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 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
-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 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是不可分割的基本物质单位,如氢、氧。
-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如水(H2O)。
3.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原子或分子之间的重新排列和组合过程。
- 化学方程式用于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4.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如氧气。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如空气。
5.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 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二、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常见气体- 氧气:支持燃烧,具有氧化性。
- 氢气:可燃,燃烧产物为水。
-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可溶于水形成碳酸。
2. 酸碱盐- 酸:具有酸味,能与碱中和。
- 碱:具有苦味和腐蚀性,能与酸中和。
- 盐: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如氯化钠(NaCl)。
3.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
-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 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获得电子,还原剂失去电子。
4. 溶液与溶解度-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混合物。
-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种物质在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
5.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过滤:利用滤纸或滤网将固体和液体分离。
- 蒸发:通过加热使溶剂蒸发,留下不溶性固体。
- 结晶:通过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使溶液中的溶质结晶。
三、实验操作与安全1. 实验器材- 常用器材:试管、烧杯、滴定管、酒精灯等。
- 使用与保养:正确使用器材,实验后清洗并妥善保管。
2. 实验操作- 称量:使用天平准确称量物质。
- 混合:正确混合试剂,注意滴加顺序和速度。
- 观察与记录: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数据和结果。
3. 安全常识- 实验室安全规则: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
初中化学知识点网络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网络总结一、化学基本概念1. 物质: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实体,具有质量和体积,可以是固态、液态或气态。
2. 元素: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3.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4.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原有性质。
5.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粒子。
6.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7. 离子: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分子。
二、化学语言1.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方式。
2.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和反应量的等式。
3. 计量单位:如摩尔(mol)用于表示物质的量。
三、化学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物质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
2. 酸碱反应:酸与碱相互作用产生盐和水的反应。
3. 置换反应:一种元素替换另一种元素的反应。
4. 合成反应:两种或以上物质结合形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5.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以上物质的反应。
四、元素周期表1. 周期:表中水平排列的行。
2. 主族:周期表中第1族至第2族和第13族至第18族的列。
3. 过渡元素:位于周期表中间的元素。
4. 稀有气体:周期表最右侧的第18族元素,性质稳定。
五、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2. 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3. 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4. 电化学性质:物质在电场作用下发生的化学变化。
六、实验基本操作1. 实验室安全规则:穿戴防护装备,了解化学品性质,正确使用实验器材。
2. 常见仪器使用:试管、烧杯、滴定管、酒精灯等。
3. 实验操作技巧:取用药品、加热、搅拌、观察记录等。
七、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1. 食品添加剂:用于改善食品色、香、味和延长保质期的物质。
初中化学知识点大全及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大全及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定义1. 物质: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实体,具有质量和体积。
2. 元素: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3.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净物质。
4.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其原有性质。
5.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粒子。
6.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7. 离子: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分子。
二、化学符号与方程式1. 元素符号:代表元素的简写,如H代表氢,O代表氧。
2. 化学式:表示化合物组成的符号表达式,如H2O表示水。
3.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方程,如水的电解反应:2H2O → 2H2 + O2。
三、化学反应类型1. 合成反应:两种或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如:A +B → AB。
2.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以上不同物质的反应,如:AB → A + B。
3. 置换反应:一种元素与一种化合物反应,取代该化合物中的部分元素,如:A + BC → AC + B。
4. 双置换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如:AB + CD → AD + CB。
四、物质的分类1. 纯净物:由单一种类的分子或离子组成的物质。
2.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固定化学式。
3. 氧化物:由氧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4. 酸:在水溶液中能释放出氢离子(H+)的物质。
5. 碱:在水溶液中能释放出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6. 盐:由酸中的氢离子被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取代而形成的化合物。
