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腹足类介绍
螺的种类图片大全

螺的种类图片大全
螺是在白垩纪以前就存在的一种腹足类动物,特别是指有一个封闭的壳,可以完全缩入其中以得保护的腹足类动物,没有壳的腹足类一般称为蛞蝓,螺常见的种类有椰子螺、福寿螺、田螺、泥螺、香螺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螺的种类图片大全吧!
椰子螺
椰子螺又称为椰子涡螺、木瓜螺等,贝壳黄褐色,状如木瓜,光滑而有黑褐色斑,肉食性,喜食贝类及底栖性小动物,主要分布在温热带沙泥质浅海域。
福寿螺
福寿螺别称大瓶螺、苹果螺等,属瓶螺科瓶螺属软体动物,外观与田螺极其相似,具有个体大、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产量高等特点,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
1981年引入中国,目前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泥螺
泥螺别称泥蛳、泥糍、麦螺蛤、泥蚂等,螺科泥螺属仅有的一种动物,为太平洋西岸海水及咸淡水特产的种类,体呈长方形,头盘大而肥厚,外套膜不发达,侧足发达,遮盖贝壳两侧之一部分,贝壳呈卵圆形,幼体的贝壳薄而脆,成体较坚硬、白色,表面似雕刻有螺旋状环纹,
1。
淡水腹足类介绍

生态分布和意义
前鳃亚纲的生活习性与肺螺亚纲基眼目的种类相比是不同的,前者具厣和鳃,营水生生
活;后者鳃已消失,代之在外套膜壁上密生血脉网的“肺”,营两栖生活。这与生态习性 密切相关。现将各种螺类分布的环境简述如下:
潮湿地区 即沟边、河岸、池塘岸边、及湖泊周围的滩地等,随常年水位变化,时而有水
,时而干枯,由于水位涨落,造成这些地区潮湿和杂草丛生;另有一些通海的河口地区, 经常受海潮影响而造成水位涨落,这样的环境是一些两栖性的螺类栖息的场所,如钉螺及 拟沼螺等;
石灰质,如纹沼螺 P.striatulus、中华沼螺
P.sinensis
豆螺属Bithynia: 为本科中中等大小的 种类。壳长卵形或宽圆锥形。贝壳光滑。 壳口光滑呈椭圆形或近方形。口缘不甚 厚。无脐或脐缝。厣石灰质,如赤豆螺 B.fuchsiana
(四)黑螺科 Melaniidae 贝壳呈长锥形。壳面有各种雕刻。皮层厚,色深。缝合线浅。厣角质。吻短 。足宽而短,具前沟。眼位于触角外侧。鳃很发达。有阴茎。全淡水产。
椎实螺属Lymnaea 贝壳薄,长圆椎形。 右旋。无厣。螺旋部尖而长。壳口椭圆形,
其高度小于或略等于螺旋部高度。我国只有 静水椎实螺一种,如静水椎实螺L.sragnalis
萝卜螺属Radix 贝壳 薄,卵圆形。右旋。无 厣。螺旋部短小而尖锐。 体螺层极膨大。壳口大, 轴缘宽,轴部弯曲。 耳萝卜螺R.auricularia贝 壳较大,壳高约为 24mm,宽8.4mm,壳 口高21.5mm,宽 14.3mm。螺旋部小, 体螺层膨大,壳口大, 向外扩张呈耳状。内缘 在螺轴处有一明显的皱 褶。壳面黄褐色。本种 是非常普通的种类,广 泛分布在各种水域中。 在我国除福建、广东、 广西、贵州、台湾较少 记载外,其他各省均有 分布。
贝类学重点

1、贝类主要特征:1、身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通常由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构成。
2、除瓣鳃纲外,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
