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词现象研究
网络热词的背后与影响

网络热词的背后与影响网络热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可以是某个话题的代名词,也可以是流行语的代表。
张三丰、带盐洗牙、追星族等,都是近年来网络热词中的佼佼者。
虽然网络热词带给我们欢乐,但其背后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
网络热词背后:文化的融合和传承网络热词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比如,“张三丰”,是武术家的代名词,网络热词的流行让更多人认识到了我国武术文化的魅力,也让这种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下去。
再比如,“带盐洗牙”,本来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一个治疗方法,通过网络热词的传播,这个传统医学的方法得到了更多人的了解和关注。
网络热词背后:社会现象的反映和引领网络热词的流行,一方面反映了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另一方面也引领着某些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
比如,“追星族”,反映了年轻人对明星崇拜的现象,而这种崇拜的现象也加速了娱乐产业的发展。
再比如,“佛系青年”,反映了一种文化现象,即追求简单生活、排斥功利主义的一种人生态度。
这种人生态度逐渐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引领了一股新的时代潮流。
网络热词背后:品牌文化的营销和推广网络热词对品牌文化的营销和推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比如,“三里屯不打烊”,是购物中心的一个广告语,通过网络热词的流传,它成为了一种潮流文化的代表,让更多人记住这个品牌。
再比如,很多电视剧中的经典台词和流行语,也成为了很多品牌的代言语,像“小确幸”和“有点甜”,都成为了品牌推广的利器。
网络热词带来的影响网络热词的流行,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积极方面,网络热词的流行带动了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
它们成为了文化融合的媒介,让不同文化间互相了解和包容。
网络热词的流行,也加速了一些社会现象的发展。
比如,“带盐洗牙”和“佛系青年”,都成为了社会的焦点,引领了一些文化潮流的发展。
此外,网络热词也成为了品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了更多品牌的推广和宣传。
-如何看待网络热词

如何看待网络热词第一,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份,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网络新兴词汇,比如说“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等,对于这些新兴词汇的出现,我们不能简单的说好还是不好,更不能草率地评价对错,而是应该全面地、辨证地看待。
第二,我们要看到,这些新兴网络词汇的出现有其积极的一面。
这些新兴词汇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科技进步的体现,也是群众个性化表达的一种方式。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善待这样的文化,它是网络时代的代表,网络时代的烙印,新兴词汇是网络语言简便使用的体现,丰富了多元的文化体系,活跃了人们的生活,方便人们在网上进行交流,体现了文化的创新运用,在某些领域和范围内也发挥了汉语博大精深的作用。
第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词汇的出现,并不都是好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低俗的词汇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一些网络语言泛化也对汉语文化的规范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容易让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产生误解;一些容易使人混淆含义的网络词语,也对人民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这些网络新兴词汇,我们应该承认其在多元文化体系和价值观背景下存在的价值,这是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也要注意扬长避短,发扬其有利的一面,改善其不利的一面,通过一种合理的方式将汉语文化创新并传承下来,使网络语言更加规范和发展,大家使用起来更加方便易用。
对社会上的热门事件,在网上有很多简练的热词,对于热词有什么看法? 【试题类别】综合分析类之社会现象【考查要素】综合分析能力【解题思路】这是一道综合分析类题目,要求考生谈谈对热词的看法,这是一种要求考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考查形式,因此在答案中应当包含考生对于热词的态度,能够辨证看待热词的影响,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全面阐述自己对于热词的看法。
