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陵中的帝陵有多少座 主要的陵区分别在什么地方
西夏王陵心得

西夏王陵心得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中国西北地区的一处历史名胜——西夏王陵。
作为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西夏王陵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估量。
在这里,我深刻感受到了西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西夏王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北部,是西夏帝国时期各级皇室贵族的陵墓群。
陵墓群包括了西夏帝国时期各级皇室贵族的陵墓,共有九座,其中包括了夏毅宗、夏宗室、夏孝宗、夏宁宗、夏宗宪、夏神宗、夏仁宗、夏宗师、夏宗弼等皇帝及王公陵墓。
这九座陵墓分别建于11-13世纪,是研究西夏王朝历史与文化的重要遗址。
进入西夏王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石雕牛。
这是西夏王陵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最大的石雕牛。
它长约7米,高2.5米,是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
据说,这座石雕牛是为了防止盗墓贼破坏陵墓而建的。
在牛的背部有一些小孔,据说是用来喷射毒箭的。
这座石雕牛体现了西夏帝国时期的军事文化和技艺水平,也是陵墓的重要保护措施。
走进陵墓,可以看到精美的壁画、石雕和器物。
其中最为壮观的是夏宁宗的陵墓。
夏宁宗的陵墓是最大的一座,占地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是中国古代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在陵墓的中央是一座高大的石碑,上面刻有文字和图案,可以推测出夏宁宗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
在墓室内有许多精美的器物、壁画和石雕,其中最让人难忘的是一尊高大的陶俑。
这尊陶俑高约2.5米,身穿华丽的衣服,手持武器,神态威武,给人以震撼的感受。
在墓室的四周还有很多石雕和壁画,描绘了西夏王朝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
参观完西夏王陵,我对西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西夏王陵是中国古代墓葬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不仅是西夏王朝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夏王陵的参观中,我不仅深刻感受到了西夏王朝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水平,更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灿烂多彩。
西夏王陵的参观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国的历史文化。
《银川的西夏王陵》高中作文800字

《银川的西夏王陵》高中作文800字标题:《银川的西夏王陵——历史的见证》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银川,有一个地方被誉为“东方金字塔”,那就是著名的西夏王陵。
这里是中国历史上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墓,也是中国最大的一座以黄土为材料建造的陵墓群。
西夏王陵位于贺兰山东麓,总面积58平方公里,共有9座帝陵和271座陪葬墓。
陵区地势平坦,四周有砂砾堆积形成的天然屏障,给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感觉。
站在陵区的最高处,可以俯瞰整个陵区,那些黄土堆砌而成的陵墓,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壮观。
西夏王陵是西夏文化的瑰宝,它见证了西夏王朝的兴衰历程。
西夏王朝是一个以党项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历史长达近200年,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战火的洗礼,西夏文化曾经一度被世人遗忘。
直到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进行,西夏王陵才逐渐揭开其神秘的面纱,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这个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王朝。
走在西夏王陵中,你可以看到许多精美的石雕和壁画,这些都是西夏艺术家们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这些艺术品既有汉族文化的影响,又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充分体现了西夏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同时,西夏王陵的建筑风格也十分独特,其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显示出了西夏王朝的强大国力。
