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蜀相》与《登高》比较阅读
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时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
![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时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https://img.taocdn.com/s3/m/40525774fab069dc502201cf.png)
杜甫诗三首课时优案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是一位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真正踏上政治舞台的日子。
但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杜甫都始终保持着渴望君臣遇合的君子理想。
在杜诗中出现最多的古人形象是诸葛亮,在《蜀相》《咏怀古迹五首》《武侯庙》《八阵图》《古柏行》等诗作中出现了30多次,并且很多诗都是单独为他写的。
诸葛亮以智慧著称于世,( ),对他的反复吟咏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窃比稷契的君子理想,既是托古抒怀,也是自我激励。
杜甫有仁者情怀,使杜甫对人民的遭遇感同身受,体察入微。
杜甫客居夔州时,曾写下《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诗人甚至注意到,那无助的老妇人来打枣时,其实是充满无奈、惭愧和恐惧的。
正是这种君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细腻与体贴,使杜甫的诗歌总是与百姓的日常生活。
新婚即别的夫妇,老无所依的征夫,颠沛流离的百姓, 的亲人,面对普通人的命运,杜甫的君子之心是那么柔软;而对那些泡着温泉、品着驼羹的权贵,杜甫的君子之心则是无比的激愤:“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的君子之心不是小人儒的为己,不是乡愿儒的附势,而是君子儒的大庇天下苍生。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杜甫是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却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B.杜甫是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C.杜甫是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D.杜甫是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却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是复句,前半部分说“杜甫是……的诗人”,“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是其定语,该定语词组结构混乱,将“把……作为……”和“以……为……”两种句式杂粹,应说“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或“以天下为己任”。
《登高》《客至》《蜀相》《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跨越千年时空,叹我华夏诗圣——《登高》《客至》《蜀相》《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律诗严整的格律(顿挫)。
2.分析对比不同诗歌中的不同艺术手法和情感,深入理解杜甫在暂时安稳生活中“忧”的底色(沉郁)。
3.结合名家点评,感受李杜二人不同的风格和境界。
【学习过程】一、《登高》767年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于重阳节登高望远,他看到了怎样的风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改写为散文文段。
借分析学生作品的景物特点,回扣诗句中的俯仰结合,色彩凄清,叠词特点。
仰:高远空旷、清白色调茫无边际的萧瑟凄凉的秋景俯广漠汹涌、沉郁悲凉清冷叠词:音韵朗朗上口音韵之美,“无边落木萧萧下”词义形象化同步消逝《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舒缓轻盈柔和)2.首联中一字奠定了诗歌整体情感基调,在此之后抒情集中在哪里?哀借景抒情3.请你从诗歌颈联找出杜甫的“八重愁”八重愁因:1百年——年老体衰2多病3独——孤独4秋——悲5万里——远离家乡、漂泊6常——永远在漂泊7做客——客居他乡8登台——登高望远一般都是祈求延年长寿,此时的杜甫却愁更愁,怅惘无奈,惹恨添悲总结悲哀:自身原因:潦倒的生活之苦家国原因:家国破败之际时事艰难《望岳》杜甫735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豪壮之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学对比以上两首登高诗作,结合杜甫生平分析杜甫形象的变化。
答:《登高》中,杜甫是一个哀怨、凄凉、常年漂泊、多病缠身、穷愁潦倒、悲抑无奈的老年诗人形象;《望岳》中的杜甫是不畏困难、勇攀绝顶、俯视一切、豪情万丈、雄心壮志的青年诗人形象;这之间,杜甫经历了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洗刷,时代的磨难,家国的破碎。
1.诵读诗歌·大声诵读杜甫以下诗作,在每首诗中勾画一个你认为最能表现老杜思想情感的字词。
杜甫《登高》古诗翻译和赏析_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

杜甫《登高》古诗翻译和赏析_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登高》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登高》的古诗翻译和赏析你知道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杜甫《登高》古诗翻译和赏析_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登高》古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古诗翻译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翻旋转。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登高》古诗赏析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练习15:古诗鉴赏课内比较试题汇编(4)-【教考融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练

