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体会
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

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比较多,其中多数基本概念对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的学生来说显得抽象难懂。
要使学生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进而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周密考虑,讲究方法,现就如何搞好初三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并以此为载体,培养、提高学生能力浅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做好化学实验。
帮助形成概念做好化学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是形成化学概念的重要方式,直观的实验现象能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知,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概念的教学中,先提出问题:“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生成的各物质的总质量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是否相等?”接着教师做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的实验。
称得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再让学生分组做好两个实验: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的反应,发现两个反应的生成物的总质量和反应物的总质量都相等。
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归纳出“质量守恒”的本质。
这时。
学生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尚未认识“质量守恒”的本质。
那么,紧接着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深入到微观世界,抓住“化学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推理:(1)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2)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3)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4)每种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因而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前反应物的总质量没有变化;并且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前反应物的总质量必然相等。
至此,由有限几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方能印证普遍规律,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概念教学中。
化学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发展到理论认识做准备。
实验结果本身并不会自发地呈现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必须启发、引导学生对实验中获得的事实、现象进行逻辑思考,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归纳、综合等思维方法,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经过科学抽象,得出体现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的升华,这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
初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5篇

初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5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5篇,欢迎阅读参考!初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1)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同农业、能源、材料、资源开发、国防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实现我国“四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
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矗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滴体会。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
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
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
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浅谈初三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浅谈初三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宁波效实中学张宏良 315010摘要:本文阐述了初三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一些处理方法。
准确掌握概念、原理、定理、定义等,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是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所用到的最原始的材料。
内容:初三化学中基本概念多而抽象,相关知识分散于各章节中,学生领会和完整掌握这些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初三化学中,必须处理好基本概念的教学,因为它不仅是最基础的教学内容,也是提高学生掌握化学及相关知识的前提,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关键。
关键词: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正文:总体要求:化学概念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因此概念教学应让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掌握概念的实质,针对初三学生的思维正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特点,教学中应尽可能采取各种直观手段,如实验、模型、实物、图表、多媒体等,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以帮助学生尽快的形成和理解概念。
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教学体会,供参考:一、通过直观感觉,即可形成概念许多化学概念是从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力求简洁明了。
初中化学概念更是如此,所以有些概念仅凭直观和直觉,通过直观观察和形象思维即可形成概念。
如化合反应,仅从字面理解即可推出概念,同理,分解反应也是如此。
又如结晶,即可理解成结出晶体,而不必太拘泥于定义。
二、顺理成章形成概念有些概念熟悉了以后,自然而然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大致印象,一旦点破,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学习都可运用。
如元素的学习可逐步渗透,在学习元素符号的前一星期要求学生每天记三至五个元素符号,到学习元素符号时,指出这就是元素符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
同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也可等学生熟悉了以后再点出。
三、通过各类实验,了解形成概念的过程化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自然学科,通过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不仅可了解形成概念的原始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判断、动手、总结等能力,而且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笔者几年前教的学生,闲聊时还记得在绪言课做的几个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火山喷发”等,让我始料不及并深有体会。
浅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

浅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化学概念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因此概念教学应让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掌握概念的实质。
因此,基本概念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存在困难的原因1.学生个体之间经验的习得方式与认知能力存在差异。
2.化学概念繁多,又相互关联,造成了学生记忆的困难。
3.化学概念抽象,难理解。
二、高效地进行化学概念教学的策略1.通过实验事实引出概念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概念的讲述都是用实验来说明的。
比如,初三化学绪言部分的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
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的过程,学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的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
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体的过程。
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
由此,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总结出: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灯泡通电发光等;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生成氧化镁。
2.通过抓概念的关键,全面理解化学术语的逻辑性是很严密的,且概念本身包含着高度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如,“质量守恒定律”这一概念,其中的“参加”二字就非常关键,忽视了这个关键的词语,就不可能正确地把握这一概念。
如,铁丝燃烧后的产物的质量大于铁丝的质量,很多学生都认为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其原因就是没有理解这一基本概念。
本概念强调“参加”,则铁丝燃烧后的产物的质量就等于参加反应的铁丝的质量加上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所以产物的质量大于铁丝的质量,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
3.通过剖析概念,加深理解对一些含义较深、内容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加深理解。
比如,讲解“溶解度”这个概念时,要从这几个要点入手:①强调“在一定温度下”,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不同,因而温度是前提条件;②强调“100克溶剂”,这是标准;③强调“饱和状态”,这是溶液所处的状态,只有在这个状态下,物质溶解的质量才是定值;④强调“质量”,溶解度要标明单位,单位是“克”。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化学基本观念培养