然而,西夏王陵并非只是一座陵墓,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
它让我们了解到一个古老王朝的辉煌与衰落,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沉淀。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不能忘记我们的历史文化,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总的来说,西夏王陵不仅是银川的一张名片,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份重要遗产。
我们应该珍视这份遗产,保护好这份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夏文化,感受西夏的魅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西夏王陵介绍教学文案

“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山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 与候”
日本游客到中国旅游时, 看到西夏王陵,因其形 似埃及金字塔.而给王陵 冠以“东方的金字塔” 的称号。
传说
西夏王陵被当地人称为昊王坟,据说,李元昊本人很 残暴,在登基前杀了很多人,因此在修墓的时候,他 怕自己的陵墓被后人盗掘,所以就命令工匠每天修一 座墓,一年下来就修了365座, 死后,就葬选择其中一座墓就葬。 李元昊 现实考古结果:西夏王陵是由9 个帝王陵墓和253个陪葬陵墓组 成,为土葬。
❖ 地质地理条件好:地表多沙砾,土层薄,保水性弱,且无一条 河流从墓群中通过。
其旁有梯级断层,可以很大程度上削弱地震的破坏,地质结构 稳固。
Over
再见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丧葬习俗
❖土葬 ❖火葬 ❖女栅 ❖塔葬 ❖岩葬
墓室陪葬品
伽陵频迦(妙音鸟)
被考古人员称为狮身人面像和维那斯的结合体
右坐 为北 穆朝 ,南 形, 成按 东昭 西穆 两宗 行庙
次 序 , 左 为 昭 ,
献现
陵存
9
, 显 陵 , 寿 陵 , 庄 陵 , 康 陵
座 帝 陵 , 为 裕 陵 , 泰 陵 , 安
陵
,
西夏王陵的选址原因
❖ 风水好:“前有饮马塘,后又走马坡”(地理位置:位于宁夏 银川市西3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
❖ 观看效果佳:四周地理平坦开阔,古冢群数量的,看起来雄伟 壮观,特别是在日光照耀下金光灿烂,显得辉煌而有王者气质。 (其大小同北京十三陵规模相当)
❖ 天气好:位于季风的背风坡,焚风效应,降水少。
恢宏的帝王陵墓

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位于宁夏回族自 治区银川市西约30公里的 贺兰山东麓。
西夏王陵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寝,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 区内,分布着九座帝陵,253座陪葬墓,是中国现存规模 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被 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
图:霍去病墓与墓前石雕
在咸阳与兴平之间的五陵塬上的霍去病墓前,现建有茂陵博物 馆。位于陕西省距西安约40公里,是以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及大 型石刻群而内容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现有文物陈列室2座,汉武 帝故事造像艺术展一座,石刻廊房6座。总占地面积121486平方米。
茂陵博物馆图
汉武帝(前156年-前87,景帝之子)于公元前140 年登基,在位54年(曾用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
桥 陵
桥陵,又名桥冢,是唐睿宗李 旦之墓,位于陕西渭南市蒲城 县城西北15公里的丰山。桥陵 以山为冢,在山腹开凿地下宫 殿,在地面上绕山筑城,四面 各开一门。 桥陵园周长约13公里,陵园占地面积达8.5平方公里.因建于 开元盛世,各种设施十分崇厚。距今已历经1270多年风蚀雨 剥,但所保留的40多尊巨大石刻却依然眉目清晰,生动自然。 石雕排列成行,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堪称盛唐石刻艺术的 露天展览馆。陵区群山有“三山九峰一平台”的宏大气势, 神道两侧石刻精美,气势磅礴,有“甲天下”之美誉。是中 国封建社会最鼎盛时期的遗存代表,是陕西旅游东线“山— 水—城—陵”的重要环节和热点。
明· 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 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 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 麓的天寿山。
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 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 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 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银川机场附近的景点

