泛应用于服装、领带、壁挂等。在同一织物上运用多次扎结、多次染色的工艺,可使传统的扎染工艺由单色发展为多种色彩的效果。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们服饰、面料日新月异,扎染织物,仅停留在多年的丝、棉质地上显然不合时宜,为此自贡扎染工艺厂,针对各种新型面料进行探索,特别是厚型织物,包括皮革扎缬。对与拥有多年扎缬技术的扎染技工来讲,适应起来比较容易,很快就熟练掌握,染色亦能达到理想效果。在很短时间内就发展到棉、麻、丝、缎、平绒、灯绒、丝绒、皮革等十余种质地面料,由于对面料质地的广泛开发,为市场销售提供了多方面的选择,为扎染的发展再次拓宽了消费领域。 现今白族是在扎染这一技艺之中是最为精湛的一个民族,不过白族的传统的扎染纹样基本都是以大理周边的动植物作为取材对象,同时也有一些自然风景。运用中国的植物染料与布匹之间的融合所产生的奇妙色彩。白族村庄中步入高龄的老人坐在小板凳上完成一副副扎花的缝然而拥有高超技艺的职人不知如何将这美丽的作品推广市场而导致传人日益减少,面临扎染工艺濒临失传的危机,我们需要将这宝贵的艺术文化带入潮流领域。探索民族工艺在潮流中的可能性,延续这古老的工艺创意与当今的服饰、家居相结合也许将很好地扩展更多的领域。 二、潮流品牌需要传统扎染工艺 扎染至少也有千年历史,他的传统工艺和其地域性传统文化

扎染工艺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其加工过程是将织物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进行染色,染色是用板蓝根及其它...扎染中各种捆扎技法的使用与多种染色技术结合,染成的图案纹样多变,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扎染,又称绞缬,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工艺,始于秦汉,兴于魏晋、南北朝,风盛唐代,至北宋仁宗皇帝,因扎染服装奢侈费工,下令禁绝...结合新材料、新工艺,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古老的扎染工艺重新焕发青春。 扎染有着悠久历史。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从唐代《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和宋代《大理国画卷》中人物的衣着服饰来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便掌握了印染技术。宋代《大理国画卷》所绘跟随国王礼佛的文臣武将中有两位武士头上戴的布冠套,同传统蓝地小团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于服饰的直观记录。经过南诏、大理国至今的不断发展,扎染已成为颇具白族风情的手工印染艺术。 大理民族扎染采用民间图案,通过对传统的扎染工艺进一步渲染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艺术化、抽象化和实用化融为一体的工艺品。其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染制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大理叫扎染为疙瘩花布、疙瘩花。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该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大理白族扎染以纯棉布、丝绵绸、麻纱、金丝绒、灯芯绒等为面料,目前除保留传统的土靛染蓝底白花品种外,又开发出彩色扎染的新品种。产品有匹色布、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 巍山彝族扎染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发挥传统民间扎花工艺特色,做工精致、当然精美、图案新颖多变,具有古朴、典雅、自然、大方的特点,既有较高明的艺术欣赏价值,又有较强的实用性。彝族扎染有蓝染、彩染、贴花等系列产品。制成品有台布、壁挂、门帘、衣服、裙、帽、包、地毯及各种面料。用户可根据各种图案花布,用来制作衣裙、围腰、被面、床单、门窗、窗帘。 扎染布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染色面料。扎染tie-dyeing亦称绞染。织物染色前,按设计要求在不同部位用线扎紧,然后松开扎线,即得自然的晕色花纹。扎染布和蜡染布一样原来都只是一种蓝白两色品种。现在则发展到各种颜色,面料也从单一的棉布发展到丝绸、合纤和各种混纺布。扎染的工具也从单纯的扎线发展到各种专用工具。目前的扎染布已从农村妇女的衣料发展到时装面料。

扎染教学计划

扎染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 扎染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工艺美术种类,是中国民族文化几千年来积淀的艺术结晶,有着其他工艺无法达到和代替的特殊的效果之美。传统的手工扎染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双重功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且制作工艺简便、有趣。 扎染是用线、绳对织物进行紧固的结、系捆、绑、缝扎,然后放在染液中进行煮染,由于扎结的外力作用,使得织物染色不匀,拆除扎线洗去浮色后,织物上即可显现出奇特的彩色花纹,这便是扎染。 二、学习目标 1. 了解扎染和蜡染的基本原理,体会扎染的艺术魅力,掌握其基本技法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扎染进行简单的艺术创作。 2. 在学习中使学生感受传统工艺所特有的艺术魅力从而产生对传统工艺的兴趣、认知。感受扎染、之美,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扎染和蜡染的制作工艺,学会扎染和蜡染的基本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审美