82美眉 2023.06下教研与美育教学研究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化学基本观念培养林荣彬(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中川镇初级中学,甘肃 白银 730710)摘 要:化学是学生迈入初中校园门槛以后需要学习的主要科目,所以,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时,既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还需要培养他们的化学基本观念,以此来在教学中提高初中生的学习质量。
基于此,本篇文章首先讲述了化学基本观念的教学价值,又进一步提出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初中生化学基本观念的策略,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 借鉴。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化学基本观念;培养策略初中化学科目是初中生必须要学习与掌握的知识,初中生学习质量的好与坏,既影响到自身今后发展与进步,又影响到化学科目的教学效率。
所以,为了让初中生进一步掌握化学知识,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就需要高度重视培养他们的化学基本观念,采用此种形式使学生在其中收获到良好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初中生不断增强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除此以外,对初中化学教师的工作推进具有一定的作用。
一、化学基本观念的教学价值化学科目当中所蕴含的知识非常丰富,而且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特点,学习化学知识有助于进行科学研究,而且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可以应用到化学知识。
初中生对化学知识学习具有一定难度;第一,初中生刚刚学习化学知识,对其中的内容并不了解。
第二,在这之前学生并没有实验经验,无法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
所以,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需要帮助学生奠定学习基础,可以从培养初中生的基本观念开始着手,以此来提高他们对化学知识的了解,增强课堂学习积极性。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创建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化学体系,并以此为中心,在学习中凭借化学体系去理解与掌握知识与公式,以此来不断增强教学质量,并让初中生深入理解与掌握化学知识。
(一)优化课堂教学形式与初中生学习习惯化学基本观念和化学知识是不同的,后者是概念、原理及事实等等途径把化学知识展现在学生视野当中,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只要教师进行教学、学生经过学习那么就可以掌握知识。
浅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J OURNAL OF QINGHAI JUNIOR TEACHERS ’COLLEG E(Educa tion Scie nce )2006年第(3-4)期No(3-4).2006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一、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初中化学绪言部分主要是实验的基本操作,包含大量的实验和演示实验,通过学生亲手操作和大量生动而有趣的现象,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概念的好机会。
二、通过计算推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如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极易与原子质量的概念相混淆而难以区分,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常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并指出使用相对原子量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阅读相对原子量的概念并讨论区分,然后提出问题,师生共同依据课本中的定义进行推算。
1、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是什么?学生回答: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
即:1.993×10-26千克/12≈1.66×10-27千克2、氧原子绝对质量(千克)?学生查书回答:(略)3、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如何求得的?师生共同计算得出:氧的相对原子质量:164、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相对原子量=元素的绝对原子质量×12/碳原子质量通过这样计算,学生能比较直观准确地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是一个不表示单位的而且是使用起来很方便的相对量。
如果学生只注意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使用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通过反例特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化学概念的抽象繁杂往往使刚刚接触化学知识的学生因不易理解而束手无策,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除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还应当从反面或侧面引导学生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对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几点看法