【参考要点】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成长之下,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网络热词现象的多维透视——兼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网 民 对 腐 败 现 象 或 者 执 法 不 公 表 现 出 强 烈 的 不 满 ,创 造 出 大量 反 腐 败 的 热 词 。 例 如 , 热 词 “ 和 腐 温
值是不言而喻的。
从 表 达 民意 到 引 导 民生 , 电 视 民 生 新 闻 要走 的路 还 很 长 ,有 理 由相 信 ,价 值 的提 升 、视 野 的拓 宽 ,将 为 电视 民生 新 闻提 供 更 广 阔 的 市场 前 景 。
报道中可 以看到,记者通过深入细致 的调查采访 ,向
观 众 及 消 费 者 揭 示 了蔬 菜 价 格 上 涨 之 谜 , 同时 ,也 为 政 府 管 理 部 门 提 供 了 平 抑 物 价 的 决 策 依 据 ,其 新 闻 价
[] 李晓兵 《 4 公民新 闻的发展与公共领域构建 》东南传播. 0 0 2 1 年第2 期
下几 类 :
1 民生 问题 类 、
民生 问题 一 直 上 网友 们 关 注 的焦 点 问题 。 网络 热
某 种 社 会 现 象 的 看 法 、 态 度 和 评 价 ,传 达 了 民情 民 声 ,记 录 了社 会 进 程 ,是 网 民公 民意 识勃 兴 的 结 果 , 也 是 网 民积 极 融 入 社 会 、关 注 民 生 、 发表 意见 、 参 与 社 会 进 程 的体 现 。 ” …可 以 说 , 每 一 个 网络 热 词 的 背 后 都 有 一 个 鲜 活 的 事 件 , 网 民 的 高度 参 与 使 特 定事 件 的 传 播 效 应 在 互 联 网上 迅 速 放 大 ,进 而 形 成 强 大 的 网
( 者:许海帆 ,陕西省艺术职业 学院教 师 ; 作 杨远远 ,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宣传部 )
・ 7 ・ 7
・
近年来网络热词的来源研究以十大网络用语”为例

2、互动性强、参与度高
网络热词往往源于网络社区,由网友们自发创造和传播。这种自下而上的传 播方式使得网络热词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参与度。网友们不仅积极使用这些热词, 还参与到热词的创造和改编中,使得热词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3、娱乐化、年轻化
3、娱乐化、年轻化
网络热词的传播还具有娱乐化和年轻化的特点。许多网络热词都带有戏谑、 嘲讽等意味,符合年轻人追求新奇、个性的心理特点。同时,这些热词也成为了 年轻人之间的一种社交方式,增强了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网络热词的传播
1、速度快、范围广
1、速度快、范围广
网络热词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往往在短短几天内就能席卷整个互联网。这主 要得益于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的广泛使用,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 加快。同时,网络热词的传播范围也极为广泛,不仅在国内流传,往往还能在国 际范围内产生影响。
2、互动性强、参与度高
3、引导舆论和影响决策
一些网络热词在传播过程中,会引发公众的广泛和讨论,进而形成一定的舆 论影响力。例如,“元宇宙”这个词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 讨论;而“丁真效应”则促使我们对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些 热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舆论方向,甚至对政府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网络热词的影响
三、网络热词的影响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对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它 们丰富了语言表达方式,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其次, 网络热词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能够迅速传播信息、扩大话题效应,成为 舆论引导的重要工具。然而,网络热词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一些热词带有贬义 或讽刺意味,容易对他人造成伤害。同时,一些热词过于追求新奇和刺激,容易 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和认知混乱。
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

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3篇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1九成受访者会使用网络流行语语言美不美要看是否具有独特的表达功能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了年轻人表达情感的主要语言方式之一。
有人认为这样的表达更直接、更准确,也有人觉得网络词汇让语言变得简单粗暴。
对此你怎么看?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xx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3.4%的受访者平时会使用网络流行语。
67.4%的受访者认为过多使用网络流行语会使代际沟通更加困难。