能力和做作能力。 教学方法:欣赏、讲授、观摩、制作过程 三、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扎染的工具与材料 扎染的实物及图片、白棉布、棉线、剪刀、染锅、电炉、水 桶、染料、固色剂等。 蜡染的工具与材料 1、布料:棉布、麻布、 2、扎染颜料,锅,绳子,剪刀。 四、活动安排 第一周基础知识。了解学生情况、了解学习扎染的制 作过程 第二周初步尝试扎染制作技法 第三周初步尝试扎染制作过程 第四周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创作扎染作品---捆扎法 第五周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创作扎染作品缝绞法第六周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创作扎染作品--夹扎法 第七周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创作扎染作品- -综合扎法第八周教师指导---煮染法 五、教学成果展示 每学期举办一次扎染作品展,互相吸取作品的魅力,增强学

扎染手工艺实践教学课程教案

扎染手工艺实践教学课程教案 主讲教师:方园 一、教学方法:欣赏、讲授、演示与图案设计及手工制作相结合。

二、教学目的:中国手工艺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扎染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民间印染形式,它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蕴藏着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具有独特的视觉语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扎染手工艺的表现形式及其艺术特征,开阔眼界、陶冶情操,逐步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欣赏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才能。 教学要求:正确掌握扎染的制作基本技法,了解扎染的历史及其发展动向;掌握扎染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教学重点:扎染设计制作工艺步骤。 四、教学难点:纹样的设计与制作技巧。 五、教具与学具的准备:扎染的实物及图片、白棉布或白丝绸、棉线、剪刀、染锅、电炉、水桶、染料、固色剂等。 六、课时分配 单元课题课时分配 一扎染的概述与欣赏和 4 二扎染的设计与制作技法 4 三扎染的扎制12 四染料煮染及后期处理8 七、教学步骤 第一章扎染的概述 教学目的: 通过扎染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对民间扎染的历史、发展、演变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扎染作品,使学生体验扎染艺术的魅力,引发他们对扎染的兴趣。 教学要点: (1)扎染的发展历史 (2)扎染的现状 (3)扎染的特色与成品欣赏 (4)扎染传承意义 学习方法: 以理论讲授为主。并贯穿扎染艺术的成品欣赏。 第一节扎染的简介和发展历史

一、扎染的发展历史 1、扎染的简介: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它依据一定的花纹图案,先将织物进行捆扎然后进行染色。染色时折叠处不易上染,而未扎结处则容易着色,另外由于在染色过程中被捆扎的织物受到轻重、松紧不同的压力,被色浆浸渗的程度也不同,因此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的艺术效果。染成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且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花”和“底”之间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 扎染所得的图案纹样是一般印花工艺无法得到的,它不仅体现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整体美,更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光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人们通常把它称为“没有针线的刺绣”、“不经编织的彩锦”。 2、扎染发展历史: 扎染,又称绞缬,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工艺,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该工艺始于秦汉,兴于魏晋、南北朝,风盛唐代,至北宋仁宗皇帝,因扎染服装奢侈费工,下令禁绝,使中原扎染工艺一度失传。东晋时,此种工艺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鹿胎紫缬"和"鱼子缬"图案。隋唐时期,绞缬更是风靡一时,史料记载的绞缬名称就有"大撮晕缬、玛瑙缬、醉眼缬、方胜缬、团宫缬"等。在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绞缬织物上的针眼和折皱至今仍依稀可见,显示了唐代高超的绞缬技术。北宋初,绞缬工艺仍然盛行。但在宋仁天圣年间,惟有兵士方可穿戴缬类服装,民间禁止使用缬类制品,这项规定直到南宋时期才被废除。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达到很高的水平,出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 到了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1959年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土了公元384年的扎染实物;1969年又在这里出土了公元683年的扎染实物,并且在这件扎染实物上可以看出当时的缝制方法。而这件实物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扎染实物。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最古老的扎染技艺发源国。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了染色工艺的物理、化学作用,使织物上呈现出特殊的﹑无级层次的色晕效果,它是我国古代印染技术的一个巨大成就。现今,这种传统工艺得到了许多艺术家和印染工作者的重视。他们在旧有的绞缬工艺基础上,结合新材料、新工艺,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古老的扎染工艺重新焕发青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