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秋水课本阅读练习 人教版
《秋水(节选)》:课后巩固练习及答案

高二第一册《秋水(节选)》:课后巩固练习一、解释下列加点字(每空1分,共17分)1.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2.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3.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4.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5. 拘于虚..也()()6. 乃知尔丑.()7.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8. 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9.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10. 人卒.九州()11.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分)1.下列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A. 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B. 野语有之曰C.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D. 谷食之所生三、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共15分)1.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3分)()()2.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分)()成语“”即出自于此。
(1分)3.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3分)()()四、填空、简答题(共7分)1.庄子,名,他继承并发了家学派的思想。
它与该学派另一代表人物并称“”。
(3分)2.《秋水》是一篇寓言,本文运用的说理方法,如“,;,”两句,以“井蛙”“夏虫”为喻,说明了的道理。
(4分)高二第一册《秋水(节选)》:课后巩固练习参考答案(共41分)一、解释下列加点字(每空1分,共17分)1.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按时、按季节)(注入)2.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水边)(水中的沙洲)(通“辨”,辨认)3.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改变)4.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听说)(见闻)5. 拘于虚..也(被)(通“墟”,所处的地方)6. 乃知尔丑.(低劣、浅陋)7.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见识短浅的人)8. 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停止)9.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大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10. 人卒.九州(通“萃”,聚集)11.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先前、之前)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分)1.下列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B)A. 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B. 野语有之曰C.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D. 谷食之所生三、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秋水》阅读题及答案

《秋水》阅读题及答案(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以下的文字,完成4~6题。
秋水田中禾鸡子叫头遍金保就醒了。
妈起来做饭,风箱呼嗒呼嗒的,猪在院里哼唧。
他睡不着,可又不想起来。
麦种完了。
他早对秋水说过:“种罢麦,一定要找个门儿挣钱。
”可如今,啥门儿也没找到。
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格子,直射在金保的床前。
他想起从前在学校可没这么笨,总在前十几名里。
下了学,庄稼种得也不赖。
起先,他想投稿儿,买书,订杂志,没日没夜地写。
寄出去十几篇石沉大海的文章,一场梦也就结束了。
后来他想学修收音机、钟表。
谁知那进修班跟哄人差不多,白扔了30块学费。
“唉,钱难抓呀!”他叹了口气,开始穿毛衣蹬裤子。
“哪云彩眼里有个挣钱门儿呢?”他皱皱眉,“反正今年我的棉花争气,一级就卖了400斤,还不说加价款。
玩去!”他一脚踏进厨屋,喊:“妈——”厨屋里雾腾腾的。
风箱呼嗒呼嗒,没有人应声。
他又喊“妈”,却听见妈在背后说话:“你瞧你,还不快穿上袜子鞋!真真是……”妈一手端着糠瓢,一手向屋里指着。
金保听见灶前传来低声的嗤笑,他一看,原来是秋水在那儿拉风箱。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哟,这么早来了?”“早?太阳晒着……”秋水没把下句话说完,咯咯地笑着使劲拉风箱。
妹妹放早学了。
秋水把馍饭端上桌,妹妹忙忙地喂鸡,妈给猪拌食。
“吃!都吃了再弄。
”秋水这么说着,夺过妈手里的糠瓢。
“二姨!”——没过门,她还不便叫妈。
“今年花收得好呀?”“好哩。
”“卖了多少一级?”“总有两三百斤吧。
”屋里忽然有些沉默。
问到花,就等于问钱。
谈到钱,大家就未免神经紧张。
“金保,我看你别老盘算挣钱,倒不如先盘算到手的钱咋花?”秋水叫着金保的名字,眼睛却望着妈。
秋水的眼睛不大,很秀气,滴溜溜的,很有神儿。
“那还用说,先尽你们办事用呗。
”妈款款地说。
秋水的脸一下子红了——她还和在学校那会儿一样,爱红脸。
