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主题阅读

文明礼仪主题阅读
文明礼仪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

学会微笑

生活需要微笑,是微笑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温暖,变得更加美丽生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了微笑,河流才那么清澈;有了微笑,天空才那么蔚蓝。

或许你没有娇媚动人的容颜,或许你没有柔美的身段,更或许你没有学问和事业,但你不能没有微笑!一个人可以接受失败,可以承受不幸甚至挫折、寂寞,但你不能失去微笑!

微笑面对生活,笑看人生中的大起大落,笑看人生中的暗潮涌流!微笑是心态上的一种成熟,是心态上的一种淡泊,是心灵上的一种放松……

微笑是幸福的,幸福着你的微笑.也就是幸福着你的人生,微笑是生活中最美丽的风景,是人际关系中最美妙的法宝,恰到好处地给别人微笑,它起到的作用是事半功倍的,胜过千言万语!

与微笑同行,逆境时,微笑着告诫自己“自古英雄多磨难”;失去时,微笑着告诉自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败时,微笑着告知自己“失败是成功之母”;做错事时,微笑着劝慰自己“吃一堑,长一智”。

微笑需要真诚,它不是挂在脸上的一种装饰品,也不是肌肉的一种无意识的运动,而是内心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只有真诚的微笑才是最美的,也只有真诚的微笑才能打动人!

“学会微笑——举止得当,文明高雅”,用微笑表达情感,用微笑传递友情,用微笑传播文明,用微笑构筑和谐。

让我们播撒下微笑的种子,采撷关爱的硕果,让校园到处充满微笑,让微笑成为永恒,让微笑伴着你一生。

主题阅读

让学生从小讲文明有礼貌

同学们,你是否养成了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呢?五月份,我校将开展“学会微笑——举止得当,文明高雅”的活动,我想提示大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使自己做个文明有礼的好孩子。

一、用好五句十字文明语

孩子的礼貌习惯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因为孩子天生就喜欢模仿别人,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意讲礼貌,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生活中能用好五句十字语:“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即使是家人,在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或礼物时,应该说“谢谢”;需要或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时,先对人家说“请”;做错事情、惹了麻烦或影响了别人,应该说:“对不起”。

二、能主动地与他人打招呼

见面能互相打招呼是种好习惯。每次进家门,能和家人打招呼;出门之前要说“再见”。见到认识的人,要说“叔叔好或阿姨好”,来到学校遇到老师要说:“老师,您好!”,遇到同学要说:“你好!”

三、养成聆听的习惯

平时一家人谈话时,能看着对方的眼睛、认真听,不随意走开,因为这是对他人的尊重。老师上课时要看着老师专心听讲,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同学发言时要认真听讲,不在中间插嘴,讨论问题时,要有秩序地发言,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不要随便打断别人,课间活动时,不大声喧哗,不欺负别人。

四、衣着要大方得体

由古至今,文明都崇尚“衣贵洁,不贵华”,我们小学生要着装整洁,鞋帽破了须及时缝补,要大方得体。

同学之间的礼节和礼貌

■真诚友爱

真诚友爱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因此,要树立“心中有他人”的观念,与同学友爱团结。同学之间要平等待人,相互尊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平时遇见同学一定要打招呼。打招呼的方式很多,可以问好、点头、微笑、招手或喊一声名字等。要做到热情、诚恳。用你的真诚去爱别人,必然会得到别人真诚的回报。

■相互尊重

每位同学都需要被他人关爱,被他人尊重。首先是尊重他人人格。讥笑、辱骂、给同学起绰号,不仅伤害同学的自尊心,还侮辱了同学的人格,是低级趣味很不礼貌和很不道德的行为。其次,要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每位同学的生活习惯是自幼养成的,是受家庭的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潜移默化的结果。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就等于对他人人格的尊重。

■集体意识

每一个人都离不开集体,正像一滴水离不开浩瀚的江河大海一样。因此,我们每位同学都要有集体意识。在集体生活中,要顾全大局,遵守规章制度,不可我行我素。在你付出的同时,也将会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他人的尊重。

■善于交谈

交谈是同学之间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交流可以增加同学间的了解、友谊和相互增长知识。同学们之间的交谈应该注意一些问题:1、说话态度要诚恳谦虚,要语调平和,不可装腔作势。2、交谈中力求语言文雅注意场合分寸。3、开玩笑,应注意,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不说。听同学说话时态度要认真,不得轻易打断别人的讲话,要插话或提问应选择适当的时

机,若同学说得欠妥和说错了,应在不伤害同学自尊心的情况下,恳切、委婉地指出。吵架、骂人说难听话是一种无教养的行为及无礼的表现。

■借物还物

同学们经常在一起,难免相互之间借用东西,但是须谨记有借有还,即使随便用一下别人的物品,也应事先打招呼,征得他人同意。

■帮助他人

乐于助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校园礼仪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有同学需要帮助时,应分清是非,弄明情况,如果是对的,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助其一臂之力,忌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如果要你弄虚作假,或者是违反校纪的事,就要有正确的是非观,不可同流合污。自己需要帮助时不要强求别人,要学会换位思考多替他人考虑。尽量不给别人造成困难,甚至带来麻烦。(北京礼仪学院院长校李柠)

礼仪大观

■别人给倒水时,不要干看着,要用手扶扶,以示礼貌。

■别人对你说话,你起码要能接话,不能人家说了上句,你没了下句。■有人盯着你看的时候不要直视对方,假装没注意到。

■别人释放“有毒气体”的时候不能嫌恶地躲开或者拿手扇,要装作若无其事。

■被领导训斥的时候,不要低头,要直视领导,面带微笑,表示接受批评,领导的火就会慢慢消退,否则,领导会火上加油。

■吃完饭退席时说:“我吃完了,你们慢吃。

■给人递水递饭一定是双手。

■坐椅子不要翘起来。

■吃饭要端碗,不要在盘子里挑拣。

■最后一个进门要记得随手关门。

■送人走要说:“慢走。”

■洗了手不要随意甩手,水会甩到人家身上很不礼貌。

■递刀具给别人要记得递刀柄那一端。

■不揭别人的短处。

■听别人说话的时候,眼神不要游移。这样显得很没礼貌。

■帮别人倒茶倒水之后,壶嘴不要对着别人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屋里有人的时候,出门要轻手关门

■盛饭或端茶给别人时,如果中间隔了人,不要从别人面前经过递,而要从别人后面绕过递

■去别人家里,不要坐在人家的床上。

■在酒桌上与别人碰杯,自己的杯子一定要低于对方的,特别是对方是长辈或领导。

■如果问别人话,别人不回答你,不要死着脸皮不停地问。

■吃饭的时候尽量不要发出声音。

■捡东西或者穿鞋时候要蹲下去,不要弯腰撅屁股。

■别人批评你的时候,即使他是错的,也不要先辨驳,等大家都平静下来再解释。

■到朋友家吃完饭,要主动帮忙洗碗清理桌子-----主人做饭已经很辛苦了,不能事后还让主人清理。

■任何时候对任何人不要轻易告诉对方你的秘密

■不要跟同事议论上司或其他同事的是非,你的无心之言很可能成为别人打击你的证据。

■做事情,做好了是你的本分,做得不好就是你失职。

■擦桌子的时候要往自己的方向抹。

■不随地吐痰扔东西,如果没有垃圾箱,就拎回家扔垃圾筒里。

■不要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要笑在人前笑,要哭一个人躲起来哭。

■走路手不要插在口袋里。

■简单的事情复杂做,复杂的事情简单做

【故事林】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