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教育学1.1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特岗教师教育学1.1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特岗教师教育学1.1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特岗教师教育学1.1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特岗教师教育学1.1: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从内容上看,人们是从两个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能够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生产水乎提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步分离,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国家机器产生。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如果失去了这一质的规定性,那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有的人把阶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也有人把生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这些都是偏颇的认识。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教育的继承性。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4)教育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的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

(5)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另外,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而存在教育超前或滞后的现象。

(6)教育的生产性。教育的生产性是指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它跟其它生产活动相比,在对象、过程与结果等方面有自己的特殊性。

(7)教育的民族性。教育的民族性即指教育都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的,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制度上,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其民族性的特征,特别表现在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方面。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它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另外,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她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理起源说

2014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真题试卷2(小学教育)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真题试卷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近代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株洲市荷塘区) A.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杜威的《民主主义和教育》 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2.教师的劳动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劳动的()。(黑龙江省) A.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B.主体价值 C.创造价值 D.教育价值 3.教育史上提出“有教无类”口号的教育家是()。(南昌市) A.孔子 B.孟子 C.夸美纽斯 D.荀子 4.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可以用以下几个字概括()。(江苏省) A.班、课、室 B.师、生、课 C.师、生、时 D.班、课、时 5.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河南新乡) A.桥梁作用 B.关键作用 C.主导作用 D.决定作用 6.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株洲市荷塘区) A.课程内容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理念 7.学习中为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方法的是()。(贵州省) A.学习动机 B.学习策略 C.学习理念 D.学习目标 8.提出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家是()。(安徽省) A.维果斯基 B.裴斯泰洛齐 C.皮亚杰 D.斯金纳 9.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是()。(广州市番禺区) A.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查假设 B.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出假设——检查假设 C.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理解问题——检查假设 D.研究问题——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检查假设 10.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吉林省) A.学校的物质文化 B.学校的组织文化 C.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D.学校的制度文化

特岗教师教育学1.1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特岗教师教育学1.1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特岗教师教育学1.1: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从内容上看,人们是从两个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能够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生产水乎提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步分离,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国家机器产生。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如果失去了这一质的规定性,那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有的人把阶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也有人把生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这些都是偏颇的认识。 2.教育的社会属性

特岗教师招考《教育学》高频考点解析:教学原则(二)

特岗教师招考《教育学》高频考点解析:教学原则(二)【高频考点——教学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基本涵义 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我国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视对知与行关系的研究。在西方,古希腊智者派认为,没有实践的理论和没有理论的实践都没有意义。裴斯泰洛齐很重视“知识与知识的应用”。他指出:“你要满足你的要求和愿望,你就必须认识和思考,但是为了这个目的,你也必须行动,知和行又是那么密切地联系着,假如一个停止了,另一个也随之而停止。”乌申斯基也指出:“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⑤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2.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涵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既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也受我国的教育目的制约。 我国古代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专长。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并阐明的“多元智能理论”也有力地说明了应当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因材施教。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②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③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3.巩固性原则 (1)基本涵义

2019年特岗教师招聘《小学教育理论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4)-精品【优质】

一、单项选择题 1.学校心理辅导的高级目标是( ) A.无心理疾病 B.学会调适 C.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D.寻求发展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经验主义课程论强调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B.存在主义课程论认为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 C.美国学者多尔把他设想的后现代课程标准概括为“4R” D.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主要有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 3.德国教育心理学家瓦?根舍因提出来的教学模式是( ) A.探究式教学 B.抛锚式教学 C.范例教学 D.程序教学 4.( )记录了教师自己每天都进行了哪些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实施的效果、影响课堂教学的关键细节等情况,它有意识地、生动地表达了教师自己的活动。 A.教师叙事 B.教学反思 C.教学日志 D.叙事研究 5.在问题空间中搜索,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叫( ) A.概念形成 B.问题解决 C.发散思维 D.创造思维 6.对于不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意见和情感的学生,有效的行为改变的方法是( ) A.肯定性训练 B.全身松弛训练 C.系统脱敏法 D.改变认知法 7.个体运用所获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属于知识学习过程的( )阶段。 A.知识理解 B.知识获得 C.知识巩固 D.知识应用 8.“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说明思维具有( ) A.概括性 B.间接性 C.广阔性 D.创造性 9.张老师讲授《我爱故乡的杨梅》时,用多媒体播放江南水乡的美景,为学生创设真实、具体、生动的场景。其教学方法是( ) A.演示教学法