练习15:古诗鉴赏课内比较试题汇编(4)(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龙门①杜甫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
气色②皇居近,金银佛寺开。
往还时③屡改,川水日悠哉。
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
注释∶①龙门,即伊阙,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门阙,故曰伊朗,在今洛阳市南。
作者家离此地较近,诗人作本诗时正值壮年。
②气色∶景色,景象。
③时∶四时。
17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夸张的手法,写驿路旁的树像是从洛阳城伸展出来,衬托了龙门的壮观。
B.颔联写龙门有着众多豪华气派、金碧辉煌的佛寺,几乎可以和皇家居处相媲美。
C.颈联与张若虚的名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D.四季变换,岁月蹉跎,人生短暂,诗人因不能一直观赏龙门盛景而痛苦不堪。
176.本诗为杜甫前期作品,而《登高》为后期作品,请比较两首诗在内容上的不同。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泊岳阳楼下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下列对《泊岳阳楼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诗人初到岳阳时的总体印象,即水泽浩瀚,山城高耸。
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
诗人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盏,灯影摇曳;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
诗歌通过营造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愁苦之情。
C.尾联的“鲲鹏”“图南”是诗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
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本诗沉郁顿挫,有跌宕之致。
首联开篇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是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
2.《泊岳阳楼下》与杜甫的《登高》相比,思想情感有何异同?(三)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14题。
(共12分)兰陵王·赋一丘一壑辛弃疾一丘壑。
老子风流占却。
杜甫十大著名古诗

下面整理一下杜甫最经典的的十首诗,首首都是流传千古的名诗1、《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译文秋风急秋气高猿声凄哀,洲渚青沙滩白鸟儿飞回。
落叶一望无际萧萧坠下,长江不见尽头滚滚涌来。
万里悲秋最恨常作过客,一生多病独自登上高台。
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创作背景《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作品赏析《登高》的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全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2、《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千古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练习(含答案)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练习(含答案)一、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送韩汝度还关中① [明]何景明华岳云台万里情②,高秋落日眺秦城。
黄河一线通沧海,身在仙人掌上行。
[注]①韩汝度:作者友人。
正德九年,因上疏指斥时政,被夺官还乡。
关中:古代指陕西一带,也是韩汝度的家乡所在。
②华岳’:即华山,古称西岳,北瞰黄河,南临秦岭。
云台:即云台峰,华山北峰。
下文“仙人掌”在华山朝阳峰。
8.同为描写黄河、华山,与陆游“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相比,两首诗在写景的视角和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o (5分)9.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是怎样抒情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宋中①耿湋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
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
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
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
【注】①宋中: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在此与叛军进行过殊死搏斗,杀敌万人,但最后二人战败被杀。
8.诗歌首联的意境和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9.请简要解说诗歌最后一句“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与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在景物描写上的相同点和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
(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南征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8.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9.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8.诗的首联与《荷塘月色》中写“月下荷塘”的宁静写法相同,请简要分析。
(5分)9.前人评论这首诗:“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
《蜀相》课后练习(含答案)

《蜀相》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锦官(jǐn)开济(jì)大散关(sǎn)猝不及防(zú)B.衰鬓(bìn)千载(zǎi)空好音(hào)塞上长城(sài)C.祠堂(cí)禅让(chán)柏森森(bǎi)暴殄天物(tiǎn)D.祓除(fú)频率(pín)伯仲间(zhóng)泪满衣襟(jīn)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导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3.下列对《蜀相》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A.首联一问一答,点出祠堂所在,“森森”形容柏树茂盛繁密,展现柏树伟岸、质朴的特征,表达仰慕、凭吊之情。
B.颔联“自”和“空”两字,用得极为传神,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通过景物传达诗人内心的淡然宁静。
C.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刻画了一位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君报国之心,概括力非凡。
D.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4.下列对《蜀相》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咏史诗,“丞相”即诸葛亮。
“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自春色”“空好音”中的“自”与“空”可以互训,即“自”可以解释为“空”,“空”可以解释为“自”。
C.“频烦”即“频繁”。
《蜀相》读后感