银川机场附近的景点银川机场是宁夏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位于银川市西北部。
附近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和旅游胜地,包括历史文化遗址、自然风光和现代化建筑等。
本文将为您介绍银川机场附近的景点。
一、历史文化遗址1. 西夏王陵西夏王陵位于银川市贺兰山南麓,距离银川机场仅有20公里左右。
这里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墓群,包括了11座皇帝和12位后妃的陵墓。
这些陵墓建于11世纪至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皇家陵墓之一。
2. 鼓楼银川市鼓楼位于城市中心,距离银川机场约25公里。
这座建于明朝时期的古建筑是当年银川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当地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鼓楼高达33米,内部设有钟鼓室和观景台,游客可以登上观景台俯瞰整个城市。
3. 沙湖遗址沙湖遗址位于银川市西北部,距离银川机场约30公里。
这里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发掘出了大量古代文物和人类遗骸。
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件名为“沙湖人”的化石骨架,是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早期人类化石之一。
二、自然风光1. 贺兰山贺兰山位于银川市西南部,距离银川机场约40公里。
这里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山脉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地质公园之一。
贺兰山群峰起伏、峡谷纵横、风景秀丽,被誉为“黄河第一山”。
2. 沙坡头沙坡头位于银川市西北部,距离银川机场约50公里。
这里是黄河流域内最大的沙漠景观之一,被誉为“黄河上游第一奇观”。
这里有奇特的风蚀地貌、壮观的沙丘、清澈的湖泊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是旅游胜地和拍摄电影的理想场所。
3. 青铜峡青铜峡位于银川市西南部,距离银川机场约120公里。
这里是黄河流域内最美的峡谷之一,被誉为“黄河第一峡”。
这里有壮观的峡谷、清澈见底的河水、奇特的风景和独特的民俗文化,是旅游胜地和摄影爱好者的理想场所。
三、现代化建筑1. 宁夏博物馆宁夏博物馆位于银川市中心,距离银川机场约25公里。
这座新建筑是宁夏地区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展示了宁夏地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
西夏王陵遗址介绍

西夏王陵遗址介绍西夏王陵遗址是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北部的一处重要历史遗迹,由若干葬表和辅建造筑组成。
该遗址是中国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墓,也是西夏王陵群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处。
西夏王陵群始建于西夏王朝建立后的11世纪,直到13世纪末,西夏王朝灭亡后才停止使用。
现存的西夏王陵遗址共有十余座,其中以西夏第12代君主李乾顺的陵墓最为壮丽,由明代嘉靖年间修建的地山陵园和浑圆宝塔组成。
西夏王陵遗址位于积石山北麓的土湖草原上,地势平坦开阔,四周被山峦环绕,景色优美。
整个陵园以东西短轴为主要布局,面积达200多公顷,被称为"西夏王陵十福地"。
陵园内有丰富的植被覆盖,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进入西夏王陵遗址,人们首先会见到一座高大壮观的地山,被称为"天险"。
天险高约30米,由多层土石覆盖而成,层层叠叠。
陵园的中央位置是一座名为"H6陵"的巨大土丘,高达50米,占地面积8.48万平方米。
这是西夏王朝第六代君主李德运的陵墓,陵墓周围有三座辅陵,逐级递减,形成独特的陵墓群落。
东西中轴线上有两个重要的建筑群,一处是中心祭庙和钟鼓楼,一处是西夏王朝历代君主灵宫。
中心祭庙是一座宏伟的建筑群,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
其中主体建筑是一座寺庙,供奉着西夏历代君主的神位。
庙宇的周围是廊道和院落,环境幽静,气氛庄重。
灵宫群位于中心祭庙的西侧,它是供奉西夏历代君主灵位的地方。
灵宫群由许多小型的庙宇组成,每座庙宇就都是供奉一位西夏王朝的君主。
庙宇有的建筑精美,有的简洁朴素,但无论大小,都给人一种庄重庄重的氛围。
西夏王陵群的建筑艺术在整个中国境内独树一帜,体现了西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建筑材料主要使用土石和木材,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的资源。
建筑形式则是以天然丘陵为基础,创造出独特的土山陵园,使人既能感受到山的巍峨壮丽,又能体验到陵墓的庄严肃穆。
西夏王陵遗址是中国珍贵的历史遗产,也是人们认识、研究西夏王朝的重要场所。
美丽的宁夏我的家

宁 夏 五 宝
清
真
•
寺
清真寺 清真寺,也称 礼拜寺,是伊斯兰教穆斯 林礼拜的地方,词根为 “拜倒”的意思,因为穆 斯林礼拜时需要拜倒叩 拜。 名目 清真寺 (Masjid) 伊斯兰教建筑 群体的型制之一。是穆 斯林举行礼拜、穆斯林 举行宗教功课、举办宗 教教育和宣教等活动...