B.现场教学 C.示范教学法 D.情境教学法 10.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11.在一节课内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教学任务的课属于( ) A.单一课 B.选修课 C.综合课 D.活动课 12.普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 ) A.幼儿教育 B.中小学教育 C.高等教育 D.职业技术教育 13.具有弥漫性,且不是对特定的某一事物的体验,而是以相同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的情绪状态是( )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移情 14.写作、阅读、运算、解题等所属的技能类型是( ) A.操作技能 B.动作技能 C.运动技能 D.智力技能 15.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为( ) A.获得、提取和保持 B.获得、保持和提取 C.保持、获得和提取 D.保持、提取和获得 16.学习是人和动物普遍存在的现象,( ) A.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 B.学习的过程是有意的 C.学习过程是无意的 D.学习引起的是相对短暂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17.认知策略是( ) A.监测信息加工过程的策略 B.调控信息加工过程的策略 C.信息加工的策略 D.辅助管理可用资源的策略 18.关于学习的内涵,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特岗教师教育学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特岗教师教育学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从广义上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之为教师。从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概念进行了全面的、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1994年实施的《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学生从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是在学习、接受人类经验,消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实现的。教师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向年轻一代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规范她们的行为品格,塑造她们的价值观念,引导她们把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素质,从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二)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1.非职业化阶段 较为明确的教师职业出现在学校出现之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学校教育的萌芽一“庠”,那时以长者为师、能者为师。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在官府、以吏为师”,因此夏商时期的庠、序、校等都是官办的“国学”,教师都由官吏兼任,官师一体。西方社会的教师大多由僧侣兼任。 2.职业化阶段 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现而产生。如中国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其中影响和规模最大的是儒、墨两家。古希腊的智者也以专门教授

2019年特岗教师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题

2019年特岗教师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个别差异性 2.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这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这是一种( )。 A.替代强化 B.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负强化 3.一篇课文,如果记忆20次能够达到背熟,那么如果要想达到的学习水准,应该记忆多少次?( ) A.20 B.25 C.30 D.40 4.反映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知识称为( )。 A.程序性知识

B.感性知识 C.描述性知识 D.理性知识 参考解析: 1.D [解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都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或者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遵循了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A [解析]替代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这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 3.C [解析]过度学习的学习水准以150%为佳,20×150%=30。 4.B[解析]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题干为感性知识的含义。 二、简答题 1.维果斯基认为,推动人类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2.简述特殊儿童的教育原则。 3.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参考解析: 1.[参考答案]维果斯基认为,推动人类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起源于社会文化一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第二,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一——语言、符号等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持续内化的结果。

2020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中小学教育理论真题试卷及答案

2020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中小学教育理论 真题汇编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不是创设情景的教学方法是()。(湘潭市) A.故事引趣 B.观察演示 C.组织活动 D.引导联想 2. “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株洲市荷塘区)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3. 班主任工作是从()开始的。(江苏省) A.评定学生操行B.教育个别学生 C.了解和研究学生 D.组织班集体 4. 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思维过程属于()。(株洲市荷塘区) A.联想 B.幻想 C.理想 D.想象 5. 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的层次是()。(广州市番禺区) A.生理需要 D.安全需要 C.尊重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 6. 教育史上两大学派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山西省)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7. 新课程提倡师生新关系,新课程中具有现代师生关系的模式()。(广州市) A.合作模式 B.平等模式 C.管理模式 D.授受模式 8. 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的特征进行。(浙江省)

A.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B.儿童身心发展的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C.儿童身心发展的统一性 D.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9. 德育方法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广东省)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C.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0. 由于一个学生进步明显,老师取消了对他的处分,这属于()。(武汉市) A.正强化 B.惩罚 C.负强化 D.消退 11. 在呈现某一事物时,交替变更它所存在的形式,使该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不断变化,本质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方式被称为()。(哈尔滨市) A.直观教学 B.启发教学 C.比较 D.变式 12. 理想和空想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但都属于()。(西安市) A.世界观 B.形象思维 C.想象 D.表象 13. 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是()。(河南新乡) A.观察法 B.谈话法 C.问卷法 D.实验法 14.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的课程理念是()。(株洲市荷塘区) A.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收获 B.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5. 美国学生热衷于吸收各学科的成就,然后通过辩论剔除混乱知识体系中的糟粕和谬论,从而获得迅速进步。这个现象说明了()。(杭州市) A.学习的实践性 B.学习的渗透性 C.思考的独立性 D.思想的开放性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空1分,共15分)在下列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不得分。 1. 校园文化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贵州省) 2. 1993年颁布的教育法规是_______。(海南省)