3、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4、体腔退缩为围心腔。
5、间接发育的具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头足类为直接发育。
2、瓣鳃纲主要特征:1、鳃通常呈瓣状,故称“瓣鳃类”。
2、身体左右侧扁,有左右两壳,又名“双壳类”。
3、头部退化,足部发达呈斧头状,故又称“无头类”或“斧足类”,神经系统简单,由脑侧、脏、足3对神经节及其相连的神经索构成。
4、心脏1个心室2个心耳。
5、肾1对,一端开口于围心腔,另一端开口于外套腔。
6、大多数雌雄异体,少数为雌雄同体。
7、发育期间经过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3、腹足纲的主要特征:1、足部发达,位于身体的腹面,故名“腹足类”。
2、有一个螺形的贝壳,也称“单壳类”或“螺类”。
3、头部发达,有口、眼及1对或2对触角。
4、部分种类内脏囊因发生时经过旋转而形成左右不对称。
5、神经系统由脑、侧、脏、足4对神经节及其连结的神经组成,结构比较复杂。
6、心脏位于身体背侧,有1个心室,1个或2个心耳。
7、雌雄同体或异体。
8、发育期间经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4、头足纲主要特征:1、头部和足部很发达,足环生于头部前方,故名“头足类”。
2、多数能在海洋中作快速,远距离的游泳。
3、除鹦鹉贝具外壳,其他种类为内壳或退化。
4、神经系统较复杂,神经节集中在头部。
5、头部两侧各有1个构造复杂的眼睛,足部特化由8条或10条腕及一个腹面的漏斗组成。
6、心脏有2个或4个心耳,相当于鳃的总数。
7、口内有鄂片和齿舌,多数种类在内脏的腹侧具墨囊。
8、雌雄异体,体内受精,直接发生,无变态。
5、贝壳的形成:角质层、棱柱层由外套膜背面边缘分泌,珍珠层由外套膜全表面分泌。
6、贝壳:贝壳可分为三层,最外一层为角质层或皮层;中间的为棱柱层,又称“壳层”,内层为珍珠层,又称“壳底”。
古生物地层学第五章动物界3-6节

地史分布: 出现:寒武纪(∈) 繁盛:古生代 减少:中生代起 ,至今约存仅百属。
腕足类外形图
第五章第三节
腕足动物门
腕足类横切面图
第五章第三节
腕足动物门 一、壳形基本特征和常见壳形
腕足动物壳形基本特征是: 两瓣外壳分为腹壳和背壳,两壳大小不等,腹壳 较大,背壳较小,但每瓣壳的本身是左右两侧对称的, 壳面有生长线。 腕足动物的壳形有正视和侧视之分。 正视:从背壳或腹壳方向观察外壳轮廓的形态。 侧视:从外壳的两侧方向观察两壳的凹凸方向和 程度。
软体动物门分为:单板纲、多板纲、无板纲、掘 足纲、腹足纲、双壳纲、头足纲、竹节石纲和软舌螺 纲等,其中腹足纲、双壳纲和头足纲最为常见。
第五章第四节
软体动物门
二、腹足纲(Gastropoda) 腹足类大多水生,少数陆生。有爬行、浮游和凿 穴等多种生活方式。其软体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 分。头部发达,肌肉足位于腹部,主要用于爬行,故 名腹足类。水生类用鳃呼吸,陆生类用肺呼吸。身体 外面有一个螺旋形外壳。
第五章第三节
腕足动物门
四、壳外构造
腕足类壳后端的尖端部分是壳喙,壳喙附近壳面 凸起最大的部分称为壳顶。两壳开闭时的接触线称为 铰合线。铰合线的两端称为主端,主端圆或方,或伸 展成翼状。自壳喙向主端延伸的壳面称为壳肩,壳肩 呈棱角状或浑圆状。壳喙、壳肩与铰合线之间的三角 形壳面称为铰合面(基面)。铰合面中央的三角形肉 茎孔称为三角孔。腹壳上的壳喙、壳顶、铰合面和三 角孔等构造都比背壳上的要发育。