美 丽 的 银 川
火 石 寨
•
火石寨,在宁夏南部的西 吉县境内,由于它的山峦呈现 暗红色,尤其在绿树的掩映下, 如同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因而 取名火石寨。每当春夏时节, 满山遍野花草丛生,色彩斑斓, 蜂恋蝶舞,生机盎然。在稀疏 的林木间,还生长着一簇簇箭 竹,为北方山水增添几分南国 姿色。在火石寨方圆百里之内, 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兀立山 峰,其中著名的有扫竹岭、石 寺山、照壁山等,尤以天然石 城最为奇特。火石寨不但有令 人神迷的自然景观,还有十多 处石窟建筑,和须弥山石窟一 脉相承。
美丽的宁夏我的家
走进宁夏
古 西 夏 王 陵•Fra bibliotek西夏王陵位于宁夏回 族自治区银川市西约30公 里的贺兰山东麓。是西夏 王朝的皇家陵寝,在方圆 53平方公里的陵区内,分 布着九座帝陵,253 座陪 葬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 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 王陵园之一。 1988年被 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 景名胜区。被世人誉为 “神秘的奇迹”、“东方 金字塔”。
清平月· 六盘山
•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
•
•
• 天 高 云 淡,
望 断 南 飞 雁。
不 到 长 城 非 好 汉,
屈 指 行 程 二 万。 六 盘 山 上 高 峰, 红 旗 漫 卷 西 风。 今 日 长 缨 在 手, 何 时 缚 住 苍 龙。
西夏陵博物馆介绍

西夏陵博物馆介绍
西夏陵,又称夏陵、西夏王陵、西夏皇陵。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境内,是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帝王陵墓群。
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夏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陵寝之一,也是中国西北地区西夏文化的实物载体,被称为“东方金字塔”。
西夏陵位于贺兰山东麓的丘陵地带,面积约70平方公里。
整个陵园由外城、内城和中心部分组成。
内城内有大小陵墓80多座,现存主要陵墓有西夏景宗李秉诚及妃园寝5座、公主及妃园寝9座。
西夏陵以隆庆和陵为中心,包括庆陵、兴庆府和西平府等陵墓区。
其布局呈“凸”字形,分东、中、西三路布局。
东路由北至南依次为嘉陵神道(即皇帝的墓道)、皇后仪仗道(即皇后的墓道)和神道两侧的陪葬墓群。
中路主要分布着一系列陵墓,以隆庆和兴庆两陵为中心,包括3个家族的19座帝陵及宗室及大臣墓,规模庞大,气势宏伟。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夏王陵中的帝陵有多少座主要的陵区分别在什么地方本文导读:此外,九座帝陵现存碑亭遗址共16处,其中一号、二号陵各3座,三号陵2座,四号陵现只存1座西碑亭,五号陵3座,六号陵2座,七号陵2座。
八号、九号陵除陵塔外,所有地面建筑均被夷平,故碑亭已不存。
按照西夏陵区其他帝陵的陵园建筑规制、布局,估计八号、九号陵原来至少各有2座碑亭。