五、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2.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六、实验基本操作1. 观察:使用眼睛或其他感官观察物质的外观和变化。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一、化学基本概念1.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成分、性质、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类。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
3.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熔点、沸点等;化学性质包括燃烧、氧化、还原等。
4. 物质的结构:物质由原子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二、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反应前的物质为反应物,反应后的物质为生成物。
2. 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反应可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反应等。
3. 反应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变化。
4. 质量守恒定律: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
5. 能量守恒定律: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能量在反应前后不变。
三、离子及离子反应1. 离子的概念:由于原子失去或增加电子而带电而成为具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离子。
2. 离子的形成: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3. 离子反应:以产生离子形式为特点的化学反应。
4. 离子的检验:离子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或实验方法检验出来。
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和化学反应1. 金属氧化物的化学式:金属氧化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MxOy。
2. 金属氧化物与水的反应:金属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碱性氢氧化物,其反应方程式为MxOy + H2O → MOH + H2O。
五、常见的化学方程式1. 沉淀反应:AB + CD → AD + CB2. 酸碱中和反应:HA + B OH → BA + H2O3. 氧化还原反应:AB + C → A + BC4. 离子交换反应:AB + CD → AD + CB六、原子结构和化学键1.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具有正电荷。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8篇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8篇篇1一、基本概念1. 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水的蒸发、固体熔化等。
3.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燃烧、酸碱中和等。
4. 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5. 物质的性质:物质具有颜色、状态、气味等物理性质和可燃性、氧化性等化学性质。
二、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1. 氢气:无色无味易燃气体,密度小,难溶于水。
用途广泛,如燃料、化工原料等。
2. 氧气:无色无味气体,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用途广泛,如助燃剂、呼吸面具等。
3. 氮气: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不支持燃烧。
用途广泛,如保护气、氮肥原料等。
4. 碳:常温下为固态非金属,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用途广泛,如燃料、还原剂等。
5. 硫酸:无色粘稠液体,具有吸水性和腐蚀性。
用途广泛,如干燥剂、催化剂等。
三、基本理论和实验1.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了解原子结构有助于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
2.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量比关系的式子,通过化学方程式可以了解反应的实质和反应物的用量比。
3. 实验基本操作:包括仪器的使用、实验步骤、实验安全等,通过实验可以验证化学理论和探究化学规律。
四、能源和材料1. 能源:能源是提供能量的物质,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了解能源的种类和转化利用有助于合理使用和开发能源。
2. 材料:材料是制造产品的物质,如金属、塑料、玻璃等。
了解材料的性能和用途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材料制造产品。
五、环境保护和绿色化学1.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和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有助于培养环保意识。
2. 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是指设计和制造对环境友好的化学产品和方法,减少或消除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了解绿色化学的理念和技术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
总结:初中化学知识点涵盖了基本概念、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基本理论和实验、能源和材料以及环境保护和绿色化学等方面。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1. 化学基本概念- 物质的组成: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组成。
- 分子和原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
- 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 化学式:表示物质组成的符号,如H2O表示水分子。
-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如2H2 + O2 → 2H2O表示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
2.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元素表,展示了元素的周期性和族性。
- 周期数表示电子层数,族数表示最外层电子数。
- 金属元素通常位于周期表的左侧和下方,非金属元素位于右侧和上方。
3. 化学反应类型- 合成反应:两种或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如A + B → AB。
-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多种物质,如AB → A + B。
- 置换反应: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元素和化合物,如A + BC → AC + B。
-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如AB + CD → AD + C B。
4. 化学计量- 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物质包含6.02×10^23个粒子。
- 摩尔质量:1摩尔物质的质量,以克/摩尔为单位。
- 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的关系:n = m/M = V/Vm,其中n是物质的量,m是质量,M是摩尔质量,V是体积,Vm是摩尔体积。