93.4%受访者会使用网络流行语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的丁歆经常使用网络用语。
“我一般在跟网友聊天时,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状态时会使用,因为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语境,大家都在这种流行语境下,你会自然融入进去。
但是在其他地方用网络用语,别人可能就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调查显示,34.3%的受访者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59.1%的受访者偶尔使用,仅6.5%的受访者完全不用。
“我在看直播或者发弹幕时会用网络用语,平时面对面交流一般不用。
”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学生梁杰认为,流行词是一种创造,“本来要说很长一段话的,用几个字就可以表达了。
另外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某些流行词就代表一个特定的意思,这样说会更加明确。
”“使用流行语就是为了好玩,大家对于一些词语会心照不宣地笑一下。
”丁歆觉得,网络语言会让语言异化,“我们会把一些传统词语进行解构,重新放到现在的聊天环境下,本质上来说是污染了汉语原本的语义的,但这可能也是流行文化的意义。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申小龙认为,网络语言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情感和心理。
网络交际平台为交际者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便于自由创造的语域。
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研究

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研究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研究导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中国网络流行语在过去二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网络交流中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更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
它们的演变过程中蕴含了社会心理、文化价值和网络环境的变迁。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的流变史进行研究,探讨其背后所体现的社会变化以及文化特点。
第一章 1990年代:探索网络边界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率十分低下。
这个时期的网络流行语主要集中在一些早期网络社区和贴吧上,如“吾乃金城武”、“吊炸天”等。
这些网络流行语基于网络角色扮演和自嘲式幽默的方式,反映了当时年轻人对于网络空间的一种探索和构建。
这个阶段的网络流行语表达了年轻人对于网络世界的好奇和对个人身份的探索。
第二章 2000年代:心灵契合的网络热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的网络社交开始蓬勃发展。
2000年代初期的网络流行语以一种更加普遍且流行的方式出现。
这些网络热词更多地来自于文化和社会现象的共鸣,如“神马”、“囧”等。
这些网络流行语表达了对日常生活中困境、尴尬和压力的诙谐化和幽默化,代表了当时年轻人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和抵抗。
第三章 2010年代:互联网文化的崛起进入2010年代,中国互联网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网络流行语更多地反映了互联网文化的特点,如“梦之队”、“老铁”等。
这些网络流行语通常来源于网络视频、网络游戏和社交媒体等互联网内容,代表了当时年轻人对于互联网文化的认同和追逐。
这个阶段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是更新更快、传播更广泛,短时间内就能成为全民知晓的词汇。
第四章 2020年代:网络文化与社交变革进入2020年代,中国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社交媒体的主要内容之一。
这个时期的网络流行语更多地表达了年轻人对于社会现象的关注和诘问,如“996”、“佛系”等。
这些网络流行语在表达自己对于工作文化、愿景理念和生活态度的态度上具有强烈的参与性和批判性。
网络热词的市场调研报告

网络热词的市场调研报告1.引言1.1 概述网络热词是指在特定时期内在网络上频繁出现、被广泛讨论和关注的词语或短语。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热词的出现频率和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加。
这些网络热词往往能够快速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对社会舆论、消费行为、文化传播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本市场调研报告将对网络热词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市场上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旨在为相关行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展望。