“我不是说那……”“我刷,我刷!”金保站起来去拾掇碗筷,话头就这样打断了。
秋水把扯旗一样搭在屋里绳上的脏衣服收下来,拿了棒槌和棉油皂去下塘。
《秋水》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秋水》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秋水》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秋水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秋水时至 (2)两涘渚涯之间(3)不辩牛马 (4)今我睹子之难穷也2.翻译下列句子(1)闻道百,以为莫已若(2)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3.写出与本段文字有关的两个成语并解释其中一个的含义.成语:含义:4.请你谈谈从这则寓言中受到的启示:(以上是2003年威海巿中考题)5.“河伯欣然自喜”的原因是什么?后来又为什么而叹?6.河伯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7.毛泽东给女儿李讷的信中说:“读了秋水篇,你不会再做河伯了吧……”他要勉励女儿什么?8.仿照例句,请写一个句子。
(2004年上虞试题)母爱是人生的一首歌:责备是低音,呵护是高音,牵挂思念是母爱的主旋律。
(提示:可以把知识,友谊,青春等作为写的对象。
)答案:1.(1)按时(2)水边(3)同“辨”分辨 (4) 尽,完2.(1)听到一些道理,就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已。
(2)我曾经听说有人看不起孔子的`学问,轻视伯夷的义3.望洋兴叹:本义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力量的藐小。
现在用来比喻要做一件事情(条件)不足,感到无可奈何。
大方之家:指学识渊博的人或精于某种技艺的人。
贻笑大方:让内行人见笑。
4.1骄傲自满是由于见闻不广造成的.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3在事实面前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4即使有点资本也不要骄傲.5."自喜"的原因是"百川灌河",河伯"以天下之美尽为在己",后又叹息上因为到达北海后,发觉自己与北海相比太小了.6.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由先前的骄傲自大到后来的自我批评,自我解剖.原因有:1看到了北海的广阔;2他善于比较(将黄河与北海比较,将自己与海神比较),并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3具有自我批评的精神.7.高干子女不要有优越感,不要盲目自大,骄傲自满.8.感情是人生的一本书,亲情是序言,友情是目录,爱恨恋想是感情故事的主题.友谊是人生的一首歌,真诚是词,信赖是曲,理解尊重是友谊的主旋律.青春是人生的一首歌,成功是词,拼搏是曲,永不懈怠是青春的主旋律。
[古诗文阅读]庄子《秋水》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庄子《秋水》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f7fad3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dc.png)
[古诗文阅读]庄子《秋水》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文阅读]庄子《秋水》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3题。
(12分)秋水《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1)百川灌河(2)东面而视(3)河伯始旋其面目(4)而轻伯夷之义者12.翻译下面句子。
(6分)(1)(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译:。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
13.这篇寓言的寓意是:。
(2分)答案:11.4分(1)灌:注入;汇入(2)面:面向;朝向;面朝(3)旋:旋转;掉转;转过脸(4)轻:认为……轻;认为……不值得看重;轻视12.6分(1)(河伯)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或者: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认为#from 本文来自九象,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end#天下壮美的奇观完全在自己这里)(2)“知道很多,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
(或:“听到一点点道理就觉得谁也不如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13.2分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或者: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
)(言之有理也可)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莫言《秋水》阅读练习及答案

莫言《秋水》阅读练习及答案五、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水(节选)莫言据说,爷爷年轻时,杀死三个人,放起一把火,拐着一个姑娘,从河北保定府逃到这里,成了高密东北乡最早的开拓者。
那个姑娘很自然地就成了我的奶奶。
我爷爷和我奶奶开荒地种五谷,捕鱼虾猎狐兔,起初还有些提心吊胆,梦里常忆起那几颗血淋淋的人头,日子一多,便淡忘了。
夏去秋来,爷爷种的高粱晒红了米,谷子垂下了头,玉米干了缨,一个好年景绑到了手上。
我父亲也在我奶奶腹中长得全毛全翅,就等着好日子飞出来闯荡世界。
临收获前几天,突然燠热起来,花花绿绿的云罩在大涝洼子上,云团像炸群的牲口一样胡乱窜,水洼子里映出一团团匆匆移动的暗影。
大雨滂沱,旬日不绝,整个涝洼子都被雨泡涨了,罗罗索索的雨声,犹犹豫豫的白雾,昼夜不绝不散。
爷爷急躁得骂天骂地。
奶奶一阵阵腹痛。
奶奶对爷爷说:“我怕是要生了。