2020年陕西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预测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0年陕西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预测模拟试题 总分:100分及格:60分考试时间:12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老师采用画小红花、插小红旗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德育方法是() A. 品德评价法 B. 榜样示范法 C. 陶冶教育法 D. 实际锻炼法 (2)现代查阅文献资料最快捷的方法是() A. 图书 B. 网络检索 C. 索引目录 D. 报纸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 教育 B. 环境 C. 社会活动 D. 遗传素质 (4)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极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说明他们具有()的特点。 A. 可塑性 B. 依赖性 C. 向师性 D. 定向性 (5)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 开设哪些科目 B. 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 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 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6)新课程要求在学生发展目标方面应包括()三个维度。 A.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 知识、能力、理解

C. 了解、识记、应用 D. 了解、识记、理解 (7)教师通过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并从中总结出别具一格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从而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提升教学能力的教育研究方法是() A. 个案研究法 B. 行动研究法 C. 叙事研究法 D. 实验研究法 (8)关于知识和智力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的 B.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C. 掌握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D. 掌握的知识越多,智力越高 (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是() A. 优先发展 B. 育人为本 C. 提高质量 D. 促进公平 (10)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上是()关系。 A. 教授 B. 相互促进 C. 平等 D. 授受 (11)没有具体明确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活动的选材由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定。这种课程属于() A. 活动课程 B. 要素课程 C. 结构课程 D. 发展课程 (12)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 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特岗教师教育学教育目的

特岗教师教育学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指导一定时期的各级各类教育工作。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经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家长、教师等对新一代寄予的期望都能够理解为广义 的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目的和必须遵循的准则,是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

和行动纲领。教育方针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1.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 2.教育目的; 3.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由此可见,教育方针可能是独立的,也可能一肩二任,方针中包含着教育目的,发挥着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双重作用。而且,在更多的情况下,方针和目的通用,两者融为一体。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1.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方针除了包含“为准培养人”和“培养怎样的人”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2.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教育目的位居于方针之下,是关于各级各类教育培养的人的目标与规格,它规定了该层次该类别的教育应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合什么领域需要的人。

小学语文特岗教师面试试讲教案(桥)

《桥》教案 本教案是本人当时考特岗准备的,面试成绩89分,仅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 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 格魅力。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1、结合课文,让学生感受到情况的危机,领悟老支 书每一次举动的内涵和精神。 2、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三、课前准备:搜集各地遭受洪灾的图片和录像资料。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大家回忆一下,之前我们学过有关“桥”的课文有哪些? 这些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 生:学过《兰兰过桥》,讲的是新奇的潜水桥和塑料桥。 生:学过《赵州桥》,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 生:学过《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讲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故事。 师:同学们的记忆力很好,今天我们要讲的这篇课文,仅用一个“桥” 字作为题目,那么这又是怎样的一座桥呢?(板书: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的第78页,认真的读一遍这篇课文。

师:同学们,课文读完了,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生:“窄窄的木桥”“不结实的木桥” 师: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板书:桥),这样的一座桥,平日里在山村中或许只是很不起眼的的一座桥,可是洪水来临的时候,却成了? 生:“逃命桥”、“救命桥”、“希望桥”。 师:就是这样一座又窄又不结实的桥,成了洪水突然来袭时的唯一的逃命桥。那么它是否真的能轻易的救老百姓的性命呢?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这究竟是一场多么可怕的洪水呢?大家再读一下课文,读的过程中画出描写洪水的句子。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完了么?谁把自己画下来的句子读一读?这位同学你来读。 生:“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的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找的很准确,把描写洪水的句子都找了出来。“咆哮”(板书:咆哮)是什么意思?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这位同学你说。生:“咆哮”指野兽的吼叫。这里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师:回答的很好,(板书:比喻)作者把洪水比作“受惊的野马”,来表现洪水来势凶猛。“洪水在路面上跳舞”,是演员在跳着优美的舞蹈么?对,不是,是魔鬼,野兽在跳舞,跳的是死亡之舞。“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狞笑是一种怎样的笑呢(板书:狞笑)?这里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狞笑”是一种凶恶的笑,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回答的很好。是什么在向人们逼近?是死亡啊!同学们在脑海中