通过对市场环境和趋势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我们将尝试探讨网络热词的发展态势和未来趋势,为企业和行业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和建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中,我们将对网络热词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中,我们将对网络热词的定义、特点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市场调研的结果,展望网络热词的行业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展望。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将能够系统全面地了解网络热词的市场调研报告内容。
1.3 目的本报告的目的是通过对网络热词进行市场调研,深入了解网络热词的发展趋势、影响力以及可能的商业机会。
通过对网络热词的定义、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我们旨在为相关行业提供数据支持和发展建议,同时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报告展望网络热词的未来发展趋势,为行业发展提供预测和建议。
2.正文2.1 网络热词的定义网络热词是指在特定的时间段内,通过互联网或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和讨论的词汇或短语。
这些热词往往能够引起社会大众的共鸣,并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传播。
网络热词通常反映了当前社会热点事件、民生话题或文化现象,具有话题性、时效性和代表性特征。
网络热词的产生和流行往往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传播特性密切相关,包括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新媒体平台。
这些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快速发布和分享信息的便利,推动了网络热词的迅速传播和形成。
网络流行语现象开题报告

网络流行语现象开题报告1. 概述网络流行语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迅速并在特定时间段内广泛使用的词语、表达方式或网络用语。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流行语现象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常见。
本文将从流行语的定义、产生原因、流行期限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对网络流行语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2. 流行语的定义网络流行语,又称为网络热词或网络用语,是在互联网上迅速流行起来并被广泛使用的词语或表达方式。
这些流行语通常以简洁、幽默或引人注目的方式表达,并往往具有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身份认同。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与互联网社交媒体的普及息息相关,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扩散迅速,形成了独特而有趣的网络文化现象。
3. 流行语的产生原因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快速传播的互联网环境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信息的流动和交流,人们可以快速获取和分享信息,这使得流行语的传播速度大大增加。
同时,互联网的匿名性和互动性也为人们创造了更自由、开放的言论空间,使网络流行语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
3.2 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表达。
这种实时互动的环境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3.3 文化的碰撞和社会热点事件的影响网络流行语往往与文化符号和社会热点事件相关。
人们通过网络表达对文化事件和社会现象的态度和看法,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文化体验和身份认同。
一些具有突发性和独特性的事件也会成为网络流行语的源泉,推动其迅速流行和传播。
4. 流行语的流行期限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期限通常较短,大多数流行语的持续时间不超过数月。
这主要与网络媒体环境的快速更新和用户的兴趣迅速转移有关。
新的流行语不断涌现,而旧的流行语往往很快被人们遗忘。
然而,有些经典的网络流行语经久不衰,成为了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5. 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传播,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网络热词现象研究2008年以网络为平台的网络热词呈井喷状爆发,新词汇、新语录层出不穷。