九号陵西碑亭曾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某单位基建时出土了4件雕像石碑座。
陵区北部偏东,有一座规模较大的陵邑性质的建筑遗址。
遗址内广场、道路、院落、水井和房屋等遗迹都清晰可见,布局十分规范整齐,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
四周筑有夯土城墙。
城内分前、中、后三个部分,中部和后部的正中各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殿堂,其他建筑多集中在城的前部和中部,并组成一座座封闭式庭院。
遗址中发掘出大批色泽鲜艳的绿色琉璃板瓦、筒瓦、瓦当、滴水、脊兽、鸱吻和其他建筑装饰构件,如乳白色或青白色带有冰裂纹的小白瓷板瓦、侧边有黑色釉的牛郎合瓦、精雕细琢的石刻。
陵邑附近,西干渠西岸、昊王渠及其东西两侧的自然冈丘上,由北向南分布着一系列西夏窑址,绵延七八公里,计几十余处之多。
其中有烧制方砖、长方砖、条砖、板筒瓦、瓦当、滴水、琉璃饰件等建材的砖瓦窑和石灰窑。
据研究人员推测,该窑址为专门烧制西夏王陵建筑材料而建。
除此九大陵区外,另有神宗李遵顼、献宗李德旺、末主李晛等独立陵区。
陵邑遗址西夏陵陵邑遗址是一个平面布局呈长方形的建筑群体,座北朝南,方向南偏东20度。
遗址中围墙、院落、殿堂等遗迹清晰可辩,其表面散布大量砖、瓦、瓦当、滴水、脊兽等建筑材料,以及碗、盘、瓶等瓷器碎片。
遗址最外围是一圈土筑墙垣,残高1米多,宽3米。
南面正中间的位置有城门遗址,但已经在现代施工中被翻土掩埋。
东、西墙南北两端原似各有一座门址,西城墙开有一面侧门,并筑有瓮城。
城内建筑自南而北自然形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两个东西对称的小型四合院建筑和中间一条宽阔的中心大道组成。
四合院似长方形。
其中东、西院外侧建墙,其余三面为房基,中间形成一个长方形天井;第二部分,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由三座相连接的四台院组成,两座呈方形居东西两侧,一座为长方形居中,三座相连形成凸字形。
凸字形底边是三座院落的过殿,也是一、二部分的分界线。
东院呈方形,边长56米,四面均有夯土房基,院内有1座天井,直径2米,已经被淤泥填满,院内东南拐角有高约2米的疑似楼阙类建筑遗迹。
西院除了没有天井之外,其余特征与东院相似。
中院呈长方形,长120米,宽50米,在南北中轴线上。
中院四面均为夯土房基,中部偏北有1座大型殿堂基址,南北长42米,东西宽28米,是整个遗址中心建筑。
第二部分北端东、西两拐角各有一条曲尺形墙址,将二、三部分分开;第三部分,只在中部有一座南北长方形基址,长34米,宽24米。
在整个遗址的北面,距围墙约十米外建有1堵墙。
该遗址是于1972年对西夏陵区进行调查时发现的。
1986年和1987年,文物部门先后两次这里进行过考古发掘,揭露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主要集中在第二部分的中院一带。
清理过殿堂、过道、厢房等建筑基址多处以及墙基、铺地砖、钢路石、路道等多处重要遗迹及遗物。
陪葬墓截至2014年,考古人员在西夏王陵共发现254座陪葬墓。
按陵区地貌和陵墓遗存格局将50平方公里陵区自南向北分为4区:1区以一、二号陵园为中心,有62座陪葬墓;2区以三、四号陵园为中心,有65座陪葬墓;3区以五、六号陵园为中心,有108座陪葬墓;4区以七、八、九号陵园为中心,附近残存18座陪葬墓。
254座陪葬墓可分为夯土冢、土家冢、积石冢三种:有的用黄土、碎石夯筑,呈圆锥或圆台形;有的用自然沙土、砾石堆积,呈土丘状;有的在沙土、砾石的土丘上码放石块。