特岗教师《教育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 宏观教育概论,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中观教育原理,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概述, 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概述, 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和发展, 学生与教师,学生, 教师, 师生关系, 课程,课程概述, 课程设计, 课程实施与评价,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微观教育实践,教学,教学概述, 教学过程,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教学评价和教学模式, 德育,德育概述, 德育过程, 德育原则, 德育方法与途径, 德育模式, 班级管理及班主任工作,班级与班级管理, 班集体的培养, 班主任工作,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的概述, 教育的由来, 教育,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主导作用,最基本的要素, 受教育者,主体作用,最基本的要素, 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 教育手段,

教育的本质及社会属性, 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相对独立性,质的规定性, 历史继承性, 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不均衡, 教育的功能, 按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按性质划分,正向功能, 负向功能, 按呈现形式划分,是否具有计划性,显性功能, 隐性功能,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起源于神,朱熹, 生物起源说,起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本能生利西, 心理起源说,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孟禄, 区别,人类的本能,动物的本能, 共同,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劳动起源说,起源于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马克思,米凯爱劳动, 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的教育,无阶级性, 尧,舜,禹,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古代社会的教育,产生了学校, 与生产劳动严重脱离, 阶级性,等级性, 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奴隶社会的教育, 夏代,启,校,产生了学校, 殷商,序, 西周,庠,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私学兴起, 封建社会的教育, 战国,百家争鸣,儒家,墨家,为显学, 两汉,汉武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六学,二馆,等级性,科举制, 宋元明清,书院,程朱理学,四书五经,明代,八股文, 古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印度,佛教, 婆罗门教, 古希腊,雅典,崇文,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2018江西特岗教师小学教育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知满天教育)

2018江西特岗教师小学教育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知满天教育) 1:技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目标和手段。() 判断题 对 错 2:正常的小学生心理发展总是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是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又往往存在千差万别,这反映了小学生心理发展的()。 单项选择题 A、连续性 B、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顺序性 3: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是教师的() 单项选择题 A、相关学科知识 B、教育学知识 C、心理学知识 D、专业知识 4:两种学习任务的共同成分可能是()。 多项选择题 A、刺激 B、反应 C、环境线索 D、学习目标 E、态度 5: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给学习者提供()。 单项选择题 A、图表

C、认知框架 D、以上都对 6: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多项选择题 A、专制型 B、开放型 C、说服型 D、放纵型 E、民主型 7: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是指智商至少达到多少的儿童()。 单项选择题 A、130 B、140 C、150 D、160 8:形式训练说的代表人物是()。 单项选择题 A、沃尔夫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奥苏伯尔 9: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具有()。 单项选择题 A、积极作用 B、消极作用 C、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10:某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协商或修改的,按照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该儿童道德发展处于() 单项选择题 A、他律阶段 B、前习俗阶段 C、自律阶段 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1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是( )。 单项选择题 A、桑代克 B、贾德 C、奥苏伯尔 D、布鲁纳 12:过度学习效果好,所以复习次数越多越好。() 判断题 对 错 13:在有效自编测验的三个特征中,效度的重要性要大于信度。() 判断题 对 错 1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不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单项选择题 A、冲动型 B、场独立型 C、场依存型

特岗教师招考《教育学》考点:课程目标

特岗教师招考《教育学》考点:课程目标【高频考点——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它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影响,是培养目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课程目标具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总体性的、高度概括性的,而不是具体的;课程目标旨在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是具体的,可以付诸实现,不是一般性的规划,与教育目的不同。 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而达成的,但培养目标通常不涉及具体的学习领域。因此,为了使课程编制工作切实有效,我们还必须使培养目标具体化,即要确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课程目标的制定关系到某一科类或某一学科的全局,而教学目标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依据,它主要是对局部的教与学产生导向作用。 从教育目的到培养目标到课程目标再到教学目标,它们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上一层次目标制约着下一层次的目标,而下一层次目标是上一层次目标的落实与具体化。 二、三维课程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1.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 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因此,学习者的需要是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就是要找出教育者期望在学生身上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通常包括三

特岗教师考试小学语文考试复习资料详细归纳(心血)