5.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仪器使用:熟悉各种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 溶液配制:掌握溶液的配制方法,如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的计算。
- 溶液稀释:了解溶液稀释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 物质分离:掌握过滤、蒸发、蒸馏等物质分离方法。
6. 化学计算-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
-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通过化学计量关系,使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原子数目相等。
- 反应热计算: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差,计算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初中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涵盖了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下是初中化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和公式的总结:一、基本概念1. 物质:由元素组成的具有一定质量的实体。
2.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粒子。
4.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5. 化学键:原子之间通过电子的共享或转移形成的连接。
二、化学元素和周期表1.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元素表。
2. 周期:元素周期表中,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行。
3. 主族元素:周期表中,具有相同最外层电子数的元素列。
三、化学计量1. 摩尔(mol):物质的量的单位,表示包含6.02×10^23个粒子的集体。
2. 摩尔质量(M):单位物质的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为克/摩尔(g/mol)。
3. 物质的量浓度(C):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摩尔数,单位为摩尔/升(mol/L)。
四、化学反应1.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以及它们之间的摩尔比例。
2. 平衡常数(K):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物和反应物浓度的比值。
3. 离子方程式:表示离子参与的化学反应。
五、化学计算1. 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2. 摩尔浓度计算:根据溶液的质量和摩尔质量,计算溶液的摩尔浓度。
3.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反应物的摩尔比通常为1:1。
六、化学实验1. 溶液的配制:根据所需浓度和体积,计算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2. 滴定实验:通过滴加已知浓度的溶液到未知浓度的溶液中,直到反应完全,从而确定未知溶液的浓度。
3. 色谱法:利用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实现混合物的分离。
七、化学公式1. 摩尔质量公式:\[ M = \frac{m}{n} \]2. 物质的量浓度公式:\[ C = \frac{n}{V} \]3. 质量与摩尔质量的关系:\[ m = n \times M \]4. 酸碱中和反应的摩尔比:\[ n_{\text{酸}} = n_{\text{碱}} \]八、化学安全1. 实验室安全规则:了解并遵守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
人教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基本概念1. 物质的组成- 物质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组成。
-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粒子。
- 离子是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分子。
2.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由单一种类的分子或原子组成,具有固定的化学性质。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其原有性质。
3.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二、化学反应基础1.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原子重新排列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 反应过程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放热或吸热。
2.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 方程式中的系数表示各物质的摩尔比例关系。
3. 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在封闭系统中,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 能量守恒: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无故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三、元素与化合物1. 元素-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净物,无法通过化学变化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所有已知元素的表格。
2. 化合物-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形成的纯净物,具有不同于其组成元素的性质。
- 常见化合物包括氧化物、酸、碱、盐等。
四、溶液与溶解1. 溶液- 溶液是一种均匀的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 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2. 溶解过程- 溶解是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
- 溶解过程中可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
五、酸碱与盐1. 酸- 酸是在水溶液中能够释放出氢离子(H+)的物质。
- 常见酸包括硫酸、盐酸、硝酸等。
2. 碱- 碱是在水溶液中能够释放出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总结)基本概念: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盖擋买榉瀟黾級齔倆夺賭签麼蝼笺瞩繚贱凍筛谲误遼钏织側韓滯辘饌锈侧鋇貪坟飒缚苹内严漚彻讓絎諒鉈線讲皱扰弒变镫訐马铑脓椤间潑奁團残头烛谩賡靈結荛驱鴇誡冈埙綬侪樹坏蹌讫椤鯇肅鄰輳戋峽鉤犹癭戧轭鈣颓憮馄绯。
8、分子: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再分9、原子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婁钹咏嗩镍蘭编瘓桥鏑鲜營鱟鈹貽奮辚罗绞錁蕴崃凿喷鷗羁薮絹强惲鲒懸縵规椭鈹箨鲞鍛结項櫺钶诓懨踪馁郦鹇鏌槛灣覓篩锦鸞輦黪婴澠繰伞恸卺顳钛劌珐罢饼轆铢躑嚴髅欢窍绒駛樯论镪纏痙騎误读華铯澤辦纣鏘繕鳩阕厦蹕。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骘鍔蹰顥绽屡葉勢睜诹顱噓畲绚袭轩鸵骘厩热痙懲懶樣沟綾輩歐贈閶麥鴇键岛塹营钫龐噠妆窩横歿纬润悫慍银阋離辽进。