第五章第四节
软体动物门
韧带:起开壳作用,按其在壳上附着的位置,主要 可分外韧带和内韧带两类。 外韧带:在壳外附着在基面或盾纹面上,分别称为 全韧式和后韧式韧带; 内韧带:在壳内附着在弹体窝或内韧托中。 铰合构造:位于铰缘之下,由铰板上的铰齿和齿窝 所组成,铰齿与齿窝呈相间排列,两壳的铰齿和齿窝互 相嵌合,从而起到两壳开闭时铰合的作用。 铰齿分为主齿和侧齿。 主齿:位于喙下,较粗短,与铰缘呈大角度相交; 侧齿:远离喙,多呈片状,与铰缘近于平行。 铰齿的数目、形状和排列的不同,构成许多齿型:
腹足类

感谢观看
腹足类动物包括有植食、肉食、腐食、悬浮取食,以及寄生等多种不同的食性。
植食性
包括前鳃类中许多海产及淡水生活的种类、绝大多数的后鳃类及肺螺类。植食性是腹足类中最重要的取食习 性。
齿舌植食性的腹足类是以各种海藻,水生或陆生植物为食,根据不同的生活环境而取食不同的植物,有些种 甚至造成农业上的危害。
腹足类是以齿舌做为刮取食物的器官,齿舌的取食方式也因种不同,具有锉、刷、刀及运输器官等多种机能。 齿舌上有成排的细齿,每个横排细齿的数目可由几个到几百个,分为中央齿(central tooth),通常一枚、其 两侧为侧齿(lateral teeth)一对到许多对,再两侧为一对到许多对边缘齿(marginal teeth)。每种细齿的 形状、数目及排列等特征为分种属的依据之一。
运动
腹足类的足富有肌肉质,适合于在各种条件下运动,但常与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相关。大多数地面或水底爬 行的种类,是以足部肌肉的收缩来推动身体前进
。例如大蜗牛(Helix)运动时是先由足部的纵肌收缩,收缩到最高峰时,足底局部抬起离开地面,随后纵 肌松弛,抬起的部分落回地面,这样便前进一步,如此的收缩波可以在足的局部范围内进行,也可在足的全长内 发生,也可以左右交替收缩前进。纵肌的收缩由后向前推动身体前进,所以伸缩波与运动波方向一致。也有的种 类靠足部伸肌伸长,然后横肌收缩从而拖曳身体前进,这样的伸缩波与运动方向相反。
腹足类其中原始的种类,例如原始腹足目(Archaeogastropoda)还具有一对鳃,鳃均为双栉状(即鳃轴的 两侧均有鳃丝),由于身体的扭转,外套腔移到了身体的前端,水由前端流入经过外套腔时,鳃在此进行气体交 换,并将代谢产物等排出物随水流带出体外,为了避免排出物对鳃及外套腔的污染,一些种类在外套膜及壳的前 缘中背处出现裂缝。
蛞蝓

蛞蝓蛞蝓- 生物蛞蝓编辑词条蛞蝓,又称水蜒蚰,中国南方某些地区称蜒蚰(不是蚰蜒),俗称鼻涕虫,是一种软体动物,与部分蜗牛组成有肺目。
雌雄同体,外表看起来像没壳的蜗牛,体表湿润有黏液,民间流传在其身上撒盐使其脱水而死的扑杀方法。
蛞蝓是腹足纲(Gastropoda)中壳退化的软体动物。
壳可退化为一体内片状结构,成一列颗粒,或完全消失。
有的危害园林。
肺螺亚纲(Pulmonata)俗称蛞蝓,其体软,有黏液,生活在潮湿的场所(淡水产者仅知一种)。
温带地区常见的阿勇蛞蝓科(Arionidae)、蛞蝓科(Limacidae)和嗜黏液蛞蝓科(Philomycidae)的种类取食真菌和腐叶。
吃植物的婆婆纳蛞蝓科(Veronicellidae)见于热带。
吃其他螺和蚯蚓的肉食性蛞蝓包括欧洲的小壳螺科(Testacellidae)。
后鳃亚纲(Opisthobranchia)的海生的腹足类有时可称为sea slug。
基本信息中文学名蛞蝓别称土蜗蜒蚰界动物界门软体动物门纲腹足纲亚纲直腹足亚纲目异鳃总目亚目有肺目种蛞蝓二名法Limaxmaximus 扩展阅读本草纲目-蛞蝓更多>> 「释名」陵蠡(音螺。