”爷爷说:“生就生吧。
这熊攮的天气,我恨不得捅它个窟窿。
”爷爷正骂着,就见那太阳从云缝中钻出来,初时略有些朦胧,立即就射出两三束极强的白光,扫出了几道白天。
爷爷跑出窝棚,兴奋地看着天,听涝洼里的雨声渐渐稀少起来,空中尚有少许银亮雨丝斜着飞。
我爷爷高高地望着他的庄稼,见高粱玉米尚好,脸上有了喜色。
爷爷走进窝棚,跟奶奶说云开日出的事,奶奶说她肚子痛得一阵急似一阵,心里害怕。
爷爷劝她:“怕什么?瓜熟蒂落。
”正说着话,听到四野里响起一阵怪声,隆隆如滚雷。
爷爷钻出棚去,见有黄色的浪涌如马头高,从四面扑过来,浪头一路响着,齐齐地触上了土山,洼子里顿时水深数米。
荒草没了顶,只有爷爷的高粱和玉米还没被淹没。
又一会儿工夫,玉米和高粱也没了顶,八方望出去,满眼都是黄黄的水,再也见不到别的什么。
爷爷长叹一声,钻进棚里。
“洪水漫上来了!”爷爷忧心忡忡地说。
奶奶于是不再叫,爬起来,挪出棚子望望,立即钻进来,脸上失了色,五官有些挪位。
半晌没说话,一张嘴,先放出两根哭声:“噢——噢——完了,老三,咱活不出去了。
庄子《秋水》阅读答案

庄子《秋水》阅读答案庄子《秋水》阅读答案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庄子《秋水》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庄子《秋水》阅读答案1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选自《庄于.秋水》)【乙】黄帝将见大隗①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③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
”小童辞④。
黄帝又问。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⑤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注释】①大隗(wěi)传说中的神名。
②具茨:山名。
③涂:同“途”,路。
④辞:谢绝。
⑤奚:何,什么。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1)秋水时至()(2)河伯始旋其面目()(3)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4)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2、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1)河伯始旋其面目(2)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B、(1)望洋向若而叹曰(2)若知具茨之山乎C、(1)河伯欣然自喜(2)曰:“然。
”D、(1)于是焉(2)是进亦忧,退亦忧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弋汉语。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
高中语文《秋水》课堂测试题1

秋水(节选)(分值:60分)一、基础知识(12分,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泾.流(jìnɡ) 两涘.(sì) 渚.崖(zhǔ) 百川.灌河(chuān) B.园圃.(pǔ) 仲.尼(zhònɡ) 犬豕.(shì) 攘.人犬豕(rǎnɡ) C.野语.(yǔ) 栏厩.(jiù) 兹.甚(zī) 旋.其面目(xuán) D.殆.矣(dài) 鸡豚.(tún) 誉.之(yù) 拖其衣裘.(qiú)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两涘.渚崖之间涘:水边②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焉:句中助词B.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认为②不见水端.端:头、边C.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至于:到②苟亏人愈多苟:如果D.①入人园圃.圃:苗圃②是.何故也是:这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百川灌河.②至于北.海.B.①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②始旋其面目C.①东面....而视②窃其桃李D.①至杀不辜..人也②河伯欣然..自喜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我之谓也B.以为莫己若者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D.沛公安在二、文本阅读(20分)阅读《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回答5~9题。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旋:掉转,这里指改变 B .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仰视的样子 C .攘.人犬豕鸡豚 攘:偷盗 D .其不仁兹甚.甚:甚至 6.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①顺流而.东②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B.⎩⎨⎧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C.⎩⎨⎧ ①以.亏人自利也②项王未有以.应 D.⎩⎨⎧ ①我之.谓也②谓之.不义7.下列对《秋水(节选)》一文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 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广阔,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
《秋水》习题及参考答案

《秋水》习题优选及参照答案一、基础题1、文学知识(1)本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作者庄子,战国期间,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名周,宋国蒙人。