对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几点看法化学不仅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且也是一门概念性严密的科学。
因此,正确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关键。
由于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所以,有时缺乏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而且接受化学基本概念的能力尚弱,对概念的理解往往也是片面的。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初中化学教师对不同类别的概念要采用适当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据此,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以供切磋。
一、以实验为引线,导出化学基本概念实验的本质就是为概念的正确性带来实据,学生学习化学首先接触的就是基本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急于求成,首先要让学生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由抽象思维上升到概念思维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在学习“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时,关键在于做好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三个对照试验,让学生观察到不同的现象,从而感知二氧化锰所起的作用。
最后,水到渠成地总结出“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这样,本来很抽象化的概念通过学生亲自观察与总结,变得很容易理解与掌握了。
二、运用通俗形象的比喻讲解概念形象的比喻有利于对概念思维的形成和对要领知识的巩固。
有些化学概念很难通过实验来建立,这就得借助于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然后再综合分析引出准确的概念。
如学习“元素”这一概念时,许多学生对“总称”难以理解,更难理解元素只有种类之分而无个数之分的意义。
因此,常有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构成的说法,而这种说法又恰恰是错误的。
如运用比喻:元素比喻为人类,而原子就如一个个的人,问题就简化多了。
学生对白人、黑人、黄人……都是人是能认识的,对于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都属于人类也是能够理解的,因此,对于“人类”只有种类之分而没有个数的意义联系到“元素”概念,而一个个具体的人:白人、黑人、黄人等,既有种类又有个数的意义,这和原子的意义又是相似的。
这样,学生的求知兴趣不但增强了,而且对概念的理解也更加形象深刻。
初三化学教学心得体会总结5篇

初三化学教学心得体会总结5篇总结所要反映的是全局工作或某项工作的全貌,所以在内容安排上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全局工作不能遗漏哪个方面,单项工作不能遗漏哪个环节,否则就会影响工作总结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接下来是关于初三化学教学心得体会总结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初三化学教学心得体会总结1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教学大纲,本人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习进行复习,并做好补缺补漏工作。
一个学期来,我在教学方面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现总结如下: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我既注意了概念的科学性,又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
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原则。
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了。
并在教学中尽可能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要领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二、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点工具。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实验。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
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三、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
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这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
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之间的关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体会
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的概括反映。
化学基本概念多而抽象,学生领会和完整掌握这些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
化学绪言部分的演示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
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
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体。
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
“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
再如“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
二、通过计算推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在“原子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原子量”使用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阅读原子量概念,然后提出问题,依据课本中定义进行推算。
(1)原子量的标准是什么?(学生计算):一种碳原子质量的
1/121.993×10-26千克×1/12≈1.66×10-27千克(2)氧的原子量是如何求得的?
(学生计算):
氧原子绝对量(千克)
氧的原子量: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原子量标准
如果学生只注意背原子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
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地准确地理解“原子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原子量只是一个比值,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量。
三、通过反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酸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
然后提问,硫酸氢钠电离生成h+,它也是一种酸吗?学生容易看出其阳离子除h+外,还有na+,所以它不是酸。
这样,从侧面理解定义中“全部”的含义,更能准确地掌握酸的概念。
四、找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对概念进行对比在新课教学或阶段性复习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
例如分子和原子,元素与原子,还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
应,溶解度与百分比浓度等。
通过对比,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
五、多角度地对概念进行练习巩固
例如: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概念“用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溶液的浓度叫做质量百分比浓度。
”数量表达式为:质量百分比浓度溶质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100%溶液质量(或溶剂质量+溶质质量)这个概念的引入和建立并不难,难的是质量百分比浓度的具体运用。
所以在建立这个概念之后,通过下列练习,讨论:
(1)10克食盐溶解于9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2)20克食盐溶解于8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3)100克水溶解20克食盐,它的百分比浓度为20%,对不对,为什么?
(4)20%的食盐溶液100克,倒去50克食盐水后,剩下溶液的浓度变成10%,对不对,为什么?
以上思考与练习从溶质、溶剂量变化对溶液百分比浓度的影响,使学生较准确地掌握质量百分比浓度概念,这对后面运用百分比浓度进行有关计算也有很大帮助。
总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能力,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和事实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并把基本概念运用到解题和生活实践中,这样就能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