《本经》)、附蜗蜒蚰螺(详下文)。
「集解」《别录》曰∶蛞蝓生太山池泽及阴地沙石垣下。
八月取之。
弘景曰∶蛞蝓无壳,不应有蜗名。
附蜗,即蜗牛也。
岂以其头形似蜗牛,故亦名蜗欤保升曰∶蛞蝓即蜗牛也,而《别录》复有蜗牛一条。
虽数字不同,而主疗无别,是后人误出。
正如草部有鸡肠,而复出繁缕也。
按∶《尔雅》云∶ 蠃,蝓。
郭注云∶蜗牛也。
《玉篇》亦云∶ 蝓,行则角出,惊之则缩,首尾俱能藏入壳中。
苏恭以蛞蝓为无壳蜗牛,非矣。
今《本经》一名陵蠡,《别录》又有土蜗之名,蜗蠡皆螺壳之属,不应无壳也。
今下湿处有一种虫,大于蜗牛,无壳而有角者,云是蜗牛之老者也。
宗曰∶蛞蝓、蜗牛,二物也。
蛞蝓二角,身肉止一段。
蜗牛四角,背上别有肉,以负壳行。
底栖动物腹足类形态与种类

二、腹足类形态结构
软体动物 腹足类 瓣鳃类 头足类
螺 旋
一个贝壳 Hydrobiology
贝壳形状
圆锥形
塔形
萝卜形
螺旋部
壳 口
贝壳外部结构
一个螺层 体螺层
厣
贝壳内部结构
内
脏 团
头 部
足
三、腹足类的繁殖方式
卵生:体内受精,卵被储存在卵袋内,产于体外,周 围被土所包围,形成一个带泥的泥皮卵,贴在水草 茎杆与岩石上。 卵胎生:受精卵在体内发育,成为自由活动的幼螺, 再产于体外,其发生过程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底栖动物腹足类形态与种类
一、软体动物
腹足类 (螺)
分节,分为头、足、内脏囊三部分
• 头部有口、附属器和感觉器官;足具强健的肌肉组 织,为主要运动器官;内脏囊包含心脏、消化、生 殖等器官
• 身体柔软,其体外包背着外套膜和由外套膜所分泌 的坚硬贝壳
四、分类与常见种属
腹足纲 前鳃亚纲 后鳃亚纲 肺螺亚纲
1. 圆田螺属
螺层
4653 2
体
1
螺
层
2. 环棱螺属
环 棱
3. 萝卜螺属
螺旋部短而尖
形似“大耳朵”
无厣
4. 钉螺属
纵 肋 纹
螺旋部 较高
钉螺为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寄主
第九章 软体动物门

一、单板纲
绝大多数为化石种, 已灭绝了近4亿年; 现仍有少数生存,如 新碟贝被称为“活化 石”。 两侧对称,具贝壳, 腹足强大,海底滑行。
活化石
狭义概念 活化石是指曾经繁盛于某一地史时期,种类多, 分布广,形成重要的化石生物类群,现残存于个 别地区并且变化不大的孑遗种(银杏)。 广义概念 活化石也泛指发生于地史时期而至今犹存的生 物,如寒武纪即出现,现仍广泛分布的舌形贝。
五. 体腔和循环系统
体腔
软体动物的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围心 腔及生殖腺和排泄器管的内腔。 初生体腔则存在于各组织器来自的间隙,内有 血液流动,形成血窦。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窦及血液组成。
心脏 心室一个,壁厚,能搏动;心耳一个或成对,常与鳃 的数目一致。心耳与心室间有瓣膜,防止血液逆流 血管 分化为动脉和静脉。血液自心室经动脉,进入身体 各部分,后汇入血窦,由静脉回到心耳,故软体动物为开 管式循环。 一些快速游泳的种类,则为闭管式循环。 血液无色,内含有变形虫状细胞。有些种类血浆中含有血 红蛋白或血青蛋白,故血液显红色或青色。
外套腔移到前端之后,水流、鳃、肛门、排泄孔及生 殖孔都通畅了。但使一侧的器官发育受到阻碍,使身 体只留下了一个鳃、一个心耳及一个肾,内脏囊由对 称变成了不对称。