《蜀相》读后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去武侯祠拜谒的情景,同时也点明了武侯祠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环境氛围。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句诗写出了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碧草和黄鹂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然而,“自”和“空”两个字却又表现出了诗人的感慨,武侯祠虽
然美丽,但已经物是人非,诸葛亮已经不在了。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句诗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忠心耿耿,他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一生都在为蜀
汉政权操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惋惜和悲痛之情,诸葛亮出师北伐,还没有取得胜利就去
世了,让人感到非常遗憾。
通过阅读这首诗,我感受到了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和钦佩之情。
这首诗也让我更加了解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以及诸葛亮在中
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同时,这首诗也让我明白,一个人的价值不
在于他的成就和地位,而在于他的品德和精神,诸葛亮虽然已经去世,但他的精神和品德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杜甫诗《蜀相》与《登高》比较阅读课堂类型欣赏课
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学习《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吟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教学难点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方法比较、吟咏,赏读结合,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
教
学
过
程(一)诵读感知——觅得诗趣
教师活动:
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导入新课:
提问: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背几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设计意图:
利用媒体营造氛围,通过对熟悉的杜甫诗作的背诵,意在唤起学生的回忆,引逗起学生欣赏的兴趣。
教师讲述:这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
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
今天我们通过他的两首诗作《登高》和《蜀相》,一起走近杜甫,去领略一位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去体会一位天才诗人的艺术天赋。
板书:登高蜀相
介绍杜甫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
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
著有《杜工部集》。
(“诗圣”、“诗史”、“李杜”)杜甫生平分为四个阶段:
1、漫游时期(731-745)
青年时代曾漫游吴、越、齐赵。
《壮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744年与李白相识
2、长安时期(746-755)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赴奉先县永怀五百字》
3、任左拾遗和流亡时期(756-759)
流亡,陷贼,在皇帝身边任职,被贬,洛阳道上,秦州寄居,入蜀。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漂泊西南(760-770)
不久,弃官入蜀,在成都浣花溪筑草堂定居下来。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府中任参谋,由严武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世称“杜工部”。
严武死后,携家到夔州(今四川奉节)。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出川,在今湖南岳阳、长沙、衡阳一带漂泊,最后病死在湘江途中。
历代对杜甫的评价:
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唐]元稹
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
——[宋]秦观
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学生活动:
若干学生逐一背诵一句自己喜爱的杜甫的诗,要求不能重复。
一起诵读两首诗,要求:先读《蜀相》,后读《登高》。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教师做朗读指导,指名读,范读。
诵读一
学生按要求诵读两首诗。
通过诵读,熟悉作品,从不同角度体会诗中的意境。
设计意图:诵读是欣赏诗歌的出发点,引导、启发学生多读,读懂内容,读出感情,读出形象。
(二)参照比较——探得诗心
感性的比较:讨论:读了两首诗以后你更喜欢哪一首?说说理由。
(指名回答,实话实说。
)理性的比较:投影:两首诗对比表格
讨论:学生相互讨论,师生共同讨论,填写表格:说出两首作品写作的时间和作品反映的季节;研讨两首诗不同的抒情方式。
明确:咏怀多因景生情、抚迹寄慨,所抒多为今昔感衰、人事沧桑之感;咏史多因声兴感、抚事寄慨,所寓多为对历史人物的见解态度或历史鉴戒。
指出写景句,讨论诗句中情与景的关系。
体会“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的感觉:凄凉萧条。
抓住“自”和“空”,体会于春色好音中隐含的寂寞苍凉之情。
比较两首诗不同的感情基调:明确:感伤叹惋/孤愁悲苦
诵读二
学生反复推敲两首诗中的写景句子:《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体会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的特色。
蜀相登高
创作时间760年767年
季节春天秋天
抒情特点借古人抒怀抱(咏史诗)借登台遣郁闷(咏怀诗)
情景关系乐景写哀景中含情
感情基调感伤、叹惋孤愁、悲苦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不断提升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景与情是抒情诗的关键,对此作重点突破,处理好点面关系。
(三)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在领会了两首诗的感情基调后,以这样的感情进行集体诵读。
讨论:
1、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为选择哪两个词,最能体现诗意?
寻:事实上,诗人难觅真正的蜀相,诗中的“自”“空”和末一句可以说明;悲: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鹤林玉露》)
2、结合杜甫生平,理解寻与悲的关系。
板书:
《蜀相》《登高》
沉郁顿挫
寻悲
因“寻”生悲,悲由“寻”来
总结:从两首诗看杜甫的人生悲剧,理解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诵读三:学生回答,抓住关键词语“寻”、“悲”,作适当讨论。
设计意图:选择一个字来理解全诗,一方面是为了让分析能落到实处,避免架空。
另一方面旨在传达出古典诗歌凝练传神的特点。
引导学生学会涵咏字句,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
(四)迁移训练——总结评价
1、迁移训练:拟写对联。
教师出上联:寻蜀相英雄无觅几多愁。
学生相互讨论,尝试拟写,然后请一二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
参考:登高台孤客空叹万里悲
设计意图:联语是提炼思想,概括内容十分有效的语言训练形式。
有些迁移训练可以放在课外。
诵读四:集体诵读两首诗。
投影:杜甫肖像:再次回溯杜甫生平,对他作多层次的比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课堂小结:请大家再注目这位伟大的诗人,他有热烈的感情,但不是屈原式的殉情主义者;他有自己的理想,但又不是李白式的幻想主义者。
因此他无论遭受多大的困难,承受多大的委屈,他都能够坚韧自持,而不会步屈子后尘,痛苦绝望,投江自杀;也不像李白一样,腾云驾雾,飘飘欲仙。
诗人是这样走完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分类作业A类:背诵全诗
B类:请将两首诗中写景的两联(《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分别改写为400字左右的写景散文。
预习布置预习《书愤》。
板书设计见上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