(2)庄子与老子合称为“老庄”。
(3)秋水指“清亮的眼波”,水,这里指秋季的洪水。
2、加点字注音完整正确的选项是(C)A、泾流(jìng)殆(dài)B、渚崖(zhù)睹(dǔ)C、仲尼(zhòng)矣(sì)D、伐纣(zhòu)伯夷(yì)涘(sì)渚(zhǔ)少(shǎo)殆(daì)3、解说以下句子中加点的字词百川灌河(注入)两矣渚崖(俟:水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的河岸)欣然自喜(愉悦)至于北海(抵达)东面而视(向东望去)不见水端(终点)望洋向若而叹曰(惋惜)(望洋:迷惑直视的样子)旋其面目(转变态度)大方之家(有很高学问的人)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天下的美景看作完整存在于自己)于是焉(在这个时候)秋水时至(按季节到来)泾流之大(泾流:直流,通流河面宽广)4、翻译以下句子。
1)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海洋的终点。
2)“闻道百,认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3)河伯欣然自喜于是河神很愉悦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必然会永久遇到涵养极高的人的讥笑。
5)望洋向若而叹曰面对着海神仰首叹息道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全部美好的东西全都齐集在自己这里。
7)顺水而东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8)河伯始旋其面目于是河神刚刚改变先前得意洋洋的面貌,9)两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可以分辨。
10)少仲尼之闻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5、默写(1)《秋水》中写河伯狂妄自傲的句子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2)河伯见到海神若后自我反思的句子是:“野语有之曰),‘闻道百(10),认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秋水课本阅读练习(1)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直不百步耳【解析】A.“知”通“智”;B.“辩”通“辨”;C.“无”通“毋”【答案】D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顺流而东.行”的“东”用法不同的是( )A.秋水时.至B.东.面而视C.夜.缒而出D.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解析】例句中的“东”及A、C、D中加点词都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B3.庄子作品善于描写,文中是如何写河、海之大的?【解析】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答案】“不辩牛马”“不见水端”。
二、阅读下文,完成1~5题。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下列各句中,与“以为莫己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无乃尔是过与?B.赵氏求救于齐。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解析】例句为宾语前置句。
B是状语后置,C为判断句,D为被动句。
【答案】A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我尝闻少.仲尼之闻”的“少”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A.太后之色少.解B.老臣贱息舒祺最少.C.邻国之民不加少.D.世俗共短儒生,儒生之徒亦自相少.【解析】例句中的“少”是“轻视,看不起”之意。
A.“稍微”;B.“年纪小”;C.数目变少。
【答案】D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的“穷”,意思相同的是( )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B.穷.寇莫追C.觉宇宙之无穷.D.不忍穷.竟其事【解析】例句中的“穷”是“穷尽、完结”的意思。
A是“阻塞不通,与‘通’相对。
”B是“走投无路”。
D是“穷究、追究到底”。
【答案】C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B.我尝闻.少仲尼之闻C.我尝闻少仲尼之闻.D.闻所未闻.【解析】A、B、D是“听说、听见”之义,动词。
C是“见闻”,名词。
【答案】C5.翻译文中画曲线的句子。
(1)(2)【答案】(1)听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2)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2)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
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
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
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使往?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
大宛闻汉之饶财,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
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惟王使人道送我。
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驿道,抵康居。
康居传致大月氏。
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骞从月氏至夏,意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