总之,腹足类的体制变成了不对称,螺旋与扭转是两 个过程,许多化石证据说明螺旋是先于扭转。在腹足 类的进化中扭转过程是从寒武纪到奥陶纪内完成的, 这一进化过程在海产腹足类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得到了 重演(笠贝,仅2-3分钟)。
圆田螺感官发达
皮肤有感觉作用、触角灵敏、平衡囊(位
足神经节内侧)内有细小的耳石,可维持身体
平衡、眼为视觉器官、嗅检器为皮肤突起是化 学感受器。 圆田螺的神经、感官发达,与其活动的生活方 式相适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螺属Rivularia 壳特厚,螺层表面平滑,无螺棱(环棱),螺塔低,体螺层大, 可食用。如耳形河螺R.auriculata。
螺蛳属 Margarya螺壳长,壳质厚而坚实。壳顶钝,壳面具环助,珠粒状突起或 棘状突起。每两螺层之间,除缝合线之外,有一阶梯平面。肉昧鲜美,可供食用
(二)、盘螺科Valvatidae 贝壳小,螺层少。壳面平滑或具助。脐孔大。厣角质,薄,环纹密,核位于中央。
圆田螺属Cipangopaludina贝壳表面平滑,一般不具环棱,螺层膨胀。缝合线较深。本 属种类个体较大,食用价值较高。常见的种类有胀肚圆田螺C.ventricosa、中国圆田螺 C.chinensis和中华圆田螺C.cathayensis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环棱螺属Bellamya 贝壳 中等大。圆锥形或低锥形。 螺层面近子平直。体螺层 大,具螺棱(环棱)。脐 孔窄小.壳口卵圆形,口 缘薄利,上端角状。本属 有些种类分布广,数量大, 可供食用。如梨形环棱螺 B.purificata、铜锈环棱螺 B.aeruginosa和方形环棱螺 B.quadrata
有羽状鳃一个,伸出在颈部,全长游离。右侧有一个外套丝,二者均时常摆动。雌雄 同体。 盘螺属Vavata:贝壳呈圆盘形。螺层圆。缝合线深,口缘薄。脐孔宽深。具厣 。
(三)、螺科Hydrobiidae 贝壳小, 多少呈尖锥形。壳口卵圆形,周缘完 整,常增厚。厣角质或石灰质,栉鳃一个。雄性交接器官位于右触角后方偏 中央处。卵生。本科不少种类皆为寄生吸虫的中间宿主。
贝壳的旋转由右旋和左旋之分,绝大多数种类石右旋的。方位的确 定,只要将壳顶向上,壳口向观察者,壳口在螺轴右侧即为右旋;反 之,如在左侧,则为左旋。
腹足类足的后端常能分泌出一个角质的或石灰质的保护物,称为厣。当动物
身体全部缩入壳内时,可把壳口盖住。它的形状和大小,一般与壳口一致,但有 些种类厣小或极小。在厣的上面生有环状或旋状的生长纹,生长纹围绕着的中心 称“核”,核的位置在各种螺类是不同的。肺螺亚纲的种类是没有厣的。
腹足类的足部一般也很发达,有一宽广 面适于爬行生活。
外套膜:腹足类的外套膜能盖住全部内脏囊,其间的空隙即外套腔。在内脏囊不对称
的种类中,外套腔印制内脏囊的左侧或前方;腔中有鳃、肛门和生殖排泄孔等。外套腔有 一孔与外界相通。孔口通常由外套膜缘延长而形成的水管。
综上述,腹足类的形态特征可归结为如下几点:
短沟蜷属Semisulcospira: 贝壳 为本科中等大小的种类,塔形。 壳面光滑或具环助、纵助或粒 状突起。壳口卵形,上下两端 均呈角状。本属为卫氏肺吸虫、 中华枝睾吸虫的中间宿主。
椎实螺科Lymnaeidae 贝壳较薄,稍透明,一般右旋,螺旋部一般低矮。壳口大,无厣。触角扁 平,略呈三角形,眼位于触角基部内侧。下外套叶不存在。齿舌上的中央 齿狭小,末端具小齿。本科有些种类分布广,很习见。
旋螺属Gyraulus 壳小,为4 -5个迅速增长的螺层组成, 体螺层近壳口处扩大并斜向下