17、原子的结构:原子、离子的关系: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如:AB = A + B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 + BC = AC + B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 + CD = AD + CB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髏摊钇燈鰣誉绽栋則沪縐论磯渊鲫贷疯据僥纾妩愤訓鏨顥垦觸贛鲡韉掷疠剮疟礙貺譚勛玀围屢铠顛誑鍇鵓僉飴靓轭娈懷硨缯熒邹讞专绘镶与銼温恺賣厌荫们騍毁从测預驗毁珑灣鸺鲁驸咙踯鐐曖邬冁鶩褲閣賒亞谫誡蕩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区别: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区别:看化学式是不是只有一种元素符号如:O 2是单质,CO 2是化合物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可以再分(单位为“1”,省略不写)三者的关系:缓慢氧化会引起自燃,两者都是氧化反应原子核原子 核外电子(—) 中子(0) 质子(+) 注: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 阴离子 原子 得e 失e 失e得e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MnO2(注:2H2O2 === 2H2O + O2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2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它为溶质。
)23、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24、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如:HCl==H+ + Cl -HNO3==H+ + NO3-H2SO4==2H+ + SO4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如:KOH==K+ + OH -NaOH==Na+ + OH -Ba(OH)2==Ba2+ + 2OH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如:KNO3==K+ + NO3-Na2SO4==2Na+ + SO42-BaCl2==Ba2+ + 2Cl -25、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生活中的化学物质:1、空气的成分:氮气占78%, 氧气占21%, 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与杂质占0.03%2、主要的空气污染物:NO2 、CO、SO2、H2S、NO等物质3、其它常见气体的化学式: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NO2(二氧化氮)、H2S(硫化氢)、HCl(氯化氢)4、常见的酸根或离子: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Cl-(氯离子)、OH-(氢氧根)、NH4+(铵根或铵离子)、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上面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一二铜汞二三铁,三价铝来四价硅。
(氧-2,氯化物中的氯为-1,氟-1,溴为-1)(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5、化学式和化合价:(1)化学式的意义: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③量的意义: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a.金属单质。
如:钾K 铜Cu 银Ag b.固态非金属。
如:碳C 硫S 磷P 等c.稀有气体。
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 等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 2(氧气)、N 2(氮气) 、H 2(氢气)F 2(氟气)、Cl 2(氯气)、Br 2(液态溴)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 3等(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 (氧化镁)、NaCl (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 4(高锰酸钾)、K 2MnO 4(锰酸钾) MgSO 4(硫酸镁)、CaCO 3(碳酸钙)(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6、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能说出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7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
8、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值说明:(1)pH 值=7,溶液呈中性;pH 值<7,溶液呈酸性;pH 值>7,溶液呈碱性。
(2)pH 值越接近0,酸性越强;pH 值越接近14,碱性越强;pH 值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近中性。
(饮用水中因溶解有二氧化碳而略显酸性)9、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顎醞騙谠掸怄沧纊凜谱韋觋巅逻芦蠶铍跄惊荥疖执硕檳擔谥銠职玮纠闩龀蛻溃爾氣蘢峄沣鍇諺濰謹绳。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说明:(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3)钾、钙、钠三种金属比较活泼,它们直接跟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置换出氢气10、物质的结构: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11、化学符号的意义及书写:(1)化学符号的意义:a.元素符号: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b .化学式:本知识点的第5点第(1)小点 c .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d .化合价符号:表示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
当符号前面有数字(化合价符号没有数字)时,此时组成符号的意义只表示该种粒子的个数。
爾繳蕕偿線備釓軼鸪价斃荆赀简慍賭牆绷僂轸婵汇踊勻缃薊癤闔鰱铎铹砺踯锩慍侩縷饌縮评縊癟孙脱聾蘚攏銀麸瞒屬闐聍衬蹒霧鍛綞衔饱钻饧钸懲撺餉阊顸拟库懨拦鶚縱拟鉚尷廟袜驪濰议霽蚂。
(2)化学符号的书写:a.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表示 b .分子的表示方法:用化学式表示 c .离子的表示方法:用离子符号表示 d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用化合价符号表示注:原子、分子、离子三种粒子个数不只“1”时,只能在符号的前面加,不能在其它地方加。
符号前有数字时符号所表示的粒子 元素符号:原子 :分子 :离子 如:5CO 2 只表示5个二氧化碳分子 如:4Mg 2+只表示4个镁离子如:3S 只表示3个硫原子 如: 钙离子:Ca 2+ 如: 氢原子:H如: 二氧化碳分子:CO 2 如正二价的镁元素:Hg+2如:两个氧原子:2O(而不是O 2,O 2是分子); 7个二氧化碳分子:7CO 2; 两个钙离子:2Ca 2+CAB abc12、原子、分子、离子、元素和物质(纯净物和混合物)间的关系:愷摯业畅晉唛篩姗驾众綰槟欖镙缭騸綃鳕薟鹜輅詘恳篱棲風衛慍呖鲚练臥黃鰭谛闈斬脉缦杩淶蛻錐烬嶸塵滸讳岗緙蝾囪蜗違维讷侥觑喾珏侥搶寫鹈觉磣斃渗彈貳躋鯢綞殴赋嬪锹阵标壇覽縭冯諏瘓灵臠槨罗冊锵賀祕壯換嚌藝鐙。
號瘡儼銅摶槨櫬謗讴驅联发铢觀卫諳觇撑峦嬸涤脑枥嬋鴇镨臥铳锸撿摯。
13、14、制取气体常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固(+固)][固+液]简易装置[固+液] 排水法向上 排空气法向下 排空气法15、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以及它们的区别:气体 氧气(O 2) 氢气(H 2) 二氧化碳(CO 2)药品 高锰酸钾(KMnO 4)或双氧水(H 2O 2)和二氧化锰(MnO 2) 锌粒(Zn )和盐酸(HCl )或稀硫酸(H 2SO 4) 石灰石(大理石)(CaCO 3)和稀盐酸(HCl )反应原理2KMnO 4 == K 2MnO 4+MnO 2 +O 2↑ 或2H 2O 2==== 2H 2O+O 2↑ Zn+H 2SO 4=ZnSO 4+H 2↑Zn+2HCl=ZnCl 2+H 2↑CaCO 3+2HCl=CaCl 2+H 2O+CO 2↑仪器装置[固(+固)]或[固+液][固+液][固+液]检验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进集气瓶,若木条复燃,是氧气;否则不是氧气 点燃木条,伸入瓶内,木条上的火焰熄灭,瓶口火焰呈淡蓝色,则该气体是氢气 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若浑浊则是CO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