据宁夏博物馆调查,陪葬墓分布方式多种多样,有一域双墓丛葬式、一域多墓丛葬式(包括一域三墓、一域四墓等)、联域并穴丛葬式等。
陪葬墓主人一般为爵高位重的皇亲国戚或贵族官僚。
每座帝陵的陪葬墓多寡不等。
在西夏陵区内,除了个别较大之外,绝大多数陪葬墓规模都比帝陵小得多。
在形制上,陪葬墓没有帝陵所必有的阙台、角台、献殿等个体建筑,在墓冢的形状、城垣的颜色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上,都有明显的差距。
在这254座陪葬墓中,多座陪葬墓被彻底发掘,其中第182号陪葬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时编号为108号陪葬墓)在墓中发现了残存的碑文,经整理后证实墓主人为西夏梁国正献王嵬名安惠。
部分考古人员在根据第161号陪葬墓与帝陵相近的陵台形制、发掘时发现的残存碑文及墓前盗洞的规格推断,该墓有可能是西夏在灭亡之前抢修完成的一座神宗李遵顼与献宗李德旺的合葬陵。
主要陵区综述截至2014年,西夏王陵遗址共确认出西夏帝陵9座,陵邑遗址1座,陪葬墓254座,窑址几十处,祖庙1座,除7号陵和182号陪葬墓外,其余墓葬的墓主人尚无法得到最终确认。
裕陵考古调查称1号陵。
陵区坐北朝南,方向南偏东15度。
地面建筑基本全部变成废墟。
整个陵园为封闭式外神墙包围,墙外有角台,陵园内从南到北有阙台、碑亭、月城、内城;内城中有献殿、墓道、陵台等建筑。
该陵园的外城已经全部倒塌,呈南北长方形,南北长360米,东西宽250米;南墙正中留有门道,宽约35米,其余三面封闭,墙体为夯土实心,外表包砌石块,厚度在1.7米左右。
陵园南端外神门内两侧建有东西相对的2座阙台,彼此相距65米,由黄沙质夯土筑成,基底呈正方形,每边长8米,高6米左右。
现残存平顶,周围残存板瓦、筒瓦残片以及砖块、褐红泥皮堆积。
陵园内共有三座碑亭遗址,其中在东侧有2座,西侧有1座。
靠北的一侧东西两座碑亭相对,距离阙台各40米,两碑亭相距65米。
西碑亭残存台基约1.5米,台面边长10米,台面残存铺地砖,台基周围被倒塌的残砖乱瓦及土石填起,堆积呈圆台型,堆积之上及其周围散布大量砖瓦、石碑碎块,还有少量琉璃瓦和槽心瓦残块。
东碑亭比西碑亭略高,其他情况与西碑亭类似。
东碑亭南侧10米处有1座小碑亭,堆积高约1米,正方形台基,边长约8米,其他残骸与另两座碑亭类似。
在碑亭以北约110米处有一处月城遗址,神墙多已倒塌,门址两侧各残存一段较高的墙体。
月城的墙体为黄沙土夯筑,夯层厚8至13厘米不等,月城内神道两侧各有两列石像生遗址,间距15米,石像生残块已很难找到。
月城以北为内城遗址,该遗址呈南北长方形,南北长约115米,东西长200米。
四面以神墙环绕,南端距离外城137米,东、西、北三面均相距22米左右。
墙基宽约3米,黄沙土分段夯筑,残存最高可达4米有余。
南神门遗址宽12米,周围有大量砖、瓦以及琉璃瓦、槽心瓦残块。
门址两侧墙体加宽,另外3面神墙正中亦辟门,都散见砖瓦,门道畅通。
内城墙四个转角处夯土皆残存较多,均有砖瓦等建筑材料散布。
在南神门内偏西约30米处有一处献殿遗址,残存台基为东西向长方形,台面长18米,宽12米,其上及周围散见大量砖、瓦、琉璃瓦、槽心瓦、脊饰等建筑材料。
从遗址堆积分析,献殿的风格疑似为歇山式殿堂。
在献殿之后约5米处为墓道封土,成鱼脊形状隆起,东南低西北高,除砂砾填土外,表面多较大的石块,其末端已经被破坏。
墓道封土北端东侧约15米处近距陵台的地方有1处钟虡遗址,仅剩高约4米,底面边长5米的夯土台,其周围散见琉璃瓦等建筑材料陵园内城西北有1处陵台,该陵台距离北墙35米,距离西墙45米,外形呈八角形,分七个层次,每层向内收分,顶部趋尖。