侧。壳口椭圆形。习见种白旋
螺、扁旋螺等,如白旋螺 G.albus、扁旋螺pressus
圆扁螺属Hippeutis 壳小,凸镜形或扁圆形,螺层凸。体螺层大,并
包住前一螺层的一部分,周缘具螺棱。壳口椭圆形或三角形,如大脐圆 扁螺Humbilicalis、尖口圆扁螺H.cantori
钉螺属 Oncomelania 贝壳塔状, 螺层膨突。壳顶尖,壳表平滑或有肋。 脐孔不显著。壳口卵圆形,厣角质。 本属为日本吸血虫的中间宿主,如湖 北钉螺O.hupensis
沼螺属Parafossarulus: 为 本科中中等大小的种类。 壳卵锥形。壳质厚而坚。 螺塔高锥形,螺层略凸, 具螺旋纹及螺棱。具脐缝。 壳口卵圆形。口缘厚。厣
三、生殖 前鳃亚纲的种类,除了盘螺科种类之外,都是雌雄异体。肺螺亚纲的种类都是雌雄同体
。雌雄异体的种类,生殖器官在雌性由卵巢、输卵管、蛋白腺、受精囊及交接囊等组成。 雄性的由精巢、输精管、前列腺及阴茎所组成。雌雄异体的种类生殖器官由两性腺、两性 管所组成。它包括雌性器官的副蛋白腺、蛋白腺、受精囊、输卵管的子宫部分、输卵管、 阴道和雄性器官的前列腺、前列腺管、输精管、阴茎囊及阴茎等。在不同种类中,性器官 具有自己的特征,可作为分类上的特征。大多数种类是卵生的,受精卵被储存在卵带内。 卵带内储存卵数不等,如钉螺,卵带含卵一个,将卵产于土内,周围被土所包裹,形成一 个带泥皮的卵,外观上好像一泥球。椎实螺科、扁卷螺科的种类及!螺科中沼螺数的种类 等,卵带内常含卵几十个到一百余个,卵带常常贴在水草茎叶,水中岩石、砖块上。少数 种类为卵胎生,如田螺科的种类,它的受精卵,在体内发育成能自由生活的幼螺,再产出 体外。由受精卵孵出幼螺生长达到性成熟所需的时间,因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如湖北钉螺 在温度适宜季节,经84天生长可达性成熟;耳萝卜螺孵出幼螺一般只经60天左右就可达性 成熟;中国园田螺一般情况下要近一年才达性成熟。
1.身体明显的分头、足、内脏囊三部分。内脏囊在发生期间经过旋转,使两侧发育 不平衡成为左右不对称。
2.外套膜分泌形成的螺旋形贝壳一枚,故名单壳类,又称螺类。 3.足 面(足底)广阔,因足常位于身体的腹侧,故又称腹足类。 4.头部发达,具1-2对触角。 5.口腔形成口球,内有齿舌,齿舌极发达,形态随种类而异,为分类主要依据之一 。
沟渠、池塘、水稻田此类环境底质肥沃,水生植物生长茂盛。适合田螺科、!螺科、椎 实螺科、扁卷螺科等种类的生存;
湖泊水面宽广,水生植物繁茂,通常螺类种类繁多,有大量的田螺科、黑螺科和!螺科 的种类栖息着。湖泊沿岸水草丛中也有椎实螺科、扁卷螺科的种类。如螺蛳 Margaryamelanioides只栖息与我国云南省的某些湖泊中;
石灰质,如纹沼螺 P.striatulus、中华沼螺
P.sinensis
豆螺属Bithynia: 为本科中中等大小的 种类。壳长卵形或宽圆锥形。贝壳光滑。 壳口光滑呈椭圆形或近方形。口缘不甚 厚。无脐或脐缝。厣石灰质,如赤豆螺 B.fuchsiana
(四)黑螺科 Melaniidae 贝壳呈长锥形。壳面有各种雕刻。皮层厚,色深。缝合线浅。厣角质。吻短 。足宽而短,具前沟。眼位于触角外侧。鳃很发达。有阴茎。全淡水产。
腹足类头部一般很发达,多少呈圆筒状,有的稍扁,上面生有触角一或两对,触 角一般为圆锥形或呈棒状、扁三角形、触角能伸缩。头部通常具眼一对。眼的位 置可在触角顶端、中部或基部。在头部腹面有口,口大多突出成吻。口腔内面有 颚片和齿舌。颚片位于口腔的前部,一般为左右分离的两片。但也有愈合为一片 的,位于口腔腹面的。
淡水腹足类介绍
一、形态和功能