2008年网络流行语言以“打酱油”、“做人不能太CNN”、“俯卧撑”、“叉腰肌”、“山寨”、“什锦八宝饭”等为代表,其中表达的既有网民的讽刺,也有网民的无奈,更有网民的智慧。
网络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词语本身的字面含义,它们成为网民对社会现象的某种态度和看法的代名词,赋予传统语言全新的含义,在网络热词的背后体现的是更深层的公民意识的崛兴。
一、网络热词,群体意见的另类表达网络热词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新闻事件中当事人的原话,比如“打酱油”、“很黄很暴力”、“做俯卧撑”;另一种是网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来的,如“做人不要太CNN”、“猪坚强”、“范跑跑”等。
资料链接:(1)打酱油酱油恒久远,一壶永流传‚打酱油‛的流行与‚很黄很暴力‛的风靡有异曲同工之处,均出自电视新闻。
广州一市民在就艳照门事件接受某电视台采访时说:‚关我X事,我是来打酱油的。
‛此话一出,即红遍网络。
若想表示不清楚某事,或者不想谈论某事时,都可以用‚打酱油‛代之。
有媒体称,这句颇搞笑的网络术语,却蕴藏着一种‚新道德‛,当网络舆论变身网络暴力干扰人们的现实私人空间时,我们的社会所缺少的或许正是‚关我X事‛的从容心态。
(2)很黄很暴力很黄很暴力很傻很天真此词是出自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一则关于净化网络视听的新闻里。
13岁女孩张殊凡在接受采访时说:‚上次我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来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关了。
‛这句话掀起的‚旋风‛恐怕是央视所始料未及的。
同时,它也将很X很XX这一句演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3)做俯卧撑在瓮安‚6.28‛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贵州官方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事件真相。
通报描述事发当日的情景,当事人李树芬准备跳河寻死时,其好友刘某正在桥上做俯卧撑。
‚当刘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李树芬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中‛。
随着瓮安事件真相渐趋明朗,以及‚房价不会跳水,只是在做俯卧撑‛、‚主持人博客曝光裸体做俯卧撑照片‛等炒作,‚俯卧撑‛迅速成为网络热词。
俯卧撑,英文名push一uP,谁也没有想到,除了爱好运动的网友或上体育课的师生会用上的这样一个体育用词,它还会成为如今炙手可热的网络流行词汇。
据调查,最早恶搞‚做卧撑‛的帖子是7月1日19时59分,网友‚流芳苑主‛就‚瓮安事件‛发表的《吃面要吃雪菜肉丝,运动要做俯卧撑!身体倍儿棒!》的帖子,此后网友纷纷效仿恶搞‚做俯卧撑‛。
由此,‚做俯卧撑‛已不仅是体育运动,而被网友恶搞,连夜火起来。
由于‚俯卧撑‛忽然蹿红,网游‚魔兽世界‛里也随即出现了一个名叫‚河边的俯撑‛的任务日志。
数以万计的‚俯卧撑帖‛7 月2日这天,很多网友一上论坛就发现满目都是俯卧撑,人们一开始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很快就学会了这个词语的网络应用。
有网友感叹,用‚井喷‛来形容‚做俯卧撑‛在网络中流行程度再也恰当不过了。
记者注意到,从7月1日晚出现第一个‚做俯卧撑‛的帖子,到7月2日晚10时,单是天涯杂谈一个论坛就有500多个主题帖在‚做俯卧撑‛,有的‚俯卧撑帖‛后面还有几十几百的跟帖在百度的‚俯卧撑吧‛—一个在2006年8月27日以请教网友‚练俯卧撑的问题‛起的贴吧里,7月1日8时前还只有70多个帖子,而到5日晚10时,帖子已经过万。
其吧主网友‚俊_藏马‛激动万分,发帖称‚我的贴吧终于出头了!‛只不过这一贴吧能以这样的方式起来,恐怕是他始料未及的。
而在各大论坛上也涌现出大量的关于‚三个俯卧撑‛的帖子,俨然一幅满网尽是‚俯卧撑‛的景象。
而日前,也有人在豆瓣网站上成立了‚俯卧撑小组‛。
‚做俯卧撑‛用法有点类似‚我是出来打酱油的‛,成了网友对一些问题因某种原因引而不发,甚至做立场中立状的代名词。
‚自从做了俯卧撑,腰也不痛了,背也不酸了,打酱油也有劲了‛,‚不关我事,做个卧撑就走‛。
做俯卧撑也确实成为了7月2日最常见的回帖,不管是什么主题的帖子下面,可能看到‚做俯卧撑‛,以致有网友将那些逢帖必回‚做俯卧撑‛的网友称之为‚俯卧撑党‛。
网友已产生逆反心理类似于‚飘过‛、‚路过‛、‚拿分走人‛,‚我是来做俯卧撑的‛、‚做三个俯卧撑就走‛,也成为了在论坛灌水者的最爱。
而如同‚酱油族‛一样,一哄而上的跟风以后,网友对‚俯卧撑党‛也有了厌烦的情绪。
曾有网友对频繁使用‚打酱油‛一词的‚酱油党‛们批判甚多,甚至评价为‚出来打酱油的流行,说明网友们的素质很低下,心灵很空虚,感情很冷漠‛。
(4)做人不要太CNN,做人不要太卡弗蒂在报道拉萨打砸抢烧事件中,美国CNN的新闻报道将一张反映拉萨街头多名暴徒袭击过路军车的照片剪裁为局部特写,故意淡化袭击者的暴力和群体色彩,严重歪曲事实,引发全球华人大签名,要求CNN道歉,并征集爱国律师起诉CNN。
同期,CNN新闻主播卡弗蒂在北京奥运火炬在美传递期间发表侮华言论,称中国人是‚一群五十年不变的呆子和暴徒。
‛由此,‚做人不能太CNN‛风靡网络,甚者被网友编成RAP风格的歌谣。
(5)猪坚强(6)范跑跑‚思想烈士‛也许并不是一个恶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汉川大地震后,四川一所私立中学教师范美忠在博客中的这番震后‚表白‛掀起轩然大波,被网友讥讽为‚范跑跑‛,并引发了一场关于‚道德‛的讨论。