陵台夯土周身有椽洞,洞孔随收分成层分布,其孔径10至30厘米不等,陵台周围数布大量青砖、灰瓦及琉璃瓦、糟心瓦等建筑材料。
在外神墙的外侧有4处角台,外形呈覆斗型,高约5米。
前角台紧靠外神墙,其连线跨越月城中央。
台体为底边长4米的夯土筑成,均坍塌严重,周围有砖瓦等建筑材料,后角台在外神墙转角外侧。
嘉陵考古调查称2号陵。
陵主李德明,李继迁之长子,系西夏皇帝李元昊之父。
墓号嘉陵。
二号陵位于一号陵西北部约30米的位置处。
地面建筑基本全部变成废墟。
其除四周角台残存高度比一号陵略低之外,其余残存情况、整体架构、建筑组成、地理朝向等均与一号陵类似。
泰陵三号陵园座落在一片开阔地上,其西南约3公里远处为一号、二号陵,其北约1.5公里为五号、六号陵,其西约2公里则为四号陵。
三号陵园坐北朝南,方向南偏东55度。
地面建筑被严重破坏。
整座陵园从南到北由角台、阙台、碑亭、月城、内城、献殿、墓道封土、陵台等共同组成。
2000年10月至11月、2001年4月至6月以及2001年9月至10月,考古人员对三号陵园建筑遗址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揭露面积2万多平方米。
陵园南端左右两侧各有1座阙台遗址,两座遗址东西相距约120米,由纯净黄土筑成。
东阙台基部呈方形,边长约8米,高约8米,上部向内收,顶部有一较小的台基,顶部和周围散落有大量建筑残块,经过细致发掘后发现根部已经被掏空。
西阙台已剥落成2层圆台形状,台高6.8米。
周围散落砖瓦残块等建筑材料。
位于双阙台以北约50米有2座碑亭遗址。
碑亭东西相对,间距120米,已经全部被发掘。
其中东碑亭台基呈方形,边长21.5米,夯筑土台,台基四周以扭绳纹长方形砖砌成三级逐渐收缩的台阶,高2.35米。
台而为圆角方形,边长15.5米,中部为一圆形基址,直径13.4米,室内直径7.5米,其外为宽2.85米的墙基,室内铺方砖、中部残存3个人像石座。
周围有大量西夏文碑残块及铜铃铛、甲片等建筑材料。
碑亭南面开门,门内有25块方形花纹砖呈方形排列,门外延伸出斜坡式踏道。
在西、北两边侧有5座灶坑,灶坑凿穿了台基,内壁坚硬,有很重的烟痕,坑内堆积与台基上部堆积的残块种类相同。
发掘物中以建筑用砖最多,数量惊人,却极少见列瓦片。
由于破坏烧毁严重,屋顶的建筑风格已无法推测。
富有物征的花纹砖,图案达8种以上。
粗绳纹砖中部多在凹槽内有1汉字,如李、牛、言、五等汉字姓氏或记号,表明了营建陵园过程中曾有汉族工匠参与。
西碑亭堆积高约3米,表面布满残砖块,其间生有杂草,堆积范围在1000平方米左右。
在发掘过后,西碑亭上方加盖了简易保护棚,东碑亭已用砂土封盖。
碑亭北侧有一处月城遗址,该遗址呈东西长方形,东西长约130米,南北宽约50米。
月城筑于陵城南面,由东墙、南墙、西墙围成,南墙中部辟门,月城东墙、西墙北接陵城的南墙。
月城内东部、西部各有两列南北向的石像生基址残迹,两列基址东西间距8.8米,神道两侧的基址东西间距32米。
墙垣夯土版筑,基宽2.45至2.55米,夯层厚0.07至0.1米,墙体残高多不到1米。
月城北侧为内城遗址,四面用神墙环绕,呈南北长方形,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60米。
占地约40亩。
神墙中部较窄,靠近转角渐宽大,纯净黄土分段夯筑而成,中部每段约3米,残高约3米,比较平齐,各段如须弥座形状。
神墙四处转角皆很高大,类圆柱形,从各转角往神墙两侧,连体圆柱愈来愈矮小,各有5个,共4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