现代汉语 1、了解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三项标准:(既普通话的定义) 答:①以北京语音为标准②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③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2、汉语的七大方言区以及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和影响: 答:①北方方言②吴方言③湘方言④赣方言⑤客家方言⑥闽方言⑦粤方言 ①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 ②汉语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③对国内外影响深远,日本语、朝鲜语、越南语同越南关系尤为特殊。 ④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正式工作的语言之一。 3、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中的拼写规则,能够正确的给汉字注音,特别要注音纠正正常容易误读的字音。P4 4、能够使用规范汉字,掌握纠正错别字的方法,敏锐地发现常见的错别字并加以纠正。 5、能够划分词的结构类型,正确理解词义,划分词义的类型并准确用词;掌握同义词和反义词的辨析方法,把词义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解释,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 6、了解汉语的语法体系,理解词类划分的依据和句群与复句、段落的区别,能够正确划分词类和句子成分以及复句的层次关系,发现和改正常见的语法错误。 7、了解修辞的作用和目的,掌握比喻、比拟、借贷、对偶、设问、反问等常见的修辞方法,并用于写作和文章分析。 比喻: 就是平常所说的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或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 1、明喻:是明显的比喻,本体、比喻词、喻体三者明明白白都有。 2、暗喻:从表面上来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 3、借喻:不出现本体,也不用比喻词,直接有喻体代替本体。 比拟:

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1、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事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2、拟物:是把人当做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者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写。 借代: 是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手法。 夸张: 1、扩大夸张 2、缩小夸张 3、超前夸张 对偶: 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排比: 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设问: 特点是“无疑而答”。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 访问: 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用感叹号。 古代汉语 1、了解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和形体结构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六书”,能够分辨汉字的形体结构。 殷商文字—甲骨文——西周文字—金文——春秋战国时代—大篆——秦汉文字—小篆——隶书——草书(草隶-章隶-今草-狂草)——楷书——行书 “六书”: 象形: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创造汉字。如:日、月、虫、人指事: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如:上、下、末、三、刃、朱 会意: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他们组成一个新的意义。如:林、夫、功、返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学与教师专业化1.教育:广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以教育学为形式,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的特点:教育目的明确,教育组织机构完善,有专门的教育场所。 3.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事实、教育价值基础之上的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提供教育规范,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2006) 4.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问题、教育现象。 5.《礼记?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 独立标志: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6.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7.教育学的四个派别:实验教育学(拉伊、梅伊曼),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哥),实用教育学(杜威、克伯屈),批判教育学(鲍尔斯、金蒂斯、布厄迪尔、阿普尔、吉鲁),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亚、凯洛夫、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8.教师的专业是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结合的“双专业”。 9.接受教育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凸现教师专业化,这是区别于只受过普通教育的外行的重要标志。 10.“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对教育的斫狻? 11.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12.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13.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课程论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14.瑞士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15.瓦根舍因: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16.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7.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第二章教育、学校与学制 1.原始社会晚期,学校的萌芽已 经出现。 2.正式学校的产生 时间:奴隶社会 条件:⑴经济基础:社会生产水 平的提高。⑵文化基础:文字的 出现。⑶政治基础:统治阶级巩 固政权的需要。 3.学校发展大致经历两个阶段: 古代学校和现代学校。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古代学校特点:学校教育的内容 逐渐丰富,学校教育有明显的阶 级性。 现代学校特点:⑴普及义务教育 的实施和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建 立。⑵学校教育内容极大的丰富。 ⑶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到 逐步结合。⑷摒弃呆读死记的教 育方法,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 开拓创新精神。⑸成人教育迅速 发展,创痛的学校教育向终身教 育发展。⑹学校教育手段日趋现 代化。 4.学制:广义上指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上指学校教育制度。(2007真 题)5.学制建立依据:⑴社会生 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 状况和制约。⑵社会政治经济制 度的制约。⑶人口状况⑷青少年 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⑸吸取原 有制度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 学制的经验。 6.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包括学前 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 等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成 人教育、师范教育等几个部分。 (2007真题) 7.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共同趋 势: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他体系, 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普通 教育和职业教育想着综合统一的 方向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普 及化。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和个人的发 展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⑴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 展的规模与速度。⑵生产力的发 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 教育结构。⑶生产力的发展促进 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 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⑴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 段。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 段。⑶教育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 段。(2006) 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 权,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决 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 教育的内容。教育为政治经济培 养所需要的人才,促进政治民主, 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域 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4.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传统 影响教育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 成;文化史教育资料的来源,制 约着教育资料的发展;文化作为 一种氛围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具有文化传递功能、文化选 择功能、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现代教育的开放性还促进文化的 交流与融合。(2008) 5.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阶段性、 顺序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 别差异性。 6.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 用: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提供 个体发展的动力;唤醒个体发展 的意识,挖掘潜能;发展人的个 性。 7.素质可分为三类:先天的自然 素质、先天与后天结合的心理素 质、后天的社会素质。 8.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 生理前提,进而也为教育提供了 可能性。 9.成熟以及所导致的年龄阶段特 征也对教育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格赛尔的爬楼梯实验和皮亚杰的 认知建构理论说明了这个问题。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所要造 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 设想或规定。(2004) 2.教育目的的构成:人的身心素 质(核心部分),人的社会价值。 3.教学目标:认知、情感、动作 技能。 4.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社会历 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受教育者身 心发展的规律、本名族的历史文 化传统。 5.教育目的确定的理论观点:人 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科学主义教 育目的观(我国:马克思主义关 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培养 劳动者和建设者、要求全面发展、 具有独特个性、与生产劳动相结 合。 7.确定教育目的的两大理论:个 体本位论(卢梭)和社会本位论 (赫尔巴特、涂尔干) 8.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 的关系:培养受教育者的全面发 展就是说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 德、智、体、美等诸方面都得到 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培养 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 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 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 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 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独立 个性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是 辩证统一的关系,互不排斥。全 面发展是个人的全面发展的过 程,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独 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 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 性化。我们并不赞成与社会利益、 社会秩序背道而驰的个性。 (2007) 6.基本素质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的 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所以学生既要有比较完善的基本 素质,又要充分发展其所长,形 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 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全民素质的使命。(2008) 2.教师的德性:善心;责任心; 公正。 3.教师的知识结构:通识知识(当 代科学和人文的基本知识、工具 性学科)+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 4.教师的能力结构:一般能力(观 察能力,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 的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特殊 能力(教学实践及教育研究等方 面的能力)。 5.教师的职责和角色:⑴教师是 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的 引导者。⑵教师是学生成为完整 人的促进者。⑶教师是学习者和 研究者。 6.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多样 性的人、学生是完整性的人、学 生是能动性的人、学生是创造性 的人、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 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007) 7.中学生的基本特征:身心状态 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展、自我 意识的突出、独立精神的加强。 8.现代新型师生关系:⑴教学上 的授受关系。⑵人格上的平等关 系。⑶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 系。 9.如何解决师生冲突:⑴建立积 极的冲突观。⑵全面评价冲突所 产生的影响。⑶采取有效策略解 决师生冲突。(托马斯提出五种处 理人际冲突的策略:回避策略、 强制策略、可知策略、合作策略 和妥协策略。) 10.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⑴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⑵热爱学 生、尊重学生。⑶了解学生、承 认学生的个性差异。⑷提高教师 自身素养。 11.教师的社会作用:⑴传递人 类社会文化成果的作用。⑵巩固 和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⑶塑造年 轻一代心灵的作用。⑷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12.教师的劳动任务:搞好教学、 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关心学生健 康、推动社会发展。 13.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 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劳动 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第六章课程 1.课程的要素:课程目标、课程 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 2.从课程的组织核心划分:学科 课程(主张分科教学)、综合课程、 活动课程(以儿童的实际生活经

2018河北特岗教师教育学简答题(2)

2.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关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制度;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实行学分制管理。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从小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 4.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 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习观: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观: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学和研究的关系: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教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式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和赞赏; (2)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和引导; (3)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教学观: (1) 从教育者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 (2)从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 (3)从重结论轻过程到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 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教学 1.简述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概念及其基本要求。 运用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时,要做到:

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②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③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造条件。 2.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 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 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 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相统一 3、简述循序渐进原则概念及其基本要求。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按课程标准、教科书的体系进行教学是为了保证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认识特点和本班学生情况,以指导教学的具体进程。 第二,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循序渐进并不意味着教学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求区别主次,有详有略地教学。 第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是循序渐进应遵循的一般要求,是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4.简述启发性原则概念及其基本要求。 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统一,即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启发性教学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5、教学的基本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