其后,中国教育部公布修改后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保护学生安全‛首次被明确列入。
(7)囧不伯雷到你,就怕囧自己这是啥子面馆哦?‛近日,在渝中区国际村附近,一家奇特的面馆逐渐走红。
这家名‚囧小面‛的面馆老板是一名80后男生,大学毕业才3年,痴迷网络文化的他,给自己新开的面馆取名为‚囧小面‛。
到底这个小面怎么个‚囧‛法呢?越来越多的网友亲自来到这个饭馆一探究竟,结果是,每个吃过小面的人出来都会说:‚这儿硬是太‘囧’了!‛‚囧‛是一个汉字,读音Jiong;本义是‚光明‛的意思,一般的字典里也并没有这个字的踪迹,它原来一直是个罕用的生僻字。
随着网络文化突飞猛进,‚囧‛被年轻人赋予了新含义—表示无奈、尴尬、苦笑或者恶作剧以后的表情。
有人把它称之为‚21世纪最牛的一个字‛。
网友声音:网友‚夏至‛:‚囧小面‛味道确实够麻辣。
吃完后嘴角就起泡了。
网友‚豆豆‛:‚囧小面‛味道像重庆的麻辣火锅,里面到底是啥子作料?网友‚胖子456‛:应该多开几家连锁店,让更多的人吃到‚囧小面‛!2008年,一个古老而陌生的汉字因互联网而重生,这个字就是圈。
读音如‚窘‛,本意光明,但因其外观颇像一个人无奈、愁眉苦脸时的表情,网友赋予了它新的内涵:郁闷、悲伤、无奈、无语。
有学者直言用‚囧‛表达情绪,体现了中国式的智慧,是古老的文化和现代网络的完美对接。
无独有偶,‚槑‛(音同‚梅‛)字也因网络而‚枯木逢春‛。
两个‚呆‛组在一起,表比呆还呆。
面对网络语言的勃兴,有评论认为,这种现象折射出了文化的自我调节和完善机制,每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从‚叛逆‛到‚成熟‛的过程。
(8)山寨国货当自强,山寨要领航山寨一词据说源于广东方言。
通俗说即盗版、仿制等,这是一种由民间lT 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
最初以‚山寨手机‛之名闯入了公众视野,其后,山寨家电,山寨明星,山寨建筑等衍生品层出不穷,一时间神州无处不山寨。
(9)正龙拍虎‚新成语‛寓意社会公信力的缺失随着周正龙案二审的结束,持续了400多天的华南虎肥皂剧也划上了句号。
一个汉语新词因此诞生,那就是‚正龙拍虎‛。
据说是指某人或某集团为利益所驱动而做假,被揭穿后仍抵死不认。
‚正龙拍虎‛所表达的不只是对周正龙造假行为的批判,更是对一些官员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丑态的痛恨。
有媒体称其已成为蓄意造假和欺世盗名的代名词,寓意社会公信力的缺失或许,管理者的急功近利,才使假虎照招摇过市。
‚正龙拍虎‛是个笑谈,但我们不能一笑而过,而应该认真反思。
回首2008,这些网络流行语往往多伴随着重大公共事件的发生而走红网络,在坊间口传。
诚如学者所言,网络语言本身己成为体现世情民心的一个维度和观测点。
(10)什锦八宝饭2008年,中国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也有了自己的粉丝团,名为‚什锦八宝饭‛。
其实,早在2003年,胡锦涛、温家宝就公开了网民身份,向外界展现对互联网的重视。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又通过人民网,实现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同网民在线交流。
(11)新加坡<联合早报>:中国学生流行‚网语‛2007年07月23日‚Orz‛则是英语字母的象形文字,O代表头,r是人双手扶在地面,z是双腿跪在地上,意思是‚五体投地‛。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周末,读大学的GG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西,都是‘偶’非常‘稀饭’的。
就‘酱紫’,‘偶’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PM……‛读到以上文字,你不会不觉得一头雾水?其实,这就是目前中国中学生,甚至大学生每天使用的‚网络汉语‛,简称‚网语‛。
在中国,如果你不懂得这些缩写的网语,就说明你己‚老土了‛(过时了)。
文章开头文字中的网语包括:GG(哥哥),偶(我),稀饭(喜欢),酱紫(这样子),KPM(肯德基、必胜客、麦当劳)。
无独有偶,在台湾,年轻学生也流行使用网语,当地称为‚火星语‛。
例如,‚3Q‛是英语的ThankYou,‘orz‛则是英语字母的象形文字,O代表头,r是人双手扶在地面,z是双腿跪在地上,意思是‚五体投地‛。
大陆的网语大多数是汉语拼音的缩写,如MM(妹妹)、BT(变态)等。
台湾网语则多掺杂汉语以及台语。
当然,两地也有通用的网语,例如大陆就采用了来自台湾的‚偶‛,这其实是汉语‚我‛的谐音。
由于互联网流行,网语目前在中国学生当中大行其道。
由于网语太流行,就连一些大众体如电视、电台、杂志、报刊都开始采用一些最流行的网语。
由于大众媒体的推波助澜,网语目前在中国年轻人当中风行。
新闻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言,借助网络媒体的平台表现异常活跃。
网民通过新闻留言板、个人博客、论坛发帖跟帖等各种途径发帖盖楼、发表评论,用网络热词这种简单而另类的方式来表达意见。
广州一位市民在就艳照门事件接受某电视台采访时说:“关我X事,我是来打酱油的。
”此话一出立即红遍网络。
若想表示不清楚某事,或者不想谈论某事时,都可以用“打酱油”来表达。
“瓮安事件”后,人们对贵州省公安厅新闻发布会上的某些表述颇有争议,“三个俯卧撑”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成了人们表达质疑的代名词。
在网络评论平台未开通之前,大量的普通民众在面对新闻事件时,只能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交流看法。
但网络媒体不仅为公众提供了迅速的信息发布平台,也为社会营造了良好的言论交流平台,形成了观点的自由市场,使得群体意见的表达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