腹足类大多具有一个螺旋形的贝壳,贝壳形状随种类而异,变化很大 ,它是鉴别种类的重要特征。贝壳可分为螺旋部和体螺层两部分。螺 旋部是动物内脏囊盘曲之所,一般分为许多层,体螺层是贝壳的最后 一层,一般最大,容纳动物的头部和足部。螺旋部和体螺层的大小比 例很不一致,因此贝壳的形态亦相差很大。有的螺旋部很小,体螺层 很大,如萝卜螺属的种类;有的螺旋部很高,而体螺层很小,如钉螺 属的种类;一般螺旋部大多略小于体螺层,如田螺属、环棱螺属的种 类等。螺旋部最上的一层称壳顶,为动物最早的胚壳,有的尖,有的 呈乳头状,有些种类常被磨损。贝壳每旋转一周成为一个螺层,两螺 层之间的间缝称缝合线。有些种类螺层上常有花纹、突起物、如棘、 肋、疣状突等。螺层的数目也随种类而不同。通常计算螺层数目时, 以壳口向下,数缝合线的数目然后加一即是。壳口为动物身体外伸的 开口,在贝壳右旋的种类,壳口在螺轴的右方;左旋的壳口在螺轴的 左方。壳口靠螺轴的一侧称内唇;相对的一侧成为外唇。脐,是螺轴 旋转时在基部遗留下来的小窝。
江、河地区 这类流水水域常生活着一些田螺科和黑螺科的种类
山区的溪流小河 这类环境一般水流较急,底质多为砂、石底,水质瘦,清澈
透明,水温较低,常见的都已黑螺科的种类为主。在另一些水流较缓的山涧、溪 涧的枯叶及石块下面也常生活有个体极小的拟钉螺。
我国二千多年前就有了河蚌养殖珍珠的记载。现在淡水珍珠养殖已成为农村渔业 中的副业之一。淡水产的螺、蚌虽通常列为小水产品,但它资源丰富,价廉物美 ,是广大人民普遍喜欢的食品,产量很多。再盛产螺、蚬的地方,渔民还大量捞 取作为养鱼的饲料。但也有一些淡水螺、蚌是人体或家畜寄生虫的中间寄主,危 害不小。如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等。
椎实螺属Lymnaea 贝壳薄,长圆椎形。 右旋。无厣。螺旋部尖而长。壳口椭圆形,
其高度小于或略等于螺旋部高度。我国只有 静水椎实螺一种,如静水椎实螺L.sragnalis
萝卜螺属Radix 贝壳 薄,卵圆形。右旋。无 厣。螺旋部短小而尖锐。 体螺层极膨大。壳口大, 轴缘宽,轴部弯曲。 耳萝卜螺R.auricularia贝 壳较大,壳高约为 24mm,宽8.4mm,壳 口高21.5mm,宽 14.3mm。螺旋部小, 体螺层膨大,壳口大, 向外扩张呈耳状。内缘 在螺轴处有一明显的皱 褶。壳面黄褐色。本种 是非常普通的种类,广 泛分布在各种水域中。 在我国除福建、广东、 广西、贵州、台湾较少 记载外,其他各省均有 分布。
土蜗属Galba 壳略呈 纺锤形。螺旋部较高。螺 层凸。体螺层中等膨胀 (不如萝卜螺显著)。壳 口卵圆形。如小土蜗 G.pervia等。
(八)扁卷螺科Planorbidae
贝壳皇圆盘状。一般右旋。螺旋部在一个平面上旋转,只有少数种螺旋 部略升高。触角细长。一般齿舌上的中央齿有两个齿尖,侧齿有3个齿尖, 缘齿有更多的小齿尖。本科种类皆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卵生。
齿舌位于口腔底部, 有几丁质形成,成带 状,固又称齿舌带。 齿舌上生有排列整齐 的齿片。齿舌的长度 各类不同。齿片在齿 舌上的排列可有几列、 几十列到几百横列。 每一横列居中的一个 称为中央齿,在中央 齿两侧的齿片称为侧 齿,在侧齿外面成为 缘齿。侧齿和缘齿的 数目随种类而异。这 些齿片排列情况可用 公式表示。如田螺的 齿式为2·1·1·1·2;即中 央齿1枚,侧齿两侧各 1枚,缘齿两侧各2枚。 腹足类齿舌的排列情 况、齿片的大小、形 状和数目为分类上的 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