并南山,欲自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
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
拜骞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并南山,欲自从羌中归B.诚得至,反汉C.惟王使人道送我D.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解析】A.并,通“傍”;B.反,通“返”;C.道,通“导”。
【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并南山..南山:指昆仑山B.道必更.匈奴中更:经过C.蛮夷..爱之蛮夷:古代泛指南方的少数民族D.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为:介词,替【解析】C.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答案】C3.下列句子中不属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一项是( )A.问欲何之B.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C.既臣大夏而君之D.骞以郎应募,使月氏【解析】A.宾语前置,B.被动句,C.使动句。
【答案】D4.翻译句子。
(1)惟王使人道送我。
(2)既臣大夏而君之。
【解析】准确把握句意,注意重点词及使动句式。
【答案】(1)希望大王派人做向导护送我。
(2)已经使大夏臣服了,并且统治了它。
5.对以下两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匈奴得之,传诣单于②又自以远远汉A.①匈奴捉住了他们,张骞被传送到了单于那里②又自以为远离汉朝B.①匈奴捉住了他们,用传车送到单于那里②自以为远离汉朝C.①匈奴捉住了他们,用传车送到单于那里②又因为自己被汉朝疏远D.①匈奴捉住了他们,张骞被传送到单于那里②又因为自己被汉朝疏远【解析】①句中“传诣”,意为“用传车送到”,②句中“自”,自以为;“远远”,远离。
【答案】B6.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解析】从第一段中“乃募能使者”及前句句意理解。
【答案】联合月氏共同击败匈奴二、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戚将军景通,字世显,定远人。
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因功从军政掌印。
部使者举孝廉,升江南运粮把总。
至则祛.积弊,却.羡余①,比输太仓。
故有鬻筹②之弊,客以.告。
作色曰:“景通自结发事君,壹勿欺。
吾宁受簿责,毋宁自欺。
”已输仓,不中计,对簿度支③,当降级,所部张千户者怀赢金三百馈之。
景通笑曰:“吾以不欺受罪,顾纳赢金为欺耶?”事白.复官。
戚勋以.总督备倭至,欲引将军为同姓。
景通谢曰:“先世故姓倪,载在勋府。
即自附,玺书之谓何?”卒却.之。
拜总督备倭,升山东都司佥书,升太守都司掌印。
河间治河,久未底绩。
属为植,不逾月而告成。
大宁缺佥书一人,部署匈奴内附者,景通言“安荣可”。
荣奉百金为寿,目摄之曰:“吾荐贤,故荐君。
以.此相加,则吾荐非也。
”荣惭而退。
……斑白始.有子,曰继光。
继光綦履④过庭,将军大诟曰:“童子何知!綦履必锦衣,锦衣必肉食,尔父清白,必不尔餍。
尔他日将饕卒伍以.自封!”既知为外氏所遗,卒裂綦废勿著。
居第垂二百年,始.改作。
命绮疏⑤四户,列两楹间。
工请益绮疏十二。
景通曰:“使.吾无得罪于先世,犹聚族于斯,四户足矣。
不然,此且不保。
”季年画策.备胡,累数百牍。
(《续藏书》) 【注】①羡余:古代官吏以无名杂税巧取豪夺,而以赋税盈余名义进贡皇室的部分财物,称“羡余”;②鬻筹:指虚报纳入官仓的粮食数量谋取私利;③度支:官名,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④綦履:绣花鞋。
綦,鞋上的花纹;⑤绮疏:雕饰花纹的窗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至则祛.积弊祛:除去B.事白.复官白:(查)清楚C.使.吾无得罪于先世使:如果D.季年画策.备胡策:(举起)马鞭【解析】D.策,计策。
【答案】D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至则祛积弊,却.羡余斑白始.有子卒却.之居第垂二百年,始.改作A.两个“却”字相同,两个“始”字不同。
B.两个“却”字不同,两个“始”字也不同。
C.两个“却”字不同,两个“始”字相同。
D.两个“却”字相同,两个“始”字也相同。
【解析】却.羡余:却,祛除;卒却.之:却,推辞;始.:才。
【答案】C3.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不尔餍——定不能使你满足B.此且不保——这个将要保不住C.吾以不欺受罪,顾纳赢金为欺耶——我因不欺骗受罪过,反而交纳余利的银子欺骗官府吗?D.既知为外氏所遗,卒裂綦废勿著——知道绣花鞋是外祖父家送的以后,终于还是扯下花饰扔在一边不许再穿。
【解析】C.纳,收受义,而不是交纳。
【答案】C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戚景通正直清廉的一组是( )①至则祛积弊,却羡余②吾宁受簿责,毋宁自欺③先世故姓倪,载在勋府……卒却之④属为植,不逾月而告成⑤景通言“安荣可”⑥命绮疏四户,列两楹间A.①④⑤B.②③⑤C.①④⑥D.②③⑥【解析】政绩及荐贤不属正直清廉类。
【答案】D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戚景通升任江南运粮把总,按实际情况征收粮食输入太仓。
因过去有虚报粮食数量的作弊行为,而戚景通坚决不这样做,致使输入官仓的粮食不符合账簿数目,因此受到度支官的审问,判罪降级。
B.戚景通升任大宁都司掌印,在河间治河之事上扭转了长久未取得成效的局面。
举荐安荣为佥书,后安荣献给景通百金祝寿,景通严厉地批评了他的这种做法,使得安荣惭愧而退。
C.戚景通老年得子,但能严格教子。
看到继光穿绣花鞋过庭,他生气地训斥。
他认为孩子现在锦衣肉食,就会败坏了父亲的清白,将来为将会贪占军队的钱财自求富足。
D.戚景通身为高官,居第垂二百年,始改作。
工匠请求增加十二扇花窗,而景通则坚持四扇窗足够,他认为自己的行为只有合乎祖先的好传统,才能使家庭不衰而长住此房。
【解析】文中写因父亲为官清白,不会有多余的钱财,供其奢侈的生活需要。
【答案】C。